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教学的实施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一﹑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关于综合实践活动,我想从一个事例引入,2004年1月4日,CCTV-2对话节目播出了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博士和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的对话。
主持人对两位校长提出了许多问题,两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的回答,足能引起每一位中小学教师的思考。
如果对两个大四的学生进行选择和面试,您作为校长最想对他们提的三个问题是:莱文校长:①你说过去你创办了杂志,什么杂志?②在学习中你觉得受益最大的是什么?③什么东西让你兴奋,能帮你成为老板?许智宏校长:①你认为课程重要还是实践重要?②中国的教育体制使你失去了什么?③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两位校长的回答都非常精彩,其中有一个令人深思的共同理解,那就是:教育需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实践学习。
中小学教育不能仅仅把眼睛盯在眼前,要多一些对每个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教育责任和教育行为方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善课程结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赋予学生完整的发展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如何来通俗地解释这门课程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教会学生(孩子)怎么玩、怎么“成长”。
它就像我们小时候的经历一样,没有玩具我们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人为我们设计游戏,我们和邻居玩伴却总能玩出自己的规则;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促成我们都是小探险家;我们在父母的喝斥下在山林摸爬滚打;我们在和小朋友打闹中学会了怎么与人相处……我们个个几乎都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天才,这些活动是人成长过程所必须“经历”的。
这些,在以前,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也不需要教我们便能学得会。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目前的综合实践课是针对“90后”的孩子们设计的,随着我国人口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他们的成长环境导致某些经历和能力的欠缺,这些对我们小时候来说是成长过程之“想当然”的事,然而却需要学校开设课程来教,这种课程就是要还原孩子的成长环境和特有的生活经历,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把综合实践活动的门“打开”——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二三四五”策略
首先 ,狠 抓师资 ,形 成常规化 的教研 团 队。 队 ,每 月开展一 次活动 。其次 ,健全 组织 ,
市教研室 组建 了中小学综合 实践探索 小组团 风 景旅 游景 点等建立教育 基地 ,组织 丰富多
( 四 )探究 发现 ,学生 主动。研究性学
一
、
“ 双 轨”俱进—— 常态化 实施 的主 家长会 ,转变成 “ 育儿经验 的交流会”、 “ 家 源 。乡村 的恬静秀美 、农村人 的淳朴勤劳 ,
渠铺 设
长困惑的解答会” 、 “ 育儿方法 的指导会 ”, 城市的热闹繁华、城里孩子生活的丰富多彩 , 形成家校合 作共 同发展模式 。学 校有 了家长 互为填补 了孩子们 不同的生活经 历的空 白。
( 一) 统筹安排 ,中心带动 。嵊州 市教 地参加综合 实践活动 ,参加 活动 的学生 可根
在综 合实践 活动课 程实施过程 中存在 “ 空壳 接影响 到社 区服务 与社会实践课 程的有效 实 体局每学期有 组织地安 排高段师生 到实践基
尝试 着用行 动研究 法把综合实践课 程 的门打
彩 的主题活 动和必要 的仪 式。让学生 寻访红 习活动要求学 生在教师指 导下 ,从 自然 、社
组织 常态化 的教研 活动 。为 了进一步加 强青 色 印迹 ,寻访 战斗青春 ,以充分弘扬 爱国主 会 和学生 自身 生活中摄取身边 的学 习资 源 , 年骨 干教师培训 取得实效 ,教研室针对 性的 义精 神 ,使优 秀的传统焕发 出新 的生 机和活 选择 和确定研 究专题 。学生通 过探究活 动 ,
研活动等 工作 ;教科 所负责综合 实践基 地建 贴近生 活 ,贴近 未成年人 的原则 ,加强学 生 活动课程 要集 中体 现学校 的特 色 ,我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教学策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五年中,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基层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基层各学校能够全面开展活动。
乡镇以双丰、大岭乡、平山镇为代表,区直以实验小学、继电小学、龙涤小学、永红小学为代表,全面实施了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起到了引领作用。
阿什河中心校以乡为单位进行区域教研、由兼职教研员(学科组长)统筹管理,提高教师组织开展的能力,提高了乡校活动的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同时也是地方指导和学校开发实施的课程。
在学校实施管理方面,由最初的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向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课程转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管理上课程定位曾经成为课程发展的瓶颈,实验点校和管理意识超前学校的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
如实验小学、龙涤小学、继电小学、平山中心小学等以专职教师为主组织开展活动,总结提升的经验在国家、省、市、区教研活动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这些学校专职教师的实践研究为我区开了好头。
双丰中心小学、阿什河南城小学、大岭中心小学等学校以兼职教师为主组织实施活动,又使我区活动开展向前迈出一大步。
一、“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一些探索实践活动是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最新亮点,却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让老师步履蹒跚,农村又面临经费紧、培训少、实施难、设备差等困难,怎样全面继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进一步完善这一门课程,探索出一条将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一套完整规程,使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逐步走向“常态化”,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
结合课改五年来下面我们谈谈“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一些探索。
(一)立足本地资源,体现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作为一类非学术性、非学科性的新型课程,必须而且也最可能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
头道营子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比例的6%——8%。
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
对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专家的一项调查,自2001年启动课改实验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还仅仅停留在部分学校、部分班级中开设,仅仅停留在公开课和观摩课层面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启动。
专家提出: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基本特征:课程必修,普遍实施;教师能教,便于操作;学生爱学,积极投入;效果实在,确有收获。
四句话32字,高度概括,较全面地反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的基本特征。
自治区自义务阶段全面进入课改实验以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每学期组织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习培训;每年举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竞赛;每年举行一次课改专项检查,评选课改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
二、研究依据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阐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内容领域,实施与评价,并就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提出了要求,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郭元祥教授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几项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参考依据:(1)区域大面积普遍实施;地方有规划和方案;并完善制度保证;(2)学校有实施方案;有全员参与的教师指导团队;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发展策略;(3)纳入课程表,可持续实施;(4)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相对稳定的经典实施主题;(5)每学期3-6年级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8篇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8篇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篇1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变纲要》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神,有效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逐步形成学校的活动特色。
二、活动目标:1、活动主题:实现整合。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整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2、活动形式:体现多元。
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努力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校外与校内结合,集体与个体结合,自主与创新结合。
3、活动过程:常态规范。
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要求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中有指导,课后有反思,力争每堂课都实实在在。
4、活动评价:不断完善。
注重过程性评价,继续展开以现场观察、学生座谈,成果展示为主要形式的督查评价,促使活动深入开展。
5、活动资料:注重积累。
每位任课老师要及时记录活动中的成败得失,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优秀成果,不断更新活动网页。
三、具体措施:(一)强化学习,提升活动课程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随着课改应运而生的。
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充分认识开设此课程的重大意义,才能真正明确此课程的目标及实施操作的方法。
1、加强自身学习。
期初全体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每位教师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变纲要》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精神,以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同时,每位教师要善于从报刊杂志、教育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课改信息,明确活动动态,学习优秀案例,汲取成功经验,边学习边实践,不断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2、重视同伴互助。
同年级的老师要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教师之间要经常切磋交流,形成合力。
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教学中出现的热点与难点,人人要出谋划策,寻求对策,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范文(通用13篇)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范文(通用13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范文(通用13篇)为了确定活动的圆满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阐明活动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活动方法等的企划案。
那么大家知道活动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篇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年的实践中,我区各小学以活动为载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现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一、组织机构。
1、成立区“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研究组: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组成,由校教导主任刘丽军同志任组长,由教研组长刘旭平同志任副组长。
2、各学校成立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导处、教科处有关人员、任课教师组成,由校长任组长。
3、建议成立校级“导师团”:由学校教师、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外聘人才等人员组成。
二、课时安排。
1、根据《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全县20xx学年小学3—6年级开设,每周平均2课时。
2、每周2课时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弹性安排。
三、实施过程安排。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1日——9月15日。
(1)各学校认真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学习省、市有关文件精神;(2)各学校总结反思20xx学年课程实施情况,结合学校特点,研讨并制定20xx学年课程实施方案;(3)各学校交流课程实施方案(9月15日);2、实施阶段:20xx年9月15日——12月31日。
(1)各学校按照课表,认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2)进行实施阶段的校本教研:原则上两周一次,以沙龙式研讨为主;(3)组织区级现场观摩教学和研讨活动;(4)参加大市范围内的教学交流活动(光盘)(12月份)。
河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附件:4河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讨论稿)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加强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工作,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提高课程实施质量,针对性地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一)具有如下性质:1、注重“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动手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越、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突出“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评价具有开放性。
3、强调“自主”。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
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4、关注“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目标不断生成,新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 规定的小学至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 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它的本质特点就是“实践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 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作为课程主要内 容,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学生自主选择、亲身体验、 研究探索为主要学习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探索、 去经历、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得到培养和提高。当前,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铺开 之际,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和活力 的一个领域,正以其日益凸显的育人价值而备受人们关注。
2、合理规划研究内容
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 主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 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主题。 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 主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 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 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问题、 贸易与市场问题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主题。 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 主题。如:乡土文化、民俗文化、故乡文化、古代文明、历 史遗迹、名人思想与文化、校园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明、东西方文化比较、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 文化、时尚问题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主题。
3、培树典型
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① 充分发挥基地校的引领辐射作用
3、培树典型
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聚焦特色高中之五育融合天津中学自2000年建校之初,第一任校长国赫孚提出,新建校不能循着传统办学思路走应试教育之路。
学校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切入点,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研究,按照课程要素进行系统设计。
经过课程实施的尝试阶段、“课程化”“常态化”实施阶段、“课程化”规范阶段,逐步形成了常态化实施的操作范式,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基本思想(一)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和操作范式学校坚持“交往对话、知行合一、自主发展、面向生活”四个基本理念,设计了课程实施的操作范式,明确了课程实施的方法、途径,实现了课程要素(即时空、内容、形式、评价、师资、管理与活动)的融合,为实践育人提供了保障。
(二)课程实施的组织方式学校确定了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三大板块活动内容,将综合实践活动分为全体、小组、个体三种组织形式。
将固定的课时要求和弹性的组织形式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活动载体,确定不同的地点和成果要求,增加活动管理的科学性和活动指导的针对性。
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结构(一)固定课时与弹性管理相结合,解决活动课程时空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时间问题涉及课时落实与具体安排、活动主题实施的持续周期、活动过程中的阶段划分、活动过程中的时间效率、时间管理等,而空间问题则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实践场所和发展的机会。
“有时间”才可能有深度实践,“有空间”学生才有发展的可能。
学校基础年级每周2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总体教育教学计划,排入课表,记入课时,有专用教室。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发布计划;根据学生自主选课结果,跨年级编班授课。
学校对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采用规定学时的弹性管理方式,社会实践每学年不少于7天,社区服务每学期不少于3天,学校负责联系实践基地、开发实践内容、明确实践主题、提供师资保障,学生采用集体、小组、个人的不同形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每学年撰写《综合实践成长报告》,将实践内容进行记录和梳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教学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教学的实施【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门课程已越来越被各级学校所重视。
它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其教学的过程中,课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其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
因此,怎样实施其常态教学过程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综合实践常态教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
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还要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需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曾经的课堂中存在着比如我们的活动过分地关注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一度错误地认为,活动的主题一定要新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一次次的活动收益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终究需要回归到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抓住了学生的需求,抓住了综合实践课堂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才能真正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教学的实施模式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的基本步骤一般是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步。
其中进入问题情境又分化为提出问题、确定课题、撰写研究计划或开题报告。
实践体验又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和初步的交流。
表达交流包括归纳整理形成书面材料、指导教师主持答辩与评价、成果展示(包括展板、墙报、刊物等)三大部分。
这三大步骤在实施过程中都非常地有特点,教师在不同的步骤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各有侧重点的方式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引导。
二、不同类型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过程来划分,相对于教师而言,常规课堂的类型就较多样化。
综合实践常用的教学方式(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综合实践常用的教学方式:一、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
情境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 生活化:情境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2. 互动性:情境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
3. 体验性: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内化知识。
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2)开展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模拟真实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组织实地考察,体验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亲身感受、体验生活。
二、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 问题导向: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交流: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探究问题。
(3)分享交流,总结反思: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总结反思。
三、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完成项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常态化的经验及措施(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措施及有效指导方法莱州市神堂中学尹丽美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课程内容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作为一门全新的必修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给学校及教师、学生等,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角而非配角,更非群众演员,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善于观察,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要勇于质疑、认真调查、苦功探究。
通过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使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实践空间,把所学知识真正地融入现实生活,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做一个驾驭生活的勇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囊括了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知识。
它与传统教学课本和教学方法不同,它特别强调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及科学世界里,去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的选择和运用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措施和有效的指导方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要地方化中国是一个地域风俗文化资源与条件相差极为悬殊的大国。
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地理位置、生活区域、生活环境,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区域特色。
因此,“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也随着要求老师在资源的运用和开发上有乡土文化的特色。
内容的选择是以学生生活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知识性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现代乡村生活,利用当今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结合实际开发出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为一体,集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或活动资料,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探究与创新并重。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以期为教师提供参考。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背景与目标1. 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与方法1. 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4)文化艺术: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5)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体验式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1. 评价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评价应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2)发展性: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潜力;(3)多元性: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4)过程性: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小学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实施意义、实施方式、实施难点和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实施意义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符合社会需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实施方式1. 制定教育教学方案。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案,明确具体实施方案。
2. 确定实施时间和频率。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时间和频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3. 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教师。
学校可以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教师,通过教师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4. 创新实施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实施方式,如调整教学环境、完善实验室设备、丰富实践教学手段等,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5. 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生活技能培养等,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实施难点与解决对策1. 缺乏教师的支持和配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策略与研究
2019年25期┆161教法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策略与研究张文霞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有效结合小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接受能力,制定开展多元化课程教学策略。
以引发学生学习参与兴趣,活跃学习氛围,增进师生、学生间互动交流程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核心素养,体现良好教学实效。
本文结合现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状况,具体阐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探析。
关键词:课程常态化;综合实践;动手观察;传统文化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有关教育部门和各小学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愈发重视起来。
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针对实际教学中出现问题现象及学生心性特点,实行对应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契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参与积极性高的天性特点,更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以培养出具有全方位素质人才。
一、现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状况当前,一些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缺乏足够重视。
并且,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应用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
无法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参与兴趣,教学氛围也得不到较好改善。
此外,教师在设定教学计划时也未能有效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特点等因素,没有和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交流,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被忽略。
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德育水平提升,直接影响综合实践课程实效。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一)利用生活实践活动实现德育渗透教学成效小学综合实践教师要摒弃过往单一乏味的教学形式,制定开展更加契合小学生自然天性特点并能联系其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并将德育教育良好渗透在其过程中。
不但能够引发小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增进亲子、师生间互动交流程度,更好的体现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教育渗透实效。
比如,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利用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家庭生活实践作业,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及综合素养,实现良好教学实效。
教师可以每周为学生布置一次德育实践作业,即是为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亦或是主动帮助家长整理打扫房间、清洗自己及家人的衣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课堂形式二 《课题开题论证会》
授课内容:
1、指导学生做好答辩前的准备
2、指导学生提出质疑,积极参与论证 重点指导: 1、答辩前的准备 .. 2、质疑时主要考虑的问题 ..
三 过程指导课
参考课堂形式一 《研究方法的指导》
授课内容:1.文献资料法 2.调查法 3.访谈法 4.实地考察法 5.实验法 6.观察法 重点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 一定的方法与技术的培训
对内:班级讨论会、辩论赛、制作展、 交流会、墙报展、调查报告展、论文 答辩会 对外:面向家长、全校、社会
参考形式二 《指导学生形成研究成果》
授课内容:论文、调查报告、建 议书的格式和基本要求 重点指导: 1、论文的特点和格式 2、调查报告的结构与要求
成果形式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的撰写
1、标题 标题要能准确表达中心内容和反映 研究范围及达到的程度,可设副标题。 2、署名 将作者的名字写在标题下面的居中 或偏右的位值,所在学校班级应标在 姓名之前。
重点指导:
小组在课堂交流讨论,如果没有 老师的指导,往往是流于形式的, 大部分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有个 别学生趁机谈天说地,懒得提出 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学生交流讨论。
五 结题指导课
参考课堂形式一 《总结交流阶段信息的分析与整理》
授课内容: 1、指导学生分析、处理资料 2、指导学生形成研究结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教学的 实施模式
基本步骤
进入问题情境: 1、提出问题 2、确立课题 3、撰写研究计划或开题报告 实践体验: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 2、调查研究 3、初步的交流 表达交流:1、归纳整理 形成书面材料 2、指导教师主持答辩 与评价 3、成果展示(展板、墙报、刊物等)
学生要掌握的主要过程性方法
3、内容摘要 是对整篇研究报告的概括性表述,字数 一般在200字左右。摘要是一篇独立的 短文,要求用最简洁、最精炼、最准确的 语词,表达出这篇报告的实质内容,这些 内容包括: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研 究的结果等。
4、前言
前言主要作用是概括介绍所要研究的问题, 引出下文。具体阐述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的或者作用和意义等。
六 成果展示课
参考课堂形式一 《成果交流会》
授课内容:小组交流成果 重点指导:1、引导学生谈活动收获与感受 2、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新 的问题,新的活动主题,延伸本次活动 ..
六 成果展示课
参考课堂形式二 《答辩会》
授课内容:指导学生组织答辩 重点指导:1、答辩前的准备 (1)指导学生尽可能地将估计别人会问 的问题准备好,也可在组内进行“预备演 习” (2)小组的同学之间分好工,分头准备
3、本论 又称正文,是研究报告的心脏部 分,它是展开论题、对论点进行分 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研究 成果的中心部分。 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 经过核查、图表、统计、分析整理, 准确而有条理地归纳出来。
一般有如下几种写法: 1、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
2、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 发展的变化的过程来写 3、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 其是非、优劣,找出差异性 4、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 述,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
学生确定课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9、我们的课题如果属于实验类,我们需
要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我们学校或者家 庭能否提供这些设备和材料 10、我们的课题如果需要参观访谈,我 们应道哪儿去参观,找哪些人访谈,这些 地方是否安全,好不好联系,交通是否便 利?
学生确定课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1、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估计需要多少 资金,我们能否筹集到这些资金? 12、估计我们的活动需要多长时间,会 不会与我们的其他学科学习产生矛盾,如 何协调二者的关系?
老师在指导学生选题的时候,要注意把握
1主题的可研究性, 2不能让主题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 3主题研究对学生的发展意义, 4主题的可持续性, 5主题应该具有多次研究的价值, 6主题应该具有时代性、通俗化、简洁明 了。
参考课堂形式三 《选题阶段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授课内容:
7、参考文献目录 在写完论文后应注明参考过的 文献名称,作者,出版者及出版 年份。
成果形式之调查报告的撰写
1、题目、作者和摘要 题目是调查报告的“眼睛”,一般用一 句简明的话语来反映调查研究的主要问题。 2、绪论 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其主要内容是 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或阐明研究的 原因、目的、方法,或介绍研究的背景、 范围及意义
重点指导:如何分析、处理资料 确保信息资料的可靠性 .. 确保信息资料的有效性 .. 注意信息资料的充分性 .. 注意信息资料的典型性 .. 注意信息资料的时间性 ..
总结交流的形式 静态:论文,调查报告, 绘画作品、模型、体验日 记等 动态:主题演讲、口头报 告、比赛、演示操作过程
二 开题指导课
反思课题方案可以参照以下标准:
1、主题名称表达清初、具体、准确 2、内容与主题统一一致 3、内容表达清楚、全面、准确 4、可行性分析具体、全面 5、实施方案清楚、具体、明确,可操作 性强 6、成员分工具体、合理..
二 开题指导课
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明确活动任务和研究方向, 根据活动主题设计活动目标、内容,对时 间、场地、活动方式、活动的具体过程等 做出安排。 2指导学生充分考虑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并针对这些困难和问 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确定课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 2、我的知识和能力能胜任这个课题吗? 3、这个课题有没有实用价值? 4、这个课题别人做过没有,如果别人做过, 那么我们再做时有没有创新? 5、我们能否从校内或者校外找到能指导我们 研究这个课题的老师? 6、哪些同学能够成为我的研究伙伴,这些同 学在哪些方面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同,他们有哪 些长处能弥补我的不足?
参考课堂形式二 《如何选题》
授课内容 1、选题的方法 2、选题的途径 3、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指导 课题的途径,也就是课 题可 以从哪里来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启发引导..
活动主题开发的三条主线
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例如环境问题探究 类的主题活动,如“社区环境调查”、“保 护水资源”等 二、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例如“洋快 餐现象”、“中学生与日本动漫现象研究” 等 三、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例如“爱眼行动”、 “了解我的成长历程”等活动..
1、如何发现和确定课题 2、如何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或开题报告 3、如何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 的研究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4、如何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如何写结题报告 6、课题研究答辩与成果展示
一、选题指导课
课堂参考形式一
授课内容: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 2、研究性性学习与学科的区别 3、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 重点指导:通过案例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 的基本过程,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并激 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重点指导:2、答辩的主要内容
(1)研究过程是什么?在研究过程中经 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做了哪些工作, 这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2)研究采用了哪些资料?要说明这些 资料的来源,这些资料如何支撑了自己的 观点 (3)采取了哪些研究方法?
1、指导学生对资料按内容分类、筛选 2、分析其内在联系,发现问题,确立子课题 重点指导: 1 指导学生围绕活动的方向,通过报刊、书籍、 网络、实地调查等途径,广泛搜集资料 2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资料,发现问题,提出可行性 的课题。
二 开题指导课
参考课堂形式一
《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授课内容: 1、研究方案的内容:课题名称、课题组成 员及分工、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的具体 实施步骤、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等。 2、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方案
参考课堂形式三 《实施阶段信息的整理与研究》
授课内容: 1、介绍资料整理的基本程序和 方法 2、具体指导整理与研究的过程
重点指导:
1、整理信息的过程..
2 分析、研究的基本程序..
四 过程答疑课
参考课堂形式 《指导学生有效地合作与交流》
授课内容: 指导小组成员围绕课题最新进展 展开交流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 问题、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参考形式二 《收集信息的模拟演练》
授课内容: 1.创设情景——活动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演练、讨论、评价、总结活 动 3.激励学生,增强实战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指导:创设情景,设想采访、调查、参观、 上网等活动能遇到的情况,如采访被拒绝、答 非所问、危险求助、如何拜访名人专家、如何 与社会机构联系等
5、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要部分,是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部分, 要把提出的问题表述清楚,弄清问题 本身的性质和基本特征,选择并分析、 论证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解 决问题的新思想、途径和方法。
6、结论
是整个专题研究的结晶,是全篇论文 的精髓。结论必须完整、准确、鲜明和 精炼,既不要重复前面的结果和讨论, 又要与前言相呼应,与正文紧密联系, 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学生确定课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7、这个课题需要查找哪方面的资料,我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这些资料,我是否 有这些途径如果我没有,我的合作伙伴是 否有 8、如果我的课题属于调查类,我需要抽 取哪些样本,我通过同学老师家长等方面 的帮助能否完成抽样调查?如果需要到社 会上进行抽样调查,我们的精力时间人员 够不够?
4、结论
是研究报告的结束部分,即交待 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 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际上是 对“绪论”中提出的问题作简要的 概括回答。
5、参考文献及附录
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参考、引用的有 关文献资料应逐一注明,编列目录, 目的在于对所写报告负责 · 附录包括:各种调查表格、原始 数据、调查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