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构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构造

一.区域构造

实习区位于黄陵背斜之中,其区域范围涉及整个清江流域或鄂西地区。

该区构造极其复杂,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比较特殊。按历史大地构造学派观点,本区位居扬子地台鄂黔台褶带与四川台向斜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过渡地段,具体落实在鄂黔台褶带之黄陵断穹中。照地质力学的说法,本区也正好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淮阳山字型西反射弧和区域东西向构造带的汇交复合部位。按板块构造理念,本区地处扬子板块之扬子陆块中的中上扬子地块内。

附图(地力、板块、槽台观大地构造位置图)

尽管本区出露有黄陵花岗岩及闪长岩体,但就整个清江流域地区而论,则主要表现为褶

皱、断裂极发育,岩浆活动甚微弱的基本构造特点。

在上述区域范围内,发育有基底和盖层两大类型和六个走向方位的构造。其中,基底构造分布出露在黄陵背斜之中,于晋宁期或前震旦纪时期形成的古老构造形迹,它包括北西和北东两个方向的褶皱,以及同期伴生的韧性剪切带;盖层构造的分布遍及清江流域地区,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变动的产物,由四个构造线方位的褶皱、断裂带组成:①为弧形构造带,是区内最发育的构造形迹,由巫山-团堡弧形向斜带、楠木园-建始-恩施弧形背斜带、茶店子-红岩寺-宣恩弧形向斜带、长阳-太山庙弧形背斜带及东山峰弧形背斜带及齐岳山断裂等组成;②为近南北走向的短轴褶皱与断裂,是区域最引人瞩目的构造,它包括黄陵背斜、秭归盆地、石桥坪向斜和对马山向斜以及仙女山、九湾溪断裂;③为近东西走向的褶皱与相应的断裂,是本区重要构造形迹之一,系区域东西向构造系统的成份,主要由奉节复向斜、香龙山背斜、三庄溪-黄连庄向斜、五峰背斜等褶皱及渔阳关断裂、界河坝断裂、沿江河断裂等断层构造组成;④为北北东向构造,其褶皱形迹少见、断裂构造极发育、规模较大者主要兴山、建始、恩施、黔江、咸丰、大磨坪断裂(位于两角坝-林家湾,长41km)。

概括上述可知,不同方位、不同性质、不同时代的若干构造形迹汇交或围绕黄陵结晶基底及古老的花岗岩块产生,发育有大量弧形构造,并间有穹隆及盆地构造呈现的总体映变图像,是黄陵背斜-清江流域地区的基本构造格局。其形成过程与变形控制条件的根本,似乎极大程度与黄陵背斜相关。因此,有关学者认为,黄陵背斜是研究扬子地台地史演化的“一只眼睛”或重要窗口。

附图(20万分之一巴东幅区调报告、P139)

二. 实习区构造基本特征

由于本次实习的基本教学内容主要限制在黄陵背斜的内外开展,因此,黄陵背斜的展布与影响区域,既为实习区包括的范围。在该地区内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侵入岩体构造与面理构造和线理构造均较发育,且整体可分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两大部分。

(一)基底构造

实习区基底构造限制出露在黄陵背斜圈定的范围内,变形介质为本区第一构造层,岩性为一套中深变质程度的片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一般认为上述岩性的地层时代应归属下元古界的崆岭群(P t1Kn)。但宜昌所的熊成云等(2004年)却认为,在本区的崆岭群中,实际包含有神农架群(Pt2sh)及太古界东冲河组(ArD)的地层。

Ⅰ. 基底褶皱

以崆岭群为变形介质的基底褶皱,主要发育北西西向线状紧闭褶皱和北东向宽缓褶皱。二者在空间以叠加褶皱类型呈现。

形成时间相对较早的北西西向褶皱,在黄陵背斜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广泛发育,梅纸厂复向斜、横溪倒转背斜可谓本期褶皱的代表。其中:梅纸厂复向斜位于贺家坪-大垭-薄刀岭一线产出,长12km,轴向北西310-330°,北翼由崆岭群左村坪组和小渔村组,南翼由小渔村组构成,槽部有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北翼片理产状倾向南西、倾角50-85°,南翼倾向北东,倾角50-70°;横溪倒转背斜位于横溪-李家院子一带出露,长度>6km,轴向275°左右,其向东的倾伏端明显可见,但向西的延伸部位则部分被震旦系地层以角度不整合关系所覆盖,北翼为正常产状,倾向北东,倾角相对较缓,一般为50-70°,南翼为倒转产状,倾向北西,倾角较陡,通常为60-85°。翼部由崆岭群小渔村、庙湾组地层组成,核部被闪长岩入侵就位。

形成时间相对较晚并叠加在北西西向褶皱之上发育产出的北东向褶皱,主要见在黄陵背斜的北部出现,例如,圈椅淌穹状复背斜、巴山寺复向斜和白竹坪复背形,就是本期褶皱的成份。以S1为褶皱面,褶皱形态较宽缓,核部多被侵入岩体入侵占据,令早期北西西向褶皱轴面发生弯曲变形,是本期褶皱的平面图示褶皱表现特点。

Ⅱ. 基底断裂

系指限在黄陵背斜内发育,以崆岭群及黄陵花岗岩、闪长岩为变形介质,并主要表征早期韧性特征的断裂构造。

在黄陵背斜北部,主要发育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韧性剪切系统;在黄陵背斜两部,主要发育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

1.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

包括白果园-栗林河、黄凉河-弓槽驿、水月寺-白竹坪、黄家祠-马粮坪4条,以水月寺-白竹坪的规模较大(断续长达15km)。其特征是,在上述韧性剪切带内,普遍发育初糜棱岩,可见旋转碎斑、压力影构造及高塑性流变剪切褶皱,早期具右行推覆,晚期有右行滑覆运动特点。

2.北东向韧性剪切带

北部主要由大垭、野马洞-三道洪子、西垅-围家河、盐池河-垭四条,南部主要有白灵寺-红桂,端坊溪-纪家咀2条。

该组产状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为,一般由2-3条次级剪切带组成,发育糜棱岩化-初糜棱岩,具分带性,并可见S-C组构,旋转碎斑及鞘褶皱。本组韧性剪切带相对规模较小,且连续性差,主要为走向滑动类型。

3.北西向韧性剪切带

构造岩分带明显,常见糜棱岩、初糜棱岩及构造片岩,露头尺度见S-C组构、铬铁矿压力影,镜下见石英具拔丝构造、波状、带状消光以及斜长石双晶弯曲和变形云母的“云母鱼”等显微构造现象,相对规模较大,运动学性质以走滑型为主。

北部发育雾渡河、白竹坪-盐池河2条,中部仅见板仓河1条,南部有马滑沟、茅垭、梅纸厂、杜家院子等4条。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上述韧性剪切带中,规模最大者,为雾渡河与板仓河。例如,前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