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首语气词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 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论语•季氏》)
▪ ③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 ④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 (2)“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 是表示要发议论。
策•赵策)
▪ ③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3)“也”字有时用在分句或短语之后,表顿宕,舒缓语气。 ▪ ①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上》)
▪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⑤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 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
▪ 6、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 表达一般的感情, 可以选择不用或单用语气词的 方式; 表达强烈的感情, 则可以选择语气词连用的方 式。
▪ “己(停止 )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离骚》)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啊!
▪ 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系”、 “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 就不一一介绍了。
▪ 二、句尾语气词 ▪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
“矣”、“乎”、“与(欤)”、“哉”等。
▪ 1、“也” ▪ (1)“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 2、其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用于名词前 )
五蠹》 有政若此,国必乱也。——《韩非子 五蠹》 政若此,国必乱也。 《韩非子五蠹 友于兄弟,施于有 为政》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为政》 《论语为政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其——形容词词头 ——形容词词头 ——动词词头 3、言——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4、于——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5、薄——动词词头
1、矣、已
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主要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了”。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 了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 《诗经齐风 鸡鸣》 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 公输》 《墨子公输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 喻老》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韩非子 喻老》 《韩非子喻老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王力在《汉语史稿》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里将汉语複音词 里将汉语複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 :(一 连绵字,( ,(二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一)连绵字,(二)词根 加词头、பைடு நூலகம்尾,(三)仂语的凝固化。指出:上 加词头、词尾,(三 仂语的凝固化。指出: ,(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中古以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词尾在汉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346页,中华书局,1980)
古文中表示啊的句首语气词
古文中表示啊的句首语气词
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例如:“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
盖: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
例如:“盖污我私,盖汗我衣。
”(诗经·周南·葛覃)。
唯(惟、维):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
例如:“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尚书·召诰)。
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
例如:“唯荆卿留意焉。
”(战国策·燕策)。
其:语气词"其"字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例如:“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词法三:语气词
一、句尾语气词
(一)也
主要用在判断句中,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 谓语表示判断的语气。例如:
气,水也;言,浮物也。(韩愈《答李翊 书》)
(二)矣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吾属今且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焉 我二十五年矣, 又如是而嫁, 則就木焉。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 乎? (《庄子·逍遥游》)
(五)已
往巳叔姬! 虔敬乃后,子孫勿忘。(吳王光 鑑)
湯之問棘也是已。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二、句首、句中语气词
(一)句首语气词“夫”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左传·曹刿 论战》)
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晁错《论积贮 疏》)
(二)句首句中语气词“惟(维、唯)”
用在句首
一种是提示、引出主语或时间。例如: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经·召南·鹊巢
》) 维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经·泰
誓上》)
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例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 十年》)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史记·廉颇蔺相 如列传》)
用在句中
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 尔惟旧人。(《书经·大诰》) 蚩尤惟始作乱。(《书经·吕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
(三)“哉”和“夫”
1.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 (《左传·昭公二 十七年》)
2. 有是哉! 子之迂也。(《论语·子路》) 3. 君哉! 舜也。(《孟子·许行》) 4. 快哉! 此风。(宋玉《风赋》) 5.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6. 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语气词、词缀
“惟”用于句中时,有的增加判断意 味。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 髧彼两髦,实惟我仪。《诗经》
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作为词缀本身没有实际 意义,与其他词一起构成词,表示 词的词性。
现代汉语:子、头、儿、性、者、 化;老、阿。
语气词、词缀
语气词的位置和功能 古汉语词缀的类型 古汉语中常见词缀
语气词的位置 句首、句中和句尾。
语气词的功能 表达语气
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哉;与、乎 句首语气词 夫、其、维(惟 、唯) 句中语气词 其
句首语气词:“夫”
表示作者发表议论 夫战,勇气也。《左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句首语气词“夫”的来源
源于指示代词“夫”(那),由 于经常用于句首词汇意义逐渐消 失,演变为句首语气词。
语气词“其”
“其”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 语气。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
传》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 类。”其是之谓乎?《左传》
古代汉语:有、其、言、薄、于 ; 然、尔
有
用于朝代、国名或部族名称之前。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 ,亦不可不鉴于
有殷。《尚书》 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史记夏本
纪》 后世仿古的作品:有唐、有宋、有
清。
“有”用于名词或形容词的前面。 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扰,顺)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击鼓》
《吕氏春秋》
篇章中,有时“夫”与其他连词一 起使用,如“且夫”“故夫”“今 夫”。
具有两种功能,一方面“且、故、 今”等为连词,连接上下文,表示 不同的语义关系。
另一方面,“夫”同样具有发语词 作用,表示所述内容是作者的议论。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句尾语气词
用于特指问,也相当于“呢”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 子之师谁邪?《庄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 多数情况下,“与、邪”的疑问语气没有 “乎”强,只是表示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 样,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方加以证实。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
句尾语气词
唯(维、惟)
“惟”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引出谓语 的作用,在《书经》和《诗经》中常 见。 蚩尤惟始作乱。《书经》 厥土惟白壤。《书经》
其
1、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有 “大概”、“恐怕”等意思。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 2、用在祈使句中,“其”加强祈使语气, 有劝勉、期望、命令等意思。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3、用于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和“岂、 难道”的语气相似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 传》
句尾语气词
1、“矣”字主要用在叙述句尾,表示陈述 语气。 鸡既鸣矣。《诗经》 2、“矣”可以用在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 中。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3、“矣”还可用在疑问句、祈使句、 感叹句尾。 年几何矣?《战国策》 有专门表示疑 问的词 先生休矣。《战国策》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词头:有
1、“有”作词头,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如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 禹攻有扈。《庄子》 2、用于某些名词前。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3、用于某些形容词前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
词头:言、于、薄
作词头时性质相同,只能放在动
2、可以用于反问句,经常有“宁、岂、况” 之类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配合,相当于“吗” 或“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 反问句中的“乎”,和疑问代词或“况”相 呼应时,可译成“呢”,其余一般都要译成 “吗”。 “乎”和否定副词“不”构成一种常见的反 问格式“不亦„„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语气词、词头、词尾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唯”相当于 “只”。
“唯”用在句中起引出谓语,加强肯定的作用 (或如教材所言是帮助判断的语气)。例如:
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整理版ppt
26
二、词头、词尾
汉语属于词根(干)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是 依靠词序来表达语法关系的。但不是说汉语就一 点形态变化也没有。在《诗经》那个时代,汉语 的词也是有词头和词尾的,今天的合成词中也有 一类是有词头词尾的,常见的词头是“老 —” 例如:“老师”、“老虎”中的“老”即是,常 见的词尾是“— 子”,例如:“鞋子”、“钉 子”中的“子”即是。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字则是动态的,
其中有时间动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
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整理版ppt
6
1、句尾语气词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 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 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 子·难二》)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整理版ppt
5
1、句尾语气词
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 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 道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哉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整理版ppt
10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感叹语气。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或 “岂”等表达出来。
赋中常用的语气词
赋中常用的语气词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在赋中,常用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
1. 乎、哉、邪、耶、也、矣、焉、兮、尔、欤、而已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2. 夫、惟、盖、故、其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句首,表示引起下文、发表议论等语气。
3. 之、者、所、以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连接、指代等语气。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赋作可能会有不同的语气词使用习惯,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作者的表达意图来判断。
nou放在句首的语气词
nou放在句首的语气词摘要:一、语气词的概念与作用1.语气词的定义2.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二、放在句首的语气词“nou”1.“nou”的定义与特点2.“nou”的用法与例句三、关于“nou”的争议与讨论1.“nou”的起源与演变2.“nou”的使用范围与规范四、结论正文:语气词是用来表达说话者情感、态度或语气的词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如“呢”、“啊”、“吧”等。
它们可以改变句子的意思,使之更加生动、丰富。
语气词在中文语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语气词中,“nou”是一个放在句首的语气词。
它主要用来表示一种惊讶、疑惑或者不确定的情感,相当于英语中的“oh”或者“uh”。
然而,“nou”的用法在中文语境中并不普遍,有些人甚至认为它不是一个标准的中文语气词。
关于“nou”的用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nou”的定义与特点“nou”是一个非标准语气词,通常放在句首,表示惊讶、疑惑或者不确定的情感。
它的发音为“nou”,声调为第三声。
虽然“nou”在口语中经常被使用,但在正式的书面语中,它并不被推荐使用。
2.“nou”的用法与例句在日常生活中,“nou”常常出现在口语中,用来表达说话者对某事感到惊讶、疑惑或者不确定。
例如:“nou,今天天气怎么这么热?”、“nou,我居然忘了带钱包。
”等。
3.关于“nou”的争议与讨论虽然“nou”在口语中广泛使用,但它在中文语境中的地位仍然存在争议。
有些人认为“nou”是一个地道的中文语气词,可以丰富中文的表达方式;而有些人则认为“nou”不是标准的中文语气词,应该尽量避免在正式场合使用。
此外,“nou”的起源与演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有学者认为,“nou”可能起源于方言,后来逐渐被普通话吸收。
但目前关于“nou”的研究尚不充分,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4.结论总的来说,“nou”作为一个放在句首的语气词,虽然在中文语境中有一定的争议,但在口语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形容句子的语气词有哪些词语
形容句子的语气词有哪些词语形容句子是一种用来表达对事物特征属性的句子形式,有时也可以用来表达对人物、事件、场景等的评价。
而语气词则是指在句子中用来表达说话人情感、语气、语态等信息的一类语言元素,它可以对句子的意思产生显著的影响。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描述形容句子常用的语气词有哪些,在此基础上从句法、语义、修辞等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形容句子常用的语气词1. 肯定语气:的确、确实、真的、实在、极其、非常、十分、无比、格外、异常、绝对、肯定、必然、必定、当然、确凿、毋庸置疑、无庸置疑、实乃、实属、实系、确是、的确如此、确凿无疑、毫无疑问、无可置疑、不容置疑、绝不、绝对不会等。
2. 否定语气:并非、并不、不是、不够、不太、不怎么、不甚、不大、不见、不怕、难以、无法、不必、未必、不尽、不足、不全、不成等。
3. 观察语气:看来、似乎、仿佛、好像、貌似、似有、显然、似乎是、好像是、貌似是、似是、似曾、似乎有、好像有、貌似有等。
4. 怀疑语气:也许、可能、或许、大概、恐怕、怕是、以为、听说、消息、据说、传说、有人说等。
二、从句法角度分析语气词作为一种语言元素,它的使用对句子的语法结构会产生影响。
例如:在肯定语气中,"的确"、"确实"、"真的"等语气词常常位于句首或句中,起到先行词的作用,引出形容词或副词的修饰性作用。
而在否定语气中,"并不"、"不是"、"不够"等语气词则常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前,否定动词的行为或状态。
在观察语气中,"似乎"、"好像"、"貌似"等语气词则经常和动词"是"、"有"等搭配,构成一种类似于主谓结构的句子形式。
而怀疑语气中涉及到了有关疑问、推测、听说等的信息,这种语气词通常会构成一个完整的从句或条件句的形式,进一步扩展了句子的语法结构。
句首句中语气词 名词解释
句首句中语气词名词解释句首语气词1.夫“夫”提起一句话,表示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里没有和它相当的语气词。
如:1.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打仗是靠勇气的。
2.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晁错:《论贵粟疏》)——珠玉金银,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
2.盖“盖”一般在句首,有时也在句中。
它的作用:一是引出推断,有“大概、大约”的意思,表示不太肯定的语气;二是承上说明因由,有“本来是、原来是”的意思,语气是肯定的。
如:1.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
(《清稗类钞·冯婉贞》)——敌人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
“盖”引出推断。
2.又蔓词以说简子,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又说许多废话欺骗简子,他的用意本来是把我闷死在口袋里,自己独得好处。
“盖”表示承上说明因由。
“盖”引出推断,有时兼有提出问题、表示下边要发议论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盖”和“夫”用法相近。
如: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大概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名”和“实”的关系上。
3.唯(维、惟)“唯”用为语气词,也作“维”或“惟”。
语气词“唯(维、惟)”一般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有时含有“希望”的意思。
如:1.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这是风马牛毫不相干的。
2.书曰:“维齐非齐。
”(《荀子·王制》)——《尚书》上说:“齐在于不齐。
”3.惟先生速图!(马中锡:《中山狼传》)。
文言文断句 技巧
初中文言文断句技巧抓住标志,巧断句读(一)找词语(二)看修辞(三)观句式(一)找词语 1、虚词标志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今夫”等前面可断句,而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焉、兮、耳、矣、与(欤)、哉、乎、耶(邪)、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文言文中“故”字常领起推论句或结论;“然而”领起转折句,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断句,此外还有“岂、苟、纵、纵使、向使、是故、是以、于是、无论、至若、而况、继而、然则、虽然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久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已)、俄而、是时、后、昔者、乃今”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句首:夫;分句首虚词:以、则、则、而、而、故句末虚词:焉、也、焉、也。
这一段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名词(或代词)标志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宾语。
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
定)主 [状] 谓〈补语〉(定)宾例如: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3、对话标志词:曰、道、云、言等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二看修辞顶真反复排偶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顶真乡(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反复(三)观句式判断句式:…者…也、……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岂…哉安…哉(也)、孰与……乎被动句式:为……所……、受……于……其它固定句式:况……乎;奈……何;如(若)……何;得无(无乃)……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语气词——精选推荐
第十一章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语气词既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只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
语气词按照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可分为三类:句尾、句首、句中。
1 句尾语气词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已,乎,与(欤),邪(耶),为,哉,焉,夫,耳,者。
(1) 也“也”用在句尾,含有判断、肯定、确认的语气。
“也”的用法主要有六种:①“也”用于判断句,帮助谓语进行判断。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
”《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
”②“也”用于叙述句,表示对所述情况深信不疑。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洛阳伽蓝记·城西》:“虽梁王兔苑,想之不知也。
”③“也”用于因果复句,表示对原因或结果的肯定。
例如:《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④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语气。
例如:《战国策·齐策》:“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孟子·离娄下》:“追我者,谁也?”韩愈《答李翊书》:“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乎”、“也”连用,表选择问)⑤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祈使等语气。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表命令)《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表禁止)陶渊明《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曰:‘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祈使)⑥用于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
例如:《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言也!”(2) 矣“矣”和“也”的用法完全不同。
《淮南子·说林》云:“‘也’之与‘矣’,相去千里。
”它们的差别在于:“矣”表动态,“也”表静态;“矣”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把事物发展变化中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与现代的“了”、“啦”大致相当,“也”字则没有与之相当的现代语词。
高考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 以兵为? 《荀子·议兵》
人而已矣,奚以名为? 《列子·杨 朱》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 《孟子·梁惠王上》
子(孔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论语·阳货》
与其杀是僮,与其卖而分,孰若 吾得专焉?柳宗元《童区寄传》
③ 用于感叹句,语气不太强烈, 译作“啊”。例如: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
(9) 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庄子·外物》:“子何为者 邪?”
④ 用于反问,译成“吗”、 “呢”。例如: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孟 子·滕文公上》
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 《庄子·盗跖》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 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答李翊书 》
(6) 为
“为”(wéi)作语气词,主要 有三种用法:
②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 例如: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庄 子·秋水》
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 王下》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二》
③ 用于特指问,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 《史记·陈轸 列传》
《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 言也!”
(2) 矣 “矣”和“也”的区别:
“也”表静态,“矣”表动态;
“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 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 “矣” 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把事物发 展变化中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 别人;
古代汉语中,且夫,故夫,今夫,只有今夫是句首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且夫,故夫,今夫,只有今夫是句
首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有三个词语“且夫”、“故夫”和“今夫”,其中
只有“今夫”是用作句首的语气词。
在此,我将用中文简要介绍它们
的意思,但不得出现任何网址、超链接和电话。
1. 且夫:古代汉语中,“且夫”常用作句首语气词,表示引出
话题或表示确实、果然的意思。
它可以用来引出讨论、提问或强调某
种观点或结论。
在句中通常可以看到它引导的内容后面会有一个逗号。
例句:且夫文学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璀璨。
2. 故夫:古代汉语中的“故夫”在句首通常用作引出原因或解
释的语气词。
它可以表示“因此”、“所以”等意思,用于推断、解释、强调前面所提到的原因或结论。
和“且夫”一样,“故夫”后面
也常常有一个逗号。
例句:故夫车辙有如生命中的困境,但只要勇往直前,就有可能
找到出路。
3. 今夫:古代汉语中,“今夫”是唯一一个在句首用作语气词
的词语。
它常用于引出或强调当前的情况、现象或观点。
与前两个词
语不同的是,它可以单独出现在句首,后面不需加逗号。
例句:今夫社会发展迅猛,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断学习与适应。
以上是对古代汉语中的“且夫”、“故夫”和“今夫”语气词的
简要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注意,本回答中不包含任何网址、
超链接和电话。
文言文语气词的分类
文言文语气词的分类·语气词的分类:1﹑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
2﹑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句尾语气词:1.“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
相当于“了”。
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
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耳”:是“而已”的合音。
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1)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
如“晋国,天下莫强焉。
”(3)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
如“非曰能之,愿学焉。
”(4)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
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译为“吗”。
(2)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乙)关于词尾,我们着重讲一个“然 ”字。“然”字是一个指示代词,表示“
这样”、“那样”。当“然”字放在形容
词后面的时候,它的指示性就减轻了,变 了词尾的性质。例如:
辛垣衍怏然不悦。(战国策·赵策)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战国策·赵策)
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夫子怃然。(论语·微子) 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问语气的“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 (3)惟(唯、维) “惟”字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
语词。在记叙文中,“惟”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 ,引出年月日。例如: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泰誓上 )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 祀:年)
“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是表示希 望。例如:
• “有”字还有一种特别的用途,在这里顺便讲一讲
,就是“有”字嵌入数目字的中间,表示整数和
零数的关系。在上古时代,“十五”也常说成“
十有五”,“三百六十六”也常说成“三百六十 有六”。例如:
吾十有五而志於学。(论语·为政)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孟子·万章上)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书经·尧典) (“期”jī,一周年。)但是这种用法的“有 ”字不是词头,这是应该注意的。
• 除了上述的“夫”“其”“惟(唯、维) ”等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例如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左传隐公元年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 五年),这个“繄”字也是句首句中语气 词。这些都不一一列举了。
• (二) 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
的构成部分,其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 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 。在那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 3.甲骨文中大量例句证明“有”字可有可 无,表明“有”字是无意义的语助。例如 :
• 勿尞帝于 ?勿尞帝于 ?(《乙》4915 )
• 所以,将这类“有”字理解为虚词,应该 没有问题。至于是什么性质的虚词,则尚 有争议。目前主要有“词头”、“衬字” 、“语助”几种看法。
• 1.作为词头,或应含有某种意义,或应能 区别词性。这类“有”字既无义,又可分 别置于名、动、形3类词之前;在汉语构 词法发展史中,“附加法”比较晚出,而 甲骨文早已存在这类“有”字,故将其理 解为“词头”的话,似有未妥。
•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上)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孟子·梁惠王上) “乎”、“焉”、“如”、“尔”等字,用
作词尾时,它们的作用和“然”字相等。例如: 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诗经·小雅·小弁)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
语·乡党)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九有”二例以及《荀子·解蔽》“代夏王而受九有 ”一例。可见,“有”借为“域”不过是偶尔的 假借罢了。 • “定语后置”在早期汉语中是一个客观事实,但 决不是无条件的。甲骨文、今文的人名(如帝乙 、祖丁、父己)虽然采取共名在前、私名在后的 构成方式,但这种方式在方国名中却未见一例。 比如甲骨文有“土方”、“鬼方”、“土方”等 40多个方国名,出现近千次,均作“×方”,而 不作“方×”。金文以及先秦典籍,也只见“周邦 ”、“殷邦”、“楚国”等,而未见“邦×”、“ 国×”。
•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您还是向水滨追问吧。)
•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 (以上是祈使句。)
• “其”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
(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个。)
• 唯荆卿留意焉。(战国策·燕策) (希望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唯”字用於句首又可以帮助判断语气。例 如《左传僖公四年》:“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
“惟”“维”用於句中,也是帮助判断语气。 例如: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经·鄘风·柏舟) 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 歌)
• 加深:
• 《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秦建明、张懋镕 《也谈古国名前的“有”字》将古国名前 的“有”字训为国家之“国”。秦文认为 :“或”是“域”、“国(國)”的古字 ,“有”、“或”既相通,“九域”又可 作“九有”,所以“有”字自然也可以当 “国”讲。
• 不成立的理由: • 二者相通仅见《诗经》:“九有有截”、“厣有
• (1)夫 “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
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
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 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 春秋·察传)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 御寇)
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 “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
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 (2)其 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
的语气。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
”“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
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
(甲)关于词头,我们只讲“有”“ 其”“言”“于”“薄”五字。
• (1)有 “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 族名等。例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 殷。(尚书·召诰)
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史记·夏本纪)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 词;词头,词尾
•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
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 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 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 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 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
• (5)薄 “薄”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 薄污我私,薄汗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 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
字,它们的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都放在动词前 面。这里就不细讲了。值得注意的是:除“有” 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 到。
• “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例如: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孔甲”,夏王;“扰”,顺;“帝”, 上帝。)
“有”字又用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例如: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有忡”,等于忡忡,心中不宁的样子。 ) 有洸有溃。(诗经·邶风·谷风) (“有洸有溃”等于洸洸溃溃,形容水激怒 溃决的样子。)
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 王上)(那么齐国大概 Nhomakorabea不多了吧!)
•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
•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
•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 (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 (2)其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
物动词的前面。例如: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雨雪”,降雪。“雱”pāng,雪盛的样
子。) 八月其获,十月陨蘀。(诗经·豳风·七月) (“获”,收获。“陨蘀”,叶子落下来。
)
• (3)言 “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
覃)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
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
虫)
• (4)于 “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
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
子于役)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秦风·无衣)
• 2.认为这类“有”字是起“足音”、“嵌 音”作用的衬字,颇有新义,尤其是解释 《诗经》一书时最为通达。不过,在《诗 经》之外,“有”置于动词、形容词之前 极少见,用诗歌“衬字”这种术语去概括 这类“有”字,亦不尽合理。
• 3.语助这个术语深入人心,富有弹性,有 利于表达汉语的特性。
• 语助“有”盛衰的原因:与汉语复音化的 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有两点事实可以帮助 我们作出判断,第一,语助“有”字只用 于单音节词之前;第二,语助“有”字的 使用与汉语复音化呈现着逆向运动的趋势 ,也就是说,随着汉语复音化程度的提高 ,语助“有”的使用频率逐步降低。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论语·季氏)
•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 ”“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 议论。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 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 众所周知,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主要是 双音)演化,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 。殷商、西周作为复音化的萌芽阶段,复 音词少,而复音化的趋势促使某些“一字 不成词”状态的第一次发生了类化——前 加足音作用的“有”而成为临时性的双音 结构。春秋以后,复音化步伐加快了,复 音词大量出现,复音词构成方式多样化, 临时加“有”字足音已渐无必要,语助“ 有”字便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