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回顾综述.pdf

合集下载

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历程、挑战与应对——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

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历程、挑战与应对——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

时,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中国金
成就、 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然而, 在经济金融 融开始了对外开放进程。 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与全球化相伴的蔓延
金融对外开放是 中国金融走向金融 国际化
效应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 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 的必 由之路 。金融 国际化是指一个 国家或地区
1 4年 1 1日中国对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 行, 0 年 2 1日 9 9 月 2 2 0 月 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革, 实现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的并轨,
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正式实施。中国银行业
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单一的、 有管理 在20 年全面放开外汇业务, 0 1 月将外 01 2 3年 2 0 的浮动汇率制度, 开始采用银行结售汇制。19 资银行人 民币业务的客户对象扩至中资企业; 94 05年 0月2 7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年4月 1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作 20 1
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T , W O)成为其
股。三是以 19 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 第 13 4 个成员。从 20 02年开始 , 以加入 W O为 T 公司的开业为标志, 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
开始起步。
契机,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
段, 即融人金融全球化阶段 。中国加入 WT O后 , 履行了开放银行业 、 证券业 、 险业 的一系列承 保 诺, 有计划 、 有步骤地加大了金融业 的对外开放 。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东京发行 10亿 其是银行业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大规模进入而 0
日元私募债券为标志, 中国首次在海外发行债 开始了艰苦的制度和准备工作。
券, 启动了证券融资的国际化进程,0世纪 9 2 0

2024对外开放工作总结

2024对外开放工作总结

2024对外开放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国积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不仅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在加强人文交流、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以下是对2024年对外开放工作的总结。

首先,在贸易领域,我国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并加大对外贸易便利化措施的推进。

通过减少贸易壁垒、降低进口关税、简化贸易手续等举措,我国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提高了贸易便利化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和全球贸易谈判,推动国际贸易规则的改革和完善,维护了我国的贸易利益。

在投资领域,我国持续推进对外投资的有效引导和管理。

通过加强对外投资监管,规范境外投资行为,我国加强了对境外投资的风险防控,保护了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我国还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机遇。

在金融领域,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对外开放。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和治理,提高了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我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吸引了更多外资进入我国金融业。

通过加强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我国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

除了经济领域,我国还重视加强人文交流和科技合作。

我国积极推动人文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

通过举办中外文化艺术活动、组织交流访问等方式,我国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在科技领域,我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科技成果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通过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开展科技人才交流等方式,我国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总之,2024年我国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经济领域,我国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加强了对外投资合作,推动了金融对外开放。

在人文交流和科技合作方面,我国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金融对外开放的影响及政策措施

金融对外开放的影响及政策措施

金融对外开放的影响及政策措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也在不断地发展。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这对于中国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开放的政策背景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始于上世纪70年代,自那以后,中国逐渐放宽对外投资、对外贸易等各个领域的限制。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政策力度。

例如,准许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扩大QFII额度等,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金融投资,扩大了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开放的影响1.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开放可以促进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

外资的进入和竞争可改善整个行业的质量,加快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此外,外资的引进也可以促进国内金融机构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交流、合作,中外金融机构可互相学习,融合并发展,未来中国的金融业将更加世界化和成熟。

2.提高汇率稳定性对外开放也能提高汇率的稳定性。

外资大量流入后,需要人民币支付,这可促进人民币的需求和交易活动。

人民币汇率将更稳定。

此外,由于开放可提高效率,这可减少流入外汇的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和汇率波动的影响。

3.增加对外投资的机会金融对外开放可以带来更多的对外投资机会。

通过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中国企业将能够获得更多的国际融资和资本。

此外,金融的开放将促进国际合作,中国的金融机构将与更多的国际机构进行交流,获得更多的国际投资和信贷支持。

三、政策措施为了更有效地对外开放,中国政府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以下是具体的措施:1.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

这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国应该加大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持和推广,通过缩小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利率差异,增加人民币的竞争力,进一步拉近与世界第一货币的差距。

2.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应深化,包括金融监管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等。

2024年金融办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2024年金融办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2024年金融办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一、上半年工作总结2024年上半年,金融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市经济发展大局,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着力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具体总结如下:1. 深化金融改革。

上半年,金融办加大了金融市场开放力度,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

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引导外资投入金融领域,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影响力。

2. 加强金融监管。

我们进一步加强了金融监管,完善了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在前期重点领域,我们深入开展了监管巡查,加大了对违法违规金融机构的查处力度,提升了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和稳定性。

3. 优化金融服务。

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推动金融科技应用,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4. 推动金融扶贫。

我们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加强金融扶贫政策和工作的宣传推广,加大金融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推动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5. 健全金融生态。

我们注重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加强对金融创新的指导和引导,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1. 深化金融改革。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

我们将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动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

2. 加强金融监管。

我们将继续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我们将着力解决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问题,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3. 优化金融服务。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我们将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4. 推动金融扶贫。

我们将继续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加强金融扶贫政策和工作的宣传推广,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的落地实施。

我国金融开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金融开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金融开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升。

本文将分析我国金融开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探讨中国金融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力。

首先,我国金融开放的现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

我国经济体量庞大,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球之首,金融机构庞杂且庞大,这些资源和优势为金融开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例如,我国片面开放金融领域,允许外资持股比例上限逐步放宽,建立了一系列试点项目,特别是在证券、保险和银行业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倡议中,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带动了一体化进程。

然而,我国金融开放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障碍。

首先,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虽然我国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举措,但相对于国际需求和市场规模,还存在着不足。

其次,我国金融监管的标准和规定仍然不够国际化。

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还需要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

在未来,我国金融开放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并朝着更高层次推进。

首先,我国将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除了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外,还将加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之间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其次,我国将继续加快金融监管的改革和完善。

透明度、可预见性和规范性将成为未来金融监管的重要原则。

此外,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将在金融开放中扮演重要角色。

金融科技的应用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推动了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进程。

我国的金融科技创新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例如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

未来,我国金融科技领域还将继续创新,为金融开放提供更多支持。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需要坚守风险防范的底线。

金融行业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分析

金融行业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分析

金融行业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金融行业正面临着对外开放的重要时刻。

对外开放不仅意味着机遇,也带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

本文将对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开放程度高的金融市场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境外机构,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本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和限制性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人才,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二、金融创新与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是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全球互联互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断涌现,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比如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通过在线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

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为金融行业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使交易和结算更加安全和透明。

三、金融行业国际竞争的现状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来自不同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全球市场展开角逐。

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通常具有庞大的资本实力和先进的金融技术,能够提供更多样化和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然而,新兴经济体的金融机构也在快速崛起,通过降低成本和创新经营模式,逐渐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金融机构,一些科技巨头和互联网企业也在逐渐涉足金融领域,对行业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四、金融行业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的挑战与机遇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既带来了挑战,也为我国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挑战方面,来自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具有强大的实力和资源优势,他们在全球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我国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此外,国内金融行业的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还存在不少不足,要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及其风险防控研究

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及其风险防控研究

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及其风险防控研究作者:全毅薛同锐来源:《贵州省党校学报》2022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金融服务市场,有序开展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全方位推动对外开放、全面履行开放承诺,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既是行业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在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的时代需求。

本文在梳理了我国金融服务业开放沿革后,分析我国金融服务业开放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压力与风险,针对金融业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风险防控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2)04 - 0089 - 09一、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历史回溯1978年,中国金融服务业踏上对外开放征程。

40多年来,金融产品从简单到复杂,金融服务从局部到全面,我国金融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华投资力度不断加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银保监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共计41家,分行115家,代表处139家,总资产3.73万亿元;外资保险机构共计66家,代表处85家,专业中介机构17家,总资产1.94万亿元。

本节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主要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将其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92年,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起步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主要通过货物贸易活动实现对外经济往来,有关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法规相对较少。

随着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各类外资机构陆续进入中国设立营业网点。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同步开启,1992年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深圳市人民币特种股票投资者开户暂行规则》,B股试点的开启,标志着中国证券交易正式走出国门。

境内企业可以在境外市场进行股票债券融资,极大地扩展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丰富了企业的股本构成。

整体而言,这一阶段我国的外汇和境外资本都处于短缺状态,但是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吸引了不少外资机构的青睐,为金融业开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高水平对外开放情况报告

高水平对外开放情况报告

高水平对外开放情况报告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情况,特此制作此报告,以便各界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情况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总体情况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领域,加大开放力度,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政策制度上,我国相继出台《外商投资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大力简政减税,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创造更加公平和透明的政策环境。

在市场开放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二、贸易和投资我国的贸易和投资规模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

外贸总额持续增长,贸易伙伴逐渐多元化,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对外投资也在不断拓展,涉及领域包括能源、制造业、金融等多个行业。

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贸易投资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三、金融开放金融领域是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如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水平。

四、人才交流人才交流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积极推进人才跨境流动,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搭建国际化的人才交流平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未来发展未来,我国将继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注入新动力。

结语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我国将继续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合作,在共同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金融业年底工作总结(3篇)

金融业年底工作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年又即将过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金融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努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将本年度金融业工作总结如下:一、金融业发展概况1.金融业规模稳步增长。

截至2023年底,我国金融业总资产达到344.7万亿元,同比增长8.7%。

其中,银行业总资产297.7万亿元,同比增长8.6%;证券业总资产20.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保险业总资产26.4万亿元,同比增长8.7%。

2.金融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本年度,我国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稳步增长,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发行量持续扩大,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

3.金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机制逐步完善;二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三是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取得积极进展。

二、金融业工作亮点1.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

金融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本年度,金融机构对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持续增长。

2.金融风险防控取得积极成效。

金融监管部门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截至2023年底,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93%,较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证券市场风险总体稳定;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

3.金融科技发展迅速。

金融科技在支付、信贷、理财、风险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金融风险。

本年度,金融科技企业融资规模达到6000亿元,同比增长30%。

4.金融扶贫成效显著。

金融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脱贫攻坚。

本年度,金融机构向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贷款1000亿元,同比增长20%。

三、金融业存在问题及对策1.金融业发展不平衡。

12268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机遇与挑战

12268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机遇与挑战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机遇与挑战引言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这不仅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笔者将从机遇与挑战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分析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

机遇一、促进国际化程度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将加速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中国企业也将更方便地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和投资。

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提高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扩大境内外市场交流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将为中国金融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双向溢出提供机会。

一方面,国外经验和技术的引入,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资金的进入,将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在境外市场进行业务拓展和国际化运营。

三、优化金融监管和市场环境与国际接轨,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动力和使命。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规则,将有助于完善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制度和市场环境,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透明度和信任度,降低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同时,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和规范化。

挑战一、外部竞争的加剧金融全球化进程推动了全球金融业的融合和竞争,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也将面临外部竞争的加剧。

面对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强大竞争对手,中国金融企业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技术、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二、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加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必然也带来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动荡,将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外部经济政策和地缘政治因素,也将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金融企业应该充分认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加强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确保市场稳定和资金安全。

三、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还将面临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总结其取得的显著成就,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变革,逐步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这一过程中,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全球金融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通过梳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分析其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期为中国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展开的。

在国内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金融体系效率低下,资金分配机制僵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逐步深入,金融体系的改革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国际方面,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中国金融市场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市场的信息化、网络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应运而生。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革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也致力于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三、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

自1980年代初开始,中国金融业开始了艰难而坚定的改革之路,至今已走过三十余年的风雨岁月。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主要围绕着银行体系的改革进行。

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影响报告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影响报告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方面。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本报告将分析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金融业也随着改革步伐逐渐对外开放。

1992年,中国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资本市场的开放。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承诺逐步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领域实施开放。

此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金融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二、现状目前,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是银行业,中国已经取消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范围限制,外资银行可以自由设立分行或子公司,并且在一些地区试行了全面放开外资银行准入的试点。

其次是证券业,外资券商的准入门槛逐步降低,外资券商在中国证券公司的股权比例也有望逐步放开。

另外是保险业,中国已经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在中国投保业务。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还体现在资本市场,中国A股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并纳入了一些主要的国际指数。

三、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仍将坚定不移地推进。

首先是继续放开金融市场准入,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范围。

其次是提高金融业务便利性,包括放宽资格条件、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投资环境等,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另外是加强金融监管合作,促进跨境资金流动和金融创新,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

未来发展中,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将更加注重引导外资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投资,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全球经济发展。

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2024年金融办年度金融工作总结

2024年金融办年度金融工作总结

2024年金融办年度金融工作总结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随着2024年的结束,我谨向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提交本年度金融办的工作总结。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金融办全体成员在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此,我将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更好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明年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工作回顾2024年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金融办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和艰巨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们团结一心,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1.稳定金融市场。

通过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我们有效地稳定了金融市场的运行。

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着力化解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

在金融系统中推行了更加透明的政策,建立了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有效提高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2.促进金融创新。

在2024年,我们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创新,积极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和应用。

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加快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利性。

推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高金融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3.加强金融监管。

我们始终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以“穿透监管”为核心,通过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平台,强化信息共享与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

加大力度整治金融乱象,保护市场秩序。

4.深化金融对外开放。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开展金融市场对外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外资进入。

推动形成开放、稳定、透明的金融市场体系,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5.坚持人民至上。

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发展金融业的同时,积极推进普惠金融。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民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保障金融信息安全,提高金融服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金融风险依然存在。

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金融监管,但金融风险依然是存在的。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未来趋势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未来趋势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未来趋势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及其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

而各国之间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的金融市场在对外开放方面也呈现出了加速的态势。

那么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未来趋势是什么呢?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起点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始于 1978 年,改革开放初期初步探索了一些对外开放的举措,包括引进外资银行,批准港澳台地区金融机构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等。

1984 年,中国对外贷款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外汇支持,因此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汇管理的通知》,在这个通知中,资本项目开始逐步开放。

但在1986 年,中国政府决定禁止金融机构与个人和企业之间进行兑换,仅仅是在 1991 年底,首都北京才正式开设了一个外币银行,开始开展一些外汇交易业务。

1992 年,中央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法规,为中外合资银行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也是中国大规模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起点。

二、进入新时代,扩大金融对外合作进入新时代,金融行业开放进一步加速。

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以及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都将对外开放作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银行业。

通过近年来各种措施,银行业金融开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例如近几年“外资银行取消股比限制”的政策,允许海外银行在中国大陆设立多家法人机构、动员存款等。

同时,中国民营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这些机构的逐渐崛起,将进一步丰富中国金融市场的格局。

其次是证券市场。

自 2018 年 4 月起,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外资金融机构在开展证券、基金、期货等业务上的比例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而且,中概股清算机制的改革以及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另外,保险方面,目前仍处在对外开放的早期阶段,但是随着国际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比例的增加,相信中国保险市场有望迎来新的一波发展。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影响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影响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影响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这对中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金融业的开放不仅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机会,也为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下面将从金融市场开放、金融机构开放和金融产品开放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影响。

首先,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中国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门槛逐渐降低。

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合资公司、QFII等方式进入中国A股市场,这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外部资金。

这些外部资金的流入不仅提升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还推动了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也带动了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

为了适应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增加,国内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采纳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从而提高了竞争力。

其次,金融机构的开放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

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设立分行或全资子公司,而中国商业银行也可以在国外开辟新的市场。

这种双向开放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更多的经营空间,促使它们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此外,外资银行的进入还带来了更多的金融创新,使中国金融体系更加完善和多元化。

与此同时,国内的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与外资银行合作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推动自身的发展。

最后,金融产品的开放也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投资者可以购买更多的金融产品,包括国外的证券、基金、保险等。

这不仅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也增加了他们的投资收益。

与此同时,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中国金融机构购买到国外的金融产品,为他们的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金融产品的开放不仅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活力,也提高了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在市场、机构和产品三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开放提升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同时也促使国内金融机构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金融机构的开放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推动了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综述我国自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来,政策面关于它的提法也经历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既与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关,也得益于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理论研究。

国外关于开放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导经济开放水平的理论和经济开放度的测度方法方面;我国关于开放型经济的研究则贴近中国国情,包括其内涵、西方国际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对策、开放水平测度及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

然而面对世情、国情的变化,我国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及政府的制度性调控方面都还有待加强。

标签:开放型经济;研究综述;制度性调控我国首次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

随后我国关于开放型经济的提法经历了一些变化。

十七大以前的文件没有明确提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拓展對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定位我国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十八大报告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提法的改变反映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的改变,更是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指明了方向。

一、国外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现状述评开放经济(Open Economy)作为一个专门的范畴,是西方经济学首先使用的。

美国的 D.格林沃尔德认为,开放经济是一个贸易不受限制的地区的经济。

英国的戴维·皮尔斯认为,开放经济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则把开放经济解释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国外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重点有两个。

1.阐述指导经济开放水平的相关理论国外学者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首先是综合阐述指导经济开放水平的相关理论,如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金融业是众多领域中取得最为显著进展的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金融业开始逐步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了国外金融机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了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把原本封闭的金融体制不断推向国际化和市场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一、8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金融体制掀开了新的一章。

1984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设立了中国人民银行。

与此同时,国务院还下发了“向国权下放财权”的文件,省市、县、区的财政权力得到了相应的增强。

这些做法对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8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改革在政治、经济两个层面上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自1986年开始实施的“三步走”战略为经济的改革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基础。

金融体制改革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措施。

1987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合资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标志着中国金融业迈上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

二、90年代: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迅猛发展9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证券市场逐步开放。

西方金融机构相继在华成立分支机构,迅速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交易的全球化。

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银行业和证券业最为活跃。

银行业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于1993年推行了金融市场间借贷改革,并开始发展短期资金流动的计划市场和交易市场。

1994年,发改委宣布《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和管理暂行办法》。

此举标志着“融资公司”的合法化,金融机构的类型得以进一步多元化。

证券业方面,证券市场逐渐成为经济的重要融资渠道。

1990年代中期,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逐渐取代了银行,成为经济上最为重要的机构之一。

三、2000年代:投资领域的快速发展21世纪初,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金融市场不断扩大,证券市场的市场规模逐渐增大,信托、保险、期货等金融产品逐渐丰富。

论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及必要性

论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及必要性

论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及必要性金融市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经济对话和合作的主要场所。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金融市场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拥有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市场自我调整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探索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开展了国际证券交易和境外证券发行等试点工作。

21世纪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金融市场的进程加速,进口和消费金融、外汇市场、保险、基金等领域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制度改革。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债券市场开放进程加速,外汇市场改革深化,金融技术创新成果丰硕,跨境金融服务加速推进。

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不断凸显。

一方面,金融市场开放有助于加强国际经贸往来,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开放也是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需要,可以促进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稳定性。

此外,金融市场开放还可以为国内机构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加速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促进资本流动和投资贸易自由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近年来,国际环境变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等外部因素加剧,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防控至关重要。

此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市场规则和制度还需要完善,金融科技发展和创新也需要遵循合规原则,保障金融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和必要性尤为重要。

通过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我国可以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促进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金融市场活力和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

但同时,也需要加强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遵循合规原则和风险防范,确保金融市场开放与健康发展的有机结合。

2024年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总结范本(4篇)

2024年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总结范本(4篇)

2024年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总结范本根据2024年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工作,以下是总结:1. 加强贸易合作:积极推动与各国的贸易合作,进一步扩大进出口,拓宽市场。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改革,增加海外投资。

2. 提高外贸竞争力:加强内外贸结合,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品牌价值。

积极开展贸易促进活动,拓宽出口市场。

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3. 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行业壁垒,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提供更加优惠的投资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对外开放的透明度和公平竞争环境。

4. 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

5. 促进人员流动和技术交流:加强人员往来和技术交流,吸引优秀的国际人才。

推动教育和培训合作,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能力。

6. 加强国际经济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2024年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工作主要目标是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2024年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总结范本(2)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开区以国家级“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争创国家级经开区打造更高开放平台为目标,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开放型经济工作稳步推进。

____年____月,全区实际到位内资____亿元,同比增长____%;实际利用外资____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____亿美元;加工贸易总额完成____万美元;标准厂房完成____万平方米。

一、夯实工作基础1、建立了三个库。

一是客商信息库,把“珠三角”、“长三角”、福建等沿海重点客商分级分类梳理,及时更新。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
民提供全 方位 金 融服 务 。即允许 外资 银行 具 有 完全 的市
场 准入 ,允许 开 办人 民币零 售 业务 ,在 指定 的地 区可 享
受国民待遇 。2 0 , 中国再保 险市场 的法定 分保 比例 0 6年
将 全 部 取 消 ,将 允 许 外 资 保 险经 纪 公 司设 立 全 资 外 资 子
构控 股权 , 占领 高端 业务 ,入股 多家金 融机 构发挥 其 混业经营优势等特 点。
关键 词 :金 融 业 开放 战 略 投 资 者
我 国加 入 WTO 以来 ,金 融业 对 外 开放 取 得 了积 极 进
展 。截止今年 6月底 ,共有 7 外 国银行 在 我 国境 内设 1家
8O . 3O . l 5 25 . 25 . 5
20 . 2 0 1 1 20 .2 0 1 1 2O .0 O 1 1 2 0 . 02 9 2 0 . 02 9 2 0 . 031
上 海浦 东发 展银 行 花旗 银行
中国 民生银 行
国际金 融公 司
淡 马锡
23 6 0万美 元
8 9亿元 .
1 2 .2
4 5 .5ຫໍສະໝຸດ 2 0 . 04 7模 较 大 、质 量 较 好 的城 市 商 业银 行 也 纷 纷 引 入 战 略 投
资者 。
在弓 入战略投资者过程,有 以下几个特 点 : I



维普资讯
表 1 外 资 银 行 入 股 中资银 行 一 览 表
中资银 行 光 大银 行 上海银 行 南 京商 业银 行 西 安商 业银 行 外 资机构 亚 洲开 发银行
第 2 5号 ( 2 7 5 总 7 0号 )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 放的现 状 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格局和金融体系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如何顺利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和有序地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机制;金融安全 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3年。

这一阶段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是,通过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进外汇资金和改善对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如,1980年,日本输出人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营业性机构。

在不断适应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扩大了对外开放地域,逐步从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

1983年,颁布《关于侨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机构的管理办法》。

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外资银行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

1990年8月,颁布《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截至1993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13个城市设立了76家营业性机构,经营对外资企业和外国居民的外汇业务,资产总额达89亿美元。

第二阶段从1994年至2001年。

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对外贸易全面发展,外商投资显著增加,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改善投资环境,我国实施了相关政策,完善涉外经济法规,保持了外商来华投资的良好势头,外资银行业务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迅速成长及中资企业国际业务的发展而快速发展。

在修订和完善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基础上,1994年,颁布全面规范外资银行的第一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监管标准。

1996年,颁布《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方法》,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服务对象限于外资企业和境外居民。

1998年3月,发布《关于批准外资银行加入全国同业拆借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外资银行加人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人民币同业拆借和现券交易。

1998年8月,批准深圳为第二个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城市。

1999年7月,发布《关于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的通知》,放宽对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客户的地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的规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同业借入一年期以上的人民币资金。

截至2001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175家,四年内增加99家,资产总额增长3倍多。

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中国企业和中国居民的外汇业务,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四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同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修订)》。

2002年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修订)》。

2002年12月,在广州、青岛、珠海、南京、武汉五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3年12月,在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四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允许外资银行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经营对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2003年12月,颁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人股中资银行的资格条件和持股比例。

2004年12月,在昆明、北京、厦门、沈阳和西安五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5年12月,在汕头、宁波、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南宁七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6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06年12月,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

在整个金融业渐进式有序开放进程中,中国在履行加入WTO承诺的同时,还根据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在承诺之外积极实施一系列自主开放措施。

一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提前向外资银行开放了西安、沈阳、哈尔滨、长春、兰州、西宁等城市的人民币业务,放宽其在这些地区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资格条件,为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开辟了绿色通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其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的申请。

二是适时调整外资银行营运资金政策,逐步减少经营本外币业务的营运资金档次,降低营运资金要求。

三是允许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同步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代客境外理财及托管业务,允许外资银行开办代理保险业务。

四是根据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签订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允许香港和澳门地区银行以优惠条件在内地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

五是调整外资金融机构参资人股中资银行比例,允许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按照自愿和商业原则投资人股中资银行,参与中国银行业改革。

中国加入WTO以来,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190家增加到312家,剔除机构合并等因素净增加122家。

同时,中国银监会还高度重视并始终坚持改革与开放并举、开放与监管并行、监管与服务并重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二、正确看待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以下仅就两个突出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关于金融开放中利用外资的问题。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通过吸引外资,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利用外资总体上是健康的。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是利用外资方面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如,在间接利用外资问题上,不少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给按时还债带来很大压力。

在直接利用外资上,还存在游离于政府监控和管理之外的“隐性外债”,相当一部分外资过分集中于部分产业特别是易波动的产业上等。

二是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问题。

双方的竞争一方面可使中资银行学到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迫使自身进行业务创新,降低运营成本,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提高我国银行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业务范围上,已与国内银行享受同等待遇,会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冲击,不可避免地出现与国有商业银行争高级人才、争优质客户、争国际结算业务份额、争社会储蓄存款等“四争”现象。

但现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都不及外资银行。

从这一意义上说,民族金融业必须受到保护。

三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

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关于资本市 场非理性开放问题。

对资本市场的开放,要辩证的看待,既要看到开放带来的好处又要看到开放带来的风险。

资本市场在一国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化解金融风险、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有积极作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相对稀缺,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对资金的需求。

资本市场开放后,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可满足经济建设中对资金的需求。

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巨大的市场空间对外资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为我国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国际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

加人WTO后,我国众多经济领域逐步对外开放,这就必然伴随着更复杂的资金跨国流动,客观上要求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资本市场的开放会增大一国的金融风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危及一国的金融安全,破坏经济运行的秩序。

因为资本市场开放后,投机资本会大量涌入国内,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增加一国的金融风险。

尤其是大量投机性很强的套利资金流入股市、汇市等资本市场,有可能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带来风险。

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比重过高,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领域,不利于国家金融安全。

三、应借鉴国外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教训 (一)认真汲取俄罗斯和印度金融开放的教训。

俄罗斯金融开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俄罗斯金融体制在“震荡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案下,以货币主义理论为指导,忽视国家的经济调节作用。

二是新设立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都享有贷款利率上浮的自由,对国有银行产生巨大压力,对老商业银行构成严重的威胁。

三是俄实际推行的“货币可兑换”改革,使本币大幅度贬值,从而使商品更短缺,国内通胀加剧,本国公民对本国货币的信心降低,进而诱发了抢购外币的风潮,国内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中而汇率波动又导致国际收支恶化,严重影响国家对外贸易和国际结算的正常进行。

印度金融开放虽然也取得成效,但也有教训。

如,在没有实现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过早开放金融市场,不但不能促进经济更快的增长,反而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同时,多党执政导致政府领导能力软弱,进而影响金融体制改革的预期效果。

因此,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有步骤地进行,防止走金融自由化的道路,避免过度开放而造成过高的金融体制改革成本。

(二)认真汲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

一是应审慎地把握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既顺应潮流,又循序渐进,趋利避害。

二是正确认识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因和外因。

从内因看,主要是这些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秩序混乱;外债结构不合理,企业隐性举债数额庞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经济过热。

同时,国际投机者的冲击也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次金融危机使我国没有受到正面冲击,主要是由于我国较早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增加外汇储备,加强对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的管理,为抵御国际金融冲击、防范金融波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别是对金融开放采取慎重原则,外汇在经常项目实行自由兑换的同时,资本项目往来没有放开,外国人无法进行套利。

(三)认真汲取外资选拔金融人才的教训。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以争夺人才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形势。

尤其是进人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他们要在中国招聘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实现外资银行“人才本土化”的企图。

目前,外资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和经营骨干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有商业银行。

这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原因。

从外部原因看,外资商业银行待遇优厚,员工有良好的工作、发展环境,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

从内部原因看,僵化的管理体制,落后的人事制度、用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