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道路研究

合集下载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盲人摸象
关于整体分析方法,还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整体并不等于要素的总和,整体大于各要 素的总和;
第二,整体具有与各要素功能不同的整体功能。
2.层次分析方法
系统论既然认为,事物的整体总是分别呈现出 深浅(或高低)的不同层次,因而作为整体的历史系 统,也是分别为若干层次的。我们研究历史,就应 当把整体过程首先分别为若干不同的层次,进行逐 层次的探访,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以及各层次 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以揭示社会历史整体系统的全 过程,并实现认识整体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性的目的。
——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辩证法思想 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包括一 切的整体”。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等尽力寻找万 物差别背后的统一性,并归于某种 可感觉的物体颗粒,此为“由多到
一”。最早使用了“系统”这 一术语。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亚里士多德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发展。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孔德认为社会如同生物体,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 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阶级或种族是社会的组织,城市和 社区是社会的器官;社会像生物界一样,是一个连续进化 的过程。
斯宾塞用生物进化论解释社会现象,认为社会与国家如同 生物一样,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有机体; 认为社会机体同生物机体一样,由营养系统、
科学 科学 技术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运筹性要素
2.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 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生 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方面的构成 要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 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 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 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 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作者:包洁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年第0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对乡村振兴的集中论述,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农村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当时我国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提出二十字总要求。

相比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把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就是要引导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加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把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生活水平有更大提高;把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就是把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维护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乡村建设当中;把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要以高效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维持公平正义,保持农村牧区社会稳定;重提乡风文明,意味着新时代乡风文明不仅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注重吸纳现代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这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把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升级为城乡融合发展;把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些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反映出乡村振兴内涵更丰富,目标更高远。

如果说前二十字为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话,那么后二十字要的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简答题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简答题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简答题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在探索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们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参考内容。

首先,在走生产发展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我们需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环境。

其次,在发展生态方面,我们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鼓励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提倡环保的生活方式,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在生活富裕方面,我们需要注重改善民生和增加人民的获得感。

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扩大社会福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最后,文明发展需要注重传承和创新。

我们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过去的经验和智慧,将其融入现代社会发展中。

同时,我们也要面向未来,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迈进。

综上所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努力。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过改善民生和增加人民的获得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通过传承和创新,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生态文明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生态文明资料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
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 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关于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方方面面, 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 要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统 筹发力,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 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 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目标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
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土地、能源资源的需
求持续增加,生态和环境的压力也将持续加大。因此,我 们必须处理好有限的国土空间与日益扩大的发展需求之问 的矛盾,使有限的国土空间发挥更大的承载能力。优化国 土空间布局,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
生态文明建设 专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制度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内容
加强宣传教育
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 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
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1.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2.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 3.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要实施大气多污染物的协同治理,制
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
要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 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 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 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一、简答题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生态自然观的基础1.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2)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种积极控制或事先控制”的“持续技术”,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它“不仅是一类技术的总称,更主要是一种技术观和技术选择战略”。

(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更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 (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

(3)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力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中展开的,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其发展也有自身复杂的矛盾运动,这些矛盾运动构成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辩证关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追求经济增长,致力于提高生活水平,但这也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

如今,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即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的富裕。

首先,生产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基础。

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新技术和工艺的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竞争力,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这些商品和服务的增加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因此,生产发展是提高生活富裕的关键。

然而,过度的生产发展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包括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大规模开发能源、矿产和水资源,导致了水土流失、河流污染和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同时,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导致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影响人们的健康。

因此,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确保生态良好的关键。

保护环境和生态良好与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并非完全矛盾。

事实上,具有长远眼光的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

一方面,环境的破坏会限制经济的长期发展,因为资源的匮乏和环境恶化会限制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可以创造经济机会,如可再生能源和生态旅游等领域的发展。

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政府在这个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应该根据环境和资源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确保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可能包括限制资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等措施。

政府还应该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措施,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

个人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这可能包括节约能源、减少垃圾产生、选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等。

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做出贡献。

研究生政治考试常见考试题目

研究生政治考试常见考试题目

1、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当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

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之献身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而在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又面临三大主要任务:一是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二是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三是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必须做到:一,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二,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三,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理论?(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作出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2)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

应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作者:包洁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第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对乡村振兴的集中论述,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农村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当时我国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提出二十字总要求。

相比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把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就是要引导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加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把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生活水平有更大提高;把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就是把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维护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乡村建设当中;把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要以高效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维持公平正义,保持农村牧区社会稳定;重提乡风文明,意味着新时代乡风文明不仅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注重吸纳现代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这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把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升级为城乡融合发展;把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些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反映出乡村振兴内涵更丰富,目标更高远。

如果说前二十字为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话,那么后二十字要的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论当代人的生态幸福观及其实现

论当代人的生态幸福观及其实现

论当代人的生态幸福观及其实现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当代人的各种文明病和幸福感受危机的主要症结在于生态维度的缺失。

破除现代社会的“幸福悖论”,重建持久、均衡与愉悦的幸福感,需要当代人开创并确立一种新型的生态幸福价值理想和生活目标——生态幸福观。

生态幸福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实现,需要人们建设并遵循一套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规范,按照生态原则进行生产和生活,建设人与自然协同进步的生态幸福社会。

标签:生态幸福观;生态合理性;生态道德;生态社会在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盛行,人们以占有和享乐为目的的物质欲望得以满足,然而这种现代物质生活方式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希望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现代人幸福的疏离化现象。

改变这种状况的正确途径是进行一次“道德变革”,建立一种新的生态文化或道德。

美国学者福斯特将这一变革称作“生态革命”。

他认为,生态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超越当前的生物圈文化和它所产生的政治‘更高的不道德’,用一个生态与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取而代之。

这将是一个具有更完全更普遍自由的世界,因为它植根于公共道德并且与地球及其生活环境和谐一致”①。

通过“生态革命”建立的新的文化或新道德的核心是建构生态价值观。

在生态价值观引导下,通过拓展幸福的生态内涵,正确处理财富与幸福、人类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按照生态的原则进行生产和生活,人们终将会创造出并享受属于自己时代的生态幸福。

一、当代人的“幸福悖论”及其生态学分析在当代社会,以占有和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虽然使人类贪婪的欲望部分地得到了满足,但并没有实现人们所期望的幸福生活;相反,却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赖以生活的地球家园遭到破坏,人们陷入了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

从人与自然本质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当代人幸福感受危机的症结在于生活方式中生态维度的缺失,所以,开启人类幸福的生态维度可以较好地矫正这种偏差。

1.当代人的“幸福悖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采用“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加速增长,物质财富快速积累。

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路径研究

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路径研究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244观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路径研究陈梦晴(中共宿迁市委党校,江苏,宿迁 223800)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阐明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遵循。

本文旨在阐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涵与重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阐明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遵循。

一、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1.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在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方案。

自1973年国务院出台首部环境保护综合性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开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了 40 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修订环境保护法,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

这是党中央在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方案,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2.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立足现实需求,破解资源能源、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举。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正不断好转,但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地域与行业发展不均衡、统筹规划能力弱、环境监管效力不足等严峻挑战。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日益增长的关键期,党中央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立足当前现实需求、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难题的根本性举措。

初中的政治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知识点归纳

初中的政治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知识点归纳

初中的政治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知识点归纳初中的政治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知识点归纳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1、我国为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①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②我们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需要。

③总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①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开放。

②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③必须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④必须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3、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基点。

②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独立自主不等于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对外开放不等于一切依赖外援。

③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增强我国独立自主的能力。

4、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我国对人口问题的对策及原因: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实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意义:实现计划生育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水平。

5、我国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表现在许多方面(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例子略)。

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2020.09上16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理念。

那么,我们党为什么强调走绿色发展道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

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呈枯竭状态,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在我国历史上,破坏环境带来灾难的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

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

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

科尔沁、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

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

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

这些深刻教训,值得每一代中国人认真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的地方。

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把绿色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美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表现。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

胡锦涛同志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十四个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其中之一。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探索和逐步解决这一重大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都在研究和探索的战略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果断地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的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

同时,我们必须把人与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到一起。

也就是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协同进化,"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人们对统筹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的全面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更深理解和把握,更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其本质就是达到经济与社会、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农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今人与后人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但是发展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既包括社会关系方面的进步,也包括自然关系方面的进步。

进而言之,科学发展观不仅仅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引言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明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这一方面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又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减轻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本世纪头20年中国气象事业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70%以上是天气气候灾害1。

天气气候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天气气候灾害明显增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

1995年以来,每年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 1998年高达2998亿元。

如果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1黄荣辉,1996,《中国气候灾害的分布和变化》,气象出版社2阮均石,2000,《气象灾害十讲》,气象出版社- 1 -剧增加。

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到368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是过去42万年来的最高值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预测: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4-5.8℃。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研究)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研究)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返回目录
⑨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行最严格 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 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2)企业: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积极承担责任,遵纪守法;②加大 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节能减排;③加强技术创新,绿 色生产。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返回目录
二、共筑生命家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85)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促进
人类文明发展)
(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
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返回目录
数据说考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比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 年平均增长率为0.53%。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可以 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 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返回目录
★4.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意义。
(1)能够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2)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返回目录
3.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形势)、形成原因及危害。(P79~80) (1)现状(形势):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 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 (2021.10③) (2)形成原因:①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 护的关系;②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 多重叠加效应。 (3)危害:①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②威胁 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③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恶化的危害 )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大材料】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材料解读】⒈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人民生活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态良好为长远大计。

⒉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怎样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⒊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文明的最终归宿,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⒋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怎样: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简答题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简答题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简答题人们一直在追求的不仅仅是生存,而是生活的发展与富裕。

生活的发展与富裕需要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基础,只有当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够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

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实现生态环境和谐。

要想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首先需要将科技进步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应该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发展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资本的流动性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精细化管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除了以上两种措施,改善营商环境也是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注重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等要素,综合考虑企业、消费者、政府等多方面利益。

积极营造公平竞争、法治化、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增强发展动力。

另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保证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提升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加绿色产业和低碳产业的投入,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总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于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围绕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加强努力。

通过推动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够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试析如何实现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试析如何实现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试析如何实现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广北农场宋海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这一要求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发展模式。

然而,影响我国当前的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则表现为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

而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及人口与资源环境存在的直接矛盾,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因此,必须实施中国人口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缓和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一、我国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人口数量2006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二)人口素质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力投资微薄,致使中国人口素质低下。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5,但文盲半文盲却占世界人口1/4,平均文化程度不足5年。

虽然政府加大教育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15篇)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体14亿中国人民共同迈进的现代化,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目前,世界上除中国外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全部人口加起来约为10亿人,而我国就拥有14亿多人口,其现代化的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彻底改写人类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这无疑昭示世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唯一的,只要找准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驰而不息,走好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不是部分人和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涉及14亿多人口的全民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仍面临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不平衡等难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防止资本无序运作,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前进。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简答题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简答题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简答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繁荣,然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将会带来诸多问题。

因此,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首先,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以保证人们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强大气、水源和土地的保护,推动绿色生产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实现生活富裕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加。

因此,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基础。

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的覆盖率,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成果。

最后,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注重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可以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
品质,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总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只有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繁荣与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让人们过上更加富裕、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研究——以××县为例调查目标:一、在文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必要选择的大背景下,分析××县的发展道路,发现现实中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通过调查具体发展措施实施的过程,找出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不足并提出相关可行的建议方案。

三、探索我国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经验和基本规律,让人更好的了解社会文明发展的优越性。

四、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调查研究,锻炼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调查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调查对象:××县政府、××县环境保护局、工业园附近居民、环卫工人等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上门采访、实地调查等正文主体:(调查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体会)一、调查内容(一)背景在新时期发展的大潮中,那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不顾资源的衰竭和环境的恶化的发展方式是完全不可取的。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要综合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又要立足实际勇于创新。

为在迫切的发展需求、有限的资源与越发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夹缝中寻求一条真正合适的发展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具体做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我国正在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之中,致力创造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

(二)××县生产发展现状近年来,××县生产力大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均保持高速增长。

全县传统农产品如稻谷、烤烟、蔬菜、木材等产量节节攀高。

在此基础上,全县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推出并打响农产品品牌。

农村基础设施使用比例有了较大提升,全县水利工程××多处,大规模使用机械,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除了发展本土品牌,对外招商的力度也不断增强,引进了一大批项目,促进了××县百花齐放的繁荣场面。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

传统的制布、水电、建材、冶炼、化肥等工业发展稳定。

全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生态链,能将资源和能量最大效率的利用。

在工业园的建设方面,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了多个园区。

每个园区都将分产业进行招商。

目前园区内主要基础设施都已修建好,完成了土地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前期工作,成功列入省级工业集中区。

同时引进了一大批带动作用较强的项目。

全县居民服务业发展态势喜人,经营状况良好,经济效益提升。

随着高速公路的拉通和火车站的建成与通车,对外交流更加便利,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迅速。

火车也带来了旅游业的又一春天。

主要景点××等迎来了一波接一波的游客,各种特色文化节日也得以更大范围推广开来。

房地产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商业建筑拔地而起,正在不断“长高”。

而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

现代商贸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不出门办事的有序高效途径。

为了实现这些领域的新突破,我县采取了正确的措施。

一是立足本地产业基础,以科学的布局为前提,制定灵活的发展规划。

二是创建良好的运营环境。

三是进行市场体制机制创新,严格要求服务领域准入原则,控制规范市场交易。

四是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是建立跟踪考核制度,定期调整规划,加强理论规划与实际操作的联系。

为积极响应十八大制定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我县竭力于创建生态县的进程。

全县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严格控制,优化土地分布配置。

就开发土地来说,根据土地原本的植被覆盖率和环境承载力,将区域划分为可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甚至是禁止开发区。

对于偏远荒山荒地或是环境承载力过低的地区,实现人工绿化。

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荒山荒地绿化面积××万多亩,其中用材林××万亩,经济林××万多亩,防护林近××亩;完成交通要道绿化××多公里;完成城区新增绿化面积××万平方米;完成河道绿化××公里;完成大中小型水库四周绿化××多平方米。

水电资源也是合理分配,建立一个合理的区域网,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出现断水或断电状况时,能够迅速抢救,不至于出现长时间、大规模的电荒,水荒现象,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抑制浪费资源。

(三)人民的生活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低保制度)的建立健全让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原本步入小康生活的家庭生活更加富足,从努力生活到享受生活。

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变着大多数人的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大大降低。

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无不体现出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准。

公共交通正在发展完善,人们的出行选择也逐渐多了起来。

街道上的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许多人的驻足。

各种生活设施都以新的标准规范来服务人们。

茶余饭后,人们的玩乐地点越来越多,休闲方式丰富多样。

二、调查过程××月××日至××月××日:走访县相关机构,了解××县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政策。

××月××日至××月××日:到各处施工项目地点调查实施情况。

××月××日至××月××日:整理有关资料,提出问题。

××月××日至××月××日:采访相关人员及群众对于现阶段××发展的看法及观点。

××月××日至××月××日:综合上述调查的问题及群众的观点,查询相关资料,将传统方式和文明发展方式进行比对,得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月××日至××月××日:根据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月××日至××月××日:将所有调查结果汇总,写成调查报告。

三、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一)道路交通建设的问题县里的主要交通干道修后未严格做到日常巡视及小修保养及工程,加上对道路知识普及的不够,过往货车的落物造成七一东路需要进行改建,即先使用机械铣刨后紧实路基再重新铺上沥青。

施工时间较长造成来往车辆拥堵,且道路不平整,对行车造成了一定干扰,提高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只有做到定期巡视与检修,加大知识宣传力度和违规打击力度,就能有效抑制这种问题的出现。

(二)服务业不规范问题有些服务业未按标准经营,大多出现卫生问题,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

由于服务业领域准入原则的特殊性,很多店面缺乏有关知识,没有意识到规范的重要性,造成不好的影响和结果。

要加强有关知识的教育,提高检视频率,加大惩治力度,做到严格把关。

四、结论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宗旨,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观念,做到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并且加以实践才能实现文明发展目标。

以××县为例,她较好的做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线并行。

要合理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良好运用。

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更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清轻重,标本兼抓的思路去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但是××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范力度不够强,容易由小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进而违背文明发展的原则。

五、体会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与人交流特别是采访时要注意措辞,在采访之前自己要做好充分的功课,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同时,应选取好采访的时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采访的效率。

一个细小的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影响大局。

并且,我深刻体会到文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节约资源,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只有从实际出发,目光长远,勇于实践才能找到一条经得起考验的发展道路。

我发现看事情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要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并且只有深入到实处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当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的提出需要大家的理解与支持,把一个提议草率的扼杀在摇篮里是不对的,真理需要时间去检验。

而现在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得到了全面的认可,我们应毫不犹豫的去支持执行。

只有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那样发展起来的社会才是人们接纳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