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前沿讲座

合集下载

大学计算机主题活动策划(3篇)

大学计算机主题活动策划(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我校计划举办一场主题为“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成就梦想”的计算机主题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计算机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活动主题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成就梦想四、活动时间2023年10月20日至10月25日五、活动地点学校图书馆报告厅、计算机实验室、广场等六、活动对象全校师生七、活动内容1. 开幕式(10月20日)- 时间:上午9:00-11:00- 地点:学校图书馆报告厅- 内容:- 领导致辞- 活动介绍- 开幕式文艺表演- 颁发活动纪念品2. 计算机知识讲座(10月21日-10月23日) - 时间:每天下午2:00-4:00- 地点:学校图书馆报告厅- 内容:-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 网络安全知识讲座- 编程语言入门讲座- 软件开发技巧讲座3. 计算机技能竞赛(10月24日-10月25日) - 时间:每天上午9:00-下午5:00- 地点:计算机实验室- 内容:- 编程竞赛- 网络安全知识竞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竞赛- 程序设计大赛4. 计算机作品展示(10月25日)- 时间:上午9:00-11:30- 地点:广场- 内容:- 学生计算机作品展示- 教师点评- 颁发奖项5. 闭幕式(10月25日)- 时间:下午2:00-4:00- 地点:学校图书馆报告厅- 内容:- 活动总结- 颁发优秀组织奖、优秀个人奖- 结束语八、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筹备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 邀请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和评委。

前沿讲座课程报告

前沿讲座课程报告

前沿讲座课程报告一、引言本篇报告就前沿讲座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该课程旨在向学生们介绍当前最新的科技和学术领域的发展动态,以促进他们的学术兴趣和知识深度。

通过参加这场课程,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准备。

以下是对几次讲座的简要总结和感想。

二、讲座一: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讲座嘉宾是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他向我们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并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

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处于飞速的增长阶段,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他提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望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率,使得疾病的早期筛查更加容易。

在交通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优化交通流量,提高道路安全性。

而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的能力。

听完这次讲座,我对人工智能的前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我深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明确了自己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关注和学习的方向。

三、讲座二:区块链技术解析区块链技术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兴技术,本次讲座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讲座嘉宾是一位在区块链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开发者,他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实践,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区块链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讲座嘉宾首先介绍了区块链的基本概念和由来,他解释了区块链是如何通过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账本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随后,他重点介绍了区块链在数字货币、供应链管理和智能合约等方面的应用。

他还强调了区块链技术在数据隐私保护和信任建立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区块链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区块链技术不仅仅是数字货币的基础,还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深入探索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科技特长生培养的课程设置

科技特长生培养的课程设置

科技特长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特长生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特长生,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

一、基础课程1、数学数学是科技领域的基础语言,对于科技特长生来说,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课程应包括代数、几何、概率论、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物理物理知识是理解许多科技原理的关键。

课程涵盖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物理现象,为后续的科技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计算机科学这是科技特长生必备的技能之一。

包括编程语言(如 Python、C++)、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原理等内容,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二、专业课程1、机器人技术通过学习机器人的构造、编程和控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可以从简单的机器人组装开始,逐渐深入到复杂的机器人编程和应用。

2、电子电路设计让学生了解电子元件的特性和电路原理,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电子电路,如电路板、传感器电路等,为后续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硬件支持。

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让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3D 打印与建模学习 3D 打印技术和三维建模软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设计能力,能够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实际的物体。

5、物联网技术了解物联网的概念和应用,学习如何将传感器、网络通信和数据分析相结合,实现智能化的设备控制和数据采集。

三、实践课程1、科技实验与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各种科技实验,如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科技创新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让他们在实际的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科技竞赛培训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机器人竞赛、编程竞赛等,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计算数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数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数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1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应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应用数学有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而且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全面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并在该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第一外国语非英语的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第二外国语必须选修,且语种必须为英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微分方程数值解法2.科学工程计算及软件3.新型算法4.计算机图形学及软件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五至七年,基本学习年限为五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不少于40学分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硕士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博士阶段)第一外国语4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学位基础课2门,6学分。

学位专业课硕士阶段2-3门,不少于4学分;博士阶段至少1门,不少于3学分。

前沿讲座(含讨论班)6学分前沿讲座应贯穿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①前沿讲座的目的和内容前沿讲座旨在使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了解本学科和本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提高学术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

前沿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

学科前沿讲座[1]

学科前沿讲座[1]

对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的思考听了各位老师所讲的学科先沿讲座---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的思考,我的感想颇多. 下面我谈谈自己通过听讲,查资料,经过思考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当今的信息新技术主要包括这么几类,即新息安全新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入侵检测系统、信息隐藏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库安全技术、网络容灾和灾难恢复、网络安全设计等。

信息化新技术:信息化新技术主要涉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等。

软件新技术:软件新技术主要关注嵌入式计算与嵌入式软件、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中间件技术、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信网络计算平台、软件架构设计、SOA与RIA技术、软件产品线技术等。

网络新技术:网络新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光通信与智能光网络、家庭网络与智能终端、宽带多媒体网络、IPv6与下一代网络、分布式系统等。

计算机新技术:计算机新技术主要关注网格计算、人机接口、高性能计算和高性能服务器、智能计算、磁存储技术、光存储技术、中文信息处理与智能人机交互、数字媒体与内容管理、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等。

我想探讨有三个问题,即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中能接收什么教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以及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计算机已经发展很长的时间,在这过程当中,有的技术常盛不衰,有的技术昙花一现,于是我们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有些事一下子就过去了,我想要从根上思考,我们干的是信息技术,构造信息社会,什么叫信息社会,通俗来讲芯片好像是细胞,计算机好像大脑,网络好像神经,信息安全确保好像免疫系统,这四部分构成了基础设施。

而真正把营养运输到各方面去靠的是血液,而信息资源才是信息社会的血液,也就是开发应用。

因此什么叫信息化?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把信息资源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的建设过程,因为归根结底,资源就是我们血液,这是我们信息化的过程,或者发挥信息增值作用,提升综合国力的过程就是信息化的过程,这个认识如果基本有道理,凡是有助于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技术就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如果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这种技术很可能昙花一现。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08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0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08年12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大中型企业、西北地区、国防军工部门,培养复合式、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为:(一)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计算机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要求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四)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一)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采用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时间最长为1年半,但要求在学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其中,课程学习中的实验部分,论文工作中的选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写作与答辩等主要环节必须在校内完成;来自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在校内完成,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要在工作站完成。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完必修课程学分的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

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选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三、适用领域计算机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

四、学分要求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2学分。

具体如下:(一) 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23学分;(二) 选修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分;(三) 必修环节1学分。

五、课程设置(一)必修课程(不少于23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0学分)1.自然辩证法(60610012)2学分(考试)2.工程硕士英语(60648003)3学分(考试)3.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82558001)1学分(考查)4.计算机学科前沿讲座(69998012)2学分(考查)5. 基础理论课(不少于3学分)●组合数学(60240013)3学分(考试)●工程硕士数学(60428004)4学分(考试)●算法与算法复杂性理论(70240193)3学分(考试)6.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不少于12学分)●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原理(70248013) 3学分(考试)●多媒体计算机及应用(80248013) 3学分(考试)●计算机图形技术(80248023)3学分(考试)●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70248033)3学分(考试)●密码学与网络安全(80248033)3学分(考试)●数字图象处理学(80240163)3学分(考试)●VHDL与集成电路设计(70248003)3学分(考试)●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70248023)3学分(考试)●软件工程技术和设计(60240033)3学分(考试)●分布式数据库系统(70240063)3学分(考试)●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70240013)3学分(考试)●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70240023)3学分(考试)●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与技术(70240203)3学分(考试)●微计算机系统设计(70240233)3学分(考试)●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70240043)3学分(考试)●语音信号数字处理(70240123)3学分(考试)●高性能路由器体系结构与高速信息网络技术(80240143)3学分(考试)●软件项目管理(80240203) 3学分(考试)●下一代互连网(80240173)3学分(考试)●根据企业的培养方向,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选课。

前沿学科讲座笔记简短范文推荐6篇

前沿学科讲座笔记简短范文推荐6篇

前沿学科讲座笔记简短范文推荐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前沿学科讲座笔记简短范文推荐6篇前沿学科讲座笔记简短范文第一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这些年一直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数据挖掘,简单地说,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知识。

2023前沿讲座心得体会_1

2023前沿讲座心得体会_1

2023前沿讲座心得体会2023前沿讲座心得体会1小学期只上了六次课,而且由于讲座的时间限制,这几次课与平常的专业课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时间短暂,打算介绍大量的专业的知识是不太现实的。

老师们讲座的过程中都考虑到了时间限制以及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他们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会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通信工程专业的联系。

总的来说,也许理论上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我们并没有学到多少,但老师们利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这些死啃书本的孩子也有机会现实了一把,真正了解到与百姓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

各位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

有些老师还将幻灯片写成英语,听讲座的同时,还接触到了一些专业英语。

当然,每场讲座只有两小时的时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词汇积累。

但看到英语PPT的时候,心里面有了小小的震撼,原来自己还有很多单词不认识,将英语迅速转化成中文的能力也还有欠缺。

因此,讲座过后,便暗暗下了决心,寒假要让自己的英语再上一个台阶。

第一次课上,留学澳洲归来的田慧老师给我们讲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

主要内容可分为什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其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以及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解决。

第二次课上,黄琳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模式识别的历史与现状。

听了这次讲座之后,才知道其实自己以前就接触过很多模式识别的东西,只不过没有将它们与这个专业的名词联系起来,更不知道自己也有可能成为研究这一领域的一员。

众所周知我们人有五大感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

正是通过这五种渠道(研究表明最主要的是视觉),我们才能从外界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是我们与外界沟通桥梁。

我感觉,模式识别就是给机器来构架这样一座桥梁,使计算机模仿人的感知能力,从感知数据中提取信息(判别物体和行为)。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摘要: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为背景,结合四年来教育和研究的具体发展和实践,详细介绍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进展。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师资队伍;培养方案1引言作为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智能科学与技术充满重大的创新机遇。

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谁先掌握智能科学技术,谁就有可能掌握制胜的主导权。

目前,智能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推进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智能科学技术人才,正当其时,机不可失!智能信息处理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防“十一五”规划中的重大基础前沿方向,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和国际重大科技前沿。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学校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利用在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师资力量,旨在培养以“智能信息处理”为特色的专业人才。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5)通过改革和建设,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

2008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2005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措施和方法。

2特色课程体系新专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特有学科体系和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将成为区别于相关学科的重要标志。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作为一级学科,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分别为:智能理论与方法、知识处理、智能系统与应用。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总结与感悟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总结与感悟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总结与感悟0 写在前⾯ 本⽂记录了两个⽉以来8场学科前沿技术讲座的课程总结与感悟。

学院请到了很多厉害的教授以及企业的专家和学者,讲座的⽅向多以⼤数据和⼈⼯智能为主,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时刻保持对⾏业发展前沿领域的关注,我认为是⼗分必要的。

1 课程感悟 经过近两个⽉的讲座课程的学习,我对计算机科学的学术前沿内容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讲座的内容很充实,形式也⼗分丰富,讲座的主题也涵盖了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库原理、⼤数据、⼈⼯智能等等。

我认为,在本科三年级的这个阶段,在核⼼专业课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向对象等-已经熟练掌握得⼗分牢固的前提下,应该把⽬光放得长远。

在邹欣⽼师的《构建之法》⼀书的前⾔中有所提到: 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学⽣,是世界⼀流,中国⼀流,还是本省⼆流?有什么样的期望,就要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

作为北航的⼀名本科⽣,应该将成为国际⼀流⼈才作为⾃⼰的培养⽬标,⽽要成为这样的⼈才,就需要⽤国际⼀流的标准去要求⾃⼰。

所以,能够在这个本科⽣涯即将告⼀段落、即将步⼊社会的重要关键节点,学院为我们开设这样⼀门课程,并请到了李波⽼师、马殿富⽼师、邹欣⽼师、马帅⽼师等等为我们深⼊地剖析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知识,是我在这⼀学期的⼀⼤幸运。

在众多精彩的讲座中,最吸引我的主题,⾮⼈⼯智能相关的话题莫属。

⼀⽅⾯,是今年来,⼈⼯智能浪潮来袭,使⼈⼯智能技术再⼀次到达顶峰,与⼈⼯智能有关的内容成为炙⼿可热的话题。

另⼀⽅⾯,也是我本⼈,对于⼈⼯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的热爱,让我对⽼师们精彩的演讲产⽣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若要在这短短五千字的报告中,⽤简洁凝练的语⾔,来表达我的感悟的话,那么我最想表达的内容,必定是我对于⼈⼯智能前沿技术的体会与⼼得。

⼈⼯智能在历史上曾经历三起三落,现在正是⼈⼯智能技术⾛上坡路的时期,这⼀点是不难解释的,那就是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数据硬件存储能⼒的扩增以及数据计算能⼒的提升与计算成本的降低,为机器学习的算法实现提供了⽆限可能。

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前沿讲座心得体会这一学期伊始,学校就在每周六开设了专业知识前沿讲座,请校内校外各种信息产业的精英来帮我们了解当今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也是收益匪浅。

每次讲座的教授都是业界的精英,有我们信息学院的院长、三星公司的高层、集成产业专业的分析师等等,他们讲的内容也不是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而是各种产业目前的状况和发展前景,让我们对即将学习的专业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更理智的选择以后的学习研究以及工作方向。

同时他们还都像我们分享了他们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让我们更珍惜眼前在山东大学这样有着悠久文化底蕴和现代的管理体系的大学中学习的机会,也让我们明白只有付出才能够得到收获。

每次的专业知识前沿讲座不仅是讲授科学发展的报告会,也是一趟发人深省的人生课。

通过数次讲座我对我国当今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有了初步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之前就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健、务实的措施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尽管全球的信息产业出现剧烈动荡、发展低迷的情况,但我国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良好的发展。

各个部门都已经有了专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力量相对雄厚、产业规模跻身世界前列的产业体系,也产生了许多有一定竞争力的国产品牌。

吸引了大量外资产业来中国建厂发展,进出口额巨大。

但是我国信息产业还是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过于偏重制造业,应用产业较弱,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差;集成产业对进口依赖较大,国内主要承担附加值较低的拼装工作;缺乏信息领域的高端人才,大量人才流向了经济发达国家等等。

可以说中国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乐土,但同时又有许多挑战。

我们这些大学生身上的责任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一个进入信息学院的学生,我热爱将来将要从事的这项工作,并且通过讲座深知自己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身上的责任也十分重大。

我认为在现在,我应该充分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每门基础课,充分了解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

北京邮电大学前沿讲座综述【范本模板】

北京邮电大学前沿讲座综述【范本模板】

前沿课题讲座综述姓名:XXX 学号:XXX 学院:XXXXXXX学院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系统地掌握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积极聆听前沿课题讲座是提高这种素质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使我们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

方校长也讲过研究生应该了解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中最权威的国内外学者是谁,他们持有什么学术观点,主要成就是什么,被他引的主要文章是什么,他们的科研轨迹及现在所从事的研究是什么。

现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验室的项目涉及的内容并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毕竟许多新技术到形成体系需要一段时间。

聆听业内专家学者的讲座可以让我们在学术上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跟上甚至超越世界的先进水平。

享有信息黄埔美誉的北京邮电大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这样的机会,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来到北邮作报告,我非常有幸目睹了他们的风采,他们的渊博学识令我钦佩不已,这对我的科研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从201X年9月份入学至今,我参加的讲座主要有以下:1.讲座题目:A Direct Geometric Method for Sensor Network Localization主讲人:Professor Zhijun Wu(Iowa State University)时间:2010年12月10日(周五)下午4:00-5:00地点:教三楼811会议室应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责任教授林家儒邀请,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吴智君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讲座针对在距离数据信息精确或者含有噪声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旨在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问题的几何方法.该方法每次利用位置未知的传感器节点与位置已知的传感器节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一个未知节点的位置。

每一次计算过程,只有少数距离方程需要求解,因此在每个需要确定位置的传感器节点只要最终可用的距离信息够用,则可以在未来的有限步数内完成这个计算过程。

学科前沿讲座

学科前沿讲座

学科前沿系列讲座心得姓名:张舒学号:02104031第一课学科前沿讲座的第一课是由赵亦工教授为我们介绍的,十分有幸能参加赵教授为我们开展的讲座。

赵教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智能图像识别与跟踪的相关知识,知识新颖,具有前瞻性,为我们开拓了视野,提供了新思路,受益匪浅。

图像识别所研究的问题,是如何用计算机代替为人自动去处理大量的物理信息,解决人类生理器官所不能识别的问题,从而从部分上代替人的脑力劳动。

图像识别的方法很多,可概括为三种:统计(或决策理论)法,结构(或句法)方法和神经网络法。

[1]对于一幅实际图像来说,目标和背景常常不是线性可分的,统计法是一种分类误差最小的方法。

它以数学上的决策理论为基础,根据这种理论建立统计学识别模型。

其基本模型是对研究的图像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找出规律性认识,提出反映图像本质特点的特征进行识别。

如Bayes模型和马尔科夫(MRF)模型。

但是统计方法基本严格的数学模型,而忽略了图像中被识别对象的空间相互关系,即结构关系,所以当被识别物体的结构特征为主要特征时,用统计方法便会很难识别。

句法识别是对统计识别方法的补充,统计方法用数值来描述图像的特征,句法方法则是用符号来描述图像特征的。

它模仿了语言学中句法的层次结构,采用分层描述方法,把复杂图像分解为单层或多层的简单子图像,主要突出识别对象的结构信息。

模式识别是从统计方法发展起来的,而句法方法更扩大了模式识别的能力,使其不仅限于对象物的分类,而且用于景物的分析与物体结构的识别。

神经网络方法是指用神经网络的算法对图像进行识别的方法,神经网络系统是由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神经元)广泛地互相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它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许多基本特性,是人脑神经网络系统的简化,抽象和模拟。

句法方法侧重于模拟人的逻辑思维,而神经网络侧重于模拟和实现人的认知过程中的感知觉过程,形象思维,分布式记忆和自学自组织的过程,与符号处理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移动互联网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双培计划”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本方案培养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及担当精神,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全球化视野、终身学习能力及跟踪领域发展的洞察力,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提出和解决挑战性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能参与国际竞争的计算机专业高水平人才。

部分毕业生应以直博、本硕连读或报考国内外研究生为具体目标。

同时,通过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也能够适应到各类IT公司、企业、研究所就业,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有关的研究、开发或管理工作。

2.毕业要求(1)素养方面:1)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与计算机职业道德。

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和敢于争先的创新意识。

3)具有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修养,能正确评价自我与他人。

(2)知识方面:1)掌握扎实的数学与物理等基础知识。

2)系统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3)了解计算机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

4)了解信息化对技术及社会的影响(如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等)。

5)了解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

6)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

(3)能力方面:1)具有初步综合运用理论与技术、现代设计方法及开发工具开展科研实践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2)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检索、资料查询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与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4)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学习能力及适应发展能力。

5)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阅读、交流与写作能力,初步具有国际化视野。

6)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

二、学制与培养方式(一)学制基本学制4年,学习年限4~6年。

(二)培养方式3+1模式,即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修读,第四学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修读。

三、授予学位及学分要求(一)授予学位学生须修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142学分,准予毕业;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计算机科学专业前沿讲座

计算机科学专业前沿讲座

计算机科学专业前沿讲座
引言
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不断涌现出前沿的技术和领域。

本次讲座将介绍当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一些前沿领域和研究方向,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并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与机器研究
人工智能是当前计算机科学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它涉及到模拟和开发智能,使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处理信息。

机器研究则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让计算机自动研究和改进,使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预测和决策。

物联网与边缘计算
物联网是另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领域。

它涉及将各种设备和物体连接到互联网,使它们能够相互通信和交互。

边缘计
算则是一种处理和存储数据的新型方法,通过将计算放在靠近数据源的地方,提供更快速的响应和更低的延迟。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领域。

它通过分布式的账本和智能合约,实现了安全、透明和可靠的数据交换和管理。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物流、医疗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虚拟现实通过模拟和生成逼真的数字环境,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交互。

增强现实则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和交互体验。

总结
以上只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一部分前沿领域和研究方向,希望这次讲座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思考,并为他们选择未来的研究
方向提供一些帮助。

计算机科学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探索和创新,成为未来科技的领航者。

电子信息技术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电子信息技术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电子信息技术前沿讲座心得体会电子信息技术前沿讲座心得体会(通用9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子信息技术前沿讲座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子信息技术前沿讲座心得体会篇1我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学习,提高了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更新了教学观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

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二、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四、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前沿讲座心得体会范文3篇

学习前沿讲座心得体会范文3篇

学习前沿讲座心得体会范文3篇生命科学前沿是一个灰色系统和动态系统,随着其发展演进,前沿领域与热点总处于动态或交替的过程之中。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学习前沿讲座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学习前沿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篇1近年来,对等网络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2000年8月成立了P2P工作组,成员包括Intel、IBM和HP公司等。

发展对等网络的其他主要障碍还有版权问题、网络带宽问题、管理问题和安全问题等。

如何连接电话、手机和家电、工业设备等,也是对等网络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对等网络市场从2000年开始启动。

国内的应用主要有2个方向:文件共享及协同工作。

在文件共享方面,国内已经有多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产品,目前主要的中文对等网络软件有Workslink、Ezpeer、Jelawat、Kuro和T operson等,还有PASP_E-school实时交互多媒体在线课堂教学软件。

在未来,企业对等网络应用将是热点,主要将解决企业内部事务处理的协同、企业门户、企业虚拟专网()、远程互动和宽带应用等。

国内基于对等网络技术的企业应用产品有KM-Server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软件等。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

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

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

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

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这学期学院开设的前沿讲座的课程,很有幸听到了张晨曦教授对于自己在计算机前沿方面研究的讲座,让我对这些知识有了深入浅出的理解,受益匪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前沿讲座——生物计算机一、什么是生物计算机1. 什么是生物计算机1)传统计算机的瓶颈摩尔定律是指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从技术的角度看,随着硅片上线路密度的增加,其复杂性和差错率也将呈指数增长,同时也使全面而彻底的芯片测试几乎成为不可能。

一旦芯片上线条的宽度达到纳米(10-9米)数量级时,相当于只有几个分子的大小,这种情况下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将发生质的变化,致使采用现行工艺的半导体器件不能正常工作。

目前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已含有17亿个晶体管。

再增加是很困难的,必须想别的出路。

图1 可植入生物计算机图2图32) 生物计算机的可能性蝙蝠用超声波来定向,人可制造一台这样的超声定向仪,其体积却要比蝙蝠大上许多倍。

生物体的这种高效能和超小型使科学家获得启发:能否也用有机物来制造计算机呢?电子计算机最基本的构件是开关元件,正是这千百万只开关组成的电路显现出各种奇妙的功能。

电子计算机也恰与“关”和“开”相对应。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处于不同状态时可以代表“有信息”或“无信息”。

于是,科学家设想:假若有机物的分子也具有这种“开”和“关”的功能,那岂不可以把它们作为计算机的基本构件,从而造出“有机物计算机”吗?后来有科学家发现,一些半醒类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具备“开”和“关”2种电态功能,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开关。

科学家们还进一步发现,蛋白质分子中的氢也具备“开”和“关”2种电态功能,因而也可以把一个蛋白质分子当成一个开关。

这一系列发现激起了科学家们研制生物电子元件的灵感。

3) 有机分子的优点由于有机分子构成的生物化学元件的特殊性,从而使有机计算机具有三大显著优点:①体积小,功效高。

以分子水平的线路为目标的生物化学元件其大小可能达到几百埃,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可容数亿个电路,比目前的电子计算机提高了上百倍。

②使生物本身固有的自我修复机能得到发挥,这样即使芯片出了故障也能自我修复,所以有机计算机具有半永久性,可靠性很高。

③从根本上说来,由有机分子构成的生物化学元件是利用化学反应工作的,所以只需很少能量就可工作,不存在发热问题。

有机计算机目前也正处于研制阶段,它一旦制造成功,将使现有的一切电子计算机大为逊色。

图44) 生物计算机生物计算机主要是以生物电子元件构建的计算机。

它利用蛋白质有开关的特性,用蛋白质分子作元件从而制成的生物芯片。

其性能是由元件与元件之间电流启闭的开关速度来决定的。

用蛋白质制成的计算机芯片,它的一个存储点只有一个分子大小,所以它的存储容量可以达到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倍。

由蛋白质构成的集成电路,其大小只相当于硅片集成电路的十万分之一。

而且运行速度更快,只有10-11秒,大大超过人脑的思维速度。

图55) DNA计算机科学家研究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有一种特性,能够携带生物体的大量基因物质。

从中得到启迪,正在合作研究制造未来的液体DNA电脑。

DNA电脑的工作原理是以瞬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基础,通过和酶的相互作用,将发生过程进行分子编码,把二进制数翻译成遗传密码的片段,每一个片段就是著名的双螺旋的一个链,然后对问题以新的DNA编码形式加以解答。

图62. 生物计算机的优点1)首先是密集度高。

由于DNA生物电子元件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很多,而且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5个数量级,因此具有巨大的存储能力。

如体积为1 m3的液体生物计算机,存储的信息比世界上所有计算机存储的信息总和还要多,而分子集成电路的密集度可以达到现有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0万倍。

2)其次是速度快。

分子逻辑元件的开关速度比目前的硅半导体逻辑元件开关速度高出1000倍以上。

如果让几万亿个DNA分子在某种酶的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就能使生物计算机同时运行几十亿次,这就意味着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快十万倍,能量消耗仅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

3)再次是可靠性高。

由生物分子构成的分子集成电路(生物芯片)也同一般的生物体一样,具有“自我修复”的机能,也就是说,即便这种芯片出了点故障也无关大局,它能够慢慢地自动恢复过来,达到“自我修复”。

所以,这种生物计算机的可靠性非常高,经久耐用,具有“半永久性”。

这对于目前的电子计算机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4) 此外是拟人性。

生物计算机的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生物计算机具有生物活性,能够和人体的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能够与大脑和神经系统相连。

这样,生物计算机就可直接接受大脑的综合指挥,成为人脑的辅助装置或扩充部分,并能由人体细胞吸收营养补充能量,因而不需要外界能源。

它将成为能植入人体内,成为帮助人类学习、思考、创造、发明的最理想的伙伴。

另外,由于生物芯片内流动电子间碰撞的可能极小,几乎不存在电阻,所以生物计算机的能耗极小。

由于蛋白质分子能够自我组合,再生新的微型电路,使得生物计算机具有生物体的一些特点,比如能模仿人脑的思考机制。

5) 最后是自修复性。

科学家们预言,生物芯片一旦出现故障,可以进行自我修复,所以有自愈能力。

同时,可以直接接受人脑指挥,成为人脑的外延或扩充部分,它以从人体细胞吸收营养的方式来补充能量。

二、生物计算机原理1. DNA的结构DNA计算机利用DNA分子保存信息。

DNA分子是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四种核苷酸(碱基)组成的序列,不同的序列可用来表示不同的信息。

n位二进制数的每一位数的“0”和“1”可用不同的DNA序列表示,大量序列在一起时,可同时产生2n个数。

通过一系列适当的生化反应,可得出表示结果的DNA分子。

2. DNA的结构正像一串二进制数据用“0”和“1”编码一样,一串DNA用4个用字母A、T、C和G代表的脱氧核糖核酸基盐编码。

在DNA分子上的脱氧核糖核酸基盐(也叫核苷酸)之间的间隙为0.35纳米,从而使DNA具有了每英寸近18Mbits的不同寻常的数据密度。

在两维空间中,如果假设每平方纳米有一个核苷酸的话,数据密度超过每平方英寸1百万Gbits。

与数据密度约为每平方英寸7Gbits的典型高性能硬盘相比,DNA数据密度超过它10万倍以上。

DNA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其双链性质。

核苷酸A、T、C和G可以粘合在一起,形成核苷酸对。

因此每个DNA序列都具有一个天然的补序列。

例如,如果序列S为ATTACGTCG,那么其补序列S'为TAATGCAGC。

S和S'将混合在一起(或杂交)形成双链DNA。

3. DNA的并行操作在细胞中,DNA由不同的酶以生物化学方式进行修改。

酶是微小的蛋白质,它按照大自然的设计,读取和处理DNA。

这类在分子级上处理DNA的“运行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多。

例如,既有切断DNA的酶,又有将它们再粘在一起的酶。

一些酶发挥复印机的作用,另一些酶承担修理工的职责。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工艺学开发出了使我们能够在试管中完成这些细胞功能的许多功能的技术。

正是这种细胞组织以及一些合成化学品,构成了一套可用于计算的操作。

正像CPU一样,DNA也具有切断、复制、粘贴、修理以及其它许多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试管中,酶并不是顺序地工作,一次处理一个DNA,而是酶的很多副本同时处理许多的DNA分子。

这正是DNA计算的威力所在:可以以大规模并行方式运行。

4.与硅计算机的比较在V on Neumann架构计算机中,指令是顺序执行的。

在细菌中,DNA可以以每秒大约500对核苷酸的速度进行复制。

从生物学角度看,速度相当快(比人类细胞快9倍),而且考虑到低错误率,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这只是1000bps,与一般硬盘的数据吞吐量相比,等于是蜗牛爬。

但是,复制酶甚至在完成复制第一个DNA串之前,就可以开始复制第二个DNA串。

因此,数据速度猛增到了2000bps。

DNA串的数量指数级增加(n次迭代后数量为2n)。

每增加一串DNA,数据速率就增加1000bps。

因此在10次迭代后,DNA的复制速度约为1Mbps,30次迭代后,增加到1000Gbps。

这超过了最快速硬盘的持续数据速率。

图7三、阿德勒曼生物计算机实验1994 年,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雷纳德·阿德勒曼(L.Adleman)博士,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组合问题的生物电脑解决方案》的论文,首次提出分子计算机,即用DNA 分子构建电脑的设想。

阿德勒曼竟然利用他发明的DNA 生物电脑,解决了一个实际的数学难题。

这个题目是这样的:“由14 条单行道连接着7 座城市,请找出走过上述全部城市的最近路途,而且不能走回头路。

”图8阿德勒曼教授设法驱使试管中的DNA 分子来完成计算,他用DNA 单链代表每座城市及城市之间的道路,并顺序编码。

这样一来,每条道路“粘性的两端”就会根据DNA 组合的化学规则,与两座正确的城市相连。

然后,他在试管中把这些DNA 链的几十亿个副本混合起来,让它们以无数种可能的组合连接在一起。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单条DNA 以预定的方式和与之对应的DNA 相配接。

通过7 天时间的系列生化反应,DNA 电脑自动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即只经过每座城市一次且顺序最短的DNA 分子链。

这就是说,用生物学方法模拟的逻辑运算,用一个星期时间完成了电脑几年才能完成的工作,表明了用DNA技术处理高难度数学问题的巨大潜力。

四、生物计算机的发展从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这60多年中,计算机技术确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处在不同的状态下,可产生有信息和无信息的变化。

联想到逻辑电路中的0与1、晶体管的通导或截止、电压的高或低、脉冲信号的有或无等等,科学家们激发了研制生物元件的灵感。

这项研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美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国际电子分子生物风险学会主席詹姆士·麦卡里尔博士,他不仅是生物分子电子学的创始人之一,而且他带领一个6人小组在华盛顿近郊的一座普通楼房里,进行着生物芯片和生物计算机的开拓性研究。

1982年,在法国秀丽的阿尔卑斯山上举行了首届生物计算机国际会议。

1983年,美国公布了研制生物计算机的设想之后,立即激起了发达国家的研制热潮。

1994年11月美国《科学》杂志首先公布了DNA计算机的理论。

2000年1月,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他们已经发现了一种利用附着在镀金物体表面的DNA分子链完成简单计算的方法。

2000年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家劳拉·兰德韦伯领导的另一个研究小组报告了一种利用核糖核酸( RNA,DNA的一种化学同类物)完成类似计算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