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702《大学基础化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835《电路》2020年考研专业课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835《电路》2020年考研专业课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5fe031a58fafab068dc0251.png)
武汉工程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电路》考试大纲一、参考教材1、邹玲、罗明主编. 《电路理论》(第二版).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邱关源原著、罗先觉修订. 《电路》(第五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汪建、汪泉编著. 《电路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备注:以1为主,2、3为辅)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答题时间:180分钟;3、满分:150分;4、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电路》是我校为招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以及能源动力类(专业学位)电气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设置的考试科目。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能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高等学校的择优选拔。
故试题的难度系数在本科生该门课程结业考试试题难度系数的基础上,适当加大。
对于该门课程总体要求是: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电路理论及方法解决综合性电路问题。
因此参加该门课程考试的考生须理解和掌握如下内容:1、电路元件和电路定律理想元件与电路模型;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和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基尔霍夫定律及应用;电阻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和受控源的伏安关系及功率的计算;电阻的联结及等效变换;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及贮能的计算;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与并联;电源的联结及等效变换;输入电阻的概念及求法。
2、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图、树与树支,连支、平面图;独立结点、基本回路、独立方程数;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和特点;含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3、电路定理叠加定理,戴维宁和诺顿定理;电阻电路的最大功率传输的概念和应用;替代定理,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
4、正弦稳态电路分析正弦量的三要素,相位差和有效值,相量法; 电路元件(电阻、电感、电容)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电路定理的相量形式,电路的相量模型;阻抗与导纳及其等效互换;电路的相量图表示法(参考相量的选择),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用相量法计算正弦稳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复功率;交流电路的最大功率传输和应用;功率因数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的特点;电路的频率特性。
《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化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d977b6a551810a6f424861c.png)
南开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化学概论2-1英文名称:General Chemistry 2-1课号:1040012081所属院:化学学院日期:2011 年05月09日填表说明1、“预备知识”一栏要求写明课程学习需要先修的课程和知识要求。
2、“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一栏要求写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对培养人才起的作用。
3、“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主要填写:(1)列出主要章节的标题(2)在每个标题下写出主要内容的细目(3)各章节分配的教学时数(4)各教学环节(习题、实验、课堂讨论、写作、社会调查、测验、考试)的内容和时数。
(5)实验课程要详细列出每个实验的名称、内容、学时数、实验性质(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类别(选做、必做)和实验的分组情况等。
(6)实践教学课程要写出相应的时间、地点、方式、教学内容等。
4、“补充说明”一栏写明需要说明的问题以及执行时应注意的事项和建议。
南开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化学概论2-2英文名称:General Chemistry 2-2课号:1040012082所属院:化学学院日期:2011 年05月09日填表说明4、“预备知识”一栏要求写明课程学习需要先修的课程和知识要求。
5、“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一栏要求写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对培养人才起的作用。
6、“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主要填写:(7)列出主要章节的标题(8)在每个标题下写出主要内容的细目(9)各章节分配的教学时数(10)各教学环节(习题、实验、课堂讨论、写作、社会调查、测验、考试)的内容和时数。
(11)实验课程要详细列出每个实验的名称、内容、学时数、实验性质(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类别(选做、必做)和实验的分组情况等。
(12)实践教学课程要写出相应的时间、地点、方式、教学内容等。
4、“补充说明”一栏写明需要说明的问题以及执行时应注意的事项和建议。
武汉工程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复试《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复试《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314623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5.png)
武汉工程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1 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1.1 生物的特征1.2 生物的分类系统1.3 生物和它的环境1.4 生物学的发展简史1.5 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1.6 研究生物学的方法2 生命的化学基础2.1 原子和分子2.2 组成细胞的生物大分子2.3 糖类2.4 脂质2.5 蛋白质2.6 核酸3 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3.1 细胞的大小、形态和类型3.2 细胞的结构3.3 真核细胞的结构3.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3.5 细胞通讯4 细胞代谢4.1 能与细胞4.2 酶4.3 物质的跨膜转运4.4 细胞呼吸4.5 光合作用5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5.1 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5.2 减数分裂5.3 细胞分化及其主要机制6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6.1 动物是由多层次的结构所组成的6.2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对生存环境的适应6.3 动物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7 动物的营养与消化7.1 营养7.2 动物处理食物的过程7.3 人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7.4 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食物的适应8 动物的血液与循环8.1 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8.2 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8.3 人体循环系统9 动物的气体交换与呼吸9.1 动物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9.2 呼吸形式9.3 气体交换与运输9.4 呼吸运动的调节10 动物内环境的控制10.1 体温调节10.2 渗透调节与排泄11 动物的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11.1 人体对抗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11.2 适应性免疫(免疫应答)11.3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12 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12.1 体液调节的性质12.2 脊椎动物的体液调节12.3 激素与稳态13 动物的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13.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3.2 神经系统的结构13.3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13.4 人脑14 动物的感觉器官与感觉14.1 感觉的一般特性14.2 视觉14.3 听觉与平衡感受14.4 化学感受性:味觉与嗅觉14.5 皮肤感觉15 动物如何运动15.1 动物的骨骼15.2 人类的骨骼15.3 肌肉与肌肉收缩15.4 骨骼与肌肉在运动中的相互作用16 动物的生殖与胚胎发育16.1 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16.2 人类的生殖16.3 人类胚胎的发育17 植物的组织、器官与系统17.1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17.2 植物的生长17.3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18 植物的营养18.1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18.2 植物的营养与土壤19 植物的调控系统19.1 植物激素19.2 植物的生长响应和生物节律19.3 植物对食植动物和病菌的防御20 遗传的基本规律20.1 遗传的定律20.2 遗传的第二定律20.3 孟德尔定律的扩展简介20.4 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20.5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20.6 遗传的第三定律20.7 细胞质遗传21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21.1 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的证明21.2 DNA复制21.3 遗传信息流是从DNA到RNA到蛋白质21.4 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21.5 基因工程研究与应用22 生物进化22.1 物种的形成22.2 进化学说与系统发育22.3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多样性22.4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23 生物与环境23.1 环境因子23.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4 生物种群和群落24.1 种群24.2 生物群落25 生态系统25.1 生态系统的结构25.2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25.3 生态系统平衡25.4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26. 最新进展了解生物学领域引人瞩目的最新进展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8e181cb0912a2161579297e.png)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80081英文名称:College Chemistry学分:3学时: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先修课程:无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物理学专业学生教学单位:化学化工学院修读学期:第2学期一、课程描述和目标大学化学是物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以及基础电化学等基本原理,并能运用上述原理对一般普通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程目标1 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大学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分析测试手段、现代化学的研究进展及化学交叉学科和热点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学习,使物理学专业学生对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现状和研究动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课程目标2 专业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常用检测仪器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方法,学会对基本化学现象的判断分析处理,得到合理的结论,并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程目标3 综合能力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做好其它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也使他们能学会用化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四、课程教学方法集中讲授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六、教材与参考书(一)推荐教材1.《普通化学》,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版;(二)参考资料1.《无机化学》,许善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版;2.《大学化学》,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
3.《普通化学》,同济大学普通化学及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课程教学大纲中应列出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名录。
《大学化学》第35卷(2020年)总目次
![《大学化学》第35卷(2020年)总目次](https://img.taocdn.com/s3/m/63731ae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6.png)
《大学化学》第35卷(2020年)总目次今日化学锂电诺奖与科学精神………………………………………………………………………………………………黄云辉(1-1)功能多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刘传军,张驰,张先正(3-1)半联胺重排机理……………………………………………………………………………………………………许家喜(7-1)浅谈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通向未来的基因编辑……………………………………………牛煦然,周卓,魏文胜(12-118)专题序言………………………………………………………………………………………………………朱亚先,张树永(5-1) 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延期开学期间充分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倡议书…………………………………………………………………………………………………………………(5-2)基于雨课堂,5步打造在线直播课…………………………………………………………………………王辉,宋修艳(5-3)当前疫情下分析化学教学的一点思考……………………………………………………………………夏炎,杨亚非(5-7)基于超星泛雅平台的在线课程建设……………………………………………………………………………刘贤响(5-10)基于中国大学MOOC、慕课堂和QQ群三结合的分析化学课程在线教学实践…………………………………………………………………………………鲁立强,帅琴,李季,邱海鸥,彭月娥(5-15)结构化学课程的“在线教学”实践…………………………………………………………………………………毛双(5-19)基于教学立方和视频直播的在线教学探索………………………………李兴华,刘治彤,唐梦寒,朱成建,俞寿云(5-24)疫情背景下“完全线上”远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马骁飞,马亚鲁,田昀,秦学,高洪苓,刘华姬,鲁凡丽(5-29)“双师网课”推动精准教学辅导与讨论——以钉钉网课为例…………………………张来英,吴伟泰,李海燕,唐果(5-33)基于“超星直播+学习通”的在线教学示范…………………………………………………………………刘强,彭娜(5-38)多平台搭配,打造优质在线课………………………………………………王林艳,许国贺,陈俊英,李俊杰,马晶军(5-44)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有机化学录播课教学实践……………………………………………………武全香,惠新平(5-48)延期开学背景下“基础化学2”的线上开课方案……………………………………鹿现永,刘大鹏,朱禹洁,张东凤(5-52)分析化学慕课课程平台的快速构建及教学实施方法探索…………………………………………………盛骞莹,张文清,王燕,赵怡,刘海燕,钱俊红,张波,王氢,胡坪(5-56)材料化学课程线上教学初探………………………………………………………………………李媛媛,何娟,李恺(5-61)巧用信息手段,打造疫情中无机化学云课堂………………………………………李玲,王娟,张弛,田丽红,朱文华(5-66)疫情下的仪器分析课程在线教学设计与探索——以绪论为例………………………………………………王荷芳(5-75)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化学远程教学初探…………高靓辉,龚孟婕,孔繁博,袁廷,李晓宏,祖莉莉,李运超,范楼珍(5-81)化工原理课程的在线教学………………………………………………………………………张舜光,刘雅,于爱敏(5-88)物理化学全线上教学的策略与实践…………冯霞,刘俊吉,李松林,孙艳,朱荣娇,朱莉娜,陈丽,王玉新,张小涛(5-92)基于“1+2”模式的结构化学课程在线教学实践…………………………………………雷鸣,杨作银,李亚平,蒲敏(5-98)基于企业微信平台和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的线上教学实践………………………杨屹,苏萍,宋佳一,张春婷,张瑶(5-104)基于“腾讯会议+课堂派”的有机化学课程在线教学实践……梁恩湘,李露露,刘立超,阳彩霞,王国祥,许文苑(5-109) UOOC平台与腾讯课堂相结合的“在线异步教学”………………陈彦涛,胡惠媛,杨波,任祥忠,李翠华,王国成(5-115)基于MOOC的“无机化学II”课程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王莉,张丽荣,范勇,宋天佑,徐家宁(5-121)通过教学过程和互动设计保障在线教学的效果………………………………………马琳,兰壮壮,谭茹,张雨欣(5-126)“课前六备、课中六讲、课后六辅”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基于“雨课堂+钉钉直播”的中等无机化学课程为例………………………………………………………………………张晓蕾,贾春晓,李洪亮(5-133)基于线上资源和平台的在线教学实践——以电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曾艳萍,黄齐林,谢建新,白红梅(5-141)基于MOOC“一站式”有机化学在线翻转课堂实践……………………………………曹敏惠,石炜,江洪,徐胜臻(5-147)基于学习通和钉钉直播的线上混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为例……赵海燕,于涛,孙华(5-152)坚持教研结合、提高学习积极性——疫情下的结构化学教学实践……………………………………………毛双(5-158)有机化学在线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高延峰,周卫红,苗志伟(5-164)基于“超星泛雅平台+学习通”快速完善课程的技巧和实践……………王文君,冯丽娟,向灿辉,尹田鹏,孙智勇(5-169)疫情背景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的创新教学——以“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课程为例……………………………………………………………张洪健,梁文杰,卢红梅,吴昀峰,田沛,宋跃才,徐海(5-174)疫情背景下多元化素材在分析化学线上教学中的综合运用……………………………………………………王敏(5-180)以学为中心的高分子化学线上教学实践………………………………………………………………………彭志平(5-184)有机化学与实验课程在线“双练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陈立,周金梅,胡菁,陈毅辉,林敏,阮永红,郑锦丽,魏爱琳(5-191)构建多维教学平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绿色化学线上教学………………………童冬梅,胡常伟,祝良芳,李丹(5-197)促进物理化学在线教学质量的实践………………………王旭珍,王新葵,王新平,石川,任素贞,田东旭,陈冰冰(5-205)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和教学立方平台,助力配位化学线上教学……………………………章文伟,吕炜,黄伟(5-209)基于中国大学MOOC和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化学与社会课程在线教学实践………郭玉鹏,赵岩,高焓,高娜,李根(5-217)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助力实验课在线教学………………………………………………马莹,张恒,宋其圣,胡清萍(5-223)多维度构建和实施线上实验课堂的探索与实践……马艺,张伟强,薛东旭,张航,顾泉,郑浩铨,翟全国,高玲香(5-229)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线上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索与实践…………………………………………………………………魏灵灵,徐玲,魏恒伟,张永策,胡涛,崔淼,焦桓(5-236)防疫期间化工原理实验部分内容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赵蕾,朱婷玉,周爱东(5-244)“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线上教学探索与实践……………………………………闫毅,颜静,姚东东,顾军渭(5-249)有机化学实验线上教学对科研素养的培养——兴趣、“家中实验室”与化学思维培养………………赵卫光,关英(5-256)有机化学实验线上课程之扬长避短教学设计与实践篇………………李玲玲,兰泉,查正根,蒋俊,冯红艳,郑媛(5-263)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初步探索……………………………………………………袁耀锋,林凌,王建,王心晨(5-269)关于应对疫情开展化学类专业课程线上教学的探究……………钟欣芮,周航,姜林,苏燕,马晓爽,张赟,郑成斌(5-27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化学实验的在线辅助教学模式创新及成效探索………朱平平,冯红艳,邵伟,郑媛,李玲玲,李婉,方思敏,张万群,李维维,盛翔,胡万群,高明丽,兰泉,蒋俊,金谷,查正根,刘卫,黄微,刘红瑜,刘光明(5-278)延期开学期间化学类专业线上教学情况调研分析与建议………………………朱亚先,周立亚,张树永,郑兰荪(5-283)化学教育,情暖隆德——厦门大学“化在宁夏”暑期社会实践………………施忠浩,康玮,葛文慧,李德聪,刘恩恩(6-1)暑期支教作为化学师范生实践课程的育人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化育英才”暑期支教队为例………………………………………………………………………………………………………韩明睿,刘广建(6-6)化学教育走进雄安——白洋淀环保主题暑期实践活动……刘文皓,李雪丽,张玥,张雯,杜泽朔,奎晓晅,李丽萍(6-12)浅析项目性实践在化学学科教学环节的重要意义——以2019年暑期三下乡为例………………………………………………………………………………张艺,王依诺,洪景萍,金士威,肖杨(6-19)关注长江水质——“绿行之踪”社会实践……………………………………张一平,张舒琪,赵梓润,徐志衡,王松阳,张宇航,杨迈克,余炫霖,朱亚先(6-25)无机颜料合成的探究及社会调研……………………董晓放,林颢霆,黄旭,彭华煜,夏一凡,范紫嫣,邢鑫,朱亚先(6-31)关于蔬果农药残留现象的实践调研…………………那行,王一涵,彭华煜,赵浩博,刘嘉鑫,闫丽洁,陈诗懿,黎朝(6-39)智能手机色度分析测定甲基紫与氢氧化钠反应速率常数…………………………………曾一帆,秦萧,王玥,黎朝(6-54)基于考古情境的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考古”陶片中残留油脂的检测………………………………………………………刘刚,孙一鸣,李思琦,于少芬,宋其圣,苑世领,王芬,马莹(6-63)金色梦想,一触即发——化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思考………………………………………………………………………贾建华,乔正平,王大为,李淑君,巢晖,朱芳(6-7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助推化学专业双创育人………………………………………………………苏燕,郑成斌(6-77)大学生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的融合与探索………………………………………………………蒋莉,魏尚娥,吴奕(6-82)以“联合大作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丁益民,周静,曹志源,王玉芹(6-88)组建近化学类专业本科生综合学习团队的探索…………………………………………………………………薛斌(6-94)校园环境质量监测实践课程的实施与体会…………………………李广超,杨伟华,袁兴程,贾文林,王海营,赵爽(6-98)工科学校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实践——以节能减排大赛为例……颜静,钟丰璘,牛嘉平,关昊,孔杰,张军平,闫毅(6-103)一种基于智能手机可视化多色荧光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方法——推荐一个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秦雨欣,林天然,李金莹,覃思媛,侯丽(6-110)序言………………………………………………………………………………………………………张树永,朱亚先(10-1)“基于化学的新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方案研究”课题概要…………………………………张树永,朱亚先,郑兰荪(10-2)高校化学类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建议…………………………张树永,朱亚先,霍冀川,宋丽娟,徐华龙,郑兰荪(10-6)基于化学的“化学测量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建设建议………………………………………………霍冀川,张树永,朱亚先,李攻科,杨屹,李梦龙,王玉枝,郑兰荪(10-11)基于化学的新工科专业——“智慧分子工程”专业建设思路及建议……宋丽娟,张树永,王吉林,郑兰荪,朱亚先(10-17)“能源化学”本科专业建设建议……………………………………………朱亚先,徐华龙,张树永,郑南峰,郑兰荪(10-23)从能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浅谈“能源化学”新工科改造………………………徐华龙,朱亚先,张树永,郑兰荪(10-28)新工科项目“地方(行业)高校化学类专业应对产业变化的升级改造研究与实践”的实施…………………丁玉强,朱亚先,宋丽娟,刘卫,刘小珍,霍冀川,薛怀国,郭荣,廖青,倪哲明,周立亚,陆靖(10-33)理科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南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探索为例………陶占良,程方益,陈军(10-40)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三点一线”建设模式与实践……………………………胡道道,刘宗怀,陈新兵,雷志斌(10-45)面向新经济的化工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专业改造升级为例………………………………………………………………………………熊芸,喻发全,刘生鹏,高友智,金放(10-50)用新工科理念做强做优盐湖化工特色专业…………………………………………………………赵启文,成春春(10-55)厦门大学能源化学专业的创建与实践……………………………傅钢,郑南峰,任斌,吕鑫,王野,田中群,朱亚先(10-59)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精细化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王成云,张文清,朱为宏(10-65)面向化妆品产业升级的江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思考与实践……………………………………………………董玉明,丁玉强,东为富,杨成,刘雪锋,樊晔,王靖,潘庆伟(10-71)新工科视阈下石油化工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钱建华,宋丽娟,王吉林(10-77)新工科背景下湖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朱日龙,楚宗霖,黄中原,邹雨芹,张小华,周海晖,蔡双莲,杜翠翠,李永军,刘娅莉(10-82)新工科视域下青岛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吕洲,朱倩倩,李群,王宗花,毕赛(10-87)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王修中,徐鲁斌,龚良玉(10-92)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以云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例……………………………………………………………………………………………曹秋娥,刘世熙,陆冬梅(10-99)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姜新东,肖林久,李志义,于三三,耿秀娟,封禄田,陈永杰,关瑾,张东享,阎峰,姚慧,李文泽(10-104)构建“三育”实验教学体系培养民族地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王迎春,李佑稷,颜文斌,欧阳玉祝,顾仁勇(10-109)构建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项目——以湖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改革为例………………………………………………………………赵一玫,姜军,王凯,潘洁,张予川,王娟,党雪平(10-115)课程专业相映衬赋予教学生命力——当无机化学遇上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张欢,蒋琪英,蒲琳钰,王伟(10-122)面向化学专业的催化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张东凤(10-128)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马占华,杜跃展,李军,孙兰义(10-134)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化学教材建设………………………………………姚开安,方惠群,孙尔康,张剑荣(10-141)哈工大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姚忠平,丛培琳,郝素娥,姜兆华,黄玉东(10-146)“科学抗疫中的化学”专题序言……………………………………………………………………………………邹鹏(12-1)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及其受体的结构与相互作用…………………………………………………杨海龙,刘允,杨斌(12-2)从分子间作用力看新冠病毒的前世今生…………………………………………………………………………刘萍(12-9)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引入病毒及其检测方法的思考…………………………………雷杰,包慧敏,方彩云,樊惠芝(12-13)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以及相关药物研发中的基础药学知识……………戚文涛,鞠翰,侯凌欣,李敬,展鹏,刘新泳(12-21)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设计原理与研究进展……………………………………………………………李文浩,李艳梅(12-29)磷酰胺酯前药策略及ProTide技术在抗病毒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孙孝斌,苗志伟(12-35)新冠肺炎潜在药物作为案例在杂环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范荣,魏芸,谭嘉靖(12-44)自动电位滴定快速测定84消毒液中的有效氯含量…………………………………李会香,雷杰,孙兴文,刘莎莎(12-49)双子表面活性剂及其抗菌性能……………………………………………肖龙强,李秋雨,赵玉来,张文哲,侯琳熙(12-55)在防疫抗疫中大显身手的高分子材料………………………………………………………………金邦坤,朱平平(12-64)“新冠肺炎”抗疫中使用的重要高分子材料……………………………………………颜静,李宇琛,钟丰璘,闫毅(12-71)科学防疫与高分子化学……………………………………………………………………………常静,商闯,魏玉萍(12-77)纳米材料在病毒大流行防治中的应用…………………………………………………………冯辰昀,高瑜,袁耀锋(12-82)从化学视角浅谈医用口罩的重复利用………………………………………………………………葛冬琦,石建英(12-87)日常使用方式对一次性医用口罩微观结构和过滤效率的影响……………孙立森,刘莎莎,张晋芬,王琳,刘永梅(12-94)化学教学新课堂:科学抗疫中的化学知识……………………………………………………吴静,戚洪彬,王英滨(12-101)“化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专题教学……………………………………………………万福贤,王日为,于斌,张元红,李映,张丽丽,艾仕云,姜林(12-110)教学研究与改革改革营养化学组教形式,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刘敏,冯清(1-7)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耿萍,张帆(1-12)地方应用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文桂林,刘道富,王凤武,陈永红,朱其永,魏亦军,田冬(1-17)有机化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质量提升改革实践………王云侠,白银娟,李剑利,赵军龙,张世平,魏青,王兰英(1-23)北京大学分析化学系列小班阅读讨论课的教学实践…………………李娜,李美仙,王申林,刘小云,白玉,朱志伟(1-28)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核心改革普通化学原理实验………………向丹,高培红,梁军艳,白艳红,张雯,李银环(2-1)“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李育佳,朱成建,张剑荣(2-6)在线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大学化学混合式教学实践…………………邱海霞,杨秋华,曲建强,李珅,马亚鲁(2-10)药学专业元素化学教学方法探究…………………………………………………………………………展鹏,刘新泳(2-14)基于雨课堂的任务导向式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蒋达洪,姚晓青,黄艳仙,肖朵朵(2-21)比较教学法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江玉亮,毕文韬,杜江燕,杨静(2-27)基于专业课程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以无机合成化学为例………………………………………………………………………………郭丽,周志强,曹晶晶,陈大树,韩福芹(3-8)智慧课堂在分析化学碎片化教学中的探索……………………………………………王薇,周宝晗,徐保明,任家强(3-13)基于智慧教育理念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探索实践…………………………………………………………………郑超(3-2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渗透的物理化学教学模式探讨………………………………王女,赵勇,刘兆阅,田东亮(3-26)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基础化学分析实验中的应用………………………………………………张卓旻,黄路,李攻科(3-32)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仪器分析实验(全英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冯霞,常静,刘俊吉,魏玉萍(3-37)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与学的探讨…………………………………刘国坤,邹义松,陈甘雨,王炬勇,郑红,谢泽中,卢江龙,周志明,刘涛,罗思恒(3-41)创新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提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赖瑢,李厚金,林志强,庞冀燕,邵光,赵晓丹,朱可佳,陈六平(7-8)有机化学实验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王丽娟,刘芸,唐玉海(7-13)激励机制辅助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以有机化学实验为例………………………………张秋平,张文银(7-21)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刘占祥,吴百乐,秦敏锐,邵东贝,蔡黄菊,赵华绒(7-27)短学时有机化学教材建设与应用实践…………………………………………王萍,林世静,陈赤阳,马磊,饶红华(7-32)一种简易型混合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小班教学中的尝试………………………………………………韩杰,贺峥杰(7-39)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初探……………………………………………………张变香(7-44)有机化学科研渗透教学法的尝试……………………………………………姜新东,高爽,于三三,崔天放,肖林久(7-48)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的思政案例设计………………………………刘刚,张恒,马莹,宋其圣,苑世领,孙国翠(7-53)有机化学实验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胡菁,周金梅,陈立(7-61)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徐芷媛,李茉涵,张恒,赵晓霞,张艳斌,赵军龙(7-67)一体化教学体系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实践……………………………阮永红,林敏,周金梅,郑锦丽,魏爱琳(7-72)基于创新型化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惠新平,武全香(7-77)浅析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教与学………………………………………………………………………………江国防(7-82)化学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群设置与教学内容——以厦门大学为例………………………………………………………………………朱亚先,匡勤,汪骋,黄荣彬,杨士烑,郑兰荪(8-1)基于便携式多元反馈机制的无机化学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李玲,张弛,王娟,朱文华,李悦,吴志勇(8-6)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玉荣,林森,袁耀锋(8-13)元素化学教学中关于“无机物热稳定性”的知识建构……………………张笑言,王永慧,谭华桥,郎中玲,李阳光(8-17)元素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碳的结构与性能及其应用………………………………………………魏明灯,魏巧华(8-24)以实验为情境问题的PBL教学法在元素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胡瑞祥,郑少九,张漫波(8-28)大学无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为例……………………………………谢木标(8-34)基于高效教学的医学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赵全芹,张树永(8-39)普通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刘天府(8-44)价值引领融入“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课程思政建设………………………马亚鲁,马骁飞,田昀,秦学,高洪苓,刘华姬,鲁凡丽,王晓东,王兴尧,李丹峰,王建辉(8-48)传统文化蕴含的化学智慧在元素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有机融入………………………要红昌,李一珂,武杰,李中军(8-54)寻找课堂的“催化剂”,激发元素化学趣味性……………………………………………………………………鹿现永(8-60)“互联网+”背景下基础化学原理实验在线学习与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实践………………………………………………………………………………王小燕,戴冬梅,王静,王文龙,高洪涛(9-1)新时代背景下省属高校本科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温永红,王世颖,高洪涛,詹天荣(9-7)微信三模块辅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于庆水,范芳明(9-13)结合PBL的思维导图法在大学化学“四大平衡”教学中的应用……………………………杨青林,刘克松,田东亮(9-17)基础化学实验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曾秀琼,蔡吉清,顾昊睿,王敏,徐孝菲(9-26)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刘志莲,崔玉,刘思全,杨小凤,王守锋(9-31)契合生物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彭佳娟,刘贤响,徐满才,尹笃林(9-36)化学本科教育“一轴双驱四体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谢钢,吴彪,陈三平,马向科,赵志厚,马佳妮,谭青山,赵晓霞(9-41)混合式教学在“有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曾艳萍,李明,林洪,黄齐林(9-47)基于逻辑思维主线的分析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陈怀侠,党雪平,葛伊莉,黄建林(9-53)通识教育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学探索与实践………………………………………………………………李岩云(9-58)仪器分析课程有效教学之有效测评及反馈…………………………………………………………王荷芳,孔德明(12-127)“三因一选”模式——新时代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贾建华,李莲云,李淑君,石建新,朱芳(12-132)将科研软件融入化学实验与理论教学………………………………………梁华,戴可,钟国清,黄鹤燕,李鸿波(12-138)计算模拟在化学热力学、动力学教学实践中应用——以甲醛解离反应为例………………陈广慧,林旺强,姜昆(12-143)课程思政背景下分析化学辩证元素探索及教学实践………………………………………………段云青,段志青(12-150)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有机化学实验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王亮,余凡,张玉敏,鲁珍,彭望明,胡思前(12-158)农科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唐小兰,刘英菊(12-164) PAD教学法在化学化工类研究生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鲜亮(12-169)基于有机化学专业课程培养本科生成就动机的形成——以“对映异构”教学设计为例……………………………………………………………………………………田添禾,刘峰,冯丽恒,张变香(12-174)“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正溴丁烷的制备实验为例……………………………………………………………………………张永红,王斌,金伟伟,夏昱,刘晨江(12-180)中外合作办学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楚进锋,靳兰(12-187)知识介绍再论电负性标度的发展……………………………………………………………………吕仁庆,孙涛,王芳,王淑涛(1-32)抗癌药物的先驱——顺铂…………………………………………………………………………………郭世祺,马荔(1-40)配位化学中新型金属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成键特点…………………………………………………………马雪璐(1-47)更深度的“照相”技术——质谱成像的发展与应用……………………………………………杨迎晨,陈企发,夏炎(3-47)关于反馈键理论在小分子活化中的应用的讨论……………………………黄聪聪,林莉莉,李苏华,张利,苏成勇(7-88)单糖与苯硼酸的酯化反应及生物应用简介…………………………………………………………………王卓,李朔(7-95)有机化学课程中的绿色发展理念………………………………………………………………………杨占会,许家喜(7-99)摩尔新定义和准确测定的阿伏伽德罗常数………………………高玲香,张姝颖,张伟强,翟全国,胡满成,高胜利(8-67)氢元素教学内容的重构……………………………………………………………………………………李晖,谭君蕊(8-75)高压下的原子和分子行为……………………………………………………………………蔡苹,胡锴,罗威,程功臻(8-89)甘氨酸衍生物C(sp3)―H官能团化反应在喹啉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张元,王树涛(9-64)功能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放射性离子检测中的应用…………………………………………………魏伟,夏炎(12-192)化学课堂新知识:新型碳材料——石墨炔………………………………………………………商虹,顾宇,王英滨(12-201)科普走进臭豆腐的化学世界…………………………………………………………………………李夏蕾,赖勇杰,李荀(3-54)我国化学科普的现状与创新发展对策…………………………………………………………………李厚金,陈六平(11-1)我国化学科普资源简介及类型分析………………………………………………………………………田童瑶,张颖(11-9)天生我铍必有用…………………………………………………………………………………许海萍,李龙杰,展鹏(11-17)钠的宅邸………………………………………………………………………………………………郑丰瑜,朱亚先(11-21)元素时空博物馆——成人之“镁”………………………………………李宇琛,牛嘉平,关昊,钟丰璘,颜静,闫毅(11-26)美食中的磷——含磷食品添加剂………………………………………………………………………刘艳,赵玉芬(11-30)钛先生的奇遇之旅……………………………………………………………………………张来英,赵梓润,朱亚先(11-37)奇妙缤纷“铬舞会”……………………………………………………………………………戴玮璇,张来英,朱亚先(11-41)锰族长竞选……………………………………………………………………………………张润弘,张来英,朱亚先(11-46)探访铁村………………………………………………………………………………………………张来英,朱亚先(11-51)何以为镓?……………………………………………………………………………………龚钰扉,宋红杰,张立春(11-58)“钼不暇接”——无处不在的钼元素………………………………………………………………李龙杰,李忠,李荀(11-62)失踪的镧系元素………………………………………………………………………………………庾晓萍,朱亚先(11-66)元素达人秀——“金”贵人生………………………………………………………贾建华,石建新,乔正平,童明良(11-72)“镭”光四射…………………………………………………………………………………………孙彦,展鹏,刘新泳(11-76)化学亲情篇——烯烃………………………………………………………………………………秦珊,沈珍,陈建成(11-81)富勒烯:美丽世界的尊贵访客…………………………………………………………………………李洪光,郝京诚(11-86)“手性分子博物馆”之旅…………………………………………………………………………盛思敏,沈珍,陈建成(11-90)“手”望相助,志虑忠“醇”………………………………………………………………孙媛媛,秦珊,李宇婕,陈建成(11-96)舌尖上的化学——阿克霍尔寻忆记………………………………………………………龚钰扉,宋红杰,张立春(11-101)雷酸家族史话………………………………………………………………王常清,曹小华,钟婵娟,王建国,严平(11-106)追昔抚今话VB1——脚气病的克星…………………………………张丰,张振明,杨德红,王坤,陈思如,张留学(11-110)尼古丁的“口供”………………………………………………………………………………………吴雨菡,郭今心(11-115)无处不在的化学——吹进人间的清凉之风……………………………………………………………骆睿昊,邵伟(11-121)“牛仔”很忙——牛仔裤中的化学…………………………王欢,林青青,王萌,王梦琛,杨斌,张伟,张婷,赵军龙(11-127)化学之旅——博物馆奇游记…………………………………………………………杨火青,龚钰扉,吕弋,张立春(11-132)小口罩博物馆奇遇记…………………………………………………………………………高卫,杨金月,章文伟(11-139)。
化学工程原理课程大纲
![化学工程原理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e0543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2.png)
化学工程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化学工程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化学工程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核心技术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化学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理解化学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熟悉化学工程的常用工艺流程和操作技术,具备合理设计和优化化学工程流程的能力;3.了解化学工程相关的热力学、动力学和传质过程,能够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化学工程基础知识1.1 化学反应和反应动力学1.2 催化剂和反应机理1.3 化学平衡和热力学基础1.4 流体力学和流变学1.5 传热与传质基础2.化学工程流程设计2.1 化工装备与工艺流程图2.2 单元操作与原理2.3 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2.4 重要化工过程的应用与案例分析3.化学工程实验技术3.1 化工实验室常用设备与操作规范3.2 化工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3.3 化工安全与环保知识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化学工程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化学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3.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2.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于全程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与理解进行考核。
4.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六、参考教材1.《化学工程原理》傅家谟,李智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化学反应工程》李政红,李承启,刘鹏著高等教育出版社3.《化工原理》王希庆,胡威林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七、备注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适用于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复试内容复试参考书目复试准备复试资料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复试内容复试参考书目复试准备复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8198267eefdc8d376ee328a.png)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复试内容、参考书目、复试准备、复试资料经济学院一、复试内容1.专业素质与能力考核(笔试):占复试总成绩的30%。
(1)报考学术型研究生、金融和国际商务专业型研究生,主要考核基本概念、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分析能力等。
(2)报考公共管理硕士专业研究生:主要考核基本概念、时事政治知识和分析能力。
2.英语听说能力测试(面试):占复试总成绩的30%。
3.综合素质与能力考核(面试):占复试总成绩的40%。
4.同等学力(高职高专、本科结业、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的考生需加试本科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概论》(MPA专业除外)。
加试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
加试成绩不合格(满分100分,低于60分为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注:专业素质与能力考核、英语听说能力测试和综合素质与能力考核等三项复试内容中任何一项复试成绩不合格(满分100分,低于60分为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二、录取规则1. 学术型研究生和金融、国际商务专业型研究生复试结果按照考生“总成绩”排序,在各专业招生计划指标范围内录取。
总成绩计算公式为:总成绩=【初试统考科目成绩之和/3.5】×40% + 【初试自命题科目成绩/1.5】×20% + 复试成绩×40%2. 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复试后总成绩计算公式为:总成绩=【全国联考成绩/3】×60%+笔试成绩×20%+面试成绩×20%3、免试推荐研究生按提前录取对待,不参加复试及复试总成绩排序。
4.未参加复试者按自动放弃录取资格处理。
文法学院一、复试内容1、复试内容包括: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综合能力笔试和面试。
专业笔试(8:30-10:30),笔试内容参考入学考试大纲;外语测试(包括口语、听力)二、考生录取总成绩计算方法、录取总成绩=[(初试统考科目成绩之和)/2]×35%+[(初试自命题科目成绩之和) /3] ×25%+复试成绩×40%复试成绩=外语成绩*20%+专业素质和能力考核(笔试)*40%+综合素质与能力(面试)*40%一、复试分数线:专业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法学344 42 63新闻传播学359 54 81报考法律硕士(法学)315 42 63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315 42 63理学院一、复试方式及复试内容1、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一志愿考生以我校研招办网站公布的一志愿复试名单为准,调剂考生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出的复试通知为准)均需进行资格审查,资审不合格考生不予复试;2、复试内容(1)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在专业面试中进行考核)。
武汉工程大学818《粉体工程》2020年考研专业课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818《粉体工程》2020年考研专业课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5c4ce16e2bd960590c67761.png)
武汉工程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粉体工程》考试大纲课程编码:011010002420课程英文名称:Powder processing technology课程性质:技术基础课适用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考试时间:3小时分数:150分参考教材:(1)吴一善:粉碎学概论.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2)蒋阳, 程继贵:.粉体工程.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考题类型:客观题50分,其中选择题25分、填空题25分;主观题100分试题难易程度分布:(1)基本要求试题占20%(2)中等难度试题占50%(3)较难试题占30%考试内容一、绪论:要求了解粉体的概念,粉体工程研究的内容、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二、粉体的基本性质及表征:重点理解和掌握:(1)粉体粒度及其均匀性的测量和表征方法;(2)粉体粒度特性的分析方法、粒度特性方程的建立及应用;(3)岩石可碎性和可磨性与其机械强度的关系及表征方法。
一般了解:粉体的形状、宏观和微观比表面积及堆积性质等的表征方法。
三、破碎与筛分理论:重点理解和掌握:(1)粉碎的工艺特征,破碎施力方式与矿石性质的关系,破碎功耗学说及其应用;(2)筛分原理,筛分工艺类型和用途,筛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筛分动力学及其应用。
一般了解:影响筛分效率的因素。
四、破碎与筛分设备:重点理解和掌握:(1)典型的粗、中和细碎破碎机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和用途;(2)振动筛的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一般了解:典型破碎与筛分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等基本常识。
五、磨矿与分级理论:重点理解和掌握:(1)磨矿介质的运动特性,磨机转速的确定方法,超临界转速运转的实质,有用功率的计算方法,磨矿动力学及其应用;(2)磨矿循环中常用分级设备的类型、作用和工作原理,磨矿循环负荷的测定方法。
一般了解:相关磨矿和分级工艺参数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六、磨矿设备:重点理解和掌握:(1)球磨机和棒磨机的结构特点、性能用途;(2)影响磨矿过程的主要因素。
武汉工程大学831《自动控制原理》 2020年考研专业课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831《自动控制原理》 2020年考研专业课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3dead66a216147916112851.png)
武汉工程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一、参考教材1、胡寿松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胥布工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刘豹,唐万生主编. 《现代控制理论》(第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备注:以1为主,2、3为辅。
)二、考试形式与试题类型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答题时间:180分钟;3、满分:150分;4、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范围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个部分。
考生须掌握如下内容:1、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负反馈控制的原理;2)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3)根据实际系统的工作原理画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控制系统的建模;2)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3)控制系统的结构图,结构图的等效变换;4)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结构图与信号流图间的关系,由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3、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1)稳定性的概念,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Routh稳定判据;2)稳态性能分析稳态误差的概念,根据定义求取误差传递函数,由终值定理计算稳态误差,包括给定误差和扰动误差的分析与计算;系统型别与静态误差系数,影响稳态误差的因素;3)动态性能分析一阶系统特征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的关系;典型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关系;附加闭环零极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闭环主导极点的概念,用此概念分析高阶系统。
4、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1)根轨迹的概念,根轨迹方程,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3)零度根轨迹: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根轨迹及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的绘制;4)等效开环传递函数的概念,参数根轨迹;5)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性能。
5、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1)频率特性的定义,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2)用频率特性的概念分析系统的稳态响应;3)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方法典型环节及开环系统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又称奈氏曲线或极坐标图)的绘制;典型环节及开环系统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的绘制;由对数幅频特性求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4)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根据奈氏曲线判断系统的稳定性;由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判断系统的稳定性;5)稳定裕量当系统稳定时,系统相对稳定性的概念;幅值裕量和相角裕量的定义及计算。
武汉工程大学711《设计史论》2020年考研专业课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711《设计史论》2020年考研专业课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bd0a227fad6195f312ba667.png)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设计史论》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711设计史论
英文译名:History and Theory of Design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设计学(学术型硕士学位)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设计史论是一门针对报考我院设计学学术硕士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统一初试
科目。
本科目注重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广阔的设计研究视野,宽厚的设计历史研
究基础和综合理解及建构相关设计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能力。
重点考察设计学
概论中提及的相关知识:了解各种流派风格以及中西方设计的历史和文化语境
的演变规律,理解当代设计学科的界定,掌握设计行为策略与方法论以及设计
价值与责任和设计生态学等相关理论。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设计学学科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占20%)
中国与西方设计发展历程及特征(占20%)
现代设计发展中关键历史时期及其设计风格流派(占20%)
设计生态学等设计学相关理论综合论述(占40%)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试题满分150分。
1、名词解释:4题,60分。
2、简答题:2题,40分。
3、论述题:1题,5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设计学概论》(修订版),尹定邦主编,邵宏等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
《中外设计史》,耿明松编著,中国清工业出版社,2017年11月
《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中国设计生态研究》,丛志强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18年04月
1。
702化学考试大纲
![702化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f5a1e0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e.png)
702化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本考试旨在评估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熟悉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化学问题。
二、考试内容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电子云-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元素分类- 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2. 化学键与分子间力-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分子间力:范德华力、氢键3. 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 化学平衡常数与勒夏特列原理4. 溶液与溶质- 溶液的概念与分类- 溶质的溶解度与溶解平衡-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5. 酸碱平衡与缓冲溶液- 酸碱的定义与分类- pH值的计算与意义- 缓冲溶液的组成与作用6.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分类- 氧化数的概念与计算-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7. 化学动力学- 反应速率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速率方程- 反应机理与催化作用8. 热化学-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 赫斯定律9. 气体定律与理想气体- 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理想气体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实际气体与范德瓦尔斯方程10. 电化学-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与电解池- 电极电位与电化学系列11.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有机反应的类型: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除反应- 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12. 化学实验技能- 基本实验操作:称量、溶解、过滤、蒸馏- 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与事故处理- 化学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三、考试形式本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实验设计题等题型。
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简答题和计算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验设计题则评估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武汉工程大学804《材料科学基础》 - 2021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804《材料科学基础》 - 2021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ccdf6fb0b4e767f5bcfce6b.png)
武汉工程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材料科学基础》考试大纲参考教材:《材料科学基础》.张联盟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材料科学基础》.石德柯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参考书:《材料科学基础》.余永宁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科学基础》.张代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一考试要求1、概述(定义、分类、发展方向)✧掌握材料科学的定义与分类;✧了解材料科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晶体学基础(结合键、空间点阵、晶体学)✧了解原子结构和原子结合键;✧掌握晶体材料的组织;✧了解材料的稳定结构和亚稳结构;✧掌握空间点阵的相关知识;✧掌握晶向指数、晶面指数及晶带轴定律;✧掌握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结构;3、晶体缺陷(晶体缺陷、界面)✧掌握点缺陷的种类及形成机理;✧了解位错的种类、位错能量及交互作用;✧掌握晶体的界面特性;4、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相结构、相图分析)✧了解材料的相结构;✧掌握相图类型及其分析方法;✧了解相图的热力学基础知识;5、材料的凝固(液/固相变)✧掌握材料凝固时晶核的形成过程;✧掌握材料凝固时晶体的生长过程;✧了解固溶体合金的凝固过程;6、扩散✧掌握扩散定律及其应用✧掌握扩散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驱动力二、《材料科学基础》考试大纲说明1.基本的要求(1)掌握多相反应平衡常数、等温方程式计算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计算。
(2)了解单质晶体、离子晶体、二元化合物、三元化合物的晶体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3)掌握各种晶体结构及其性质。
(4)掌握点、线、面缺陷等特征。
(5)掌握应用所学理论解释材料的凝固过程。
(6)掌握扩散定律、扩散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驱动力。
2.相关知识的要求(1)基础化学(2)大学物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原子结构
考试内容 1.氢原子(单电子原子或离子)光谱。能级的概念。量子化的概念。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 微观粒子波的统计解释。四个量子数。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3.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多电子原子的能级。能量最低大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近似能级图。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4.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 和能。电负性。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氧化值。 考试要求 1、从氢原子光谱了解能级的概念。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掌 握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熟悉s,p,d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开头和伸展方向。 3、重点掌握周期系内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并结合原子参 数,熟悉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十三章 配位化合物 考试内容 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定义,组成,命名,螯合物,配合物的几何异构现 象。 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杂化轨道和空间构型。内轨道配合物和外轨道配合 物。 3、配合物和晶体场理论:中心离子轨道的分裂,分裂能,影响分裂能的因 素。晶体场稳定化能。高自旋配合物和低自旋配合物。配合物的磁性。配合物 的颜色。 4、配合物稳定常数的表示法及配离子浓度的计算。 中心离子的性质、配体的性质、配位原子和中心离子的关系对配合物稳定 性的影响。配位平衡的移动及有关计算。配位平衡的应用。 考试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用价键理论解释配合物的空间构 型,用晶体场理论解释配合物磁性、晶体场稳定化能和配合物的颜色。 2、了解配合物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对羰基配合物,夹心配合物,簇 状配合物和大环配体配合作一般了解。 3、了解中心离子的性质、配体的性质、配位原子和中心离子的关系对配合 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对配位平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作一般了解。 4、重点掌握配离子浓度及有关配位平衡的计算。
考试内容 1.酸的酸性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非金属单质的一般制备方法。 2.氮原子结构及其氧化值。氨的结构和性质。氨的衍生物。氮的氧化物结 构和性质。亚硝酸及其盐的酸性、不稳定性和氧化还原性。硝酸的制备、结构 和氧化性。重要的氮化物及其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3.硼的成键特征。硼的氢化物,氢桥 。重要的硼化物。 4.稀有气体的性质、用途、分离及其重要化合物。
约 30 分
o 计算题
约 30 分
四、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第一章 气体
考试内容 1.理想气体状态议方程,分压定律。 考试要求 1.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 2. 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 考试内容 1、系统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过程和过程变量,热和功。热力学能和
焓。热力学第一定律。 2、恒容过程和恒压过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反应进度。热化学标准状态。 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式。生成焓,燃烧焓。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3、化学反应方向和系统的混乱度,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 吉氏函数,标准摩尔反应吉氏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氏函数。 考试要求 1、掌握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系统、环境、状态函数、强度性质、广 延性质、功、热及过程等。熟悉热力学标准状态的定义和意义,理解状态函数 的基本特征。 2、重点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它对恒压只做体积功、恒容只做体积功过程 的应用。 3、掌握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化学反应热 的方法,特 别要掌握根据盖斯定律或利用状态函数的基本特征,设计过程,计算化学反应 热的方法。 4、掌握吉氏函数,标准摩尔反应吉氏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氏函数
的结构特征和晶格配位数。理解离子极化对晶体键型、配位数、溶解度和颜色 的影响。
2、了解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及σ键和π键的区别。 3、掌握杂化轨道的理论要点,并说明一些分子的构型。 4、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应用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极图 说明分子的磁性,稳定性和键级。 5、掌握分子的极化,分子间力(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及氢键的要领 并解释物质的性质。
武汉工程大学 2020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大学基础化学》考试大纲
一、参考书 游文章主编.《基础化学》.北京:化工出版社,2010.
二、考试性质 基础化学考试是为我校化工、材料、环工专业招生硕士研究生而采取的水
平考试。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理
论、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术;利用无机化学原理去掌握有关无机
第四章 定量分析概论 考试内容 1、滴定分析术语、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方式 3、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法 4、滴定分析结果计算
考试要求 1、掌握滴定分析术语、滴定分析法的分类、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滴定方式 2、重点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法 3、熟练掌握溶液配制的计算、滴定反应的计算
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
计算的能力;能利用化学平衡原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的基本问题。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 考试时间:180 分钟
3 题型及分值
o 选择题
约 40 分
o 填空题
约 20 分
o 完成反应方程式 约 30 分
o 简答题
考试要求 1、熟悉非金属单质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氢化物、含氧 酸及其盐的重要性质和递变规律。了解非金属单质的一般制备方法。 2、掌握氨及氨的衍生物、亚硝酸及盐和硝酸的结构和性质;剖析HNO3制备 的工艺路线及反应条件的优化;了解重要的氮化物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3、掌握硼的成键特征、硼的氢化物、氢桥。了解重要的硼化物。
第十八章 过渡元素(一)
考试内容 1、过渡金属元素的通性;多种氧化值,离子的颜色,磁性,配合必,催化 性。金属的腐蚀和防腐。 2、铬:氧化物和氢氧化合物的酸碱性。铬(III)盐的还原性、铬酸盐和 重铬酸盐的相互转化,铬(VI)含氧酸盐的氧化性。铬的配合物及其应用。 3、锰:元素电势图。锰(II)盐,二氧化锰,锰酸盐,高锰酸盐。电极反 应的电势、介质的酸度、试剂用量对锰化合物氧化还原产物的影响。锰及其化 合物的应用。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限度 考试内容 平衡常数,标准摩尔反应吉氏函数与平衡常数关系。平衡常数的计算。浓度、 压力,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平衡移动的总规律。 考试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和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及平衡移动的规律。 2、熟练掌握解离平衡常数、解离度及有关计算。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及 PH值计算。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第五章 酸碱平衡 考试内容 酸碱质子理论。共轭酸碱对。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解离平衡常数、解 离度及有关计算。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及PH值计算。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考试要求
第七章 沉淀-溶解平衡 考试内容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和溶解。浓度积。浓度积规则。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沉淀的转化。分步沉淀。有关溶度积的一些应用和计算。 考试要求 牢固掌握难溶电解质浓度积规则及有关计算。熟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及 沉淀的转化和分步沉淀。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基础 考试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用氧化值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主程式。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法拉第定律。 2.原电池的组成、氧化型、还原型、电对、半反应。 3.电级反应和电极反应的电势。电极反应的标准电势,标准氢电极,甘汞 电极。能斯特方程式。电极反应的应用: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预 测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电动势与标准摩 尔反应吉氏函数的关系。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考试要求 1、掌握氧化值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熟悉各类电极反应,能够选用合适的电极构成原电池,并能写出电极反 应和电池反应。 3、掌握用标准氢电极定义电极反应电势的原理。重点掌握能斯特方程式并 作出有关计算。 4、根据电极反应的电势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预测氧化还原反 应进行的方向。 5、掌握利用元素电势图判断某一物质是否发生歧化反应的方法。
考试要求 1、掌握铬、锰、铁、钴、镍氧化物和氢氧化合物的酸碱性。掌握铬 (III)盐的还原性、铬酸盐和重铬酸盐的相互转化,铬(VI)含氧酸盐的氧化 性。铬的配合物及其应用。
2、掌握锰(II)盐,二氧化锰,锰酸盐,高锰酸盐。电极反应的电势、介 质的酸度、试剂用量对锰化合物氧化还原产物的影响。锰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5、分子间力和氢键:分子的偶极矩。分子的相互极化。分子间力(取向力、 诱导力、色散力)。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氢键的方向性和饱和 性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考试要求 1、掌握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内部结构与性质的关 系。从晶格结点上粒子间结合力的不同来理解晶体的掌握四种典型的离子晶体
第十五、十六章 主族金属元素 考试内容 主族金属元素的通性;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氧化物和氢化物的酸 碱性,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氧化物还原性,重要盐类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熟悉金属的通性,掌握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盐的重要性质和递 变规律。 2、掌握锡、铅、砷锑、铋很重要化合物的有关性质
第十七章 非金属元素
第十九章 过渡元素 考试内容 铜、银、锌、镉、汞氧化物和氢氧化合物的酸碱性、有关离子的氧化还原 性、配合物的性质及应用等. 考试要求 1、掌握铜族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 2、掌握锌族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