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带动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记新疆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科技特派员亚森·艾日西
公 斤 8 的 收 购 价 格 种 植 2 0 彩 色 花 元 9亩
产 值 7 万 元 。 实 践 证 明 ,优 质 花 生 比 2 种 植 棉 花 、 孜 然 等 每 亩 能 增 收 2 0 元 20
民科 技 示 范 户 , 成 为 附 近 家 喻 户 晓 的 由 当 初 的 4 发 展 到 4 户 , 直 接 带 动 生 订 单 , 年 底 l 0 兑 现 了 合 同 , 实 现 户 2 0%
困难 。
自家 的 】 亩 地 里 种 上 了新 5
花 生2 。 自从买 买提 ・ 号 依
拉 音 种 上 花 生 后 ,亚 森 ・ 艾 日西 就 时 常 蹲 在 花 生 地
头 , 掌 握 花 生 生 长 态 势 。 他 像 一 位 母
动力素质 低 、村集体积 累几乎 为零 。
亚 森 ・ 日西 看 准 了 买 买 提 ・ 拉 亲呵 护 自己的孩 子一 样精 心伺弄着 这 艾 依
“种 花 生 ? 恐 怕 不 行 吧 , 我 从 理 下 , 当 年 , 买 买 提 ・ 拉 音 家 的 1亩 依 5
家 里 有 2 亩 地 , 全 部 种 植 着 棉 花 。 由 来 没 有 种 过 这 个 , 又 没 有 技 术 ,万 一 花牛 获得 了大 丰收 ,除去种 植成 本 , 0 于 棉 花 是 耗 水 的 农 作 物 , 尽 管 种 植 的 种 不 出 来 , 或 者 种 出来 卖 不 掉 , 怎 么 全 家 净 收 入 2 元 。 买 买 提 ・ 拉 音 的 万 依
买买提 ・ 依拉音 家中有 四 口人 ,两个孩
亚 森 ・ 日 西 苦 口婆 心 地 劝 说 买 服 了 。 家 里 富 裕 不 富 裕 , 关 键 看 种 什 艾
子都 在乌鲁 木齐上学 ,一年 的学费和 买 提 ・ 拉 音 , 但 他 仍 然 犹 豫 不 决 。 依 么。亚森 技术 员 ,你有什 么好 点子 、 生活 费 不 是 一 笔 小 数 字 , 把 一 年 收 获 “ 要 你 种 花 生 ,花 生 种 子 、肥 料 钱 什 么 好 的 致 富 路 子 希 望 及 时 讲 给 我 们 只
张福龙:强村富民的领头雁
江岸线崩坍而失地 的农民。 乡亲们披 出效益 , 和 必须在经营机制上有新突破。 成 为扬 州市 新农 村 建 设示 范 村 、 级 生 ” 省 荆斩棘 , 同奋斗, 共 花费三年时间, 开垦 2 0 0 3年,他首 先在两个村 民小组 内进 态村 、 获得省 、 扬州市 “ 四有 ” 示范农 民
开发合作社” 。合作社采取 公司化运作 号 ;0 8年 1 2 20 月 3日 。国务 院 副 总理
倾 先 模式 ,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 回 良玉 在 接 见 全 国 “ 注 三 农 ” 进 人
“ 规定人股 农民每 09亩 , . 每年发给 3 0 物时对张福龙说 :渌洋湖村的合作社 0
座 , 口闸 1 , 本建成 了标准 化农 年 、9 6年渌洋湖村曾分别被江都 、 圩 座 基 18 扬 田, 涝能排 、 旱能 灌 , 实现 了沟渠衬 砌 州两级政府确定为“ 鸟类和野生动物 自 化、 农田园林化 、 道路灰色化、 配套系列 然保护 区” 。张福龙带领村 民积极筹办 化, 为农作物实现“ 高产 、 优质 、 高效 、 生 森林 公 园 。 增添 公 园景 点 、 闲木屋 、 休 垂
洋湖村 自然环境优美 、村民生活富裕 , 础 上 ,他 从 工 厂 里 拿 出 6 0万 元 作 为 “ 秀共产党员” 0 优 、省 “ 清正廉洁好 干
成为远近 闻名的新农村样板。 发 展 工业 富 农 村 反 哺 农 业 致
“ 险基 金 ”组 建 了“ 洋 湖农 林 综 合 部 ”扬州市 “ 风 , 渌 、 优秀共产党 员” 等荣誉称
『 者 单位 / 苏 省 江都 市老 区经 作 江
厂 ,9 2 销 售额 达 6 0多 万 , 同行 人 , 19 年 0 令 吸纳土地 9 0 亩 。 1 0 合作社实现 总收 济 开 发 促 进 会 1
甩掉贫困“帽” 走上致富道──记惠农村致富领路人喻全贵
甩掉贫困“帽”走上致富道──记惠农村致富领路人喻全贵吴罗生
【期刊名称】《湖南经济》
【年(卷),期】1997(000)009
【摘要】距长沙县金并集镇八公里有个惠农村。
人们一进村,便可见到一栋栋小洋楼傍山而建,一座座大厂房拔地而起,道路纵横交错。
这就是村支书喻全贵和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民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丰硕成果。
探索篇创业艰难,入人皆知,老喻更有体味。
1986年12月,他被推上了支书岗位。
当时全村人平纯收入仅263元,村集体积累2400元,农民过着“吃饭靠作田,喂鸡换油盐,养猪过大年”的清贫生活。
1987年3月,他看到《湖南日报》上关于蔬菜种植从近郊逐步向远郊转移的信息后,马上行动。
跑项目,跑资金,与市蔬菜公司联系,当年种冬瓜SO亩,长势良好,大的每个达40多公斤,可惜的是秋汛袭击后接着又是干旱,不仅冬瓜未获分文,连大部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吴罗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记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新城子区新台子村党支部书记钱玉贵 [J],
2.敢为人先做农村致富领头雁——记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贵权[J], 孙超超
3.全面提升职教办学水平培养农村致富领路人 [J],
4.敢为人先,成为农村致富的领路人——记2009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阳江市阳东县塘坪镇禾石村林锋同志 [J], 无
5.身残志不残致富奔小康──记四川省屏山县贫困户李贵名致富事迹 [J], 朱钟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发言材料(村支部书记)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发言材料(村支部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XXX,现任草沟堡乡曹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今天我作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发言,感到十分荣幸。
这个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多年来县、乡两级领导的精心培养、以及相关单位、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农村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和有关部门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下面,我把任职以来引领全村农民增收致富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我发言的题目是:专业合作扩规模科学发展增效益。
一、研发播种机,做深山科技“传播人”我生在农村,深知农民的贫穷和种田的艰辛,如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是我任职以来经常思考的问题。
2003年我乡大力发展种植高山旱地错季大白菜,效益很好,成了山区人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可是人工种植耗时费力,一天只能种半亩,稍微大一点的地块先种的一边出了苗,后种的一边还没下种,严重制约了蔬菜种植规模。
没有农机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更难实现农民的小康社会。
我凭借自己多年的农机修理特长,下决心一定研制出一种能种白菜的播种机来,于是我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购置了一些专用工具和原材料。
从此走上了漫长而艰难的播种机研发之路。
半年过去了,多次的实验还不成功,光样机卖废铁就两吨多,五万元积蓄花光了,外人嘲笑,家人阻止,但我坚信播种机一定会研制成功,就连做梦也是试搞实验,一次梦中我成功了,就喊了出来,被惊醒的妻子大骂道:“你神经病啦!明天去精神病医院吧!”在上百次的失败后我终于成功了,一台省时省力的白菜播种机和农民见面了,乡里在乡村干部会上让我做了表演,人们高兴地说“这回一天的活半小时就完了,真是给咱农民造福了。
”四年来制作了50余台播种机供本村和邻村农民免费使用,机播大白菜面积累计有五千多亩,节约工时费用约10多万元。
2006年获得了国家专利,2009年与河北省农哈哈集团公司合作,批量生产。
2009年底我又研制出一种更先进的播种机,这种播种机不换任何零件就可播种蔬菜、谷类、玉米、豆类、胡麻、莜麦等多种作物,而且可根据墒情和作物自身的要求任意调整开沟深浅,覆土厚度、株距、行距大小、肥料可深施,也可侧施,保墒效果好,可用畜力拉,可用汽油机、柴油机带,也可用农用车拉。
王焕荣:致富路上的领路人
王焕荣:致富路上的领路人作者:单洁黄军营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8年第4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北省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保定市优秀人民公仆”……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当选为保定市莲池区杨庄乡西高庄村党支部书记的王焕荣,30年间,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建设成了固定资产10亿元、年人均收入2.4万元的经济强村、文化新村。
一20世纪70年代,西高庄村的大部分土地即被征用,村民们面临着“耕者无其田”的尴尬局面,再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经济已根本不可能。
年仅32岁的王焕荣上任后,经与“两委”班子反复论证达成共识: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设备、人力资源集中利用起来,摒弃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走产业富民之路。
自此,西高庄人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困难也是机遇,再难也要坚持。
”这是王焕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她带头从自家拿出5000元,筹集资金20万元,办起村里第一家企业——联盟线材厂,当年盈利10万元。
办厂的成功让西高庄人看到了希望,也更加坚定了村“两委”班子创办集体企业的信心。
随后,净水剂厂、体育设施公司、服装厂等十几家村办企业相继发展壮大起来。
企业的建立,为村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西高庄人开始了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过渡与转变。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西高庄村所处的地域优势逐渐凸显,王焕荣审时度势,又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上,以超达酒店为代表的商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保定城东区域。
2011年至2015年间,亨佰丽小商品批发城项目投入运营,亨佰丽二期工程“莲池区双创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在西高庄发展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创办集体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王焕荣鼓励那些有能力的村民自主创业,搞个体经营,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扶持、法律援助、经营场地,一大批有致富热情的村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农村第一书记如何带领村民致富
农村第一书记如何带领村民致富近年来,农村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
而农村第一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骨干,承担着带领村民致富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从农村第一书记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帮助村民实现致富。
一、了解村情民情,找准致富方向作为农村第一书记,首先要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掌握村民的需求和资源状况。
通过与村民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意愿和期待,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致富方向。
这可以通过开展调研、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因此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农村第一书记应积极引导村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高效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通过组织村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加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发展农村旅游业,挖掘乡村特色农村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发展农村旅游业是农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村第一书记可以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农耕文化。
此外,还可以开展农家乐、农产品展销等活动,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农村第一书记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创业,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可以通过设立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鼓励农民集中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共同经营农业、农村产业。
同时,还可以引入外部投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
五、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农村第一书记可以组织开展各类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
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培训等活动,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还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展览,提高农民的竞争力。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村第一书记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领头雁”带领集体踏上致富路
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在他的带领下,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勇当集体发展“领头雁”。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村“两委”班子一上任就采取一系列新举措,村里新气象不断。
第一把火烧民主管理,广泛发动群众,落实村务192020.9 农村财务会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
严格账目管理和开支审批,实行账款分离,村里的收支情况定期公开,每一项重要决策及时公布,发动村民参与、评议、监督,形成了以村“两委”班子为核心、全体党员为主体、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
第二把火烧经验学习,转变村集体发展思路。
为了改变班子成员和村民保守僵化的小农思维,高建国带领班子成员和部分村民,多次到山东等地学习借鉴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实现了由封闭造车到开放发展的转变。
第三把火烧改善民生,投资50万元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广场,投资20万元彻底清理了村中陈年垃圾坑,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推进了村小学改造升级工程。
这三把火不但烧成了以前历任村班子想干但没干成的惠民实事,而且点燃了村民参与村街事务的热情,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拥护,为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统一”闯出新路子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做好全村“领路人”,就必须尽快找到一条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实际,充分研判当前发展优势、劣势和机遇,明确了“三统一”的发展思路。
一是统一规划,制定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村庄建设和发展规划,确定了林果种植+林下种养+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
在巩固800亩金丝小枣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全面推广高品质林果种植,扩大林果种植面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畜禽养殖,构建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
同时发展以粮油、罐头、饮料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以观光、采摘为主的休闲农业,带动发展流通业、餐饮业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统一模式。
为了改变以往分散无序的农业生产方式,村“两委”依托大城县诚信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主体建立“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计酬的方式,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效集中起来,实现优势资源“三整合”。
李德洪:茶山群众的领路人
李德洪:茶山群众的领路人2015-8-28 09:00来源:云南日报浏览:85摘要:近年来,李德洪带头种植经济作物,种植重楼苗7亩共7万株,种植三七6亩,他把传统的玉米地变成了中草药基地,成了茶山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李德洪(左一)在三七种植基地和群众交流经验致富带头人“你看看这一棵,长势就很好,明天这一片可以再浇点水。
”日前,记者见到隆阳区杨柳乡茶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德洪时,他正在重楼种植基地和技术人员一起查看重楼苗长势情况。
近年来,李德洪带头种植经济作物,种植重楼苗7亩共7万株,种植三七6亩,他把传统的玉米地变成了中草药基地,成了茶山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茶山村属于隆阳区西山片,是一个彝族、白族聚居的山村,多年以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以及外出务工,村级集体经济也一直处于“空壳”状态。
为了摘掉“空壳村”的帽子,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村党总支书记李德洪带领干部群众,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统一管理烟房,激活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2012年,李德洪任党总支书记后,就开始琢磨如何发展中草药产业,他去外地取经学习如何种植重楼、三七,学习后把种植技术带回了茶山村。
“2010年,听说种重楼收益好,我就种了3亩左右,由于管理不规范,长得不好。
后来,在李书记的指导下,学到了科学种植重楼的知识,盖起了遮阴棚,并把水管排进了棚里,通过规范及科学的管理,重楼长得非常好。
明年重楼就可以挖了。
按今年的市场价,预计3亩重楼可以收益180多万元。
”茶山村主任杨来想到丰收的景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李德洪的带领下,茶山村的重楼全部实现规范种植,全村种植的30亩重楼,成为茶山村增加群众收入的一项重要经济产业。
除了种植中药材,养蜂也成为李德洪带领群众致富的又一条路子。
在中草药基地后山的树林里,记者看到一窝窝棕色的蜂窝包,李德洪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养的“土蜂”。
去年9月,李德洪无意之中在看到龙陵县龙山镇河头村养蜂的电视节目,于是,他开始花心思学习养蜂,熟习了采蜂王、蜂王过冬、取蜂王、蜂王进箱、养蜂王、蜂王产卵、工蜂筑巢等程序。
一心一意谋发展 群众致富带头人
一心一意谋发展群众致富带头人安头社区刘小屯村位于小城镇西侧,该村农业人口504人,130户,党员15人,耕地面积1223亩。
2013年安头乡党委政府把刘小屯村及其周边地区规划为“安头乡民营经济创业园区”,规划占地300亩。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业山带动该村充分利用闲散土地资源做足做活增加集体收入的工作。
刘业山,1965年出生,高中文化,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12月任职,四星级党支部书记,积极带动村民致富,发展村集体经济。
自1999年上任开始,刘业山同志就坚定了使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努力学习其他先进村的经验,通过外出参观充实自己的头脑。
多次带领村内有经济头脑的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
订阅致富书籍刊物,从中学习先进经验和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广大群众,让他们从思想上加深发展的概念,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从而带动全村人民共同致富,过上小康生活。
他上任后把村庄的规划放到了首位,聘请县设计院的工程师先搞村庄规划,设计出五十年不落后的高标准规划设计。
杜绝无规划盖房,统一标准,统一高度,规划好了,立足“要想富、先修路”的信心理念。
他始终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目标放在工作首要位置,对村内四纵四横的主要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
通过村庄规划和迁建,旧村置换出上百亩闲散土地,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该村利用村内闲置厂房于2013年2月引进了齐河县腾驰宠物玩具厂,每年租赁费一万元,租赁期限10年,为村民增加就业岗位60余个。
2013年4月,按照乡民营创业园总体规划,济南振飞机器有限公司落户该村,占地50亩,该项目主要生产、销售铝塑门窗加工设备、中空玻璃加工设备及铝合金隔热断桥生产线,总投资5000万元,规划建设高标准钢结构车间2栋、一万平米,办公楼、宿舍楼各2500平米。
投产运营后可安置就业150余人,年销售收入4500万元,利税500万元。
在刘业山同志的带领下,该村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研究招商引资政策措施。
带动村民种植的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带动村民种植的致富能手事迹材料樱桃树下的共富情节—记带动村民种植樱桃的致富能手胡庭忠事迹材料胡庭忠,家住百宜乡拐九村。
他一直都是一个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的人,由于他经常给村民传授生态理念、指导村民生产,组织村里的樱桃外销......。
他就成了著名的百宜乡拐九村创业带富能手。
胡庭忠认为,拐九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地势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加之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等原因,村经济发展缓慢,许多年轻人纷纷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村里大片大片的良田成了荒土,家里只剩留守老人和儿童,长此以往,拐九村的经济将永远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他想:“我要给乡亲们做出样子,带领他们一起致富!”经过思考,胡庭忠没有更风种玉米,黄金梨,水稻等本乡其他村的种植品种。
而是独开思路,种植特色樱桃树。
但种植樱桃要什么选品种,他不知道,通过多方打听和调查研究,从收益和地理环境方面考虑,胡庭忠觉得樱桃“黑珍珠”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于是,从2008年开始,胡庭忠陆续种植了800科樱桃,现今已年收入8万余元。
在胡庭忠的樱桃种植工程中,他利用空余时间,向村民宣传生态理念,科学种植理念,保护环境的思路出发,希望帮助大家增加收入和获得知识的进步。
他认为,只有科技含量高、质量好,才能买到好价钱。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想法,他种植的樱桃,销量好,价格高,大大促进了自己种植樱桃树的积极性,也吸引大量的村民对种植樱桃的兴趣。
然而,由于樱桃树苗问题,良种的培育经验缺乏,使得村民想要种植樱桃树苗的愿望受阻。
但胡庭芳不服输的精神,激励着他自己,一定要培育出樱桃树“黑珍珠”的优良品种。
于是他自己通过各方面学习,不断实践,终于学会了“黑珍珠”樱桃的幼苗科学培植方法,使得樱桃幼苗得到科学培育,如今,每年已有10万株樱桃秧苗。
为了让大家一起富裕,过上好日子。
他把育苗廉价出售,并指导科学合理的栽种技术。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拐九村已经拥有总共五百亩以上的樱桃种植,从几年前的每户年均不足2000元的收入,如今种植樱桃户以超过年均5000元以上的收入,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双带』工程打造新农村建设领头人
;
强化培训 :造就专业农民
蓬溪县积极组织、 选派村组干部和农 村党员 “ 走出去” 到大专院校和示范基地 , 参加农业产业化、 生猪养殖、 PIC 无公害蔬 菜和中药材种植等农业技术培训班。今年 1- 7 月, 蓬溪县选派了70 名村党支部书 记到四川农业大学参加培训。任隆镇白 泥 娅村党支部书记张成栋参加培训后, 组织 发动全村群众更换果树品种, 扩大果树种 植面积 850 余亩。 同时, 蓬溪将市、 乡镇涉农部门的 县、 专家和技术人员 “ 请出来” 开设田间课 , 堂, 开展农村实用致富技术、 涉农法律等 方面的培训。今年 4 月, 专门邀请四川农 业大学教授到蓬溪开展蘑菇生产技术培 训, 培育技术骨干 200 余名, 为全县 6000 亩蘑菇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党 建 新视 点
. . … … 、 . . . . . . . . ;
.
双 工 程 打 造 新 农 村 建 设 领 头
溪县大石镇拦沟堰村党支部书记彭 绍清和几名党员靠种植葡萄、 美国布 朗李、日 本沙梨等名优水果率先致了富, 并成立了协会 , 注册了品牌, 五年时间共 带动全村 265 户农户种植名优水果 470 亩。今年, 拦沟堰村水果销售收人 210 余 万元, 户均增收420 元。 今年初, 蓬溪县在总结试,4 工作的基础 上, 在全县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 “ 带头致 富、 带领群众致富” 能力建设工程, 着力培 养 1万名 “ 双带”农村党员、 名 “ 2000 双 带” 村组干部、 名 “ 3000 双带” 村组后备干 部、 名 “ 400 双带”村党支部书记、 个 500 “ 双带” 示范基地, 让农村党员干部成为新 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蓬
著、 群众拥护的村干部, 选拔进人乡镇领导 班子;下派到农村任职的县、 乡干部, 成绩 突出的优先晋职晋级。高升乡新建村过去 是出了名的 “ 烂村” 2000 年, , 党员致富能 手陶茂成通过 “ 公推直选” 担任了村党支 部书记,他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发展 PIC 生猪、 水稻和玉米制种等特色产业, 村民人 均纯收人由当年的不足 1000 元增长到现
致富路上的领路人一记长春市宽城区凯旋街道奋进村党委书记唐继锋
2013年第11期代,人们还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时,唐继锋敢为人先,组织群众多方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在本社的保护地上建起了10栋蔬菜大棚和5栋光照温室,一亩地的产值翻了10倍,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
90年代初,在长春市乡镇7个项目的竞赛中一举拿到4个第一。
唐继锋说:“让老百姓认可,必须敬业,对工作有责任心,老百姓就服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找到一条致富的新路,成了唐继锋的一块“心病”。
1994年,经过大量考察和市场调查,他感到建酒厂投资少,见效快,原料充足,可以尝试一下。
刚刚过上“好日子”的村民怕担风险,都不愿意参与,于是他决定自己先干出个样来。
说干就干,从建厂到出酒只用了20天时间,然而,由于不懂技术,出酒率低,只忙活不挣钱。
他到处求师问计,最终解决了技术难题,改进了工艺流程,不仅使出酒率提高了20%,而且打破了夏天不出酒的戒律,效益大幅提高。
他还利用酒厂产生的酒糟养殖育肥牛,最多的时候每年出栏100多头。
唐继锋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看他办酒厂、养牛赚了钱,当年就见效,乡亲们受到了鼓舞,也都看到了希望。
幸福的笑容挂到了村民们的脸上,村民的小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富村裕民——夯实组织之基唐继锋以不怕输、不服输、敢于开拓的闯劲,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
1994年,村领导想让他到村集体企业广源宾馆工作。
当时,广源宾馆管理不善,连年亏损,村领导物色到了唐继锋。
“当年的村里人都知道,宾馆不挣钱,没人愿意干。
”唐继锋说,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他说:“如果不接,奋进村的名誉丢不起。
”面对全新的领域、艰巨的挑战,他以自己的坚韧和执着,从最基础的经营管理学起,树立了“以好的质量服务顾客,把利让给顾客”的理念,从采购、加工、定价、饭菜、员工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宾馆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生意火爆,企业效益5年翻了5番,保住了奋进村的经济命脉,为奋进村今天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培忠富民强村领路人
楼租赁了一张摊床,倒腾小百货,首月开门红,净挣158元。
“要我发”,这是李培忠终生难忘的“第一桶金”。
市场不断变化,总有机会在等待有心人。
李培忠经营的“马海毛线”出现滞销,而“马海毛”头巾却格外畅销。
李培忠顺藤摸瓜,找到哈市批发商,声称能加工头巾,而对方又承诺“有多少要多少”。
李培忠回到呼兰,现找机器织头巾。
从最初的每天50条,到最高的上千条,李培忠每天净赚2000多元。
初涉商场的李培忠,一年挣了4万多元。
抓住机遇,想不挣钱都不行。
1991年,呼兰商业大楼重新招商,李培忠被迫改行卖鞋。
没多久,李培忠发现,“卖鞋的”远不如“批鞋的”。
这年秋天,李培忠带着1万多元钱本钱,在道外工人体育场支起批发部。
他瞄准了大“军勾”,78元进货,110元批发,首次进货100双就净赚3500元。
于是,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开始,有的村民不理解、不支持,还造谣生事打骂村官,说村干部不务正业,担心他们拿钱跑了怎么办?听到这些传言,他及时召开动员大会,摆事实、讲道理、谈前景,介绍入股后可能获得的收益,并说服党员、干部带头参与,自己带头投资50万元,他的亲戚朋友也全部投资入股,一下子打消了村民顾虑,纷纷加入。
这样注册资本1317万元,村集体控股51%,村民入股49%,艰难地组建了哈尔滨裕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他一个人跑规划、跑设计、跑资金,有时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得了胃病仍然坚持,到现在胃病还经常发作。
组建难,前期难,动迁更难,个别村民不理解,房子估堆,漫天要价,他苦口婆心地给村民解释,由于工作压力太大,加上着急上火劳累过度,病倒在床上,浑身像针扎利润上千万元,侄子劝他说:“老叔别干了,累病了谁管你呀,干脆来我的公司给我掌舵吧,年薪百万。
”听了这些话,他也想过放弃,可公司怎么办?村民怎么办?前期村民投入的几千万血汗钱怎么办?李培忠坚定理想信念,不放弃、不动摇,在“富民强村”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头雁
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大雁在飞行时,前面总会有一个领袖,这个领导者被称为领头雁。
比喻在众人眼里有一定的号召力和领导能力,具有榜样力量的人。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头雁3年前,在长沙团市委推动下,长沙市农业创业者联合会成立。
这是一个由全市农民企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各类涉农创业者、涉农行业性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自愿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市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为长沙团市委,业务指导单位为市农业委、市水务局、市林业局。
长沙团市委书记叶妙介绍,“农创联”要评选“领头雁”、宣讲创业事迹,举行论坛和沙龙活动,开展政策对接、培训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农创联”发展至今服务了长沙近600名涉农创业者,覆盖会员及会员单位的2万余人。
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今年33岁的袁虎是长沙市“农创联”的成员之一。
9年前,他放弃货车车队队长的工作,返回家乡望城农村种田。
而今他的种植基地面积2600余亩,组织153户农民成立了种粮专业合作社。
在“农创联”,还有许多像袁虎这样扎根农村热土的有志青年:美国留学归来的张凤,放弃沿海地区企业的高薪岗位,回到浏阳成了一个家庭农场主;从莫斯科留学归来的雷少祥,发现长沙周边乡镇的茶产业大都在为国际茶商贴牌加工,他和父亲一起参与组建“湘品入俄”国际经贸平台,为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农产品企业在俄罗斯注册商标、进入俄罗斯一线商品超市搭建渠道……当然,他们的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张凤建设农庄遇到的第一难,就是资金不足。
在“农创联”协调之下,她成功拿到了银行100万元贷款,迈过创业第一道坎。
袁虎的米厂,曾因用地紧张等原因,一度陷入窘境。
艰难关头,长沙团市委、“农创联”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了土地流转审批的难题,缓解用地的燃眉之急。
不仅精准破解难题,更重要的是开阔创业青年的视野,帮助他们提升能力,更新观念。
长沙团市委、“农创联”一方面把农业专家、优秀农业企业家“请进来”,举行论坛、讲座等交流活动;另一方面组织长沙农业创业青年“走出去”,到国内国外农业发展领先地区参观考察。
村民致富的领路人
月 .张 引 发 了 当 地 村 民 们 的 热 议 梨 树
到梨 树 县 科 委 肯 定 了 他 的科 技 创 新 .并
子 村做 拨 4 0 0 0元 专 项 资 金 予 以 扶 持 。 每 天 “ 文育 3 0 2 ” 成 为村 民们 发 家 致 富 双 辽 市 以 项 目带 动 发 展 .连 走 在 乡 间小 路 .面 对 着 少 雨 薄 收 的 首 选 稻 种 2 0 0 2年 .节 水 水 稻 续1 0余 年 保持 了全 国科 技进 步 先 的稻 田 .张 文就 开 始琢 磨 .能 否 新 品种 “ 文育 3 0 2 ”通 过吉 林省 农 进 市 的 殊 荣 因 当地 部 分 土 地 盐 找 到 一种 让农 民 多 打些 粮 食 的 办 作 物 品 种 审 定 委 员 会 审 定 .专 家 碱 化 逐 年 加 剧 .大 力 发 展 生 态效 法 呢 ? “ 文育 3 0 2 ” 的研 究 达到 了国 这 年 秋 .我 就 萌 生 出 一 评 价 “
多人 .带动 农 户 7 0多 户 协会 每 月都要 定期 召集会 员沟通情 况 、研 究技 术 、 了解 信 息、考 察 市 场 .每 到 病 虫 害 多发 期 她 都 要 到 大 户 的
.
的 家庭 葡萄丰 收 .我心 里也 高兴 。 ” 苏凤 燕说 , “ 如今 .郭 家镇 葡 萄 已经 成 了远 近 闻 名的 品 牌 产品。 ” 在 苏凤 燕的 带动 下 .葡萄产 业在 东 岗村 逐 渐 发 展 壮 大 .成 为 郭 家镇 的 主 导 产 业 、富 民
产 业 为 加 强 种 植 户 间 联 系 与 沟 通 . 苏 凤 燕 组 织 成 立 了果 树 产 业 协 会 .现 已 发 展 会 员 1 0 0
随 着 东 岗村 果树数 量 的增 多 .农 家肥 的 用 量 在 不 断 增 加 .2 0 0 9年 . 苏 凤 燕 投 资 新 建 了
乡村致富领路人(上)——记山东省海阳市郭城镇西古现村党支部书记 于笃平
定格 为遥远 的记忆 ,红瓦 绿树 ,秀水青 成一种责任,亦是终生奋斗的信条。 山 ,勾勒 出如今 多彩 的生 活 。西 古现将 要扭转西古现村现有的经济形势势
一
I l 幅富饶美 丽 、欣欣 向荣 的社会 主义新 必进行大刀阔 斧的 改革, 陈旧 革除 老化的 l 农村 画卷铺展在世人 眼前 。 生产方式,用现代农业代替粗放的小农经 l 说 到 西 古 县 村 的 今 天 就 不 得 不 提 营。 这不能仅靠 但 哪一 个人的力 量, 须 l 必
腿 污物 污物和农药残留。
化
行 ,干燥后一般用熏蒸法。
2 干制方法 . 将 处理 后的果穗略加修整 ,上盘 自然晒制 l天左右 ,翻转 ,继续晒至 0
黻
瓤
一r 用手捻压果粒无 汁液渗 出,叠置晒盘 一
阴干 。我国新疆吐鲁番等地常将葡萄 于室 内悬挂 ,通风晾干。室 内温度达
可 用
性减氧变和养分 ,少化色营成器 的 损
失 ;排 除水果 内 品的外观 ,灭 菌 用 热水或蒸气 , 而异 ,一般 以过 钝化为度 。
浸 的
() 处理 硫处理 可以改进成 品色 碳 酸钠 或碳 酸钠 与氢氧化钠 的混合 液浸 4硫 泽 ,最 大 限 度地 保 存维 生 素 C,并起 3~ 6秒 钟 ,也 可用低浓度 热碱液 ,如
村支部书记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纪实
村支部书记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纪实村支部书记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纪实2007-03-02 10:26:31“小康”是这样炼成的—××县××镇普安村支部书记××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纪实走进××县××镇普安村,一路桃红李香,鸡鸭成群。
村内工业园区蔚然成型,井然有序。
村民们灿烂的笑魇上洋溢着幸福、殷实的表情。
然而,前,如果有人提起普安村,该镇历届领导无不摇头皱眉:就是这样一个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总户数户,总人口达人的普安村,年人均收入仅元,曾一直是“盘踞”在全镇“收入榜”最后一两名的“穷村”、“落后村”。
短短几年时间,也还是同样一个普安村,年人均收入却猛然增至元,并逐渐成为该镇的“样板村”、“先进村”。
而这些前后有着天壤之别的变化,正是与一位看似文儒,却魄力十足的人息息相关。
他就是现任普安村支部书记××。
“因为太穷了,所以我想方设法要富起来”穷则思变,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年前,年仅岁的××从部队转业退伍。
然而,因为穷,他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因为穷,他甚至说不上一门亲;也正因为穷,他对自己说,一定要富起来。
就像许多“创业”故事的过程一样,××的创业历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尝试过失败,也感到过心灰意冷,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
他先后卖过煤炭、饲料、日杂……经过失败,再失败,最后到成功,这段螺旋似的创业经历,让××逐渐摆脱了贫穷的阴影,慢慢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年他创建的年收入可达余元的预制厂正式投入生产,标志着他终于度过了自己创业中艰难的哺乳期,事业顺利步入正轨,蒸蒸日上。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年,事业红火,已经富起来了的××在获得丰富的物质回报时,全村人生活水平低下的现状也深深震撼了他:普安村地处大(足)铜(梁)路沿线,且地肥土美。
郭玉文市级劳模材料
郭玉文同志简要事迹材料郭玉文,男,汉族,柏林镇人,1974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96年7月参加工作,柏林镇著名的烤烟种植大户,现任永兴县柏林镇石门村党支部书记。
郭玉文同志是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发家致富的领路人。
2007年,他将处于干旱死角,常年荒芜的150多亩水田流转过来,出资金、请劳力、购机械把荒芜的水田全部开垦出来。
从2008年起,连续五年实行烟稻连作。
共交售烟叶2400多担,产值230多万元,交售稻谷70多万斤,产值70多万元。
不但创利润100多万元,而且减少了农田抛荒的面积,还为在家闲着的村民在自家门前解决了就业问题。
更重要的是疏通渠道4800米,新修机耕道1公里,新建新式密集型烤房42棟,带动了全村700多亩水田中,适宜种植的500多亩水田全部种上了烤烟。
郭玉文同志又是一个乐善好施,救困扶贫的热心人。
2008年冰灾,他到郴州以外的地区购买柴油,免费为村民碾米。
又主动出资5000元抢修供电设施,为早日恢复供电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努力劳作。
他经常掏钱给五保户,困难户,帮助他们购买年货,冬寒物资,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他自己富裕起来后,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他对村民是有求必应,借钱给钱,问技术传技术,他还购买了插秧机、收割机,无偿帮助村民翻耕插秧、收割庄稼,减轻劳动强度,让村民尝到劳动的快乐和致富的甜头。
他还每年向柏林镇公益事业理事会捐款,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扶持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郭玉文还是一个绿化环境、改善生态的带头人。
他组织村民垦荒植树1000余亩,他还积极创造条件,向上级争取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将全村1100多亩地势较平坦的荒山开辟整理成一丘丘梯田,种植农作物,昔日分文不值的荒山,如今不仅为村民增加了收入,还美化了居住环境、净化了空气。
郭玉文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热心于公益事业。
2007年,在他的大力倡导和精心谋划下,筹集修路资金240多万元,新修了一条宽6米,长4.8公里的水泥路,他个人也捐款17.36万元。
带民致富的领路人——临朐县华茂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杨兆波
翼驱动 采用原 装进 口航 空 发动机 ,
米 ,标 准作业 高度距 作 物表面 2 ~3
双 缸对 置 二 冲程 5 . 5 千 瓦 ,使 用 汽 米 ,标准作 业航速 5 米/ 秒。主 要用 油 ( 机油 )混 合燃 料 ,动力 足 ,飞 于 粮食 、果树 以及 各 种经 济作 物和 行成 本 低 ;发动机 配置 启动 电机 , 森林 等 的农 药喷洒 作 业 ,以及 无 障 操作 者远 程启 动 ,作业 安全 ,工 作 碍 田块低空作业 。 效率 高 。尾旋 翼 由 电动 机驱 动 ;创
临朐 县 郭 家砚 峪村 村 民 郎义 山
是8 0 多 岁的 老人 ,常 年有 病 ,生 活
6 7 平方米 山地 ,种 借 鉴 以往 中药材 加工 经验 ,进行 丹 非常 困难 ,家有6
参 茶的研 制 和开 发 ,利用 丹 参 的活 植花 生年收入6 0 0 元左 右 ,主要靠低 血化 淤 、强 筋壮骨 等 功效 ,采用 丹 保 生 活 ,杨 兆 波 得 知 此 情 后 ,先 万 元 现 参 叶 、丹 参 根 、丹参 花等 原 料 ,研 后 三 次 前 去 看 望 ,并 拿 出 l
一
关注 ,他 们 多次 到合 作社 ( 公司 ) 考察 。 “ 沂峰 牌 ”系 列茶 制 品顺 利
赞歌 。
一
分 耕 耘 ,一 分 收 获 。 杨兆 波
通过 了 国家绿 色食 品认 证 ,获 得 中 用 自己的一 片爱 心 向社 会奉 献 着温
国 ( 山东 )茶 文化 博 览会 金 奖 ,被 暖 ,赢 得 了党 委 、政 府 的 充分 肯定 合 国家 十一 届全 运 会组 委会 指 定为特 和社 会各 界 的广 泛赞 誉 。企 业 ( 市 级 、 县 许 商 品。 其产 品靠 良好 的声 誉 和过 作 社 ) 连 续 多 年 荣 获 “
彝山致富 领路人——南华县咪嘿们村党支部书记普正金带领农民致富侧记
彝山致富领路人——南华县咪嘿们村党支部书记普正金带领
农民致富侧记
朱学文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他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通全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的18.4km村庄道路,打开了偏僻彝乡通往山外的大门,为彝族农民致富创造了条件;他鼓励彝民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开发松茸等野生菌资源,改良引进新型马铃薯、萝卜、大白芸豆品种.实现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达580万元,人均纯收入3160元。
这个被彝族农民称为致富领路人的农村基层干部,就是南华县五街镇咪嘿们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普正金。
【总页数】1页(P37)
【作者】朱学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9.2
【相关文献】
1.带领农民致富的村官——记河间市山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树通 [J], 河山
2.彝山致富领路人——南华县咪嘿们村党支部书记普芷金带领表民致富侧记 [J], 朱学文
3.封山育林也致富——南华县瓦窑村村民小组长普有亮带领群众致富侧记 [J], 朱学文
4.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记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新城子区新台子村党支部书记钱玉贵 [J],
5.走科教兴农之路带领全村农民致富——记福君庙村党支部书记杨树桐 [J], 李存武;李连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带动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做带动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九象网23http://
我叫孙学武,今年46岁,是抚民镇青顶子村支部书记兼村长。
几年来,我从特色种植项目的引进和推广上入手,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通过发展香菇、小粒黄和黑木耳,改变了全村的贫困面貌。
截止目前,全村共发展地栽香菇370亩,小粒黄1400亩,黑木耳50亩,每年能纯挣500多万元,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各项工作也走在了全镇前列。
下面,我把几年来带领大家艰苦创业,致富奔小康的经历和收获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以汇报。
我们青顶子村以前是个偏僻的穷山村,我95年任村支部书记之后,想尽了
一切办法,做梦都想让父老乡亲们快点富起来、让村里的局面好起来。
可是村里的基础太差了,除了种粮食,没有别的来钱道儿,穷得“叮当响”;统筹提留根本上不来,村里是债台高筑;很多村民都是“不服天朝管”的主,“偷鸡摸狗”的时有发生;村干部没有威信,党员也谈不上啥带动作用,他本身都穷啊。
我琢磨着,要解决村里的这些个事儿,首先得把经济搞上去,群众致富了,才能买你的帐,一些难事儿才能都办喽。
对于我们村来说,想快点改变现状,就得选一些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
我先后出去看了好几次,最后选定了香菇、小粒黄和黑木耳这三个种植项目。
先说说地栽香菇吧。
搞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于祖祖辈辈都靠种粮为生的农民来说,真是太难了,种一辈子大苞米了,你让他种点别的,打死他都不干。
当时我就想,中不中我得自己先干一下,不然我心里也没底儿。
2000年,我跑到辽宁新宾去,从菌料、用药和各个技术
环节上都仔细琢磨,看谁家种得好就进去问,也不管人家烦不烦,把技术学到手才是真格的,当时真是厚了几层脸皮。
回来后,头一年我试种了1亩,起早贪黑地扎进去整,年底一算帐,干挣5000多块,是种普通大苞米的10倍。
第二年,我发动村社干部、党员和我的一些亲属跟着我干,给老百姓趟个路子出来。
第三年,全村地栽香菇弄了150亩,整个干挣120万,这个项目从此就推开了。
再说说“小粒黄”和黑木耳。
“小粒黄”是从敦化德龙公司引进的,保底价是一块七一斤,每亩能产500斤,去掉成本,能干挣600块,比一般大豆强多了,而一亩黑木耳能干挣4000多块。
这两个项目又让我动心了,我们村儿的地有劲,非常适合整这个。
之后,我们选出村民代表到辽宁新宾、吉林敦化进行实地考察,增强了老百姓发展项目的信心。
到实际干的时候,其中的事儿也真不少。
首先是买种、买药、买原料。
市场上有都是倒动这些东西的,但我信不着他们,
钱不能让人家挣去。
让村民自己跑,我更不放心,别让人给蒙了。
于是,村党支部选了几个代表统一跑料,精挑细选,谁的质量好、谁的价格低就买谁的,亲自押车往回发,亲手发到村民手里头,这么整不仅准成,而且减少了村民的开销,每亩能省三、四百块。
第二是搞好技术服务,让村民知道怎么整。
我们村里专门聘请了技术员,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发放资料。
去年,我们成立了经济作物种植协会和香菇种植协会,从产、供、销等方面统一进行管理,既保护了村民利益,又促进了产业发展。
我任会长之后,在村里选出了一名技术联络员,到厂家进行技术培训,平时经常和厂家保持联系,出现问题及时指导,这样更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产。
第三是提供资金扶助,让村民有钱发展产业。
为了扶持村民发展项目,我积极帮助没钱的村民贷款,我去镇农行贷款人家信得着我,敢贷给我,秋天捡完香菇换了钱之后,不用我说,全都自己还贷款去,都不差
事儿,我也乐意替他们作担保。
几年来,我一共帮村民贷钱100多万,帮着村民发展“小粒黄”1400多亩,黑木耳50多亩,加快了致富步伐。
虽然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其中也真有不少难心事。
就拿发展“小粒黄”来说吧。
2000年的订单是700亩,我代表村里去考察,在最后在订单的价格上,可难坏了我,人家不把咱农民当回事,咱说话也没力度,我也怕人家唬咱们,村民苦吧苦业地干一年,如果挣不着钱,我心里也过意不去。
当时我啥也没说,回来以后,我就找镇领导出马谈判,最终定下了合理的价位。
前年,我们订单的价格是一块三一斤,可是市场在变化,普通大豆涨到了一块二!村民有想法了,有的来找我闹情绪,可我也没招儿,订单价格也不是我说改就能改的。
我就硬着头皮磨着镇党委想办法,后来镇领导出面与公司谈判,把价格硬是提了一毛五,我这才把心放下。
可别小看这一毛五,全加起来就是为农民增收5万多块!
去年就行了,普通大豆一块三,我们的“小粒黄”订单是1400亩,价格是一块八,这让老百姓一下就掏上了、挣着了,也都满意了。
村民这回也领教了市场经济的厉害,但这都是那些勤快认干的。
也有的村民懒,拿种香菇来说吧,他自己管理不到位,料没弄好把菌捂了,就来找我,埋怨我,说我整的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遇到这样的人,我也很生气,但我这个人天生就是热心肠,我就手把手地去教他,告诉他怎么整能减少损失。
平时我总得替他们想着,啥时候该种啥了、该拉锯沫子、该打药了。
但一上秋,我就高兴了,老百姓都背着大筐上山捡香菇,你一问他:“干哈去啊?”都笑呵呵地说“捡钱去!”看到他们富起来了,我真是打心眼里往外高兴。
九象网http://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