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 散文二篇(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思维能力:结合文章段落内容及结构提升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

2.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与伟大的人格魅力。

2.学习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开头的写作技巧,掌握总分总式的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1.鼓励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深刻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恰如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活着,都有不同的追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聆听罗素的回答!一、走进作者首先,我们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年),2岁丧母,4岁丧父,由祖父母抚养长大成人,一生命途多舛、坎坷不断。

正是由于童年遭遇的艰辛与孤寂,罗素尝尝独自一人在荒凉失修的花园中玩耍与思索,由此对自然、生活、知识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观其一生,即使生活艰辛,罗素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积极追求知识与真理,坚决捍卫和平与正义,是公认的“未来时代的先知”、“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因此,罗素的一生又多姿多彩、璀璨夺目。

可以看到,罗素虽饱经磨难,但他努力生活、不屈不挠、奋发进取,最终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像罗素这样的“大家”,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作出了怎样的思考与回答呢?接下来,我们结合上述作者生平,走进文章,听一听罗素的答案。

二、领会全篇请同学们快速通读一遍课文,待会儿老师将通过内容提炼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考一考大家,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来学习。

学习任务一:内容提炼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题目采用问句的形式,激发读者想象。

就让我们走进文章,探探究竟,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段第一句便揭示了答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6 散文二篇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6 散文二篇

16散文二篇1.把握课文的中心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意蕴深刻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生命,总是令人深思。

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它到底能不能永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惑一起来学习严文井先生的散文《永久的生命》,从中寻找答案吧!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积累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等。

◎文体知识议论性散文2.目标任务二:感知内容,诵读“生命”。

◎朗读标题,请同学们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①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②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朗读全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支撑这一观点?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支撑这一观点的语句:①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②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③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阅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概括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中心句:即每段的第一句。

学习任务单观点:歌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永久的生命②神奇③感谢3.目标任务三:质疑解惑,思考“生命”。

阅读课文边文中的“自读提示”,思考一下,看你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整体的生命是永久的,个体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的这种奇妙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有限的个体生命?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不同的人,即使活了同样的时间,其对整体的生命的意义却可能截然不同。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 16 课《散文两篇》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新课导入展示一些关于生命的图片或视频,如春天的花朵、新生的婴儿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美好的等。

2.作者介绍介绍严文井和罗素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强调他们在文学和思想领域的重要贡献。

3.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以下词语:兴味(xìng)洗涤(dí)卑微(bēi)牛犊(dú)茸毛(róng)消逝(shì)繁殖(zhí)凋谢(diāo)臼齿(jiù)疲倦(juàn)蔓延(màn)混为一体(hùn)提问: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理解?明确:兴味、洗涤、繁殖等词语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卑微、茸毛、蔓延等词语的意思比较难理解。

4.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永久的生命》一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答案。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6课《散文二篇》之《永久的生命》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6课《散文二篇》之《永久的生命》教案

永久的生命一、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生命观。

3、揣摩议论性散文的思路并掌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生命观。

难点:揣摩议论性散文的思路并掌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二、教学方法朗读、启发、探究、多媒体辅助。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视频导入)视频播放:心脏跳动的声音。

2、导言: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心脏跳动)是的,我们听到了心脏的跳动,这不就是我们生命的象征吗?那你希望你有多长的生命?(生答)不管8()岁,10()岁,它都有个期限。

可有个童话作家,他却说生命是永久的。

下面,让我们一齐走进生命,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可以永久?(板书:永久的生命严文井)3、严文井(1915—2023),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初读文本,扫清字词障碍1、全班齐读。

2、正音、释义: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严文井的生命观。

建议:你可以快速阅读文章,圈画各段的中心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后作答。

(理清思路忖,可提段落内部的议论性思路,简单提一下议论性散文的结构)2、在这种生命观之下,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呢?(用宗璞诗意的、描述性的文章《紫藤萝瀑布》来帮助学生深入体味永久的生命观)(四)文章总结,感悟生命,珍爱生命。

1、小结: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永久而不朽;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也没有永久的生命。

读了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教师赠语:生命短暂,我们不能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要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核心素养】第16课 散文二篇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第16课 散文二篇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6*散文二篇1.语言运用:正确认读和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思维发展: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3.审美鉴赏: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4.文化传承: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学习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理解其中心论点及人生哲理。

2.了解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感受文章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1.通过标题、关键句来理解中心论点。

结合自己的思考,领会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2.理解文章的思想和人文内涵,探寻作者的精神境界。

诵读法、探究法。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童话集《严文井童话集》等。

2.生难字词(1)字音臼.齿(jiù) 兴.味(xìnɡ) 洗涤.(dí) 卑.微(bēi) 茸.毛(róng)蔓.延(màn) 凋.谢(diāo) 牛犊.(dú) 消逝.(shì) 繁殖.(zhí)(2)词义【臼齿】磨牙的通称。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①(草木花叶)脱落;②指老年人死。

三、初读课文把握观点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点拨:①没有永久的生命。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②有永久的生命。

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 》教学设计

16*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体会哲理性散文的特点,理解作者观点。

2.通过批注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生命的人文内涵,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

3.赏析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生命观,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领会生命的人文内涵,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闲话“生命”“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赋得古草原送别》(节选),相信每个同学都会背,这首诗歌颂的是谁的生命?(学生:小草的生命。

)那么在诗人的眼中,小草的生命是短暂的还是永久的?(学生:永久的。

)你认为生命是永久的还是短暂的呢?请举例回答。

(学生思考一分钟,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来看看作家严文井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散文二篇》中的第一篇《永久的生命》。

二朗读“生命”播放朗读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静下心来聆听。

1.请同学们按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同学毛遂自荐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停顿、感情等方面评价。

(重点字音) 3.请找出你最有感触的句子,说一说你的理解。

(可结合自身实际)三探究“生命”1.独立思考:初步感知内容。

通过前面多形式的朗读,你对文章的内容产生了哪些疑问呢?下面请同学们用“你问我答”的形式考考你的同学,你指名提问,对方作答。

①第1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小,对生命中的事不能做主。

②第2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比喻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③阅读第3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小组讨论:结合旁批理解课文。

同学们都知道,自读课文的学习离不开旁批,相信同学们在自读的时候就有在思考旁批中的问题,你独立解决了吗?你还能不能加上其他的旁批?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交流学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课中的两篇散文《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分别选自朱自清的散文集,旨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散文的抒情性和描绘性。《背影》通过讲述父爱的深沉,展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荷塘月色》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拓展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阅读更多散文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散文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形成长期记忆,提升自我认知。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对散文知识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通过反思,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散文的抒情性和描绘性,通过学习《背影》和《荷塘月色》,对散文的表现手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能够分析比较两篇散文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对朱自清的写作风格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教学评价与反馈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学生将在小组讨论后展示他们的成果,包括对散文的分析、讨论和解答。教师会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思维深度和表达能力。
3.随堂测试:教师将设计随堂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验学生对散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测试结果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经典散文。

本节课将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散文课文,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散文的深层次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散文的特点及其在文章中的体现。

2.难点: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教材:准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课文的教学材料。

3.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散文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加深对散文特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分享讨论成果。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永久的生命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中心观点。

2.品味文章既睿智又形象,既理性又富有感情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领会课文人文内涵,结合自身实际生活获得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当代作家。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是他1942年写的一篇哲理散文。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略有改动。

这是严文井在早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当时作者“到了三十岁的边头”,是作者对生命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文体知识】议论性散文【字词清单】【多音字】奇奇qí奇迹jī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

)兴:【串句记忆法】老人看到家族中人丁兴(xīnɡ)旺,心里很高兴(xìnɡ)。

【理解词语】臼齿:磨牙的通称。

茸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整体感知】1.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2.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感慨生命的短暂,欲扬先抑。

第二部分(2-4):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5):赞美生命是奇迹。

【新课精讲】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中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通过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3. 能够写出简短的散文。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2. 写出简短的散文。

三、教学难点1. 应对题目和写作材料;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引导、举例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散文,让学生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

2. 案例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已有的散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发掘散文中的情感、意境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讲解散文是一种散文体裁,不同于小说、诗歌等。

散文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类的感情、对历史的思考等,通常有叙述、议论或抒情性质。

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不像诗歌那样急功近利,它更多的是讲述一些生动的故事,表达一些情感。

散文的特点是真实、清新、朴素、形式灵活、可读性强等,是大众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

散文还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1)对比手法:用对比手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对比,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绿色和黄色,思想和行动,一份神秘和一份智慧,它们交融在一起,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人类的情感统一在一起。

”(2)排比手法:排比手法指的是用同一句型、同一结构的语句,列举多个内容,使文本更加生动、感染。

例如:“世界上只有变化不变的真理,只有不变才是变化的本质;只有规律才能走向灵活,领悟生命的真实意义。

”(3)比喻手法:比喻手法能够让读者理解和感受到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琴声犹如溪涧,声声回荡在山中,宛如初次听到自己心跳般的激动。

”3. 写出简短的散文结合生活,让学生写一篇题材简单的、朴实自然的散文,有两个选择:(1)描述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融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人教版
-多媒体教学设备
-投影仪
-电脑
-课堂音响系统
2.软件资源:
-课文朗读音频
-相关文学作品集
-教学PPT
-写作指导资料
3.课程平台:
-在线教学管理系统
-课堂互动平台
4.信息化资源:
-电子白板
-教学APP(如用于阅读和写作的辅助工具)
-电子图书资源
5.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讨论
-创意写作
-对比阅读
-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知行合一。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作者简介
-穆旦: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课文结构
1.引子:提出问题
2.正文:回答问题
-为爱情而活
-为知识而活
-为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而活
3.结尾:总结
三、修辞手法
1.比喻
2.拟人
3.排比
-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出《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散文的写作特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
3.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难点:
1.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2.识别并创造性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第16课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2.思维发展与提升: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三、文本分析《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也是一篇思考关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散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

序言虽篇幅较短,但文采横溢、意味深长,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因此历来被人们所传诵。

四、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渐趋成熟,知识积累增多,思想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于社会、对生命会有更多思考,因此本文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可以展开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观点鲜明,情感富余变化,因此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提炼生命的特征,将读贯穿始终,层层深入,做到读中品、品中读,将知识的理解与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

在认知上,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从课文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诵读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百年不遇的旱灾,大地干涸,动物们纷纷出逃。

黄鼠狼、山羊、黄莺一行向着传说中的诺亚雨林走去。

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他们又累又饿。

头顶盘旋的秃鹫不停地叫着:“活着多累啊,倒下吧,让我吃了你们吧!”黄鼠狼不屑道:“我还年轻,还没活够呢,我不能死!”小黄莺深情地望着远方:“不行,如果我倒了下来,妈妈一定会伤心的,我不能死!山羊先生也不例外,他笑着对秃鹫说道:“秃鹫先生,等我把动物王国的《史记》写完,那时你也许就有吃我的机会吧,现在,不行!”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回答?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着的理由的权利,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渐趋成熟,知识积累增多,思想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于社会、对生命会有更多思考,因此本文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可以展开对“怎样的生命才是永久的”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观点鲜明,情感富余变化,因此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提炼生命的特征,将读贯穿始终,层层深入,做到读中品、品中读,将知识的理解与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

教材分析:《永久的生命》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层次清晰,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首先谈到了生命短暂的特点,接着说到生命的神奇与不朽,体现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后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表达对生命的高度赞美。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且富余变化,体现散文的特征,也有很强的人文性,对于立德树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自读课文,应多让学生自读、自品、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大胆品味,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和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品读课文,分析文中优美语句,了解议论性散文语言的特点。

3.悟读课文,谈感受,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难点: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情感体验法课程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两个短视频(幼苗破土而出、婴儿的成长)。

无论是破土而出的幼苗,抑或是婴儿从出生到成长,都让我们想到一样东西,(生答“生命”)是的,“生命”!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着严文井老先生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跟他一起来探讨探讨。

1.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包含《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单元选入五篇散文,分别是写人记事性散文、托物言志性散文、写景抒情和议论性散文,意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课是由两篇议论性散文组成,他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学情分析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的也较早,但对于议论性散文,学生接触较少,对议论文学习也仅仅是略有涉及,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批注等多种方式理清课文层次;用品读语言的方法,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通过背诵,摘录等方式,体会文中哲理,掌握文章作者观点。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课文中心论点;2.通过朗读、批注、概括等方式,理清课文思路;3.品读摘抄,背诵,品味文中语言,探寻作者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1.读懂课文,掌握中心论点;2.感受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学习难点1.反复阅读,理清议论文思路;2.理解课文深刻的道理,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学习方法朗读合作探究观看视频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一、导入曹操《短歌行》“人生苦短,对酒当歌”抒发生命苦短的感慨;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意在珍惜时间。

他们同时道出了生命是短暂的事实,而作家严文井却认为生命是永久的,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窥究竟。

二、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1、自读课文,互相纠错字音,勾画不容易理解的语句;2、分组朗读,画出每段中心句。

明确:第一段第一句“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第二段第一句“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三段第一句“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四段第一句“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总结规律:中心句往往在段落首句或尾句)3、快速浏览,概括作者论说生命的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词语,完成板书生命(易逝——可怜;永久——感动;奇迹——赞美)欲扬先抑明确:本文写作意图,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先抑后扬,从一个较低平的起点渐进到崇高的思想境界,“永久”是课文论说的重点。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如“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卑微” 等,理解其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把握文章的主旨。

3.学习文中运用的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境界,对生命有自己的感思和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2.教学难点:(1)探寻作者思想境界,对生命有自己感思和理解。

(2)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体会散文的魅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匆匆数年如白驹过隙。

那么,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看看作者是如何看待生命的。

2.展示课件中与生命相关的图片或名言,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二、作者介绍1.教师介绍: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 年生,湖北武汉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2005 年 7 月 20 日病逝于北京。

2.提问:从作者的生平经历中,你能看出他对生命可能会有怎样的感悟?明确:作者经历了丰富的人生,可能对生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感悟。

三、积累词语1.教师展示词语:臼齿(jiù)、茸毛(rónɡ)、蔓延(màn)、凋谢(diāo)、洗涤(dí)、炫耀(xuàn)、消逝(shì)、卑微(bēi)。

2.提问: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与生命的特征或状态有关?明确:“凋谢”“消逝” 与生命的短暂和流逝有关;“卑微” 与生命的渺小和脆弱有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8.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散文的基本概念、课文分析要点、实践活动要求等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课后作业
1.感悟分享:请同学们回忆自己最感动或印象深刻的场景,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注意运用散文的语言表达情感。
2.仿写练习:选择《背影》或《春》中的一个段落进行仿写,要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特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境教学法:结合课文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图片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散文的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如PPT、交互式白板等,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将抽象的散文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名家解读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此外,结合学生特点,还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提高。
2.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辅导,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探讨文章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提升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
3.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家庭、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意识。
4.情感态度:通过对文本的感悟,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6课《散文二篇》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6课《散文二篇》教案

16《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成都东部新区兴隆学校八一班教者:马炳兰教学目标:1、理清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结合标题和关键语句把握作者的观点。

(重点)2、品味散文的语言,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重点语句蕴含的深刻哲理,挖掘本文的主题思想。

(难点)3、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自主学习:1、解决字词,了解作者。

2、知识链接:议论性散文3、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观点、写作的思路、表达的主旨。

一、新课导入,引发思考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永久的呢?还是短暂的?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散文二篇》去看看严文井对生命的认识、罗素是为什么而活着。

二、研读课文,形成能力任务一:比较阅读——两篇文章信息要点的筛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把昨晚的预习作业完善,形成小组意见,为小组发言做好准备。

学法指导:1、观点:结合对标题和关键语句(中心句、过渡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语句。

2、思路:思考课文每一段主要想表达什么?批注在每一段的旁边。

可以在文章勾画关键的词语、句子,为批注做准备。

任务二:品味语言,读美句,读出情感。

1、个人品读:读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2、小组活动:每个同学都读一遍你喜欢的句子,并且说出你喜欢的理由3、全班交流:分享你的感悟学法指导:1、朗读:要注意语调,感情激烈时声音要洪亮,语调要激昂,感情平静时,语调要深沉些。

2、赏析美句:先判定方法,再阐述方法,分析表现对象及特点。

任务三:品味句子的深刻含意。

1、找一句课文中有深刻含意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2、课文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句子吗?说出来我们为你解答。

任务四:找阅读议论性散文的方法。

1、学生从本文中总结阅读议论性散文的方法2、学生思考后组内交流,做好交流准备。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16课 散文二篇(第1课时)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16课 散文二篇(第1课时)

散文二篇(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永久的生命》一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永久的生命》一文的思路,学习文章写法,品味文章语言。

3.探寻作者严文井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1.理解《永久的生命》一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永久的生命》一文的思路,学习文章写法,品味文章语言。

3.探寻作者严文井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理清《永久的生命》一文的思路,学习文章写法,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件展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向学生提出问题: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悟?你认为“生命”是怎样的?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严文井及其作品,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作为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臼齿()兴味()洗涤()卑微()炫耀()茸毛()牛犊()消逝()繁殖()蔓延()舒畅()凋谢()卑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炫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蔓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朗读全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观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进而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四、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第1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第2段写小草和小牛犊有什么作用?3.第3段中的“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6课 散文二篇 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6课 散文二篇 教案(教学设计)

16 散文二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1.体会本文语言平易通畅、哲理性强的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有关感受和思考。

领会作品的情思,激发对人生新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二)自我研读,生成新知1.生字难字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2.作者介绍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第一层:(第1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2~4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5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再读课文,理解情感(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4)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的特点。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品味文中语言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一、铺垫蓄势,导入新课董卿在《朗读者》第二季第三期《生命》的开场白中说:“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

生命如果有颜色,会不会看上去就像凡·高的《向日葵》和《星空》。

生命如果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

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

”是啊,有同感吗,同学们?在新冠肺炎面前,人类的生命是多么脆弱,但是所有最美逆行者都用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又是多么顽强。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严文井关于生命的心灵感悟,听听他对生命有着怎样的解读!(板书:永久的生命严文井)【设计意图】董卿的开场白既富有哲理,又有文采,可读性很强。

用她的开场白导入,再联系2019年岁末、2020年初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生命”,带着思考,带着感慨走进课文。

二、初读感知,诵读“生命”1.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字词积累。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感知内容,诵读“生命”(1)理解标题。

师:朗读标题,请同学们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预设①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②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设计意图】以黑板展示、屏幕显示等形式,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2)主要观点。

师:朗读全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预设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和语句:①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②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③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设计意图】整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从题目入手猜读文章主旨,再读文章了解主要观点,三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

(3)拟小标题,理清思路。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小标题补充完整。

预设课件出示:第1段:慨叹有限的生命。

第2段:感动神奇的生命。

第3段:感谢永久的生命。

第4段:赞美永存的生命。

第5段:咏叹生命的奇迹。

师小结:作者为了表达其观点,先是将抽象的理论以比喻修辞呈现,而后又以现实生活现象呈现,同时又将其寄寓于哲理性语句中去。

构思十分巧妙。

三、质疑解惑,思考“生命”1.请同学们读课文边文中的“自读提示”,思考一下,看你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提示:要关注其中的关键词,如“个人生命有限”,“‘生命自身’的不朽”,“分开来”“合起来”,“凋谢”和“永存”。

设问1:整体的生命是永久的,个体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的这种奇妙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有限的个体生命?预设因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去做对整个人生有价值的事,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梦想而努力。

师补充:学生的当务之急,是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技能,为未来人生梦想的实现奠定基础。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努力都有其意义,因为生命的整体是永久的,我们要在这永久的生命中留下光彩的一笔,同时又要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在一定的休憩之外,须立即报以百分之百的努力。

设问2:个体生命遇到不幸或痛苦该怎么看待?(生交流讨论)预设作者直接宣告:“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紫藤萝瀑布》中有一句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们不应该沉溺于暂时的不幸,而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生命的不朽。

我们应该保持旷达、乐观的心态。

设问3:怎么理解“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预设生命在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

柔弱的小草能抵抗风寒,一年一年“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一万年前”“一万年以后”都是一样的;小牛犊炫耀着它们“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作者通过对生命更替的生动描述,形象地展现了新生命不断创造的流动与传承。

设问4:“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预设“分开来”指的是个体的生命;“合起来”指的是整体的生命。

整句话的意思是: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整体的生命是永久的,这是生命的奇迹。

如一年一年的小草、一代一代的小牛犊,个体消逝了,整体生命却生生不息、永不休止。

作者从哲理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永久在于整体生命的生生不息与生机盎然。

设问5:“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一句中的“凋谢”和“永存”矛盾吗?预设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师小结:作者认为,人们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个体生命有限,但我们的整体生命永恒。

这是一种乐观积极、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文章第1段说“我们都非常可怜”,而最后一段却盛赞生命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预设一开始突出写个体生命的有限,并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第2段却忽然转折,将我们带入永久生命的美好视野,完美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同时,作者为了表达其观点,先是将抽象的理论以比喻修辞呈现,而后又以现实生活现象呈现,同时又将其寄寓于哲理性语句中。

整篇文章构思十分巧妙。

【设计意图】本文是自读课文。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自读提示”,学会自读,学会在自读提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边文中的四个自读问题是有梯度的,它们暗中把文中难以理解的“个人生命”与“生命自身”、“分开来”与“合起来”、“凋谢”与“不朽”等看似矛盾的词串联了起来,有助于学生在自读时解读。

四、精读细品,感悟“生命”1.解读文本师:这是一篇哲理散文,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哲理散文吗?它有哪些主要特点?课件出示:哲理散文又叫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仿佛与读者面对面交谈,推心置腹,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其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2.品味句子,感悟生命师:文中有很多句子富含哲理,值得细细品味,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预设(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分析: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进行对比,突出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

语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2)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分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3)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分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神奇、鲜活。

(4)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比作“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特点。

师小结:著名翻译家、99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说:“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

”说得真好!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命就会成为永恒。

让我们一同珍惜、拥抱、热爱我们的生命!【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去品析议论性散文的语言,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入手,去品析其哲理性。

【板书设计】第2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观点。

2.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在学习生命具有永久性的特点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个体性特征。

是的,生命如此短暂,正如前文的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

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也许我们该做点什么,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英国哲学家罗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设计意图】开门见山。

在回忆上一节课理解生命的奇迹、咏叹生命的永恒的基础上,走近罗素,去感知生命的意义。

二、整体感知,聆听罗素1.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字词积累。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速读全文,明确作者观点设问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而活着。

预设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设问2:分析罗素渴望爱情的原因。

预设一是爱情可以带来狂喜;二是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三是在爱情的结合中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设问3:罗素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预设一是了解人的心灵;二是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即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设问4:罗素同情人类苦难,具体指同情什么?预设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他能看到这些不幸并希望减轻这些不幸,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的关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悲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