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美以关系的著作——评《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
以色列对美国的游说探究
以色列对美国的游说探究作者:张辉来源:《国际公关》2016年第06期众所周知,当今美国对外政策直接影响其它国家利益,在美国开展院外游说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通常做法。
著名公共关系专家吴友富教授提出国际公关应重视三大策略,即新闻发言人制度、国际游说和国际事件。
[1]几十年以来,美国对以色列政治和外交上的相互支持,经济上的援助与合作,军事上的援助和军事情报的共享,构成美以特殊的关系,超出了一般国家间关系的性质,以色列更像是美国的第51个州。
目前,以色列、日本、土耳其与中国台湾是对美国游说的典范,其中以色列最成功,有“以色列式的游说”之称。
一、以色列的游说除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和宗教因素外,以色列对美国卓有成效的游说起了关键作用。
以色列庞大的游说组织、坚实的经济后盾以及强有力的对外传播成为左右美国中东政策的推手,获得了美国对以色列的强大支持。
(一)庞大的游说集团一方面,以色列游说团规模庞大。
美国政客们如此偏袒以色列在于以色列游说团的巨大政治权势。
这一游说集团是集个人和组织于一体的松散组织,推动美国外交政策向亲以色列方向倾斜。
[2]在美国,以色列游说集团有350多个社团组织,主要由美国犹太人组成,也包括一些半边缘的团体和个人,如:基督徒支持以色列联合会等。
其中,“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简称美以委员会)、“美国主要犹太组织主席会议”(简称主席会议)和“全国犹太社团关系咨询理事会”是机构最健全、资金最充足、阵容最强大的组织。
美以委员会自20世纪50年代创建以来,专门疏通国会立法机构,在美国知名高校中不断发展积极分子和志愿者,到目前已拥有约10万名成员,从“犹太人的传声筒”发展为以色列设在“联邦政府中心的第二个大使馆”,其影响力延伸到白宫和国会山。
主席会议对口对准行政部门,关系咨询理事会则负责整合调配各个组织的资源,为游说服务。
另一方面,国会每年都会通过100多项有利于以色列的立法行动,包括每年对以色列近30亿美元的援助,与以色列游说团有效的沟通分不开。
论自以色列建国以来美以关系
“藏于我心深处的,是犹太人的灵魂。
朝向东方故国的,是凝望着锡安的眼睛。
纵然两千年颠沛流离,希望仍未幻去,锡安与耶路撒冷,啊,我们会以自由之身重归故里。
”歌中歌唱的就是犹太人深爱的国土——以色列,一个充满神秘,复杂的国家。
而论到以色列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恐怕没有那两个国家的关系像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这样特殊,几十年来不管国际舞台如何风云变化,两个距离遥远,国力悬殊的国家始终维持着“不离不弃”的关系,许多人看来,美国和以色列似乎是天生的伙伴。
以色列1948年建国,近60年来,美国一直是它最大的盟友第一个是战略上的尺度,即以色列和美国以及其它志同道合的国家都有着相同的立场,反对他们共同的敌人。
然而,这个思路也包括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追求一个更好的未来。
以色列人是时候为巴勒斯坦人建立主权国家的梦想腾出空位。
眼下,美国和伙伴们正在寻求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总统阿巴斯达成坚固的约定。
而以色列政府需要为这个约定的失败做好准备。
第二个是价值的吸引力。
最近以色列制造业的龙头——伊斯卡公司。
该公司接受美国投资者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四十亿美元的投资,显示出以色列日益形成的市场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此外,尽管在紧张状态和政治转变下,以色列的经济在2006年第一个季度的年经济增长率达到6.6%,这是一个显著的增长。
第三个思路是美国犹太人独一无二的角色。
与历史上其他犹太人不同,美国犹太人会紧密与以色列联合。
,美国犹太人总数已超过600万,由一个移民小群体成长为美国社会的一支中坚力量,对美国的中东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一是提供政治捐款,影响政党集团。
二是发挥舆论喉舌,进行亲以宣传。
三是通过院外集团,游说政府官员。
四是进入政界上层,维护犹太人权益。
正是有了美国的支持,以色列这个弹丸之地才成了中东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历史上,以色列的领导者常常来到华盛顿,一次次恳求美国解决其国内的需要和危机。
中国与以色列友好关系论
日 ,以色列就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并且是世界 坚实的基础 。以色列前总统哈依姆·赫尔佐克 ,已故
上承认北京政府的第七个非社会主义国家 。但是由 总理伊扎克·拉宾 ,前外长及前总理西蒙·佩雷斯 ,前
于受国际环境及双方对外战略框架的制约 ,中国和 总理内塔尼亚胡 ,现任总统摩西·卡察夫 ,以色列财
摘要 :中国人民和犹太人的友好交往历史悠久 ,这为两国发展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 ,双 方关系发展迅速 。政治上 ,高层互访不断 ,经济上 ,经贸合作广阔 ,文化教育上的合作深入 。对阿以冲突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 面 、公正 、合理地解决中东问题 。在新世纪 ,中以友好交往前景广阔 。
刘 辉 ,等 中国与以色列友好关系论
63
国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因此内阁决 到 1999年 7月 ,已经有 243 家以色列公司在中国设
定全面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关系 ,并把加强高科技 、农 立了代表处 ,其中农业技术公司 59 家 ,数据通信和
业 、经济 、文 化 和 人 员 交 流 等 领 域 的 合 作 放 在 首 电信公司 33家 ,电子元器件公司 29家 ,软件公司 21
世纪 80年代 ,中国已经同以色列开始了民间往来 。 理内塔尼亚胡访华前夕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
1988年 9月 ,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纽约会晤了以 指出 :发展以中关系是以色列外交政策的支柱之一 。
色列外交部长佩雷斯 ,双方就中东问题和共同关心 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关心的中心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
的国际问题交换了看法 。[5 ]经过双方多次磋商 , 1990 的格局下 ,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本身已证明了中
位 。[ 9 ]
家 ,贸易公司 23家 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以 是以色列联合发展公司在青海投资逾 30 亿元人民
论肯尼迪政府对以色列政策的转变
论肯尼迪政府对以色列政策的转变作者:陈冬梅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23期摘要:为对抗苏联,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政府在中东实行拉拢阿拉伯国家的政策,与以色列关系冷淡。
随着冷战的加剧,以苏交恶,以色列全面倒向西方尤其是美国。
同时,苏联加紧在中东扩张,赢得阿拉伯国家的好感,美国拉拢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失败。
鉴于中东局势的变化,与美国犹太人有着密切联系的肯尼迪政府改变对以色列的传统政策,尤其是军售政策,向其出售霍克防空导弹并主动为它提供安全保证。
这是美国和以色列在冷战背景下相互选择、相互倚重的结果,构成美以关系的巨大转变,两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肯尼迪政府;以色列;霍克导弹;冷战中图分类号:D83/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3-0063-031948年5月14日,临时政府总理戴维·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宣告以色列成立。
十几分钟后,美国给予以色列事实上的承认,并向它提供1亿美元的援助。
这使得英国不无醋意地认为:“以色列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在纽约诞生的”。
[1]诚然,在国际政治中,美以关系异乎寻常。
人们常用“特殊”二字形容美以关系,更有甚者,认为美以结成了“婚姻关系”[2]。
然而,这种特殊关系不是从以色列建国就形成了,其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其中,肯尼迪政府时期是美以特殊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
肯尼迪率先改变美国对以色列的传统政策,尤其是军售政策,于1962年9月26日向其出售霍克导弹(Hawk Missiles)①,并主动承诺会保证以色列的生存与安全。
此举是美国对以色列政策的重大转变,也是美以关系从冷淡走向親密的开端。
鉴于肯尼迪政府在美以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此时期的美以关系研究较多。
其中,国外学者多以时间为序,重在考察美以关系在肯尼迪政府时期的演变过程②。
国内学者在论述美以关系时对此时期也多有涉及,但缺乏专著③。
鉴于国内外学者对以色列向美国求取武器与美国的回应缺乏系统性研究,而此研究又能从某一角度展示美以关系的演变及实质,因此本文以此为线索,在回顾以色列建国以来美以关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论述肯尼迪政府对以色列政策转变的原因、过程和表现,以期达到揭示美以关系实质的目的。
智慧树知到《国际关系史》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国际关系史》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国际关系史以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不涉及国际社会的其他行为体。
A:对B:错答案: 错2、国际关系史主要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什么关系?A: 经济关系B:法律关系C:文化关系D: 政治关系答案: 政治关系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配并决定国际关系走向的主要矛盾是: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矛盾B: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东西方矛盾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D: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答案: 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东西方矛盾4、对于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史分期与断代的主要依据是:A:以主要矛盾变化为依据B:以重大国际事件为依据C:以国际体系演变为依据D:以重要国际会议为依据答案: 以主要矛盾变化为依据,以国际体系演变为依据5、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国际关系理论?A:现实主义B:凯恩斯主义C:自由主义D:建构主义答案: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第一章1、三十年战争以法、瑞联盟取得优势告终。
A:对B:错答案: 对2、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A:对B:错答案: 对3、西班牙在三十年战争中战败,国势渐衰,()乘机于1640年12月宣布脱离西班牙而独立。
A:瑞士B:卢森堡C:葡萄牙D:荷兰答案: 葡萄牙4、三十年战争给()两国带来较大的利益。
A:法国、瑞典B:法国、西班牙C:西班牙、瑞士D:瑞典、荷兰答案: 法国、瑞典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的是()A: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B: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C:法国获得阿尔萨斯D:瑞典占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等地区答案: 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法国获得阿尔萨斯,瑞典占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等地区第二章1、法国大革命标志着大众政治登上历史舞台,宣告了民族主义的兴起。
A:对B:错答案: 对2、1848年欧洲革命只有法国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批判学派
政治经济学派
以英国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为代 表,主要是从考察媒介所有权的 集中和垄断程度入手,揭示资本 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
“意识形态霸权”研究
以普兰扎斯等人为代表,主要通 过内容分析来揭示资本主义媒介 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所起 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学 派反对美国主流学派的经验主义 和行为科学的方法,重视哲学、 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和语义学的 分析方法。
批判学派主要研究方法
就研究方法而言,早在20世纪40年 代L.林德就对经验主义的研究偏向 提出了问题:“坚持它的人通常将 自己置于现行的体制之中,暂时接 受它的价值和目标,从事收集数据 和描述趋势这些工作……时间是漫 长的、数据总是不会完整,形势不 断在变化,当‘客观的’分析家在 情况中发现更多的应记录东西时, 他就会被更深地拉进假设的网络中, 从这种假设出发,• 正在研究的体 他 制假装在运转。”
批判学派理论角度
3、主流意识形态分析的观点这 方面的研究主要想说明:大众传 播如何以间接的、无意识的方式 透过传播结构、专业理念或例行 业务,不断复制着主流意识,从 而成为统治者统治的一个环节。
批判学派理论角度
4、唯名论和多义性研究的观点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反映意识 形态的流通符号,进行内在涵义 的分析。研究者认为,也存在于 日常流通的生活符号中。权力的 存在是多面向的,各种符号的涵 义也是多样化的,需要探讨日常 生活情境、媒介使用和意义建构 之间的联系。
不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传播学批判 学派, 他们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差别, 除了方法上侧重面不同外, 在研究视 角上也存在较多的差异。批判学派一 般是从宏观、中观角度分析问题; 经 验主义传播学较多地是从具体问题出 发, 较为微观地分析各种因素如何构 成某种结果。但是双方不论在方法还 是角度上, 仍然是互通的。英国不少 传播学者, 观点上属于批判学派, 研究 方法上则采用了相当多的经验主义的 作法; 美国当代传播学研究中, 也越来 越多地渗入了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
尔雅公开课伦理学概论廖申白答案
1【单选题】根据伦理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需要借助于实践理智的发展:()∙A、细胞∙B、天体∙C、实践∙D、植物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2【单选题】生命的三大原理不包括()。
∙A、理智∙B、感觉∙C、营养∙D、维度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单选题】以下哪一项生命原理不是与实践直接相关:()∙A、理智∙B、感觉∙C、营养∙D、维度我的答案:B得分:0.0分4【判断题】印象观念由内心的感受和感觉的记忆共同组成。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单选题】以下哪一古希腊学派将物理学定义为一切哲学的基础:()∙A、伊壁鸠鲁学派∙B、毕达哥拉斯学派∙C、犬儒学派∙D、斯多亚学派我的答案:B得分:0.0分2【单选题】根据伦理学概论的观点,以下哪一国家的翻译家首次将“ethics”翻译为“伦理”:()∙A、越南∙B、日本∙C、朝鲜∙D、中国我的答案:D得分:0.0分3【单选题】伦理学主要指的是对以下哪一项的研究:()∙A、物质和变化∙B、数字和符号∙C、善和正当∙D、天体和运行我的答案:B得分:0.0分4【单选题】根据西方伦理学的界定,伦理学是对人们使用以下哪一种语言的方式做出最切合的说明:()∙A、书面语言∙B、口头语言∙C、肢体语言∙D、道德语言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5【判断题】根据西方科学理论的观点,伦理学是一种狭义上的科学。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1【单选题】以下哪一项属于人的生活的范畴:()∙A、更好的谋生∙B、觅食性∙C、机体的生存∙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2【单选题】根据伦理学的观点,人的“可能的善”需要通过以下哪一种途径来获得:()∙A、书写∙B、言语∙C、空想∙D、践行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3【单选题】根据伦理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属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之处:()∙A、更大的机体体积∙B、更长的生存寿命∙C、更好的交往生活∙D、更多的食物选择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4【判断题】在伦理学研究范围内,“善”与“好”等概念对于人而言是绝对的。
美国犹太人与以色列关系模式的转变
4. 25 %,美 国犹 太人 口为 5 75万 , 占 3 .%,两者 相 加 占全 世 界犹太 人 口的将 2. 93
中东政策 具有 重要 的推动 作用 。也正 是 由于美 国犹太 人 的存 在 , 以美特 殊关 系 才 能够得 以维 持并不 断发展 。以色列建 国 6 0多年 来 , 国犹 太人 与 以色列 的关 美
系模 式正 随着 时代 的发展而 经历 着转 变 。
一
、
以色 列 建 国初 期 与 美 国犹 太 人 关 系 的定位
而 消亡 。
不 过 ,并 非所 有犹 太人都 赞 同 以色 列建 国 ,一些犹 太人 担心 以色列 国的存
在 会影 响犹 太人在 所在 国的地位 ,会在 当地激 起 反犹主 义 ,一 些极 端 的犹 太教 徒 则认 为 以色列 是人 为建立 的 国家 ,并不符 合上 帝 的 旨意 ,因而对 以色 列 国家
最有 影 响力 的犹 太人 群体 ,而且 在 国际犹太 人 事务 中也具有 举足 轻重 的影 响。 以色 列 与美 国犹太 人之 间 的互 动早在 以色 列建 国前 就 已开 始 ,美 国犹太 社 团在 支持锡 安主 义事 业和 以色利 建 国过程 中发挥 了重 要作用 。建 国后 , 以色 列 与美 国犹 太人密 切 的互动对 以色 列与 美 国之 间的特殊 关系和 美 国偏袒 以色列 的
文章编 号:1 7 — 1 1( 0 2 5 0 3 — 4 6 3 5 6 2 1 )0 — 0 1 1 中图分类号:C 5 95 文献标码 :A
31个大学学科领域入门书单(50本)
31个大学学科领域入门书单(50本)31个大学学科领域入门书单(50本)在填报大学志愿时,许多同学往往对各个专业的内涵一无所知,只是根据专业名称的字面意思进行选择。
这种做法导致许多同学在上大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为了快速了解一个专业,阅读专业入门书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这些入门书籍可以回答以下问题:这个专业学的是什么?为什么社会需要这一专业学科?进入这一专业领域自己能做什么?我对这个专业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兴趣?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家长和学生可以揭开诸多专业的神秘面纱。
在这里,我们根据学科分类整理了50本各学科领域的入门书单,供大家参考。
一、社会学《社会学基本概念》[英]吉登斯本书涵盖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历史等方面,向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知识。
通过吉登斯的清晰阐述和深刻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
无论是对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值得一读。
《与社会学同游》[美]彼得·伯格一反教科书的写法,择要描绘社会学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
本书以轻松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叙述,将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社会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二、教育学《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本书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上的建议和方法,以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书中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建议,还深入探讨了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方面的问题,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和目的。
《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本书奠定了教学论的基础,成为教学论的经典之作。
本书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等。
夸美纽斯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如“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等,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以关系(1952年—1961年)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以关系(1952年—1961年)作者:薛柳李和忠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5期摘要:二战后的重大事件之一便是新的国家以色列的诞生。
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国家,在中东拥有最多的矛盾、争论和话题。
美国与以色列政策的调整、两者关系的牢固与否及其走向,都极为深刻地影响着复杂的中东局势,甚至是世界格局。
文章主要梳理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以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美以关系;艾森豪威尔;中东地区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97-02二战后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以色列国家的成立。
以色列的成立,一方面使犹太人有了自己的家园;但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民族、领土等方面存在矛盾与争端,阿拉伯国家对新生的以色列采取敌对态度,阿以问题成为中东的火药桶。
因此,由以色列的出现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战后世界的热点事件。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东西方对峙,中东成为除欧洲外美苏争夺的重点地区。
区域争端、难民问题日益严重,并衍生出重大的国际争端。
中东局势复杂动乱,原因之一就是存在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特殊关系。
接任杜鲁门上台的艾森豪威尔,不再奉行“大中东”政策,而是一分为二,转为重点拉拢阿拉伯国家,对抗苏联,对以色列采取威慑政策。
一、艾森豪威尔政府初期,继承了杜鲁门对以色列的审慎冷淡态度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对以色列整体上持审慎冷淡的态度,共5次拒绝了以方购买战略武器的要求。
这一方面是与以色列的社会主义倾向有关。
曾长期执政的工党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思想很浓的左翼政党,并且以色列在建国初期也得到过苏联的大量援助,所以许多以色列领导人在思想感情上也偏向于社会主义。
这种倾向增加了美国方面对它的猜疑和不安,为以后美以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就是,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国中东政策的重点不再是拉拢双方的大中东政策,而是转到拉拢阿拉伯国家,争夺英法留下的“真空地带”,即所谓的“北层战略”。
美国犹太组织与特朗普时期的美以亲密关系
American Jewish Organizations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srael
in Trump's Period
作者: 汪舒明[1];张忆南[1]
作者机构: [1]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国际关系研究
页码: 42-6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美国犹太组织;特朗普时期;美以关系;双层"极化"
摘要:特朗普时期,美、以右翼势力实现了大联合,并以此为政治基础塑造了美以关系的"亲密无间".领导人个人之间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和依托、美国对以色列的全面"惠顾"和双方在分歧性议题上的体谅和沟通,形成这一时期美以关系的重要特征.针对内部同样日益"极化"的美国犹太社团,美、以两国右翼政府对不同的犹太群体和组织奉行"扶右抑左"的分化性战略.而不同犹太群体和组织也往往依据党派立场分属相互对立的阵营,以一种高度"极化"的方式应对美以"亲密"关系."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等建制派犹太亲以组织不再轻易"左右逢源",在维系两党亲以共识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美国政党政治和美国犹太社团的双层"极化"驱使美以关系在"困境"和"亲密"之间摆动,导致美国不同犹太组织以高度分化的方式应对美以关系的变动.美以特殊关系发展的内、外条件都发生了不同以往的结构性变化.。
美以关系再解读_王梦
” 可 是, 源于该地区 的 反 美 恐 怖 主 义 。 美国的亲 或者说所起 以立场并没有满 足 美 国 这 三 大 利 益, 的作用十分有限,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负面 效应 。 首先, 在石 油 保 证 方 面, 即 使 在 冷 战 时 期, 以色列的作用也 是 十 分 微 弱, 以至于在两伊战争 威胁到波斯湾的 石 油 供 应 安 全 时, 是美国和一些 欧洲盟国加强了该地区的海军力量以保证石油的 运输 。 相反, 在十月战争时期, 由于美国向以色列 受到了阿 拉 伯 国 家“石 油 武 器 ” 的 进行军事援助, 抵制从而对 美 国 经 济 产 生 了 巨 大 的 伤 害 。 第 二, 在美国的极力帮 助 下, 以色列强大的军事力量引 起了该地区其他 国 家 的 担 忧, 特别是其核力量的 拥有更多起到的 不 是 震 慑 作 用, 而是刺激了该地 区的其他国家, 并非是阻止而是加速了大规模杀 美以关系的不断深 伤性武器的 扩 散 事 态 。 再 者, 化, 扩大了阿拉伯人对美国的仇恨, 引发了阿拉伯 和伊斯兰世界普 遍 的 反 美 情 绪, 造成该地区常年 动乱, 从而滋 生 了 当 地 的 反 美 恐 怖 主 义 。 在 美 以 特殊关系的维持 并 没 有 最 大 地 造 福 美 国 利 益 时, “战略利益说 ” 的解释效力也就大大减弱了 。
自以色列建 国 以 来, 美国基本保持亲以立场 不曾改变 。 对于 美 国 的 亲 以 立 场, 学界大致存在 。 但笔 两种看法: “利益集团说 ” 和“战略利益说 ” 者认为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美以特殊关系得以 存续的全部, 美国 的 亲 以 立 场 在 开 始 阶 段 很 大 程 度上是出于战略 利 益 的 考 量, 但这种最初的战略 定位为美以间集 体 身 份 认 同 的 形 成 提 供 了 契 机, 随着美以关系的互动发展, 亲以立场不断内化, 二 者间最终形成的集体身份认同使得保护以色列成 为美国国家利益 的 一 部 分, 而集体身份认同一经 形成对美以关系又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
社会语言学家简介
社会语言学家简介费什曼:费什曼,美国语言学家,是社会语言学的奠基者和语言社会学的创始人,是双语教育和少数族裔语言保护的强有力支持者。
他的许多研究,如依地语、双语制和多语制、语言规划、语言复兴和保存、语言转用、小族语和全球化等,在社会语言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他创办和主编的《国际语言社会学期刊》为研究者提供了学术促进了社会语言学的国际传播。
费什曼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语言保存理论、语言规划理论的建设和实践,及学术传承等多个方面。
费什曼在其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出版了近100部著作,发表了1000余篇论文。
研究内容涵盖依地语、双语和多语制、语言规划、语言转用、语言复兴、语言和民族主义、语言和宗教、语言和思维、语言和种族等,而小族语言和濒危语言的保护一直是他研究的重心。
费什曼以依地语研究为起点,逐渐走向社会语言学研究之路,多视角探索语言和社会的问题。
如果说威廉·拉波夫是微观社会语言学(变异社会语言学)的创始人,费什曼则是宏观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学)的奠基者。
他在宏观上关注语言教育、语言规划、双语制和多语制、小族语言及语言复兴,从社会视角探讨语言和民族主义、语言和认同、语言和种族的关系,他的思想观点和研究范式被加西亚等学者称为费什曼社会语言学,被以色列语言学家佐克曼称为“复兴语言学”。
布莱特:布莱特(W. Bright, 1966),他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变异。
研究内容涉及七个方面:1. 说话者的社会身份;2. 听话者的身份;3. 会话场景;4.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5. 平民语言学;6. 语言变异程度;7. 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他的视角涉及语境、语言的历时与共时。
他的重点放在“语言变异”上,社会语言学本身也是以变异为立足点。
祝畹瑾:女,1933年生,上海市人。
1954年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
1980—1981年美国州立密执安大学语言学系进修。
现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主要研究社会语言学。
主要论著有:社会语言学概论/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社会语言学述译/南斯拉夫的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与标记模 /Tongzhi in China: Language Changeand Its Conversational Consequences (Language inSociety Vol. 12,1983; 中文稿《“同志”在中国——语言变化对日常会话的影响》载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 /The MultipleMeaning of shifu: A Language in Progress(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Fall,1984,以上两篇英文稿均与Carol Myers Scotton合署)/“师傅”用法调查 (语文研究1984. 1) /汉语称呼研究——一张社会语言学称呼系统图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 1990) /Some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LanguageSitu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Communication Vo. 2,No. 1,1991; 中文稿《语言的市场价值》语言文字应用1992. 2,以上英、中文稿均与陈建民合署)等。
美国与以色列关系的再思考
Rethink on US-Israel relation 作者: 范鸿达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4-10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美国;以色列;中东政治;犹太游说集团;美以关系
摘要:长期以来,美国和以色列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虽然给美国带来一些收益,但是也带来一些危及国家利益的麻烦。
以色列是美国的冷战助手和反恐助手,曾被认为是美国和以色列建立长期密切双边关系的基本因素,但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视角进行分析,这样的理由是缺乏足够说服力的。
事实上,在美国的以色列政策形成过程中,美国犹太游说集团以及与之联系密切的以色列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纵观现行美以关系,它不仅让美国国家利益受损,也不利于以色列的长远发展。
以色列的国家安全观和华盛顿的以色列政策都需要改变,两国需要尽快塑造正常的国家间关系。
美国 以色列
1、安全共同体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曾经说过“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成的”[1],因此在安全领域中,安全也可以是国家造成的。国家可以构建安全困境,同时也可以构建安全共同体。温特认为国际格局中的“无政府主义”只是国家之间互动所产生的多种国际关系中的一种。[2] 建构主义由此认为,国际社会的结构主要取决于共享观念而非物质力量,国际结构能够建构国家行为体的认同和共同利益,霸权主义者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固然有助于国际和平的实现,但是其影响多数是暂时的和强迫性的。只有当国际社会结构的构成主题的国家真正建立在互信、自律和集体认同的基础上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估计和平,其互信与集体认同的体制也才具有最高意义的合法性。以色列作为在阿拉伯包围下的中东国家,其对外的外交策略与安全观念也具有十分显著的危机意识,以色列国防部总司长阿莫斯·亚龙说“以色列很小,输不起一场战争……如果我们要是显示出半点软弱,我们的邻国就会马上消灭我们”[3]而以色列作为二战后新建立的国家,在国际安全领域需要投靠大国以获得足够的国际生存空间。 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战后初期为了排挤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势力以及在冷战期间为了对抗苏联在中东地区势力的扩张而与以色列逐渐结成了战略的伙伴,从1949到1991年,美国给予以色列共计530亿美元的援助,占同期美国对外援助总额的13%。[4]在1976年以色列已经成为年度接受美国援助最多的国家。当然,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演进并非一帆风顺,当中经历了一些曲折和波澜,但是从总体上看,两国逐渐在中东地区的国际格局演进中形成了相当亲密的关系,并致力维护中东地区现有的政治格局与战略稳定。
关键词:建构主义 安全共同体 以色列 外交策略
一、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逐渐兴起,至九十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为一派强有力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亚历山大·温特。建构主义理论以社会学理论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当中,重新设定了国际关系的研究议程,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开辟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局面,对分析中东地缘格局下的以色列与美国关系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把社会建构的假设引入国际安全研究当中,强调了社会结构对国际安全的重要影响,承认知识(行为体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对于改造国际结构和社会政治的重要性。建构主义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安全共同体”,一个是“安全文化”。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通用8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通用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篇1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
并且仅仅是演说。
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在全书一开篇,作者就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分别列举了非洲的部族冲突,塞尔维亚及附近的民族争端,两德、两朝及台海等问题,意在说明的就是“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我认为这是一种欠成熟的观点。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而造成的,但他却没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如果就按作者所说,那么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又要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呢?难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
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
国际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导言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分支,也有人称之为次学科。
它可以说是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三个本源学科的联系和碰撞中诞生的。
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学涉及三大学科的研究领域,关注的范围极广。
另一方面,就其诞生的时间而言,它又是绝对的后生晚辈。
政治学的历史同人类社会组织的历史一样漫长,经济学的鼻祖可追溯到工业革命萌芽阶段。
国际关系学相形见绌,但也可以号称有近百年的沿革。
而一般认为,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才脱颖而出。
那么为什么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国际政治经济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为什么到了70年代这个学科会异军突起?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后起学科发展如此顺利,迅速成为西方大学的必开之课,为国际关系学界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呢?我们可以从两种力量当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潮流的变化,它提供了智力基础,可以被描述为推力。
二是国际关系课题的变化,它提供了实践基础,可以说是拉力。
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分离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正值政治学与经济学分道扬镳之时,这是在国际研究中政治经济长期分离的关键原因。
在18、19世纪,经济学研究刚刚起步的时候,政治经济研究是一体的。
自1767年詹姆斯·斯图亚特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命名自己的著作之后,西方学者,无论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还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弗雷德里克·李斯特、卡尔·马克思都把自己的学术领域称为政治经济学。
他们很自然地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政治社会现象,或者探讨政治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不过到了19世纪后半期,政治与经济研究渐行渐远,逐渐分离成两大门类。
造成这一分离的主要是当时席卷人文社会研究领域的专门化趋势。
自然科学大发展,特别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强烈地震撼和深深地吸引着观察人类社会的学者们,使他们以加入真正科学的行列为荣。
美国对以色列援助初探
美国对以色列援助初探刘军张雪鹏2013-2-17 14:30:19 来源:《西亚非洲》(京)2007年4期作者简介:刘军,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生(昆明650091)。
内容提要: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各类援助,这是美以特殊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
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分为从以色列建国——“六五”战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3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
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具有数额巨大、机制化、条件最优惠和以军事援助为主要特点。
美国对中东的战略考虑、美以特殊关系、以色列的战略价值、美国犹太人的巨大影响力和国际局势等是促进美国援助以色列的主要因素。
美国援助以色列,对美以两国产生的影响是利弊并存。
关键词:美国以色列援助影响在战后国际关系中,美国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一直引人瞩目。
美以两国除了在安全问题、地区事务、全球反恐斗争等领域的合作外,美国每年还给予以色列数额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这已成为美以特殊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而国内学界对于美以特殊关系中的援助因素少有研究。
事实上,自1976年以来,以色列一直是美国对外援助的最大受援国;从1985年起,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达30亿美元以上的军事和经济援助;①从援助总额看,以色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援助的国家中稳居首位。
那么,美国对以色列援助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历史背景如何?是哪些因素促使美国如此大规模地援助以色列?美国对以色列援助对美以双方产生了哪些影响?美国援助以色列的前景又如何?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
对美国向以色列提供援助的回顾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由于当时美苏两国的争夺主要在欧洲和远东地区展开,美国对中东的战略尚未成形,美国尚未充分意识到以色列的地位和战略价值,再加上阿拉伯国家数目众多,且拥有石油这一重要战略资源,②美国不想直接得罪众多阿拉伯国家,就此导致美以关系比较冷淡。
因此,从1948~1951年,美国一共仅向以色列提供了1.35亿美元的援助,主要用于以色列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的贷款。
萨义德作为知识分子的理论和实践
理论与争鸣萨义德作为知识分子的理论和实践高继海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萨义德的主要代表作品如《东方学》、《知识分子论》等,重点讨论了萨义德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和他作为一名有影响的知识分子的实践。
萨义德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既保持一种相对超脱的态度,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要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和自由,敢于向权势讲真话。
作为巴勒斯坦裔的美国学者,萨义德坚持将理论付诸实践,积极参与巴勒斯坦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同时超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他的一生对我们有诸多启示。
关键词 萨义德 知识分子 《东方学》 《知识分子论》 政治 爱德华・萨义德(Ed ward Said,1935—2003)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之一。
他的《东方学》(O rien ta lis m,1978)开辟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引发了一系列热烈的讨论,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专著。
①《文化与帝国主义》(Cu ltu re and I m peria lis m, 1993)则继续并深化、系统化了在《东方学》中展开的对西方权力话语的批判。
其次,他作为巴勒斯坦裔的美国学者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使他成为联合国中东问题的著名专家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他反对签署奥斯陆协议,②并因此与阿拉法特彻底决裂。
他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一系列著作《巴勒斯坦问题》(The Q uestion of Pa lestine,1979)、《报道伊斯兰》(Covering Islam,1981)、《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A f ter the L ast S ky:Pa lestin ian L ives,1986)让全世界的学术界对巴勒斯坦和中东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刻全面的认识。
第三,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阐述当今世界知识分子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肩负的职责,其观点主要集中在他的两本著作《知识分子论》(R epresen ta tions of the In tellectua l,1994)和《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Hum an is m and D e m ocra tic C riticis m, 2003)中,也散见在他的其它著作中,如他的回忆录《格格不入》(O u t of P lace,1999)和《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Po w er,Politics and Cu ltu re:In tervie w s w ith Edw a rd W.S a id,2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亚非洲》编辑部版权所有・书刊评介・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美以关系的著作———评《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李志芬33 一个是位于地中海东岸的西亚蕞尔小国,另一个是位于北美洲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以色列和美国这两个实力相差甚巨的国家却形成一种不是盟国胜似盟国的亲密关系。
以援助为例,以色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享有美国援助款项最多的国家。
在外交和安全领域,美国更是承担着保护以色列的生存与安全的责任,在中东事务中常常实行偏袒以色列的双重标准。
美以这种极为特殊的关系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不少人撰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近期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室主任李伟建研究员主编的《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时事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一书,是国内首部全面系统地研究美以特殊关系的著作,堪称对两国关系研究的奠基之作。
一《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这部近30万字的著作由导言、正文、后记三部分组成。
正文共11章,根据内容可将其划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第一章),作者梳理了美以战略合作关系数十年的历史,通过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对以色列的态度和政策变化,探析美以战略合作关系沿革的脉络,勾画出两国战略合作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作者具体探讨和分析了美以两国在共同的战略利益基础上的关系互动。
第三部分(第五章)分析了犹太院外集团在美国社会和政府的积极活动是推动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经济军事援助,给予以色列外交支持的重要因素。
第四部分(第六、七章)主要分析了美以两国在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似性,指出这种彼此欣赏、相互认同的文化要素深度规约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从而成为两国特殊关系得以长期维持的必要条件。
第五部分(第八、九章)探讨了美以两国特殊关系的重要标志,即美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对以色列的慷慨援助、双方经济和军事合作与其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部分(第十、十一章)主要探讨了冷战结束后美以两国战略基础的重构,即反对恐怖主义、防止核及生化武器扩散和美国所推动的“大中东民主计划”成为两国新的合作基础。
二仔细研读《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一书,感到此书大体有以下几个值得充分肯定与学习的特点:11全面性、系统性。
针对以往研究美以特殊关系的著作多从某种单一因素,或是战略利益说、或是院外集团说、或是意识形态说(第3~8页)来解读两国特殊关系的成因不免失之简单、片面的现象,作者综合了以上3种因素,从而使对美以特殊关系的解读趋于圆满,也更具说服力。
该著的基本线索是纵向与横向相互交织、互为支撑。
作者先是从纵向梳理了美以关系的沿革和发展脉络,认为两国的特殊关系・47・3本文作者系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生、延安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和建构(第11页),是两国在战略利益趋同情况下互动的产物。
如冷战时期美以两国关系就经历了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的冷淡期,继而经过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的过渡,到尼克松和里根时期才逐步得以定型与发展成熟(第12~22页)。
冷战结束后,美以两国的战略合作曾一度受到冲击,但两国很快又在反对恐怖主义、防止核及生化武器扩散上找到新的合作基点,特别是九一一事件后,随着美国将打击恐怖主义置于其全球战略的首位和民主改造中东计划的出台,双方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升级与强化。
在战略利益说的基础上,作者继而从横向分析了造就美以特殊关系的另外两大因素,美国犹太院外集团和共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是如何运作和发挥作用的,以及两国特殊关系的表现。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互为倚重的战略利益是两国特殊关系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支柱;犹太院外集团是积极的促动因素;互为欣赏和认同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因素成为两国特殊关系得以长久维持的稳定性力量。
2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层层深入的分析方法。
在研究美以特殊关系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作者把握一条基本的思维主线,即美国对中东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分支;而美以特殊关系又是直接服务和服从于美国对中东战略的。
因而,美以特殊关系的构建是在阿拉伯世界这一地区背景和政治生态环境下进行的。
如何协调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以及如何安排对美国而言都有战略价值的敌对双方———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是认识美以特殊关系的一把钥匙。
美以特殊关系建立数十年来尽管未曾发生大的变动,但是其基本的发展轨迹是以色列随着美国对全球战略的节拍而舞动。
这并不意味着以色列是两国关系中的仆从,而是在保持自主性的前提下,紧紧依靠美国更符合以色列的国家利益。
不可否认,美国选择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伙伴,并与之构筑了非同寻常的双边关系,客观上是以阿拉伯国家为陪衬的,严重伤害了阿拉伯国家的民族感情。
美国长期奉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在中东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不能以公正的立场解决巴以问题,催生了中东的反美情绪,导致美国始终无法建立起与其他中东国家真正的良好关系(第274页),这正是美国实现其中东战略和利益的矛盾所在。
31分析典型个案,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例如,在解读“美国因素”对以色列外交政策的影响时,作者即以以色列同中国建交的曲折历程和预警机事件举例说明当以色列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发生龃龉时,不得不屈从于后者的情形。
对以色列而言,保持与美国的密切关系始终是以色列外交实践的首要任务,除非事关国家的生存与安全,以色列在许多时候都不得不屈从于来自华盛顿的压力(第109页)。
在阐述犹太院外集团是如何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以使之为以色列服务时,作者也运用了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1973年中东战争中由于阿拉伯国家运用了石油武器,使美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意欲反思以往对中东的政策,暂停对以色列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此举被犹太院外集团———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视为美国准备“抛弃以色列”的信号,为坚决抵制这一可能严重危及以色列安全和利益的举措,该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游说活动,最终使美国政府的“重新评估”政策无疾而终。
更有甚者,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安德鲁・扬被美国犹太人认为在安理会做了有损于以色列利益的举动,遂在犹太院外集团的压力下辞职(第134~138页)。
以上两个案例显示了犹太人在美国国会内外强大的活动能量,以及他们捍卫以色列利益的决心和勇气。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犹太人常常被视为美以特殊关系的“第三方”了。
41富有前瞻性。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结合九一一事件后美国改造中东的战略和中东当时局势分析了以色列在美国新的中东战略中的地位,并对美以关系的未来走向进行了谨慎预测。
作者指出,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对中东的政策发生了质变,即由过去寻求地区稳定转向以民主和自由对抗专制和恐怖主义。
为此,美国不惜动武先后摧毁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并推出民主改造中东的“大中东民主计划”。
以色列不管部部长纳坦・夏兰斯基的“自由民主可以战胜暴政”的理念成为布什第二任期外交政策的直接思想来源(第266页)。
在两国合作反恐的行动中,以色列成为当时中东乱局中的唯一赢家:萨达姆这一“眼中钉”被拔除,叙利亚被迫从黎巴嫩撤军,伊朗也因核技术问题承受巨大的国际压力,以色列的周边环境显著改善(第262~265页)。
然而,美国在阿以和谈中的双重标准,对以色列的一味偏袒,直接阻碍着美国民主改造中东战略的实施。
作者认为,当前,美以双方仍有重大的利益契合点,由现实国家利益所导致的战术上的“不和谐音”不会从根本上动摇美以稳固的战略关系。
不过从长远看,随着美国民主改造中东战略的不断推进及中东地区政治生态的最终改善,美以关系或许会从特殊走向平常(第275页)。
・57・书刊评介 51资料丰富、翔实。
该著广泛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引用的文献有近百部,其中充分运用英文资料是该著的一个突出特点。
本著所有作者都先后赴以色列、其他中东国家、美国进修或进行过学术访问,广泛接触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到不同的学术观点,并收集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相关资料不足的缺憾,从而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第288页)。
大量外文资料的运用使该著能够在新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大大提升了著作的学术价值。
在行文中,作者以脚注形式对每一处引文都作了详细的注解,且在书后列出主要的中、英文参考书目,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毋庸讳言,《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一书也不无一些缺憾。
首先,该著缺乏相关国际关系理论的指导与支撑。
该著尽管对美以关系的发展沿革、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但缺乏一个高屋建瓴的国际关系理论来支撑,使该著在结构上稍显松散。
其次,有些学术观点值得商榷。
(1)两极格局瓦解之后,美以原有的战略合作基础不复存在,新的反对恐怖主义、防止核生化武器扩散的战略目标尚未确立,而两国的亲密关系仍在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
在解读这一现象时,作者认为美以特殊关系就像婚姻一样,一种特殊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对双方产生一种结构性的约束力量(第43~45页)。
即作者主要强调了美以原有关系的惯性机制而忽略了两国潜存的利益合作基础。
现实是伴随冷战结束,美以两国又找到了新的利益合作点。
对美国而言,化解地区矛盾和纠纷、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更符合海湾战争后美国在中东地区新确立的主导地位。
为此,美国在促使阿以冲突由战争走向和平谈判方面仍需要牢牢抓住以色列,对其恩威兼施,迫使其放弃传统的战争思维,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同时,经历了5次大规模中东战争的以色列也意识到战争并不能真正迫使阿拉伯国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屈服,政治解决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策略。
因此,尽管冷战结束,但中东地区的核心矛盾并未消失,美以战略合作的基础依然存在。
(2)作者在论述政治制度的相似性是维系美以两国特殊关系的一个深层次因素时,认为以色列实行的是真正的、稳定的西方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第175页)。
似乎有美化以色列政治制度之嫌。
第一,以色列至今尚未制定出一部宪法,而它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之一;第二,占以色列总人口近20%的阿拉伯人尽管有组建政党和参加选举的权利,但没有一届联合政府邀请阿拉伯人的政党组阁,阿拉伯人实际上沦为以色列的“二等公民”;第三,宗教势力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巨大影响,特别是以信仰者集团为代表的犹太教极端正统派已成为以色列政治中的“超政府力量”,使以色列政府在中东和谈中受到严重束缚。
再次,该著对美以特殊关系对双方乃至对国际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关注欠够。
很显然,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和纵容,导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问题和其他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动辄使用武力,严重践踏国际法和人权。
这反过来也直接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威望,削弱了美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
①遗憾的是,作为一部专论两国关系的著作,却没有开辟专门章节对双方特殊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