熊培云经典语录大全
《自由在高处》解析

熊培云
1973年生,祖籍江西。 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 史学、法学与传播学。 思想国网站创始人。 新闻工作者。 《南风窗》驻欧洲记者(主笔)。 《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 方周末》、《东方早报》专栏作家及 社论作者。
熊培云
其文字,自由、明辨、宽容、温暖,先后在海内外知 名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 以其理性且有情怀的思想、温和而向上的力量,两次 入选世纪中国网友“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一直以来,熊培云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 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 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 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 最理性的声音 。
其社会观察和文笔,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 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 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 想享受。 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 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
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心, 是我们只知道协调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而 忘了要让自己的人生走向高地。
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 生活。 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 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 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在伽利略因为害怕“皮肉之苦”,而选择妥协后, 他的学生安德雷亚怒气冲冲地质问他,“没有英 雄的国家真实不幸,酒囊饭袋!保住一条狗命了 吧?”而伽利略的回答是:“不。需要英雄的国 家真不幸。”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
熊培云:追寻故乡,方得自由

熊培云:追寻故乡,方得自由作者:张海英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7年第7期张海英他曾是专栏作家和时评记者,近年来,逐渐从写时评转为写书。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追故乡的人》《西风东土》等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现实生活的表象和肌理,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诸多问题的思考,他就是文风自由、明辨、宽容、温暖的熊培云。
在生活的磨难里学会思考上世纪90年代初,熊培云考上了南开大学,这个消息轰动了整个乡镇。
为供他读书,家里已经捉襟见肘,但是考虑到孩子考上了这么好的学校,是整个乡镇从来没有过的大喜事,父亲还是狠狠心拿出钱,接连在村里放了两场电影。
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赶来祝贺,熊培云既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又体会到殷殷众望。
“那是一种朴素而神奇的内心契约——村里电影都为你放了,你将来怎么可以有负于父老乡亲?”大学期间,熊培云除了保持对文字的喜爱,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赚钱上。
饿肚子的感觉比什么都来得实在,与诗和远方相比,熊培云必须先解决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从父辈佝偻的腰背和粗粝的手指上,熊培云深刻体会到贫穷和无奈,边读书边赚钱的日子里,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多思考,贫穷从来都不是生活带给人们的障碍,相反,没有那段日子,他的未来或许不会那么精彩。
应该说熊培云是幸运的,毕业后他在一家报社工作,那正是纸媒吃香的年代,可以拿着不错的薪水。
他每月除了买些日用品外,大部分的钱都寄给家里。
“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迎来送往之间匆匆度过。
”熊培云在报社工作期间,发现人们变得越来越实际,也越来越浮躁,忙碌的人们眼睛都盯在赚钱上,很少有人沉下心去读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熊培云本是个爱思考的人,遇事有观点有见解,所以顺势而为开始写时评。
熊培云相当勤奋,他的脑子里总是装着比别人更多的想法,对新事物接受得也比较快,通常一个社会现象发生,他会很敏锐地察觉到焦点之处,迅速动笔,加班加点。
【最新】熊培云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熊培云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熊培云的>,初读之后,感觉是各种观点在脑海里交织,最大的感受还是生活是要经历的,然后才是感悟.这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很必要的,但除了知识的累积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同的时期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是两年前的我读这本书,肯定会觉得熊培云不错,观点很新颖.独到,文化素养高,是本好书.但现在看这本书,更多的不是对其观点的认同或反对,就像那句话,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在不触及法律.道德的层面上,观点是可以千差万别的.正如胡适所说,感谢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可以容忍的国家,允许多种观点的存在.陈虻有这样一句话: 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是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时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局限性,生活观点的浅薄,读了这本书,感到了一个永远不停止思考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现在的读书,更多的让我感受到的,并不是一定要从书中获取到某种知识,如果一本书,读完之后能够砰的一下敲响你心里的某些东西,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学,有很多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知识,但是思 ,就只能靠自己了.现在,越来越觉得思考的重要性了,也许,这是我近期读书最大的感悟了吧!1.免责声明:本站提供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联系不上版权所有者,如能确定内容版权所属,请联系本站获取报酬.文章内容中所占立场,均不代表本网站所占立场,若该网页内容涉嫌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联系QQ:28454_7_2.免费发布广告:本站日浏览量上百万,欢迎免费注册发布您的广告,网址:http://www.zui_/gz/e/member/login/长理职培依靠顶级的师资阵容和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秉承〝服务学员,超越自我〞的宗旨,培训涵盖国家电网考试.南方电网考试.农信社考试.银行考试.部队军校考试.烟草系统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招聘考试,面向全国培训学员超过_000余人次,培训质量国内一流,通过率远超同行业水平,是国内培训人数较多.口碑良好的培训机构,为莘莘学子的考试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一大摞书目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
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
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
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
”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
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
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
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
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
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
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的前提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
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
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
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2020高三浦东区一模作文范文

浦东区(4 篇)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这句话可以启发人们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系。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 字。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有一则短小的哲言这样说到:“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害怕树枝断裂,因为他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事实上,在任何社会里,人人都是一只站在树上的鸟,树枝作为看似坚固的这支撑物存在着,它是一切背景的象征——外部的物质来源,精神信条,价值评估……它看似永恒持久,其实又暗含裂隙。
那么,一切背景无疑都有突然崩塌的可能,树枝的断裂无非暗含两种可能:精神承载的断裂与物质承载的崩溃,而摆脱危险的唯一可能,就在于依靠自我的翅膀。
从精神层面来说,我们无疑停息在外部价值与思想的标杆上,主流的意识潮流裹按着世人前行,但聪明的人懂得保有自己的精神信条秉持自身所坚守的真理和真相。
法西斯的杀戮与残暴在于其斩断了真善的树枝,扼杀了群众的道德与信仰,而辛德勒却保有良知的翅膀,与黑暗中点亮人性的光辉挽救生命,得上天堂。
民国初年社会嘈杂而混乱,时代的前途失去了明晰的方向,而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得以秉持自由精神的翅膀,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他们不仅仅只是站在树枝上的鸟,在危难时得以飞翔,而且重造了新的外部世界,使更多的灵魂得以栖居。
精神树枝的断裂,往往难以觉察,因为外部的意识从来都是自身意识的塑造者,沉沦者像盖茨比一样追逐永恒的绿光,无意识的献身于一种博大而庸俗的虚幻,而有的人生出自身的翅膀,在迷途中呼唤仁道自由的希望。
精神的崩塌往往也伴随着物质的丧失。
然而,较精神不同的一点在于,物质的崩溃不仅要求个人的独立意识,更要求个体的求生能力,这种能力涵括很广,譬如在当今时代潮流下,伴随着科技突进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与科技生存的能力,甚至超越科技的能力,完美的职业前景,如今更像一根随时可能断裂的树枝,而时刻保持飞翔的翅膀,则是个体标新立异的能力,创新、研发,时刻与时代潮流共同漂流。
熊培云:自救,就是最大的自由

熊培云:⾃救,就是最⼤的⾃由⽂:熊培云编:李强“2020已经过去,但请不要怀念它”——在这个暴风骤⾬般的“剧变时代”,令我们⽬不暇接的每⼀起公共事件,⼏乎都是性命攸关的⼤事。
我们失去了太多东西,前路却更加迷茫。
⾝边⼈活得⾮常不幸福、不⾃由,我们却时常爱莫能助……于是,⼀个问题变得⽐以往任何时候都紧迫:在⼀个⾃由缺失的环境中,我们如何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推荐熊培云⽼师的⼀篇⽂章(选编⾃《慈悲与玫瑰》),希望可以启发你我的思考、增强我们的⼒量。
上⼤学的时候,宿舍⾥有位博闻强记的同学,我们经常互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当年曾经认真讨论且印象最深的⼀个问题是:如果让你牺牲,全⼈类就可以过上美好的⽣活,你愿不愿意去死?记得我们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愿意!”这是⼀个很具⼋⼗年代理想主义风格的回答。
如果⼈类真有⼀个“⼀加⼀等于⼆”的真理性解决⽅案,⼀个⼈的牺牲可以让其他所有⼈从此幸福⽆⽐,我相信很多⼈年轻时都会有类似的回答——前提是“反正⼜不是真的牺牲”,也不会质疑⼀下“为什么偏偏是我?”时⾄今⽇,我依旧有着并不稀薄的家国情怀,并热切地爱着这个世界。
但我必须承认,当我再次⾯对这个问题时,我的回答可能还是“愿意”,但已不再响亮。
这不是我⽐年轻时少了牺牲精神,或者是我信奉了杨朱,⽽是因为我畏惧这背后的逻辑——需要⼀个⼈去死才能换来的美好世界,⼀定不是美好世界。
▌“不⾃由,⽏宁死”?帕特⾥克的⼀句“不⾃由,⽏宁死”,曾激励千百万北美⼈为⾃由与独⽴⽽战。
很多所谓新思想,其实都是旧主张。
这个“不⾃由,⽏宁死”,我也在《吕⽒春秋》找到了相似的论述。
裴多菲的诗句,民国作家殷夫翻译⼀个叫⼦华的哲⼈对⽣存状态进⾏了分类:“全⽣”,是指⼈类⽣命的各种需求都得到满⾜;“亏⽣”,是指部分得到满⾜,“亏⽣”的状态越严重,说明对⽣命的价值越不尊重;“迫⽣”,指的是各种需求不仅得不到满⾜,⽽且要被迫承受⾃⼰厌恶的东西,也就是不得⾃由、遭受耻辱地活着。
《这个社会会好吗》节选品读

《这个社会会好吗》节选品读作者:王津晋来源:《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014年第11期【作品简介】这个社会会好吗?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有此一问。
乌托邦时代,为了未来否定现在;功利主义时代,为了现在舍弃未来。
当中国从一种极端滑向另一种极端的时候,熊培云以一如既往的乐观态度,唤回人们对理性的信心与热情。
这个社会会好吗?既是疑问,也是期许。
本书打通古今中外,不仅着重探讨了革命与改良、自由与责任、暴力与宽恕、道德与法律等关键议题,而且从“以己任为天下”的角度,诠释了个体之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
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
思想国网站创始人。
与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周末》等若干知名华文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
现执教于南开大学。
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慈悲、温暖,多次获评国家图书馆、《新周刊》等机构媒体颁布的年度图书奖,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为自由而尽责的美好社会。
作品主要有《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国新革命——〈重新发现社会〉海外版》《中国之觉醒》(法文译著,香港)。
【节选与品读】节选自序:美国梦,中国梦什么是美国梦?这个词最初是1931年由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在他的著作《美国史诗》中提出来的。
“每个美国人都应该有机会实现他的美国梦”“美国梦不是物质丰裕的梦想”,他继续写道,“更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够以其天赋与能力来获得他的成就,而且他们的成就也能被其他人认可,不论他们出生的环境和地位的偶然境地如何”。
我不知道类似的问卷在中国会得到—个怎样的比例分布,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美国梦,还是中国梦,它是有关国家的梦想,更是个人的梦想。
而国家的价值,正在于提供一种相对公正的秩序,使身处其中的个人不必为上访和躲避城管浪费时间甚至丢掉性命,而专心于实现自己的梦想。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摘录式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关键词《自由在高处》熊培云创造自由论文摘要熊培云,1973年出生于江西农村。
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
在多个知名媒体撰稿、发表评论,在学术界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文字直击当下社会主要问题,又以较温和理性的口语指出,可读性强,考虑读者的感受,积极与读者交流,因而受到广泛欢迎。
《自由在高处》一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心灵上给了每个中国人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站起来,寻找自由,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自由。
本书的作者熊培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
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
思想国网站创始人。
过去或现在与熊培云写作有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主笔);《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
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文字,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近年来在《南风窗》、《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亚洲周刊》、《信报月刊》、《凤凰周刊》、《散文》等海内外知名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
2005年和2007年,以其理性且有情怀的思想、温和而向上的力量两次入选世纪中国网友“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代表作有《重新发现社会》、《思想国》、《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译著有《中国之觉醒》。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
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
本书自序,介绍了作者为何要写作,“让文字收藏我的生命和我想要的世界,也许才是我写作的最大目的吧”。
熊培云:他用良知服务自己的国家

熊培云:他用良知服务自己的国家在中国谈梭罗一定绕不开《瓦尔登湖》,销量热度之高,译本数量之杂,早已被奉为神话。
离群索居,遗世独立,田园宁静,归隐山林,当梭罗被塑造成与我们熟谙的传统相近,放在现代化弊病充分暴露的当下,的确格外触动人心。
可在欧洲,梭罗的名字却更多地与现代政治文明相连。
他也认为,自己是在用良心服务自己的国家。
他的思想能够相隔时空,令甘地在狱中振奋,让马丁·路德·金决心践行。
美国政府也有意识地选择让人们记住他温和的非暴力反抗的形象,刻意淡化他晚年已接受强硬激进的信念,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初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候,梭罗的作品一度被一些图书馆下架。
不得不承认,我们看到的或许是一个不断被解读,反复被诠释的梭罗,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呈现和侧重都不一样。
金钱至上,挥霍无度,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每一个棘手的问题抛出来,大家好像都乐意去两百年前瓦尔登湖畔的小屋里求解答。
世事已变,在梭罗诞辰两百年的今天,我们很难再像他那样拎着斧头迈着大步就能进森林,但我们或许能意识到,其实一直以来都存在“另一种生活”。
“我无意写一首沮丧之歌,只是想像一只报晓的雄鸡,栖息在窝棚上,引吭高歌,哪怕唤醒我的邻居”,“走投无路”不适用于梭罗,因为他一直在寻找他自己的路,终点可能并不在瓦尔登湖,但那又怎样。
他想以一己之力唤醒自以为无路可走之人,看吧,我都做到了,你也试试看,其实真的没那么难。
这些年,我从不掩饰自己对梭罗的喜爱。
他朴素而饱含力量的文字,他对人生实验的态度,都与我心灵契合。
我们需要一种文化,一种符合正义逻辑以及人类善良本性的文化来担负我们的命运,而不是由野蛮或欺骗来左右命运。
梭罗以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闻名于世,这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的美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工业化长驱直入,消费主义流行,传统节制而自然的生活被破坏……由于这些因素,在当时的新英格兰地区出现了不少乌托邦实验,但梭罗并未加入这些集体乌托邦,而是走向了瓦尔登湖。
你是我生活的阳光作文

你是我生活的阳光作文阳光,乃万物力量之源。
倘若没有阳光,我们的路上将是一片黑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你是我生活的阳光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你是我生活的阳光作文1又是一年秋,金桂飘香,秋叶舞阳。
我望着手上的桂花,夕阳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边,丝丝惆怅掠过,开始思念那曾经的桂花糖,思念那曾经陪伴在我身边的身影。
小时候的我,是极爱桂花的。
一有空,便奔向那片桂树林。
秋天的天,清澈明净,冷冷的空气中,沁着桂花的甜蜜气息,香气卷挟,钻进我的五脏六腑,将附近每一片地域都染着暖暖的。
满树的金黄,开得摇摇欲坠,在阳光照耀下,竟如琥珀凝成的,闪闪发亮,满树生香,每朵之上,都是无数翩跹的黄蝶展翅欲飞。
你来了,已为我采下几许金黄,很像古时的女子,莲步轻移,目光中传递的温暖在心头荡漾。
“孩子,香吧?妈妈回家给你做桂花糖!”我心头漾起惊喜,踩着碎步跟你来到家中,此时厨房里热雾袅袅,你将新采的桂花置于一个小巧的信封中。
我忍不住地嗅,香,真香啊。
看向你,轻启玉手一取来玻璃小罐,轻轻扭开罐盖。
你朝我神秘一笑,我亦付之一笑。
你小心地打开装有桂花瓣的信封,先铺一层在瓶底,又在那一层桂花上撒上些白糖,又加上一些蜂蜜覆盖,又撒上一点金黄的桂花。
就这样,一点桂花一勺蜜糖,桂花的香与蜜糖的甜完美而均匀地融合在一起,溢满一整瓶的美好。
你欣喜地做着,我也欣喜地看着,偶尔对视一眼。
我的眼直勾勾地盯着那罐子,馋得将要流下口水,你嗔怪道:“傻孩子,要拿到冰箱里冷冻后方能吃哩!”我并不扫兴,期待着那美味的桂花汤圆、桂花糖。
每年的金秋,我都会期待那一罐桂花糖朴实的美味,同时也想起你,妈妈。
阳光透过桂花落下,妈妈,你是我生活的阳光。
你是我生活的阳光作文2我很喜欢这样一种状态,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们走着,各自微笑。
这或许仅仅是我遐想中的一个片段,升入初三,学业更加繁重,每日的起早贪黑恰恰与阳光形同陌路,我想念铺天盖地的温暖,和那种张开嘴咀嚼阳光的闲情雅致。
熊培云

熊培云真正的道德,是人心的决断。
真正的自由,在于你决定要过美好的生活并为之努力。
许多人,之所以平静而坚定,活得从容,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是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是毫无疑义的。
站得高一点,眼光放长远些,就会发觉烦恼和痛苦是多么的渺小,可是通常我们的目光又是如此的短浅。
一个没有学会彼此尊重和担当的民族,是不可以奢谈希望的。
有一天,它或许会很富有,但身处其中的人民并不因此幸福。
如果三月播种,九月就有收获,焦虑的人啊请你不要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
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发芽,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来完成。
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
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
年来,我把一生宝贵的光阴都花在互联网上。
我要做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
我热爱生活,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为何要把对制度性的批评异化为对国民性的批判?市民不排队,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公民教育的缺失;老人摔倒街上无人扶,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法院之前的裁决没有守住社会正义的底线;海选出现混乱,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民主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先问你要去哪里,而不是时代去哪里,国家去哪里,世界去哪里。
你需要一个怎样的时代,你就是怎样的时代;你热爱怎样的国家,你便拥有怎样的国家;你走到哪里,你的世界就在哪里。
仔细想来,人们所做出的许多不可理喻的举止,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逃,为了自由。
正常的举止也是为此:吃饭,是为了逃避饥饿;睡觉,是为了逃避困倦;折腾,是为了逃避乏味;安静,是为了逃避喧闹;异想天开,是为了逃避时间这个无形绳索的束缚。
我心目中的好书,有两个功能:一是能够塑造我的灵魂;二是能够使我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交往。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培云先生的这本书通过对其故乡的人情世故的描绘,给我们展现了农村的大历史画卷。
农民似乎是全天下最傻的人。
纵观历史,有一个现象很有趣,在动乱的年代,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各种势力依靠的力量,然而革命成功后,大部分农民还是农民,依旧是被剥削、压迫的对象,只有少部分人通过革命成功转变为统治者。
一旦革命完成,曾经的战友,曾经的信誓旦旦早已烟消云散,在统治者眼中的只有其自身的利益。
天下大势如流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农民却一直居住在离河岸很远很远的地方,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
2020年北京高考作文押题:青年的担当 作文导写(附:审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2020年北京高考作文押题:青年的担当作文导写(附:审题详解及范文展示)【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0分。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
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以上是孙中山先生的话。
请以“青年的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条理清晰。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审题】对于材料作文而言,一切感悟和联想都要求基于材料,材料是作文的由头和触发点。
当然这既可以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含义和中心含义,也可以着眼于材料的局部含义,但无论怎样的感悟和联想都必须是材料的必有之义和应有之义。
这段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它包含了三个要素,即担当使命,奋力拼搏,坚信未来。
根据这些要素,这个题目可有如下立意角度:①担当、责任、信念等,考生可以提出敢于担当、担起责任,树立信念等观点加以论述……②坚持、执著,考生可以就在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过程中遭遇困境、挫折、困难时要坚持不懈、执著追求等观点加以论述;③奋力拼搏,猛力向前,考生可以就在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要全力以赴、奋力拼搏、猛力向前的观点加以论述;④自信成功、相信未来,考生可以围绕自信成功、相信未来展开论述;⑤进步潮流,善长恶消天理,考生可以提出做人做事要与时俱进,适应潮流、顺应天理等观点加以论述。
由此可见,这道题目极力保证了考生“人人有话说”,但是写好自己的考场作文的关键在于考生能否在文章中阐发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并且结合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恰当表达自己的某种见解。
青年的担当切·格瓦拉说过:“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面对”和“忠于”完全是两个层次,最大的理想主义者也因是最大的现实主义者,因他知道任何理想都应在现实中完成,都要接受现实的考验。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身尚存,则改革发展之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则终有成功之日。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我们的理想是,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所谓思想国,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请兄恕我还只是微微探出个头瞄了一眼你的“思想国”,合上书,所能想起的也不外乎《吾民吾国,上下求索》、《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等为数不多的篇章。
而且,对于这些篇章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在我都是可商榷的。
可是,它们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文字给我如此震撼,到目前为止,也只是你和梁淑溟了。
我一度表示文字是虚无的:相比于文字,我更宁愿相信哪怕一丁点儿的实际行动。
上帝热爱人类,让有理想的人分散在四方。
我时常怀念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由封闭渐渐走向开放的年代,一个理性与心灵的花朵并蒂绽放的年代。
而我自称是“八十年代的遗民”,多半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喜欢过诗歌。
浸透在里尔克诗里的慈悲、无望与人类永恒的命运,深深地击中了我。
这些年来,我之所以能够从容地面对周遭的一切,就在于我内心从来没有失去诗意的世界。
如我在《最后的世界》一诗中所写的,“我愿我最初的良心与我最后的世界须臾不分”。
网络时代,古老优雅的汉语被冲得七零八落,甚至粗鄙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然而,人毕竟还是一个审美的动物,诗歌在语言上的精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并没有丢掉诗歌,诗歌也从来没有离开这片土地。
有许多人在默默无闻地坚持诗歌写作。
就像星星没有离开天空,种子埋进了泥里。
你没有看到,不代表那些诗人不存在,你没有读到,不代表那些诗歌不美。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隐约的感觉,那就是“我与这个国家紧密相连,我会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只有哄堂大笑,没有热泪盈眶。
手无寸铁的人们,学会了铁石心肠。
美的危机,是人的危机。
我是中学校长,校服松松垮垮,像一只麻袋,我不觉得不美。
我是游客,在海滩乱扔垃圾,我不觉得不美。
我是官员,民怨沸腾,依旧赖着权位,我不觉得不美。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1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Self-made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如果硬要做煞风景的懒汉做的事,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那么这个书名和封面图就足够了: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还是从“Self-mademan”说起,这个概念是美国社会运动家、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Douglass)在1859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也是那次演讲的主题。
他本人就是个毋庸置疑的自我塑造者,作为曾经的黑奴,他用自己的成功向支持奴隶制的那些人证明了奴隶也具有行使美国自由民权利的充分智力——这个在今天看来不言自明的公理,在当年却是需要用战争来下结论、甚至连战争都无法终结的争议。
当代中国同样存在许多这样的争议,其中不乏关于自由的争议: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为情侣求饶》)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今夜,谁在逮捕圣诞老人》王帅有在网上发帖讨论非法征地,而不被跨省追捕的自由吗?(《救故乡,救公共精神》)维权者在自杀式维权或称“暴力抗法”之外,还有别的维护自己权利的自由吗?(《屋顶上的矿难》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死刑是个笑话》)……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这些年来,时评大行其道,讨论的问题不出上述三类,从来就不看时评的人自不必说,就是时评的忠实读者恐怕也快要审丑疲劳了,这也是《自由在高处》中所说“现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真相”的道理: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问题是怎么办?在这一点上,《自由在高处》可能能帮上一些忙。
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让我们知道一些事情;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给形形色色的问题一个总答案:你即你自由。
也就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名言熊培云

名言熊培云名言熊培云1、我心目中的好书,有两个功能:一是能够塑造我的灵魂;二是能够使我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交往。
2、人们渴望像沙滩一样自由自在,如果沙滩不被压迫的面貌符合人的本性,那么就应该掀翻沙滩上的铺路石,以争取不被束缚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3、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
你不要去掂量你此前堆积的那根稻草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就说它份量过轻,或者没有重量。
当然,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这种“无力感”也是无比真实的。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无力感”,才更需要执着。
许多人,之所以平静而坚定,活得从容,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4、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熊培云5、文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社会进步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对人性之美的坚定的扶持。
——熊培云6、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大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自由在高处》7、人应该为时间耕耘,而非为空间疲于奔命;一个人无论占有多少疆土,如果不能在时间上做自己的主人,其所拥有的仍不过是贫困一生。
《自由在高处》8、人类既会毁于对过去的彻底遗忘,也会死于对未来的无端想象(或者恐惧)。
《自由在高处》9、生于“80后”的大学生们,时常向我感慨他们的不幸:“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却找不到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买不起房子……”这不是抱怨,而是现实。
——《自由在高处》10、一个人的完整权利,至少应该来自两方面的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体自由,而身体自由同样包括行动自由与审美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培云经典语录大全熊培云经典语录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行善,是受着自己良心的驱使去做的。
行善不仅让我们参与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而且帮我们守住内心的世界,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感激呢?二、偶尔走失,从未离开。
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
三、世间风物论自由,喜一生我有,共四海丰收。
四、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迎来送往中匆匆度过一生。
五、有时候我免不了去想,人生真的很无趣,因为要做那么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
记得上中学时,为了高考,学校墙壁上到处是“坚持”、“毅力”等激励人心的词语,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然而,今天回过头去看,难免会有这样的经验(毋宁说是教训)与心得,靠着“坚持”、“毅力”去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去做的事情,也许是我们一生中最不需要的。
六、你采摘玫瑰,风中有了爱情;七、我能想到最痛苦的事,就是和这个制度慢慢变老。
八、你想像,天堂有了四季;九、以己任为天下,为自由而担责。
十、文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社会进步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对人性之美的坚定的扶持。
十一、我们身在囹圄,只是囹圄之上有蓝天。
十二、消极自由是“不说”的自由,积极自由是“说不”的自由。
十三、临死时还有万贯家财是可耻的。
十四、那个雪天,我走进索邦,站在楼内的小广场上,望着纷纷扬扬、从天而落的雪花,激动不已。
我想俯下身去,亲吻地上每一块石头。
因为这所有着七八百年历史的大学,古老得让我心碎;因为它承载了现在以及它最初的文明,未曾断绝。
十五、只知道拆除过去的人,将来也会被人拆去,其结果是每一代都会在“拆迁”中疲于奔命。
雕栏玉砌应犹在,古老的文明之墙上,用摩登的油漆写着斗大的“拆”字。
它有着鲜艳的白色,我却看到了黑暗。
十六、我不会像芮成钢那样做急于“代表中国,代表亚洲,代表世界”的“三表人材”,我只想做“一表人材”,只代表我自己,靠着自己的经验与理性发言,不强迫任何人。
十七、读书人一生取经,命当如此。
你几时听见唐僧抱怨:”悟空,怎么有那么多妖魔鬼怪想吃我的肉呢?”你既然走了取经那条路,一切都是你应得的。
你只管取你的经,走你的路。
有白骨精不是你的错,没有悟空也不是你的错。
十八、散步是日常的,远足却需要机缘和更精心的准备。
十九、没有人本主义与秩序文明的根基,幸福会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美丽浪漫却不在我们身边,而自由随时会摇身一变,变成一根驱赶他者生活安宁的皮鞭。
二十、当你睁开眼睛,星星有了光;二十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更加高远的未来,无论生活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亘古如新。
二十二、在和陈独秀的信中胡适表示,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
争自由的唯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要大家容忍异己的意见和信仰。
反不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二十三、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
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二十四、第四种就是开放民众参政,推进公平政治竞争,即民主化改革。
最近的案例就是印度尼西亚。
苏哈托当政虽然推翻了腐败的苏加诺政权,也带来一定的经济发展,但以后苏哈托集团及其家族势力愈益腐败,把印度尼西亚经济搞垮了。
印度尼西亚曾被认为在苏哈托下台后,最可能出现暴民政治和种族屠杀,因为全国有几千个岛屿,几百个部落。
但十多年来,民主化的方向明确,步子虽然摇摇晃晃,一步步走过来,对腐败在高层的抑制效果很显著。
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媒体开放,然后最高层让法律系统独立运转。
一个社会对付腐败最重要的两个工具,一是透明的媒体,二是司法独立。
如果这两个工具都是在官僚集团的控制之下,他们永远也不能自砍手脚。
二十五、第二条路是暴民政治。
这个暴既有暴力的意思,也有狂暴的意思。
这方法就是以不受法律约束的暴民运动,狂风骤雨般地冲垮腐败特权的官僚体制。
其结果是:官僚体制当然被打得鸡零狗碎,但同时社会受到全面破坏,生命财产,教育文化受到的损伤不计其数,这方面,中国曾经深受其害。
二十六、其实文字秀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之道二十七、我将用心于此生此地,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圆满,这是我的土地,我必让它自由二十八、除了思维的乐趣,我几乎没有长久的乐趣。
二十九、在弗里德曼看来,政府仍不过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
政府既不是一个给我们带来恩惠与礼物的人,也不是使我们盲目崇拜和为之服役的主人或神灵。
所以。
“除了公民们各自为之服务的意见一致的目标以外,他不承认国家的任何目标;除了公民们各自为之奋斗的意见一致的理想以外,他不承认国家的任何思想。
”否则,这种个体与国家职能的本末倒置必然会腐蚀一个国家自由的根基。
三十、“自修自持莫道此间非彼岸,即心即佛须知东土是西天”三十一、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
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三十二、第三种方法是所谓的开明专制。
中国观摩最多的,是新加坡和香港。
这里既没有多党公平竞争的普选制,同时,腐败受到严格控制。
中国高层这些年来最想引进的就是这种体制,但是这种开明专制整体上对中国似乎并不适合,虽然有些局部方法可以参照。
最大的区别就是规模,新加坡四百多万人,香港700万人,等于中国一个中等城市。
中国13亿人口的社会怎么可能像它们那样,在拒绝民众参政和治理腐败之间得到平衡呢?三十三、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写小说,如果导演、作家的目的只是让人流泪并在此基础上大赚票房与稿费,我觉得他们都自轻了,因为他们将自己或者自己的作品降到了芥末的水准,而事实上他们又不像芥末那般灵验。
三十四、“悲观是卧底”,即悲观会与不如意的环境形成合谋,里应外合,掀翻我们的斗志。
三十五、对于“禁止践踏草坪”这个规定,我是一直不太能理解的。
这不是因为我有破坏草坪的欲望,而是因为走遍世界许多地方,发现草坪通常都是给行人歇息、野餐或晒太阳的地方。
否则,我真想不出这草坪还有什么更重大的意义。
若为绿化,为何不直接种树?遗憾的是,这草坪在中国更多只能是个形象工程,而非生活工程。
三十六、胡适:“做学问要于不疑处有疑,待人要于有疑处不疑。
”三十七、我心目中的好书,有两个功能:一是能够塑造我的灵魂;二是能够使我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交往。
三十八、一百年前中国还有凌迟,五十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四十年前中国还在破“四旧”,三十年前中国还不许跳舞,二十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十五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十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五年前中国还没有物权法,两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一年前中国还没有通过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社会终究是在进步。
三十九、在伽利略因为“害怕皮肉之苦”而选择妥协后,他的学生安德雷亚怒气冲冲地质问他,“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酒囊饭袋!保住一条狗命了吧?”而伽利略的回答是:“不。
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四十、如果你一直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和意义,剩下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你要改变世界,而是不要让世界改变你。
四十一、诙谐社会,自有气象万千。
2007年夏天,波兰《Wprost》周刊做过一期封面文章,拿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和总理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开玩笑。
只见这对双胞胎政治家一左一右,吸吮着左右开弓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奶头。
只是,同样的乳房,进口到中国网站就不一样了。
只要对比原版封面,就不难发现,那张封面被做了细节化处理。
看着那些粗颗粒的马赛克,心地柔弱的中国读者难免会心生同情——这双可怜的波兰兄弟吃的也不是放心奶,而是玻璃渣子。
四十二、地广人稀,街道荒凉。
想来想去,就觉得中国街道不是太拥挤了,而是显得有点冷清。
它需要有更多的人道,期盼更多的人来,带着对知识的热忱与对理性的信仰,带着心底的温暖和瞳孔里的爱。
一个没有学会彼此尊重与担当的民族,是不可以奢谈幸福的。
四十三、身处转型时期,对自由的争取与保护,对公平与正义的谋求,正因为不可一蹴而就,所以更需要日常的持久的参与。
中国人无疑是世界上最能隐忍的民族,不幸的是,这种隐忍通常都用错了方向。
人们有耐心忍受苦难,却没有相同的耐心去结束苦难。
四十四、有什么样的心灵,便有着怎样的目光。
传播学理论同样认为,任何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
一方面,它意味着我们因此获得了解释生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对信息发送者进行观念上的附会与迫害。
四十五、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
你不要去掂量你此前堆积的那根稻草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就说它份量过轻,或者没有重量。
当然,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这种“无力感”也是无比真实的。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无力感”,才更需要执着。
许多人,之所以平静而坚定,活得从容,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四十六、当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万富翁会被灭门,而你握不住手里的笔……这样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只有谁比谁更不幸。
四十七、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大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四十八、事实上,从我意识到我要守住自己的“第六中自由”时开始,我便想着做这样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
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四十九、何世无奇才,没在沼泽中五十、我听到了一个发自内心的声音:“嘿,你为什么要在这里等机会呢?你年轻,还有梦想,你能为自己决策。
那个有决策权的你为什么不给有梦想的你一个机会呢?你为什么不让他去试试呢?如果连你都不肯给自己机会,谁还会给你机会呢?”五十一、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你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你只能做最好的自己。
时代也一样,没有谁可以回到已然逝去的时代.......五十二、我思故我在,而不是我征服故我在。
我不必通过说服别人或者让别人臣服于我的观点证明我自己存在。
五十三、归根到底,国家只是全体国民缔约产生的一个组织,是国民用以谋求幸福生活的工具。
在此意义上,爱国主义者真正要做的不是忙于督促每个人去爱国家,而是要让国家能够爱每一个人。
五十四、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独立思考者,另一种是想当然的附和者。
前者为精英,后者为“大众人”,区别不在于禀赋,而在于对人生和周遭事物的态度。
五十五、生活,让战争走开,让帝国坍塌五十六、知识分子是世间最容易自我毁灭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