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果业发展情况介绍
陕西彬县果业生产建议

陕西彬县果业生产建议
邓西涛
【期刊名称】《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陕西省彬县现有果园面积35万亩,2013年全县水果总产39.9万吨,优果率达到85%,实现果品产值17.4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50.4%,农民人均水果纯收入4588元。
目前,全县有10万亩果园被评为绿色苹果生产基地,彬州牌苹果被授予“中华名果”,红富士、秦冠苹果双双荣获“全国优质苹果金奖”。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邓西涛
【作者单位】陕西省彬县果业服务中心 713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
【相关文献】
1.陕西彬县果品销售的建议 [J], 邓西涛;孙春平;
2.陕西省礼泉县果业生产脱状与对策建议 [J], 梁秦;;
3.陕西省礼泉县果业生产现状与对策建议 [J], 梁秦
4.陕西彬县苹果园施肥现状及建议 [J], 赵碧霞;文军军
5.陕西澄城果业生产建议 [J], 樊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彬州苹果园“托管”模式初探

2020.12彬州苹果园野托管冶模式初探孟鑫杨力杨伟彬州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北部,陕北黄土高原西南缘,是苹果适生区。
目前全市苹果栽植面积32万亩,年产值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407元。
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生产中一些问题随之凸显,导致生产标准很难达到统一,果品质量参差不齐。
近年来,彬州市积极探索,依托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初步探索了果园“托管”模式。
1果园“托管”的出发点当前果区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是大量青壮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城务工,果园日常生产管理主要依靠家庭主妇和老人,这部分人知识层次低,接受先进作务技术和经营理念能力较差,果园标准化栽培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二是部分果农不舍得投入,造成果品质量参差不齐,出现卖果难。
为解决果农干不了、干不成、干不好和卖果难等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彬州市成立了镇级果园托管中心9个,配备果园机械100多台(套),鼓励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实践苹果园“托管”模式。
2果园“托管”两种方式果园“托管”分为全托管和半托管两种方式。
全托管方式主要针对新建的村级集体果园、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果园以及无资金的贫困户果园,采取全程劳动力派送、技术专人监管和金融配套的形式经营管理。
孟鑫,杨力,杨伟,陕西省彬州市园艺工作站,邮编713500遥收稿日期:2020-10-29半托管方式主要针对劳动力和资金短缺的农户,为其提供苹果整个生长周期中的核心单个环节技术服务。
3果园“托管”典型案例彬州市北极镇果园托管中心占地面积约10000m2,现已建成办公用房170m2、库房1200m2、培训及展示大厅170m2,配套各类果园机械30余台(套),计划新建100t组装式冷库2座、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中心1处,安装铺设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10000亩。
托管中心下年有两个合作社。
经过探索实践,已经初步形成基本成形的管理模式。
1)入会方式。
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向所在村合作社分别缴纳300元和500元作为入会押金,该费用统一收缴托管中心(退会时退押金)。
彬县经济社会暨柿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彬县经济社会暨柿子产业发展情况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在这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里,我们欣喜地迎来了彬县第三届柿子节的隆重开幕,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彬县县委、彬县人民政府对各位来宾及媒体、客商朋友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
下面,我就彬县经济社会及柿子产业发展情况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彬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南离省会西安12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辖13个镇3个社区发展服务中心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85万人。
彬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
彬县是中国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3500年前周祖公刘立国于豳,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农业发展的先河。
秦设漆县,汉设新平郡,隋设豳州,一直为区域文化经济政治中心。
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5处、县级17处,馆藏文物1500多件(套)。
其中,建于唐贞观二年的大佛寺石窟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寺内大佛为西北第一大佛,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紫薇山下的开元寺塔高47.6米,外观雄伟,建筑精巧,充分展示了宋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
彬县气候宜人,果品驰名华夏。
彬县地处黄土高原塬梁沟壑区,地貌独特,土壤肥沃。
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平均海拔1100米,年日照时数2200多小时,平均气温9.7℃,年均降雨量601毫米,无霜期171天,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彬县盛产水果,彬州梨、大觐枣久负盛名,红富士、秦冠苹果多次获奖,柿子、核桃畅销不衰,素有“果乡”之美誉。
彬县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彬县位于陕西省第二大煤田--彬长煤田腹地,境内探明煤炭储量32.4亿吨,煤层厚,煤质好,易开采,低硫、低磷,高发热量,是优质的动力煤和气化煤,已被国家列入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发展规划。
此外还有煤层气、油母页岩、石英砂、陶土等10余种矿藏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浅议彬州梨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浅议彬州梨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作者:邓西涛(陕西省彬县果业办公室,713500 )陕西省彬县位于陕西关中北部,地处渭北高原,古称“邠州’,是古长安通往陇西、新疆等地必经之地,彬州梨因产于彬州而得名。
古名“邠州梨”,今称“彬州梨”,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彬州梨在彬县分布广泛。
原有老遗生、水遗生、平梨、夏梨的地方品种,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新品种,目前主栽品种以酥梨为主。
彬县地处黄土高原,属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为生产优质商品梨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彬州梨单果重300~500克,最大的500克以上,以果面鲜黄、果皮薄、果肉白、果核小、汁多无渣、酸甜适口、香甜浓郁而驰名省内外。
彬州梨营养丰富,含可溶性固体物14.90%,含糖量12%以上,硬度6.3公斤/平方厘米,还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钙、磷、铁、果酸、苹果酸、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含水量86%以上,可食部分达84%。
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成梨脯、梨酱、梨罐头、梨干、梨膏、梨汁、梨酒等。
彬州梨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彬县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1 彬州梨有着令人骄傲的历史彬县是彬州梨的故乡。
《彬县志》记载:彬县水帘沟因“梨树广布,花香果硕”素有“花果山”之称。
彬州梨树形秀美挺拔,每年4月“千树万树梨花开”,远眺,片片花海银装素裹;近看,个个梨蕊晶莹如玉;闻之,朵朵花香沁人心脾;成熟后,彬州梨黄澄澄、沉甸甸挂满枝头。
给美丽的彬县平添几分姿色。
“彬州梨没渣”,彬州梨个大、面黄、皮薄、肉白、核小、汁多、无渣、酸甜适口、香甜浓郁。
1957年曾将彬州梨寄给毛主席品尝,中央办公厅复信鼓励发展生产。
1991年和1995年彬州梨分别获得陕西省果品评优第一名和陕西省优质果品称号。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彬州梨曾发展到10万亩,形成了西起彬县城关镇土沟村,东至龙高镇土陵村绵延十多公里彬州梨生产带,主栽品种以砀山酥梨、雪花梨、早酥梨、秦酥梨等为主。
关于彬州梨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辉煌的过去、艰难的现在、希翼的未来——关于彬州梨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鲁崇新彬州梨曾享誉海内外,作为名牌产品有千年以上历史,是彬县一张靓丽的名片。
然而进入21世纪后,由于种种原因,彬州梨差点绝迹,只留下了昔日的余响。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彬州梨重现复兴之象。
彬州梨产业能否重振,能否续写辉煌?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的几点恳切的建议。
一、彬州梨产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1、彬州梨发展历史彬县孕育了彬州梨,彬州梨彰显了彬县。
彬县梨栽培已有数百年到上千年历史,《直隶彬州志》载有明嘉靖年间的彬州司马张金度的诗中可以见证:“百年生聚滋更始,七月豳风未可忘。
喜煞故园梨枣在,熟时还要上公堂。
”可见当时彬县的梨枣皇帝已经享用。
彬县是著名的“彬州梨”故乡,明清时代,彬州梨已大规模种植。
清人谭嗣同的诗中描绘出了当时梨栽培的盛况:“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溪边白复红。
一百里间春似海,狐城掩映万花中。
”《西北的梨》一书中记载:“彬县的老遗生梨”是个古老的品种,有300多年的植株,说明彬州梨的母本可能在千年以上。
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繁育发展,彬州梨的面积、数量、产量已初具规模。
1985年底,全县有梨园面积8562亩,约22万株。
有白梨、新疆梨和杜梨3个种类,36个品种。
其中有老遗生、水遗生、平梨、夏梨、涩把梨、光皮梨、秤锤梨、木梨和银梨共9个地方品种。
除夏梨属新疆梨外,其余8个品种属白梨系统。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彬县陆续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从而丰富了彬州梨的品种资源。
先后引进的有砀山酥梨、雪花梨、长把梨、慈梨、马蹄黄梨、巴梨、苍溪梨、早巴梨、晚茄梨、苹果梨、秦酥梨、脆伏梨、明月梨、杜佐锦、大香水、康德梨、大头红、1392梨、冬果梨、长十郎、伏酥梨、秋白梨、库尔勒香梨、兰州罐梨、雁砀雪梨等27个品种。
主栽品种为砀山酥梨、雪花梨、秦酥梨、长把梨。
2、彬州梨发展现状彬县梨园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一是水帘沟和泾河南岸梨区。
彬县柿子生产及发展问题思考

彬县柿子生产及发展问题思考
杨季军;李满利
【期刊名称】《陕西林业》
【年(卷),期】2011(000)B10
【摘要】一、彬县柿子生产和发展现状柿子是彬县传统果品之一。
明嘉靖年间始种,栽植较厂。
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建设,全县现有柿子园13万亩,涉及16个乡镇235个村,其中挂果老柿子园4万亩,主要分布在义门、小章、城关三个乡镇。
1999年以来。
全县新建柿子园9万亩,
【总页数】1页(P44-44)
【作者】杨季军;李满利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5.2
【相关文献】
1.后稷生地柿飘香公刘故里喜增收——中国·彬县首届柿子节在彬县隆重举行 [J], 朝源;黄荣
2.彬县旱地冬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J], 田娟;李娟;白建莹
3.彬县柿子园建立技术略论 [J], 肖海云
4.浅谈彬县柿子栽植技术 [J], 李文娟
5.陕西彬县果业生产建议 [J], 邓西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及柿子生产经营情况-景县长

彬县经济社会暨柿子产业发展情况通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在这丰收的美好季节,我们欣喜地迎来了中国〃彬县第三届柿子节的隆重开幕。
下面,我就彬县经济社会及柿子产业发展情况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彬县地处甘肃平凉、陕西宝鸡、铜川、咸阳四个城市的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
全县辖13个镇和3个社区发展服务中心,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8万人,是陕西省十强县、陕西省卫生县城,陕西省首家教育“双高双普”达标县,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
彬县历史悠久,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刘定居农耕,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先河。
境内拥有大佛寺石窟、彬塔等7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彬县资源丰富,是陕西第二大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富藏煤炭等矿产10多种。
其中煤炭储量32.4亿吨,是全国煤炭生产重点县。
彬县是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柿子、彬州梨、大觐枣、核桃等名优果品。
彬县山川秀美,西庙头森林公园面积近1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5%,被专家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
侍郎湖是陕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湖面面积达到370亩,是避暑、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彬县交通便捷,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三级城市,福银高速、312国道、306省道和正在建设的西平铁路穿城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是最具竞争力的投资洼地、创业高地。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强农惠农、招商引资、城镇带动”四大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县经济社会步入了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十一五”以来,地方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在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62%。
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0.17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是2005年的5.54、11.25、3.76、2.79倍,县域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陕西彬州市新建梨园成活率调查

陕西彬州市新建梨园成活率调查1. 背景介绍陕西省彬州市是一个以果树种植为主的农业区域,其中梨树是当地主要的果树之一。
为了促进梨树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该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梨树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户开办新的梨园。
然而,许多新梨园种植成活率较低,影响了其发展和产出。
因此,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彬州市新建梨园的成活率情况展开,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持。
2. 调查目的(1)了解彬州市新建梨园的品种和种植情况。
(3)分析影响新建梨园成活率的因素。
(4)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促进梨树产业的健康发展。
3.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展开:(1)编制调查问卷(2)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区域和样本数量(3)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进入调查区域,逐一进行实地调查(4)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编制数据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5)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4. 调查内容调查发现,新建梨园主要种植的品种包括香梨、冰糖梨、鸭梨等。
其中,香梨是目前最受农民欢迎的品种之一,因其果形饱满、皮薄肉嫩、甜度高等特点而备受青睐。
在种植过程中,农民普遍采用的方法有扦插、嫁接、播种等。
同时,由于新梨园的生态环境不够稳定,许多农民在种植过程中采用了保护地等措施,以规避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调查发现,新建梨园的成活率普遍较低,不足50%。
这与生态环境、种植技术等因素有关。
具体表现在:1. 土壤质量低,缺乏足够的肥料和水分;2. 植物病虫害发生率高,病虫害防治不到位,机械伤害过多;3. 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维护,管理不到位、不规范;4. 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合适的培训和指导。
经过实地调查和问题分析,我们认为以下因素影响了新建梨园的成活率:1. 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低、缺乏养分是新建梨园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病虫害问题。
新建梨园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发生病虫害,如果不能及时保护,会影响梨树的正常生长和成活率。
彬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1月)[1]
![彬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1月)[1]](https://img.taocdn.com/s3/m/5a99584ecf84b9d528ea7a82.png)
彬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彬县农牧局一、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和现状“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县域工作重中之重,认真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经济步入快速、健康发展轨道。
2010 年,农业总产值17亿元,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6.9%,“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33%;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同比增长24.8%,“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35.8%,增幅位居全市第一位、全省第九位。
(一)优势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全县农业产业结构呈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多元协调发展格局。
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43.37万亩,总产13.97万吨,较上年增长15.6%,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实现增产丰收。
蔬菜面积2.8万亩,产值9800万元,其中设施果蔬6000亩,年产值7600万元,较上年增长19.5%。
(二)主导产业优势突出。
一是粮食生产基础更加稳固。
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全力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2010年,全县建立小麦高产示范田23681亩,核心攻关田381亩,地膜玉米吨粮田5000亩,示范方300亩,小麦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432.8公斤,高产示范田达514.2公斤;地膜玉米吨粮田平均亩产820公斤,高产示范田达1025公斤。
二是是设施农业亮点纷呈。
大力实施“万亩设施蔬菜建设工程”,以泾河川道为重点,辐射带动水帘河、太峪河川道和新民、北极、龙高塬区形成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产业带。
示范推广“福运来”大棚西瓜、鸡腿菇等新优品种20个,培育形成香菇、大棚西瓜、彬州枣等骨干品牌6个,申报注册“花果山”牌大棚西瓜、“公刘”牌大棚蘑菇、“彬州”牌大棚韭菜等商标3个。
打造出龙高镇富仁村、龙马村百亩大棚蘑菇,小章镇哈家店村、义门镇高渠村300亩大棚瓜菜和润杨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百亩大棚觐枣等一批亮点工程。
彬县简介

彬县简介彬县位于咸阳市西北部,县城距西安138公里、咸阳108公里,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
全县总面积1183.2平方公里,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人口32.4万,是陕西省重要的煤化工业基地和果品生产大县。
彬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
3500年前,周祖公刘立国于豳,辟洪拓荒,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先河。
《诗.豳风》就是产生于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不朽诗篇。
彬县自古为王畿之地,名贤著绩之乡,汉有名臣公孙贺、名儒李育,宋有政治家范仲淹、诗人张舜民,明有清官赵伦、刘昭、阎本,清有关陇大儒王吉相。
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其中,大佛寺石窟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窟内阿弥陀佛为陕西第一大佛;彬塔外观雄伟,建筑精巧,是目前国内保护最好的宋代建筑。
此外还有公刘墓、前秦王苻坚墓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彬县地貌多样,山川秀美,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和造林绿化百佳县。
彬县属黄土高原塬梁沟壑区,泾河自西向东斜贯全境,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境内川塬梁峁广泛分布,地貌多样。
现有林地面积62.5万亩,森林覆盖率34.1%,其中,西庙头森林公园面积近1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5%,被称为彬县的“绿肺”,黄土高原的“绿岛”。
彬县资源丰富,物产众多,是煤炭生产和果业生产大县。
彬县位于陕西省第二大煤田——彬长煤田腹地,境内煤炭储量32.4亿吨,占彬长煤田总储量的一半,原煤具有埋藏浅、煤层厚、煤质好、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
此外还有油母页岩、石英砂、陶土等矿产10余种。
境内有大小河流12条,水资源总量19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1.2万千瓦,其中,泾河在境内流长104公里,是渭河的一级支流。
彬县地处世界苹果最佳适生区,是国家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现有果园42万亩,其中水果27万亩,干杂果15 万亩,盛产苹果、酥梨、觐枣、柿子等名优果品,素有“果乡”之美誉。
彬州梨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彬州梨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张东栋杨伟来源:《西北园艺·果树专刊》 2018年第6期彬州梨原产陕西彬州市,明清时期就已大面积种植。
每当4月,“千树梨花千树雪”,皑皑花海银装素裹,恍如“北国风光”。
“彬州梨”的称谓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从品种上讲,这不是单纯的一个品种,而是包括彬州市老遗生、水遗生等古老地方梨品种和后来引进的砀山酥梨、雪花梨、早酥梨等优良品种;二是彬州市的气温、水分、光照、地势等条件得天独厚,所产梨果个大,水分足,色黄亮,果核小,汁多无渣,口感甜脆,人们习惯上把彬州市生产的梨统称为“彬州梨”。
1957年,彬州人民将彬州梨寄给毛泽东主席品尝。
中共中央办公厅复信,鼓励当地果农发展彬州梨。
2008年2月,彬州梨入围首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名单。
在2017第三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全国果业扶贫大会暨中国(长沙)优质果品博览会上,彬州梨品牌评估价值5.79亿元。
1彬州梨产业现状彬州梨主要分布在彬州泾河川道及各支流水系沿岸海拔1000m以下的滩地及坡台地上。
建国后,经过几十年发展,彬州梨的面积、产量形成规模。
1998年,全市梨园面积10.3万亩,达到鼎盛时期。
2000年以来,由于春行冬令,梨花难保,比较效益下降,彬州梨面积逐年锐减,清代谭嗣同描写的“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溪边白复红。
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的美丽景象几近不存,彬州梨逐渐走向没落。
2017年底,全市梨园仅存2.5万亩,地方品种老遗生、水遗生也所剩无几。
集中栽培区域有义门镇中罗堡村、太峪镇四兴村和姚联村、泾河西区虎神沟村、永乐镇红岩河村等,主栽品种为砀山酥梨、早酥梨。
2彬州梨产业衰退原因2.1气候因素1998年至今,几乎每年梨树花期都会遭受倒春寒影响,其中1999—2005年连续7年梨园减产八成以上。
虽然积极采取了在梨园迎风面设挡风墙、堆集柴草熏烟、放置烟雾发生器、梨树喷布防冻液、主干涂白、梨园浇水等措施,但面对大幅度降温天气功效甚微,梨园收益大幅下降甚至入不敷出,极大挫伤了广大梨农的积极性。
对彬县苹果园面积减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彬县苹果园面积减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杨建军苹果产业是彬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从2006年开始到2008年,全县投资1065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355万元,县财政共投资710万元,新建苹果园15万亩。
2010年全县苹果总产34.42万吨、实现产值8.88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288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6%。
然而,近期在全县范围内出现部分乡镇果农挖树毁园的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县果业部门组织力量对全县苹果园面积减少情况进行了调查。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目前苹果园面积减少了5561.19亩、311426.6株。
如果每亩果园产量在1500公斤-2000公斤之间,每公斤苹果按2.4元-2.6元计算,全县苹果产量将减少8341.8吨-11122.4吨;产值降低2002万元-2892万元。
每个农民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将减少65-94元。
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原因一是果园老龄化对苹果面积的影响。
1986年前后,建园面积减少幅度较大。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是些中老年人,他们思想守旧,体力不撑,不能按照标准化果园管理的模式作务,果园管理不到位;由于畜牧业滑坡,有机肥源不足,果园有机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量大,造成树体衰弱,结果能力下降,缩短了结果年限,减少了树体寿命;由于部分果园老龄化,影响了果品质量,影响了经济效益。
据调查:香庙乡上新庄村果农田兴民5亩果园,全家5口人,3人外出务工,主要靠一个六十多岁老人作务果园;龙高镇高村果农李小军6亩果园,他本人常年外出务工,孩子正在上学,家庭无劳力,全靠妻子作务。
因此,造成部分苹果园投入不足,树体严重老化,果品质量低、经济效益低,出现了毁园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今年已有3561亩、199416株果树被挖除。
二是苹果树腐烂病对苹果面积的影响。
我县红富士苹果栽植面积较大,在正常管理条件下,红富士苹果树7-8年后才能进入结果期。
前多年,为了实现苹果树早果丰产目标,大部分果农对初果期的果树,采用手术催花(对主干环割、环剥)、或用激素类生长调节剂催花等措施,造成一部分果园未老先衰,苹果树体衰弱,根系老化,果实品质下降,果品产量降低,腐烂病大量发生蔓延。
“彬州梨”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

州梨 ” 带。
是》 诗 中有 “ 百 年 生 聚滋 更 始 , 七 月 豳风 未 可 忘 。喜
煞故 园梨 枣 在 , 熟 时 还 要 上 公 堂” 的 词 句 。 词 中 的
Ab s t r ac t : Thi s e s s a y f u l l y d e s c r i b e s t h e l o ng hi s t o r y o f t he de v e l op me nt of Bi nz hou Pe a r ,t he c u r r e nt s i t u a t i on a nd t he pr ob — l e m s,a nd a na l yz e s t he r e a s on why i t s out p ut ha s be e n r e du c i ng i n r e c e nt y e a r s . So me me a s u r e s a nd p r ope r p ol i c i e s on h ow t O p r o m ot e Bi nz hou Pe a r a r e pu t f or wa r d. Ke y wo r ds :Bi nz hou Pe a r;s us t a i n a bl e de v e l op me nt
彬县现代果业发展初探

彬县现代果业发展初探王彬虎摘要:彬县是一个果业大县,是全省果业基地县,果业产业是彬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彬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较大的基地规模,有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使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还应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果农素质不高、生产模式简单、营销方式滞后、行政推动不够、企业规模不大。
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果业产业的发展,与建设现代果业不相适应。
笔者建议,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技术力量、树立市场意识、组建合作组织、发展果业企业等五个方面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果业生产新优技术,不断提高果业产业综合效益,推动果业产业向现代化迈进。
现代果业是指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方式,实行集约经营,有效地配置、利用、保护果业资源,改善环境,实行果业高效持续发展,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转化率以及果品商品率,实现果业现代化。
它的主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率;具有较高的果品商品率;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农民成为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现代商品生产者;有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有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彬县是一个果业大县,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0%以上。
发展现代果业对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现代果业的有利因素(一)有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8万人,辖13镇247个行政村。
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夏季炎热,秋湿多雨,四季分明。
海拔715-1501米,年日照时数2298.8小时,平均气温9.7℃,气温年较差27.7℃,日较差11.7℃,年均降水量579.6毫米,无霜期180天,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
土壤主要有黄墡土、黑垆土、於土等,有机质含量1.0146%,钾素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耕性良好,适宜多种果树生长。
陕西彬州老果园淘汰情况调查与建议

!&精管成龄园! 彬州市现存苹果园多数是 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所建的乔化园" 亩栽植 $$40* 株"密度大"树体高"通风透光不好"机械 作业不便"生产用工量大"商品率不高"不利于 果园提质增效! 因此"要下大气力精心管理好现 有成龄果园"提升果品质量! 具体措施$通过减 密度#减产量#换品种#精心管来增颜值"通过减 农药#减化肥#增有机%肥&来提品质"通过换模 式#降投入#降成本来增效益! 特别是对尚有利 用价值的老果园"要抓好高接#蹲接改造"让其 重新发挥效益!
败果园老树捡拾残根全园撒施充分腐熟的农 家肥 + """ ./0亩整园深翻旋耕并整平土地
!确定定植带 按照建园规划以定植行为 轴确定宽 % -即 定 植 行 两 侧 各 "#$ -的 定 植 带松散土壤使地里没有较大的土块
+调节土壤湿度 根据土壤墒情土干的浇 水湿度过大的晾晒调整试验园土壤湿度达到 1",*)",以手握土壤能成团为标准
彬县财政支持果业发展

彬县财政支持果业发展
曹继安
【期刊名称】《西部财会》
【年(卷),期】2016(0)12
【摘要】近日,彬县果品推介暨第二届赛果活动颁奖大会在开元广场盛大举行,
此次果品推介暨赛果活动历时四个多月,经过宣传、选样和评审组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龙高镇太盘村果农张宏建荣获“果王”称号,获奖价值6万元的轿车1辆;二等奖6名,各奖价值8000元的旋耕机1台;三等奖10名,各奖价值1200元的割灌机1台和460元的修剪工具1套;“最美果园奖”10名,各奖价值4500
元的电动运果板车1辆。
【总页数】1页(P13-13)
【关键词】果业发展;财政支持;彬县;颁奖大会;专家评审;价值;评审组;旋耕机
【作者】曹继安
【作者单位】陕西省彬县财政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13
【相关文献】
1.彬县现代果业发展初探 [J], 王彬虎
2.水果产业撑起农民增收半边天——陕西彬县果业发展调查 [J], 王新娟
3.用足资金做实项目努力打造西部果业强县——陕西省合阳县中省财政支持现代
农业(苹果)项目发展纪实 [J],
4.创新机制谱写现代果业建设新篇章——永寿县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纪实 [J],
5.依托现代果业项目全力打造10万亩现代果业绿色长廊——陕西省乾县大力发展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苹果)项目纪实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彬县柿子生产及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彬县柿子生产及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石民哲杨耕岵杨季军柿子是彬县传统果品之一,明嘉靖年间始种,栽植较广。
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建设,全县现有柿子园13万亩,涉及16个乡镇235个村,其中挂果老柿子园4万亩,主要分布在义门、小章、城关三个乡镇,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小片栽植。
1999年以来,全县新建柿子园9万亩,目前初挂果园4万亩,16个乡镇都有一定规模栽植,其中义门、新民、永乐、水口四个乡镇面积较大。
老柿子园大部分是50年代以前的大树,最大树龄有300年以上,栽培品种主要有尖顶柿、水柿、火罐柿、盘柿、四瓣柿、黄柿6个品种,尖顶柿占90%以上。
2008年全县柿子产量达到4.9万吨,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柿子已经成为彬县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我县柿子生产和发展现状彬县是个山区农业县,全县沟坡地30.75万亩,占总面积的43%,由于土地瘠薄,旱情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活困难。
1999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发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紧抓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立足县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
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争取国家重点工程扶持和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培育以柿子为主的干杂果生产基地,建设一个“天蓝、山绿、水清、人富”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发展柿子生产作为我县实施山川秀美工作的第一个战役,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奋战三年,建设9万亩柿子园,加上原有4万亩柿子老园,使全县柿子面积累计达到13万亩,成为全省柿子生产大县。
年产柿子4.9万多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
柿子已经成为我县群众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继苹果产业之后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
全县基本形成了以柿子生产及农户家庭贮藏初加工为主的柿子支柱产业。
彬县果业技术攻关项目实施进展顺利

彬县果业技术攻关项目实施进展顺利
9月2日,县科技局与县果业中心、县林业站一起对彬州梨、大晋枣技术攻关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从检查结果看,这两个项目启动快速、目标明确、进展顺利、效果良好。
今年,在彬州梨技术攻关中,开展了彬州梨花期霜冻预防、黑星病防治、新品种引进、古老品种保护等技术攻关,建成示范园2个。
春季购买了200套智能型防霜冻烟雾发生器,并于4月26-27日低温来临之际安装在义门镇柴村1000亩梨园,进行了防霜保护;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成功防治了梨黑星病、梨木虱等病虫害;引进了南水、绿宝石、丰水、幸水等梨新品种;对水遗生、老遗生等彬县古老梨品种进行了嫁接保护,新建原生梨种质资源保护园5亩。
在大晋枣技术攻关中,开展了枣疯病防治、提高座果率、食心虫综合防治、裂果预防等技术攻关,建成示范园3个。
大晋枣枣疯病防治中,在城关镇水帘村、香庙镇坡头村选择病树进行药物防治对比试验,探究我县枣疯病防治方法,目前对病树采用树干注射、钻孔填充等方法用药3次,成功防治病树2株;在枣树花期组织喷施920、微量元素、二次开甲等技术,提高座果率;对坡头村300亩新建枣园,采用浇水、施肥、喷药、除草等综合管理技术,提高新建枣园的成活率,促进枣树生长。
两个项目1-8月份完成投资280万元,占计划投资350万元的80%,预计可实现产值460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彬县果业发展情况介绍彬县人民政府(2009年10月16日)彬县自然条件优越,果业发展潜力巨大。
彬县位于东经107°49’-108°22’,北纬34°51’-35°17’之间,地处中国陕西中西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塬梁沟壑区,地貌独特,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境内平均海拔1100米,年日照时数2200多小时,平均气温9.7℃,年均降雨量601毫米,无霜期171天,雨热同季,气候宜人。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非常适合生产苹果、酥梨等优质水果和柿子、觐枣、核桃等干杂果,果业生产得天独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彬县果业历史悠久,素有“果乡”之美誉。
彬县是中国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商初,公刘立国、太王古公亶父居豳,继承光大后稷开创的农耕事业,教民稼穑,开拓豳地,谱写了千古不朽的诗篇《豳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诗经〃豳风〃七月》里已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描述。
明朝嘉靖年间的彬州司马张金度《劝农即事》诗中写到:“…百年生聚兹更始,七月豳风未可忘;喜煞故园梨枣在,熟时还要上公堂”,当时的彬州梨、枣已成为宫廷贡品。
1957年中秋节,毛泽东主席品尝彬州梨后,立即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复信,鼓励彬县大力发展彬州梨生产。
彬县柿子栽培历史悠久,早在《直隶彬州志》中就有“始云有柿”的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即有成片种植。
彬县果品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境内盛产的苹果以个大色鲜、含糖高、品质优、耐储藏而闻名,“彬州牌”苹果被授予“中华名果”,红富士、秦冠苹果双双荣获“中国优质苹果金奖”;彬州梨以色黄皮薄、甘甜爽口而誉满神州,曾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牌产品”荣誉称号;大觐枣个大核小,皮薄肉厚、甘甜如蜜,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美誉,曾在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上被誉为“枣王”;彬州柿子色艳味美,营养、药用价值较高,是食用、药用的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果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优果工程”,重点推广“四大关键技术”,不断提升果业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全县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是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1986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沿路成带”的原则,历届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狠抓果品基地建设不放松,初步形成了县境内五条主干公路为骨架的32万亩苹果生产带和东起龙高土陵,西至城关土沟的3万亩酥梨生产带。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县委、县政府抢抓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历史机遇,立足县情实际,积极发展干杂果经济林,全县目前已形成了以坡咀柿子、川道觐枣为主的15万亩干杂果生产格局,2008年底,全县果园面积累计发展到50万亩,果品总产达到31.2万吨,预计今年全县果品总产可达45.4吨,全县果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我县先后荣获“中国果品之乡”、“苹果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苹果产业发展20强县”、“全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等荣誉称号。
二是果品结构日趋合理。
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狠抓良种引进,逐步优化果品结构。
按照市场多样化要求,先后从日本南信农业试验场、杨凌等地引进了信浓红、信浓金、秋映、美国8号、皇家嘎啦等新优苹果品种,在全县范围内高接试植。
同时,县财政列支100万元,培育名优苹果苗木150亩,嫁接长富12号、信浓红、信浓金、玉华早富等优良品种,进一步优化了品种结构,丰富了我县苹果品种资源。
从日本长野县、大连金州农场、西安佳兴公司先后引进了日本“三水梨”、韩国水晶梨、中华玉梨等名优梨品种,在适生区域示范推广,做到了早、中、晚熟水果品种合理搭配,有效克服了晚熟品种过于集中、早中熟品种奇缺,果品销售季节千军万马抢渡“独木桥”的现状。
通过各级林业部门先后为我县引进尖顶柿、水柿、火罐柿、盆柿、四瓣柿、吊枣、薄皮核桃等干杂果新品种,加快干杂果良种化进程,为新建果园培育苗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技术推广效果显著。
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优果工程”,积极落实“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技术措施,示范推广“果-畜-草-沼-窖”五位一体的生态果园模式,累计完成果树大改形15万亩、强拉枝25万亩次、巧施肥20万亩次、果实套袋120亿只,建成沼气池138口,果园种草3200亩,安装频振式杀虫灯310盏,铺设反光膜1000亩,生产艺术果100万个,架设果园防雹网52.2亩,苹果生产水平不断提升,果品科技含量明显增强。
目前,全县14个示范园被命名为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园, 16个示范园被命名为市级优质苹果示范园,10万亩果园被授予全国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1.1万亩果园被陕西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注册为出口果园,2万亩果园获得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达到了出口水果基地的生产标准。
四是产业链条逐步拉长。
随着果业基地的壮大,我县果品贮藏、保鲜、加工等配套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加工生产技术,改进传统加工工艺,着力培育壮大竞争力强、拉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龙头,带动果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引进深圳东部集团投资建成了彬县通达果汁厂,年产浓缩果汁2.4万吨,可消化残次苹果14万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出口创汇600万美元,创利润338万元,实现果农增收1000万元。
同时,建成了润杨公司柿饼加工生产线、小章镇西堡村柿子加工厂和北极旺安村吉庆柿子加工厂,填补了我县干杂果加工业的空白。
2008年,全县柿饼产量达到400吨,实现产值720万元,预计今年全县柿饼产量可达700吨,产值将突破1200万元。
2008年,润杨牌柿饼在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上荣获“后稷金像奖”。
与此同时,不断加大果品开发力度,着力提高贮藏保鲜能力,先后建成果品冷藏、气调库7座,通风库800座,贮藏量分别达到2.1万吨和2.4万吨,全县果品储存保鲜能力明显提升。
另外,我县还新建了纸箱厂、果袋厂、发泡网厂等果品包装企业,进一步拉长了果业产业链,加快了全县果业产业化进程。
五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县财政累计列支150多万元,连续5年聘请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省内农业院校知名专家,在全县16个乡镇全面推行果业技术承包,大力实施“优果工程”,全面提高苹果生产作务水平。
同时,由中联部牵线搭桥,日本长野县日中交流协会和我县共建了中日果业生产彬县示范基地,每年聘请日本长野县果树专家来彬讲课,传授先进果树管理技术,已有6名果业技术人员赴日研修归来,发展培养了一批果业生产技术带头人,为全面提高我县果品质量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人才保障。
开通了农业科技“110”,建成了两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向重点村派驻了农业科技特派员,果业技术干部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支持和鼓励果农组建果业合作社,目前,全县累计成立各类果业协会组织10个,从业人数110余人,进一步提高了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六是营销能力稳步提升。
按照“营销网络化、产销一体化”的思路,积极完善了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和销售网络,及时有效地为果农提供市场行情、价格、产品供求等各方面信息,指导果农顺价适时销售。
先后组团参加陕西省第三届优势农产品产销衔接会、西北果品交易洽谈会等国内各类果品展评活动,积极宣传推介,促进全县果品销售;给东盟25+1陕西苹果推介会(省果业管理局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的陕西苹果推介会)提供了高质量的红富士贴字艺术苹果、水晶梨、三水梨、彬州大觐枣等展品,从而为我县果品进军欧盟市场奠定了基础;相继向乌鲁木齐市、江门市、昆明市等地派驻果品营销联络员10人次,拓宽了我县果品销售渠道;支持彬县中兴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云南景洪和老挝磨丁建立了果品销售口岸市场,为我县果品开辟了西南边境市场;全县设立果商接待站21个,负责接待来彬果商,抽调公安、法院、交通、果业等部门人员,成立了彬县果品营销办公室,不断加大果品营销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规范果品购销活动,初步构建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果品营销平台。
目前,全县果品已销往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广东、广西、新疆、深圳、上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果品品质名扬国内外。
2008年,全县果品实现销售收入5.27亿元,预计今年全县果品可实现销售收入约8亿元。
近年来,我们依法简化办事程序,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全力打造让广大投资者安心、放心、舒心的发展环境。
彬县目前已成为咸阳乃至陕西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投资洼地之一,先后有河北中达集团、山东新汶集团、深圳东部集团、陕西煤业集团、浙江虎豪集团、浙江家福乐集团、西安市尚华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资兴业,既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效益,实现了互惠互利共赢目标。
本届柿子节,我们也精心准备了3个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果业项目,主要是:一是干杂果加工项目。
该项目依托彬县15万亩干杂果资源优势,拟建设柿饼、红枣、核桃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线各一条,总投资2000万元。
项目建成后,年可加工柿饼2000吨,红枣、核桃各500吨,实现销售收入3700万元,利润700万元,投资回报期3年。
二是果酒、果醋开发项目。
项目拟建设年产万吨苹果醋、苹果酒、饮料产品的生产线各一条,总投资1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果醋3000吨、果酒3000吨、饮料产品3000吨,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利润2500万元,投资回报期4年。
三是果品包装材料厂建设项目。
项目拟建设果品高档包装及纸箱生产线各一条,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成后年可生产纸箱100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利润260万元,投资回报期4年。
这些项目,我们本着互惠共赢的目标诚邀广大客商洽谈合作投资兴业。
在这里,我代表中共彬县县委、彬县人民政府郑重承诺:我们将继续坚持把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简化办事程序,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努力提供优质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广大投资者安心、放心、舒心。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彬县具有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成本低、信誉好、效率快、回报高”的优良环境,是投资的沃土、创业的乐园,捷足先登者,必将赢得先机,获得丰厚回报。
我们热忱欢迎有识之士前来彬县投资兴业,共创美好未来!我相信,你们超前的眼光,睿智的选择,一定会得到可喜的回报。
最后,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身体健康,事业兴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