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谈中法两国现代化道路的相似性
谈中法两国现代化道路的相似性周才方【摘要】中法两国分属于东西方大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但在实现现代化道路方面却有许多相似性:(一)同属文明古国,均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二)两国人民都富有革命斗争精神,均以激进的革命方式为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条件.(三)两国均是小农大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特别漫长而又艰难曲折.两国现代化的关键均在于农业是否现代化.了解这些相似性,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03(019)001【总页数】9页(P70-78)【关键词】现代化;相似性;民族复兴;革命;小农大国【作者】周才方【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南京,21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2003 年 3 月第19 卷第 1 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 OFNANJINCXIAOZHUANC COLLECE VOL.19,NO.1Mar,2003谈中法两国现代化道路的相似性周才方(南京晓庄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南京210017 ) [ 摘要] 中法两国分属于东西方大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但在实现现代化道路方面却有许多相似性:(一)同属文明古国,均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两国人民都富有革命斗争精神,均以激进的革命方式为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三)两国均是小农大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特别漫长而又艰难曲折。
两国现代化的关键均在于农业是否现代化。
了解这些相似性,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 现代化;相似性:民族复兴;革命;小农大国 [中图分类号]D756.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009-7902(2003)01 -00'70-09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中国和法国是两个具有相当影响力和重要地位的大国。
从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式现代化的差异
从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式现代化的差异刘晨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4()10
【摘要】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以“大历史观”享誉史界,他以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发展为参照来思考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问题,认为中国社会不具备产生资本主义的技术性格。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五个特色,与以资本为中心的西式现代化有本质上的不同。
这是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的。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一)需注意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的联系;(二)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力;(三)应争取民众最大公约数,避免走向极端化。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刘晨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K207
【相关文献】
1.黄仁宇大历史观的终极关怀——中国现代化问题
2.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大历史观的多维探析
3.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
4.资本逻辑、市场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从西式现代化经验与困境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色
5.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英国通过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首先崛起,开辟了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先河。
法国、美国继起成为世界强国。
德、俄、日在19世纪中后期也相继跻身于世界近代化国家的行列。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知道主要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理解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和平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主题?现代化意味着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是文明结构多侧面、全方位的重塑,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
现代化肇始于西欧。
16—18世纪,西欧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接踵而至,首先在英、法等国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
18世纪60年代后,工业革命释放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工业文明由西欧向全球扩展,作为工业文明载体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19世纪后期形成,由此迈入现代化的全球性发展阶段。
从世界历史的演进看,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国家起步有早有晚,现代化动因或产生于内部或来自外力,形成了“早发内生”,和“晚发外生”两种现代化类型。
主要发达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则有三种途径:革命、改革、王朝战争,可谓殊途同归。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国受到本国国情的影响,选择了不同发展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大势,对本国及其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正身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学生,本主题将有助于他们通过审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加深对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认识。
(二)如何理解这一主题及其学习要求1. 英国英国革命之所以被称为“清教革命”,从现象上看,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
从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对革命进程的影响而至“光荣革命”,都离不开宗教因素。
引导学生分析英国革命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尚未展开,意识形态仍受宗教影响,披着宗教外衣的反映社会各阶段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中国现代化进程论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题:儒家思想的“守护”*名:**系科:马克思主义学院班级:10历史教育学号:**********儒家思想的“守护”摘要:世界在快速的发展,不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个人,它们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对精神层次也有较高的追究,特别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开始于二站后,逐步发展并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研究在改革开放后兴起和发展,但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很迟缓的。
究其根源是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导致的。
英文摘要: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regardless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individual, they are at a relatively high speed of development. Material meets spiritual also a higher degree of accountability, in particular the study of human history more and more Western modern theory started in the second station,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tur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ut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s very slow. Caused by particularity of its root causes is the way of thinking.关键字:思维模式束缚中西文化理论无国界,各国的理论成果均可借鉴与参考。
第7单元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第7单元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重组2.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建设模式,经济决策主观性强,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2)过分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忽视了中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3)用政治统率经济,要求经济建设服务于阶级斗争。
文化各方面都有反映,大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1)过渡时期:成就突出,失误较少;(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有成就,也有失误;(3)“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是主要的,成就是次要的。
误区警示1.1949~1956年中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非“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自治”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可以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利。
3.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是三个不同概念。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4.“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
“另起炉灶”,即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5.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
中美关系缓和直接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但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纵向)深化、(横向)拓展中的困境与调整
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困境与突破----发达国家的经济滞胀和新技术革命的新阶段及西方的新经济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黄金时代的结束经过战后长期经济高速增长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征兆渐露端倪。
1969—1972年间,西方各国先后发生了非同期性和短时期的工业生产轻度下降和部分停滞,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出现加剧势头,但由于1972年下半年至1973年底,经济形势有所回升,因此西方各国普遍对随之到来的严重经济危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1973年第四季度开始,一场始发于英国而扩展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等国的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这次危机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物价涨幅过高、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濒于瓦解,同时伴之于石油危机的条件下爆发的,成为战后至70年代间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造成这次严重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周期性规律的必然表现,二是石油危机的冲击。
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结束了战后持续高速增长的历史,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普遍缓慢下来,并由此进入一个长期低速增长或称之为“滞胀”的发展时期。
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仅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有的一种罕见的经济现象。
通常出现的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过剩引发的,它导致价格下跌,企业破产倒闭,资金周转不畅,信贷萎缩。
但滞胀时期却出现物价持续上涨,信贷不断扩张的新特点。
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致的发展周期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周而复始的阶段,但滞胀时期却是在复苏之后进入持续的生产停滞和持续的通货膨胀。
这个问题已成为困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顽症。
“滞胀”的发生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扩大社会需求,为此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和放松信贷,扩大货币供应量。
这些做法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财政赤字扩大,债务增加和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和超过了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大。
4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
②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
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外交机构总
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创建近代海军,军事近代化的开启。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
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6.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
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
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
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 这一
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明时期 C.③是 18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 19 世纪第二次工业革 命时期 D.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观察曲线图可知,图片曲线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
环境质量的关系,①属于农耕文明,②属于第一次工业 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 ②应该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B项错误; ③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D两项错误。 答案 A
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②新时期,中国在内部继承,外部借鉴的基础上,提
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科学发展、和谐发
展与和平发展为目标,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和社
会和谐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基于比较视角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2023年第11期(总第340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1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4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基于比较视角的政治经济学考察周㊀文aꎬbꎬ杨正源a(复旦大学a.马克思主义研究院ꎻ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ꎬ上海200433)摘㊀要:在传统西方与非西方的简单二分法下ꎬ存在着一种西方中心论的理论预设ꎬ即西方现代化源于市场化改革ꎬ中国近代的落后源于政府的过度管制ꎬ市场经济不够发达ꎮ但是ꎬ历史的真相却是开放而无管制的自由市场并不会带来国家崛起ꎮ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起步阶段ꎬ同样是依靠国家干预方式扶持幼稚产业实现现代化ꎻ而当前西方现代化的治理危机正是源于国家缺位ꎬ从而造成愈发严峻的贫富分化与持续扩张的金融资本主义ꎮ拉美困境与东欧剧变也再次证明新自由主义改革并不能实现国家富强ꎬ而东亚后发国家以强政府成功实现现代化ꎮ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也在于超越和颠覆了西方经济学中市场与政府二元对立的传统认知ꎬ推动构建了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ꎮ因此ꎬ应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就ꎬ将百年来现代化发展的 中国经验 上升为 中国理论 ꎬ更好地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崛起与发达国家改革提供中国方案ꎮ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ꎻ西方现代化ꎻ政府与市场关系ꎻ自主知识体系中图分类号:F0ꎻF124.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11-0097-12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性的目标与重点任务研究 (23ZDA030)作者简介:周文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ꎬ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杨正源ꎬ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ꎮ㊀㊀一㊁引言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ꎬ启动了现代化的引擎ꎬ使得亿万人摆脱了物质匮乏ꎮ但同样的工业革命ꎬ也使得英国以及稍后的西北欧和北美与世界的其他地区分化开来ꎬ并制造出西方与其他地区之间巨大的至今仍未消弭的鸿沟ꎮ这被以加州学派为代表的学者称为 大分流 ꎮ那么ꎬ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某些国家之间的这一巨大分化?哪些因素在阻碍贫困国家追赶富裕国家?长久以来ꎬ学界关于 大分流 这一议题争议不断ꎬ各种理论解释竞相争鸣ꎮ学者们关注到地理自然优势㊁既有经济基础以及历史制度的长期影响等各类因素的作用ꎮ首先开启 大分流 这一讨论的是历史学家彭慕兰ꎮ他认为英国摆脱生态约束的困境并率先实现向近代工业社会成功转型的主要原因是海外殖民掠夺和易于开采运输的煤矿这两个外部因素[1]53ꎮ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ꎬ以道格拉斯 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的学者们认为ꎬ自由竞争的市场㊁保护私人产权㊁有限政府是经济增长的关键ꎮ因此ꎬ西欧国家和近代中国最为突出的一点是西欧众多相互竞争的小国的并立和近代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之间的对比ꎮ信奉新制度主义的经济学家们在本质上只是将国家视为一种功能性存在ꎬ是给工业化带来好秩序或坏制度的外生因素ꎬ其作用仅在于为私人资本搭建了适宜的活动舞台ꎮ在 西方中心论 的影响下ꎬ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流 共识 认为:相对于欧洲ꎬ近代中国处于政府的集权管制之下ꎬ封建专制统治阻断了市场的自然发展ꎬ进而扼杀了资本主义的萌芽[2]ꎮ西欧众多小国之间的竞争使得每一个国家都积极寻求改进自己的技术和军事组织ꎬ国家充满变革的活力ꎮ此外ꎬ为了获取民众和精英的支持ꎬ国家实行较低的税收ꎬ保护私79人产权ꎬ这为西欧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ꎮ而近代中国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则在抑制这些条件ꎬ两者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发展的差异ꎮ然而ꎬ这样的解释似乎低估了西欧国家之外的其他地区之间的竞争ꎬ同时忽视了近代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就ꎮ事实上ꎬ在市场方面ꎬ整个18世纪ꎬ中国的贸易和市场发展水平与自由贸易程度即使不是优于欧洲ꎬ也至少和欧洲大致相当[3]117ꎮ这一时期ꎬ仅以苏㊁松二府为限ꎬ江南每年进入长程贸易的商品棉布约为7000万匹[4]29ꎮ江南棉布的销路不仅覆盖全国ꎬ而且还开拓了海外市场ꎬ向日本㊁朝鲜和南洋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运销ꎮ珠三角㊁长三角桑蚕丝业专业化水平很高ꎮ商人长途搬运粮食来往一千多公里ꎬ运行效率很高ꎬ比同期的法国㊁英国㊁美国市场更为有效[5]62ꎮ目前ꎬ虽然全世界已进入现代化的均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ꎬ但是不能将西方现代化的现象与事实直接等同于现代化的历史本质[6]ꎮ在 西方中心论 的理论预设下ꎬ欧美发达国家相较于其他国家在政治㊁经济和军事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地位是必然的且持久的ꎮ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只有一条道路ꎬ即扩大资本积累ꎬ进行市场化改革ꎬ单一复制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经验ꎮ但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时ꎬ西方现代化理论却出现了理论和现实不能互恰的现象ꎮ政府与市场关系二元对立论尤其是新自由主义倡导的完全市场化最终导向市场原教旨主义ꎬ使市场缺乏有效监管ꎬ资本无序扩张㊁野蛮生长ꎬ加剧了全球范围内南北国家以及不同国家内部之间的贫富分化ꎮ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ꎬ每一个时代都要编写他自己的历史ꎮ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ꎬ产生新的疑问ꎬ探求新的答案ꎮ因此ꎬ今天仍然固守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ꎮ西方是现代化的先行者ꎬ但是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ꎬ总结和探索现代化之路ꎬ需要打破现代化的西方迷思ꎮ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经济探索中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ꎬ从实践中把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经验与教训ꎮ因此ꎬ我们需要在更为宽广的历史视野下对中西现代化进行比较分析ꎮ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ꎬ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ꎮ中国作为后发国家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ꎬ走出一条创造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7]497ꎮ本文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ꎬ重新审视工业革命以来各种现代化模式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ꎬ更为严谨地分析国家在这一系列历史时期以及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ꎮ本文试图证明ꎬ开放而无管制的自由市场并不会带来国家崛起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和调适 国家成长 与现代化 社会转型 之间的张力中构建起的重要逻辑谱系[8]ꎮ只有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ꎬ才能真正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制度活力ꎮ㊀㊀二㊁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角色:事实㊁真相与问题㊀㊀(一)国家驱动的成功转型当前ꎬ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对后发国家鼓吹 华盛顿共识 的通用性ꎬ并以自身为市场经济的标准模型ꎮ然而ꎬ当我们仔细审视各国发展经验时ꎬ就不得不承认国家对经济和市场的介入广泛存在于过去与现在㊁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达国家ꎮ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起步阶段ꎬ它们同样是依靠关税保护㊁出口退税㊁政策补贴㊁政府投资等政府干预方式扶持幼稚产业ꎮ维斯与霍尔森在«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一书中写道: 一般说来ꎬ国家形成过程与资本主义崛起并驾齐驱ꎮ国家的事务和资本主义的事务不可分割ꎬ它们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面ꎮ [9]4319世纪初期ꎬ能让英国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区分开来的标志ꎬ就是它当年无与伦比地开拓和垄断世界纺织品市场和棉花供应链的国家能力[10]84ꎮ无独有偶ꎬ美国首任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同样将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作为他的施政理想ꎬ并希望一个强大的政府能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支撑ꎮ因此经济史学家艾伦在深入分析历史上的美国在制造业发展方面的成就后ꎬ认为如果没有关税保护ꎬ南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就不可能引导美89国走向工业革命[11]80ꎮ同样可以说ꎬ如果没有国家的出场ꎬ以德国为代表的其他西欧国家在面对英国强大竞争时不可能快速实现现代化ꎮ亚历山大 格申克龙在其著名的工业化类型学中将其视为 适度落后 的国家追赶工业领先国的经典案例ꎮ国家在德国工业化中所起的作用ꎬ从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到后来的施穆勒和桑巴特ꎬ均注重国家对于生产力提高的有力推动作用ꎬ因此这成为讨论德国工业化的一个元问题ꎮ经济史学家理查德 蒂利等在其最新著作«从旧制度到工业国:从18世纪到1914年的德国工业化史»中指出: 阿西莫格鲁等人将西方的自由民主体制构成经济增长的制度前提ꎮ但这一解释掩盖了普鲁士公务员官僚机构作为改革总设计师的重要性ꎬ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ꎬ正是在18世纪ꎬ普鲁士出现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政府ꎮ而且事实证明ꎬ这一政府在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强烈反对下ꎬ建立起来一个现代资本主义经济ꎮ [12]146打造国内大市场是通往良性自由贸易的第一步ꎮ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德意志邦国里的分权与自治力量ꎬ实际上维护的是一种包括封建垄断的专制体制ꎬ恰恰是普鲁士这样有强大中央官僚机构的国家ꎬ扫清了建立国内大市场的各种障碍ꎬ推进了市场的统一与自由ꎬ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搭建了有利的制度框架ꎮ实际上ꎬ自由市场并不会天然实现经济增长和百姓富裕ꎬ其背后是国家在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ꎮ在缺乏规制的市场中往往会出现巨大的两极分化和不公平交易[13]161ꎮ没有哪个国家仅靠开放对外贸易和投资就得以发展ꎬ贸易只是一个工具而已ꎮ成功国家的秘诀在于ꎬ把国际市场所提供的机会同国内投资以及制度建设结合起来ꎬ从而激发本国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活力[14]203ꎮ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忽略了自由市场的两块最重要的基石:政治稳定和社会信任ꎮ两者都需要国家力量来建设㊁保护㊁培育和强化ꎬ但这正是落后农业国家所欠缺的ꎮ只有在充分的监管之下ꎬ市场才能良好地发挥其创造性的作用ꎮ这是因为如果模仿越容易ꎬ就越会削减企业家 自主发现 的回报ꎬ创新活动发生的频率也会随之下降ꎮ(二)西方现代化的治理危机源于国家缺位现代化是一个涉及社会㊁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复杂进程ꎬ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工业革命引发的生产方式㊁劳动组织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性改变ꎮ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ꎬ欧洲人口向北美㊁南美㊁澳大利亚和南非迁移ꎬ同时形成大规模的资本输出㊁掠夺殖民地ꎬ世界市场也随之扩大ꎮ20世纪90年代ꎬ 国家的回退 成为西方国家治理的信条ꎬ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过程中都坚持消解国家权威的逻辑ꎮ将曾经的公共产业私有化ꎬ以及将公共服务外包给私人ꎬ已经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战略的标志ꎮ当前ꎬ发达国家资本为最大程度占有剩余劳动价值㊁不断打破地域和主权国家界限走向全球ꎬ对相对落后国家的生产资料的强势占有和剥夺ꎬ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两极分化ꎮ不同的国家发展现状在本质上反映和体现着不同类型的国家治理模式的不同结果ꎬ当前西方国家在治理实践上的失败ꎬ正是国家治理能力不足造成的[15]ꎮ1.贫富分化愈发严峻ꎮ卢梭在启蒙运动时期就指出ꎬ在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过渡过程中ꎬ不平等有了自然与制度之分ꎬ后者是由私有制造成的[16]35ꎮ以 撒切尔主义 和 里根主义 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通过放松金融管制㊁资本自由化和私有化政策扩大经济精英阶层的权力ꎬ持续维护资本食利市场ꎬ造成社会不平等加剧㊁财富差距加大ꎮ从国家内部来看ꎬ以美国为例ꎬ美国既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ꎬ也是贫富分化最为严重的西方国家ꎮ自1980年以来ꎬ纳税额处在后90%的人群ꎬ其扣除通胀之后的税前收入ꎬ年均增长率低于0.1%ꎬ在28年间的总增长率只有1.9%ꎮ与之呈强烈对比的是ꎬ处在前1%收入的纳税人ꎬ其税前收入增长了2.35倍ꎮ美联储关于家庭财富的报告显示ꎬ截至2021年ꎬ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总财富达到创纪录的45.9万亿美元ꎬ占全社会总财富的比例已达到创纪录的32.3%ꎮ①即使是所谓欧99①数据来源于新华社:«美国贫富分化持续恶化的事实真相»ꎮ洲福利国家ꎬ同样也承受着贫富分化的苦果ꎮ被西方媒体一直鼓吹的福利国家政策其实质是西方制度陷阱下的高福利陷阱ꎮ正如«剑桥欧洲经济史»中指出的: 工业家在工业革命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本ꎬ获得了巨大的财富ꎮ而工人的工作时间㊁工作安全㊁工资的限度㊁工人的教育和保险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ꎬ二者鸿沟在相应地日益扩大ꎮ [17]16作为资本的无限增殖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ꎬ一方面ꎬ资本逻辑下的民主政治诱使执政党将福利更会优先覆盖那些高级知识分子㊁企业家㊁官员等小部分群体ꎬ以赢得选举[18]ꎻ另一方面ꎬ高福利的背后是高税收ꎬ西方国家将从广大民众那里剥削所得的剩余价值通过社会福利形式部分返还ꎬ以持续不断地剥削累积剩余价值ꎮ大多公民对于政治的关注只剩下如何让财政之手远离他们的口袋[19]58ꎬ深刻表明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产生了个体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矛盾[20]ꎮ就全球范围看ꎬ不同经济体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也存在明显的差距ꎮ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其将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对高额利润的攫取ꎮ无论是早期的对外贸易㊁殖民统治ꎬ还是当下盛行的资本输出㊁金融垄断和技术垄断ꎬ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为了从他国获得高额利润ꎮ正因如此ꎬ资本主义国家在为其他国家提供援助时ꎬ总会附带上经济㊁政治㊁文化甚至军事方面的条件ꎬ谋求实现最大化利益ꎮ伊拉克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ꎬ但从本国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基本没有给伊拉克带来收益ꎮ1950年ꎬ当英国打算贷款给伊拉克用于修建和扩建铁路系统时ꎬ曾要求伊拉克将财政收入抵押给英国作为担保ꎮ如果伊拉克未能偿还贷款那么当地的油田就将由英国人接管[21]349ꎮ21世纪以来ꎬ世界上最大的贫富差距发生在国与国之间ꎮ当大量的发展中国家试图进行工业化改造时面临的不仅仅是关税㊁投资的劣势ꎬ还面临着技术积累薄弱的局面ꎬ发达国家除了以往的贸易关税㊁金融垄断手段外ꎬ还利用技术垄断来遏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升级ꎬ阻断正常的技术转移ꎮ随着跨国互联网垄断巨头崛起ꎬ产品内分工网络化发展迅猛ꎬ技术垄断成为新的垄断形式ꎮ正如斯蒂格利茨指出的: 人们已经注意到像微软㊁亚马逊和谷歌这样的信息巨头会通过信息优势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占有率ꎬ排挤竞争对手ꎬ并将自己的市场势力渗透到本国及其他国家的各个领域ꎮ由于这些企业在数据上占据绝对优势ꎬ竞争对手几乎没有进入市场的空间ꎮ [22]128发达国家在具备技术优势下ꎬ通过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积累了大量的财富ꎬ而发展中国家往往需要向发达国家支付大量的技术使用费ꎬ这些以低技能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ꎮ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下ꎬ技术和知识成了重要的生产资源ꎬ技术租金成为发达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ꎮ2.金融资本主义持续扩张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指出: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进程中ꎬ资本量的增加会带来利润量的增加ꎬ但同时也会造成利润率不断下降ꎮ 那么为了快速扭转这一下降趋势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各类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政策建议下ꎬ只能对现有的资本增殖模式进行革新ꎬ放松金融管制的改革ꎬ把大量原本用于投资于实体经济的资本投入快速循环的金融领域ꎬ甘冒巨大风险ꎬ通过推高杠杆率㊁创新金融产品等形式博取资本增殖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改革验证了列宁在20世纪早期作出的判断: 20世纪是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ꎬ从一般资本统治到金融资本统治的转折点ꎮ [23]38实际上ꎬ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ꎬ在这一过程中以物质生产资料为核心的工业资本积累日益让位于以信用为核心的金融资本积累ꎮ也就是说ꎬ正是经过了20世纪的转折和发展ꎬ资本才在21世纪获得了发挥其全面金融化本能的舞台和条件ꎮ金融市场高风险背后的高回报率天然对资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ꎬ再加之仅靠资本循环完成快速增殖而不需要通过缓慢的工业积累实现回报ꎬ这本身就使得资本运动更倾向于通过投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ꎮ于是ꎬ处于竞争中的资本家更加倾向于把追加资本投入金融领域而不是购置工业设备ꎬ在扩大再生产中经济形态加速虚拟化㊁泡沫化ꎬ金融化在这一机制中形成ꎮ金融资本主义的持续扩张使得经济的宏观表001现与微观表现都发生了变化ꎮ在宏观上ꎬ金融化的包装正在取代其他活动ꎬ金融业的支配权逐渐凌驾于其他部门之上ꎬ股票市场日益展现出其在商业周期中的重要作用ꎮ经济活动重心发生转移ꎬ金融部门的就业人数快速增长ꎬ金融活动日渐频繁ꎬ从以产业部门为中心转向以金融部门为中心ꎮ在微观层面上ꎬ企业逐渐强调 股东价值 ꎬ以 股东价值最大化 为财务管理目标ꎬ这种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带来了公司管理层的压力ꎬ企业利润的来源在这一压力下发生了转移ꎬ为获得利息㊁股息和资本收益的资金活动日益取代商品生产与贸易活动ꎬ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ꎮ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期ꎬ美国和欧洲国家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ꎬ更像是精英阶层 妥协 的产物ꎬ监管层㊁经济学家和华尔街金融高管更像是 监守自盗 ꎬ腐朽的制度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ꎮ前印度央行行长拉古拉迈 拉詹等就此指出: 金融业比工业能够更快地创造价值和毁灭价值ꎮ例如金融衍生工具ꎬ就像炸药一样ꎬ在正确使用时非常有益ꎬ而落到无能或者不谨慎的人手里时ꎬ却能在瞬间造成巨大的损失ꎮ [24]115实际上ꎬ早在 次贷 危机前ꎬ美国金融衍生品规模就已大幅度超过实体经济的规模ꎬ过剩的产业资本需要向金融资本转化来缓解物质生产过剩的压力ꎮ其实质就是通过金融自由化政策ꎬ让资本在全世界游走ꎬ再通过霸权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ꎬ从而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热钱涌入美国的股市和楼市ꎬ这能维持其金融领域利润率ꎬ以支撑发达国家内部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本的自我循环结构ꎮ㊀㊀三、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争议与问题(一)东欧剧变与拉美困境:休克疗法与政府缺位的教训1990年1月1日ꎬ波兰率先开始实行激进的 休克疗法 ꎬ以此来全面启动经济转轨的进程ꎮ之后ꎬ其他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等国也争相效尤ꎮ激进的转轨使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仅用三五年的时间就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框架ꎬ但隐藏在其背后的高昂代价ꎬ如经济体制的真空㊁经济发展的严重倒退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等至今仍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难题ꎮ 休克疗法 在传入俄罗斯以前ꎬ在遏制通货膨胀㊁稳定宏观经济方面本来是颇有疗效的ꎬ但它在传入俄罗斯之后却适得其反ꎬ全然不顾具体国情ꎬ主观武断地一笔抹杀其历史遗产ꎬ出笼了一套快速和激烈的干预措施ꎬ最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爆发ꎮ同样ꎬ在开始施行 休克疗法 的1990年ꎬ波兰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1.6%ꎬ工业产值下降了24%ꎬ1990 1991年两年的工业产值则下降了近40%ꎬ当时被认为是战后 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出现过的巨大的生产衰退 [25]262ꎮ伴随着 休克疗法 而来的是全方位的私有化ꎮ各国都把私有化视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ꎬ其最终目标是要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改造成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ꎮ为了过分追求速度ꎬ加之缺乏社会监督和暗箱操作ꎬ私有化实质上成为利益集团和掌握着各种资源的有组织角色的博弈场[26]2ꎮ巴富瓦尔就此指出: 东欧各国的私有化进程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ꎮ在市场机制较为完善的英国ꎬ花了八年时间才使占国内生产总值4.5%的国有企业实现了私有化ꎬ而在这些东欧国家ꎬ仅用了不足十年的时间ꎬ就使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由过去的95%左右下降到30%~50%左右ꎬ并使私营经济产值所占的比重从转轨前的平均不足10%发展到60%~70%ꎮ [27]375匈牙利在私有化过程中将国有企业大部分卖给了西方财团ꎬ只有18%的国有资产被国人买走ꎮ西方投资者不仅购买了匈牙利的工商业ꎬ而且买走很大一部分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工业㊁石油工业㊁银行和通信企业等ꎬ为西方财团干预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提供了条件ꎮ类似地ꎬ作为昔日欧洲国家的殖民地ꎬ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带有典型的 悲剧色彩 ꎮ对于这些身处殖民半殖民统治的国家而言ꎬ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政治与经济制度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ꎬ工业化的启动就更为艰难ꎮ作为南美重要的国家ꎬ阿根廷和巴西近些年来一直陷入经济发展101。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二历史教案: (专题四)四 “土耳其之父”凯末尔
重点:凯末尔改革措施及评价。
难点:凯末尔革命的过程和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了解凯末尔的生平,认识凯末尔作为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的成长过程及客观历史环境。
了解凯末尔领导上耳其独立运动中的重大事件,探讨凯末尔为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和崛起所作的贡献。
解析: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地图,以及历史必修课中学习到的相关内容,了解凯末尔其人以及当时的土耳其民族所处的客观历史环境.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或自行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对讨论过程中学生表达出的不同看法予以合理的引导和恰当的评价。
运用比较探究的方法,比较和分析凯末尔与孙中山、甘地领导本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道路的异同及其贡献。
重点:凯末尔改革措施及评价。
难点:凯末尔革命的过程和历史背景【学习目标】: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领导国民军击败希腊的入侵、签订《洛桑和约》、结束封建君主统治等史实;了解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评价凯末尔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中的贡献;认识土耳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道路的独特性。
【教学流程】导入:如果说土耳其像桥梁一样让东西方的文明在这里以战争的形式融和,那么要进入土耳其的内心,就不能不借助另一座“桥梁”──“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在土耳其,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村镇,人们都可以看到他的塑像矗立街头。
在机关、学校、公司内,几乎每个办公室的墙上或桌上都有他的画像和照片,他被人们尊称为“阿塔图尔克”,即“土耳其之父"。
2007年10月29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土耳其空军伞兵在空中打开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画像。
接受检阅的土耳其国防部队从国旗及首任总统凯末尔画像前经过。
【高二(3)班陈银凤同学提供】近代以来,西方人轻蔑地称呼我们中国是“东亚病夫”,无独有偶,在亚洲的西部,同样有一个国家被称为“西亚病夫”,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吗?答: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扩张及衰落⒈建立:13世纪末,一个突厥人部落的首领奥斯曼在小亚细亚建国.⒉政权特点:军事封建帝国。
丝绸之路的现代化与发展
丝绸之路的现代化与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它起源于中国,贯穿亚欧大陆,将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连接起来。
凭借着这条传统贸易路线的重要地位,丝绸之路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桥梁。
如今,丝绸之路再次回归舞台,成为了中国现代化与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丝绸之路的战略价值1.1 经济合作互利共赢丝绸之路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合作,目的是实现各国间的互利共赢。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畅通等措施,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不仅为各国提供了共同发展的机遇,也为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促进民心相通除了经济合作外,丝绸之路战略还强调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交流互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
通过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增进了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夯实了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基础。
二、丝绸之路的现代化建设2.1 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打通各个国家间的交通网络。
丝绸之路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如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
通过优化交通运输条件,提高运输效率,降低交通成本,进一步促进贸易与人员往来。
2.2 信息技术合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丝绸之路战略提出了加强信息技术合作的目标,包括互联网、电子商务、数据中心等领域。
这不仅有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也为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丝绸之路的发展挑战与应对3.1 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丝绸之路沿线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条件各异。
这给沿线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可以采取适应性措施,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运输方面的挑战。
3.2 文化差异与历史遗留问题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与历史遗留问题是推进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丝绸之路战略的推动下,各国政府与民间组织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以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合作障碍。
第2课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曲折前进(1956—1978)
背景/国际,国内
特点
成就
政策:另起炉灶;打扫;一边倒; 成就:17国建交;五项原则;日 内瓦,万隆会议.
两大阵营对 立;美国敌 (奠基) 视中国
新中国成 立,百废待 一边倒 兴
美苏争霸,冷战 一大片; 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友 左倾错误 加剧;中美、中 ﹝困境﹞ 两拳头打人 好关系 发展 苏关系紧张 一条线 美苏争霸美处 有利于改 (扩大外交, .中美关系缓和;恢复联合国席 70年代 劣势;中苏关 善地位和 改善与美国 位;中日关系正常化;三个世 ﹝突破﹞ 系恶化;美孤 解决台湾 等资本主义 界的划分 立中国失败 国家关系)
5、(2013海南) 1958年4月,《人民日报》 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 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 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 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 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知识梳理】
4、“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的发展成“以阶级斗 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是一 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 国家和人民带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内乱。社会主义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经济建设受到沉重打击; 思想禁锢,就、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严重受损。 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文革期间,由于周 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 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东方红-Ⅰ号”人造地球 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 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等,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 一定成绩。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8601895?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8951927?中国近代化的归宿19271949中国现代史1949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曲折前进1956197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后第2课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曲折前进19561978年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知识结构政治?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
孙中山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选择
【辛亥革命专题研究】[摘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就是对标世界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这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上,孙中山无疑是历史上的伟大先驱、激励后来人的一座丰碑。
从乡村到城市,从经济民生到国家政体,从实业计划到建国方略,从中外关系到世界大同,但凡那个时代能够知晓的领域,与现代化相关的话题,他都有过敏锐的思考和用心探索,而且胸怀越来越宽,视野越来越广,思考的脉络非常清晰,诉求的目标非常明确。
分析中西文化,实行三大政策,彰显了他的辨识度及与时俱进。
中国的现代化“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孙中山的问题意识显然已是世界性的。
对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在这条道路上的伟大实践,孙中山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关键词]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考与选择[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213);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WLS009)[作者简介]廖大伟,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2-0194-06孙中山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选择廖大伟“现代化”(modernization )是个外来词,词汇大致有世界竞争格局下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整体转型和变革的过程的含义。
于中国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后便已客观存在,只不过当时没有这个意识,更没有这个词汇。
随着中国要转型、要振兴、要与世界先进接轨的需求由朦胧而逐渐变得迫切,“现代化”一词于1930年代在中国出现了①,可是那个时候孙中山已经离世,所以孙中山的文本语录里没有“现代化”这个词汇是自然不过的事。
然而,孙中山虽然没有用过这个词汇,但不等于他没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表达,恰恰相反,我们从他的文字表达和行为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关于“振兴中华”的思考、追赶欧美的期盼、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并且还力所能及付诸行动,进行难能可贵的尝试。
尤其辛亥革命胜利共和初创时他的民主实践、实业鼓动和除旧布新的倡导,还有他晚年仍然不忘革命奋斗救中国,毅然与苏维埃俄国及①“现代化”强调新变化,同时可以表达一个历史过程(发展过程)、一种最新特点(发展状态)。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及路径选择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及路径选择摘要中国近代以来的历次现代化追求,都是对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的回应。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不具备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先决条件即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每一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现代化创造前提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主要矛盾都迅速发生了变化,无论从巩固民族独立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还是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都要求必须缩短过渡时期的跨度,尽快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社会现代化;前提条件;具体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的确立,揭开了世界现代化的序幕。
此后,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历史则逐步从国别史、区域史向世界史演进。
这一方面使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体系而存在,另一方面又使每个国家都必须基于国情谋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艰难曲折的现代化历程,就相当充分地验证了这个命题。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现代化可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之前尽管不断变换现代化模式,可是收效甚微;之后虽有波动,但成就斐然。
即便如此,国内外仍有一些人习惯戴着有色眼镜评判中国现今的发展模式,大抵是“左派视之为右,右派谓其是左”,有的甚至故意夸大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人们建构基本共识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成因、趋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然后着重分析中国成功启动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合理的选择。
一、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实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作为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社会现代化大约在18世纪首先发端于西欧和北美,然后逐步向东欧、日本等其他地区扩散,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历史潮流。
这股潮流的兴起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向度
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向度作者:任祥伟曹小丽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23年第06期[摘要]为了推进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需要从四个向度了解其演进、把握其脉络、掌握其要义。
从历史观上看,需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源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教训,又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开拓创造。
从认识论上看,需要明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滋养,主要包括作为理论源泉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和作为文化源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方法论上看,需要坚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普遍性与特殊性、守正性与创新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从价值观上看,要认清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价值内涵,坚持人民至上超越资本主义的贫富两极分化、坚持绿色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物欲膨胀、坚持和平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国强必霸。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50—08[作者简介]任祥伟,男,厦门大学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曹小丽,女,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开辟了一条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主题、根本价值、基本特征和思想方法等都呈现出丰富的内涵,想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就需要从不同的维度了解其演进、把握其脉络、掌握其要义。
为此,笔者试图从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等向度出发,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有之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以期推进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
东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东西⽅的现代化道路东西⽅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理论与⾼考近⼏年中国的现代化⼀直是⾼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现代化理论已成为新⼀轮历史⾼考命题的主导理论。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与近代化的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动⼒是⼯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过程,包括(1)物质⽣产⽅式的改变(⼯业化),(2)民主政治体制的确⽴(民主化),(3)社会⽣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们思想意识的演变(理性化)。
纵观中外历史,现代化有两种类型:原发型,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传导型,即内部条件不成熟,受西⽅资本主义冲击⽽⾛上现代化的国家,如⽇本、中国等。
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次现代化和第⼆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次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第⼆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知识⽹络⼀、西⽅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阶段(1860-1949)1.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①经济现代化(⼯业化)②政治现代化(民主化)③思想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理性化)三、中国近代化的层次[问题引导] 史学界有⼈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个由表及⾥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时期,试结合史实对这⼀观点加以论证。
分析指出促成“器物”变⾰到“制度”变⾰的因素。
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加深;民资初步发展;民资⼒量壮⼤3、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有史学家在研究洋务运动时指出:洋务运动实在是中国现代化(近代化)的起点,为什么⾸先,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其次,从政治上看,近代企业的建⽴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和发展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了变化,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和⽆产阶级的产⽣和成长。
中国式现代化,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独有的模式,是指中国以自身经历的改革过程,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势相结合,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实践,打造成一种特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迅速。
现代化发展中,中国实行择优选择、研
究性实践、实证学习的模式,在创新与积累、实践与理念之间找到科学而有效的折衷,充
分征收了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经验,同时不放弃本国传统文化文脉,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模式,积累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独特的文化精神。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国家在改革激励机制上实行了和谐鼓励,重视市场导向和政
府宏观管控,在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之间取得了有效的平衡,实现了市场的有机融合和政府
的协调服务;另一方面,国家制定政策法规,重视全民素质提升,持续关注社会发展变革,并采取相应措施和举措,实施社会保障和服务,加快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发挥社会精神
支撑作用,让大众受益。
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考虑到实践和文化,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积累了大量促进发
展的先进思想和发展实践,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的发展对全
球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持久、解决全球发展缺
口的模式,正在不断影响及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才是中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不仅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而且将引领中国朝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是完全
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可以为全球经济提供不可缺少的优越资源与思维模式。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国共产党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国共产党作者:赵可金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03期【摘要】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党员人数最多、连续执政时间最长、世界影响最大的百年大党。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历史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
在一百年内,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增强战略定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世界历史人类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2.03.001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奋斗历程,成为了当今世界党员人数最多、连续执政时间最长、世界影响最大的百年大党。
无论从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来看,还是从世界近代以来的百年历史来看,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成就。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推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
”[1]这一判断为总结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确立了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核心是将中国共产党置入人类社会发展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五百年世界史的大潮流中,洞悉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开创未来提供行动指南。
灌南高级中学2013年高三历史第7单元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复习学案人教版
第7单元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重组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立足国情,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外交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①1949年,中苏建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③1954年,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④1955年,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外交重大突破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规律启示制约国家外交政策的两个主要因素:国家与民族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2.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1953~1957年开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1953~1956年开展,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建设社会主正确探索①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②1960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失误①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严重失误;②十年“文革”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规律启示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其原因主要有:(1)群众运动性的经济建设模式,经济决策主观性强,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2)过分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忽视了中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3)用政治统率经济,要求经济建设服务于阶级斗争。
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科技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论十大关系》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科技与教育科技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弹一星”使我国的科技和国防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在杂交水稻、计算机及生物科学方面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文艺1956年,文艺领域倡导“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出现了繁荣局面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制定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但“文革”开始后,教育战线一片混乱,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交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规律启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特点非常明显,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方面都有反映,大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1)过渡时期:成就突出,失误较少;(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有成就,也有失误;(3)“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是主要的,成就是次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理论与高考近几年中国的现代化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现代化理论已成为新一轮历史高考命题的主导理论。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与近代化的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一过程,包括(1)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2)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民主化),(3)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变(理性化)。
纵观中外历史,现代化有两种类型:原发型,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传导型,即内部条件不成熟,受西方资本主义冲击而走上现代化的国家,如日本、中国等。
现代化进程又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知识网络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阶段(1860-1949)1.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①经济现代化(工业化)②政治现代化(民主化)③思想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理性化)三、中国近代化的层次[问题引导] 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分析指出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
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加深;民资初步发展;民资力量壮大3、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有史学家在研究洋务运动时指出:洋务运动实在是中国现代化(近代化)的起点,为什么首先,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其次,从政治上看,近代企业的建立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成长。
再次,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洋务派大量购买并进而制造新式枪炮,组建新式军队,实行洋式练操,以促进清军队的建设和国防的近代化。
最后,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并造就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
总之,洋务运动不仅顺应了世界近代化运动的历史潮流,成为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因率先掀起了中国近代化的改革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一)起步阶段(1840——1895)1840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表现: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表现:1、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表现:1、曲折前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
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认识: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五、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请思考:两者的关系整样?两者是相互交叉互动的关系。
1、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2、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六、西方近代化的历程1、孕育阶段(15世纪-18世纪中期)经济:资本主义兴起、发展政治:英国──君主立宪思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理性主义2、第一次近代化浪潮(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政治:美国──三权分立,民主共和法国──民主共和思想:自由主义──英法美等国进入近代化3、第二次近代化浪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英法美──健全民主法制,政治模式成熟思想:国家干预经济──英法美等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德意日等国也步入近代化第一阶段16世纪前后--19世纪初工场手工业时期经济工业化:工场手工业是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现代工业化的准备阶段)政治民主化: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 美. 法确立起来全球一体化: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 联系紧密的整体,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第二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蒸汽时代)经济工业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工厂制度建立起来, 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政治民主化:19世纪出现三股进步潮流: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 民族主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起来全球一体化为夺取工业原料和倾销市场, 资本主义展开全球范围的殖民扩张,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电气时代) 经济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不平衡加剧)并产生了垄断组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政治民主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政治上呈现出两种模式---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20世纪初, 欧洲. 北美基本完成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第四阶段20世纪初—1945年战争. 革命. 危机. 调整的交织现代化的转型时期经济工业化:30年代经济危机危机促使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苏联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民主化: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法西斯独裁专制和侵略扩张使世界民主进程受严重挑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显示民主进程不可阻挡;国联和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全球一体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不同意识形态. 民族. 地区的人们紧密相连, 极大地加强了各国联系第五阶段1945年二战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电子信息时代)现代化的稳定发展经济工业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推行改革; 三种现代化模式并存; 90年代以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政治民主化: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美苏冷战和争霸威胁着世界和平;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 客观上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全球一体化: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为世界各国的密切联系提供了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强,主要表现在: 经济全球化加速. 国际组织增多. 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 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