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二、资料简介: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3)准则,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当堂测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当堂测验一. 教材分析《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富贵荣华的看法。
文章通过孟子的语言,表达了富贵不能淫的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本篇文章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篇文章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一定的文言文知识。
但对于孟子思想的理解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富贵不能淫的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讲解使其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的内容。
2.能够理解孟子对于富贵荣华的看法,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3.能够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和解读文言文。
4.能够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富贵不能淫的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2.孟子语言的精炼和寓意深刻的理解。
3.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的掌握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孟子的观点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
2.实例法:通过提供实例和故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富贵不能淫的概念。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背诵法:通过背诵文章,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故事,用于讲解和引导学生理解富贵不能淫的概念。
2.准备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的讲解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文言文的语言。
3.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富贵不能淫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5分钟):呈现《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的文章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通过练习和运用,掌握和运用文言文的语言。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研读《孟子·滕文公上》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经典名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2.分析孟子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阐述人格尊严和道德信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富贵不能淫”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这一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排比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汇,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富贵不能淫”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坚持道德原则。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的基本概念。这句话是孟子在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它是关于人格尊严和道德信念的重要论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在富贵面前如何做到不沉溺其中,以及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道统”的⼈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章》教案:《富贵不能*》 第⼀课时 学习⽬标: 1、了解孟⼦相关的⽂学常识。
2、通过反复诵⽂章,培养⽂⾔语感。
3、初步感知,疏通⽂意,理解内容并初步感知“⼤丈夫”。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章,培养⽂⾔语感 学习难点:初步感知理解“⼤丈夫” 教学过程: ⼀、导⼊: 1、在《煮酒论英雄》中,刘备谦恭的询问曹操“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两⼈就此话题进⾏了讨论。
那么在战国时期,同样景春也谦恭的询问孟⼦“什么是⼤丈夫?”并展开讨论,那么,古往今来,提到“⼤丈夫”这个词,出现在你脑海⾥的⼈物是谁?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学⽣⾃由回答观点和想法)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起来看看亚圣孟⼦⼼中对于“⼤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板书:富贵不能*) 2、出⽰本节课的学习⽬标(PPT) ⼆、审题辨体 理解⽂章的标题《富贵不能*》确定⽂章的体裁: 富:富裕 贵:显贵,禄位⾼ 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 *:按古语正解,应译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的⾔语举⽌过分,超越常理。
另⼀种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正。
题解:由题⽬我们可以明确孟⼦的观点和⽴场。
这是⼀篇议论⽂,议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了解作者(PPT展⽰) 1、出处(课下注释中,出处以及对于《孟⼦》的介绍) 2、作者:孟⼦(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之⼀。
被称为“亚圣”,继承了孔⼦的“仁、义、礼”并扩展了“智”。
四、读⽂识字 1.快速浏览,⾃由朗读(整体通读⽂章,划分停顿,注意字⾳) 2.教师范读,学⽣⾃我纠正读⾳、停顿(强调“冠”和“⼥”的读⾳) 3.⾃由朗读⼀遍,初步感知⽂章 五、理解内容 1.学⽣分⼩组研读翻译整篇⽂章 参考书下注释,疏通⽂章⼤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二章教案【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富贵不能淫》中是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统的议论文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文言文,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对于本文的学习应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还是要加强阅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不畏强暴,坚持正义,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忧患意识。
【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读”为主线,采用板块化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每一读方式不同,重点各异,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关注学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课文,梳理行文思路;2、精读课文,分析本文写作特色;3、挖掘大丈夫内涵,感悟大丈夫情怀。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àn)女家(rǔ)富贵不能淫(yín)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仁政或忧患意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仁政和忧患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孟子》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帮助他人或得到他人帮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思想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孟子仁政和忧患意识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仁政和忧患意识的基本概念。仁政是指孟子提倡的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忧患意识是指对困难和挑战保持警惕并积极应对的心态。它们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孟子》二章中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展示了孟子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仁政和忧患意识,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举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对当代学生的成长有何启示。
(4)文化背景:了解孟子及其儒家思想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意义。
举例:讨论孟子为何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有何特殊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讲解、讨论、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二章的核心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内容。
举例:解释“得道”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它如何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熟练背诵《孟子》二章。
2.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直、勇敢的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孟子。
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孟子》一书。
2.学习《孟子》第一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一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学习《孟子》第二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孟子》二章。
写一篇关于《孟子》二章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孟子》二章,使学生了解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分享,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师:请大家思考,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的?生1: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初中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孟子的观点,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孟子的观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孟子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 深入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子名言。
2. 提问:同学们对孟子有哪些了解?他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孟子的观点,阐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的观点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翻译并背诵课文。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孟子的观点。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富贵不能淫”和“仁义礼智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富贵和道德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面对富贵时,如何坚守道德原则。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孟子的富贵观”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突破方法:通过逐句翻译、对照注释、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b.孟子思想与当代价值观的结合:如何将孟子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突破方法: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c.古今异义词的识别:文言文中的某些词汇在古今用法上存在差异,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困惑。
-举例:如“淫”字在古代文言中表示沉溺、迷惑,而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放纵、不正当的性行为,需向学生明确指出。
-突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词义辨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和孟子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加强个别辅导、组织课外阅读等,帮助他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③孟子对仁爱的实践:通过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实现道德价值。
5.板书设计
①孟子性善论的意义: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倡导仁爱之道。
②孟子性善论的应用:通过教育培养道德品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③孟子性善论的启示:相信人性本善,通过教育提升道德修养。
举例说明:
对于教学重点中的(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孟子二章》原文,概括孟子的主要观点,如“性善论”、“仁爱之道”等,并分析孟子是如何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对于教学难点中的(2),教师可以针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进行讲解,并结合具体句子举例说明,如“故”在句子中的转折、因果等作用,“也”用于句末表示停顿或强调等。
7.孟子的教育观:孟子主张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智慧。他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强调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重点题型整理
答案:
例题: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答案: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别只有很少一点,一般人丢弃了它,有道德的人保留了它。”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孟子二章》,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教案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出则无敌国外患(指在国外)
3.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Biblioteka 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大丈夫” 威武不能屈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
生于 出身低微、艰苦磨炼、终担重任 居
忧患,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安
死于 论证 对比 思
安乐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灭亡 危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1.积累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5.翻译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②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深层探究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教案_1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文中名言警句。
2.反复诵读,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体会文章说理的特点。
3.正确认识课文论述的观点,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体会文章说理的特点。
学情分析本文比较浅显易懂,加上现在学生工具书非常丰富,再结合课文注释,学生先自主大致读懂课文难度不是太大。
学生可以先自读课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进行讨论,然后找出易错的地方考查学生。
本文虽是一篇议论文,八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因此,对于本文学习,学生主要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大致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文章富有气势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生于贫民窟的巴西球王贝利被普遍视为是现代足球历史最佳球员。
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
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
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从贝利的话中,我们能明白,他强调了恶劣的环境对取得成功的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二千多年前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他是怎么给我们阐述这其中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指定两名同学分别试读两段,读后师生评议;教师予以重点指导。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Shùn quǎn yuègéXī舜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bìfúzēng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注意读准下列节奏。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播放朗读视频,注意重音和语气、语调。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教案_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材依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部编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本文是《孟子》二章其一。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
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第一课时我专门扫除了障碍----- 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本节课通过反复品读,把重点放在体会作品内涵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生活实践的积极性。
还需要创新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文本的内涵。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深入理解文本,从而让本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熏陶、教育的语文课。
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扩大教学容量,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品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及其积极的教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3、教学重难点重点: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及其积极的教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⑴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1分)(2)相顾无相识,。
(王绩《野望》)(1分)(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分)(4)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2分)(5)把王维的《使至塞上》默写完整。
(4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qiū hè(),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只觉身在山间。
(2)、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xù mù()。
(3)、设计者和匠师们yīn dì zhì yí(),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4)、高树与低树fǔ yǎng shēng zī(),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
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注释】①聩:耳聋,听不见。
②靡:无。
③踵:至,到。
④邸舍:王公贵族的住宅。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A.动辄.得咎过目辄.记 B.温故.而知新故.著《难经辨》数万言C.是不足.为也最爱湖东行不足.D.香远益.清乃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10.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3分)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11.结合选文,请简单说说庞安时为什么被誉为“北宋医王”(3分)题号分值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1)1分晴川历历汉阳树1(2)1分长歌怀采薇1(3)2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1(4)2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5)4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 4分①丘壑②序幕③因地制宜④俯仰生姿(每词1分)3 3分B(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重点:目标1、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
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
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
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结合自己
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
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
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
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目标:
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2)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3)素质教育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1 课前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请学生借阅有关孟子、傅说、百里溪及管仲的书,了解他们的故事。
2 教师出示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
(1)读准下列字音:傅说胶鬲法家拂士曾益
(2)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 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试疏通文意,教师再组织前后四人一组,互相讨论,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4找每组两名代表,一读一译,教师针对相关问题,作适当指导。
特别注意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生死
5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由浅入深理解文章内容。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1)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请课前预习的同学讲一讲有关的故事,锻炼说话能力)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据这些事实,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
教师引导:这种从大量事实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就是归纳法。
(2)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问题有难度,学生讨论回答,锻炼合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优秀生有所提高)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
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
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教师对文章思路进行总结,便于学生疏通脉络。
内容拓展延伸:
(1)结合你所知道的事例和自身体会,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本文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成才吗?留做课下讨论。
作业布置:
1 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2 练习背诵
3 试总结本节课的古汉语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板书设计:
列举事实:六位历史人物----(归纳)----逆境出人才
个人----处忧患,能进取
正反论证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
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