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土地资源的退化和保护
规划建设部部门职责范本
规划建设部部门职责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规划工作,推进城乡规划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美丽中国,规范城市和乡村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制定本职责范本。
第二条规划建设部(以下简称“本部”)是国务院的直属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工作,推进城乡规划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国家土地规划、城乡规划、专项规划和空间规划,指导区域规划、行业规划、企事业单位规划,推进城市和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护国土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条本部的职责范围包括规划工作统筹、规划体系建设、国家土地规划、城乡规划、专项规划和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和行业规划、城市和乡村建设、国土资源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法规和标准制定、政策研究和外事交流。
第四条本部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系统观念、综合施策,加强规划工作领导,提高规划工作质量,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章规划工作统筹第五条统筹协调全国规划工作和规划管理,研究制定国家规划发展战略和规划体系建设规划,组织、协调、推进相关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和推进各地区、各部门的规划工作。
第六条组织指导各地区、各部门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的指导和支持,对各地区、各部门的规划进行审查、评估和督导,协调解决规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第七条统筹协调国家和地方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规划工作的协同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规划法规和标准的统一制定和执行,研究制定各类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
第三章规划体系建设第八条组织编制国家土地规划、城乡规划、专项规划和空间规划,推进规划体系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九条组织研究和制定规划编制的方法论和技术规范,提供规划编制工具和软件支持,指导和推动规划编制的科学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规划编制创新体系。
土地管理法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土地资源的管理遵循本法。
第三条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全民所有的土地,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第五条国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
第六条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占补平衡。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土地调查制度应当符合科学、规范、统一、公开的原则。
第九条国家建立土地登记制度。
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第十条国家对土地实行分级管理。
土地管理权的具体划分,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管理,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地的义务,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土地调查与登记第十四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土地调查应当包括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土地权属纠纷等内容。
第十五条国家建立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登记包括土地所有权登记和土地使用权登记。
第十六条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土地登记实行属地管理。
土地登记机关应当依法登记,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土地权利人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3篇)
第1篇一、土地管理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三条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在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进行有关的工程建设中,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维护土地的权属和利用上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土地利用政策,在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储备和管理的总体部署。
第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符合以下原则:(一)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和发展战略;(二)符合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三)符合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四)符合土地权属和利用现状;(五)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四条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保护自然资源的七十种措施
保护自然资源的七十种措施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耗竭。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将为您介绍七十种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第一章:降低能源消耗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采取节能措施,推广能源高效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浪费。
2.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
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加强能源管理。
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合理规划能源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第二章:水资源管理4.加强水资源保护。
保护水源地,减少水土流失,治理河流污染,提高水质水量。
5.提倡水资源节约。
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改进农业灌溉方法,减少浪费和滥用。
6.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度。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合理调度水资源分配和利用。
第三章:土地资源保护7.推进土地整治和复垦。
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恢复退化土地。
8.加强农田保护。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农肥使用,推广有机农业。
9.推动城乡土地综合规划。
合理划定城市和乡村用地,避免乱占乱用土地资源。
第四章:森林资源保护10.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和控制。
建立完善的森林消防体系,加强火源管理和监测。
11.推行可持续林业管理。
促进林业科技创新,优化森林经营方式,保护林木生态。
12.加强非法采伐打击。
加大打击非法木材采伐和走私力度,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第五章:野生动植物保护13.设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划定保护区域,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
14.严禁买卖非法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
加大打击力度,维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15.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恢复和改善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长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
第六章:海洋资源保护16.建立海洋保护区。
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防止海洋资源过度捕捞和破坏。
17.减少海洋垃圾排放。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自然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然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土地的利用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已成为当代社会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指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维护和保障生态环境、社会安全、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完善土地资源的供求调节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具体措施如下:1. 实施土地空间规划,遵循“有序、优化、适度、科学”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使用格局和系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建设发展。
2. 加大农业现代化改革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实现城乡互相支持、互惠共赢。
3. 改革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和保护机制,落实土地税收政策,引导各类土地主体有序、规范地开展土地利用活动,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4. 实施唯一土地利用权制度,保证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有效遏制非法占地行为,确保国家土地资源及农村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
5. 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机制,加强水土保持和草地治理,防止土地退化和污染,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的保护是指充分认清土地的珍贵性和独特性,保护和强化土地功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1. 加强土地监管,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管和行政执法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和千年古林等行为的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合法、合理利用。
2. 加强土地质量保护,保障土地的健康、安全、富庶。
加强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价,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土地质量监测,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
3. 实施土地节约利用和集约管理,推广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制度与政策
可整理ppt
17
第二节 我国森林资源与渔业资源的保护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2、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5)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 6)严格管理经营利用和进出口活动 7)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保护义务和权利 8)确立监管体制
分部门、分级监管体制(林业、渔业) 9)对破坏野生动物者给予严厉制裁
可整理ppt
18
第二节 我国森林资源与渔业资源的保护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3、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1)基本方针:加强管理,积极发展,合理利用 2)建立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林业部门) 3)野生植物保护监督管理制度
名录制度和分级保护制度 资源档案制度 野生植物采集证制度 进出口许可证制度
可整理ppt
19
第二节 我国森林资源与渔业资源的保护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全民义务植树 植树造林责任制 4)控制森林采伐量和采伐更新
可整理ppt
13
第二节 我国森林资源与渔业资源的保护
一、森林资源的保护 2、森林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 5)森林保护措施
林业基金制度 封山育林制度 群众护林制度 森林防火制度 森林病虫害防治制度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珍贵树木及其制品、衍生物出口管制 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
可整理ppt
16
第二节 我国森林资源与渔业资源的保护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2、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1)野生动物资源的国家所有权 2)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3)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 4)控制野生动物的猎捕
禁止猎捕、杀害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实行猎捕许可证制度 规定禁猎期、禁猎区和违禁方法、工具
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 非法占用耕地罪 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
可整理ppt
土地退化环境管理措施
土地退化环境管理措施土地退化环境管理措施引言土地退化是指土地的生产能力逐渐下降,导致土壤质量、植被覆盖和生态系统健康恶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恢复退化的土地,采取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土地退化环境管理措施,并阐述它们的作用和可行性。
1. 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是防治土地退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包括植被恢复、建立护坡和护岸、构筑沟渠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流失,保持土地的持续生产能力。
此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 耕地复垦和改良耕地复垦和改良是修复退化土地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采取复垦措施,如翻耕、平整和填补,可以恢复土地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同时,采用改良措施,如施用有机肥料、调整土壤pH值和添加土壤改良剂等,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产能性能。
3. 种植适应性植物种植适应性植物是改善退化土地环境的一种重要措施。
适应性植物指的是那些能够适应恶劣环境条件的植物种类,如抗旱、抗逆性强的植物。
通过种植这些植物,可以改善土地的生态功能,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流失,同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保持水源、净化空气和固碳等。
4. 合理农业生产管理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是防治土地退化的关键。
合理耕作制度、适量施肥、合理灌溉和科学的农作物轮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
此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广绿色、有机农业,也可以降低土地退化的风险,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5. 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对于土地退化环境管理措施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各国政府应加强对土地退化问题的认识,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农民采取环境友好的土地管理措施。
同时,建立土地退化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和监管,维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地退化的原因与防治
土地退化的原因与防治土地退化是指土壤质量下降或丧失了肥力和水文特性的过程,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能力。
土地退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土地退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以期加深对土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首先,人类活动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活动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农业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过度浓缩,使土壤变得贫瘠。
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对土壤产生污染,进一步破坏了土地的生态系统。
此外,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抢占,使得原本肥沃的土地被水泥和钢筋取代,导致了更多的土地退化现象的发生。
其次,气候变化也是引起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全球变暖现象导致了降雨模式的改变,使得某些地区频繁发生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进一步恶化了土地的质量。
高温和干旱的天气导致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加快,使得土壤变得干燥和贫瘠。
而洪涝则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和土壤的侵蚀,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土地退化的防治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监测是关键。
不仅要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政策,还要加强土地调查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土地出现的问题。
其次,应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文特性。
此外,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洪涝和干旱对土地的影响。
同时,应该加大对土地退化的科研力度。
通过研究土地退化的机理和规律,探索有效的土地修复和保护技术,为土地退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土地保护的经验和技术,提高全球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
最后,加强对公众的土地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个人行动上积极参与到土地保护中来。
总之,土地退化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防治。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第九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第一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概述一、概念人类活动对地球陆地表层系统作用的步伐、程度与广度是空前的,陆地表层系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是地球表层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土地用途转移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侧重于土地的经济属性;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
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与类型的变化和土地属性的转变,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
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如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等有意无意地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但土地覆被状况及变化不完全受控于人类,人类活动只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许多因素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极为复杂,其动因与广泛的人类活动及自然变化相关,其结果将影响全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研究涉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方式的耕作、放牧、伐木、聚落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保护、旅游休闲、军事等。
土地覆被变化现象也是形形色色的,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土地覆被的退化,即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但其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伐木引起森林覆被密度降低;二是土地覆被的转换,即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地被全部砍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三是土地覆被的改良,指某种覆被得到维护、修复、更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森林抚育、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三种土地覆被变化中,转换和改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监测;而退化却较难观测,因而其记录最不完备。
第九章 土地资源管理县志
第九章土地资源管理第一节管理体制赞皇县土地管理按照省、市精神,实行统管制度,赞皇县土地管理局为执行单位。
在“十五”期间,国家加强了土地管理,将土地管理工作做为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县土地管理局于2001年成立了市场管理科、土地信访科。
2002年撤销了建设用地科、地政科、监察科、土地执法大队、市场管理科,成立了耕地保护科、地籍管理科、执法监察局、土地利用科和测绘管理科。
2002年进行机构改革,赞皇县土地管理局更名为赞皇县国土资源局,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2004年,我县按照中组部《关于调整省以下国土资源部门干部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县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七人,实行了市县双重管理,档案、人事交于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管理,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进一步优化了国土资源管理体制。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第二节土地使用制度一、国有土地使用1991年后,国有土地使用权逐步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转变,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
2002年4月3日,国土资源部下发《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国土部、监察部下发了《关于严格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通知》,严格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2003年7月,赞皇县成立“土地开发服务中心”,进一步规范县内土地管理,同年县国土局在全县开展了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查处各类经营性违法行为。
2004年赞皇县顺利通过了省、市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同年通过了国土部、农业部、监察部、发改委等国家四部委和七部委的检查验收。
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赞皇县农村宅基地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执行,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定所有权。
土地退化与荒漠化保护土地资源与生态平衡
土地退化与荒漠化保护土地资源与生态平衡在当今世界,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问题愈发严重,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一问题。
本文将从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定义、原因,以及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平衡的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土地退化与荒漠化的定义土地退化指土地质量受到污染、损耗或破坏而降低的过程。
它是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干扰或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
而荒漠化是指本来非干旱地区的土壤、水源和植被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过度开发而导致的退化现象。
土地退化和荒漠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互相影响。
二、土地退化与荒漠化的原因1. 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土地,导致土地的脆弱性增加,容易发生退化和荒漠化现象。
2. 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和频繁的耕地旱地转换,使得土壤养分流失严重、耕层破坏,并最终导致土地退化。
3.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雨分布不均,一些地区降雨量减少,水资源稀缺,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从而加剧了退化和荒漠化问题。
4. 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和规划不科学,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也是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三、保护土地资源与生态平衡的方法1. 调整农业结构:减少耕地面积,提倡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广粮改饲,避免夜灌和过度施肥等不合理农业活动,降低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风险。
2. 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土壤保育,落实耕地轮作制度,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土地利用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对土地的监管和保护。
3. 植被保护和恢复:加强森林、湿地和草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天然草场保护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减缓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进程。
4.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源地,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风险。
5. 国际合作和政策支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互助,共同应对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问题。
土地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土地管理活动。
第三条土地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坚持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三)坚持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四)坚持生态优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二)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组织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四)监督管理土地征收、征用、出让、转让、租赁、抵押等活动;(五)监督管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生态保护等工作;(六)查处土地违法行为;(七)其他土地管理职责。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五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三)坚持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四)坚持民主决策,公开透明。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包括:(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二)土地利用目标与战略;(三)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四)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五)土地利用实施保障措施。
第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第三章土地征收、征用和补偿第九条土地征收、征用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依法进行。
第十条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应当根据土地的市场价值、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因素确定。
第十一条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一)土地补偿费;(二)安置补助费;(三)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四)其他补偿费用。
第十二条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应当一次性支付,不得拖欠。
9、第九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未利用土地中的荒草地,是指树木郁闭度
<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的土地,但不包
括盐碱地、沼泽地和裸土地。全国目前荒草地面
积仅有49252.6千hm2。
适宜类型
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和农业后备资源调查依据土地的 自然条件和土地质量,把荒草地的适宜性按宜耕、宜园、 宜林、宜牧4个类型进行了评价。
地域分布特征
省会城市为中心向所辖地区辐射,组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
存在的问题
占用耕地多、浪费大 铁路两侧用地被滥占 部分农村道路零乱,占地过多
交通用地利用对策
一要认真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二要依法保护铁路用地及设施,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三要对农村道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五、其他土地资源
1.荒草地
第九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第一节 中国土地资源禀赋分析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地理优势和现状分析
1.中国资源的地理优势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纬度从北
纬3º58’~53º31’(南北跨近50º ),东西自东经73º40’~ 135º05’(跨经度近60º )。总面积960万km2。
我国的温度带
由南向北依次出现赤道带、热带、亚
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六个温度
带。除仅占国土1.2%的寒温带热量条件 较差外,其他各代的温度条件均能满足一 年一熟至一年三熟。
降水
我国背靠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临世界 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因而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强烈 的季风气候。
东部平原区降水比相近纬度地区高
5365.6 2750.5 1492.4 5070.3 17463.7
耕地退化与土地资源保护
耕地退化与土地资源保护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全球范围内土地退化现象日益严重。
耕地退化指的是农业土地因为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土壤质量变差、生产能力下降的过程。
这种问题不仅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也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风险。
因此,保护土地资源成为了当务之急。
耕地退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土流失、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土地污染等。
而在实际应对中,应当从土地利用规划、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农民教育等多个方面发力,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减缓耕地退化的速度。
首先,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
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规划土地的用途,避免大面积的耕地转化为非农用地。
此外,农业用地也需要根据土壤质量和地理特点进行分类,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耕地退化的风险。
其次,科技创新在土地资源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缓解耕地退化的压力。
例如,适量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结构,避免农药和化肥对土地的污染;推广耕作方式和农田水利设施的优化,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护土地的生产能力。
此外,利用遥感技术和智能农业科技,可以实时监测土地的生长情况,提前预防问题的发生。
政策支持是促进土地资源保护的关键。
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和管理,制定合理的农业补贴政策,鼓励农民采取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同时,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科技、资金等支持,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另外,农民教育也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环节。
通过创办农业技术学校、培训班等形式,提升农民的科学种田和环境保护意识。
让农民了解土地的重要性,学会科学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进行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种植,从而减少土地退化的风险。
最后,国际合作也是保护土地资源的必经之路。
土地资源保护是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当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研究土地退化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中国的土地》教学教案
《中国的土地》教学教案第一章:土地的概念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定义和特性。
让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土地的定义和分类: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土地的重要性: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生态系统平衡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土地的概念和重要性。
利用图片和实例,生动展示土地的不同类型和作用。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土地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章:土地资源分布与利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土地资源的分布: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工业化、城市化等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利用地图和数据,展示土地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2.4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研究,了解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
第三章:土地管理与保护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让学生认识到土地保护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等。
土地保护的政策和措施: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土地荒漠化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土地管理和保护的原则和政策。
利用案例和实例,展示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成效。
3.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土地保护的实施过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让学生认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D第九章 土地资源的退化
第九章土地资源的退化本章内容提要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针对由于人类经济发展致使土地的非农业利用日益增加、土地污染和土地资源逐渐退化等而采取的措施。
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利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利用系统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土地资源退化包括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贫瘠化、污染、性质恶化和建设用地等。
第一节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一、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特点(一)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而组成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二)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任何生态系统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生物部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部分(环境因素)。
生物部分包括植物群落(生产者)、动物群落(消费者)、微生物群落(分解者或称还原者)。
非生物部分(环境)包括所有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因子,如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等。
非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类型起决定性作用。
(三)土地生态系统的特点1土地.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整体。
2.土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任何生态系统都是开放性的系统,与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生态系统。
3.土地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性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性。
海洋和陆地是两大类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山地、草原、河湖、沼泽等不同的生态系统不仅其结构不同,而且同一类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区域其结构和运行特点也不相同。
4.土地生态系统的可变性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总是相对的、暂时的,而系统的不平衡和变化是绝对的、长期的。
二、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生态平衡与破坏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
第九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各国土地资源对比图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组成(2000)
农业用地68.44% (6.57亿h㎡) 已开发土地 71.85% 耕地 12.68%(1.22亿h㎡) 园地 1.23%(0.12亿h㎡) 林地 24.6%(2.36亿h㎡) 牧草地 27.27%(2.62亿h㎡) 水利用地 3.8%(0.36亿h㎡)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8%(0.27亿 h㎡) 交通用地 0.4%(0.05亿h㎡)
3.沼泽地
类型、面积
沼泽地是指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或渍 水,一般生长湿生物的土地。据土地利用 现状调查,全国沼泽地总面积为4303.4千 h㎡,占未利用土地的总面积的1.8%。
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
治理沼泽地应当以水为重点,以土为中心,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并 且要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相结合。
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27000万公顷未利用地
未 利 用 土 地 面 积 分 布 层 次 图
能开发为宜农耕地的仅为824.8—1162.0万公顷(1.24— 1.74亿亩),如按60%垦殖率算,可净增耕地0.74— 1.05亿亩
城市建设106.8%
草地利用率不高
草地生产力低下
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草地面积减少 草地质量不断下降,退化严重盐渍化 草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法制管理不力,滥垦过牧现象严重 草地建设投入不足
中国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对策
加强对大面积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建设 积极建设人工草地 积极实施科技兴草战略 加强草原法制管理
四、建设用地
4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地域分异明显
垦殖率: 东:28.0% 中:19.9% 西:6.9%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东、中、西: 85.5%,87.2%,62.1%
土壤退化
水土保持
生 物 措 施
水土保持
工 程 措 施 与 生 物 措 施 结 合
水土保持
修 建 梯 田
水土保持
沟 道 种 植 灌 木 防 切 沟 发 展
水土保持
粮 食 作 物 与 水 保 林 间 作
南方几种水土保持草种:
百喜草、宽叶雀稗、圆叶决明、日本草等。
百喜草:
用于果园覆盖
2、山沟治理工程 指为固定沟床、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山洪及泥石流灾 害而在山区沟道中修筑的各种工程措施。 如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各种拦沙坝等。
3、山洪导排工程
指为了防止山洪、泥石流的危害,保护村庄、道路、
工矿企业及生产安全的各种工程。
如排洪沟、泄水建筑物等。
4、小型水利工程
如小水库、塘坝等。
1.4 土壤沙化的防治
退 牧 还 草
1.5 土壤沙化的防治
减 少 耕 作 次 数, 少 耕 免 耕
1.6 土壤沙化的防治
选 种 适 生 植 物
1.7 土壤沙化的防治
秸 杆 覆 盖
2. 土壤(水土)流失
2.1 概 念土壤 由水力 或水力 加重力 作用而 搬移运 走的侵 蚀类型。
水土流失
(3)地质
地质因素中主要是岩性和构造运动对土壤侵蚀有较大的影响。
一、岩性
岩石的基本特性,对风化过程、风化产物、土壤类型及
抗蚀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容易风化的岩石易受强烈侵蚀,如花岗岩等;
块状坚硬的岩石可抵抗较大的冲刷;
岩石透水性对于降雨的渗透、地表径流和地下潜水的形
成有重要影响。
(4) 土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土地资源的退化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针对由于人类经济发展致使土地的非农业利用日益增加、土地污染和土地资源逐渐退化等而采取的措施。
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利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利用系统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土地资源退化包括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贫瘠化、污染、性质恶化和建设用地等。
9.1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一、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特点(一)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而组成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二)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任何生态系统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生物部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部分(环境因素)。
生物部分包括植物群落(生产者)、动物群落(消费者)、微生物群落(分解者或称还原者)。
非生物部分(环境)包括所有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因子,如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等。
非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类型起决定性作用。
(三)土地生态系统的特点1土地.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整体。
2.土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任何生态系统都是开放性的系统,与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生态系统。
3.土地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性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性。
海洋和陆地是两大类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山地、草原、河湖、沼泽等不同的生态系统不仅其结构不同,而且同一类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区域其结构和运行特点也不相同。
4.土地生态系统的可变性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总是相对的、暂时的,而系统的不平衡和变化是绝对的、长期的。
本章重点是土地资源退化的概念及其各种土地资源退化类型和其成因。
本章难点: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讲课方式:多媒体讲授课 时 2课时本章内容提要二、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生态平衡与破坏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
一个生态系统越复杂,物种越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就越多,而且某些渠道之间还可以起代偿作用。
一旦某个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可替代其功能,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
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代偿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调,乃至生态系统的崩溃,即通常所说的生态破坏。
(二)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土地利用不仅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而且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结构方面产生的直接后果主要表现在生物侵入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1、生物侵入 土地利用引起生态系统内区系的重组,即在地理隔离的系统内侵入新的物种,也就是生物侵入。
2、生物多样性损失最新估算,目前地球上物种正以比人类活动前高100-1000倍的速度消失。
在有的生物群中,消失速率更高,如 l/4的鸟类在近2000年内由于人类活动而消失,尤其在岛屿。
目前地球上有11%的现存鸟类,18%的哺乳动物,5%的鱼类和8%的植物有绝灭的危险。
由于滥捕滥杀,一些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型动物不正常的消失,直接造成这些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也会导致其它物种的消失。
3、土地利用加剧生物侵入和生物多样性损失(三)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这里的生态系统功能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功能,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三、土地生态重建与土地生态设计(一)土地生态重建 应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来加深对人类土地利用产生的生态后果的认识,并指导自然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被扰生态系统的恢复,是未来环境治理的捷径。
土地生态重建一般是指对那些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其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也就是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其内容十分广泛。
(二)土地生态设计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利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利用系统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土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分类研究法,二是把各种土地功能类型落实到具体空间上并侧重于各种功能型土地的空间相互关系分析的分室研究法。
9.2 土地资源的退化与原因一、土地退化的概念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其中,土地质量则是指土地的状态或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土地持续利用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地质量的核心是土地生产力,其基础是土壤肥力。
土地退化的形成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土地资源的退化是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资源利用和(或)某些不利的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或)产品质量降低的现象,或简言之,土地资源退化就是土地资源质量降低的现象。
二.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从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将土地退化划分为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和土地资源的非农建设占用等7种类型。
这7类土地退化还可进一步续分(见表8.1)。
这7种土地退化类型中,污染和建设占用的土地退化将在其后的有关章节中介绍、这一章主要对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贫瘠化等土地退化的概念、成因进行简要介绍。
表8.1 土地资源退化类型的划分系统一级土地资源退化类型 二级土地退化类型水土流失 水蚀 冻融侵蚀 重力侵蚀沙化 悬移风蚀沙化 推移沙化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化 次生碱化污染 无机物污染 农药污染 有机废物污染 化学肥料污染 污泥、矿渣和粉煤灰污染 放射性物质污染、 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污染性质恶化 土壤板结 次生潜育化 土壤酸化贫瘠化 各种养分元素的贫瘠化建设用地 各类农业、非农业建设占用三、土地资源的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概念与概况土地资源的水土流失也叫做土壤侵蚀,是关于地表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水土流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地质外营力作用下的分离、破坏和运移,广义的水土流失包括土壤和成土母质在地质外营力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按水土流失的速度,可分为正常的水土流失和加速的水土流失。
正常水土流失也叫自然水土流失或古代水土流失,它的产生不包括人的影响。
加速水土流失也叫现代水土流失,它的产生除自然因素之外可能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据世界观察学会估计,现在的表土流失量每年为230亿吨。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仅水土流失,全世界每年就要失去耕地 5至7万平方千米。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大流域都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2002年初水利部公布的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我国目前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104km2,占我国总面积的 37.1%。
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流失土壤50亿t,并带走大量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从而导致土地的贫瘠化现象十分严重,再加上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的净增人口数大,而耕地却以每年数以百万亩的速度锐减,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
总体来说,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流失面积大,波及范围广;②发展速度快,如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的3.6×105hm2增加到80年代的5.6×105hm2;③ 侵蚀模数高,泥沙流失量大,如黄河流域年入海输沙量高达20亿t,长江流域亦达5.6亿t。
④危害严重。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的成因一般可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气候(降雨量、降雨强度等)、地形(坡度、坡长等)、土壤(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植被(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等)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陡坡开垦、毁林开荒以及不科学合理的耕作。
坡地一旦被开垦,又缺乏适当的植被保护,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就不可避免。
因而,也可以说人为因素是造成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人为的因素极大地加速了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的进程。
四、土地资源的沙化(一)土地资源沙化的概念与概况土地资源沙化是指由于风蚀、水蚀等原因所引起地面物质中的细粒部分和(或)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丧失,而出现地表物质粗化的过程。
土地资源沙化是当今世界影响生物生产的一个重要的土地资源问题。
1991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三次世界沙漠化会议,对全球土地资源沙漠化现状进行了新的估计,认为1991年全球沙漠化的土地达35.92亿公顷,比1984年增加了34.75亿公顷,受沙漠化影响的耕地有 2.16亿公顷,受沙漠化影响的退化灌溉土地为 4 300万公顷,遭受沙漠化危害的国家和地区已有100多个,每年沙漠化土地的增加500万公顷,损失耕地300至400万公顷。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与我国的气候特点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受气候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即可能发生沙漠化的地区的总面积是256. 6×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6. 7%。
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的总面积为1.607×106km2,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6.7%;其中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有沙漠化土地1.368×106km2,占这一地区面积的53.3%;其余的则零星分布在亚湿润干旱区。
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则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在发展。
可见沙漠化的危害相当广泛。
目前,由于沙漠化所造成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和耕地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其退化面积分别是8.4188×106hm2和2.838×106hm2分别占这一地区草地和耕地面积的59.5%和46.9%;其中宁夏、陕西和山西的草地几乎全部退化(90%~97%)。
(二)土地资源沙化的成因土地资源沙漠化的成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从沙化土地资源特征而言,造成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如干旱多风、暴雨、疏松的表土物质、坡度、植被等)仅仅是土地资源沙化的条件,而人的活动以及人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土地资源沙化的诱发因子,亦可认为人的活动和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加速了土地资源沙化的进程。
五、土地资源的次生盐碱化(一)土地资源的次生盐碱化的概念及概况土地资源的次生盐碱化是指由于人对耕地资源的不正确利用造成的非盐碱化耕地的盐碱化和耕地由轻盐碱化转为重盐碱化的过程 。
我国农林牧用地受盐碱化危害的土地面积有3630万,其中耕地921万hm2,林地142万hm2,草地2320万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