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十六章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六)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 (一)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 追溯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我们大体可以把它划分为古代
的社会保障和现代社会保障两个时期。早期或古代的社会 保障制度又经历了“慈善”和“济贫”两个阶段。 • 1.古代的“慈善”活动 : • 在古代欧洲,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慈善”活动,始见于 公元6世纪兴起的罗马城邦社会。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 城邦社会里,市政当局曾用公款和捐款购买谷物,通过廉 价出售以压低市场价格,或将谷物无偿地分发给丧失劳动 能力的人和阵亡将士的遗属,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
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 a.广义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
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 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 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 b.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偏差)行为 者实行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 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 念。
“福利改革”与济贫制度
• 在“黑暗的中世纪”,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保障是 以教区领地或氏族地主对农奴的“保护”面目出现的。
• 2. “福利改革”与济贫制度: • 中世纪末期,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
开始解体。面对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传统的以慈 善为特征的社会保障机制只是杯水车薪,显得力不从心, 迫切需要由国家出面介入,使救助行为成为政府的一项社 会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引发了欧洲最早的“福利改 革”。 • 16世纪30年代,法国开始“福利改革”。这场改革适应 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宗教团体掌握的“慈善”事业逐 步由世俗政权接管,由非神职人员主持的社会福利事业应 运而生。社会保障机构也由乡村转向城市,由分散走向统 一。
社会学概论(社会制度与社会控制)
社会制度与社会控制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特征含义:在特定的社会流动领域形成的一整套持续,稳定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活动的重要结构框架特征:1.普遍性深度上贯穿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广度上覆盖了所辖的整个社会2.相对稳定性优点:保障社会秩序缺点:存在保守滞后性3.变异性:制度变迁4.系统性:复合性不同层次的范围和制度会形成一个体系5.强制性:个体必须服从相关制度二、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1.概念系统社会制度有一套由概念组成的理论基础说明其目的与价值2.规范系统社会制度包含一整套行为规则规定成员之间的关系3.组织系统制度发挥作用的组织实施保证核心:结构与效率4.设备系统制度运行的物质手段和条件实用设备象征性标识三、社会制度的功能1.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提倡或禁止某种行为,来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2.社会整合功能:协调社会行为,调适人际关系,清除运行障碍,建立新秩序强制手段:越轨行为积极建设:合理有效社会秩序3.文化传递功能把前人文化保存并传给后代制度本身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四、社会制度的分类1.美英格尔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表意整合制度亲属制度2.马克思本原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派生制度五、社会制度功能的失调(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矛盾)1.小范围和可调节:制度改革2.不可调和:革命六、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1.从层次上分析(美默顿)显功能潜功能2.从性质上分析正功能负功能3.负功能通常表现为潜功能,但也可以表现为显功能潜功能通常是负功能,但不是所有七、社会控制含义(美罗斯1901年正式提出)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方式,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以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构成要素1.控制主体(1)社会场的控制:成员间相互制约(2)社会组织的控制:组织内成员(3)全社会的控制:某些组织以全社会的名义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控制2.控制客体:社会行为个人行为组织行为3.控制的手段:社会规范政权、法律4.控制的保障:明确有力的奖惩功能正功能1.维持社会稳定2.促进社会发展3.维持成员间的正常生活负功能:限制社会发展控制手段1.组织控制手段组织指令:规范文件,口头指示组织规章2.制度控制手段政权(政府)法律3.文化控制手段特征:非强制性、自觉性、广泛性具体形式:伦理道德(价值规范)风俗习惯(日常生活行为)信仰观念(宗教信仰与主义信仰)社会舆论特点:大众传播性、现实性、软约束性形成方式:自上而下(国家倡导)自下而上(群众中形成)社会作用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社会行为的导向作用社会行为的约束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八、越轨行为及其控制定义: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了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分类:按主体不同个体越轨群体越轨按后果不同消极越轨积极越轨:移风易俗中性越轨常见划分违俗行为:风俗违德行为:道德违纪行为:组织纪律违警行为:社会治安与公共秩序违法行为:受刑罚处罚越轨行为的功能负功能1.破坏秩序危害稳定2.破坏人们遵守规范的自觉性3.降低社会的凝聚力正功能1.积极越轨能够促进社会发展2.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3.从反面促使人们遵守规范。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
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早期的社会控制理论美国社会学家 E.A.罗斯在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首次从社会学意义上使用社会控制一词。
在他看来,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限制人们发生不利于社会的行为。
他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存在一种“自然秩序”,包括同情心、互助性和正义感3个组成部分。
人性的这些“自然秩序”成分,使人类社会能处于自然秩序的状态,人人互相同情、互相帮助、互相约束,自行调节个人的行为,避免出现因人与人的争夺、战争引起的社会混乱。
但是,罗斯为美国社会设想的这种“自然状态”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所否定。
在现代的美国社会,初级群体和社区迅速解体,人们不得不生活在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交往的“匿名度”大为提高,人性中的“自然秩序”难以再对人的行为起约束作用,离轨、犯罪等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所以,罗斯认为必须用社会控制这种新的机制来维持社会秩序,即社会对个人或集团的行为进行约束。
他还认为,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乃至社会评价等等,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是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要措施。
60年代以前,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曾在美国风行一时。
此后,社会控制的理论不断得到修正和充实。
有的学者认为,把社会控制仅仅归结为控制人的动物本性,带有根本性的偏差,它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问题。
编辑本段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主要有:①从社会控制的本质来看,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超个人性。
社会控制的集中性,是指社会控制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特定社会组织的利益和意志,不管它具有什么具体内容和采取什么具体手段,都服务于社会组织的总体利益和最高意志。
社会控制
受制于国——社会控制的过度化一问题的提出社会控制不出不在,从我们的出生到死亡社会控制将伴随我们一生,有时候你可能感觉不到,但是当你试图向社会反抗时,你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想你扑面而来,适度的社会控制是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但是过度的社会控制同样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造成的结果可能是表面的和谐与地下的暗流涌动。
一方面有人说中国人是忍受能力极强的民族,无论是恶劣的生活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中国人总能默默忍受着活下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极强忍受力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人民的强有力控制,在自由与生命之间大多数人的选择还是后者。
甚至可以说中国人忍受力的增强是与国家控制机制的一步步强化相伴随的,我国自古就有社会控制的历史,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清朝的文字狱,再到近代的保甲制度等等,中国的社会控制机制五花八门。
新中国建立起来以后,新政府也建立起一整套的社会控制机制,比如毛泽东时代以城镇居民的居住点为单元建立起来的街道居民委员会类型的社会控制网络。
这些社会控制机制一方面确实保证了社会在一定时期的暂时稳定,但是随着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社会控制的过度化,社会控制的加深,广大人民在需要为自己的利益进行诉求时,往往四处碰壁甚至是付出血的代价。
这样的社会控制只会使整个社会渐渐失去活泼生动的社会氛围,接续发展下去可能就是文化的衰败创造力的缺失,这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是危害至深的。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社会转型,与巨大的社会变迁相伴随的是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摩擦甚至是冲突,有效的社会控制可以防止国家陷入混乱的利益纷争状态,控制越轨行为对于社会团结的破坏,维护社会的稳定。
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自由的社会沟通机制是一个现代国家所必须的,国家的稳定不是建立在对社会的强力控制之下,国家的稳定也不是没有不同的声音,所谓的和而不同也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中国要标志。
社会控制——精选推荐
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概述(一).社会控制含义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侠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者实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1.一般特征①从社会控制的本质上看,具有普遍性与阶级性②从社会控制的方式上看,具有统一性与强制性③从社会控制的作用及其过程看,具有多重性与闭环性2.社会控制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硬控制与软控制、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宏观控制与围观控制。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意义社会控制的基本功能就是保证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得以实现并延续下去。
简而言之,就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具体说,社会控制的功能有以下三点:①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试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②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限制他们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
③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四).社会转型和社会控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的耦合度不高,脆性较大,社会运行机制不稳定,处在不断转换的过程中,这一时期的社会控制显得更为复杂,也更加重要。
“规范真空”与“控制失灵”是这一时期最常见的社会失调现象。
无论是“规范真空”,还是“控制失灵”,都对社会秩序起着扰乱和破坏作用,同时,也对也对新型的社会秩序起着催生作用。
二.社会控制体系(一)社会控制的手段①组织控制手段:就是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对该组织内组织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方式。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控制与社会规范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控制与社会规范社会控制和社会规范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对于社会的运行和秩序起着关键的作用。
社会控制指的是社会对个体行为进行引导和限制的过程,而社会规范则是社会对个体行为所具备的期望和要求。
本文将从社会控制的机制和手段、社会规范的分类和功能以及社会控制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控制的机制和手段社会控制是社会为了维持秩序和规范个体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机制和手段。
社会控制可以通过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惯等方式来实现。
法律制度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机构来制定和实施法律,对个体的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使得个体在行为上受到明确的界限和约束,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道德规范是社会控制的另一种方式。
社会通过道德准则来规范个体的行为,引导其遵守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道德规范的形成与传承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它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内化了这些准则并自觉遵守。
此外,社会习惯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社会习惯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形成的固定行为方式和规则。
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帮助维持社会秩序。
二、社会规范的分类和功能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所具备的期望和要求。
它可以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两种形式。
正式规范是由法律和制度来规定和执行的行为要求。
它具有明确的标准和强制力,违反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罚。
例如,道路交通法规定了车辆驾驶者应该遵守的交通规则,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会受到罚款或者扣分等处罚。
非正式规范是指社会习俗、道德规范和社交礼仪等无法明确适用法律制度的行为标准。
它们通过社会共识和个体约定,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例如,礼貌待人、尊重他人、分享等都是非正式规范的具体体现。
社会规范的功能在于保障社会秩序、建立社会认同和促进社会发展。
它们通过为个体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使得社会成员能够协同合作、互相信任,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
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它是社会秩序的基石,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控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社会舆论等。
本文将探讨社会控制的意义、实施方式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控制的意义社会控制在社会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控制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
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个体的自私和冲突将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
社会控制通过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确保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其次,社会控制有助于塑造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社会控制不仅仅是对个体行为的限制,也包括对个体的教育和引导。
社会控制通过传递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这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道德建设至关重要。
最后,社会控制对于个体自由的保护和权益的维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控制并不意味着个体的束缚和压迫,而是通过合理的规范和约束,保障个体的自由和权益。
例如,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可以保护个体的财产权、人身安全等基本权益,确保个体在社会中的公平和正义。
二、社会控制的实施方式社会控制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社会舆论等。
法律制度是最直接和明确的社会控制方式。
法律通过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保护社会秩序和个体权益。
法律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执法机构和司法体系,确保其公正和有效。
道德规范是社会控制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道德规范是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对个体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道德规范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传递给个体,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
道德规范的实施需要社会共识和道德教育的支持。
社会舆论也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舆论通过媒体和公众讨论的方式,对个体行为进行评价和引导。
正面的社会舆论可以鼓励个体积极行为,负面的社会舆论则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谴责和惩罚。
社会学概论(六)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 c.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 (1)外在控制: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
遵从社会规范。外在控制对个人而言是被动的、 消极的,包括法律控制、规章制度控制、习俗控 制、道德控制。社会权威、角色期望也是外在控 制。 • (2)内在控制:由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 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 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它对个人而言是主动的、 积极的,强调社会规范的习得和内化。
社会失控与社会过控
• 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 有助于个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提倡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避免社会失控或社会 过控。
• 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 由散漫性提高。
• 社会过控——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一面,忽视了 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 b.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在社会控制过程中 相辅相成:
• (1)制度化控制: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由某种 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包括法 律控制、宗教控制、规章制度控制。这种社会控 制能够较为固定和明确的社会规范。
• (2)非制度化控制: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 规定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 的共识来实现。包括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社会 舆论控制。
社会越轨的原因
•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 • (3)有助于社会预警; • (4)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 • 4.社会越轨的理论解释: • a.生物学解释 : • (1)观点: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
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 的个人生理特质,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控制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社会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控制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同时也能影响个体的认同和自由。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社会控制的机制和效果,以及社会控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控制的机制社会控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实现。
首先是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
社会以一定的规范和价值观来指导个体行为,例如道德约束、法律法规等。
通过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社会得以规范和约束个体,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其次是社会制度和组织。
社会制度和组织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如政府、学校、家庭等。
这些机构通过权力和规则来管理和约束个体,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
还有文化和教育系统。
文化和教育是社会控制的重要途径,通过传承和传播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对个体进行教育和培养,使个体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社会控制。
另外是媒体和技术手段。
媒体起到了信息传播和引导的作用,可以通过宣传和影响来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对个体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技术手段如监控、网络审查等能够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控和限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控制效果。
二、社会控制的效果社会控制对个体和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对个体而言,社会控制首先能够提供秩序和安全感。
社会的规范和制度可以使个体感到法律的庇护和社会的关怀,从而追求自身的理想和目标。
社会控制还能够塑造个体的认同和行为,使其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对社会而言,社会控制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社会控制,社会能够维护秩序、防止犯罪和保证公平正义,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社会控制还能够传承和弘扬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保持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然而,社会控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过度的社会控制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甚至产生反抗和不满情绪。
另外,社会控制也容易滋生权力滥用、腐败等不良现象。
三、社会控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社会控制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学中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中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控制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它关注着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和行为模式。
社会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行动和互动,而社会控制则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限制。
社会行为和社会控制是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首先,社会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社会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个层面。
个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动和互动,例如个人的言行举止、态度和价值观等。
而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集体行动,例如群体的组织结构、集体行动的目标和方式等。
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研究社会行为可以了解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互动规律。
其次,社会控制是社会行为的重要调节机制。
社会控制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方式。
正式的社会控制是指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等正式机构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
例如,交通规则、刑法等都是对人们行为的正式控制。
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则是指通过道德、习俗、社会规范等非正式机制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例如,礼仪、道德规范等都是对人们行为的非正式控制。
社会控制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作用,它使得人们在社会环境中能够相互协作、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社会学中,社会行为和社会控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社会行为受到社会控制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控制则是对社会行为的调节和引导。
社会行为和社会控制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例如,在一个交通繁忙的城市中,交通规则是对人们行为的正式控制,它规定了人们在道路上的行为规范,从而确保了交通的有序进行。
同时,人们也会通过道德规范和习俗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礼让行人、遵守交通信号等,这些都是对社会行为的非正式控制。
通过社会控制,人们的行为得到了规范和引导,从而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然而,社会行为和社会控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社会学第十六章 社会控制
(二)社会越轨的类型
(1)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2)违警行为。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 规则、规定和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 违法行为。 (3)违规行为。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二)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 1.历史的角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 会控制的度有越来越宽松的趋势,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不仅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也意 味着社会关系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2.社会稳定的角度 在欠控制之下,管理松懈、纲纪废弛、民心涣散,显 然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过度控制可能带来 社会稳定的居民,但这种局面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稳 定的背后必然蕴藏社会危机。 3.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的角度 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越高, 该社会控制体系越与“适度社会控制”相吻合。
越轨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就是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 段之间矛盾的产物。以上五种适应类型中,除了第一种类 型外,其他四种都是程度不同的越轨行为。
2.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文化冲突理论将社会越轨的原因归结为不同文化之间的 冲突,因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民族、宗教、职业等方面的文化 差异,认为不同民族、阶层、地域的人的信仰、信念、价值 观、行为模式各不相同,当不同集团的利益和目标发生矛盾 时,往往引起冲突,导致越轨。 文化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塞林,他 在《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指出,文化准则的冲突必然导 致行为冲突,而犯罪就是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
二、社会控制的度
(一)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1)控制力度。控制力度表面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 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狭小。 (2)控制刚度。社会控制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 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的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 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 (3)控制网络致密度。社会网络致密度用来表示社会 规范的严密程度。致密度越大,表明受到控制的行为越多。
社会学概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
社会学概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社会学是一门关注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
社会规范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和思维的规范化要求,而社会控制则是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人行为施加影响和限制。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探讨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研究,并就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社会规范的概念与类型社会规范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为准则,规定了个人在社会中应当如何行为和思考。
它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等各种规范。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两类。
正式规范是被明确规定的规范,具有强制力和可执行性。
例如,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的制度规定等都属于正式规范。
这些规范依靠法律和制度的威严来限制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非正式规范则是通过社会习俗、风俗习惯等方式形成的社会规范。
这些规范虽然没有正式的法律地位,但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约束力。
例如,礼仪规范、道德规范等都属于非正式规范。
社会规范的存在和实施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它们可以引导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形式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限制的过程。
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行。
社会控制可以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两类。
正式控制是通过法律、制度和组织等正式的机制来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
例如,警察、法院、监狱等法律机构和行政机关都属于正式控制的范畴。
正式控制主要依赖于法律的威严和制度的力量。
非正式控制则是通过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式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
这种控制没有正式的法律地位,但通过社会习俗和道德约束来实施。
非正式控制可以通过舆论监督、道德批评、社会评价等途径对个人行为进行制约和引导。
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通过合理的社会控制措施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并预防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
三、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是社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机制
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控制机制是指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限制的一种方式。
在社会学中,社会控制机制是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
社会控制机制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一、正式社会控制机制正式社会控制机制是指由政府和法律所建立的制度和规范。
这些机制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
例如,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等法律体系可以对个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此外,政府机构和行政部门也通过各种制度和规定来对社会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
正式社会控制机制的有效性依赖于法律的公正性和执行的严谨性。
当法律不公正或执行不力时,社会控制机制可能失去效力,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和混乱。
因此,建立公正和有效的法律体系是社会控制机制的基础。
二、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是指社会中由个人、家庭、社区和组织等形成的一种无形的规范和约束。
这些机制通过社会习惯、道德观念和社会期望来规范和引导个人行为。
例如,家庭教育、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等都是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的体现。
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通过社会认同和道德约束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形成一种自发的社会规范和秩序。
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的有效性依赖于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承。
当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或缺乏共识时,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可能失去效力,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三、社会控制机制的互动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和互动。
正式社会控制机制可以强化和支持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而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则可以为正式社会控制机制提供社会基础和支持。
例如,正式社会控制机制的建立和执行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同。
如果社会普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那么正式社会控制机制的执行将更加顺利。
相反,如果社会道德缺失,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的效力将受到削弱,从而影响正式社会控制机制的实施。
社会学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
社会学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时候,社会学作为一门以研究社会展开的学问,尤其是关于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的问题。
一、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合作、互助、相互制约和相互约束的关系状态。
在一个社会中,有许多不同层面的社会秩序,而这些秩序包括了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体系。
1. 个人社会秩序个人社会秩序是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要遵守的社会规则。
这些规则包括了人们的行为、言语、情感和思想等方面。
在这些规则上,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并且在遵守社会规则的同时,也不能侵犯其他人的基本权利。
因此,个人方面的社会秩序,经常被理解为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秩序。
2. 群体社会秩序群体社会秩序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之间的合作、互助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群体行为规范,并且与其他成员配合,以达成预期目标。
例如,在公司中,部门之间的合作就是一种群体社会秩序。
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员工都必须遵守公司的规则,以达到公司的目标。
3. 社会体系秩序社会体系秩序是指在整个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关系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机构和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例如,在国家层面,政府由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组成,以共同维护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
二、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中为维护社会秩序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这些行动可以是政府的行动,也可以是公民个人的行动。
社会控制的目标通常是让每个人都尽可能遵守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 正式控制正式控制是指依法进行的控制行动。
这些行动通常是由正式机构和组织进行的,例如警察、法院和政府。
正式控制的特点是有规律、规定和法律的保障,能够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打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十六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圣
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1.什么是集体行为?集体行为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答:(1)集体行为的含义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
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2)集体行为的类型主要包括:①聚众,是指由于共同的关注和兴趣而临时聚集在某个地点的一大群人。
②群众,是指虽然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却分散在不同地点,相互之间虽然不存在互动,其行为在时间上和形式上却具有较高一致性的一大群人。
③公众,是指在分散在不同地点、不存在面对面互动,却出于对某个话题的共同兴趣和讨论而被吸引到一起的一大群人。
2.关于集体行为,主要有哪些理论?各自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1)关于集体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①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②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③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④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夺理论;⑤斯梅尔塞的值数累加理论;⑥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
(2)各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勒庞认为,聚众在行为逻辑上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在后果上是破坏性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在独处时都是理性的、温和的;一旦进入一个群体,就会通过无意识、传染和暗示等心理过程而使心理趋于统一,形成一种“集体心智”。
“集体心智”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控制和塑造个体心理。
在集体心智的作用下,个人的才智和个性会削弱,人格意识会降低,从而变得野蛮、残暴而狂热,通过“集体心智”凝聚而成的聚众容易冲动、多变、急躁、夸张、单纯、偏执、专横、狂妄、拙于推理而急于行动。
勒庞把集体心智的形成过程称为“心态趋一定律”。
②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布鲁默认为,集体行为发生的起因是个人性的烦躁。
每个人都有欲望和冲动,一旦这些欲望和冲动不能通过常规的方式得到满足,个人就会感到不舒服、沮丧、不安和孤独。
社会学概论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机制
社会学概论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机制社会化与社会控制是社会学中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它们是解释和理解人类在社会中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以及受制约的过程的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机制,以及它们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
一、社会化的机制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交往、社会经验和社会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和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文化内容的过程。
社会化是人类成为社会人的途径,它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也塑造和维持社会的稳定。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社会化机制:1. 内化:内化是指个体根据外界给予的信息和经验,逐渐接受并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这个过程通常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学习和接触社会化的代理人,如家庭、学校、媒体等,个体逐渐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2. 规范引导:规范引导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通过明确和隐含的规范要求,引导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社会化代理人、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向个体传递社会规范,使之遵循和接受社会价值标准。
3. 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个体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馈,从中获取信息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通过观察模仿和反馈,个体能够了解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4. 激励与惩罚: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激励与惩罚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化代理人和社会组织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调节。
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激励,也可以是口头和心理层面的认可,而惩罚则是对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以达到纠正和约束的目的。
二、社会控制的机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控制机制的存在和发挥,使得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遵循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社会控制机制:1. 外部控制:外部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限制。
例如,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和处罚来维护社会秩序;教育机构通过学校纪律和评价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其中涉及到许多关于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理论与观点。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包括定义、功能、形式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规范的定义和功能社会规范是一种在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行为标准和规则。
它们是通过习俗、法律、道德观念等形式来规定和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
社会规范的存在和遵守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社会关系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规范按照行为类型可以分为两类:肯定规范和禁止规范。
肯定规范是指鼓励和赞赏的行为标准,例如尊重他人、互助合作等;禁止规范则是指禁止和谴责的行为,例如暴力、盗窃等。
这些规范通过社会化过程被灌输给个体,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一致性、加强社会控制、塑造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遵守社会规范,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
二、社会控制的定义和形式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管理和调控。
它通过社会规范、组织机构和权力等手段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社会控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法律控制、道德和伦理控制、社会群体控制、心理控制等。
法律控制是社会控制的最基本形式,通过法律制度对个体行为进行规定和制约。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能够确保社会秩序的存在和社会规范的维护。
道德和伦理控制是指通过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
这种控制形式主要依赖于个人内心的道德约束和道德标准。
社会群体控制是指社会集体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社会群体可以通过习俗、家庭、社区等渠道对个体行为进行制约。
心理控制是指通过个体内部的心理机制对行为进行调控。
例如,个体因为害怕惩罚或者出于羞耻感而自我约束。
三、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个体而言,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通过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提供了准则和指导。
社会学概论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作用与机制解析
社会学概论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作用与机制解析社会学概论: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作用与机制解析社会化与社会控制是社会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概念、作用及其机制。
一、社会化的概念及其作用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逐渐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角色要求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并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
社会化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 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社会化让个体从出生起就接触到社会的各种元素,从而快速适应社会环境。
通过接触和参与社会活动,个体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养成了适应社会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2. 塑造个体身份认同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从家庭、学校、工作等各个方面接受到不同的社会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这种身份认同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与其他成员建立起联系和互动。
3. 传承社会文化社会化不仅仅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
通过社会化,社会能够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给后代,并延续和发展社会文化的内涵。
二、社会化的机制社会化过程中的机制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化、学校社会化和同侪社会化。
这些机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个体进行社会化:1. 家庭社会化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化机制,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在家庭中,个体通过模仿父母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学习语言和价值观念,并形成初步的社会角色认同。
家庭的社会化机制对个体在后续的社会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学校社会化学校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学校中,个体不仅学习学科知识,还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如何适应规则等等。
学校社会化培养了个体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为其在社会中的发展奠定基础。
3. 同侪社会化同侪关系在个体社会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同龄群体中,个体学会了如何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培养了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所调节和约束的社会行为大都是日常生活领域的 行为方式,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儿养老、接人待物等 等。尽管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受到风俗习惯的约束,但人 们并没有什么受束缚的感觉,而是习惯成自然。 3. 信仰信念 信仰信念的典型形式就是宗教信仰和主义信仰。宗教信 仰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人们对虚幻神灵的臣服和恐惧,以 及对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主义信仰是人们对某 种哲学理论或社会学说的认同和信服,是对某种社会理想或 社会目标的追求。 4.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是通过广为传播的舆论,造成一种社 会氛围,处在这种氛围中的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的服从舆 论的导向。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和意义 具体说来,社会控制的功能有以下三点: (1)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 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 会行为。 (2)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 的社会地位、社会权 利和义务,限制它们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他们之间 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 (3)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 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和速率,使之 功能耦合、结构协调,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十七章 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任何社会都要运用社会控制体系来推行统治阶级所确定的 社会价值观念,维系现存的社会秩序,使其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讨论:什么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作为一个社会学术语,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 家罗斯(E.A.Ross)在他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 中提出来的。按照他的看法,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 目的的社会统治。社会控制包括三类(1)对于意志的社会 控制;(2)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3)对于判断的社会 控制
讨论:什么是外在约束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一)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1. 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 社会控制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 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传统会、任何历史时代中。 在传统农业社会,社会控制主要基于习俗和民风,亲情关系 和宗法关系。在现代社会,社会控制趋向于制度化,其鲜明 特征是法律取代习俗成了主要社会控制手段。进入阶级社会, 社会控制表现为阶级性,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2.社会控制的统一性和强制性 统一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社会控制各种手段互为补充, 协调一致。二是社会控制的范围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只对某一 部分人。三是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准则对于群 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 社会控制还表现为强制性,强制性是阶级性的需要,也是 统一性的保证。
3.社会控制的多重性和闭环性 社会控制的手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多样的手 段,这些手段组成社会控制体系,而他们的作用范围则组 成控制网络。 社会控制的闭环性指社会控制系统是具有反馈回路的 闭环控制系统(close Coop Control System)。社会控制 的闭环性使得社会控制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正的功 能。控制效果如何,控制过程产生了哪些问题,都可以通 过反馈回路将这些信息反映到控制决策部门,以便做进一 步的调整并及时解决问题
(三)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 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控 制的方式。文化控制手段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 仰信念和社会舆论等。 文化控制手段的特征是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 性。非直接强制性指文化控制不是以强制力推行,而是以 社会评价、内心反省等方式实施的。自觉性指人们在长期 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内化了文化控制的价值标准,在服从 过程中一般没有强迫感。广泛性指文化控制的领域非常广, 遍及全体社会成员,几乎涵盖了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 1. 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最初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价值标 准体系,以后经统治阶级的提炼和整理,成为教化人们自 觉遵守的规范体系。在文化控制手段内,伦理道德的对社 会的约束力最强。
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指社会 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 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 和制约的过程。
讨论:什么是内在约束?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 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 制这一概念。
(二)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控制是指一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规则,并对全 体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 制约方式。制度控制和组织控制手段的共同之处是:都是 一种正式的制度化控制,即以明文规定的形式规定社会行 为规范。制度控制手段的具体形式有: 1. 政权。政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国家机器实行 阶级统治的权力形式,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从中央到地方的 各级政权机构——政府。政权也是一种组织控制手段,是 一种层级控制方式。但是政权以全社会的名义出现的,它 的控制范围是全体社会成员,而且争取的社会控制作用是 以法律为基础的。 2. 法律。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它是由国 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法 律具有阶级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特征。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一、社会控制手段
(一)组织控制手段 组织控制就是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组 织规章对该组织内组织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 行为进行知道和约束的方式。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是组织 指令和组织规章。 1. 组织指令。是指地位较高的一级组织对其下属组织 的组织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规范性文件或口头指示。 2. 组织规章。是指组织内部为调节和制约其成员在组 织内的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强制性规定。例如,党纪、校 纪、厂规、守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