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录 余光中谈翻译
余光中谈翻译
![余光中谈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9e4389d51e79b8968022693.png)
翻译中常见的问题
(4)不能消化被动语气。 • “菜被吃光了”---“菜吃光了” • 中文的句子,常有被动其实主动其形的情形:“饭吃过没 有?”“手洗好了吧?”“书还没看完”,“稿子才写了 一半”,不必一见被动语气,照例不假思索,就安上一个 “被”字。 • 即使要点明被动,也还有“给”、“挨”、“遭”、 “教”、“让”、“为”、“任”等字
《余光中谈翻译》
简介
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译 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 文。作者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 以散文的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 炉。 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 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出版社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作为国内唯一以 翻译为特色的国家级出版机构,成立二十 多年来已经陆续编辑出版数十种翻译理论 与技巧类图书,其中若干种已经成为翻译 研究或教学领域脍炙人口的必读书,在国 内外翻译界赢得了声誉,奠定了公司在译 学书籍出版方面的领先地位。
主讲内容
• • • • 翻译中常见的问题 哀中文之式微 译者 其他内容
翻译中常见的问题
(1)见when就“当”,五步一当,十步一 当,当当之声,遂不绝于耳了。还有if 一字, 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译成“假使”、“倘 若”、“要是”、“果真”、“万一”等 等,但在公式化的翻译中,它永远是“如 果”。又如and一字,往往应该译成“并 且”、“而且”或“又”,但在翻译体中, 常用“和”字一代了事。
漫谈余光中的翻译观
![漫谈余光中的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d47fe1feba0d4a7302763a9c.png)
评说·作家与作品/2012/9SHORT STORY漫谈余光中的翻译观李明轩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举家迁至台湾,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被梁实秋誉为学者当中的“诗文双绝”。
除了诗文方面的造诣,曾在金陵大学外语系、台湾大学外语系以及美国受教的余光中,在中英文翻译方面也建树颇丰,《梵高传》《不可儿戏》《老人与海》等都是余光中的译作代表,充分体现了余光中的翻译观。
他的翻译思想别具一格,不但包含言物之情,而且还有着出众的文采,寓说理于情趣之中,其翻译的每篇作品都能感动读者。
余光中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尝试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到目前为止已经翻译并出版了多达13个类型的翻译集。
余光中翻译的文学作品具有信、实的特征,并将其作为翻译作品的第一要义,他主张一种形、义兼顾的翻译观,却不赞成以往的硬译或直译的翻译观。
余光中认为,能够称得上文学作品,它的价值不在于其说什么,而在于如何说,这就对翻译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要达意就行。
余光中的这些翻译观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翻译的艺术性与变通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序言中,余光中说,翻译是一门变通的艺术,是一种兼具科学性与灵活性的、非常难从事的艺术工作。
余光中认为,翻译就像婚姻一样,两相妥协才能有所成就。
因为翻译至少涉及两种文字、两种语言,但只有一个信息,要将原文的原貌、原意准确如实地转化为译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它要求译者同时具有驾驭两种语言文字的高超能力,此外还要对原文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风格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余光中看来,作为一门艺术,翻译不仅是对语言而言的,更是对思想、文化而言的。
译者在进行这项集语言艺术、思想艺术、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工作时,应变通、机智、灵活地处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最终的目的是要让译文在内容上和思想上都无限向原文靠拢。
变通在余光中的翻译观中极为重要,是决定译文好坏成败的关键。
余光中先生谈中文和英文
![余光中先生谈中文和英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5e40c6d5bbfd0a7956739b.png)
他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今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他的一篇文章《中文是最纯正的语言》,特别转载在这里!特别拜托大家:一定要阅读十遍以上!中文和英文,是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两种语文。
中文不用说,我们都是中国人,这是我们的母语,每天都要用的。
英文呢,现在也越来越实用了。
英国在政治上走下坡路了,大英帝国早已解体,甚至于联合王国也有点问题。
可是很奇怪地,英文却如此流行,简直要变成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可见,政治是经常变迁的,可是文化,像语言这种东西,却能够持久。
英国人以前说:“我们宁愿丧失印度,也不愿意丧失莎士比亚。
”意思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很重要。
说这句话的时候,印度还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当时说这句话的人,没有料想到有一天香港也不是英国的了。
可是,莎士比亚依然是英国的。
英文如此流行是靠英国吗?还是靠美国?我们现在研究一下,世界上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有多少。
听余光中教授谈翻译
![听余光中教授谈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b320ededd36a32d72758188.png)
摘要:现在,找一本国学根底深厚却又妙趣横生的理论书大概是很难的.听台湾余光中教授讲 翻译,就如同读这样一本书.他妙语连珠,故事连篇,从从容容,潇潇洒洒,把许多枯躁的原则、经验、 方法、理论讲得明白晓畅又生趣洋溢.在你豁然恍然之时,常发现他在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中欣然 独笑.于是,禁不住就要想:这自通的幽默还有点深不可测呢……."翻译家在任何社会都是寂寞的!"余 教授不象在发表感慨,因为他说得十分坦然.对文学翻译这么一大门学问,世人的赞美和鼓励的确是 太少了.余教授说.这是因为译者总被笼罩在原作者的阴影之中,译好了,是作家的光荣;译不好呢,就 罪在译者了.写一首诗只要眼前摊开一张白纸,就可海阔天高地走笔;可译一部书,满桌摆的是原 著、字典,译时左顾右盼,译不出时只能望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整理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2b2ef1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c.png)
让知识带有温度。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整理《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肯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欢迎阅读与保藏。
《余光中谈翻译》内容概要:翻译与批判、中国古典诗的句法、中西文学之比、几块试金石——如何识别假洋学者、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横行的洋文等内容……《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闻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
认为:翻译须用纯洁的中文。
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
见解精辟独到,文笔美丽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余光中谈翻译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打开此书一看,可称得上是余老的论文集有一半论文可谓历史悠久,是写给父辈们看的。
第一篇与最终一篇相隔30年,时间相隔久得叫人要害相思。
有一半论文是写在6070年月,语言上还有点古而未化后期的文章阅读起来就舒适多了,笔锋锋利照旧,余老对三十年月的作家的作品不慎待见,特殊是朱自清写的《匆忙》,被批“不耐咀嚼不堪细析的少作”、“忧来无端的滥情之作”。
余批判此文章“混乱不堪,之所以混乱,就是滥用代名词”、“今日读来,恍如隔世”。
余老一向傲岸,却给钱钟书钱老给与了高度的赞扬,在《论的的不休》引用了钱老的佳作,让人耳目一新。
但此书有一半文章并不高超,甚至文中的观点也已经过时了,究竟近40多年过去了,建议取其精华地阅读,由于余老有时恃才傲物,观点过激,叫人不能苟同……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余光中论翻译对汉语的侵蚀
![余光中论翻译对汉语的侵蚀](https://img.taocdn.com/s3/m/5721fb16a300a6c30c229f51.png)
20 06年 1 月 1
湖北教育学 院学报
Jun lo b i nt ueo d ct n o ra fHu e si t fE u ai I t o
No . 0 6 v2 o
第 2 卷第 l 期 3 l
Vo. 3 No 1 12 .1
劫。西化的原因有二 : 直接的原 因, 是读英文。英文愈读愈
多, 中文愈读愈少 , 表现 方式 甚 至思 考 方式 , 不免渐 受英 文 都 意识 的侵略 ; 间接 的影 响 , 至于 则早 已弥 漫学 府 、 文坛 与大 众 传媒 , 成为一种文 化 空气 了。生硬 的翻译 , 文 艺腔 的创作 , 新
作者简介 : 昌汉(99 )男 , 赵 16 一 , 湖北荆州人 , 副教授 , , 方 向为应用语言学 、 硕士 研究 翻译研究 。
黄忠廉(95 )男 。 16 一 , 湖北兴山人, 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汉译语言。
“ 翻译西方作品 自 然容易欧化。大量的新名词、 新概念进
余光 中论翻译对 汉语 的侵蚀
赵 昌汉 黄 忠廉2
( 温州大学 外 国语 学院,浙江 温州 35 3 ; 华 中师范大学 翻译研究 中心 ,武汉 407 1 20 52 30 9)
摘要: 余光中先生几十年来关注更多的是中文西化的问题, 了捍御中文的卫士。本文将余光 中谈翻译侵蚀汉语的 成
是, 梵文 对中文的影响似乎有限 , 留下了一 些名词 的音译 和 仅
精通外文的作家谈翻译, 当然 比不是作家的译者更具权 威。余光中先生是作家, 也常论及英汉转换问的问题 , 但他几
十年来关 注更 多的是中文西化 的问题 , 成了捍御 中文 的卫士 。
意译 , 也有一些句 式 , 们 已习焉 不察 。佛 教传 人 中 国之 初 , 我
【2016年】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英语其它相关论文】
![【2016年】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英语其它相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b0264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e.png)
英语其它相关论文-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论文关键词:英美诗歌翻译余光中译学思想论文摘要:余光中先生以诗和散文成名,然而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
不仅译介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还发展成一套自己的译论。
本文以他关于翻译与创作关系的论述为主线,阐述其主要译学思想,并通过分析他翻译的英美诗歌,看其翻译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现,以及对于后进译者的现实指导意义。
提到余光中,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那些家喻户晓、广为传诵的诗篇,还有那些气势雄浑、色彩瑰丽的散文。
然而,余光中先生不仅是成功的诗人和散文家,同时还是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的教学、创作、翻译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除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其翻译范围广泛,包括诗歌、传记、小说、戏剧;产量颇丰,至今已出版翻译集十一种;并且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译学思想。
余光中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为艺术,则必有其创造性。
翻译与创作有相通之处,两者都是要将一种经验转换成文字。
不同的是,作家是将自己的经验翻译成文字,一切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是一种“不拘的翻译”、“自我的翻译”。
而译者要进行翻译的这种经验,已经有了文本,有其既定的内容和外貌,容不得译者擅自变更。
然而,译者在将这种经验从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时,在字词的选择、句子结构的安排、整体风格的把握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创作。
他在谈自己译诗的经验时说:“翻译的心智活动过程之中,无法完全免于创作。
……一位译者必须斟酌上下文的需要,且依赖他敏锐的直觉。
这种情形,已经颇接近创作者的处境了。
”因此,“翻译也是一种创作,至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余光中,2002:34)。
在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最难,也最能体现译者水平。
余光中以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兼具深厚的国学和西学功底,翻译了大量英美现代诗歌。
“杨澜”“余光中”访谈录(附阅读答案)
![“杨澜”“余光中”访谈录(附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2b76e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6f.png)
“杨澜”“余光中”访谈录(附阅读答案)“杨澜”“余光中”访谈录(附阅读答案)“杨澜”“余光中”访谈录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9-22题。
①杨澜: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这很难说。
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
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
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
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
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
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
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
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
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
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
余光中:当中文遇到英文
![余光中:当中文遇到英文](https://img.taocdn.com/s3/m/b70c120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79.png)
余光中:当中文遇到英文各种语言相互影响中文受外语的影响,当然不是从英文开始。
比如说在元朝,那个蒙古文。
《西厢记》里面有一点蒙古文,《红楼梦》或者是清宫的连续剧里面什么“贝勒”、“格格”、“皇阿玛”等等就是满文。
相比之下,梵文的影响更大,伟大的翻译家玄奘就翻译了很多的佛经,当时叫做“译梵为唐”,把梵文译为唐文也就是汉文。
我们今日所熟悉的菩萨,就是从印度来的,当然也是翻译它的声音。
因为“Bodhisattva”,第一个和第三个音节分别是“Bo”、“Sa”也就是“菩萨”;那么“涅槃”就是“nirvana”,即“圆寂”;“和尚”叫做“比丘”,“尼姑”叫做“比丘尼”。
有一个笑话,说是韩愈看到和尚、尼姑就心里很不高兴,人家问他“你不高兴什么?”,韩愈就说“为什么‘比丘’啊,要跟我们的孔丘比吗”?好像是要颠覆儒家,而且,一比还不足,还要再比“丘尼”,跟仲尼再比一次。
英文现在还有一个常用词,是受了日耳曼文的影响,这个词每个人都知道,就是“公牛”——“ox”,牛津叫做什么?Oxford,“ford”是“津”,河水浅且可渡之处叫做“ford”。
“牛”的数不是加“es”,而是加“en”,这就是日耳曼文的多数。
这些都说明英文受了很多外来的影响。
这跟我们中文少用外来语的情况完全不同。
比如十月,我们都知道是“october”,它的语根怎么来的?就是“octo”,本来是“八”的意思,“八角章鱼”就是“octopus”,“八角大厦”叫做“octagon”。
那么“十二月”叫做“December”,它的语根是“deca”,“deca”这是拉丁文的“十”。
所以这个奥运的“十项全能”叫做“decathlon”。
为什么“十二月”偏偏用“十”这个观念来说呢?为什么“十月”用“八”这个“octo”来说呢?原来罗马的历书曾经从三月算起,所以算到它的第八个月就是现在我们的第十个月。
“四月”为什么叫“April”?欧洲其它语言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拼法,叫做“Aprile”。
翻译乃大道:悼念余光中先生
![翻译乃大道:悼念余光中先生](https://img.taocdn.com/s3/m/b5e4a37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0.png)
翻译乃大道:悼念余光中先生我是一名新闻翻译从业人员,这些年为了提高水平(保住饭碗),拜读了许多大翻译家的作品,其中对我影响最大,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的,就是刚刚去世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的一本小书《余光中谈翻译》。
余光中因为诗作《乡愁》,以及无数文字优美的散文闻名于中国,然而我对他的这些“成名作”从来提不起兴趣,欣赏不来,直到读到几乎淹没在他浩瀚作品中的《余光中谈翻译》,才真正对他钦佩起来。
这本书我读了少说十遍。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先后出过两种封面的版本,以及前几年外研社又以《翻译乃大道》为名再次出版的精装本,我都买过了,尽管内容基本没有差别。
此书实际上是余光中译论散文集子,共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对劣译和烂中文的批评毫不留情,令人汗颜,也让人警醒。
这本很薄的小书,特别是对学翻译做翻译的人来说,实在是难得的营养大餐。
余光中在书中说,要介绍西洋文艺,尤其是文学,翻译是最直接可靠的手段。
翻译对文学的贡献,远比我们想象的伟大。
在中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只有翻译文学,而无创作文学。
影响英国文学最大的一部作品,便是1611年英译本《圣经》。
我不仅同意余光中的观点,更认为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是文学,科技、哲学、时政等领域,翻译的贡献也是无可替代,这也是我对自己所从事工作价值的认可。
在书中,余光中不仅谈到翻译的重要性,也提出翻译的基本要求,更以具体的例子介绍翻译的技巧,绝非泛泛而谈。
余光中说,创作的高下,容有见仁见智之差,翻译则除了高下之差,尚有正误之分,苟无充分把握,实在不必自误误人。
余光中此言强调了翻译“信”原则,确实,如果不能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翻译不仅毫无意义,还会误导他人。
当然,这番话也十分犀利,如何才能保证翻译的正确,不自误误人?只有时刻提醒自己学习进步了!最后再聊一聊书中一篇文章《论的的不休》。
余光中对如今白话文中“的“的滥用痛心疾首,不但一般学生,就连某些知名学者,对于无孔不入的小小“的“字,也无法摆脱,例如美丽的晚霞,有趣的节目,这些都是一般形容词,还有是非正反之判断词,常用语句末:他不来是对的,你不去是不应该的,这个人是最会反悔的等等,经常出现在译文中。
浅谈余光中在戏剧翻译中采用的归化策略——以《不可儿戏》中文化词的翻译为例
![浅谈余光中在戏剧翻译中采用的归化策略——以《不可儿戏》中文化词的翻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0a6053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2.png)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余光中在戏剧翻译中采用的归化策略——以《不可儿戏》中文化词的翻译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冯亚南【摘要】翻译家余光中强调在中文日渐“欧化”的背景下保持中文的韵味和独立性,他在翻译中多采取归化的策略。
余光中主张翻译应突出原作的“原意”,而非一味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和表意对应。
为深入理解余光中的翻译观点,本文以王尔德的戏剧《不可儿戏》的英译本为例,从文化词中译的角度分析了他在剧本翻译中对归化策略的运用,及其对目的语文化产生的影响。
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他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从保持中文“独立性”和戏剧舞台效果的角度来看,余光中的归化策略运用是比较成功的。
【关键词】中文欧化 归化策略 文化词翻译 《不可儿戏》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不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障碍,正如王佐良所说:“他(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本文采用的是奈达(Nida)的文化分类标准。
他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1.生态文化;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4.宗教文化;5.语言文化。
下文将对《不可儿戏》中的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词汇的翻译进行分析。
一、社会文化及其翻译社会文化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物称谓、风土人情、政治经济、节日习俗、历史文化、法律法规等。
不同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使得译者要想达到与原作相同的表达效果,就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下选取了余光中对《不可儿戏》中政治文化词和特殊背景信息等的翻译:1.政治文化词的翻译。
谈论政治是英国上流社会的贵族日常社交中的重要话题。
王尔德在《不可儿戏》的第一幕中描写“欧姨妈”审问“华任真”是否符合自家择婿标准时,就问他支持哪个政党。
对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英国的政体和政党都是相对陌生的信息。
对此,余光中在翻译时显然考虑到的戏剧的演出效果,并没有选择解释或者加注的方式,而是直接译出原意。
“Lady Bracknell:Both, if necessary, I presume. What are your politics?Jack:Well, I am afraid I really have none. I am a Liberal unionist.”“巴夫人:必要的话,我想,两样都有份。
从翻译美学看余光中诗歌翻译中的变通技巧
![从翻译美学看余光中诗歌翻译中的变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35bde7c011ca300a6c3907b.png)
【 关键词 】 翻译美学 ; 余光 中; 诗歌 翻译 ; 变通 【 d o i : l 0 . 3 9 6 9 d . i s s n . 2 0 9 5 — 7 6 6 1 . 2 0 1 5 . 0 2 . 0 2 8 】 【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7 6 6 1 ( 2 0 1 5 ) 0 2 — 0 0 9 4 — 0 3
h o p e s t o p r o v i d e s o me u s e f u l r e f e r e nc e f o r o r d i n a r y t r a n s l a t o r .
Ke y wo r d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 s ; Yu K wa n g - c h u n g ; p o e t r y t r a n s l a t i o n ; a c c o mmo d a t i o n
J u n . 2 0 1 5
从翻译美学看余光中诗歌翻译中的变通技巧
郭 欣
( 安 阳工学院 , 河南安 阳 4 5 5 0 0 0 )
【 摘要 】 文学 翻译是翻译研究 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 身为作家 和翻译家 的余光 中从 自 身创作和翻译实践 出发对文学翻译提
出了 自己独特的见解 , 他 提倡文学翻译时采用变通手段 , 呼吁“ 以诗译诗” , 再现原诗 的音韵美和意象美 ,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翻 译美学 的相关理论不 吻而合 。从翻译美学视角 出发 , 通过 分析余光 中所译诗歌 , 探讨 其如何以变通手段以诗译诗 , 再现原诗 的音形意之美 , 能够为普通译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
《余光中谈翻译》简介
![《余光中谈翻译》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b6c75c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f.png)
《余光中谈翻译》简介《余光中谈翻译》简介【《余光中谈译》内容简介】著名诗人、散文家、译家余光中先生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译,也谈现代中文。
作者认为:译须用纯净的中文。
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
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艺术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11种、评论集5种、译集13种,共50种。
【《余光中谈译》目录】序译与批评中国古典诗的句法中西文学之比较几块试金石——如何识别假洋学者译和创作外文系这一行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变通的艺术——思果著《译研究》读后庐山面目纵横看——评丛树版英译《中国文学选集》哀中文之式微论中文之西化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与王尔德拔河记——《不可儿戏》译后白而不化的白话文——从早期的`青涩到近期的琐横行的洋文译乃大道译者独憔悴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作者,学者,译者——“外国文学中译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说论的的不休译之教育与反教育。
余光中谈欧化翻译
![余光中谈欧化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928e95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c.png)
余光中谈翻译老人家说过:①翻译常常会受到译者原来创作文体的影响,反过来,原文风格也会塑造译者的文体。
②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
句是活的,字是死的,字必须用在句中,有了上下文,才具生命。
③创作的高下,容有见仁见智之差。
翻译则除了高下之差,尚有正误之分,苟无充分把握,实在不必自误误人。
④笔下不通,往往是心中不通的表现。
⑤诗,是经验的分享,只宜传染,不宜传授。
很多人认为外语虽然很重要,但只是一门工具。
其实语言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而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读了著名文学家、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论文集《余光中谈翻译》之后,让我更加坚信了我的这一观点。
虽然说是论文集,其实每篇文字都是以散文的形式写成,文学性很强,而且通俗易懂,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
比如余光中在书中谈到,由于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很多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的语句受西方的句式的影响,结果翻译成的作品让人读起来苦涩乏味,而且很多时候显得啰嗦。
比如,when的“当…的时候”;if的“如果”;and的“和”;ly的“地”;多余的“所”、“关于”、“有关”(受about和concerning 影响);形容词与其形容的对象不应太远。
“给”、“挨”、“遭”、“教”、“让”、“为”、“任”这类被动语态少用;消化不良的句子;头重脚轻的修饰语;画蛇添足的所有格代名词;生涩含混的文理;以及毫无节奏感的语气。
再比如,“军人应该忠于国家”,如果翻译成英语的话,就是“Asoldier should be loyal to his country”,结果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把翻译成的这句英文再翻译成中文的话,就会变成“一个军人应该忠于他的国家”,对出了“一个”和“他的”两个修饰词,而我们应该去掉“一个”和“他的”这两个修饰词。
直接翻译成“军人应该忠于国家”,这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翻译,而不应该一味的拘泥于原句。
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序言中,余光中说,翻译,是一门变通的艺术,是一种兼具科学性与灵活性的、非常难从事的艺术工作。
拥有四度空间的学者——余光中先生访谈录
![拥有四度空间的学者——余光中先生访谈录](https://img.taocdn.com/s3/m/4298671b19e8b8f67d1cb90a.png)
作者: 郭虹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47-5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余光中;学者;访谈录;香港中文大学;师范大学;出版社;硕士学位;政治大学
摘要:余光中先生,当代学者、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5月到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大外文系。
1958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先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其间曾两度应邀赴美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回台,任中山大学讲座教授至今。
其创作从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开始,五十年来笔耕不辍,作品集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先后由台湾、香港、大陆多家出版社出版。
乡愁是一种情结——余光中访谈录
![乡愁是一种情结——余光中访谈录](https://img.taocdn.com/s3/m/c229911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4.png)
乡愁是一种情结——余光中访谈录
温迪雅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
【年(卷),期】1998(000)015
【摘要】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车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乡愁成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心中挥不去的感伤。
乡愁是说不尽的,诗
人余光中对文学的感受也说不尽。
谈乡愁、谈文学、谈人生,诗人余光中滔滔不绝。
【总页数】4页(P27-29,3)
【作者】温迪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6
【相关文献】
1.浅论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J], 田妍
2.绵绵乡愁幻化出一方情感世界--解读余光中和他的乡愁情结 [J], 吴乐央
3.余光中乡愁情结的诗性空间 [J], 傅天虹
4.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J], 邹仕泽
5.乡愁:离人心上秋——谈余光中诗歌创作的乡愁情结 [J], 杨俏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谈录·余光中谈翻译许多人都知道余光中先生是著名文学家,我们读过他的散文和诗歌;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余光中先生还是一位翻译家,他翻译文学作品,也从事翻译教学。
在1997年12月于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翻译教学研讨会上,余先生做了大会重点发言,同时也在各种场合谈论他对翻译问题的看法。
他的讲话机智幽默,妙语连珠,常令人捧腹。
笔者根据录音整理出余先生会上所有关于翻译的演讲,以便读者了解他的翻译观点。
余光中教授的大会发言主要介绍了自己的翻译教学:翻译在中国古代就很发达。
鸠摩罗什曾说,翻译是嚼余喂人。
在座诸位都是“吃翻译饭”的, 此话虽不高雅,但我们这碗饭吃得都很辛苦,一面自己吃,一面还要喂别人吃,即翻译教学,也是我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翻译教学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原理、从理论出发,应用到实例的演绎方式;二是从经验出发,把每一个实例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归纳出原理,这就是归纳法。
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或是一种技巧?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如果原作有艺术价值,有系统,也许它是一门学科或科学。
如果翻译作后面一种用法,则译员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如果把翻译作为一门艺术,译员就不是可以训练出来,而是修炼出来的,翻译教学的方式当然也就不同。
科学与科技不一样,跟技术也不一样,我相信最伟大的科学家最富有想象力,他的某一阶段的成果不是靠推理得出来的。
我有很多科学家兼文学家的朋友,都同意这个观点。
我看过英美人编的一本书。
有一部分专门是科学性质的文章(不是科学论文),写得美极了,可以称为文学,因此不能把科学与文学截然分开。
我自己在读天文学的入门书时,感到宇宙之大,解放了自己的想象力,很想写诗。
可见科学与文学不是截然相对的。
美国女诗人米蕾(Edna St.Vincen Millay)写过一首14行诗,第一句就说:“只有欧几里德见过赤裸裸的美。
”她把几何与艺术合为一体,毕加索就更进一步,根据塞尚的立体几何美学,发展了立体主义。
因此我们不必把科学和艺术对立起来。
例如徐霞客,他是地理学家,但又是散文家。
我教翻译多年,一学期三学分。
第一周讲概论,如翻译的功用、翻译的意境、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翻译方法论、翻译史、翻译与文体的关系等。
开列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去追踪读书。
笔译练习占主要成分,有6周。
虽然我自己写文学作品,但我认为不应该开始就让学生研究纯文学翻译,因此开始6周的议题包括哲学、宗教、历史、社会和新闻等方面的东西,让学生各方面题材都试一下,然后4周进行纯文学翻译,如翻译诗歌、小说和散文片断,或文艺批评文章,或警句格言等。
做教师非常辛苦。
开始我采用的练习方式是,布置作业,改作业。
后来改为:第一周把题目发给学生,第二周交卷,第三周改完发还学生,同时讲评。
每个人单独详细改,讲评是综合全班的问题一起来讲评。
佳译我会在讲评时举例,误译个别纠正,有隐恶扬善之意。
第四周学生听完讲评后要再修改一遍,第五周我批改完再发回去,逼着学生详细看我为什么要改。
如此反复两遍之后,译文就比较准确了。
我上口译课用剧本让学生轮流扮演一个角色,一个人译,我从旁加以纠正,全班受益。
戏剧有情节,对话又有趣,学生兴趣极高。
每当两节课连上时就上笔译,单独一节就上口译。
因为我觉得学生将来译小说会遇到对话,对话的翻译有自己的特点,要译得流畅,用讲话的方式。
最后四周上汉译英,我一定让他们译一段古文,如韩愈的《杂说》,诗词各一篇,最后再译当代白话文。
翻译课只有一学期。
论文指导的情况,以我任教的高雄的中山大学为例,硕士论文可以翻译一本小说,一首诗,或者一个剧本,诸如此类,但译完之后要用英文写40页以上的评介,加起来要求比单写论文还要高。
我指导过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的翻译。
台湾近10年来设立“梁实秋文学翻译奖”,分为诗歌和散文两类,我一直参与出题和评审,每次还有另外两位评委。
译诗组每次译两位诗人的作品。
我们每次从早9点到晚7点,花一整天功夫进行评审,三人负责从头审到尾。
我们评得很辛苦,“左顾右盼”,“望洋兴叹”。
评完之后还要写评语,我也写了10年,每次1万字左右,不仅指出得失何在,还要加以修改,要示范,比较麻烦。
我认为这属于广义的翻译教学,是社会教育。
理想的翻译教师应有“三德”:一要有见解,包括理论水平、见识等;二要目光犀利,要眼光高;这两德属于学者。
第三德属于作家,即手高。
翻译教师仅仅“眼高手低”不算称职。
手高包括了眼高,一个人不可能眼低而手高,手高也包括有见解。
任何译作都是翻译理论不露声色的实践,所以只要手高就证明他眼高,也许他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也许没有写出来,但是一定会有。
在前几年另一次翻译研讨会上,我提出一篇论文,题目叫“作者、学者、译者”。
其中一段话说: “译者其实是不写论文的学者,没有创作的作家,即译者必定相当饱学,善于运用双语,其中一种应尽窥其妙,另一种要能运用自如”。
理想的手高也应有“四德”:一是应个别、详细批改学生作业,不能粗枝大叶;二是应尽量保留学生原来的译文,因为“愚者千失,必有一得”,学生的作业中总有一点可取之处。
教师若彻底否定,学生会丧失学习兴趣,也没有自信了。
因此我尽量保留能用的部分,实在太糟的再动手术,加以修改,保留得越多,学生越有自信;第三德是顺应学生译文的风格,这样才能鼓励他朝自己的方向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第四德应做一个称职的文体家,这个要求也许太高了,这是一个很高的理想,很难达到,不过不失为我们奋斗的境界和目标。
翻译家一定是一个各种文体都拿得起的文体家。
名师是否能出高徒?状元教师是否能带出状元徒弟?我们有了一套很好的理论,有了称职的教师,学生也必须具备起码的条件,他双语根底要厚。
可是中英文俱佳者未必是一个好译者,未必掌握了两种语言就能使二者成为“佳偶”,也许会变成“怨偶”。
理想的翻译,从译出语进入译入语,译文比起原文来,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孪生”,退而求其次,至少二者应像兄弟姐妹,再差一点至少是表兄弟,堂兄弟。
如果搞到后来变成“远亲”或“同乡”,那就差得太远了。
因此翻译能力除了双语功底外,还需要一种特别的调整适应能力,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
而社会环境给学生提供的往往是翻译的反教育,反教学。
我们每年出许多译著,台湾的报纸上也有不少书评,可是这些书评很少评论译得怎样,只说其内容怎样高超,原作者怎么伟大,很少有人去鉴定翻译的质量。
译书与写书一样,“尽信书可能不如无书”,不少译著不负责任,造成反教育。
第二个反教育是一些著名作家学者写的文章西化,看起来是论文,其实是西化的语言,这是不良示范。
另外在各种媒体上的广告对白和用语、英汉双解词典中的例句,不免会有反教育的作用。
我的结论是:我们身为翻译教师,应时时自我反省,看看我们的笔下和口头,语言是否流畅、清新、自然、地道、优美,否则自己就会变成一个污染源,自己习于西化而不自知,误人子弟。
翻译教师正如国文教师,广义上还包括广大的学者,对于维护中文的清新、自然、优美都有重责大任。
因此,翻译是另一种“国防”,是一种防御措施。
我希望大家,尤其是我自己,能够时时反省。
在翻译教学研讨会上,中国译协的部分学者就翻译批评等问题请教余光中先生,下面是几位学者和余先生的对话。
余:我虽然译了一些书,也教翻译课,不过我主要是个翻译实践者。
我没有兴趣做翻译理论家,但我有兴趣做翻译批评者,去评别人的译作。
我自己不准备提出一套有头有尾的完整的翻译理论,因为有许多学者已经写出这样的书,而且写得很好,如刘宓庆教授等。
我觉得翻译理论要配合翻译批评、翻译书评或翻译某一题目的专论,泛论式的理论固然需要,但针对个别翻译的成就得失的评论即个案处理的评析也需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实践,学生要尽量多实践。
我刚才在报告中指出,我在教学中分五次把一篇习题处理完,第二周又发第二篇习题,如此循环,学生一学期要做14篇习题。
问:奈达在一篇文章中说:“Outstanding trans- lators are born, not made.”即杰出的翻译家是天生的而非造就的,余先生对此观点怎么看?余:我刚才讲名师未必能出高徒,可是我也没有说名师未必不能出高徒。
名师指点的那个徒,如果是可以点化的,可以造化的,名师可以帮助他成为高徒。
至于说“Outstanding translators are born, not made.”,我不赞成。
我刚才分析的是翻译教师,当然包括翻译家。
我认为翻译家要有见解,要眼高,也要手高。
眼高和有见解是修炼出来的,手高也许倒是有点天生的,因为手高牵涉到作家的写作素质。
前面两“德”是学者之德,学者一定要自我锻炼,自我锤炼,绝对不是天生的,即使有天赋也需要修炼,有先天也要有后天,就连天才的作家也仍须自我修练。
问:目前在大陆,搞文学翻译的人路子越走越窄,因为许多人对文学没有兴趣。
不知港台是否也有这样的现象?余:我想也是有的。
一般的书评只是介绍译作的内容而不评论其翻译的优劣。
问: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问题,请问您的看法如何?余:我虽然是从事文学翻译的,可是我也承认,翻译有一部分是要给大众看的,他们不想看纯文学,他们看知识性的,如旅游的、教生活常识的,或者一些很实际的东西,这也需要大批称职的译者。
不是说他们可以乱译,他们也应该译得很好,不过这跟文学翻译大不一样。
从原则上说,一般的翻译好好训练可以达到,而文学翻译是需要修炼的。
我自己赞成把翻译当作艺术来看待,我的一些朋友,包括语言学家,他们宁愿把翻译当作科学来看待,因为他们把语言学当作科学。
文学家和语言学家往往会就此争论不休。
问:什么样的人具有从事翻译批评的资格?从事翻译批评者本人是否一定要是翻译家?余:他本人不一定在做翻译。
翻译评论者不一定要手高,他不见得在翻译上要有什么成就,但他要眼高,要有文学批评的修养。
问:可否请您解释一下:有人说,如果自己没有译作的话,就没有资格进行翻译批评。
余:有的人并不写诗,但他可以论诗,他只要是学者就可以了。
问: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可以分开,但翻译批评与翻译实践分不开……余:我觉得一个高明的学者不是绝对没有资格进行翻译批评的,主要看他评得是否在行。
如果他眼高,眼光犀利,看得准,讲得又有道理,那有何不可呢?比如有人说,只有诗人才能译诗,那就太绝对了,翻译恐怕做不到这么绝对。
问:现在的问题是,有译作的译者不肯轻易批评别人,因为别人会反过来批评他。
余:这是一种自卫,是人性之常。
问:如果说没有译作就没有资格进行翻译批评, 有了译作又不便去批评别人,那么谁来进行翻译批评?怎样从逻辑上解释这个悖论?余:文学界也有这种现象:文学家去批评别人,别人也会来批评他,“门户大开”,“我不犯人,人不犯我;我若犯人,人必犯我”,这样就不能进步。
当然要去批评别人,自己要“守紧门户”,自己翻译就要小心,否则惹了别人,别人也会向你挑战,“一报还一报”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