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交通绿色出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建筑报/2010年/8月/14日/第009版

工程建设

低碳交通绿色出行

邱登科李静一综合

交通运输是目前能源消耗量最大的行业。统计显示,我国各类汽车平均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据预测,如果全行业采用节能运输模式,全国公路运输行业营业性车辆汽柴油综合能耗将降低10%,可节约燃油800万吨左右。

在我国,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污染的来源,如北京市汽车尾气排放已占排放总量的40%至75%。尽可能减少交通运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就必须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尽可能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运输方式。

“低碳交通”就是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这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城市中主要的低碳交通方式以公交、地铁、轻轨等为主,但其实自行车交通以其轻便、灵活、环保、舒适的特点,也是城市短途出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低碳交通应广泛推广在市内骑自行车出行,近距离最好步行,即低碳又有助于健康。

上海世博会

推广低碳交通理念

上海世博会通过展馆展示以及各种活动,推广低碳理念,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出行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世博会开幕以前,上海市就发布了全球首款低碳交通卡——世博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这款世博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的亮点是每张卡含有一吨经过认证的二氧化碳指标,持卡人将通过“绿色出行基金”为低碳世博贡献一吨碳指标,中和自己出行造成的碳排放,同时抵消世博会的交通碳排放,为绿色世博作出贡献。

世博会召开期间,无论是对上海本地居民,还是对来自其他地方的参观者,上海市政府都在倡导集约化公交出行。世博公交专用线、P+R停车场……人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到达世博园区各个出入口。

在世博园内,一些场馆以自行车作主角。丹麦国家馆内设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游客可以体会依靠自己的脚蹬从地面盘旋两次到高空,又盘旋而下回到地面的独特感觉。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丹麦欧登塞展馆同样也以“自行车的复活”为主题。

结构性减排

抽疏城市中心区

华南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与物流技术研究所所长徐建闽教授说道,在讨论城市交通结构时,经常会提到著名的Bracess悖论现象,即道路不是随便修的,有时修了反而起到不好的效果,必须根据整个城市的交通量及出行分布合理设计参数。若交通组织不合理,速度就会比较慢,很难达到提速的效果。合理利用土地,构建“紧凑城市”,使出行距离较短,若出行距离较远,则可以乘坐大容量的公共交通,这样排放量就会比较低。香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地铁站点附近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建立公共交通社区式的城市布局结构,带动地区中心的形成。约45%居民居住在地铁站500米范围内,78%的就业岗位集中在8个位于地铁车站附近的就业中心内,大家乘坐地铁就可以了,地铁成为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

解决结构性问题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抽疏城市中心区,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现在很多大城市、省会城市,既是经济中心又是政治中心,我们要把一部分中心抽出去,比如说将政治中心移到城外、郊区,将省政府移到三环之外、市政府移到二环之外,这样中心的压力就会大大缓解,

抽疏之后交通压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另外也要进行配套,形成紧凑城市,或者是社区的概念,工作、生活、休闲相对集中于一个比较好的小区。

另外还要完善慢性交通网络,完善行人的网络设施,营造舒适的出行环境,强化员工商业大厦/区域地带、CBD地区行人系统的网络化建设。构筑连续、便捷、易达、安全、可靠的非机动车通道网络,引导自行车合理使用。

技术性减碳

双向滤波减少拥堵

徐建闽还介绍说,技术性减碳除了新型节能汽车的研发和使用,包括太阳能汽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交通信号协调控制也可以达到减碳效果。在拥堵状态下,汽车排放量可超过交通顺畅状态下的30倍。上下游的交叉口在出行时,如果线位调得不好,每走一个交叉口都是一个红灯,但是如果协调好,通过上一个交叉口到下一个交叉口也是绿灯。

徐建闽牵头的国家863项目——“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已经做到可以双向滤波,在东莞施行的结果显示,通畅率有了数倍的提高。

徐建闽还强调,出行者要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小汽车、出租车的碳排放量明显很高,要尽量采用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低耗能、低碳的出行方式。遵守交通秩序,秩序混乱也会导致拥堵和事故,驾驶员的违法行车占总交通事故的85%。本来有些路可能速度不快,但还是能够通行,有些驾驶员非常不自觉,将小拥堵变成了大堵塞,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

“你今天开车了吗?”“不,坐公交,低碳。”“要坐电梯吗?”“算了,还是走楼梯吧,低碳……”当这些行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觉意识时,那么“低碳交通”离我们就不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