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哲学发展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哲学发展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哲学发展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吴晓明】哲学发展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长期以来,哲学的地位和作用似乎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我们开始面临着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即:在改变了的历史条件下,哲学如何求生存、求发展?虽然一切看起来都还照常,但内在的紧张和不安已开始活跃涌动了。

哲学研究者们自己发问:我们的职业是否有前途?我们的工作是否有价值?我们所探讨的那些课题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否还有意义?一种颇为执着的看法认为,我们可以不顾及外面的所有变化而把哲学当做一种单纯的学术坚持下来;而另一种较为悲观的看法则认为,虽然我们仍可坚持,但这毕竟只是一种不幸的“命运”,因为哲学本身已经过时—一无论是它的问题还是它的方法都已不再具有什么现实的意义或价值了。

不管这些看法具体说来怎样,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对于哲学之地位和作用的坚定信念正在让位给某种不稳定的动摇,让位给对于哲学之意义和价值的怀疑态度。

这种信念和态度上的改变并不是可以简单地用“好”或“坏”、“对”或“错”来标识的,正象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不是可以用一两个词令就轻易地打发掉一样。

必须认识到,正在出现的怀疑和动摇实际上包含着某种“历史上非常真实的东西”,因而即令要对此做出概括的评判,也只有以对问题的认真分析为前提,才可能是有意义的。

以下我们想就目前哲学发展的主要之点提几个问题,并尝试作一些相应的评论。

1.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的哲学一直居于知识领域的王座,成为理论界“合法的宠儿”。

然而现在这种地位却似乎发生了某种动摇。

问题在于:这种地位动摇是如何发生的?它意味着什么?又当怎样去评价?就某种较为一般的意义来说,哲学地位的动摇显然是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改变相联系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切近的实践要求提出来之后,我们的经济生活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而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正在发生并且还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革。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摘要】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培育人文社会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消费不足、收入分配结构问题和社会矛盾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迫切需要依靠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持。

由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总体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作用;挑战;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道路中每次重大理论突破和发展道路抉择的关键时刻,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创新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全国迎来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进行了思想准备;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已经发生根本转变。

与改革前期相比,总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地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2007年爆发的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

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作用,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重大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武器,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

白银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调研报告吴云保

白银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调研报告吴云保

白银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调研报告吴云保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号),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转型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对白银市“九五”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发展繁荣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目前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状况(一)组织机构状况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组织机构从单位性质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社科联、党校、讲师团、教科所、政研室、经研室、文明办、党史办、市志办以及靖远师范的哲学社会科学部门等纳入国家编制序列的事业单位。

另一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各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各种社会团体组织。

目前,全市共有这样的市级社团组织多家。

总体上看,我市社学社会科学组织机构相对健全,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体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的特点。

但从全市范围看,我们在组织机构方面仍处于低等水平。

(二)人员队伍状况我市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社科类事业单位的人员,约占总数的;二是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成员,这部分是主体,约占;三是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约占。

三部分总计约为人。

这对于我们这个万多人口的地级市来说,总量是不够的。

在这一万多人的队伍中,从年龄结构上看,老一辈社科工作者所占的比重相对大些,中青年则相对不足;从职务、职称上看,各级领导干部、中级以上职称者约占半数。

(三)工作状况虽然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工作条件比不上发达地区,但我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毫不气馁,努力拼搏,工作并不落后,有的单位或工作在全省属于前列,特别是我市社科联的工作业绩在全国是先进的代表,在全省名列前茅。

这些部门虽然总体上归属于哲学社会科学,但又有各自的主要任务,其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状况也不尽相同。

其中,市社科联既是机关事业单位,又是人民团体,尽管规模不大,却是全市多家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业务主管单位,其工作在全省处于上游,曾先后多次获“全国先进社科联”和“甘肃省先进社科联”称号。

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的现状1. 人才规模与结构目前,山东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规模较大,涵盖了各个领域。

然而,从结构上看,人才队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部分领域的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人才缺口较大。

同时,人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年轻人才缺乏的现象较为突出。

2. 人才培养与引进山东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另一方面,对于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3. 人才使用与发展山东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使用和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单位对人才的使用不合理,导致人才浪费和流失。

同时,人才的晋升和流动机制不健全,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空间。

缺乏持续的职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也制约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4. 人才评价与激励目前,山东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过于强调论文发表和课题申请等量化指标,导致学术质量下降和创新力不足。

同时,激励手段有限,难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人才生态环境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是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重要保障。

然而,山东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仍需加强。

部分地区和领域的人才工作环境有待改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三、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的建议1. 进一步扩大人才规模,优化结构山东应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扩大人才规模,填补人才缺口。

高职高专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现状及其对策

高职高专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现状及其对策

12 哲 社科研 工作 滞后 ,研究水 平不 高 .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2 0 年 6 07 所高职高专院校平均获得省市级 以上哲社科研项 目不到 1 项,教育厅
项目 平均 3 ,经费 2万 , 项 甚至有学校在哲社科研项 目 上为零。在科研成果方面,哲社类公开发表论文 8 篇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仅有 5 2 篇。这些都说明高职高专哲社科研经费缺乏 ,研究水平较低。
41
成都 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研工作的态度评价较低。
表 1 学校领导对科研 工作 的认识 科研工作是否有必要
很 有 必要 必要 性 不 大
第 1 卷 20 年 1 月 2 09 2
表 2 学校制定科研政策的指导思想

8. 95 7 69 . O

高职 高专哲 学社 会科学科研 工作现 状及其对策
王 进 鑫 ,刘
( 成都 电子机械 高等专科 学校
黎 ,程

603 ) 10 1
四川性教 育研 究中心 ,成都
摘 要 :本文对 6 所高职 高专院校哲社科研 工作现状进行 了实证调查 ,针对普遍 忽视哲社 科研工作在 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 中的作 用、哲社科研意识不强、水平较低、严重制约哲社 科 研 工作发 展 的现 状 ,分析原 因并提 出相 应 对策 。
13 0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哲社 和理工类科研 的关系 重视理工科 ,兼顾哲社 重视哲社 、兼顾 理工科
n 8 2 4
% 7 .7 2 5 35 . 4
没有必要
总计

15 1
43 _ 5
1o 0
仅是学科差异 ,都应重视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科研评价方面一直备受关注,评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也是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的趋势。

一、现状分析1.评价指标多元化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的评价中,评价指标趋向多元化。

传统的科研评价主要是以SCI、SSCI等国际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用数量为主要指标,而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这些指标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科研水平。

现在的科研评价中,学术成果的数量、质量、实用性、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都在被综合考虑,如专著出版数量、专业成果奖励、学术影响力等。

2.地方特色突出在不同地区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中,地方特色也日益凸显。

中国各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高校也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加大了地方特色的权重。

位于西南地区的高校可能更注重当地的社会问题研究,而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可能更注重国际交流和对外影响力。

3.政策导向性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也受到政策导向性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相关政策和项目也在不断出台。

这些政策对高校的科研评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例如国家社科基金、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的方向和水平。

二、发展趋势1.加强学科交叉未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将更加重视学科交叉。

目前,许多前沿课题都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而传统的学科分类和评价指标可能无法全面评价这些跨学科研究。

高校将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并在评价指标上加大对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认可和支持。

2.关注社会需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将更加关注社会需求。

未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的评价将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对社会生活的改善,将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并探讨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分析1.科研评价指标存在单一性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往往侧重于学术论文数量、SCI收录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这种单一性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术思考,使得科研工作过于功利化。

忽视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降低了科研工作的质量。

2.科研机制不够完善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机制还存在不足,学术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评价过程中缺乏公平公正,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

这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降低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成果的转化能力还有待提升。

目前,很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难以形成对社会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更多停留在学术界,没有实实在在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这就需要高校在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培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

2.建立更加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在发展趋势上,高校应当进一步改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强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减少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工作机会,从而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在评价现状和发展趋势上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高校应当结合国家科研政策和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改善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只有这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一、现状分析1. 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目前,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完善,评价标准和方法相对传统,还停留在成果数量、论文发表和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

这样的评价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的实际水平值得深思。

2. 学术成果评价单一化在科研评价中,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果的数量和期刊发表等,而忽略了对于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的评价。

这导致了一些学者为了追求数量,而牺牲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出现了一些“重发不重研”的现象。

3. 科研评价与实际应用脱节一些科研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具备实际的指导意义,但这并不妨碍其在科研评价中获得高分。

这种现象导致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与实际应用的脱节,使得一些科研成果无法在社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4. 科研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机制并不完善,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

评审的过程和标准不够规范和明确,容易受到一些非科研因素的影响。

这不仅不利于激励优秀的科研成果,也容易造成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二、发展趋势1. 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未来,科研评价体系将向着多维度、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引入了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不再单一追求发表数量。

2. 加强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价未来的科研评价将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价,包括成果的原创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以及对学术界和社会的影响力。

这可以激励学者更多地去关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术研究的实际价值。

未来的科研评价将更加注重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不单单是论文和专著的发表,而是要求科研成果能够产生实际的社会影响,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这将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的应用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未来的科研评价将更加严格,评审机制更加完善。

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新问题和解决对策

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新问题和解决对策

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新问题和解决对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科学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力量,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重视社会科学研究。

随着国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探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保障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是整个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研究者角度看,一些人的研究目的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有的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并不是为了获得研究领域的创新制高点,而是将科研作为手段,侧重于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如不少高校为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提供了可观的配套经费,这对教师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有的教师对科研活动本身缺乏清醒的认识,认识不到科研的意义和价值,具有盲目性。

从事科研活动并不是自发自愿,而是“为成果而成果”,迫于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等压力,具有被动性,如不少高校规定评聘高级职称必须有主持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的经历。

由于研究目的不纯粹及研究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导致一些教师缺乏充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处于疲于应付的境地。

从研究特征看,一些科研活动不再那么具有创新性,缺乏探索精神。

创新性是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

然而在目前情况下,有的教师的科研活动背离了这一特征,只是简单、低级、重复的智力劳动,缺乏探索精神,甚至剽窃、伪造学术成果,导致教师在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

尤其是近些年来,个别教师充当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不顾自己的身份,针对社会敏感问题发表别出心裁的所谓创新性言论,伤害了公众的感情,从而加重了民间对所谓教授、专家的信任危机。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材料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材料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材料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思想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类的思维、
行为、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了深入总结,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取得了一些成绩。

接下来,我将就这些总结材料进行分析和思考。

首先,我们发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

一些理论研究虽然很有深度,但却缺乏实践的指导,导致了理论的脱离实际。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其次,我们也发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些研究方法虽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却无法完全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研究方法,以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

此外,我们也发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学科交叉的问题。

不同
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壁垒和隔阂,这导致了一些重要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学科交叉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希望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不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第23卷第2期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3No.2 2021年4月JOURNAL OF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Apr.2°21文章编号:1008-3812(2021)02-046-04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对策和建议方晓辉(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110122)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然后从高质量做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基本要求、发展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策中图分类号:C3文献标识码:A当前,沈阳正着眼于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紧密围绕推动新时代全面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沈阳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客观和民主的决策咨询建议,对于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率先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当前沈阳市正处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完成沈阳市“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是新时期赋予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1)肩负起党中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

习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研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研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研报告社会调研报告一、引言社会调研是一种通过实地走访、采集数据等方式了解社会现象、问题以及推测可能发生的变化的方法。

本次调研旨在探索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二、调研背景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建立社会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疑问和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现状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三、调研问题1. 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当前社会价值观的主要特点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

2. 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但传统的教育体制在面对新时代的变化时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改革教育系统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 社会公平与社会福利:社会公平和福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我们需要研究当前社会的公平状况,以及提升社会福利的策略和方法。

四、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访谈等方式,与各个社会群体代表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对于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感受。

2.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途径,收集大量数据用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五、调研结果与分析1. 社会价值观的转变: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工作观念等方面有了更为多样的选择。

然而,这也带来了价值观多样化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碎片化。

2. 教育体制的改革:通过与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教育体制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亟待加强,教育内容和方法需要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社会公平与社会福利:调研显示,社会公平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的重要挑战之一。

收入分配不均、机会不平等等问题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政策,提升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党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党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党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作者:赵敏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11期摘要全国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会议的召开,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创新吹响了新的号角,党校系统作为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发出自己强劲的声音。

从党校角度来看,有责任有义务发展出体现党校自主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基于此,本文对党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党校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C311 文献标识码:A0引言在近期的一次哲学社会工作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方面进行了重大而精心部署。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机构——党校,理应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精神,发挥好自身优势,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1党校哲学牡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未被充分认识多年来,虽然党中央反复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党校的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轻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现象。

从理论上讲,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二者平衡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平稳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两者待遇存在极大的差异,比如在管理机构、资金供给、规则建设、统筹协调等,哲学社会科学都没有形成规范化与规模化,两者发展及其不平衡。

此外,党校的相关人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宣传不够,使得社会公众对哲学社会缺乏正确的了解。

1.2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程度不足长期以来,党校的资金投入不足,是阻碍校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据统计,我国的哲学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与开发的经费要远低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

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一、前言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核心领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众多学科,如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本文将对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探讨。

二、国家哲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1. 研究领域广泛哲学是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哲学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多个方面。

目前,国内哲学研究非常活跃,不仅关注传统哲学问题,也关注当代世界中的问题,如科技伦理、环境伦理等。

随着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哲学思想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2. 理论创新现代哲学研究注重理论创新。

在哲学领域,一些新的学派和学说不断涌现。

例如,当前网络化的社会形态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促进了“互联网哲学”的产生。

另外,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发展也提出了多种挑战,推动了哲学领域的一些新思考。

未来,哲学领域的理论创新有望不断推进。

3. 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融合现代哲学的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

例如,在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中,哲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此外,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流也逐渐深入,究其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哲学思考的深入挑战。

三、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1. 研究方向多元化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也非常多元化,其中包括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领域。

众多研究领域的涉及,有力地推动了各方面的社会科学研究。

2. 研究方法创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化的趋势。

一方面,传统的方法在逐渐更新,例如质性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另一方面,新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研究中,例如社会网络分析、大数据分析等。

在多元化和创新化的背景下,多元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推动社会科学研究更加深入。

3. 前沿探索面对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各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对于深入探索前沿问题呈现出高度关注的态势。

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理论纵横理论版178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蒋词恩(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研究社会中的人和人构成的社会的科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道路理论研究、引领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着诸如创新不足、学风不正、脱离实践等问题,引领一个民族思想的科学理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引领思想、服务社会、教育群众的能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 存在问题 对策一、哲学社会科学中存在的问题1.哲学社会科学有“啃老族”的现象哲学社会科学要获得发展,不是信手拈来凭空推敲出来了一堆理论,而是需要它聚焦现实、聚焦问题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自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经典理论中汲取智慧,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进步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内容,这种内容的来源,便是聚焦时代要求、聚焦社会进步而产生的新思想、发现的新规律、总结的新经验。

1.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源之一,其中包含的认识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类社会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等理论,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除了坚持其真理性和价值性外,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记它的与时俱进,经典著作的形成是过去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他们自己的时代进行的革命斗争、理论研究、社会建设,从而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把握,对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所得出的结论。

而过去的历史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并不能在今天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我们即不能忘了“老祖宗”的智慧财富,又不能做思想上的“啃老族”,只有不断的结合实际,结合时代,结合新形势,才能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引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整体上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参与国际对话的能力与范围大为拓展,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已成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与哲学社会科学所承担的时代责任还不相适应,我们应认真研究当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及时解决问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布局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的支撑力度不足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短期内可以直接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可进行量化计算,并直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和历史积淀[1],需要通过思想和观念的先导性变革以渗透方式间接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果转化见效慢,有时还􀀂看不见,很难进行量化的测算。

因此,社会上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作用认识有很大的差异。

正是由于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认识不足,高校的学科布局及其资源投入也主要倾向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覆盖的高校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26所高校,基本都是&#104。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创新研究方向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创新研究方向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创新研究方向社会科学研究是对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的学科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研究者们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断探索新的创新研究方向。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讨论,以期对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1. 方法论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方法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复杂性。

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处理好数据收集和分析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可信度与可重复性问题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大量数据可以被用于支持社会科学研究。

然而,在海量数据背后是否真实反映了事实仍然存在着质疑。

同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许多社会科学实验很难被复制。

因此,如何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成为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人文关怀问题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研究则偏向于理论背景或者纯粹学术化。

如何将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文关怀有效结合,并对社会带来实质性影响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二、创新研究方向1.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交网络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大规模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交网络中隐藏的特征和模式,并且为解决一些重大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例如,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分析预测流行疾病传播路径,改善医疗资源调配。

2.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变化对社会造成了巨大挑战,包括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

因此,如何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社会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政策影响,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路和创新方法。

3. 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岗位被自动化取代。

这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巨大变革。

因此,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对就业的冲击,以及发展新的职业技能和适应性成为一个研究重点。

党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对策

党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对策

072当代思潮党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对策在我国,党校不但是广大党员干部培训和轮训工作的主阵地,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在新时期,党校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教学科研活动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作用做出创新性的贡献,切实承担起研究党的理论、传播党的声音、培养党的干部的重要使命。

党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性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党校的重要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是我们人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党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服从党和国家的大局,遵循和探索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

按照党员干部成长的特征和需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具备政治操守和工作能力的党员干部。

因而,各级党校不但承担着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重任,而且还要向广大党员干部传播社会科学知识,提升他们的理论能力和综合素养,促使政府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更为科学化、民主化,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新时期,如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何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如何构建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因而,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党校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为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贡献力量。

党校是推动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党校培养了一批具备良好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教学科研人员,党校教师是高校之外的重要人才群体。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党校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教师对哲学社会科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党赋予各级党校的重要使命,党校应当继续研究和宣传哲学社会科学,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战略设计和发展思路。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导论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哲学属于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humanities)是由研究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如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都属于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

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社会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科学包含人文科学在,狭义的社会科学则不包括人文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其实就是指广义的社会科学。

今天主要讲以下问题: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二、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介绍四、如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思潮、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

前沿问题多指学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新探索。

热点问题是一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在一定时期会有一定的重合。

所谓前沿,应该是由学术本身的逻辑发展出来的,并且能够在后来的学术发展史中,成为人类知识积累过程的一个阶石;所谓热点,是因应一时一地人们的社会需要引出的兴奋点。

⏹大学2003年5月出版、由韦伟撰写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前沿若干重大问题》。

⏹还有各个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的著作也很多。

⏹这些著作所介绍的前沿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类:1.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既有国的、也有国外的。

有些所谓新思潮并非真正是“新”的,有的在国外已经发展几十年了,但刚刚在国兴起;有的原来就有,但目前又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如:新儒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后现代主义等等。

2.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方法有哲学社会科学新方法所引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革命。

如由系统科学方法论所引起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认识、新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管理运行机制落后、队伍建设滞后、理论创新不足等问题,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保障制度、组织管理机制、学术评价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机制;创新
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未被充分认识
多年来,尽管党中央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但轻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现象在社会实际中仍普遍存在。

从理论上讲,一般都承认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但实际状况则是二者所受待遇不同。

在管理机构设置、资金供给、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成果鉴定、评奖体系等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都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从上到下正规化、规范化,造成两者的发展极不平衡。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更是令人担忧。

中央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被束之高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遭到冷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往往缺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参与。

此外,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劳动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宣传不够,社会公众对哲学社会科学也缺乏了解。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错位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最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模仿苏联模式设置的。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部门设置、专业编制、干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课题计划安排、科研成果的评定和运用、职称的评定和晋级等都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的作用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非科学化”倾向。

其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多的是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存在着注疏化、宣传化、学究化倾向。

所谓注疏化,就是一味注疏导师经典,图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不是探讨研究有关问题,积极提出有关建议和对策;所谓宣传化,就是只注重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把科学研究简单地降低或停留在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功能上;所谓学究化,就是逃避社会现实问题,躲进小楼,闭门造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引经据典,无以创新。

这些倾向偏离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宗旨,造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错位。

其二,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研究通常使用的观察、概括、验证等方法手段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受到种种制约,许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滞留在理论推论、假设演绎阶段,缺少系统观察、定量分析和现代科技条件下所能进行的实验考证。

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就不会有更科学的研究成果。

(三)国家财政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依赖国家拨款,但投入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据统计,我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远低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2%~3%。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议》提出,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

而2001年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在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仍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9%。

与科技投入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更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6年设立时为8011万元,2002年增加到19.66亿元。

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986年设立时为1000万元,2002年增加到1亿元,2004年达1.2亿元,绝对额和增长幅度远低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我国科技界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还有大量的专项拨款,而哲学社会科学界除有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外,基本没有其他的专项经费来源。

虽然国家及各地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近些年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较小,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涨幅更小,与国家和各地区对自然科学的投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滞后
当前滞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原因很多,就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而言,主要存在四个体制“瓶颈”: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严重扭曲,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不完善,四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缺乏新型合理的与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有效的交换机制。

(五)理论创新不够,学术风气浮躁
理论创新不够和学风浮躁的问题是当前社科界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哲学社会科学总的说来是得到了发展,出版了大量的论文、论著,翻译了许多西方著作,但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可以给社会实践以理论指导的精品力作则不多。

给人的感觉是繁荣有余而发展不足。

这种现象与哲学社会科学界缺乏创新精神和学风浮躁有很大关系。

另外,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风也出现了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为,不能实事求是地追求真理,而是见风使舵、随波逐流;在学术上,不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而是粗制滥造、浅尝辄止。

许多人不是把学问做深、做高、做精,而是往大里做,以至于编书、撰书之风盛行,出现了学术膨胀化和泡沫化的现象,给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积极建立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繁荣发展的制度和机制
(一)深化哲学社会科学体制改革,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制度保障
1 坚持理论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
科学
紧密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创新,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坚持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瞄准学术发展前沿,开拓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既立足当代又继承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学习外国,大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要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行分类资助,区别对待。

对于基础理论研究要重点保护、支持,以稳住队伍。

而对那些具有应用性的学科要采取放开、搞活的方针,鼓励这方面的研究机构和院系与实际工作部门或企业界联合,促进其为有关部门领导决策和经济建设服务,甚至可以直接介入经济,走产业化自主发展的道路。

同时,国家也要通过各种手段引导、鼓励经济界参与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逐渐使全国形成一个理论研究与经济建设具体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要主动征求实际工作部门的意见,使课题立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闭门造车、孤军作战的研究方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发扬多学科、跨部门协作攻关的精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重大课题的研究,这样才能生产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社科应用研究成果。

2.投入机制
经费投入为科研系统输入能量流,提供动力和活力,起着驱动作用。

政府和企业是社科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主体,因而也应是经费的投入主体。

各级政府可采取政府投入和社会筹资相结合的办法,设立社科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重大社科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

专项资金中的政府投入部分要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增长而适当增加。

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要面向全社会、面向经济组织和管理部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横向交往,由“书斋”走向社会,争取横向课题,向社会筹措资金,变单靠“吃皇粮”为“吃百家饭”,逐步形成多渠道的科研投入机制。

3.推广机制
推广机制就是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向市场,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创造条件。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进一步改变观念,应该认识到“知识”、“成果”也是劳动的结晶,需要得到社会认可,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中流通。

今天是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为宣传和推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宣传推广自己的成果,也难以承担足够的推广费用。

因此建立和健全专门负责推广宣传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中介机构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企业等仍然比较依赖于政府,这就需要由政府部门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应用与转化市场形成初期,予以政策性的引导和扶持,也可以先直接建立一些中介机构,然后把这些中介机构逐步推向市场。

除了要进一步
发挥政府的去观调控作用以外,还要更加灵活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技术市场成熟以后,中介机构可以通过灵活的政策导向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如可以“承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或者接受企业的委托寻求技术支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