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学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作物育种学各章主要知识点一、绪论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是不是也对作物育种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作物育种学的奥秘以及它的主要知识点。
作物育种学,一门研究如何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产量的科学。
它的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作物更健康、更强壮,从而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粮食和更好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物育种学的世界,了解它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奇迹吧!在作物的世界中,育种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
从一开始的偶然发现到现代的基因编辑技术,育种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了解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我们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你是不是对作物育种学充满好奇呢?那就跟我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领域吧!首先我们来聊聊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
作物育种学,简单来说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改良作物品种,让它们长得更好、产量更高、抵抗力更强的科学。
这可是个古老的学问,人类从农业文明的初期就开始琢磨怎么让庄稼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人类的需求。
那么这门学科究竟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第一章的重点当然是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啦,首先得明白,作物育种不仅仅是选种子那么简单。
它涉及到如何选择和改良作物的遗传基因,让后代拥有更好的特性。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作物育种学中更细致的内容,想要更深入了解这门学科的话,咱们继续往下看哦!2. 作物育种的发展历程作物育种可不是一夜之间就发展起来的,它可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呢。
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开始,人们就开始尝试种植更好的作物,那时候主要是靠天吃饭,靠经验传承。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了解作物的生长规律,也开始使用一些方法来改良作物,比如选择长得更好的种子进行种植。
到了近代作物育种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家们开始用更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比如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等。
作物育种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作物育种学基本知识点总结一、植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1. 植物育种学的定义植物育种学是研究植物遗传育种,利用遗传的原理和方法,对植物进行改良和培育的学科。
2. 植物育种的目的植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出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产量高、品质优良、抗病虫害和逆境条件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3. 植物育种的基本原则(1)选择原则:选择适合育种对象的种质资源,选择优良的亲本材料。
(2)遗传变异原则:利用植物自然的遗传变异和人工的诱变来创造新的优良品种。
(3)杂交原则:利用不同基因型的亲本进行人工杂交,产生优良的后代。
(4)连续选择原则:利用连续选择和交配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二、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知识1. 植物的遗传基础植物的遗传基础是染色体和基因,染色体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决定着植物的性状。
植物的遗传方式有自交和杂交两种,自交容易固定性状,而杂交能够产生优良的后代。
2. 植物的遗传变异植物的遗传变异是植物育种的基础,它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或人工干预下,植物个体之间产生的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的来源有自然变异、诱变、转基因等途径,这些变异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材料。
3. 植物的种质资源植物的种质资源是植物育种的基础,它是植物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资源,包括有性系和无性系的种质资源。
有性系种质资源主要是指植物的自然种质和育种材料,无性系种质资源主要是指植物的无性系繁殖材料和细胞工程材料。
三、植物育种方法1. 选种植物育种的基础是选种,它是根据植物基因型和表型的性状,选择优良的亲本材料。
选种的目的是遴选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种质资源,作为育种的亲本材料。
2. 人工杂交人工杂交是植物育种的重要方法,它是利用不同基因型的植物进行人工交配,产生优良的杂交后代。
通过人工杂交,可以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相互补充,获得优秀的后代。
3. 同源杂交同源杂交是利用相同基因型的植物进行人工杂交,目的是提高表现型的稳定性和遗传纯度,促进优良种质资源的利用。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传统育种,加速品 种的遗传改良。
作物品种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选择育种
通过选择优良个体,培 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优势,创造新品种的方
法。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 诱发基因突变,创造新
品种的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 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04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与策略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
01
02
03
04
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
求。
增强抗逆性
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 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改善品质
改良品种的品质特性,如营养 价值、口感、色泽等,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种子,诱发基因突 变,从中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选择育种
通过对自然变异或人工创造变异的选择,选育符合人 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现代育种技术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造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细胞工程育种
通过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技术,创造具有优良 性状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实践案例分析
水稻育种
介绍我国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典型案例,如超级稻的培 育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小麦育种
分析小麦育种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在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 的实践成果。
玉米育种
探讨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在提高产量和抗 逆性方面的实践案例。
《作物育种学》课件

建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注重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同时关注 学科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 科研项目。
02
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
遗传学基础
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物质,包括DNA和RNA。在作物育种中,了解遗传物 质是实现遗传改良的基础。
基因与性状
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控制着生物的性状。通过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可以深 入了解作物的遗传规律,为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玉米育种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玉米育种的目标是提高产量、增强抗逆性、改善品质等。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采用传统育 种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玉米育种的突破和创新,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油料作物育种
遗传资源的保存
为了保护和利用遗传资源,需要建立种质库和基因库等设施,对遗传资
源进行长期保存和有效管理。了解遗传资源的保存方法有助于保证育种
工作的可持续性。
03
育种材料的筛选
通过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可以加速育种进程和提高育种成功
率。了解育种材料的筛选方法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亲本材料进行杂交育种
或基因工程育种。
杂种优势与品种间性状差异
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不同品种或品系杂交产生的后代在生长势、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其 亲本的现象。了解杂种优势有助于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
种。
品种间性状差异
不同品种的作物之间通常存在明显的性状差异,如生长习性、适应性、产量、品质等。 了解品种间性状差异有助于针对特定环境条件和生产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种植和育
作物育种学知识点

作物育种学知识点
1. 知道什么是杂种优势吗?就好比两个优秀的运动员结合生出的孩子很可能运动天赋超强一样,在作物育种中,杂种优势能让作物生长得更健壮、产量更高!比如杂交水稻,那产量可是杠杠的!
2. 你说选择育种重要不?这就像选美比赛,把最优秀的留下来,不断培育出更好的品种呀!像我们常见的那些优良品种的水果,很多都是通过选择育种得来的呢!
3. 诱变育种可神奇啦!这就好像给作物施了魔法,让它们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就像太空椒,经过太空环境的诱变,变得特别大而且营养丰富!
4. 回交育种懂不懂呀?就跟你不断去打磨一件宝贝似的,把需要的特性留下来。
比如一种抗病的作物,通过回交让它的抗病性更强,不是超厉害吗?
5. 基因工程育种啊,那简直是开启了作物育种的新纪元!这就像给作物安装了超级装备,让它们拥有各种强大的能力。
像那些转基因的作物,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6. 杂交育种多常见呀!就像是把不同的拼图碎片拼在一起,组成一幅更美的图画。
像玉米的很多品种就是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来的哟!
7. 多倍体育种也很有意思呀!想象一下,把作物变得更强大、更有活力。
无籽西瓜不就是这么来的嘛,是不是很神奇?
8. 单倍体育种可牛了呢!就好像让作物走了一条捷径快速成长。
可以快速获得纯合的品种,效率超高的呀!
9.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是很厉害的手段哟!这就像是给作物贴上了独特的标签,能更精准地进行育种。
让我们能更好地培育出符合需求的作物。
总之,作物育种学的知识点真是太丰富、太重要了!这些方法让我们能吃到更多好吃、健康的食物,也让农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呀!。
作物育种学总论全套课件

2024/1/30
18
基因工程育种法
基因克隆与转化
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上,通过转化等方法导入受体细胞,培育出 转基因作物。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基因组进行定点编辑,实现基因敲除、插 入或替换等,创造新的变异类型。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挖掘作物基因组中控制重要性状的基 因或位点,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遗传物 质变异,从变异后代中选择符合 育种目标的个体。
25
种子质量控制与管理
种子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 等指标,确保种子质量符合国家 标准。
种子检验与认证
通过专业机构对种子质量进行检 验和认证,确保种子质量可靠。
01 02 03 04
2024/1/30
种子生产技术
回交育种
将优良品种与某一亲本进行多次回交,使后代逐渐接近优良品种 ,同时保留某些特定性状。
17
诱变育种法
物理诱变
利用物理因素如射线、激光等处 理作物种子或植株,诱发基因突 变,产生新的变异类型。
化学诱变
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作物种子或 植株,诱发基因突变,产生新的 变异类型。
生物诱变
利用某些生物因素如病毒、细菌 等感染作物,诱发基因突变或染 色体畸变,产生新的变异类型。
汰不利变异,使作物性状向目标方向发展。
2024/1/30
12
有性杂交与基因重组原理
有性杂交的意义
有性杂交是实现基因重组的重要途径 ,可以创造新的变异类型,为育种提 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基因重组的结果
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 型,为育种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物育种学的意义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品种的概念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下创造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遗传性相对稳定一致的某种作物的一种优良群体育种目标的概念育种目标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计划育成的新品种所应具备的特征和特性。
品种资源是指自然界已经存在的和人工创造的那些作物类型、品种及其近缘野生植物。
原始材料是?指符合育种目标的要求、被直接用于新品种选育的那部分品种资源。
数量性状?是指作物的相对性状显示量的差异,可以计量,用数量表示的现象。
如:株高。
质量性状?是指作物相对性状显示质的差异,界限明显,无一系列中间过渡类型只能观察的而无法用数字剂量的现象。
小麦的芒色什么叫选择?选择就是选优去劣,也就是从自然的或人工创造的变异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淘汰不良的个体。
自然选择:自然界生物在其外部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人类有意识的选择生物对人类有利变异,淘汰对人类不利的变异,这个过程叫人工选择。
什么叫混合选择?是从原始变异群体中选择形状相似的优良个体,混合脱粒,下年混合播种并对混合种植群体进行比较鉴定从而选育出新品种或更新种子的方法什么叫单株选择?单株选择就是对原始的变异群体中,选择优良的个体,分别脱粒,分别种称不同小区,并以株系为单位进行观察比较,以后再经过一系列选择,鉴定从而选出优良新品种或更新种子的方法。
什么叫鉴定?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品种资源,选种材料及良繁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所表现的性状进行,客观,正确地评价从而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以便淘汰不良类型,选拔优良的类型。
引种的概念,外地或国外引进的作物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以后,直接在本地或本国推广种植。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就是对现有推广品种或原始材料的自然变异群体,通过选择与比较,从而选育出作物新品种的方法自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同一朵花的花粉进行受精作用而繁殖后代的作物。
(整理)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一、名词解释1、自交不亲和:是指具有完全花并能产生正常雌、雄蕊及正常雌、雄配子的植物,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的特性。
2、近等基因系:具有相似遗传背景、而只在个别性状上有差异的许多品种。
3、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
4、育种目标: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即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要选育出的品种应具有哪些优良性状以及各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指标。
5、稳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6、经济系数: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7、引种:广义的引种(crop introduction)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品种、新植物、新作物、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或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或遗传资源材料。
从生产的角度讲,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新作物或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通过性状鉴定、选择,再经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驯化则是人类使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能力、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利用的过程10、间接鉴定:根据性状间的相关变异的原理,借助于与目标性状有高度相关的性状的表现来对目标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间接鉴定。
11、直接鉴定:根据性状的直接表现对其进行鉴定的方法称为直接鉴定。
12、田间鉴定: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有关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田间鉴定。
13、室内鉴定:品质等生理生化性状则必须在实验室条件下,借助于某些实验仪器设备才能进行鉴定。
14、自然鉴定:(当被鉴定的性状在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充分地表现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其进行的鉴定,这就称为自然鉴定。
15、诱发鉴定:在人工诱发条件下所进行的鉴定称为诱发鉴定。
16、杂交育种:不同品种之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纯系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作物育种学权威资料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或判断1. 品种:遗传稳定,形状一致,适于一定生态条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直接用于生产的作物群体。
2. 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3. 变种:指基本特征性状属于某一个种的范围,而在某些遗传性状与该种有一定差别的群体。
4. 自交不亲和性: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5. 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特性。
6. 种质资源: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7. 育种目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
8. 收获指数:作物收获时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又称经济系数。
9. 引种: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10. 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11. 经济性状:指符合人类的生产要求,与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关系最密切的12. 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形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13. 杂交育种:利用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的方法。
14. 杂种优势:是指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其亲本的现象。
15. 抗寒性:作物能耐零下短时低温影响的特性和对冰点以上低温的适应。
16. 抗旱性:通过形态、生理的变化,以不同方式适应干旱环境,在干旱条件下存活而很少或不受伤害的特性。
17. 一般配合力:一个纯系亲本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其他性状的平均表现。
18. 特殊配合力:某杂交组合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差。
19. 远源杂交:将植物分类上用于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绪论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答:(1)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只是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2)任务:A、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B、搜集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C、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突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4、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能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之中包括有意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相互关系: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6、品种:是指某种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的遗传性和充分一直的生物学特性与形态学特征,并以此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第一章作物的繁育方式及品种类型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1)作物繁殖的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A、自花授粉是指痛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花朵的雌蕊柱头上,代表的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B、异花授粉是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的,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的呢过,异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重点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绪论1.作物育种:是利用或者创造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将有利的变异固定下来,培育成作物新品种的过程2.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求,经过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相对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3.品种的特点:(1)必须具有一定的优良性状(2)是经济上的类别(3)品种群体的遗传性相对稳定,主要性状相对一致(4)品种在利用上有地区性和时间性或品种三特点: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简称DUS)4.生物进化的三要素为遗传、变异、选择5.常规育种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性状,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2)盲目性较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6.育种的任务:(1)选育优良品种(2)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7.优良品种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第一章作物育种的方式及品种类型1.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有性繁殖2.有性繁殖植物的主要授粉方式及代表作物:自花授粉(小麦、大麦、水稻、大豆)、异化授粉(玉米、黑麦、甘蔗、甜菜)常异花授粉(棉花、高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3.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4.自交不亲和: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5.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雄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6.自交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7.杂交系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植株群体F1群体品种:遗传基础较复杂,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性和/或异质性的群体。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第一章1、如何测定作物的自然异交率㈠测定授粉方式的方法①确定授粉的方式(花器构造、开花习性等)②人工自交观察衰退情况(套袋,强迫自交)③测定异交率(4%以下是典型自花授粉作物.50~100%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4~50%常异花授粉作物)㈡①父本--显性标志性状.母本---相应隐性性状②父母本行间种植或父本种在母本周围③收母本植株种子播种㈢F1中显性性状个数∕F1总个体数﹡100%2、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自交的遗传效应:①杂合的基因型趋向纯和②后代发生性状分离③后代生活力衰退异交的遗传效应:①形成杂合基因型②后代生活力增强3、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含义DUS①特异性:本品种具有一个或多个不同于其它品种的形态②一致性:品种内同株性状整齐一致③稳定性: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在繁殖后保持不变4、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①自交系(纯系)品种a创造遗传变异丰富和性状分离的大群体,从中进行单株选择b自花授粉结合单株选择,即连续自交下选择纯和优良基因型②杂交种a自交系育种b杂交组合育种③群体品种a对后代群体一般不进行单株选择b保持较大的随即样本群体,多代自由授粉下积累有益基因改良群体④无性系品种a有性杂交+无性繁殖b利用芽变5、.不同授粉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及育种方法(一)自花授粉作物:如水稻、小麦、大麦、燕麦、大豆、绿豆、豌豆、花生、异交率为0~4%。
花器构造特点①是两性花, 雌雄蕊同花、同熟,二者长度接近或雄蕊较长;②开花时间较短,甚至闭花授粉;③花器保护严密,其他花粉不易飞入。
遗传特点:⑴个体基因型纯合⑵群体内基因型单一⑶群体内个体之间表现型整齐一致(4)遗传稳定育种与良繁方法:⑴利用自然变异和天然异交⑵人工强迫异交与单株选择相结合------杂交育种⑶人工强迫异交-------杂优利用(不易去雄)⑷良繁时隔离距离要求不严格,适当隔离。
(二) 异花授粉作物:异交率>50%,甚至高达95%或100%。
代表作物:玉米,大麻,菠菜,黄瓜,甘薯等。
作物育种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1、轮回亲本:用于多次回交的亲本,是目标性状的接受者,有称受体亲本。
非轮回亲本:在导入杂交或级进杂交中作为基因供体,仅进行一次杂交,以后就不再用来回交的亲本。
2、回交:两个品种杂交后,子一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称为回交杂交:不同基因型配子结合或相互交配产生杂种的过程原始材料:地方品种和推广品种、各类杂交种、综合品种或人工合成的群体3、一环系:从地方品种、推广品种、品种间杂交种种选择出的自交系,称为一环系。
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中选出的自交系,称为二环系4、一般配合力:指一个被测系(自交系、休系)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
特殊配合力:指被测系与一特定的系(自交系或基因型组合的品种)杂交F1的平均产量(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
4、三交种(three way cross hybrid)用三个自交系组配而成双交种:用4个自交系,先配成两个单交种,再配成双交种单交种(single cross hybrid)用两个自交系组配杂交而成综合杂交种:用多个自交系间相互自由授粉组配所得的杂交种测交(test crossing):测定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交测验种(tester):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测交种(test cross variety):测交所得后代5、致病性:指病原物能否侵染特定品种以及在其上的繁殖能力。
它是寄主与病原物共同进化的产物。
包括毒性(专化性致病性)和侵袭力(非专化性致病性)。
毒性:指病原物克服某一专化抗病性(基因)而能侵染该品种的特殊能力。
它决定能否侵染,多属质量性状。
又称专化性致病性侵袭力:指在能侵染的前提下,病原物在寄生生活中决定其生长繁殖速率和强度的综合能力,多属数量性状,又称非专化性致病性6、抗病性:当环境条件适宜而出现某种病害流行时,作物的某些品种对其不感染或感染较轻,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受害较小。
抗虫性:在相同的虫口密度下,作物的某些品种对该类昆虫的取食有一定的抵御或减轻危害的能力,获得比其他品种更高的产量。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一、名词解释1、自交不亲和:是指具有完全花并能产生正常雌、雄蕊及正常雌、雄配子的植物,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的特性。
2、近等基因系:具有相似遗传背景、而只在个别性状上有差异的许多品种。
3、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
4、育种目标: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即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要选育出的品种应具有哪些优良性状以及各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指标。
5、稳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6、经济系数: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7、引种:广义的引种(crop introduction)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品种、新植物、新作物、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或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或遗传资源材料。
从生产的角度讲,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新作物或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通过性状鉴定、选择,再经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驯化则是人类使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能力、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利用的过程10、间接鉴定:根据性状间的相关变异的原理,借助于与目标性状有高度相关的性状的表现来对目标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间接鉴定。
11、直接鉴定:根据性状的直接表现对其进行鉴定的方法称为直接鉴定。
12、田间鉴定: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有关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田间鉴定。
13、室内鉴定:品质等生理生化性状则必须在实验室条件下,借助于某些实验仪器设备才能进行鉴定。
14、自然鉴定:(当被鉴定的性状在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充分地表现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其进行的鉴定,这就称为自然鉴定。
15、诱发鉴定:在人工诱发条件下所进行的鉴定称为诱发鉴定。
16、杂交育种:不同品种之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纯系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1、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2、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花或异株花粉授粉。
4、常异花授粉: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5、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6、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的。
7、种质资源: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学类型。
8、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计划选育的新品种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种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9、引种: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10、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选择育种的方法:1.系统选择育种2.混合选择育种3.混合选择育种方法的拓展11、杂交育种: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12、组合育种:是将分属于不同品种的、控制不同形状的优良基因随机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通过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其遗传机理主要是基因重组和互作13、超亲育种:是将双亲中控制同意形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于同一个体中,形成在该形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其遗传机理主要在于基因累加和互作。
14、回交育种:从回交后代中选择特定的植株,再回交于该亲本,如此循环若干次,再经自交,选择育成品种。
15、轮回亲本:又叫受体亲本。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部分)

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2、作物育种学的学科性质①人工进化的科学。
②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③应用科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种子种苗的科学3、生物进化,分为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4、植物授粉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自花授粉作物:水稻,小麦,大麦,大豆,花生,马铃薯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播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异花授粉:雌蕊的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
常异花授粉植物:(天然异交率5-50%的植物。
)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繁殖后代异花授粉作物:玉米,甘薯,木薯,甘蔗,甜菜,蓖麻,大麻常异花授粉作物:棉花,高粱,蚕豆,粟,油菜5、现代农业对植物品种性状的基本要求①高产②稳产③优质④适应机械化⑤适应性强、熟期适当4、作物品种的类型: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和无性系品种四大类型种质资源的分类,按照来源分类,种质资源可以分为本地种质资源、外地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种质资源搜集种质资源的方法(有四种):直接考察搜集,征集,交换,转引6、育种的基本过程:制定目标、选择种质资源、创造变异、选择和固定变异自交系育种概念(如果这种方法用于自花授粉植物是称为纯系育种。
)从现有品种群体中选出优良个体,种成系统(个体选择),通过试验鉴定,选优去劣,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自交系育种基本过程:选育自交系的原始材料、套袋自交、农艺性状的选择、配合力测定杂交育种:通过品种间杂交、人工创造变异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程序的各个圃:①原始材料圃②亲本圃③选种圃④鉴定圃⑤品种比较试验圃⑥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7、自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关键:杂交去雄异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关键:优良自交系的获得8、诱变的原理: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影响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可能发展出新的品种或改进现有的品种。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自交不亲和性: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是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都称为自花授粉。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作物):通过自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
天然异交率:作物不同品种间天然杂交的概率。
自交衰退:异花授粉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衰退。
杂种优势:后代的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等方面增强和产量提高,成为杂种优势。
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全体。
植物细胞工程:以植物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的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类意愿生产某种物质的过程。
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有性繁殖:凡是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不通过两性细胞受精的过程而繁殖后代的方式。
作物起源中心:野生植物最先被人类栽培利用或产生大量栽培变异类型的比较独立的农业地里中心。
杂交育种: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远缘杂交: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进行的杂交。
作物的育种目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作物新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育种目标是动态、相对稳定的。
引种: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自交系: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人工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纯和的、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
配合力:一个亲本与其他若干个亲本杂交后杂种F1的生产力或某个数量性状指标的大小。
一般配合力:某一纯系品种与若干纯系品种杂交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作物育种学是农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如何通过遗传改良的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的品种选择是农民取得丰收的关键。
因此,掌握作物育种学的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作物育种的意义作物育种的意义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通过育种,可以培育出更抗病虫害、耐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生产力和抗逆能力。
此外,作物育种还可以改善作物的质量特性,如提高粮食的蛋白质含量、改善果实的口感等,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二、作物遗传与育种作物遗传是作物育种的基础,它研究的是作物遗传物质的传递和变异规律。
作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包括基因和染色体。
基因是决定作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而染色体是基因的携带者。
通过对作物遗传物质的研究,可以了解作物性状的遗传规律,为作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作物育种的方法主要有自交法、杂交法和突变法。
自交法是指将同一品种的两个自交亲本进行自交,通过连续自交多代,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纯系。
杂交法是指将两个不同品种的亲本进行杂交,通过杂合优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性。
突变法是指利用自然或人工诱变,筛选出具有新性状的突变体,再通过杂交或自交固定,形成新的品种。
三、作物育种的技术作物育种的技术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遗传工程等。
选择育种是指通过对大量作物个体进行观察和评价,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不同品种的亲本进行杂交,通过杂合优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性。
遗传工程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作物的遗传物质进行改造和调控,以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转基因作物。
四、作物育种的挑战与展望作物育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病虫害的抗性、逆境环境的适应性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作物育种需要加强对作物遗传物质的研究,提高育种技术的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展望未来,作物育种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选择:1、制订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有哪些?ABCDA.着眼当前、顾及发展,兼顾现实可行性和预见性B.抓住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C.明确落实具体性状,注重可操作性D.考虑品种的合理搭配,实现品种多样性。
2、在作物育种中常用的遗传参数有哪几种?ABCDEA.遗传力B.遗传相关C.遗传进度D.相关遗传进度E.选择指数3、自然变异的原因有哪些?ABCDA.基因突变B.染色体畸变C.自然异交D.原有微小差异的积累4、选择的创造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BCA.增加某种性状的变异程度B.使多个性状得到综合改良C.选择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后代产生变异的性质和范围D.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5、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子有哪些?ABCDA.群体的遗传组成B.群体大小C.性状的遗传特点D.选择的标准与鉴定的准确性6、引种的方法包括哪些?ABCDA.引种计划的制订和引种材料的收集B.引种材料必须严格检疫C.引种试验D.引进品种的审定和推广7、引种的意义有哪些?ABCDEA.解决生产者、消费者对品种的需求;B.增加我国的种质资源种类,为新品种培育奠定物质基础;C.作物育种的有效途径;D.扩大栽培区域,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E.野生种变栽培种,保护濒危作物。
8、作物育种学的任务是什么?ABCA.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种质资源;B.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熟期适当和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杂交种以及新作物;C.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并在推广新品种的过程中,不断地保持和提高其种性,实现生产用种良种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9、关于作物品种说法正确的有哪些?ABCDA.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B.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
C.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都称自花授粉
异花授粉:雌蕊柱头上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的称为异花授粉
常异花授粉: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称常异花授粉
原生作物: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
次生作物: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作物而对杂草生长有利的环境时,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燕麦和黑麦
杂交亲本的选配:按其指导思想可分为组合育种和超亲育种
组合育种:将分属于不同品种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随机结合后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通过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遗传机理是:基因重组和互作
超亲育种: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于同一个体中,形成在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遗传机理是:基因累加和互作。
一般配合力:指某一亲本品种和其他若干品种杂交后,杂种后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特殊配合力:两个特定材料杂交组配后代在某个数量性状的表现。
系统:自杂种第一次分离世代(单交F2复交F1)开始选株,分别种植成株行,即系统
选择育种(系统育种):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轮回亲本(受体亲本):用于多次回交的亲本称轮回亲本(各方面农艺性状都好,个别缺点需改造
非轮回亲本(供体亲本):只有第一次杂交时应用的亲本(具有改造轮回亲本缺点所必须的基因,目标性状最好不与某一不利性状基因连锁,显性基因控制,有较高遗传力的性状)
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致死剂量:照射处理后,植株不能开花结实的剂量
半致死剂量:照射处理后,植株能开花结实存货一半的剂量
临界剂量:照射处理后,植株成活率约40%的剂量
远缘杂交:通常将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
中亲优势(相对优势):杂种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双亲同一性状平均值和差数除以双亲同一性状的平均值
超亲优势:杂种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高值亲本同一性状平均值的差数除以高值亲本
超标优势(竞争优势):杂种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当地推广品种同一性状的平均值的差数除以当地推广品种
杂种优势指数:杂种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双亲同一性状的平均值的比值
配合力:指一个亲本与另外的亲本杂交后,杂交一代的生产力或其他性状指标的大小
雄性不育:指雄性器官发育不良,失去生殖功能导致不育的特性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胞质不育):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
孢子体不育:指花粉育性的表现由孢子体的基因型控制,与花粉本身基因无关
配子体不育:指不育系的花粉败育发生在雄配子体阶段,花粉的育性受配子体本身基因型控制,因此配子体基因为不育时花粉表现不育,配子体基因为可育时花粉表现正常
作物品种的3个特性(DUS):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天然异交率测定方法:选择受一对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作为遗传测定的标记性状,以具有隐形性状的品种问母本,将父本、母本等距、等量、隔行种植,任其自由传粉结实,然后将母本植株上收获的种子播种,进行后代苗期的性状测定。
有性繁殖的授粉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
自交的遗传效应:A.自交使纯合基因型保持不变(自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的依据)B.自交使杂合基因型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杂交育种、纯系育种选育的依据)C.自交引起异花授粉作物后代生活力减退
作物品种类型:A.自交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B.杂交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C.群体品种(遗传基础比较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性和异质性)D.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
作物起源中心的特征: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的频率较高
原生起源中心:作物最初始的起源地称为原生起源中心。
标志:①有野生祖先②有原始特有类型③有明显遗传多样性④有大量显性基因
次生起源中心:当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
特点:①无野生祖先②有新的特有类型,如高粱③有大量的变异④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瓦维洛夫起源中心学说在作物育种的意义:①指导特异种质资源的收集,建立了平衡生态系统②起源中心与抗原中心一致,不育基因与恢复基因并存于起源中心③指导引种,避免毁灭性灾害。
保持系与不育系选育的方法主要有:远缘杂交核置换;回交转育;人工制保(杂交、顶交、自交、测交4个步骤)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①高产(指单位面积产量高)②稳产(指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③优质④适应机械化
杂交亲本选配原则:①双亲都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的缺点,在主要性状上优缺点尽可能互补(互补要求:考虑产量构成因素的互补,不能有难于克服的缺点,亲本间互补性状不宜过多)②亲本之一最好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推广品种③注意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材料相互杂交④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
系谱法的优缺点:针对一些遗传力高的性状连续几代选择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而且系统间的亲缘关系十分清楚,有助于互相参证,可以及早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突出的优良系统上,有计划地加速繁殖和多点试验;系谱法从F2起进行严格选择,中选率低,特别对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效果更差,因而使不少优良类型被淘汰,工作量大,占地多,往往受人力,土地条件的限制,不能种植足够大的杂种群体,使优异类型丧失了出现的机会
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A.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现象和纯系学说:遗传变异和环境变异;B.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①自然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②自然变异③新育成品种群体中的变异。
回交育种意义:A.精确改良某个性状十分有效B.控制育种群体发展方向(相同育种进程内,就同一种基因型来说,回交比自交达到某种纯合基因型个体的频率快)C.控制杂种的后代的群体规模
回交的优点:控制育种发展方向;增添非轮回亲本的目标性状;小群体,便于加代;有利于打破基因连锁;便于生产上推广利用。
诱变育种的成就及特点:成就:育成大量植物新品种;提供大量优异的种质资源特点: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改良单一性状比较有效,同时改良多个性状比较困难;性状稳定快,育种年限短;诱发突变的方向和性质难掌握。
远缘杂交的分类:种间杂交、属间杂交、亚远缘杂交
配合力的测定:时期:①早代测定(用于异花授粉作物,仅能测出一班配合力,S1--S2)②中代测定(在自交系选育的中期后代,S3--S4)③晚代测定(在自交系选育的后期,S5--S6)方法:①顶交法(选用一个遗传基础广泛的品种群体作为测验种,用来测定自交系的配合力)②双列杂交(是用一组待测自交系相互轮交,配成可能的杂交组合)③系*测验系法(可测待定测系,测验系的一班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①显性假说:杂种F1集中控制双亲有利性状的显性基因,每个基因都能产生完全显性或部分显性效应,由于双亲显性基因的互补作用,从而产生杂种优势②超显性假说:杂合等位基因的互作胜过纯合等位基因的作用,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所引起的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③染色体组--胞质基因互作模式假说:基因组间互补可能包括细胞核与叶绿体、线粒体基因组的互作与互补,杂种优势就是由这些互作或互补所致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方法: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标志性状生产杂种种子;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F2剩余杂种优势的利用;雄性不育性利用
物理诱变处理的材料:种子:操作方便,可处理量大,便于运输和贮藏。
绿色植物:可对植株进行整体照射,也可局部照射细胞相对活跃的部位。
花粉:不会形成嵌合体。
子房:可引起卵细胞突变,诱发孤雌生殖,对雄性不育植株较为简便。
合子和胚细胞:避免形成嵌合体,提高突变频率,部分细胞为转基因,不能传给后代。
营养器官:常用于无性繁殖动物。
离体培养中的细胞和组织:培养物有单细胞培养物、愈伤组织等。
物理诱变辐射处理的方法:外辐射:被照射种子或植株所受的辐射来自外部某一辐射源。
内辐射:利用同位素的化合物配成溶液引入生物体组织和细胞内进行照射。
方法:浸泡法、注入法、施入法、合成法
射线强度: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伽玛射线
化学诱变剂的特点:①诱发突变率高,产生较多的突变点,对染色体损伤轻,不易引起染色体断裂而发生畸变②对处理材料损伤轻③生物损伤大,容易引起生活力和育性下降④设备比较简单,成本较低,诱变效果较好,对人体更具有危险性引种: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从生产的角度来讲,引种系指从外地引进作物新品种,通过实用性试验,直接在本地推广种植)
引种的意义:引进十一栽培的作物,能丰富我国的作物种类及种质资源类型,引进综合性良好,适应性强的作物优良品种,经试验示范后,可直接在生产上利用,有效的提高我国的作物产量和品质,并迅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内因:①温度(生长和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是不同的,例如小麦要经过低温完成春化才能成熟)②光照(长短不一,日照长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变化)③纬度④海拔⑤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外因:植物的发育特性(感温和感光阶段,生长--感温,发育--感光)
光照长度:长日照作物:日照时间12小时以上,冬小麦、大麦、甜菜;短日照作物:日照时间12小时以下,水稻、玉米、大豆;中间性作物:番茄、小麦、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