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法知识》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

检测
❖ 项为之强 《童趣》
•“强”(jiāng) 通“僵”
❖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女”(rǔ) 同“汝”
❖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被”(pī) 通“披”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zhǔ) 通“嘱”
❖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畔”(pàn) 通“叛”
助 词
动 词
2、)那个戴墨镜的人静静地等
待着助 词,还连词 不副词时用介词 指名 词尖轻形 容 词轻地助 词敲动 词
助名
着词桌词面。
22
常见实词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词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五、偏义复词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 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 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 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 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17
虚词之
4. 助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 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主要是表示 成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其他助词:所、连、们、似的
18
虚词之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 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 的肯定、疑问、祈使等意义。
如:
的、了、呢、吧、吗、啊、罢了、啦……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 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 里、为什么、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一、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 // ”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③邻国之民//不加少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一”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II〔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 〔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末”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 “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文言文语法知识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或无义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出师表》) ②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例句:从这儿到那儿的十五座城池给与赵国。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过度奢华)(表范围)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翻译: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任用。
以
(一)介词
4.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曹操想必会把我(鲁肃)送还乡里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欺骗)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以 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 代汉语时,要依现代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 列规律 ,将其 “顺 装”过来。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 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 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 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 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 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 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 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掌握的语法知识是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对的一些常见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一、的基本句式结构在中,句子的结构较为简洁明了,通常由主谓宾三要素组成。
主谓宾结构是句子的基本句式,但其组成成分可以有所变化。
比如,常常会出现主谓状句式,即在主谓宾结构中增加状语的修饰。
例句:君子修道治国者,无敢不治的也。
二、的动词用法1. 动词的时态和语气中动词没有明确的时态,通常根据上下文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
在过去的事件中使用“已”字来表示,未来的事件使用“將”字来表示。
另外,中的动词也常常带有语气的含义,比如“欲”表示“想要”,“可”表示“能够”。
例句:王将军明日出征,必能获胜。
的动词后常常带有补语,补语是对动词的进一步说明或补充。
常见的补语有宾语、状语、定语等。
例句:哲人知道,真理不是靠权力来抑制的。
三、的名词用法1. 名词的数与格中的名词没有明确的复数形式,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名词的格有主格、宾格、属格等形式,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
例句:吾家有一只狗,狗狗非常聪明。
2. 名词的修饰中的名词常常需要通过定语来修饰,定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前。
另外,名词也可以通过状语的修饰来增加描述。
例句:子曰:“君子之道,九州可一可再也。
”四、的副词用法中的副词通常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
副词修饰动词时可以表示程度、方式等意义,修饰形容词时可以加强形容词的程度。
例句:孟子之言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学者。
2. 副词的语气中的副词除了表示修饰的意义外,还常常承担语气的作用。
比如,“可”表示可以,可以表示可能,可能表示说话人的猜想、推测等。
例句:将军应该勇往直前,不可轻易退缩。
五、的连词用法1. 并列连词中的并列连词有“与”、“及”、“而”等,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或者相似的词、短语、从句。
例句:宜与时俱进,不可固执己见。
2. 转折连词中的转折连词有“然而”、“而”等,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一)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客观事实)(1)动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项伯杀人,臣活之。
(司马迁《鸿门晏》)(2)形容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触龙说太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般瓜洲》)(3)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鸿门晏》)2、意动用法(1)形容词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2)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2、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
(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嬴请三帅。
(左丘明《战国策》)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二)名词的活用1、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司马迁《鸿门晏》)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晏》)2、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姚鼐《登泰山记》)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归有光《向脊轩志》)(2)表示工具或依据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晏》)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4)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薄松龄《聊斋志异•狼》)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星罗棋布(三)形容词1、用作名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作动词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火尚足以明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尽情享受(四)数词的用法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以古汉语为基础,受到音韵及词汇使用的限制。
•使用古典汉字,有繁体字的特点。
•语法上注重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包括平仄、对仗、典故和象声等。
•字词选用上注重典雅、准确,有时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
2.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包括主谓结构、宾补结构、同位语结构等。
2.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最基本的句型,通常不需要使用连词来连接主语和谓语。
例如:盛德隆者,尚公挟鏖抚侯。
2.2 宾补结构宾补结构是指及物动词后接的宾语补语。
在文言文中,通常使用「以」字引导宾补。
例如:仁以为德,义以为礼。
2.3 同位语结构同位语结构是指用来修饰名词的补充说明性成分。
在文言文中,同位语通常放在名词之后。
例如:明堂之上,礼乐之容。
3. 文言文中的修辞技巧3.1 平仄平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修辞技巧,包括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声调平均的字,仄声指声调高低变化的字。
通过平仄的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韵律感。
例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2 对仗对仗是指通过音韵、结构或意义上的相对应关系来组织句子。
对仗的运用可以增加句子的韵律感,使文言文更加优美。
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3.3 典故典故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历史故事、经典名著等来增加文章的含义和说服力。
典故的使用需要读者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4 象声象声是指通过文字的形状或音韵来模拟或表达具体物体的声音、形态或动作。
在文言文中,通过使用象声可以增加描述的生动性。
例如:凄凄惨惨,戚戚怆怆。
4. 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4.1 并列句并列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用来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动作或描述。
例如:人心思其欲而疾之,所恶其恶而厌之。
4.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用来修饰主句中的动作或状态的从句。
在文言文中,常使用「以」字引导状语从句。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总结文言文语法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掌握文言文语法知识对于正确翻译和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进行一次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
可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单数多以“子”为后缀,复数多以“等”、“遂”等为后缀。
不可数名词多以“物”、“气”等为后缀。
二、动词1. 动词的时态在文言文中,动词的时态分为四种:未然、现在、过去和完成。
未然时态多用于表示将来或者假设的情况,现在时态则是指现在进行或者经常发生的动作,过去时态则是指过去的动作,而完成时态则是指动作已经完成。
2. 动词的语态动词的语态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体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强调动作的受事者。
三、句子结构1. 主谓结构在文言文中,主谓结构是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语一般在句首,谓语动词紧跟在其后。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动词之后。
3.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成分构成的句子结构,这些成分之间意义上相互独立。
四、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描述和表达。
2. 夸张夸张是一种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和效果,以达到修辞的效果。
3. 对仗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文句中将两个相对应的词语进行搭配,以增加语言的美感和韵律感。
五、句式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在句子中使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的句式。
2. 现象句现象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用于描述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
3.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句子的语序调整,将原本应该在后的成分放到句首,从而达到强调作用或语法需要。
六、使用频率高的词汇1. 辅助词辅助词是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如“之”、“者”等。
2. 动词在文言文中,动词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如“行”、“来”、”去”等。
中考文言文语法知识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语法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考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中考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归纳:一、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动词:如“朝服衣冠”中的“朝”,本指朝廷,这里用作动词,意为“上朝”。
2. 动词用作名词:如“闻鸡起舞”中的“舞”,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指“舞蹈”。
3.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春风得意”中的“得意”,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感到得意”。
4. 使动用法: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喜”和“悲”,使动用法,意为“使……高兴”、“使……悲伤”。
二、虚词用法1. 助词:如“之”、“乎”、“者”、“也”等,用于句中起到连接、修饰的作用。
2. 代词:如“我”、“汝”、“彼”等,代替人或事物。
3. 连词:如“而”、“则”、“且”等,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
4. 副词:如“甚”、“亦”、“皆”等,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三、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如“子曰:‘学而时习之’”,“子”是主语,“曰”是谓语。
2. 动宾结构:如“温故而知新”,“温”是动词,“故”是宾语。
3. 偏正结构:如“窈窕淑女”,“窈窕”是修饰语,“淑女”是中心语。
4. 并列结构: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烟”与“天山”并列。
四、倒装句式1. 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汝之不惠”是主语。
2. 宾语前置: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是宾语前置。
3. 状语后置: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是状语后置。
五、修辞手法1. 比喻: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桃”比喻女子的美丽。
2. 拟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将春风拟人化。
3. 夸张:如“白发三千丈”,夸张表达老态。
4. 对偶: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形成对偶,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六、文言文翻译技巧1. 直译:按照原文意思直接翻译。
2. 意译: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语言,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一种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形式。
然而,它的语法规则却十分复杂,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帮助读者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一、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
其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其他成分都是对它们的修饰和补充。
主语的选择要注意“谓与主一致”的原则,即主语的人称、数要和谓语保持一致。
例如:“吾欲以之为乐”,此句中主语“吾”和谓语“欲”都是第一人称单数,符合一致原则。
谓语的时态主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将来时,还有完成时、进行时等复合时态。
时态的选择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要表达的意思来决定。
宾语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宾语补足语等。
宾语的语气要与谓语相呼应,如“李白喜欢饮酒”,此句中“饮酒”是谓语的直接宾语,用名词的形式出现,表现出李白喜欢饮酒这个行为。
定语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它可以是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例如:“君子有四时之气”,此句中“四时之气”是名词,定语为“四时”的形容词,表示“四季之气”。
状语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或词组,它可以是副词、介词短语、从句等。
例如:“此志不可移也”,此句中,“不可移也”是谓语,状语为“此志”的副词,表示不可移动的志向。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它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必须搭配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而不及物动词则不需要宾语,可以单独使用。
及物动词的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后,形成宾语和动词的结构。
例如:“传曰:使民以礼节之”,此句中“使”是及物动词,宾语“民”放在动词后面。
不及物动词的语态有主动态和被动态,“被动”用“被”字或“为”字加上动词的被动语态词尾“-之”来表示。
例如:“庖丁解牛之时,且未始有刀牛之时也”,此句中,“解牛”是不及物动词,用“之”来形成被动语态。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严谨、精细的语法体系。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对于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提高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高二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顺序文言文的句子成分顺序常常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主谓宾的顺序上。
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基本顺序为“主宾谓”,即主语出现在第一位,宾语出现在第二位,谓语动词出现在最后一位。
例如:“吾王病重”、“民从官”等。
二、主谓一致文言文中,主谓一致常常体现在动词形态上。
动词的形态与主语的人称、数和性别要保持一致。
例如:“君子多忧”中,“多”是与“君子”这个名词做主语的形容词,保持着主语的性别和数。
三、偏正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偏正结构来修饰名词或动词,使句子更加凝练。
在偏正结构中,通常由一个名词或动词作为主体,后跟一个状语或修饰性的词语。
例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金玉”是主体,而“其外”和“其中”则是状语。
四、重叠结构重叠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同一词语来增加语气的强调效果。
例如:“嗟我亲人,爱我亲人”中,“亲人”这个词被重复使用,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五、倒装句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来增加句子的语言的变化和修辞效果。
倒装句常常出现在否定的句子中,一般将动词放在主语之前。
例如:“不敢不忘”、“杀身以明天意”等。
六、虚词的使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常见,比如“之”、“乎”、“则”等。
这些虚词不具有具体的词义,但却对句子的语法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高二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同时,对于理解和翻译现代汉语中的古汉语成分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重视语法的学习,努力提升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一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多加强练习,不断提高。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文言文句型知识点(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

文言语法纲要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王正平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二)古今词义的变化;(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四)偏义词;三、通假第二节:文言虚词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三、兼词:诸、焉、盍;四、有待补充的内容;第三节:实词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二、形容词用作动词;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一)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二)谓语省略;(三)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四)介词的省略(介词“以”、“于”常被省略)(五)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宾语常省略)(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强调性提宾(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五)介宾词组的后置;文言语法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径。
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死亡没有抵御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其语法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一、名词。
文言文的名词有实词和虚词之分,实词包括实词和名物,虚词包括代词、数词、量词、处所词、时间词等。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单数、复数、格、代词、数词、量词等。
在使用名词时,要注意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搭配关系,避免出现语病。
二、动词。
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包括情态动词、助动词等。
动词在文言文中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时态、语态、语气、语态等。
在使用动词时,要注意其与名词、代词、数词等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三、形容词。
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描述性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虚词包括程度副词、语气副词等。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级、格、数、代词等。
在使用形容词时,要注意其与名词、动词等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四、句法。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前置等。
在使用句法结构时,要注意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五、语气。
文言文的语气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等。
在使用语气时,要注意句子的语气是否符合语境,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总结。
通过上述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复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多加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提高文言文的写作水平。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即一个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没有宾语。
例如:"吾喜读书"。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孔子教学生"。
3. 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
例如:"山高水长"。
二、文言文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词义明确、用法丰富的特点。
1. 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表示动作。
例如:"起身"、"入睡"等。
2. 动词的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相对简单,主要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例如:"昨夜雨疏风骤"(过去时)。
3. 动词的语气文言文的动词有五种语气:陈述语气、命令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如:"明天有事,勿来"(命令语气)。
三、文言文的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一般比较简洁明了,没有复数和冠词的概念。
1. 名词的单复数文言文的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变化,可以通过词语的上下文来判断单复数的含义。
2. 名词的冠词文言文中没有冠词的概念,不需要使用"a"或"an"。
四、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较为独特,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值得注意。
1.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倒装句来强调语气或改变语序。
例如:"出门不遇时"。
2. 并列句文言文的并列句常常使用"而"、"乃"等连词进行连接。
例如:"风雨交加而不止"。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省略一些主、谓、宾成分。
例如:"德行得人,言语不多"(省略了主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语法知识(学生版)

文言文语法知识(学生版)一.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植”,名词,意思是“技艺”。
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
A. 名词用作动词。
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
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目”是“”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
B.名词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普遍名词可以直接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所或方法。
如:其一犬坐于前。
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译“”,而不是狗坐在前边。
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这里的“箕畚”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译“”。
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句中的“”“”“”都是时间名词作状语。
谨食之,时而献焉。
这句中的“”就是名词作状语。
2.形容词的活用A.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也可以用作动词,是普遍现象。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这句中的“富贵”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老”字是动词“”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的意思;第一个“幼”字是动词“”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动用法,“”。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扩大。 如:曹操… …将顺江东下。
(“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
*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缩小。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古泛指动物的肌肉——今专指猪肉。)
*有的古词义至今已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 乙事物。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 , 古指祭祀用的牲 畜——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 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
常见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 词 、介词 、连词 、 助词 、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 《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 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 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 的范围。
文言语法知识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文
通假字
言
文 文言虚词:“之”、“其”、“于”、“以”、
知
“为”、“而”等的用法
识
判断句
文言句式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 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1、项为之强 《童趣》 2、不亦说乎 《论语》 3、诲女知之乎! 《论语》 4、是知也 《论语》
❖ 夜缒而出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进兵北略地 ❖ 函封之 ❖ 秦兵旦暮渡易水
❖ 箕踞以骂曰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 吾得兄事之 ❖ 头发上指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道芷阳间行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素善留侯张良
(2)形容词作名词 ❖ 越国以鄙远 ❖ 沛公今事有急 ❖ 此其志不在小
强通“僵”,僵硬。 说通“悦”,高兴。 女通“汝”,你。 知通“智”,智慧。
二、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配偶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牺牲 古义: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供其乏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3.名词、动词、形容词 的使动用法
❖ 烛之武退秦师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既东封郑 ❖ 若不阙秦 ❖ 使使以闻大王
❖ 项伯杀人,臣活之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来见项王
❖ 拔剑撞而破之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之
4.意动用法
❖ 越国以鄙远 ❖ 群臣怪之 ❖ 太子迟之
5.其他: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判断句
4、用“非”、“未”、
“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
如:吾本非文的人判画士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 ;如是否定判断 句,要用“不是”。
动词
形容词 √
文言实词活用简表
使动用 意动用 为动用 活用为 作状语
法
法 法 名词
√√
√
√
√√ √
√√
√
四、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 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 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活用 一般 词类 动词
名词
√
动词
形容词 √
文言实词活用简表
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②梁者,也吾”仇在也句。尾连用③邻表之示厚判,断君。之薄也。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 秦,虎狼之国。
2、用副词“乃”、“则”、
1、判断句
“ 即”
2、被动句
1、用介词 “于” 、 “受”、“受……于……“表
被动(“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
如: 则今之高爵显主位动,者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
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而君幸于赵王。
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被动句
2、用“见”、“见… 于……”表示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相同、一样)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满、全)
四、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 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 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活用 一般 词类 动词 名词 √
* 有的古词义至今感情色彩已有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指地位低下 ,见识浅薄 ,属于中性词——今指 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三、一词多义
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 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一人,一桌,一檀板而已。 (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使动用 意动用 为动用 活用为 作状语
法
法 法 名词
√√
√
√
√√ √
√√
√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道芷阳间行
❖ 与郑人盟
❖ 籍吏民
❖ 皆白衣冠以送之
❖ 沛公军霸上
❖ 樊於期乃前曰
❖ 范增数目项王
❖ 士皆垂泪涕泣
❖ 沛公欲王关中
❖ 乃朝服,设九宾
❖ 不可不语
(2)名词作状语
“ 皆” 、
“素” 、“ 耳”等表示判
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且相如素贱人。
此亡秦之续耳。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
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句式
倒装句 省略句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 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①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
钟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 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