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区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
东莞松山湖 科技产业园区
1:总平面
鸟瞰图
今日之松山湖, 科技共山水一色, 人才与产业齐飞, 生态与开发共荣。今日之松山湖, 已成为东莞自主创新的旗帜、转型升级的先锋、创新创业者实现梦想的乐园。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简介: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1] 是2001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 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地处东莞的几何 中心,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有近8平方公里的淡 水湖,生态环境优越。松山湖是东莞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的示范区, 将努力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企业聚集中心、研发服务中 心和人才教育中心。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松山湖)位于大朗、 大岭山、寮步三镇之间,地处东莞市的几何中心,坐拥8 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 是一个在 国内具有示范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技新城。 伙 伴工业地产指出,作为东莞“四位一体”主城区的重要 组成部分, 松山湖要建设成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 载体, 成为东莞科学发展示范区、产业升级引领区。
总结
城市科技产业园区区别于传统工业园区, 是一种现代化的集科技、经营、金融法律 等多个方面,是一种具有创新型意识的环 境。与此同时以研发性科技和生产企业为 主体的科技园拥有足够的人口,可以实现 自给自足,满足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 需要。 科技园是一个综合体 ,涉及各个方面, 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周全。
规模
发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有四条内涵,前三条是 转移国外的先进技术,孵化国外的 中小企业,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 构,称之为进口。第四条是鼓励、 支持、帮助园区的企业走向世界, 这是出口。 支持平台战略包括硬件环境的建设 和软环境的建设。硬环境指主体园 的空间环境建设,69万平方米的 建设将全部完成;软环境的建设将 需更多的力量来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
2003年, 清华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 全国唯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 清华科技园 成为国际科技园协会(IASP)中首家大学科技 园会员。 2004年 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启 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科技园公共测试平台成立[2] 2005年 主园区标志性建筑——18万平米科技大 厦竣工并投入使用,海淀区共建高新技术企业 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 2006年 正式启动旨在重点培养高科技企业快速 成长的“钻石计划”。[3] 2007年 十五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入围钻石计划, 主园区入住率超过95%[4] 2008年 清华科技园正式启用新标识TusPark, 宣布全面战略升级。作为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 基金第一批合作伙伴,发起设立启迪中海创投 基金。
简介
清华科技园是清华大学加速科技成 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产、学、研 合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 地。经过近20年的发展,清华科技 园主园区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 速度最快、入住率最高、入园企业 质量最好、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区域 之一,成为中国唯一的A类大学科 技园并崭露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作为清华大学服务社会的平台,近 年来清华科技园还与各地政府合作, 在上海、广州、昆山、威海、沈阳 等地建立分园及创新基地,在科技 园开发、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是科技园区建 设领域的一面旗帜。
2 清 华 科 技 园
清华科技园地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地带,这里聚集了数量众多 的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是清华科技园地图 中国最大、世界少有的智力密集区,同时享有中关村科技园区大规模基 础设施建设和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园区周边交通便利,主干道纵贯四 环、三环直通西直门地铁站,城市轻轨侧沿园区通行。
创 业 生 活 城
创意生活城位于园区北部城市核心区月荷湖畔,占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 积9万平方米,是园区重要的商业配套项目,重点打造成“东莞制造”产业支持中心, 搭建“东莞制造”商贸服务平台和“东莞制造”投融资服务及运营平台两大平台, 着力打造八大亮点工程,包括科技银行项目;以东莞制造名、优、特产品打造一流 购物中心;建设动漫基地,形成动漫联盟和动漫衍生品的开发;中科招商项目,聚 集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证券企业等,打造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与高校 合作建设东莞制造电子购物平台,形成网络购物产业链;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 中心;莞港合作中小企业合作中心等。
发展历程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清华大学创建 了清华科技园,作为清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为创业企业孵化、高新企业 研发、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卓越服务。
1993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 想,并得到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确认和批准。 1994年,组建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正式开 始建设科技园。 1998年,12万平方米的起步区工程完工,园 区初具规模。 1999年,被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 予以重点发展支持。 2000年,57万平方米的主体园区建设启动, 入园企业达到200家。 2001年,被科技部、教育部确认为首批国家 大学科技园之一。 2002年 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1]
行政办公区
行政办公区是松山湖的行政办事中心,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主 办公区、附属办公区和展览馆。建筑构思独特,五幢贝壳似的主体建 筑呈半圆形分布在松山湖北岸,向内围合成绿荫广场。正观似舟,侧 看似帆的建筑外形,恰似扬帆出海的科技之舟,在松山湖畔蓄势待发。
北 部 区
北部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分成A、B、C、D、E五个工业分区和一个城 市核心区,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科技实力较 强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前来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 购中心、服务中心,全力打造东莞总部研发基地。北部区大致分为:北部城 市核心区,创意生活城,员工生活区,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园,IT研发园,东 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万科国家住宅产业基地——中国PC住宅产业技术硅谷。
发展优势
与国内其他高新区相比,松山湖园区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打好莞港合作牌。根据东莞港资企业众多、香港产业支援服务业发 达的特点,松山湖园区密切加强与香港政府合作,以莞港政府合作项 目—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为主要载体,加快建设创新及知识产权管理中 心、设计及科技创建中心、清洁生产及持续发展中心、精益制造及管理 中心、生产力培训学院等服务功能平台,为东莞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生 产力提升服务。同时,东莞市政府正在积极争取香港创新科技署、香港 生产力促进局的支持,联合共建松山湖园区,为促进香港、东莞两地经 济社会共同繁荣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打好升级服务牌。与国内其他高新区不同,松山湖园区肩负着为东 莞全市经济社会双转型提供服务的历史重任。松山湖园区不仅为东莞产 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和中介服务支撑,而且通过引进国内外行 业龙头项目带动了东莞特别是园区周边一大批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对 东莞产业升级转型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 三是打好生态环境牌。松山湖园区始终坚持“融山、水、园为一体”、 “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等彰显生态特色的规划理念,开发建设过程中严 格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生态环境,使松 山湖园区以生态环境优势在全国开发区中迅速脱颖而出。
发展规划
松山湖坚持“融山、水、 园为一体”、“科技共 山水一色”等彰显生态 特色的规划理念, 努力 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 协调发展。
园区按照功能布局, 从北向南依 次划分为北部区、中心区、台湾 高科技园和南部区四大片区:北 部区是高科技产业、研发平台聚 集区。 中部区是教育、研发、生物 技术、新能源新材料、IC设计产 业聚集及高新技术创业区。
作为一组大型建筑,其夜间形象必 将成为开发区城市夜景观的一个主 要控制要素,提出清华科技园照明 总体规划,对改善开发区夜间城市 形象、增加科技园自身的活力与吸 引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 着重要的意义。
清华科技园北接北大生物城 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南连 中关村西区、中关村科技城 和中国科学院,向北、向西 分别连接清华、北大两大高 校,地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的核心地带;
园区楼宇
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
搜狐网络大厦
创新大厦
科建大厦
创业广场
学研大厦
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清华科技园已 经建成30万平方米,在建面 积26万平方米。由4个塔组 成的高达100多米的科技大 厦。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 预计5月份结构封顶,包括 一些配套设施和公寓式酒店。 到2005年底,清华科技园 69万平方米的建筑全部建成。 除此之外,清华科技园在南 昌、珠海、西安、廊坊、昆 山等地方建有辐射园区。
台湾高科技园是台湾高端产 业项目主题园区。
南部区是研发总部、金融服 务、文化创意、生物技术产业区。
功能分区规划
强调有效利用土地,保持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 发展;创造以生态化人居环境为特征,适宜和 有效支持产业园区综合发展的城市环境。内核 式圈层结构:内圈层是生态核心区,中圈层是 生活活动区,外圈层是生产活动区。 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崇匠心于自然, 倾情于山水,致力于空间,山、水、园融为一 体的城市理念,塑造“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城 市形象。 大致划分为:行政办公区,商住配套区 ,北部 区,科学园,教育区,旅游度假区,创新科技 园
中 小 科 技 企 业 创 业 园
位于北部区B区,占地面积约66,000平方米。该园共有16栋三层标准厂房, 总建筑面积达70,000多平方米;其中一栋为综合服务楼,配备了办公场所、 培训室,会议室、餐厅等商务设施。
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技厅与电子科 技大学共同组建于2007年8月17日,是实行企业化运作的省级科研院所,旨在立足 东莞、服务广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技术研发和工程化为根本,以 面向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区域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 化进程,提高东莞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东莞市经济持续 发展。
发展优势: 1强大的政府资源 2坐拥清华资源 3丰富的社会资源
发展模式: 总结清华科技园成功经验, 可以说其特色与优势的在一个 “聚”字上面,由聚集—聚 焦—聚合—聚变,构成清华科 技园自主创新、引领创新、服 务创新的“四聚”模式。
辐射分园
经过15年的建设和发展,清华科技园在全国建设和管理园区 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成为世界最大的大学清华科技园辐射分 园 科技园。位于清华大学东南角的清华科技园主体园区,占地面 积25公顷,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是中关村核心区中建设速 度最快、入住率最高、入园企业质量最好、服务体系最完善的 区域之一。 清华科技园辐射分园此外,从2001年建设第一个外地分园— —清华科技园(江西)开始,清华科技园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 充分整合清华大学、北京地区的优秀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当地的 相关行业企业,深入调研,因地制宜,不断探索适合地方经济 发展的创新型科技园发展模式,以开发建设、管理输出、品牌 输出等不同模式进行辐射发展,辐射网络覆盖北京、上海、沈 阳、威海、昆山、南昌、广州、西安等近30个城市和地区, 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做出了显著贡献。
东莞松山湖 科技产业园区
1:总平面
鸟瞰图
今日之松山湖, 科技共山水一色, 人才与产业齐飞, 生态与开发共荣。今日之松山湖, 已成为东莞自主创新的旗帜、转型升级的先锋、创新创业者实现梦想的乐园。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简介: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1] 是2001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 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地处东莞的几何 中心,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有近8平方公里的淡 水湖,生态环境优越。松山湖是东莞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的示范区, 将努力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企业聚集中心、研发服务中 心和人才教育中心。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松山湖)位于大朗、 大岭山、寮步三镇之间,地处东莞市的几何中心,坐拥8 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 是一个在 国内具有示范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技新城。 伙 伴工业地产指出,作为东莞“四位一体”主城区的重要 组成部分, 松山湖要建设成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 载体, 成为东莞科学发展示范区、产业升级引领区。
总结
城市科技产业园区区别于传统工业园区, 是一种现代化的集科技、经营、金融法律 等多个方面,是一种具有创新型意识的环 境。与此同时以研发性科技和生产企业为 主体的科技园拥有足够的人口,可以实现 自给自足,满足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 需要。 科技园是一个综合体 ,涉及各个方面, 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周全。
规模
发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有四条内涵,前三条是 转移国外的先进技术,孵化国外的 中小企业,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 构,称之为进口。第四条是鼓励、 支持、帮助园区的企业走向世界, 这是出口。 支持平台战略包括硬件环境的建设 和软环境的建设。硬环境指主体园 的空间环境建设,69万平方米的 建设将全部完成;软环境的建设将 需更多的力量来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
2003年, 清华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 全国唯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 清华科技园 成为国际科技园协会(IASP)中首家大学科技 园会员。 2004年 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启 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科技园公共测试平台成立[2] 2005年 主园区标志性建筑——18万平米科技大 厦竣工并投入使用,海淀区共建高新技术企业 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 2006年 正式启动旨在重点培养高科技企业快速 成长的“钻石计划”。[3] 2007年 十五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入围钻石计划, 主园区入住率超过95%[4] 2008年 清华科技园正式启用新标识TusPark, 宣布全面战略升级。作为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 基金第一批合作伙伴,发起设立启迪中海创投 基金。
简介
清华科技园是清华大学加速科技成 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产、学、研 合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 地。经过近20年的发展,清华科技 园主园区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 速度最快、入住率最高、入园企业 质量最好、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区域 之一,成为中国唯一的A类大学科 技园并崭露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作为清华大学服务社会的平台,近 年来清华科技园还与各地政府合作, 在上海、广州、昆山、威海、沈阳 等地建立分园及创新基地,在科技 园开发、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是科技园区建 设领域的一面旗帜。
2 清 华 科 技 园
清华科技园地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地带,这里聚集了数量众多 的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是清华科技园地图 中国最大、世界少有的智力密集区,同时享有中关村科技园区大规模基 础设施建设和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园区周边交通便利,主干道纵贯四 环、三环直通西直门地铁站,城市轻轨侧沿园区通行。
创 业 生 活 城
创意生活城位于园区北部城市核心区月荷湖畔,占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 积9万平方米,是园区重要的商业配套项目,重点打造成“东莞制造”产业支持中心, 搭建“东莞制造”商贸服务平台和“东莞制造”投融资服务及运营平台两大平台, 着力打造八大亮点工程,包括科技银行项目;以东莞制造名、优、特产品打造一流 购物中心;建设动漫基地,形成动漫联盟和动漫衍生品的开发;中科招商项目,聚 集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证券企业等,打造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与高校 合作建设东莞制造电子购物平台,形成网络购物产业链;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 中心;莞港合作中小企业合作中心等。
发展历程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清华大学创建 了清华科技园,作为清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为创业企业孵化、高新企业 研发、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卓越服务。
1993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 想,并得到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确认和批准。 1994年,组建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正式开 始建设科技园。 1998年,12万平方米的起步区工程完工,园 区初具规模。 1999年,被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 予以重点发展支持。 2000年,57万平方米的主体园区建设启动, 入园企业达到200家。 2001年,被科技部、教育部确认为首批国家 大学科技园之一。 2002年 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1]
行政办公区
行政办公区是松山湖的行政办事中心,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主 办公区、附属办公区和展览馆。建筑构思独特,五幢贝壳似的主体建 筑呈半圆形分布在松山湖北岸,向内围合成绿荫广场。正观似舟,侧 看似帆的建筑外形,恰似扬帆出海的科技之舟,在松山湖畔蓄势待发。
北 部 区
北部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分成A、B、C、D、E五个工业分区和一个城 市核心区,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科技实力较 强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前来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 购中心、服务中心,全力打造东莞总部研发基地。北部区大致分为:北部城 市核心区,创意生活城,员工生活区,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园,IT研发园,东 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万科国家住宅产业基地——中国PC住宅产业技术硅谷。
发展优势
与国内其他高新区相比,松山湖园区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打好莞港合作牌。根据东莞港资企业众多、香港产业支援服务业发 达的特点,松山湖园区密切加强与香港政府合作,以莞港政府合作项 目—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为主要载体,加快建设创新及知识产权管理中 心、设计及科技创建中心、清洁生产及持续发展中心、精益制造及管理 中心、生产力培训学院等服务功能平台,为东莞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生 产力提升服务。同时,东莞市政府正在积极争取香港创新科技署、香港 生产力促进局的支持,联合共建松山湖园区,为促进香港、东莞两地经 济社会共同繁荣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打好升级服务牌。与国内其他高新区不同,松山湖园区肩负着为东 莞全市经济社会双转型提供服务的历史重任。松山湖园区不仅为东莞产 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和中介服务支撑,而且通过引进国内外行 业龙头项目带动了东莞特别是园区周边一大批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对 东莞产业升级转型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 三是打好生态环境牌。松山湖园区始终坚持“融山、水、园为一体”、 “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等彰显生态特色的规划理念,开发建设过程中严 格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生态环境,使松 山湖园区以生态环境优势在全国开发区中迅速脱颖而出。
发展规划
松山湖坚持“融山、水、 园为一体”、“科技共 山水一色”等彰显生态 特色的规划理念, 努力 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 协调发展。
园区按照功能布局, 从北向南依 次划分为北部区、中心区、台湾 高科技园和南部区四大片区:北 部区是高科技产业、研发平台聚 集区。 中部区是教育、研发、生物 技术、新能源新材料、IC设计产 业聚集及高新技术创业区。
作为一组大型建筑,其夜间形象必 将成为开发区城市夜景观的一个主 要控制要素,提出清华科技园照明 总体规划,对改善开发区夜间城市 形象、增加科技园自身的活力与吸 引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 着重要的意义。
清华科技园北接北大生物城 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南连 中关村西区、中关村科技城 和中国科学院,向北、向西 分别连接清华、北大两大高 校,地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的核心地带;
园区楼宇
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
搜狐网络大厦
创新大厦
科建大厦
创业广场
学研大厦
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清华科技园已 经建成30万平方米,在建面 积26万平方米。由4个塔组 成的高达100多米的科技大 厦。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 预计5月份结构封顶,包括 一些配套设施和公寓式酒店。 到2005年底,清华科技园 69万平方米的建筑全部建成。 除此之外,清华科技园在南 昌、珠海、西安、廊坊、昆 山等地方建有辐射园区。
台湾高科技园是台湾高端产 业项目主题园区。
南部区是研发总部、金融服 务、文化创意、生物技术产业区。
功能分区规划
强调有效利用土地,保持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 发展;创造以生态化人居环境为特征,适宜和 有效支持产业园区综合发展的城市环境。内核 式圈层结构:内圈层是生态核心区,中圈层是 生活活动区,外圈层是生产活动区。 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崇匠心于自然, 倾情于山水,致力于空间,山、水、园融为一 体的城市理念,塑造“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城 市形象。 大致划分为:行政办公区,商住配套区 ,北部 区,科学园,教育区,旅游度假区,创新科技 园
中 小 科 技 企 业 创 业 园
位于北部区B区,占地面积约66,000平方米。该园共有16栋三层标准厂房, 总建筑面积达70,000多平方米;其中一栋为综合服务楼,配备了办公场所、 培训室,会议室、餐厅等商务设施。
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技厅与电子科 技大学共同组建于2007年8月17日,是实行企业化运作的省级科研院所,旨在立足 东莞、服务广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技术研发和工程化为根本,以 面向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区域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 化进程,提高东莞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东莞市经济持续 发展。
发展优势: 1强大的政府资源 2坐拥清华资源 3丰富的社会资源
发展模式: 总结清华科技园成功经验, 可以说其特色与优势的在一个 “聚”字上面,由聚集—聚 焦—聚合—聚变,构成清华科 技园自主创新、引领创新、服 务创新的“四聚”模式。
辐射分园
经过15年的建设和发展,清华科技园在全国建设和管理园区 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成为世界最大的大学清华科技园辐射分 园 科技园。位于清华大学东南角的清华科技园主体园区,占地面 积25公顷,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是中关村核心区中建设速 度最快、入住率最高、入园企业质量最好、服务体系最完善的 区域之一。 清华科技园辐射分园此外,从2001年建设第一个外地分园— —清华科技园(江西)开始,清华科技园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 充分整合清华大学、北京地区的优秀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当地的 相关行业企业,深入调研,因地制宜,不断探索适合地方经济 发展的创新型科技园发展模式,以开发建设、管理输出、品牌 输出等不同模式进行辐射发展,辐射网络覆盖北京、上海、沈 阳、威海、昆山、南昌、广州、西安等近30个城市和地区, 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做出了显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