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颅面形态信息学研究与应用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三、项目简介:
颅骨和面貌是人最重要的部分,该项目始于 96 年公安部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技术”,历时 21 年,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颅面形态变 化规律和应用技术,形成了颅面形态信息学系统研究,解决了面貌复原、身份认 证、人种溯源、颅面手术等关键技术,成果应用改变了涉及颅面的法医认证、人 类学与考古、医学等传统技术方法,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国际优势地位。
建模、复原重构、面貌评价等关键技术,提出颅颌面修复的统计及有限元混合仿 真模型,支持颅颌面虚拟手术修复。将黎曼流形几何度量用于颅面评价,解决复 原客观评价方法缺失难题。提出知识分析和统计学习两种颅面形态学习计算模 型。可视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用于相关医学领域,推进了传统医疗技术的进 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在下列工作中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 1、发明研制了根据颅骨的计算机面貌复原方法和颅骨人像重合技术,解决 了法医尸骸面貌复原、刑侦的遗骸与遗像的身份认证问题,为公安刑事侦查破案 提供了新技术;应用互联网+公安尸源认定的云计算平台,建设了覆盖全国的颅 骨人像复原识别认证网络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公安刑侦认证和身份识别的效率。 20 余年从事颅面形态的基础研究和社会安全事业,将传统手工复原变成了科学 数据计算、虚拟现实展示、3D 打印制作的信息工程,使颅面复原的效率与效果 达到国际先进。研究成果推动了公安法医刑侦的科技进步,形成国家标准《法庭 科学颅骨面貌复原技术规范》2014 年在公安部行业实施,有效维护了公共安全, 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2、研制了颅面三维数字测量、碎片修复和可视分析的技术,应用于古人类 和考古遗骨数字测量和头颅面貌复原,改变了传统的古人类遗骸研究和考古名人 遗骸面貌复原方法,实现了复杂遗骸可视量化分析和计算面貌复原,完成 138 例 古人面貌计算复原;应用破碎颅骨虚拟修复与三维测量实现 30 万年以来古人头 骨分析复原和面貌重现,初步建立了系列中国考古遗骸面貌演化图系。为古人类 学研究和考古学提供了数字分析和可视计算平台,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 3、提出了颅面数据采样新方法和颅面数据组织新技术,构建了精度和数量 国际领先的中国人颅面数据库。针对蒙古人种(中国人)研究,发现了在颅面、 性别、种族的关键特征数据群,揭示了多项人类学种族和性别特征差异。本成果 突破了传统人类学研究缺乏科学数据、主观性强的局限,填补了我国在计算体质 人类学的领域空白,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研究成果(发表在领域国 际顶级期刊)处于国际领先。 4、将复杂的颅骨面貌变为可计算对象,攻克了器官建模、模型配准、关系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2018年度)一、项目名称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与旱涝的影响及风险应对关键技术二、提名专家及提名意见1、提名专家本成果由王浩、周绪红、邓铭江三位院士联合提名,王浩院士为责任专家。
专家基本信息如下:(1)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2)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专业,重庆大学教授(3)邓铭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专业,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教授级高工2、专家提名意见(1)王浩院士提名意见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依据科技报告,成果在国家973计划、部委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十余年联合攻关,取得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区域水资源和旱涝事件演变规律、驱动机理、趋势与风险预估、综合应对等4项主要成果。
结合客观性评价等材料,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原创特色如下:一是基于水循环系统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评价理论,二是基于“分离-耦合”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驱动机理识别技术,三是基于“三层风险”评估的水资源与旱涝综合应对技术及实践。
依据证明材料和调研,成果已得到深入应用,成效显著。
一是应用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等国际和国家重大报告,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提升了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科技水平;二是应用于国家、相关流域和省区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等业务工作,有效提高了业务支撑能力,应用区域的旱涝中高风险区面积降低了20%以上;三是应用于淮河平原区低洼易涝地治理等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仅淮北平原区,年均农业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加了22亿方以上。
成果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调控、旱涝灾害防控等技术进步;已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国际专利1项),获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周绪红院士提名意见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要求,现对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予以公示。
项目名称:小型化高性能基站天线关键技术与应用提名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移动通信网络铁塔共建共享的基站选址难题、多系统天线设计和应用难题,攻克了小型化高性能基站天线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其主要创新点包括:一、小型化宽带辐射单元:提出多频空间重叠复用技术方案,原创性设计出环形辐射臂,单元面积减少20%,天面资源节省60%,创新产品的多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扁平化高集成宽带移相器:原创性设计出免螺钉、免焊接端子的移相功分一体化移相器,实现了扁平化、小型化,增益效率提升10%、上旁瓣抑制提升3dB、三阶互调小于-110dBm,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线性传动机构与孔轴耦联接口:提出线性螺杆螺母及齿轮齿条组合传动机构,创新设计了孔轴耦联接口,RCU体积减少60%,为业内最小;四、一体化联合仿真设计平台:提出场和路模型自动互联构建方法,实现了天馈的级联求解,研发出可编辑等效数据模块,计算速度提升百倍,该平台简捷易用、快速高效、指标完整,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0项,其中美国7项,欧盟3项。
科技成果鉴定意见为“打破本行业国外的专利壁垒和技术垄断,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基站天线的辐射单元、移相器和传动机构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成果曾获多项科技奖和专利奖,产品在国内外80多个国家获得大规模应用,为解决国家通信铁塔共建共享的技术瓶颈做出了巨大贡献。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无线网络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之重要发展领域。
随着多制式多系统无线网络的启用和快速发展,网络面临基站选址困难、用户感知差等难题,基站天线的共建共享亟待突破。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1
项目简介
临床路径源于工业领域,1990 年起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引入医疗领域并普遍 使用,具有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安全、促进费用合理化等作用。我国于 2009 年 起系统推动相关工作,至今已发布西医临床路径 1212 个,覆盖 7000 多家医院。
中医临床路径与西医相比,存在医学信息来源多、且较多信息被现有证据 分级及推荐方法忽略、需融合辨证论治等技术难点,面临着医学信息难转化为实 践、医师间诊疗难规范、路径难推广等困境。基于循证实践理念的临床路径,是 优化和规范化医疗过程的最佳途径,可获取当前最佳证据并形成最优诊疗方案, 使众多中医信息转化为证据并指导中医个体化诊疗决策,缩小医师间的诊疗差异, 使中医更好地融入当代专科专病为主导的医学模式,二者并不矛盾。
2
客观评价
1、部门机构认同采纳
项目多次被主管部门所关注和认可。项目单位的 22 个病种路径被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医政司纳入推广并作为全国技术牵头单位,数量居中医药行业之首。
1 慢性肾衰 2 慢喉喑 3 绝经前后诸证 4 腰椎间盘突出症 5 尿血病
6 脚湿气病 7 四弯风病 8 经期延长病 9 肩锁关节脱位
项目历经十余载,创新提出基于循证的解决个体化与规范化矛盾的中医临 床路径研发思路,并建立推广相关技术体系,系统性地促进了中医药的循证实践 转化,保障医疗质量和提高临床疗效。主要科技创新有:
一、首次提出“多源证据、核心权重、层次共识、逐级递进”的中医临床 路径研制思路与技术策略,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原则与临床路径规范化之间 的冲突。基于中医多来源证据(含古籍、名医及自身经验等),结合证据等级与 推荐强度,通过专家咨询达成差异化的层次共识,确定中医核心内容与权重(中 医病种选择、切入点、证候共识、同病异证干预方案等),形成“病证结合”模 块化应用、“同病异证”分支结转及“理法方药”式逐级递进的决策法则,促进 古今病名一致化、同病异证操作化,并依据共识层次差异,以中医治则为起点, 逐级推荐和规范到治法、方药或非药物疗法,实现在路径中的辨证论治决策,并 有效兼顾其规范性和适用性。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在我国长期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巨大压力,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态服务需求的形势下。
该项目针对城镇绿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效用难以发挥,建设管养理念技术落后导致绿地建设生态化水平低下、管养消耗浪费严重等问题,以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为主题,集中了全国风景园林界权威的25家高校、科研与规划设计院所,投入428位科研人员,研究资金7258万元,进行了广泛、前沿、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完成综合示范工程6项。
该项目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科学技术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1.城镇绿地生态规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生态绿地网络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原理,从信息采集、分析评价、动态模拟、决策支持四个方面集成创新了城市绿地规划的信息化综合支撑技术和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构建、评价与优化技术,有效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精准化、动态化、综合化科学技术水平。
(1)形成了基于标准化和精确化的城镇绿地生态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包括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多点-多源数据采集和多维空间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城镇绿地时空信息快速、实时获取与更新关键技术,构建了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于一体的城镇绿地生态价值综合评估与管理信息系统。
(2)形成了城镇绿地生态空间扩展动态模拟预测技术,识别了影响城市绿地扩展的智能体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城市绿地时间和空间配置规则。
(3)形成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技术,提出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分析评价技术、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模式与优化构建技术、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空间增效与构建技术;开发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管理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4)首次构建了完整的郊野公园规划技术体系,对于改善我国城镇生态环境、丰富人民群众游憩活动类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docx
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一、项目名称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科学院提名意见: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7个项目为依托,通过近 10 年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布局优化决策方法;开发了宏观尺度的城市群空间集约拓展与布局仿真决策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观尺度的城市生态 -生产一生活空间功能识别与集约利用决策关键技术,研制了微观尺度的城市中心区空间集约优化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与优化决策的理论和技术空白。
成果被鉴定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项,出版著作 11 部,发表论文201 篇,其中 SCI 收录 60篇,EI 收录 45 篇,论文被下载 29.49 万次,被引用 10827次。
先后在 7 个典型城市群和 50 多个典型城市空间集约利用中成功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成果原创性强,技术推广价值大,对推动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的贡献突出,应用前景广阔。
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0 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21 项。
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用的重要报告26份(其中被中央总书记、总理等批示 15 份),为推动中国城市群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决策支持贡献。
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题报道或现场直播 50 余次,社会效益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 201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技术领域。
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本项目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7 个项目为依托,将地理学(宏观)、城乡规划学(中观)、建筑学(微观)三大不同空间研究尺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融合起来,通过12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决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我国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和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的技术难题。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一、项目名称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二、提名意见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是实现农林剩余物资源高效利用、缓解木材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途径。
该项目针对人造板易燃烧、防潮性能差、释放甲醛以及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技术难题,系统开展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该项目研发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绿色胶黏剂及高效制备、锌锡掺杂液固双相环保阻燃抑烟、多元体系坯料分级节能快构、高效节能成形技术及装备,构建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技术体系,突破了农林剩余物人造板绿色环保、阻燃抑烟、防水防潮等关键技术,为我国人造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大的技术支撑,对保障木材安全、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该项目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鉴(认)定成果4项,主持或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2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3件,发表学术论文133篇。
该项目整体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成果先后在大亚人造板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保丽森实业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近三年主要应用企业新增销售额39.09亿元、新增利润4.03亿元,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成果材料属实,符合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人造板年产量超过3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
木材年消耗量6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超过52%,严重制约人造板行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国农林剩余物年产量超过15亿吨,其中农业秸秆约9亿吨,大部分被直接焚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人造板行业正面临着生产能耗高、环境友好性差、产品功能单一、附加值低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创制及应用二、提名意见(600字)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为解决饲用抗生素耐药性与残留行业难题,聚焦替代物品种与功能单一、效果不稳、成本偏高的主要问题,经17年持续系统研究,突破产业化制造技术瓶颈,提出治疗与预防用抗菌肽初筛标准并创制新型抗菌肽;基于抗菌肽入胞、内外膜破坏及胞内靶标作用形成高效杀菌和低耐药分子基础与理论框架;建立基于高基因剂量、高效切割的高产关键技术。
利用水酶及菌酶联用法创制新型寡糖制剂,拓展功能,满足短消化道动物需求;创制基于肠杆菌科病原菌外膜蛋白的高保护率亚单位通用疫苗,创新疫苗发展方向;创建粕基新型复合替抗产品中抗营养因子、致敏蛋白和转基因成分特异灵敏检测法,为食物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首创具有耐酸/氧/高温/抗氧化/解毒素/防腹泻功能的约氏乳杆菌、布拉酵母、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并实现产业化,实现替抗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建立菌酶联用工艺,确保替抗原料质量稳定品质可控。
以上成果有效促进饲用抗生素替代,推动畜牧业绿色、安全、高效发展。
项目获授权专利61项,形成行业标准3项,在Nature、Cell Reports、SciRep、Antimicrob Agents Ch等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63篇(其中SCI 87篇),共被引用2584次,其中SCI引用864次。
提名该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我国抗生素使用总量16.2万吨/年,为美国5.76倍,其中52%用于畜牧业,面临病原菌耐药性、畜产品抗生素残留等质量安全问题。
国务院已严令饲用抗生素全面退出。
该项目基于饲用抗生素替代国家需求,聚焦替代物品种与功能单一、效果不稳、成本偏高的主要问题做出以下创新:1. 首次提出治疗与预防用抗菌肽初筛标准,首创仔猪防腹泻用LfcinB、β-rpBD2、Arenicin类抗菌肽,降腹泻50%;及奶牛乳腺炎和鸡坏死性肠炎用MP1102、MP1106和AgPlectasin,活性增15倍优于杆菌肽锌;创建高基因剂量、高效切割高产关键技术体系,产量达2.3 g/L,纯度达93%;发现N系列肽一对二硫键对构效关系的必须性及穿膜解构DNA双效机制和类细胞凋亡现象。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我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7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王志鹏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讲师
完成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4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0 件)
知识产权 类别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方 法
国家 (地 区)
中国
授权号
ZL 2014102 87579.4
授权日 期
2016.04 .13
证书 编号
2022 111
权利人
武汉大 学
发明专
发明人
利有效
状态
施闯、楼益
栋、宋伟伟、 易文婷、辜声
沈兵,刘建, 李晶,冯涛, 有权 卢红洋
刘建,何惠
良,沈兵,李
晶,康小勇, 卢红洋,齐海
有权
勇,杨晓婧,
杨立,邵宁
5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施闯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教授
完成单位
武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排 名1 国 籍 中国
总体负责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及项目实施协调,参与应用推广工 作,负责中国高精度位置网核心软件系统研制。设计了中国高精度位置网的总体架构,提出 基于北斗的精确坐标框架的建立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北斗厘米级实时定轨方法、非差非组合 单点定位方法等,提出了未模型化的北斗系统误差识别与精确修正模型、顾及广域大气延迟 改正约束模型等。对创新点 1、2、3、4 有贡献。
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公路、海事、铁路、航空、岛礁建设、大众出行等方面取得成 功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保障了国家位置信息安全,实现了北斗在 交通运输行业从“无”到“有”的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形成了基于北斗的装备制造及导航、 监控、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条,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60 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推动北斗 系统在我国关键行业和公众位置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名意见: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选煤是煤炭清洁利用的基础。
我国2/3以上的煤炭分布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难以采用湿法选煤技术,迫切需要高效的干法选煤技术。
针对高效干法选煤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该项目经近20年的科研攻关,在“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等资助下,产学研合作研发,创立了气固流态化干法分选理论,发明了大型复合式干法分选技术和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技术,开发了模块式高效干法选煤工艺与装备,形成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解决了长期影响干法选煤工程化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煤炭大规模干法分选提质。
该项目具有不用水、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分选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引领了世界干法选煤技术的发展,是世界选煤技术的重大突破。
国家发改委《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已将“高效干法选煤技术”列入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
该项目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件,美国等国外专利15件,发表SCI论文85篇、EI论文131篇,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该项目已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1275套,年分选煤炭近2亿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已出口至美国等21个国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该项目属选矿工程学科。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由于我国原煤质量差、加工利用程度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选煤是洁净煤的源头技术,长期以来,选煤以湿法为主,我国2/3以上的煤炭分布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难以采用湿法选煤技术,褐煤等遇水易泥化的低阶煤不宜采用湿法分选。
传统干法分选技术存在分选效率低、适应性差等问题,迫切需要高效干法选煤技术。
该项目在“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等资助下,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开发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解决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的世界性难题。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项目主要成果已应用于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海外市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中,
海外市场占有率 50%以上。项目已在国内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500 多个市县的政府部门得到应用,其中云数据交换软件 400 多套,云数据交换总控 90 多套,云数据交换网关和桥接器 1090 套,在政务云的电子监察领域占有率达 70% 以上,在我国电子监察领域系统使用率达 70%以上。项目已和国内多个省、市政府机
项目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了我国教育、医疗、电子政务、云计算等多个产业链 的升级发展,促进了我国云计算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影响深远、广泛积极的 社会效益。
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 201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 奖。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在十多个国家省市科研项目支持下,在差异化安全、云性能提升和云资 源共享等领域的理论、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项目填补了云技术 数据交换和服务调度的硬件系列设备领域的产品空白。制订了 3 项国际标准和 4 个 国内标准,已授权发明专利 26 项,发表 SCI 论文 90 篇。其中高被引用论文 6 篇, 热点论文 1 篇(TOP 千分之一)。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发明专利有效状态其他云计算工程深圳大学和华为公司合著中国9787115406459787115406453有效发明专利一种计算存储融合的集群系统中国cn103503414a201401081976649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闵小勇有效发明专利一种服务代理方法及自助服务智能代理平台中国cn101938492a201409172010102863017有效发明专利一种二分网络中社团检测方法及装中国cn102148717b201308211255620有效发明专利一种对网页中的文章进行评注的方法及服务器中国cn101493843a20111026854733有效发明专利一种资源发放方法中国cn103703724b20150610169200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有效发明专利数据中心的业务迁移方法装置及系统中国cn104798342a201507221867353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有效发明专利一种适配qos的方法和装置中国cn105743808b201607062629085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有效发明专利一种多网络系统数据传导装置及方中国cn103186743b201307031828671有效发明专利基于安全和服务质量对网络进行优化控制的系统及方法中国cn101854337a201210031053765有效1011七主要完成人情况中国出生年月1967身份证号360102196708306353归国人员归国时间技术职称教授最高学历博士最高学位博士毕业学校中山大学毕业时间2004年12所学专业计算机软件电子邮箱mingzszueducn办公电话075526534480移动电话13501564356通讯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邮政编码518060工作单位深圳大学行政职务二级单位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中国共产党完成单位深圳大学广东省深圳市单位性质高等院校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20070101至2012121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2018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创新团队公示内容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创新团队)公示内容一、团队名称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南海油气高效勘探开发创新团队二、提名意见该团队在中国南海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实践一直处于前沿地位,是国内外公认的领先团队。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该团队紧密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围绕海洋油气地质理论创新和安全高效开发,坚持协同创新和集体攻关,引领了该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团队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
经过20年的发展,该团队坚持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精神,已经成长为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组织管理高效、人员分工明确、上中下游有机结合、创新能力突出的科研队伍。
团队从南海勘探技术瓶颈和海上油气开发特点出发,在海洋油气地质理论和复杂构造安全高效开发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获授权专利83件,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531篇,其中SCI/EI收录174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3篇,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宣讲50余次。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共计13项。
该团队指导发现了10个大中型气田,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57亿方,天然气地质储量5220亿方,支撑了南海油田连续九年油气产量1000万方(当量)及持续稳产,实现产值数千亿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战略做出重大贡献。
该团队技术创新突出,应用效益显著,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授奖条件,提名该团队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三、团队简介该团队成立于1998年,现有成员1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
2018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机器人辅助细胞操作二、提名者中国科协三、提名意见该项目将机器人技术与微操作技术结合,实现复杂、精密、可靠和高效率的细胞自动化微纳操作。
通过机器人辅助细胞操作,从单细胞层面上对细胞的生理和病理机理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重要发现:(一) 揭示机器人辅助微纳操作末端执行器与活性细胞的力学作用机理。
研究发现光镊操作下多场力耦合作用规律,以及微探针穿刺细胞过程中的细胞应力分布规律。
(二) 创立机器人辅助全息光镊细胞微纳操作理论和方法体系。
研究提出细胞迁移闭环控制方法,突破复杂显微液体环境下大批量细胞同步操作的难题,开辟高通量细胞操作新方向。
(三) 构建多维感知与穿刺力控制细胞显微穿刺理论与方法体系。
研究发现多维可感知信息与细胞穿刺质量的关系,提出穿刺控制新理论,突破了兼具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操作难题,开辟细胞穿刺自动化操作的新方向。
研究成果发表在相关领域著名刊物上,代表性论文被广泛引用,单篇最高SCI他引超过130余次,中科院院士、IEEE Fellow、ASME Fellow等级别的众多国际知名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项目第一完成人是国际上最早应用机器人微操作技术对生物细胞进行微纳米操作和医学诊断的少数几位学术带头人之一,是该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
因其在细胞微操作机器人领域的杰出贡献,于2014年当选IEEE Fellow。
他还担任2019年全球最大型机器人会议之一的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国际大会(IROS)的主席。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细胞显微操作技术作为几乎所有细胞研究的技术基础,在操控精度、操控效率、成功率以及安全性等各个方面,均遭遇发展瓶颈。
随着人类对于在细胞层面上的研究和精准医疗的要求日益增加,传统的手工操作早已无法满足需要。
发展新的细胞显微操作理论及方法,已经成为凝聚共识的重大科学问题,对揭示人类生命机理和发展精准医疗技术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除磷脱氮提标建设及节地节能降耗关键技术二、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该项目结合我国水环境综合整治、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发展需求,针对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特有的,高标准稳定达标要求与污水水质水量构成复杂、无机泥砂含量高、碳氮比例严重失调、冬季水温普遍偏低并存的复杂技术难题,历经20多年研究开发和工程实践,创新研发了一系列切合我国特有水质环境条件和不同时期排放标准的污水深度除磷脱氮新型工艺流程、单元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产品,全面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超大规模应用。
项目解决了我国特有/而发达国家未曾遇到过的城镇污水深度除磷脱氮提标建设及节地节能降耗复杂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低碳氮比污水深度除磷脱氮及节地节能降耗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建设、优化运行和再生水利用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先进工艺流程、新型设备产品及工程实施经验,工程应用规模高达6000万m3/d以上,工程建设投资近2000亿元,推动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的跨越式创新发展,引领了我国城镇污水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水质永续与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与生态健康的未来发展方向。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项目成果属于土木工程城市给水排水领域。
在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863计划和重大专项支持下,通过20多年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和持续改进,研发出一系列适合我国不同时期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和再生水利用要求的深度除磷脱氮工艺流程、单元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产品,并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大规模推广应用,切实解决了我国特有,而发达国家未曾遇到过的、动态复杂多变条件下的城镇污水深度除磷脱氮提标建设及节地节能降耗等复杂技术难题。
主要创新成果:(1)通过长期现场研究和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发现我国城镇污水SS/BOD5比值普遍偏高严重影响污泥活性与能耗物耗、BOD5/ TN比值普遍偏低严重影响生物脱氮、冬季水温普遍偏低影响氨氮与总氮达标、回流污泥硝酸盐过高影响生物除磷、水质水量波动影响运行稳定性,结合大数据验证,阐明了主要成因与核心机理;(2)针对前述复杂因素相互交错和叠加影响所带来的高排放标准稳定达标技术难题,国际首创“强化预处理→新型初沉发酵池→回流污泥反硝化/多级改良A2/O→悬浮填料强化硝化→化学协同除磷→机械/深床过滤”污水深度除磷脱氮集成工艺流程及精细化管理技术,同步实现高标准稳定达标与节地节能降耗;(3)国际首创系列化改良A2/O除磷脱氮工艺,实现碳源优化配置与损耗控制、化学与生物除磷协同,增强了系统灵活性与稳定性,有效解决了污水BOD5/TN比值明显偏低、水质水量波动大和季节性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出水氮、磷难以稳定达标的关键技术难题;(4)国际首创强化城镇污水惰性悬浮固体组分去除和内部碳源利用的新型初沉(发酵)池工艺系统,实现污泥产酸发酵功能与初沉池融合,降低后续系统污泥产率,提高污泥活性和快速碳源比例,脱氮能力相应提高20%以上;(5)创新研发悬浮填料强化硝化新型工艺系统及设备产品,实现不新增生物池容条件下的提标改造,反硝化区比例可提高30%以上,有效解决冬季低水温氨氮硝化不稳定和总氮难达标问题;(6)创新研制具有全拦截功能的平板式、内进流式和转鼓式超细格栅等新型设备,有效解决头发丝、细微纤维、塑料片等惰性杂质所导致的仪器设备缠绕磨损、阀门管道堵塞腐蚀等问题;(7)研发出具有自动清洗及连续过滤特征、占地小、能耗低的新型纤维转盘滤布滤池系统,替代砂滤池,技术经济性能指标超过国际同类产品。
提名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中国质量协会
附件:提名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一、项目名称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新技术及产业化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质量协会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开创了家用空调器新的技术研究方向,在行业内首次开发出了1-6HP全系列新型磁阻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摆脱了变频空调对战略储备稀土资源的依赖。
项目攻克了新型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的多项技术难题,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抗退磁及可靠性保障技术以及空调器的噪声抑制技术,已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5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8项。
项目技术已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应用该项目技术的空调产品销售4627.1万套,新增销售额1420.9亿元,新增利润192.4亿元,新增税收155.9亿元,项目近三年节省国家战略储备稀土资源1861.6吨。
该项目引领了我国空调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显著提高了我国空调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加速了我国变频空调的普及速度,为国家推进低碳、节能、环保的政策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目前中国家用空调年销量达到1.08亿台,空调的能耗巨大,中国空调年耗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12%,高效变频空调成为行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高效变频空调采用稀土压缩机,而稀土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价格昂贵,同时稀土开采也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国家出台了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政策。
如何摆脱变频空调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成为了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该项目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空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明了采用铁氧体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的变频压缩机(简称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高效控制系统,开创了变频空调技术的新方向,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了不使用稀土永磁体的1-6HP全系列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核心技术创新点如下:(一)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发明高磁阻转矩的压缩机电机结构,提出永磁转矩和磁阻转矩最大化设计方法,构建空调最大效率控制体系,解决了铁氧体永磁材料性能低导致的空调能效下降的难题。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3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第89号公告: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专用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45项不予受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通用项目30项,专用项目4项)。
从2017年开始,国家科技奖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这也意味着受理项目最终仅有20%左右能够获奖。
根据往年国家科技奖的评奖流程,2018年国家科技奖的初评结果将在6月底揭晓,2019年初正式公布获奖名单。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材料领域的详细名单: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材料科学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基于纳米热力学的吸附材料表面能/吸附能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武晓雷、李元元、成会明2定向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与宏量制备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钱旭红、彭孝军、岳光溪3聚合物-无机杂化胶体复合微球的设计制备及其组装与性能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杨德仁、孙晋良、解孝林4聚变堆金属材料氢致起泡机制与控制方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段文晖、龚新高、郭林5应力腐蚀基础理论研究及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李贺军、贾金锋、温维佳6高效有机光电材料设计及界面调控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利祥、马於光、陈立东7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新颖的外场作用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守善、高鸿钧、包信和8纤维状光伏及能量存储器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周其凤、石高全、胡文平9面心立方及相关材料弹塑性行为与原子层次机理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10新型实用化超导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11多功能稀土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性能调控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林君12限域反应构建晶态氧化物能量转换材料及调控机制华东理工大学李春忠13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上海大学吴明红14秉承自然生物精细构型的遗态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张荻15组分间强耦合作用的构建及其在石墨烯基能源杂化材料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汪信16平面三角构型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构设计与生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叶宁17微孔有机聚合物构建新策略及其应用华中科技大学谭必恩18基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调控与器件设计中山大学童叶翔19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功能调控及其机理西南交通大学周绍兵20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的热-动力学协同效应与调控西北工业大学刘峰21功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多级构筑与性能定制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王戈22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张跃23生物医用功能材料武汉大学张先正24稳定纳米结构金属及其优异性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25功能纳米颗粒与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及其器件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蔡伟平26带共轭侧链的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27原位电镜纳米表征方法及其材料科学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28低维材料和器件的加工与新奇物理特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顾长志29石墨烯结构及物性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30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31低导热陶瓷的材料设计与热物理性能清华大学潘伟32新型结构碳基复合材料形成机理及电化学行为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太原理工大学许并社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目录-材料与冶金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成套制备工艺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曦、张维岩、罗先刚2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及其制备技术苏州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李述汤、邱勇、黄乃正3聚合物搪塑成型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蹇锡高,张希,谢在库4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关键技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屠海令,徐红星,刘云圻5微波与光通信旋磁集成材料与元器件技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6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北京科技大学张深根7高精度宽带钢冷轧机板形智能测控系统燕山大学刘宏民8空间碎片与高能粒子探测和防护关键材料及应用燕山大学刘日平9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海峰10新型抗高温氧化耐热疲劳热作模具钢及强韧化关键技术吉林大学姜启川11新型高强、高韧稀土镁合金研发及关键工程技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孟健12金属熔体中夹杂物和气泡高效电磁净化技术与装备上海大学任忠鸣13高性能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孙宝德14浮法在线高效制备氧化物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浙江大学韩高荣15锂矿石提锂制备系列高纯锂盐新工艺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李良彬16超宽密度分布、复杂变化梯度材料的模块化制备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武汉理工大学沈强17大型复杂薄壁轻合金结构件真空增压精铸技术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18磁共振成像仪用超导线材制备技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张平祥19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勤20压水堆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材料损伤关键测试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21基于M3组织调控的钢铁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性能钢技术钢铁研究总院董瀚22特种工程塑料PA10T聚合新技术-固相悬浮聚合技术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险波23环保用多孔炭微结构调控及其织物立式炭化活化一体化生产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明铂24大尺寸、高均匀、近净成型红外玻璃工程化制备成套技术与典型应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祖成奎25环境友好无钒稀土基脱硝催化剂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南京工业大学祝社民26生态环保微生物矿化胶凝材料和功能性混凝土及其应用东南大学钱春香27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中南大学赵中伟28氧化铝微扰动平推流晶种分解新技术及其应用贵州理工学院苏向东29X70HD大应变管线钢管及应用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吉玲康30低成本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严大洲3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韩敏芳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非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型乙烯及煤制烯烃装置成套工艺关键助剂技术与应用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刘宽胜2聚丙烯高性能化技术及其在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桂生3高效光学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戴宁4高性能聚乙烯醇产业化关键技术及产品功能化应用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吴福胜5高纯单晶硅生长炉用热场部件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中南大学廖寄乔6高强超薄浮法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规模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开发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任书明7基于单芯片技术的全光谱白光照明材料和器件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肖志国8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高安全功能隔膜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厦门大学赵金保9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断热节能复合板块墙体成套技术西北民族大学曹万智10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同济大学肖建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少雄2高热强性热轧无缝钢管精细组织控制技术与应用天津大学刘永长3绿色高服役安全桥梁钢创新型制造体系及技术引领型应用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义栋4核反应堆安全壳、核岛及常规岛系列用钢的研制与开发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勇5天然气开采用耐蚀合金管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张忠铧超高强度钢丝微结构调控机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南京林业大学蒋建清7稀土永磁材料防腐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向东8碳酸稀土结晶新方法及抛光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南昌大学李永绣9超低硫冶炼关键技术及在特殊品种钢中的应用武汉科技大学陈奎生10大型高效环保捣固焦炉机械成套设备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文峰11高世代声表面波材料与滤波器产业化技术清华大学潘峰12炼铁全流程铁矿石评价体系构建及难处理矿高效利用重庆大学白晨光13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戴成武14超纯净高稳定性轴承钢关键技术创新与智能平台建设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钱刚15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周德光16金属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徐科17清洁兰炭-金属镁规模化联产技术与应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新哲18锌清洁冶炼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蒋开喜19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史志荣20600kA级超大容量铝电解槽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吕定雄21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中南大学郭学益22大容量矿热炉生产低硼磷工业硅关键技术及应用昆明理工大学马文会23多形态钴资源高效绿色制造锂电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示范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陈雪华24高效节能强化平行流电解技术及产业化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周松林25三代7000系航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超厚板工业化制造技术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熊柏青26具有桩钉效应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郑开宏27高性能稀土汽车催化剂/器制备及应用天津大学沈美庆28高性能特种金属线材制品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刘礼华各高校材料领域受理情况清华大学8北京科技大学5上海大学3西北工业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3天津大学3中南大学3大连理工大学2华东理工大学2浙江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2武汉大学2燕山大学2吉林大学2复旦大学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香港科技大学1北京大学1北京工业大学1南京理工大学1中山大学1西南交通大学1太原理工大学1苏州大学1香港中文大学1武汉理工大学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南京工业大学1东南大学1贵州理工学院1厦门大学1西北民族大学1同济大学1南京林业大学1南昌大学1武汉科技大学1重庆大学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昆明理工大学1从受理名单来看,材料领域总共受理101项,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作为第一或共同参与项目达到了20项,而清华大学作为高校之首,仅材料一个方向就受理了8项之多,紧随其后的北京科技大学也以5项的受理项目遥遥领先,另外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也都受理了三项。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公示项目名称:一种扩大杀虫谱高效杆状病毒生物农药的研制和产业化应用提名者:中国科学院提名意见昆虫杆状病毒具有高效、安全、无污染,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是防治害虫的安全生物农药。
但其产业化难存在杀虫谱窄、杀虫速度慢、对紫外光敏感和生产成本偏高等四个世界性技术难题,难以大规模发展。
该项目通过四个发明点取得突破:①.发现并分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广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中国株(MbMNPV-CHb1),该病毒可防治32种害虫,对我国11种重要农林害虫具有高杀虫活性,解决昆虫病毒杀虫谱窄,一种病毒只能防治一种害虫的技术难题;②发明用两种替代宿主交替生产一种昆虫杆状病毒方法,解决该病毒难以用原始宿主大规模生产难题,并防止病毒长期在单一替代宿主中复制可能出现变异的风险;③发明新型环境友好昆虫病毒速效剂、光保护剂,用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芳香族氨基酸等分别作为速效剂和光保护剂,研制杀虫速度快且高抗紫外光的制剂,解决杀虫速度慢和对紫外光敏感的难题;④创新生产工艺,发明病毒生产机械设备,发明病毒真菌生物防虫有机肥制作工艺,通过循环利用和减少劳动力解决生产成本偏高问题。
广谱高效杆状病毒杀虫剂获得4个制剂农药登记证、1个原药农药登记证,1个欧盟有机认证,建成年产千吨级昆虫病毒制剂生产线,在我国21个省(市、区)累计应用4066万亩,取得显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及全球昆虫病毒生物农药产业发展。
该项目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农业领域,提供防治农林害虫的安全生物农药。
昆虫杆状病毒具有高效、安全、无污染,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是防治害虫的安全生物农药。
但昆虫病毒杀虫谱单一、杀虫速度慢、对紫外光敏感和生产成本偏高的四个技术瓶颈限制了昆虫病毒杀虫剂产业发展。
本项目在广谱高效昆虫杆状病毒发现分离、病毒速效剂和光保护剂开发及生产工艺上进行创新,解决限制昆虫病毒产业发展的世界公认技术难题,使我国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产业发展达到一个新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Cells can be arranged in stable array configurations while preserving a minimum distance among any two pairs of cells [21]. These are significant advances that offer a lot of promise for conducting robust and efficient multicell studies using OTs without manual intervention. (细胞能够被迁移到稳定的阵列中, 同时细胞对之间能够保持最小距离[21]。这些都是重大进步,无需人 工干预,就能为使用光镊进行强大而有效的多细胞研究提供支撑。[文 献 21:详见代表论文 3] )” 【详见代表引文 3】
(五) ASME Fellow、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Satyandra K. Gupta 教 授 在 权 威 期 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的评价:
“ Xie et al. [84] later extended the impedance force control method for microinjection on fish embryos. (谢等[84]
研究成果发表在相关领域著名刊物上,代表性论文被广泛引用, 单篇最高 SCI 他引超过 130 余次,中科院院士、IEEE Fellow、ASME Fellow 等级别的众多国际知名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1
项目第一完成人是国际上最早应用机器人微操作技术对生物细 胞进行微纳米操作和医学诊断的少数几位学术带头人之一,是该领 域的国际领军人物。因其在细胞微操作机器人领域的杰出贡献,于 2014 年当选 IEEE Fellow。他还担任 2019 年全球最大型机器人会议 之一的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国际大会(IROS)的主席。
第一完成人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机器人和光镊等微操作技术对生 物细胞进行微纳米操作的少数几位学术带头人之一。因其在细胞微纳 操作机器人领域的杰出贡献,于 2014 年当选 IEEE Fellow。他还担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第二至五完成人 均为香港城市大学博士毕业生,师从第一完成人。他们现在均工作在 内地高校第一线,已成为教学与科研业务骨干。
“Wu et al. [34] developed an A* algorithm to automatically transport living cells using optical tweezers. (吴等人[34] 开发了一种 A*算法来实现自动化光镊传输活细胞[文献 34:详见代表 论文 7] ) ”【详见代表引文 5】
(二) 创立机器人辅助全息光镊细胞微纳操作理论和方法体系。 研究提出细胞迁移闭环控制方法,突破复杂显微液体环境下大批量 细胞同步操作的难题,开辟高通量细胞操作新方向。
(三) 构建多维感知与穿刺力控制细胞显微穿刺理论与方法体 系。研究发现多维可感知信息与细胞穿刺质量的关系,提出穿刺控 制新理论,突破了兼具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操作难题,开辟细胞穿 刺自动化操作的新方向。
(二) IEEE Fellow、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创新董事长李泽湘 教授在权威期刊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的评价:
“Sun[24], [25]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ynchronization error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final synchronized result in multiaxis motion control. (孙[24]在考虑多轴运动控 制最终同步结果的基础上,引入了同步误差的概念[文献 24:详见代 表论文 2] )”【详见代表引文 2】
( 六 ) 香 港 科 技 大 学 吴 宏 开 教 授 在 国 际 顶 级 期 刊 Advanced Materials(JCR 一区期刊)的评价:
“Sun and coworkers developed a microfluidic platform that allows simultaneous single-cell manipulation and sorting.[16] With the help of optical tweezers,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yeast cells were individually isolated from mixtures at
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一、 项目名称
机器人辅助细胞操作
二、 提名者
中国科协
三、 提名意见
该项目将机器人技术与微操作技术结合,实现复杂、精密、可 靠和高效率的细胞自动化微纳操作。通过机器人辅助细胞操作,从 单细胞层面上对细胞的生理和病理机理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重要 发现:
(一) 揭示机器人辅助微纳操作末端执行器与活性细胞的力学 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光镊操作下多场力耦合作用规律,以及微探针 穿刺细胞过程中的细胞应力分布规律。
2
(二) 创立了机器人辅助全息光镊细胞微纳操作理论和方法体系。研 究发现了全息光镊细胞操作控制的准确性与效率规律,提出了基于多 场耦合动力学模型和显微视觉的迁移闭环控制方法,突破了复杂显微 液体环境下大批量细胞同步操作的难题,开辟了群体高通量细胞操作 新方向。 (三) 构建了多维感知与穿刺力控制细胞显微穿刺理论与方法体系。 研究发现了细胞穿刺多维可感知信息与细胞穿刺质量的关系,提出了 基于多维信息融合与基于力控制的穿刺控制新理论,突破了兼具高效 率和高可靠性的穿刺操作难题,开辟了细胞穿刺自动化操作的新方向。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细胞显微操作技术作为几乎所有细胞研究的技术基础,在操控 精度、操控效率、成功率以及安全性等各个方面,均遭遇发展瓶颈。 随着人类对于在细胞层面上的研究和精准医疗的要求日益增加,传 统的手工操作早已无法满足需要。发展新的细胞显微操作理论及方 法,已经成为凝聚共识的重大科学问题,对揭示人类生命机理和发 展精准医疗技术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阻抗力控制方法[文献 84:详见 代表论文 5] )” 【详见代表引文 5】
“Detailed theoretical proofs of convergence to a stable array configuration with a controllable distance between the paired particles were reported in [91]. ([91]报道了详细的理 论证明,证明了阵列配置与成对颗粒之间的可控距离能够收敛到一个 稳定的值[文献 91:详见代表论文 3] )” 【详见代表引文 5】
3
五、客观评价
(一)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 终身会士、IEEE 总主席北京理 工大学教授福田敏男教授在权威期刊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的 评价:
“Sun studies the dynamics behavior of the cell in the optical tweezers manipulation and then designs a closed loop control algorithm to transport a single cell or multicells to a certain place [38]. (孙研究了光镊操作中细胞的动力学行为, 设计了一种闭环控制算法,将单个细胞或多个细胞传输到特定的位置 [文献 38:详见代表论文 1] )”【详见代表引文 1】
8 篇代表性论文获得广泛引用,单篇最高 SCI 他引超过 130 次。 施引者包括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 总主席福田敏男教授,ASME Fellow、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Satyandra K. Gupta 教授,RSE Fellow、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 Kishan Dholakia 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大疆创 新董事长李泽湘教授等。有些成果已开始商业化。如:香港城市大学 郑淑娴教授(转基因鲭鳉鱼技术的联合发明人)基于所提出的机器人 辅助自动化注射技术,建立了世界上首套面向大批量自动化生物制造 的机器人辅助鲭鳉鱼卵母细胞显微穿刺系统,培育了世界首例可用于 环境监测的转基因鲭鳉鱼。
(四)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Mehmet Fatih Yanik 教授在权威期刊 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JCR 一区期刊)的评 价:
“Other groups also have developed systems with variations in both the capture of the eggs and the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 achieving speeds up to 15 embryos per minute with a success rate of 98.5% (129,130)(其他研究小组开发在卵子捕获 和图像处理算法方面有所变化的系统,每分钟可获得 15 个胚胎,成 功率达 98.5%(129,130) [文献 130:详见代表论文 4] )”【详见代表 引文 4】
“In the domain of biomanipulation applications, a closed loop synchronization control scheme was developed by Hu and Sun in [104] to transport multiple cells, while maintaining a fixed pattern using optical tweezers.(在生物操纵应用领域,胡和孙 [104]提出了一种闭环同步控制方案,在运输多个细胞的同时,利用 光镊实现图形排列[文献 104:详见代表论文 1] ) ” 【详见代表引 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