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管理运行机制落后、队伍建设滞后、理论创新不足等问题,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保障制度、组织管理机制、学术评价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机制;创新

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未被充分认识

多年来,尽管党中央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但轻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现象在社会实际中仍普遍存在。从理论上讲,一般都承认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但实际状况则是二者所受待遇不同。在管理机构设置、资金供给、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成果鉴定、评奖体系等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都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从上到下正规化、规范化,造成两者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一些经济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更是令人担忧。中央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被束之高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遭到冷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往往缺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参与。此外,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劳动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宣传不够,社会公众对哲学社会科学也缺乏了解。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错位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最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模仿苏联模式设置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部门设置、专业编制、干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课题计划安排、科研成果的评定和运用、职称的评定和晋级等都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作用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非科学化”倾向。其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多的是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存在着注疏化、宣传化、学究化倾向。所谓注疏化,就是一味注疏导师经典,图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不是探讨研究有关问题,积极提出有关建议和对策;所谓宣传化,就是只注重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把科学研究简单地降低或停留在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功能上;所谓学究化,就是逃避社会现实问题,躲进小楼,闭门造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引经据典,无以创新。这些倾向偏离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宗旨,造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错位。其二,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科学研究通常使用的观察、概括、验证等方法手段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受到种种制约,许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滞留在理论推论、假设演绎阶段,缺少系统观察、定量分析和现代科技条件下所能进行的实验考证。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就不会有更科学的研究成果。

(三)国家财政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依赖国家拨款,但投入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据统计,我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远低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2%~3%。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议》提出,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而2001年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在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仍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9%。与科技投入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更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6年设立时为8011万元,2002年增加到19.66亿元。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986年设立时为1000万元,2002年增加到1亿元,2004年达1.2亿元,绝对额和增长幅度远低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科技界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还有大量的专项拨款,而哲学社会科学界除有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外,基本没有其他的专项经费来源。虽然国家及各地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近些年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较小,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涨幅更小,与国家和各地区对自然科学的投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滞后

当前滞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原因很多,就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而言,主要存在四个体制“瓶颈”: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严重扭曲,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不完善,四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缺乏新型合理的与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有效的交换机制。

(五)理论创新不够,学术风气浮躁

理论创新不够和学风浮躁的问题是当前社科界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哲学社会科学总的说来是得到了发展,出版了大量的论文、论著,翻译了许多西方著作,但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可以给社会实践以理论指导的精品力作则不多。给人的感觉是繁荣有余而发展不足。这种现象与哲学社会科学界缺乏创新精神和学风浮躁有很大关系。另外,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风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能实事求是地追求真理,而是见风使舵、随波逐流;在学术上,不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而是粗制滥造、浅尝辄止。许多人不是把学问做深、做高、做精,而是往大里做,以至于编书、撰书之风盛行,出现了学术膨胀化和泡沫化的现象,给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积极建立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繁荣发展的制度和机制

(一)深化哲学社会科学体制改革,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制度保障

1 坚持理论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

科学

紧密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创新,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坚持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瞄准学术发展前沿,开拓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既立足当代又继承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学习外国,大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行分类资助,区别对待。对于基础理论研究要重点保护、支持,以稳住队伍。而对那些具有应用性的学科要采取放开、搞活的方针,鼓励这方面的研究机构和院系与实际工作部门或企业界联合,促进其为有关部门领导决策和经济建设服务,甚至可以直接介入经济,走产业化自主发展的道路。同时,国家也要通过各种手段引导、鼓励经济界参与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逐渐使全国形成一个理论研究与经济建设具体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要主动征求实际工作部门的意见,使课题立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闭门造车、孤军作战的研究方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发扬多学科、跨部门协作攻关的精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重大课题的研究,这样才能生产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社科应用研究成果。

2.投入机制

经费投入为科研系统输入能量流,提供动力和活力,起着驱动作用。政府和企业是社科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主体,因而也应是经费的投入主体。各级政府可采取政府投入和社会筹资相结合的办法,设立社科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重大社科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专项资金中的政府投入部分要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增长而适当增加。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要面向全社会、面向经济组织和管理部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横向交往,由“书斋”走向社会,争取横向课题,向社会筹措资金,变单靠“吃皇粮”为“吃百家饭”,逐步形成多渠道的科研投入机制。

3.推广机制

推广机制就是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向市场,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创造条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进一步改变观念,应该认识到“知识”、“成果”也是劳动的结晶,需要得到社会认可,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中流通。今天是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为宣传和推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宣传推广自己的成果,也难以承担足够的推广费用。因此建立和健全专门负责推广宣传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中介机构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企业等仍然比较依赖于政府,这就需要由政府部门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应用与转化市场形成初期,予以政策性的引导和扶持,也可以先直接建立一些中介机构,然后把这些中介机构逐步推向市场。除了要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