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优选.)
19-20 第18章 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习目标] 1.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重点)2.知道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3.了解卢瑟福的实验和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思维水平.(重点)一、α粒子散射实验1.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于1898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在球中.2.α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装置:α粒子源、金箔、放大镜和荧光屏.(2)实验现象:①绝绝大部分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②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③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大于90°,甚至有极个别α粒子被反弹回来.(3)实验意义: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1.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它集中了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2.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1.思考判断(准确的打“√”,错误的打“×”)(1)α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部分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或反弹.(×)(2)卢瑟福否定了汤姆孙模型,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3)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4)原子中所有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内.(√)(5)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中子数.(×)2.(多选)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A、B、C、D四个位置时观察到的现象,下述说法中准确的是( )A.放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B.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A位置稍少些C.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要比A位置少很多D.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解析]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穿过金箔后,绝绝大部分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故A准确;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度超过90°,极个别α粒子被反射回来,故B、D错误,C准确.[答案] AC3.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A.证实了质子的存有B.证实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证实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D.说明了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解析]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内存有一个集中了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的核.数年后卢瑟福发现核内有质子并预测核内存有中子.[答案] C对α散射实验的理解1.放射源、金箔、荧光屏等,如图所示.2.现象及解释(1)绝绝大部分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绝大部分α粒子离金原子核较远.(2)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发生较大偏转的α粒子是因为离金原子核较近,库仑斥力较大.(3)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正对或基本正对着金原子核入射的α粒子在库仑斥力作用下先减速至较小速度然后加速远离金原子核.3.实验的注意事项(1)整个实验过程在真空中实行.(2)金箔需要做得很薄,α粒子才能穿过.(3)使用金箔的原因是金的延展性好,能够做得很薄.另外一点就是金的原子序数大,α粒子与金核间的库仑斥力大,偏转明显.【例1】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能够看作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解析]α粒子与原子核相互排斥,运动轨迹与原子核越近,力越大,运动方向变化越明显,故只有C准确.[答案] C(1)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中的现象时,应注意是“绝绝大部分”“少数”还是“极少数”粒子的行为.“大角度偏转”仅仅少数粒子的行为.(2)α粒子散射实验是得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关键.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这个宏观探测,间接地构建出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1.(多选)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在真空环境中实行B.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能够在水平面内的不同方向上移动C.荧光屏上的闪光是散射的α粒子打在荧光屏上形成的D.荧光屏只有正对α粒子源发出的射线方向上才有闪光[解析]因为α粒子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其穿透水平很弱,所以该实验要在真空中实行,选项A正确;α粒子打在荧光屏上会有闪光,为了观察大角度散射,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能够在水平面内的不同方向上移动,选项B、C正确,选项D错误.[答案]ABC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原子核的组成核式结构枣糕模型原子内部是非常空旷的,正电荷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原子是充满了正电荷的球体电子绕核高速旋转电子均匀嵌在原子球体内2.原子内的电荷关系:原子核的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核的质子数.4.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是10-15m,两者相差10万倍之多.【例2】(多选)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中绝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核很小B.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的向心力是原子核对它的库仑力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D.原子核的直径约是10-10 m[解析]因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而原子核又很小,所以原子内绝绝大部分区域是“空”的,选项A正确,选项C错误;电子绕原子核的圆周运动是原子核与电子间的库仑力提供向心力,选项B正确;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是10-15 m,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 m,选项D错误.[答案] AB2.(多选)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是( )A.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主要原因是原子中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力B.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是库仑力C.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很小,所以绝绝大部分的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D.能产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是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近的α粒子[解析]原子核带正电,与α粒子之间存有库仑力,当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受库仑力而偏转,电子对它的影响可忽略,故A错,B对;因为原子核非常小,绝绝大部分粒子经过时离核较远,因而运动方向几乎不变,只有离核很近的α粒子受到的库仑力较大,方向改变较多,故C、D对.[答案] BCD课堂小结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2.原子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核旋转.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知识脉络1.(多选)对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描述,你认为正确的有( )A.实验器材有放射源、金箔、带有荧光屏的放大镜B.金箔的厚度对实验无影响C.如果不用金箔改用铝箔,仍会发生散射现象D.实验装置放在空气中和真空中都能够[解析]若金箔的厚度过大,α粒子穿过金箔时必然受较大的防碍而影响实验效果,B错;若改用铝箔,铝核的质量仍远大于α粒子的质量,散射现象仍能发生,C对;若放置在空气中,空气中的尘埃对α粒子的运动会产生影响,故D 错.[答案] AC2.当α粒子穿过金箔发生大角度偏转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α粒子先受到原子核的斥力作用,后受原子核的引力的作用B.α粒子一直受到原子核的斥力作用C.α粒子先受到原子核的引力作用,后受到原子核的斥力作用D.α粒子一直受到库仑斥力,速度一直减小[解析]α粒子与金原子核带同种电荷,两者相互排斥,故A、C错误,B正确;α粒子在靠近金原子核时斥力做负功,速度减小,远离时斥力做正功,速度增大,故D错误.[答案] B3.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在α粒子最接近原子核时,关于描述α粒子的相关物理量情况正确的是( )A.动能最大B.势能最小C.势能最大D.α粒子与金原子核组成的系统能量最小[解析]α粒子和金原子核都带正电,库仑力表现为斥力,两者距离减小时,库仑力做负功,故α粒子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加,故A、B错误,C正确;系统的能量守恒,选项D错误.[答案] C4.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某一α粒子经过某一原子核附近时的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图中P、Q为轨迹上的点,虚线是过P、Q两点并与轨迹相切的直线,两虚线和轨迹将平面分为四个区域.不考虑其他原子核对该α粒子的作用,那么关于该原子核的位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能在①区域B.可能在②区域C.可能在③区域D.可能在④区域[解析]α粒子带正电,原子核也带正电,对靠近它的α粒子产生斥力,故原子核不会在④区域;如原子核在②、③区域,α粒子会向①区域偏;如原子核在①区域,可能会出现题图所示的轨迹,故应选A.[答案] A。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课件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5
预习交流 2
如何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对 α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答案:(1)当 α 粒子穿过原子时,如果离核较远,受到原子核的斥力
很小,α 粒子就像穿过“一片空地”一样,无遮无挡,运动方向改变很小,
因为原子核很小,所以绝大多数 α 粒子不发生偏转。
1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2
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我们并没有考虑α粒子跟电子碰撞,这是因
为(
)
A.电子体积非常小,以至于α粒子碰不到它
B.α粒子跟电子碰撞时,损失的能量很小,可以忽略
C.α粒子跟各个电子碰撞的效果相互抵消
D.电子在核外均匀分布,所以α粒子受电子作用的合外力为零
解析:α粒子与电子相碰就如同飞行的子弹与灰尘相碰,α粒子几
附近时的示意图,A、B、C 三点分别位于两个等势面上,则以上说法
正确的是(
)
A.α 粒子在 A 处的速度比在 B 处的速度小
B.α 粒子在 B 处的速度最大
C.α 粒子在 A、C 处的速度大小相等
D.α 粒子在 B 处的速度比在 C 处的速度小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1
解析: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对于 A、B、C 三点,A、C 位于原子
否定了。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
预习交流 1
汤姆孙发现电子之后,人们立刻进行建立各种原子模型的尝试,
你都知道有哪些典型的模型呢?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
答案:(1)勒纳德的动力子模型:原子内部的电子与相应的正电荷
组成一个中性的“刚性配偶体”,他取名为动力子,无数动力子漂浮于
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材梳理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5(new)

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疱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汤姆孙原子模型当时,无法直接通过实验探测原子内部的奥秘,汤姆孙运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根据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进行了大量计算,以求证电子稳定分布应处的状态,他认为,既然电子那么小,又那么轻,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应充斥整个原子,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图18—2-1).电子图带的负电被原子内带的正电抵消,因此原子呈电中性.如果原子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就会变成离子,电子一方面要受正电荷的吸引,另一方面又要互相排斥,因此必然有一个处于平衡的状态,电子在它们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可以发射或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
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图18-2—1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
一个好的原子模型应该能够解释所有的关于原子和物体的信息。
当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时,模型也会慢慢改变.联想发散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虽然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这一模型很快就被新的实验事实所否定.不过它的意义却极其深远,电子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并用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可以粗略解释原子发光问题,为我们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研究的帷幕.二、α粒子的散射实验1909—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获得了重要的发现。
1。
实验装置整个实验在真空中进行,高速的α粒子流垂直射到很薄的金箔上,由于受到金原子中带电微粒的库仑力的作用,一些α粒子通过金箔后必然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产生偏转。
当α粒子穿过金箔后,打在荧光屏上闪光,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如图18-2-2所示.图18—2-2联想发散整个实验过程在真空中进行。
α粒子后来被证明是氦原子核,带正电,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组成,其质量约为电子的7 300倍。
金箔很薄,α粒子很容易穿过.2.实验现象与结果α粒子通过金箔时,绝大多数不发生偏转,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较大的偏转,极少数偏转角超过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几乎达到180°.α粒子散射实验令卢瑟福万分惊奇,按照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分布,带负电的电子质量比α粒子的质量小得多,α粒子碰到电子就像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其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什么改变.但实验结果出现了像一枚炮弹碰到一层薄薄的纸被反弹回来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卢瑟福通过分析,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课件

原子复杂结构的发现过程
都从物体中击出电子来 原子 (中性) 电子(一) 正电荷? 设想?
汤姆生原子模型
1、公元 前五世纪
希腊哲学家提出 物质是由不可分 割的微粒(叫原 子)组成。
2、100多 年前
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 目不变,化学上倍比定律的 发现等证实了物质的原子性 结构,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 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
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 著名的 粒子散射实验
正电荷在原子内 部均匀分布, α 粒子穿过原子时, 由于粒子两侧正 电荷对它的斥力 大部分互相抵消, 使α粒子偏转的 力不会很大。
”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 着核旋转.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 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202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18.2《原子的核式 结构模型》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
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 2、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
阴极射线应用
电子示波器中的示波管、电视 的显像管、电子显微镜等都是 利用阴极射线在电磁场作用下 偏转、聚焦以及能使被照射的 某些物质,如硫化锌发荧光的 性质工作的.高速的阴极射线 打在某些金属靶极上能产生X 射线,可用于研究物质的晶体 结构。阴极射线还可直接用于 切割、熔化、焊接等。
1
在19世纪末年,物理学有三 项重大的实验发现,这就是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电子的 发现具有更伟大的意义,因为 这一事件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 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实物。电子 的发现打开了通向原子物理学 的大门 ,人们开始研究原子的 结构 .
第二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内部
是十分“空旷”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露
珠和体育场
原子
体育场
原子核
课堂练习
1. 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是( B)CD A. 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原子中电子对 α粒子的作用力; B. 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库仑力; C. 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很少,所 以绝大多数的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D. 能产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是穿过原子时离 原子核近的α粒子。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 在原子核里. 3、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 象解释
α粒子穿过原子时, 电子对α粒子运动的影 响很小,影响α粒子运 动的主要是带正电的 原子核。
而绝大多数的α粒 子穿过原子时离核较 远,受到的库仑斥力 很小,运动方向几乎 没有改变,只有极少 数α粒子可能与核十分 接近,受到较大的库 仑斥力,才会发生大 角度的偏转 。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礼县二中 张 鹏
复习回顾:
十九世纪末,汤姆生通过实验得出阴极 射线是___高__速__电__子__流____。
进一步实验发现:不同的材料做阴极射 线实验,光电效应、β射线本质都是电子(研究 对象普遍化) 。由此可知:
结论:_电__子__是__原__子__的__组__成__部__分____。
3.实验分析
卢瑟福对于上述实验的结果感 到十分惊奇,他说:“它好比你 对一张纸发射炮弹,结果被反弹 回来而打到自己身上……”
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说?汤
姆逊枣糕原子模型能否解释这种 现象?
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 位置时,关于观察到的现象,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同时间内放在A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 多 B.相同时间内放在B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比放 在A位置时少得多 C.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 D.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 少
知识点 3
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依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核的核 式结构: 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 原子核,原子的全部
正 电荷和几乎全部 质量 都集中在核里, 带负电的 电子 在核源自外空间绕核旋转。(如图所示)
知识点 4
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外 电子 数, 接近于原子序数, 原 子核大小的数量级为 10
A.说明金原子的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B.说明α粒子的质量比金原子质量还大 C.说明金原子也是个球体 D.说明α粒子的速度很大
答案:A
三、α粒子散射过程中的受力及能量转化情况 1.α粒子的受力情况 kQq α粒子与原子核间的作用力是库仑斥力F= 2 。 r α粒子离原子核越近,库仑力越大,运动加速度越大; 反之,则越小。 方向:α粒子的受力沿原子核与α粒子的连线,由原子核 指向α粒子。
答案:AB
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 上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答案:A
解析: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使卢瑟福惊奇的就是α粒 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这是由于α粒子带正电,而原子 核极小,且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能接近原子核的机会很 少,大多数α粒子都从核外的空间穿过,与电子碰撞时如同 子弹碰到尘埃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什么改变。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18.1-2电子的发现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课件共29张PPT

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1、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 子核里. 3、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课堂巩固
1.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 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B)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方向 B.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D.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小的偏转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核 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 电子就像大枣镶嵌在蛋糕 里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汤姆孙的“枣糕模型”对吗?
正电荷
电子 勒纳德用电子轰击金属膜
一。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全部设备装在真空中。
卢瑟福
2.实验步骤
(1)α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 射到荧光屏上产生闪光,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这些闪 光点。
中正确的是:( C )
A.说明α粒子的速度很大 B.说明α粒子的质量比金原子还大 C.说明金原子的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D.说明金原子也是个球体
3、(2017·江苏·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质子与中子的质量不等,但质量数相等 B.两个质子之间,不管距离如何,核力总是大于 库仑力 C.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核有相同的质量数,但中子 数可以不同 D.除万有引力外,两个中子之间不存在其它相互 作用力
2.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 D )
A.原子带正电 B.原子是一个球体 C.电子在任意一个圆形轨道上运动 D.原子内部的正电荷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 中在很小的体积内
三。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1.原子的组成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课件

6、卢瑟福原子核式构造理论旳主要内容有
( ACD)
A、原子旳中心有个核,叫做原子核
B、原子旳正负电荷都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原子旳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 在原子核里
D、带负电旳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
7、(97全国)在卢瑟福旳 粒子散射试验中, 有少数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A)
A、原子旳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种很 小旳核上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旳 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旳电子 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旳能量状态中
2.卢瑟福原子核式构造模型 3.原子核与原子大小旳数量级
你掌握了吗?
课堂练习:
• 1、提出原子核式构造模型旳科学家是( C)
A、汤姆孙 B、法拉第 C、卢瑟福 D、奥斯特
2.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旳试验中,卢瑟福观察到旳α 粒子旳运动情况是( B)
A、全部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按原来旳方向迈 进
B、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按原来旳方 向迈进,少数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甚至被弹回
18.2原子旳核式构造模型
历史回忆
电子是原子旳构成部 分,因为电子是带负 电旳,而原子又是中 性旳,所以推断出原 子中还有带正电旳物 质,几乎占有原子旳 全部质量。 me=9.109×10-31Kg e=1.602×10-19C
思索:那么,这两 J.J.汤姆孙,1857-1940,种物质是怎样构成 英国物理学家,电子 原子旳呢? 旳发觉者。
从经典物理学旳角度看,汤姆孙旳模型是很成功旳。 解释原子是电中性旳,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旳,解释 原子为何会发光,能估计出原子旳大小约为一亿分之一厘 米。
以汤姆孙为首旳英国剑桥学派,在原 子物理学上所取得旳这些惊人成就, 使欧洲大陆上旳物理学家都拜倒在他 们旳脚下。他旳学生卢瑟福也接受了 汤姆孙旳原子模型,1923年卢瑟福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 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汤姆孙发现电子之后,对于原子中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模型。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汤姆孙本人于1898年提出的一种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
有人形象地把汤姆孙模型称为“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图18.2-1)。
汤姆孙模型能够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但勒纳德1903年做了一个实验,使电子束射到金属膜上,发现较高速度的电子很容易穿透原子。
看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稍后一些的α粒子散射实验则完全否定了汤姆孙的模型。
J .J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对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今天几乎所有教科书都要批评他对原子内电荷分布的解释。
科学史上这个有趣的事实告诉我们,“曾经正确”的科学家也会犯错误。
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如铀和镭)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电子质量的7 300倍。
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E .Rutherford ,1871-1937)指导他的学生盖革(H .Geiger )和马斯顿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时,所用仪器的俯视图如图18.2-2所示。
R 是被铅块包围的α粒子源,它发射的α粒子经过一条细通道,形成一束射线,打在金箔F 上。
M 是一个带有荧光屏S 的放大镜,可以在水平面内转到不同的方向对散射的α粒子进行观察。
被散射的α粒子打在荧光屏上会有微弱的闪光产生。
通过放大镜观察闪光就可以记录在某一时间内向某一方向散射的α粒子数。
从α粒子源到荧光屏这段路程处于真空中。
当α粒子打到金箔时,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库仑力的作用,一些α
粒子
图18.2-1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小圆电代表正电荷,大圆点代表电子。
图18.2-2 α粒子散射的实验装置(俯视)
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就是发生了α粒子的散射。
统计散射到各个方向的α粒子所占的比例,可以推知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情况。
除了金箔外,当时的实验还用了其他重金属箔,例如铂箔。
思考与讨论
1.α粒子射入金箔时难免与电子碰撞。
试估计这种碰撞对α粒子速度影响的大小。
2.按照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内。
请分析:仅粒子穿过金箔,受到电荷的作用力后,沿哪些方向前进的可能性较大,最不可能沿哪些方向前进。
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约占八千分之一)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这样的事实令人惊奇。
大角度的偏转不可能是电子造成的,因为它的质量只有α粒子的1
7300,它对α粒子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影响就像灰尘对枪弹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
因此,造成α粒子偏转的主要原因是具有原子的大部分质量的带正电部分的作用。
而按照汤姆孙模型,正电荷是弥漫地分布在原子内的,仅粒子穿过原子时受到的各方向正电荷的斥力基本上会相互平衡,因此对α粒子运动的影响不会很大。
所以,汤姆孙模型无法解释大角度散射的实验结果。
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事实应该是: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带正电的那部分物质集中在很小的空间范围。
这样才会使α粒子在经过时受到很强的斥力,才可能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
他设想:原子中带正电部分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正电体的外面运动。
这样,当α粒子接近原子时,电子对它的影响仍如前述可以忽略,但是,正电体对它的作用就不同了。
因为正电体很小,当α粒子进入原子区域后,大部分离正电体很远,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小,运动方向几乎不改变。
只有极少数α粒子在穿过时距离正电体很近,因此受到很强的库仑斥力,发生大角度散射。
这个情况如图18.2-3所示。
图18.2-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α粒子散射图景
按照卢瑟福的理论,正电体的尺度是很小的,被称为原子核。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因而被称为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以这个模型为依据,利用经典力学计算了向各个方向散射的α粒子的比例,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
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由不同元素对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以确定各种元素原子核的电荷Q。
又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可以推算出原子内含有的电子数。
科学家们注意到,各种元素的原子核的电荷数,即原子内的电子数,非常接近于它们的原子序数,这说明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是按原子中的电子数来排列的。
现在,我们知道,原子确实是由带电荷+Ze的核与核外Z个电子组成。
原子序数Z等于核电荷与电子电荷大小的比值。
后来又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中的质子数。
Ze是原子核的电荷,单位是库仑;Z是原子序数,也是原子核的电荷数,它表示原子核的电荷是一个电子电荷(绝对值)的多少倍。
Z是没有单位的,或者说Z的单位是1。
通常用核半径R表征核的大小。
原子核的半径是无法直接测量的,一般通过其他粒子与核的相互作用来确定。
α粒子散射是估计核半径的最简单的方法。
对于一般的原子核,实验确定的核半径R的数量级为10-15 m,而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 m,两者相差十万倍之多。
可见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
问题与练习
1.请绘制一幅简图,说明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所用的仪器装置。
他是怎样用这个装置观察α粒子散射现象的?描述他曾观察到的现象。
2.汤姆孙模型为什么不能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
3.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模型是怎样的?他提出这种模型的依据是什么?
4.假设原子核有一个篮球那么大,按照比例,整个原子有多大?
5.α粒子散射实验用的是金箔、铂箔等重金属箔,为什么不用轻金属箔,例如铝箔?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