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 最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作业
标 题 论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 学 院 初等教育学院 专业班级 学前113班 学 号 2011210579 姓 名 徐孟巧 任课教师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编制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得分
标题论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
摘要
本文分析了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从政治—心理角度,探讨了心理问题、政治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而阐述了孙中山关于政治心理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巨大影响。
文章还写了孙中山对“心理”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方向也逐渐正确化、明朗化。
关键词孙中山,政治心理学,政治
孙中山曾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在政治中,无论是管理之人,还是被管理之人,首先都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而作为一个“人”,在行事活动中,都难免受到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因此,在研究政治现象时,必须重视心理对政治的影响。
孙中山很早便认识到了“人者心之器”的道理。他认为:人的五官百骸等器为物质之体,但“仅有物质之体,而无精神之用者,必非人类,则必非完全独立之人。”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必须具有“精神”,便是有“心”,即是要有“心理”。他又说:“国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是以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建国之基”而“发端于心理”,表明了国家政治进程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在人们受心理的调节支配下而产生的。在这些事情的背后,都可以找到与此相关的心理依据。因此,从心理角度入手,可以窥见政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事件”。由此,孙中山十分重视心理和政治的关系,并以心理为依据,在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奋斗着。
那么,孙中山是如何意识到心理对政治的作用的呢?这和他所处的时代有莫大的联系。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在这个社会中,既有“因循苟且,粉饰虚张,庸奴误国,荼毒苍生”的长期封建压迫,也有“辱国丧师,强邻环列,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百姓处于两者中间,似“双层夹心”,一边是腐败朝廷的压迫,一边是各国列强的掠夺,一如生活于火海中,处境甚是艰难。孙中山作为社会革命者,站在时代前沿,不禁疾呼道:“内忧现已当前,外患同时俱至在。”他深知,要改变“国之积弱”,
必须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以建立独立自由的民主共和国。
可是,如何才能够推翻这两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建立起自由的国度呢?
孙中山从心理出发,在把握时代主题和社会性质,提出了国家建国——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而后又阐述了“三民主义”。而“三民主义”的内容,无不与人民的需求、利益等心理密切相关。这对饱受封建制度和殖民压迫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于是孙中山坚信,在不久之后,建立民主共和国,将会是人民的共同政治信仰。
果然,随着宣传和革命的深入,中国国民的政治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点由国内的舆论便可知: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孙中山等人)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在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同上)扼腕叹惜”。尤其袁世凯在处心积虑恢复帝制时,最终只落得个举国声讨,众叛亲离的下场。由此可见,共和观念已深如人心了。人民的力量也在政治中显示出来。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仍坚持在民族救亡的道路上努力奋斗着,同时也不断思考着为什么革命最终会失败。而后五四运动风暴的来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孙中山恍然大悟:正是人民的力量啊!辛亥革命最初能够胜利,是因为这一革命顺应了人民的心理需求;而袁世凯复僻帝制最终失败,是因为帝制已被人民心理所抵制。只有依靠人民的心理,依靠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才能取得社会改革的胜利啊。认识逐渐明朗化后,孙中山在国际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最终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将“三民主义”完善成了“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中,于政治思想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从政治—心理思想角度出发,对政治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应用到实践当中,领导人民走过了一段辉煌的救亡图存的道路,书写了美丽的宏伟篇章。
我相信,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政治生活的建设仍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