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论文——云南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探究

合集下载

解析地质灾害治理与防治

解析地质灾害治理与防治

解析地质灾害治理与防治[摘要]本文依据云南省的地形、地质以及气候特征,对云南省地质灾祸管理与防治措施进行了扼要的探求和论述。

1云南省的区域结构背景云南作为地质灾祸最频发的地域之一,由于地形地貌以及天文位置影响,各种地质灾祸散布在省内。

云南省的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岩浆作用、断裂结构以及蜕变成矿的多期性、长期性、继承性的活动。

断裂结构为不同等级、范围、特征的结构方式与地形地貌。

它具有显著的区带特征。

云南地形结构相对复杂,很多河流、山脉、坝子、湖泊的走向都受断层控制。

我省作为地震高发区,仅次于西藏、台湾与新疆,处于地中海到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中南区域,同属于南亚地震系列。

依据云南区域结构显现状况来看,能够分红五个板块。

在扬子板块中,主要包含丽江台缘、滇东、川滇褶断带;华南板块,主要是滇东南加里东褶断带,以及甘孜到松潘的板块、思茅到昌都的板块、念青唐古拉到冈底斯的板块。

由于不同的区域单元,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并且湖泊、河流、山脉、盆地都会遭到断裂带影响,所以会直接控制地震散布,让其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

2气候、地形与地貌2.1气候云南受安定洋与印度洋季风影响严重,从属于热带与亚热带高原潮湿气候。

由于纬度相对较低,在北纬21到29度之间,地形高差差别很大,以显著的垂直气候散布,干湿时节类型多样,在高原上呈现出“一雨成冬,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全年温度不断在4到25度之间,大多数地域在15度左右。

一月份大多数地域的气温在8到17度,而西北山区则会低到零下4度;七月份普通在11到29度之间,只要澜沧江、元江、金沙江河谷气温相对较高,最高气温能够到达43度以上。

东川市的纬度差不到26度,程度间隔长达30多公里,由于相对高差到达1000米,落雪、汤丹、新村三地的年均匀气温分别为:7度、13度、20度,无霜期分别为:173d、260d、316d。

全省的雨季散布在5到10月,均匀降雨量为600到2300毫米之间,6到8月的降水量为整年的60%,这一时段也是云南地质灾祸最严重的时期。

云南西部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方案

云南西部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方案

210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云南西部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方案朱建华(云南南方地勘工程总公司,云南 大理 671000)摘 要: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每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对于云贵高原山区省份,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季节性影响明显,其甚至成为诱发灾害频发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降低坡体水位和支挡成为治理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有效工程措施。

然而,目前多依据地质勘探时的地下水位及工程地质条件开展工程治理,没有考虑边坡稳定性的演化过程。

因此,基于坡体稳定性的演化过程,提出经济有效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成为这一地区亟待解决的工程与科学问题。

关键词:云南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灾害特征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11-0210-2收稿日期:2019-11作者简介:朱建华,男,生于1986年,纳西族,云南大理人,水工环工程师,主要从事灾害治理勘查及治理工程设计等技术类工作。

1 研究区域概况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部。

地处东经100°06'~100°41'、北纬24°39'~25°10'之间。

从现场勘查情况来看,随着近年云南省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扩大、人口增加,该冲沟排水量逐年增大,加之滑体结构松散,加快了滑坡前缘掏蚀,局部前缘陡坎高达4m ~5m,陡坎后部滑体逐渐失稳变形。

2 导致地质灾害形成因素2.1 地形地貌条件滑坡长82m,前缘剪出口与后缘高差约24m,地形坡度15°~30°,植被稀疏,欠发育,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空间条件。

2.2 水文因素工程区雨季常有连续性降雨及暴雨,且雨季较长,增大了山坡岩土体的重度,同时降低其强度。

地表水及坡体内地表水入渗,软化滑带。

洪水冲刷滑坡前缘冲沟,沟床淘蚀下切严重,逐步释放坡体应力。

大气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3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与工程布置根据研究区东侧滑坡区的特点,在稳定性分析和上述方案初步论证的基础上,地质灾害治理思路主要采用:抗滑桩对滑坡推力进行支挡保护滑坡后部居民财产和生命安全。

云南山地自然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

云南山地自然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

云南山地自然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
明庆忠
【期刊名称】《自然灾害学报》
【年(卷),期】1992(1)3
【摘要】本文从灾害成因的角度将云南山地自然灾害分为:坡面重力作用、沟谷泥石流、沟谷洪水、气象灾害、地震、流域水土流失、森林火灾等七个类型,并对各种灾害特征作了描述,系统地分析了山地灾害的形成因素,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

【总页数】8页(P75-82)
【关键词】自然灾害;类型;防治
【作者】明庆忠
【作者单位】云南师大地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43
【相关文献】
1.山东平邑地区某矿山地质灾害成因类型与防治对策 [J], 刘文心
2.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 [J], 刘莹
3.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 [J], 徐春华
4.试论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 [J], 向仕容;伏金华
5.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略分析 [J], 李国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山地地震灾害和应急救援初探

云南山地地震灾害和应急救援初探

高原 山地救 援作 为一种 特殊 的应急 救援
带 都是 滚石 崩塌容 易发 生的地 方 。而 石灰 坝 、翻坝 等 ,湖 水漫 溢而 出 ,倾 泻而 下 ,形 模式 ,是 在经 历了 2 1 0 0年 “ 7甘肃 舟 曲 8・
53
特大泥石流” “ 1 和 4・ 4青 海 玉树 地 震 ”两 路瘫 痪 ,严重 影响救 援工作 的开 展和 灾区生 减 灾 法 》 《 南 省 防 震减 灾 条 例 》 和 云 ,深 入
“ 1 3・ 0盈江 地 震 ” “ 2 和 3・ 4缅甸 地 震” 现 配 。以往 的实 际救援 工作 证 明,灾 区并不缺 应急救 援 中遇到 的 问题不 断修 改和 完善地 方
场救援 经验 ,云南 的地 震救援 存在 着一些 高 乏 救援 队伍 ,缺 乏 的是 专业 的 山地 救 援 队 , 地 震法规 和应 急预 案 ,并 加快推 进 “ 云南 省
陡 ,岩层 质地 滇东南 以石 灰岩 为主 ,滇西北 江 、迪庆等 。 继 建成 ,为云南 改善 民生 ,提升 经济社 会发
和滇 西南 以砂岩 为主 ,一旦 发生地 震 ,岩层
( 塞 湖 。堰塞 湖是 指河 流被 外 来物 展水 平奠定 了坚 实的基 础 。但云 南应对 重大 3J 堰
纵 横 分 布 着金 沙 江 、澜 沧江 、怒 江 、红 河 、
15 3 . m。 山体 滑 坡 ,造 成云 龙一 兰 坪 地 震灾 害 的 主 要特 征 。2 纪 以来 。云 南 8万 的 O世
黄金 公 路 和 池江 河 道 阻 断 ,形成 容 积 4 . 86 共发 生 5次七级 以上严 重破 坏性地 震 ,造 成
在 2 0 m 以上 ,许 多地 区 大气 压 低 、氧 气 能 “ 适应 ” 原 山地救 援要 求 ,例如 通信 职 ,团结 协作 ,加强 沟通 交流 ,实行 联席 会 00 不 高

云南干旱与对策

云南干旱与对策

云南连年干旱主要成因及相应对策一、引言2012年,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

截至2月16日10时,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万头。

而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该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达到万亩,成灾万亩,绝收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中国大西南历来以雨水丰沛著称,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

但是,恰恰这些丰水区,2009年至2012年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

如何从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去找寻其中的原因和机理如何从旱灾的发生形成的机理上去探讨其规律性的认识如何建立抗旱的长效机制面对如此极端的干旱,本文将探讨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更应该致力于如何应对,如何解决,为云南干旱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

二、选题意义目前,云南已有273条中小河流断流,390座小型水库干涸。

云南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穷省。

面对持续的干旱,我们不仅要问:水在哪里3月、4月、5月云南旱情究竟会如何发展一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的省份,为什么会连续三年遭遇大旱背后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呢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

三、自然因素对云南大旱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气象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导致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高压坝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最主要原因。

高压坝就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2012年云南自然灾害综述与减灾措施探讨

2012年云南自然灾害综述与减灾措施探讨
区受灾 严 重 ,给 当地 群 众 的生 产 生 活 造 成 较 大 影 响 。2 0 1 2年 滇东地 区 的死亡 人 口远高 于 滇 西地 区 ;
滇东地 区 由于地震 、洪 涝 、泥石 流等灾 害频 发 , 紧急转 移 安 置 人 口明 显 高 于 滇 西 地 区 ;滇 东 地 区
3 9 . 4万 k m ,占 全 国陆 地 面 积 的 4 . 1 % 。江 河 众
津4 . 2级地震 ;“ 6・ 2 4 ” 宁蒗 一盐 源 5 . 7级 地 震 ; “ 9・ 0 7 ” 彝 良5 . 7 、5 . 6级地震 ; 9・ 1 1 ”施 甸 4 . 5 、 4 . 9级地震 ;“ 6・ 1 4 ”丽江 洪 涝 ;“ 7・ 1 3 ”宣威 洪 涝 ;“ 7・ 1 5 ” 昭通 洪 涝 ;“ 7・ 3 1 ” 景 谷 洪涝 ;“ 8・ 0 6 ”水 富洪 涝 ;“ 9・ 0 2 ”墨 江洪涝 ;“ 9・ 1 1 ”彝 良 洪涝 ;“ 8・ 0 6 ”洱 源 泥石 流 ;“ 8・ 2 9 ”宣 威 滑坡 ;
第2 8卷第 4期
2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3年 1 O月



Vo 1 . 2 8 No . 4
Oc t . 2 01 3
J OURNAL OF CAT AS T RO PHOLOGY
2 0 1 2年 云 南 自然 灾 害 综 述 与 减 灾 措 施 探 讨
周 桂 华 ,杨 子 汉
经 济损 失 2 0 1 . 7亿 元 。全年 自然 灾害损 失 总体 略低 于近年平 均 水 平 ,较 近 十 年 平 均 水 平 略偏 轻 ,部 分 灾害损 失指标 较 常年偏 重发生 j 。
1 . 2 灾 情分布

云南省的自然灾害

云南省的自然灾害

云南省的自然灾害
一、云南省的自然环境概况
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106°12′,北纬21°08′-29°15′之间。

云南省是高原山地省区,全省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4%,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属副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呈垂直变化异常明显。

全省年平均气温17.2℃,年温差一般10~12℃。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但季节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一年中84.2%的雨量集中在5-10月的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地带全年无霜。

此外,云南省境内有大小河流600余条,干流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分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珠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均由地势高的滇西北顺势而下。

同时,云南省也是国内着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区,受大断裂影响,湖泊多呈南北向分布,
以断陷型构造湖居多。

3、
3.1干旱
原因。

3.2
数的66
3.3
3.4
冰雹灾在全年每月均有发生,其中以春季3~5月最多,分析冰雹灾产生的原因,绝大多数
都与地面的冷空气有关,而冷空气的活动,又受地形的影响。

一般说,位于冷空气活动路径上和迎风坡地区多为雹灾区。

主要受灾区域是最多冰雹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北的昭通、镇雄,玉溪地区的江川,大理
州的鹤庆。

来源于网络。

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及抗震设防对策研究

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及抗震设防对策研究

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及抗震设防对策研究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是我国活动断裂带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十分显著,常常造成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为了保障山间盆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必须开展相关研究,提出有效的抗震设防对策。

一、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1.造成地质灾害:云南活动断裂带经常发生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山间盆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

例如,滑坡会导致土壤流失,损失农田和居民房屋。

2.引发地震灾害:活动断裂带的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发生后会对山间盆地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居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3.影响区域发展:活动断裂带的影响限制了山间盆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给基础设施和产业带来严重破坏,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前景。

1.加强地震监测: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加强对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警。

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

2.完善防震减灾措施: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对老旧建筑进行检测和加固,确保居民在地震发生时有安全的避难场所。

3.强化应急救援: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

组织开展地震演练,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

4.发展地震保险:建立地震保险制度,鼓励居民购买地震保险,提高居民对地震灾害的风险认识。

在地震发生后给予灾害赔偿,减轻居民经济损失。

5.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地震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居民的防震减灾知识水平。

以上是对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影响及抗震设防对策研究的相关内容。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必须制定有效的抗震设防对策,提高当地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浅议云南大旱及相关对策措施

浅议云南大旱及相关对策措施

浅议云南大旱及相关对策措施摘要: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自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省就持续干旱,严重缺水的现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就此对云南干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字:大旱原因现状分析应对措施原因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

云南处于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临近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属季风气候,而且是高原地形,易形成“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是由于比较潮湿的空气在迎风山坡上升时,水汽凝结成云雨,到山顶后空气已变得比较干燥,然后沿着背风坡下沉增温,此时空气便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特别是省内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阻隔,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

二是多变的气候环境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情况增多,特别是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云南持续干旱。

去年以来降水很少,是因为印(度)—缅(甸)槽活动很弱,对水汽输送不利。

另外,从去年秋冬季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开始出现明显异常,高原地区形成顽强的冷高压气团,气压场偏强,且向下向东延伸,挡住了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过来的暖湿气流,而北方的冷空气不易到达云贵高原腹地,冷暖气流难以交汇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导致干旱比往年严重得多。

三是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

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600多米,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

另外,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于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也很大,往往是“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

特别是全省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8%,岩溶面积居全国第2位;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县(市、区)有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云南省地质灾害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云南省地质灾害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2.2 泥石流
作为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境内发生的 泥石流具有分布 面 积 大、规 模 大、影 响 范 围 广、频 率 高、危 害 烈 等 特点,在我国乃至 世 界 都 极 为 罕 见。强 烈 的 板 块 运 动,多 样 的 地 形变迁以及复杂的地质构造使云南境内 94%的土地面积都属于 山地,山地地形与喀斯特地貌所带来的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 纵度大、流域形状 便 于 水 流 等 特 点,为 泥 石 流 的 形 成 提 供 了 必 要 条件,据 统 计,全 省 共 有 较 大 的 泥 石 流 沟 317条,分 布 范 围
(1.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公司,云南 昆明 650217; 2.云南第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05)
摘 要:从云南省地理区位出发,探究云南省域内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结合云南省实际,提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建
议,以期为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 云南省地质灾害类型
2.1 地震
云南省位于 青 藏 高 原 东 南 部,属 于 欧 亚 板 块 和 印 度 板 块 汇 聚、消减、相互作 用 的 边 缘 地 带。云 南 省 境 内 发 生 的 地 震 具 有 频 度高、强度大、灾害重、震源浅、分布广等特点,主要源于云南省特 殊的区域构造结构和强烈的地壳运动。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发 生的 23.6%的 7级大震、18.8%的 6级以上强震发生在云南省, 云南省 84%的国土面积基本地震烈度在 7级以上,是全国平均水 平的 2倍多,是为我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据 文献记载,云南全省 128个市县中,曾经发生过 5级以上地震的市 县多达 110多个,发生过 6级以上地震的市县有 30多个,发生过 7级以上大地震市县有 10多个,几乎所有市县都受到过 4度烈度 以上的地震侵袭。1970年发生的通海 7.8级大地震造成受伤人 数超过 32431人,2014年鲁甸的 6.5级地震造成 3143人受伤, 22.97万人紧急安置转移。地震是云南省各类地质灾害中危害最 重大的一类,地震 除 了 本 身 具 有 巨 大 的 破 坏 力 外,而 且 还 经 常 诱 发泥石流、崩 塌、滑 坡、地 陷、地 裂 等 其 他 地 质 灾 害,甚 至 引 发 火 灾、水灾、瘟疫等次生灾害。

云南省防洪减灾现状与主要问题以及新时期的减灾对策

云南省防洪减灾现状与主要问题以及新时期的减灾对策

云南省防洪减灾现状与主要问题以及新时期的减灾对策摘要: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部,因为其地理位置导致境内河流众多,因此洪水灾害成为云南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的地理位置以及洪水的特点和造成的灾害,试图为云南省的提供一些防洪减灾的对策。

关键词:洪灾;防洪减灾;防洪体系;防洪对策引言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六大水系在其境内交错,其中包括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怒江以及伊洛瓦底江。

六条主河流在其境内交错分布,导致洪水灾害时常发生。

从古代开始云南省的人民就和洪水展开了激烈的抗争,在人们不懈的努力下防洪的措施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提高。

但是针对目前的现状而言,云南省的防洪抗灾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整体水平还需要提高,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防洪建设不能满足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云南省的防洪体系存在着许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防洪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洪水灾害及特点1.1暴雨洪水的特性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部,该地区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这就表明云南省的气候极不稳定。

并且云南全年的降水量大约在1100mm左右,其中降雨的分布极不均匀,在6-8月份的降雨量较大也就导致了洪水的发生[1]。

该地区的暴雨呈现出次数多、分布不均匀、时间短、递减梯度大等特点。

在该省大部分地区的洪水时由降水产生的,有一小部分的洪水是由于融雪水和降水共同产生的,并且在7、8月份产生的洪水的可能性更大,由于当地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导致洪水的面上分布不均匀,一般来说以单一河流出现的洪水比较多,通常都是时间短、强度比较大的局部单点强暴雨导致的。

1.2洪水灾害及特点在云南省境内山区较多,导致河流多为山区性的河流,洪水在山区间肆意横行无缓冲,导致了洪灾的突发性以及灾难性,云南省洪水灾害的主要因素就是暴雨[2]。

从古至今云南省由于洪水灾害损失巨大。

云南省的洪水灾害有以下的特点:(1)多样性。

由于云南省特殊的自然环境也就导致了洪水灾害的多样性。

云南省石林县干旱灾害分析及减灾对策

云南省石林县干旱灾害分析及减灾对策

云南省石林县干旱灾害分析及减灾对策通过对石林县历年干旱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石林县主要的春旱、夏旱、插花性干旱发生规律、特点和影响,并对2011年-2012年罕见的夏秋冬春初夏连旱进行了分析,总结石林县干旱灾害成因,得出防御干旱灾害的对策,为今后更好的做好干旱监测预报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标签:石林县干旱灾害特征对策0引言石林县位于昆明市东南部,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全县国土面积1719平方公里,主要以烤烟、玉米、小麦种植为主,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939.5 mm ,但降水时空分布变化很大,雨季(5~10 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4 %,干季(11~4 月)仅占16 %左右。

干旱是石林县最主要的气象灾害。

近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石林年总降水呈减少态势,加之石林县属喀斯特地形地貌,水汽蒸发较大,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急剧增加,尤其是2009年以来的严重干旱灾害对石林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1干旱评估方法目前用于研究干旱的指标方法较多,本文使用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划分干旱的指标,计算公式为:P=(R1-R)/R*100%P-降水距平百分率(%)R1-降水量(毫米)R-多年平均降水量(毫米)根据计算结果,参照国内标准并结合石林县实际定出干旱等级:降水距平百分率为-30%至-49%为一般干旱,≦-50%为严重干旱。

2历年干旱情况石林县干旱灾害可分为春旱、初夏干旱、夏旱、插花性干旱、秋旱、冬旱,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来看,最主要的是春旱,其次是夏旱,秋旱及冬旱影响最小。

2.1春旱春旱是石林县最普遍、最主要的气象自然灾害,标准为每年3-4月的降水距平百分率≦30%。

根据春旱标准,经分析,从1965-2012年间春旱灾害15例,平均每三年中就有一年出现春旱。

春旱的分布情况见下图1所示。

春旱的轻重,除考虑春季降水的多少外,还与上年雨季结束和当年雨季开始正常迟早有关。

上年雨季结束早,如再出现冬春连旱就会造成大旱年,石林历史上的干旱年1969、1979、1980年都是如此。

云南省东川区地灾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云南省东川区地灾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云南省东川区地灾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摘要:云南省东川区拖布卡镇大石篷沟主要有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崩塌等。

根据2008年东川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分析了地质灾害的主要种类、发育特征以及在行政区划、地层构造上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为有效预防灾害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影响因素防治措施拖布卡镇拖布卡镇位于昆明市东川区最北部,全镇辖18个行政村,148个村名小组。

最低海拔695m(播卡格勒小河口),是昆明市最低点,最高海拔2600m,高差悬殊1905m,具有立体气候、季风气候两大特点,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含着大量的金矿、铁矿、铜矿、煤矿等矿产。

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格勒村大石篷沟,行政隶属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格勒村委会。

用地区地理坐标:东经103°03′35″,北纬26°28′58″。

受小江大断裂带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破碎,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加之境内气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是云南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依据2008年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笔者对东川区拖布卡镇大石篷沟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期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减灾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东川区拖布卡镇大石篷沟主要有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崩塌等,共8个灾害点,其中现状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沟2条,崩塌体3个,不稳定斜坡3处,以泥石流危害最大,崩塌次之。

(一)泥石流大石篷沟为小江左岸一级冲沟,是一条具有强烈活动特征的沟谷型泥石流,泥石流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受小江河谷深切割和小江断裂的影响,岩石破碎、风化强烈、谷坡两岸崩塌、活动性冲沟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坡面和沟床中有大量松散堆积物,是一条活动性强烈的泥石流沟。

云南省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与建议

云南省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与建议
"
$*%""" ; +0 云 南 省 煤 炭 地 质 勘 察 院 , 云南 昆明
$%"+!& )
近年来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等灾害在云南频繁发生, 严重危及灾区人民的生 N? 由 于 地 质 环 境 恶 化 ,
命财产安全并严重影响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从云南的环境现状,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地层岩性及其岩土体工程地 质特性, 气象、 水文等自然环境格局的背景因素( 内因及诱因) 入手, 举例分析影响我省环境恶化的外因, 在此基础 上, 提出防灾减灾的对策建议。 地 质 灾 害 6 地 质 环 境 6 防 灾 减 灾 对 策 6云 南 省 OPQ : RSTUV : 7$(+0+%5 .WXYZ : 8
$ 强烈风化的花岗岩。 花岗岩在炎热多雨的气
候条件下, 易形成深厚的风化壳, 特别是粗粒花岗 岩, 混合花岗岩。 松散风化的花岗岩体, 为泥石流提 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常形成粘性高频泥石流。如 滇西的大盈江、 高黎贡山、 临沧头道水, 幸福乡的公 路, 腾冲、 龙陵地区的公路即属此类泥石流。
%变质岩类。 此类岩层时代古老, 节理, 裂隙发
!"#$$ !"#$%&’(
由于云南地处板块碰撞地带和碰撞影响地带, 断裂构造发育, 大断裂控制两侧的地质构造, 产生 动力变质带, 岩石破碎带。其通过区亦是地震频繁 多发区, 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 有很大影响,次级和小构造运动又进一步切割岩 体, 加大岩石节理裂隙和不稳定结构面, 使岩体进 一步破碎, 增加崩塌、 滑坡、 泥石流的突发性。 云南地区的地震具有频度高、 强度大、 震源浅、 分布广的特点。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云南测震台网观 测, 公元 !!" — %&&’ 年有破坏性地震 ’$( 多次。其 中 ) 级以上 %& 次 ( 包括 ! 级 % 次) , 从 %&’( — %&&’ 年 的 $"* 间 , 共 发 生 ’ 级 以 上 地 震 +(+ 次 , 平均每

2018年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述与减灾对策探讨

2018年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述与减灾对策探讨
第 21 卷第 4 期 2019 年 12 月
防 灾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Vol.21,No.4 Dec.2019
2018 年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述与减灾对策探讨
周桂华,吴惠标,谢亚萍
( 云南省灾害防御协会,云南 昆明 650224)
2018 年,云南省多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雹、 洪涝、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灾害,先后发生了通海 2 次 5. 0 级地震、麻栗坡“9·02” 洪涝灾害、墨江 5. 9 级地震、金沙江干流白格堰塞湖灾害等一系列自 然灾害,给灾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482. 82 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85 人死亡及失踪, 12. 70 万人次被紧急转移安置;1. 01 万间房屋倒 塌,3. 99 万 间 严 重 损 坏, 10. 05 万 间 一 般 损 坏; 276. 65 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 46. 45 千公顷绝 收;直接经济损失达 141. 54 亿元[4] 。 分灾种损失 情况见表 2。
9463
485
2000
3466. 1
142097
494
2001
2566. 48
54701
558
2002
2544
22184
553
2003
2341. 2
9675. 6
32302
96
329
2005
2642. 7
24655
15
271
2006
2161
6000
409
2007
2071. 82
26
104
2017
634. 17
110

云南地质灾害频发,科学防范是关键

云南地质灾害频发,科学防范是关键

云南地质灾害频发,科学防范是关键随着各地降雨量逐渐增多,云南省泥石流滑坡灾害风险较高的地方越来越多。

气象专家表示,因为云南多样的局地气候背景、复杂的高原地理环境,地上所有气象灾害,除沙尘暴外,云南几乎都有。

因为山高坡陡、水大土松,山洪泥石流灾害十分突出。

云南活跃的地壳运动形成了多层次的切割高原,受多种天气系统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暴雨类泥石流是云南泥石流的最主要类型。

云南省的降水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十分有利。

复杂的地质构造、脆弱的生态环境、多样的局地气候背景,造就了云南多发地震及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

“降水是泥石流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气象专家说,每年5~10月,云南容易出现强降水,极易引发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针对地质灾害多发的情况,云南省开展了大量应急避险宣传教育工作,城镇地区已经全部覆盖,但一些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避险意识、知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另外,当地也要做好家庭应急包的发放与配置工作,可以采取民防办免费发放家庭应急包与个人主动配置相结合的途径,认真落实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当地居民的安全防范能力。

POLOPA家庭应急包是一款包含了用于维持生命的水、食物以及简单的自救、求救工具的包,它可以针对如地震、泥石流、洪涝等灾害和意外,帮助实现自救逃生。

家庭中如果配备了家庭应急包,一旦发生意外或者灾害就可以利用应急包中的物品进行自救和互救,保证家人的安全。

虽然我们不能阻止灾难的发生,但是有了家庭应急包就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

POLOPA家庭应急包中一般含有应急食品、应急卫生用品、自救工具、求救工具等。

在遇到灾难时,应急食品能补充体能,有效地为机体利用,延缓人体对水的需求。

受到外伤骨折及出血的时候,可以利用家庭应急包中急救用品及时固定骨折部位及止血包扎。

家庭应急包中的其他物品,如保温毯,可以使我们保持体温,度过寒冷;高频口哨可以发出高频的哨声,帮助我们使用较少的体力进行呼救。

云南省相关防灾部门一定要做好平时的组织动员工作,宣传家庭应急包的相关知识,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能力。

综述云南的灾害性天气及预防措施

综述云南的灾害性天气及预防措施

综述云南的灾害性天气及预防措施综述云南的灾害性天气及预防措施一、水分异常1.干旱a)分类:大气干旱、土壤干旱、生理干旱。

b)等级:小旱、中旱、大旱、特大旱。

c)季节干旱分类:春旱、春夏连旱、夏旱、秋旱、冬旱。

d)形成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季风气候条件影响、地势地形条件影响。

e)集中地区:滇东北、滇东、滇北、滇中地区。

f)主要措施: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壤肥力,合理耕作保墒,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提高节水栽培技术,建立合理的节水农业生态结构。

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挖掘水源,发展节水灌溉。

2.洪涝a)形成原因:季风气候条件影响、不同水文地质等地理条件影响、人类活动影响。

b)集中地区:滇东、滇西南。

c)主要措施:水利工程建设、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结构、建立排灌系统。

3.冰雹a)形成原因:强烈的、不均匀的上升气流;充足的水汽。

b)集中地区:滇东北、滇东、滇南、滇西北及滇中局部地区。

c)集中季节:春季和夏季。

d)主要危害:砸伤农作物、降温形成冻害、造成土壤板结,透气性差。

e)主要措施:提高监测和预报冰雹水平、建立人工防雹系统、加强农业防雹措施。

4.土黄雨a)时间:霜降节令前3天往后18天为土黄天。

b)分类:干土黄(降雨量及降雨日数少)和烂土黄(阴雨绵绵、气温阴冷)。

c)主要措施:提高监测和预报水平、加强防范措施。

二、温度异常1.倒春寒a)形成原因:地理因素影响、季风气候条件影响、气温回暖过程中遭遇长期阴雨天气、冷空气频繁侵袭。

b)时间:春季3—4月。

c)主要措施:保温防风、防寒防冻、光注天气预报、加强田间管理、采取防寒措施、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作物抗寒性。

2.霜冻a)形成原因:最低气温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影响b)集中地区:滇东北和西北(3-5年)、滇中(6-7年)c)主要措施:覆膜法、灌水法、熏烟法、树干涂白、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

3.低温冷害a)形成原因:地理因素影响、季风气候条件影响、气温突降作物生育期最低温度下、农业生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探究黄鹏摘要: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无大灾不成年”的省份,由于其江河众多, 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气候立体交叉,使得多种自然灾害伴随而生,成为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

本文从其地理环境条件、不同灾害特点、防灾减灾措施等多个角度,对云南省不同种自然灾害进行探究。

关键词:云南省;自然灾害;防治措施;防灾减灾1 云南省地理环境特点及其灾害特点1.1 云南省地理环境特点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分,全省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各种类型的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0 %,加上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4%左右[1]。

兼跨七个气候带,地势崎岖,气候多样,新构造活跃,自然地理环境复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最高点为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6740米,最低点为河口县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76.4米,海拔高差达6664 米,呈现十分典型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中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均有分布,往往是一个县境内既有干热河谷又有高寒冷凉山区。

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

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

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

1.2 云南灾害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

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

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

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

二是灾害分布广。

根据国家地震局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云南全省均处于6 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 — 9 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 级地震的安全地带。

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129 座县城中,有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

据省民政厅、省国土资源厅2003 年调查,全省有160 余个乡(镇)政府驻地、近9000 个自然村、约30 万山区农村人口直接受到泥石流滑坡的威胁或危害。

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

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 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 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

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 。

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四是灾害强度大。

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

据省民政厅统计资料显示,1994 — 2003 年的10 年间,云南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735.49 亿元,年均73.55 亿元,损失最大的2000 年达到128.24 亿元。

[2]。

2 云南省主要灾情云南省具有灾种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灾害重等特点。

根据对近40年来主要自然灾害的调查结果, 因灾害造成4万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00 亿元以上。

据估算,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大致相当, 如:1981~1986年平均每年损失12.2亿元, 占同期工农业平均总产值的6.8%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损失有同步增长的趋势。

1993年损失极为严重, 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高达36.6亿元, 是多年平均损失的3倍。

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制约云南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

2.1 气象灾害云南各类气象灾害频繁, 造成的损失严重。

尤其是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包括3 月倒春寒、8 月低温、霜冻) 、冰雹等对云南农业生产危害特别严重。

1949 一19 91 年, 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 亿元, 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3. 3 亿亩, 死亡1. 4 万人。

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 气象灾害占30 % 。

其中: ( 1)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最大的气象灾害。

42 年中, 云南共出现大小旱年38 年, 其中大早年18 年, 平均每年有50 多个县区受到程度不同的干旱影响, 受旱面积达1.37 亿亩, 占气象灾害总面积的41 % ; (2 ) 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

全省因水灾受灾面积达7 8 0 0 万亩, 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23 % ; (3 ) 低温、霜冻灾害, 主要是指冬季的强寒潮、重霜冻、3 月的倒春寒和8 月低温等与冷空气活动有关的寒冷天气造成的灾害。

42 年中, 全省农作物因低温冷害受灾面积达5 0 0 0 万亩, 占因气象灾害受灾总面积的15% ;(4 ) 风雹灾大多数在局部地区出现。

风灾造成的农业损失平均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1 %以上。

全省受冰雹面积6 7 0 0 万亩, 占各种气象灾害总面积的20 %。

2.2 地震灾害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推挤碰撞作用下, 地壳运动剧烈, 使云南地震活动极为频繁, 地震灾情十分严重。

40 年来, 全省共发生5 级以上地震1 92 次, 平均每年近5 次; 6 级以上地震38 次, 占同期我国大陆6 级以上地震的20 % ; 7 级以上地震7 次。

根据对6 级以上地震的统计, 共死亡1 8 8 5 2 人, 伤3 4 1 1 人, 房屋倒塌92 万间, 严重破坏156 万间, 损坏约2 5 万间, 大牲畜死亡2 万多头, 直接经济损失达1 30 亿元。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 9 9 0 ) 》, 云南全省国土都在6 度以上的地震危险区内。

其中: 9 度设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 % , 包括15 个县市; 8 度区面积占27 %。

包括37 个县市;7度区面积占51% , 包括57个县市。

2.3 地质灾害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呈阶梯递降。

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 % , 造成十分严重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长期以来, 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一直持续不断, 有规模较大的崩塌2 71 4 处、滑坡1 1 2 1 处、泥石流沟2 3 8 2 条。

有关水土流失资料表明, 在1 9 7 3 ~ 1 9 8 4 年间, 全省平均侵蚀模数为8 49 吨/ 平方千米·年, 1 9 7 3 年三级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9 1 0 0 平方千米、19 8 4 年为2 8 1 2 8 平方千米。

近几年有明显上升; 二级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14 万平方千米, 占全省总面积的38 %。

地质灾害已造成了7000余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达85亿元以上。

3 防灾减灾措施3.1 发展林业恢复生态发展林业恢复生态, 抓好工程造林, 包括主要旅游区、交通干线、水库周围、河流沿岸等工程造林; 抓好营造水源林、防护林、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等, 注重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和整体经济效益;抓好小流域治理, 综合规划, 分步实施, 搞一片, 成一片, 强化造林护林责任制, 包括领导目标责任制、林业主管部门责任制和林区干部管理责任制, 采取行政、经济、法制等手段, 多管齐下, 切实改变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状况,真正做到既轰轰烈烈, 又扎扎实实, 逐年增加绿化面积。

这是减少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4]。

3.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是抵御农业灾害损失的基础性工程。

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 劳动人民创造了通过兴修水利, 蓄洪排涝, 建立稳产高产粮田, 抵抗和减轻灾害损失的丰富经验。

3.3 提高群众互助互济能力几十年来,我们单靠各级政府的财力投入来救灾, 一方面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造成了“大锅饭” ,平均主义的弊端, 使国家的包袱越来越重;另一方面, 也使一些群众产生了依赖心理。

处在改革的年代, 在救灾的机制上也需要探索, 需要改革。

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个积极性, 在于增强群众互济互救的自力更生, 自我抗灾的能力。

改革优化救灾机制的基本路子: 一是改革救灾物资的发放办法, 强化救灾粮款发放的监督机制, 增加透明度。

二是改革救灾组织方式。

三是群众互助互济, 储粮储金备灾。

3.4 制定防灾预案实践证明, 在云南这样多灾的省份, 注意不断修改、完善防灾抗灾预案, 是研究灾害发生规律, 增强防灾抗灾的预见性、主动性的好办法。

这项工作需要坚持下去, 使我们的预案逐步搞得更加切合实际, 使各种防灾抗灾力量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

这样, 积若干年的努力, 我们将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 增强驾驭自然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5 提高灾情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我省气象、地震等部门多年来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 克服困难, 积极工作,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为加强中长期气象预报、地震预报, 为领导抗灾决策服务等方面, 作出了贡献。

但由于人们对气象变化、地壳运动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 也由于装备设施还不够完善, 因而在抓好短期特别是临灾前的预报,提高灾情预报发生时间、地点、程度的准确性方面, 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3.6 加强灾害科研成立灾害学会, 网络各部门、多学科、多方面的人才, 网络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力量进行灾害学的研究,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 形成和完善有我省特色的、有理论指导意义的。

适用性很强的《云南灾害学》。

在条件成熟后, 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并把是关学科列为学校教材和干部培训教材, 在某些高等院校设立灾害专业, 积极培养人才。

3.7 建立健全法制要实现防灾抗灾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由少数领导者的繁忙转为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制度力量来推动, 用法制的力量来保障。

参考文献:[1] 明庆忠,云南山地自然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自然灾害学报1992年7月,1卷3期[2] 李国材,关注云南自然灾害,《关注2005》年第3期[3] 杨光宇王景来杨子汉,云南省自然灾害成因探讨及减灾对策.自然灾害学报,1994年10月,3卷4期[4] 吴广范李常林,云南灾害问题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 9 8 9 年第4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