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应急预案

合集下载

猪场疾病应急预案

猪场疾病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猪场在发生疫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猪场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猪场发生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时,以及猪场日常防疫工作的实施。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猪场疾病防控领导小组(1)组长:猪场场长(2)副组长:猪场兽医、生产部经理(3)成员:各部门负责人、防疫员、饲养员2. 猪场疾病防控领导小组职责(1)组织、协调、指导猪场疾病防控工作;(2)制定和实施猪场疾病防控措施;(3)对猪场疾病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4)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疫情。

3. 猪场兽医职责(1)负责猪场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2)负责猪场疫情监测、报告;(3)指导饲养员、防疫员进行猪场疾病防控工作。

4. 生产部经理职责(1)负责猪场生产环节的疾病防控工作;(2)组织、协调生产部门开展猪场疾病防控工作。

5. 各部门负责人职责(1)负责本部门猪场疾病防控工作;(2)落实猪场疾病防控措施;(3)及时向猪场疾病防控领导小组报告疫情。

6. 防疫员职责(1)负责猪场消毒、灭源工作;(2)负责猪场疫情监测、报告;(3)协助兽医进行猪场疾病诊断、治疗。

7. 饲养员职责(1)负责猪场日常饲养管理;(2)遵守猪场疾病防控规定;(3)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猪场应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制度,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

2. 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猪场疾病防控领导小组。

3. 猪场疾病防控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五、疫情处理1. 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灭源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2. 对发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必要时进行扑杀。

3. 对猪场进行全面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4. 加强猪场日常防疫工作,提高猪群免疫力。

六、宣传教育1. 定期对猪场员工进行疾病防控知识培训。

2. 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提高猪场员工对猪场疾病防控的认识。

3. 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了解最新疾病防控政策。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2021.5作者简介:薛飞(1987.12-),女,北京市人,大学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薛飞(北京市延庆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02100)摘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高传染性疾病,极易扩散,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常多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造成猪食欲下降,精神不佳,呼吸困难,高热,耳朵、腹部发紫、出血,严重者甚至瘫痪、死亡。

本文对猪蓝耳病病因进行分析,介绍了该病的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以期更好地防治猪蓝耳病,降低养殖业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蓝耳病;临床症状;治疗;防治措施加速国内养猪业的信息化发展,提高养殖效益。

2.5做好消毒驱虫工作猪场管理中还应做好消毒工作,以彻底消灭病原体,杜绝疫病发生。

养殖期间,猪场应定期开展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消毒流程,全面落实场地隔离制度。

同时,还应做好生产区域工作人员既往来车辆的消毒工作,避免外来人员参观猪场,严格消毒医疗器械、饲料、药物、生产用具等。

细菌、病毒、虫害等均属于规模猪场养殖疾病的诱发因素,为保证生猪具备良好的生长环境,养殖人员应建立全面科学的消毒驱虫机制。

首先,养殖人员应充分重视消毒工作,坚持每天定时为猪场消毒,彻底杀灭细菌、病毒。

其次,养殖人员应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气候变化及季节情况建立完整的消毒体系,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充分结合化学消毒、生物消毒及物理消毒措施,杀死病原体,保证预期消毒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应保证消毒方法的科学性,避免破坏猪场养殖环境。

最后,应在春季与秋季驱虫,定期选择药物进行驱虫,如可以选择敌百虫等广谱驱虫药物,以彻底杀死生猪体内寄生虫。

2.6强化养殖人员专业培训力度规模化猪场养殖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猪场发展情况,且养殖人员直接接触猪群,对此应强化规模猪场生猪养殖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形成合理的疫病防治意识,并针对性的采用科学的养猪方法,以全面提高猪场效益水平。

具体而言,养殖人员应定期参加养猪协会的经验交流会,掌握更多新型的生猪养殖技术。

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应如何处置

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应如何处置
慢性型
猪只生长缓慢、消瘦,呼吸急促,咳嗽,食欲时好时坏。怀孕母猪发生死胎、 弱胎、流产。
流行病学特征识别
病原
传播途径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也称猪繁殖与呼吸综 合征)病毒。
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猪 和污染环境而传播。
易感动物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 哺乳母猪和架子猪最易感。
保持良好的通风
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污物,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猪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
降温措施
在高温季节,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如安装通风设备、喷淋降温等,以降低猪的 应激反应。
定期消毒猪舍及周边环境
定期清扫猪舍
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扫,清除猪舍内的粪便和污物。
使用消毒剂
使用高效、广谱的消毒剂对猪舍及周边环境进行定期消毒,以杀灭病原菌。
04 饲养管理措施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增加蛋白质供给
01
在猪的饲料中增加蛋白质供给,如豆粕、鱼粉等,有助于提高
猪的免疫力。
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
02
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A、C、E和矿物质如锌、硒等,有助
于增强猪的抗病能力。
避免饲料霉变
03
避免使用霉变的饲料喂猪,以防霉菌毒素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
损害。
加强猪舍通风、降温等环境控制
兽医部门会根据疫情形势提供防控建 议和指导,包括隔离消毒、疫苗接种 、药物防治等措施,以减轻疫情对养 殖场(户)的影响。
06 预防措施
建立健康种猪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实施严格的引种检疫,确保引 进种猪的健康状况。
定期对种猪进行疫病检测,确 保无感染。
实施隔离饲养,避免与感染猪 接触。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及其防治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及其防治

和死亡率高 ,严重威胁着养猪业 的健康发展,给养猪业带来了很 早产 仔 猪 出生后 数 小 时或几 天 内很 快死 亡 。 大多数 病 猪表 现 为体 大冲击 。 温升高达4 0 ℃以上 ,精神沉郁 、呼吸困难 、共济失调 ,有 的仔猪 耳紫 和躯体 末端 皮肤发 绀 。耐过仔 猪生 长发育 缓慢 。 1 病原体 高致 病性 猪 蓝耳 病病 毒 属 于动 脉炎 病毒 科 、动 脉炎 病 毒属 , 3 . 4 育肥猪 为单股R N A 病毒 。该病毒可分为两个血清型 :以L v 株为代表 的 症 状 比较 温 和 ,仅 出 现 呼 吸道 疾 病 症 状 ,如 呼 吸 困难 、 咳 欧洲 型 和 以V R 一2 3 3 2为代 表 的 美洲 型 ,这两 个 型之 间 的 抗原 性 嗽 、肺 炎 等 。如 果不 发生 继发 感染 ,生长 肥育 猪可 以康 复 。 存 在 明显 的差 异 ,核苷 酸 序列 同源性 仅 为6 0 %左 右 。但 其 形态 结 4 病理变化 构 、复制特点、细胞嗜性、流行传播方式及引发疾病特征等生物 本病 多 出现 典型 的败血 症 和不 同程 度 的肺 炎病 变 。常 见 的主 学 特 性完 全相 同。病 毒 呈球 形 ,二 十面 体 对称 ,表 面相 对 平 滑 , 要肺 炎 病变 表现 为肺 肿 大 ,呈 弥散 性 间质 性肺 炎 ,并 伴有 细 胞浸 立方形核衣壳 ,核衣壳外绕脂质体双层膜 ,直径4 5~6 5 n m 之 润和 卡他 性 肺炎 。全 身 淋 巴结 充血 肿 大 ,尤其 是腹 股 沟淋 巴结 、 间,包含2 0~ 3 5 n m 核芯。其毒株基本上都能在猪原代肺巨噬细胞 颌淋 巴结 、肺 门淋 巴结 肿胀 明显 、切 面湿 润外 翻 ,个 别病 猪 纵膈 ( P A M) 和C  ̄6 2 1 、M A R C 一1 4 5等传 代 细胞 系上生 长 ,并产 生蚀 淋 巴结 、肠 系膜 淋 巴结 、支 气 管淋 巴结 也 有 明显肿 大 ,有 的土黄 斑 现 象 ,其特 征 为感 染 细胞 初期 折 光性 增 强 ,出现 团缩 、集 聚 , 色 ,有 的呈 暗红 色 。肝 脏肿 大 ,颜 色变 淡 ,有 的病 猪 肝表 面 有纤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抢救性综合防治方案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抢救性综合防治方案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抢救性综合防治方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热病)抢救性综合防治方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母猪繁殖障碍与生长猪及仔猪的严重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传染病。

本病于是1987年由美国首次报道,1992年在美国的圣保罗举行的关于本病的专题讨论会上正式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并得到国际兽疫组织的认可。

目前本病已流行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于1996年由郭宝清等首次在国内分离到PRRS,从而确认PRRS在我国猪群中的存在.近年来,此病来势汹汹地席卷了整个中国,造成大批猪只死亡,给养殖给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给中国养殖造成了沉重打击。

其危害之大,至今养殖业主心有余悸,谈热色变,甚至导致部分省市养猪存栏量减少50%。

究其病原,其主要是由蓝耳病毒株ch-1a及高致病性变异毒株NVDCJXA1所引起,本病主要攻击猪免疫器官导致免疫力丧失,及免役系统受到了抑制,使其它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而引发继发性感染,多病原协同作用的结果是3重感染﹥2重感染﹥单一感染一般死亡率为单一感染的士倍以上。

蓝耳病的感染使猪群流行病更加复杂,免疫抵制造成猪瘟及其它疫苗的免疫失败进而引发了猪蓝耳、猪瘟、伪狂犬、圆环病毒、链球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危害极大而且至今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

A.、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主要特征A1.流行特点1、三高一低(高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治疗率)。

2、本病呈区域性,流行季节明显,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季节,流行范围广,波及地区多,传播速度快,有明显的流行性传播性,一般在一个猪场出现疫情后,35d波及整个猪群,12周扩散到整个猪场,并向周边地区传播。

2007年,于45月份在广东广西发生后,56月份蔓延到四川、重庆、湖南,67月份进入安徽河南,并有迅速向北方各省蔓延之势。

3、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发病规律为:多数猪场首先从母猪或生长育肥猪爆发,然后再传到保育猪、哺乳仔猪。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关键技术标准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关键技术标准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性。

为及时、有效地防止、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关于法衛去规,制走本规范。

1合用范畴本规范规走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防止控制、检疫监督操作程序与技术原则。

本规范合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活动关于单位和个人。

2诊断2.1诊断指标2.1.1临床指标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C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月中;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某些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病理指标可见脾脏边沿或表面浮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

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某些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 2.1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走阳性。

2.1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醃链式反映(RT-PCR )检测阳性。

2.2成果鉴定2.2.1疑似成果符合2.1.1和2.1.2 ,鉴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确诊符合2.2.1 ,且符合2.13.1禾口2.1.3.2之一,鉴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疫情报告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浮现急性发病死亡状况,应及时向本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本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 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算,符合2.2.1规走,鉴走为疑似疫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应急预案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应急预案

一、背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养猪场、养殖户及相关部门。

三、组织机构成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

2. 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3. 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灭源等。

4. 定期对猪场进行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5. 推广应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提高猪群免疫力。

6. 加强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

五、应急响应1. 疫情报告(1)养殖户、兽医人员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2)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调查核实,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2. 疫情调查(1)对疫情发生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来源、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

(2)对疫点、疫区进行隔离,禁止猪及其产品调出。

3. 疫情处置(1)对疫点、疫区内的猪只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

(2)对疫点、疫区周边地区进行封锁,禁止猪及其产品调入。

(3)对疫点、疫区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4. 信息发布(1)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消除恐慌。

(2)根据疫情变化,适时调整防控措施。

六、后期处置1. 对疫情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2. 加强疫情监测,防止疫情反弹。

3. 完善防控体系,提高防控能力。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与本地区实际情况不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治疗要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治疗要点
时肌肉注射地塞米松、肌昔、维生素 C、安钠咖
等。通过对 309 头猪的,取得了治愈率 88%的效 果。 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
易使疫苗使用效果下降,导致免疫失败。发生过
静静的躺在床上,期待着睡意的眷顾。然而,从小到大的记忆扑面而来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猪场,免疫前应先使用提高 免疫力的聚能核肽药物,每天 1 次,连用 3 天,
笔者曾对规模养猪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跟踪 调查,总结了一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要点。 1.猪发生高致病牲蓝耳病后,猪体内迅速产
生一种致热因子,这是导致病猪体温持续高热不
退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高致病性猎蓝耳病时;应 从控制病猪体温入手。可用阿司匹林阻断致热因
子与作用受体结合,从而迅速控制病猪体温。在
250 公斤饲料中加入阿司匹林 600 片、清瘟败毒
激活被抑制的免疫细胞,使其恢复免疫功能,然
后再给猪进行疫苗免疫,这样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抗体产生快,抗体水平高,抗体持续时间长,以 保证达到最佳免疫效果。
0c13f7cc 代办离职证明
情,以 30 公斤体重的猪为例:上午每头猪用增
强免疫力的聚能核肽 3 毫升肌肉注射;下午用三
静静的躺在床上,期待着睡意的眷顾。然而,从小到大的记忆扑面而来
联独抗 50 毫升加增效先锋 2 支混合,每头猪肌 肉注射 5 毫升,同时肌肉注射精品土博士注射液
3 毫升,3 夭为 1 个疗程。病情严重的猪,可同
静静的躺在床上,期待着睡意的眷顾。然而,从小到大的记忆扑面而来
散 50C 克,在 150 公斤饮水中加入高免生命肽 250 克,连用 2 周,等疫情控制后,再停止在饲料、
饮水中加药。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难治愈的原肺泡不能收 缩而缺氧,导致猪发生窒息而快速死亡。针对病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及其防治(论文)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及其防治(论文)

疫 病 防 控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年 30卷 第1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各日龄猪均可感染,临床上以母猪的繁殖障碍和仔猪的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

本病1987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呈地方性流行。

20世纪后先后在美洲、大洋洲、太平洋岛屿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蔓延。

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大冲击。

1 病原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

该病毒可分为两个血清型:以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 2332 为代表的美洲型,这两个型之间的抗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60%左右。

但其形态结构、复制特点、细胞嗜性、流行传播方式及引发疾病特征等生物学特性完全相同。

病毒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表面相对平滑,立方形核衣壳,核衣壳外绕脂质体双层膜,直径45~65 nm 之间,包含20~35 nm核芯。

其毒株基本上都能在猪原代肺巨噬细胞(PAM)和CL2621、MARC- 145 等传代细胞系上生长,并产生蚀斑现象,其特征为感染细胞初期折光性增强,出现团缩、集聚,随时间延长细胞固缩,最后溶解脱落。

猪的呼吸道上皮及脾巨噬细胞内均有病毒的抗原存在,从死胎弱胎的血液、腹水、肺、脾等处可以分离到病毒。

2 流行病学2.1 病死率患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4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高达100%,育肥猪病死率约为50%;在一些地区的猪场,发病率接近100%,病死率在30%~50%,甚至部分猪场的病死率可达80%以上。

2.2 易感动物猪是家畜中唯一易感的动物,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仔猪和公猪,育肥猪发病温和。

2.3 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病毒在耐过的猪体内可持续存在2~3个月,在康复猪体内可持续存在6个月之久,并向体外排毒。

成年猪排泄病毒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4 d。

猪蓝耳病防治方案(3篇)

猪蓝耳病防治方案(3篇)

猪蓝耳病防治方案一、主要特点(一)领导高度重视。

行动相当迅速。

全市电话会议以后,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迅速成立了以___或分管农业领导为指挥长的领导专班,___召开了各层面会议。

多数乡镇制订了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工作专班及技术专班。

镇还专门落实了___元防控经费。

乡镇实行了对专业大户由分管领导责任包干的防控措施。

(二)工作主动扎实。

防控措施到位。

1疫情普查全面进行。

各乡镇___对全市月份以来疫情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根据市指挥部统一安排。

为全市科学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了有力依据。

镇普查工作安排早,完成早,情况真实全面。

2监测报告认真负责。

各乡镇进一步完善了村级疫情报告观察员制度。

认真分析疫情形势,随时掌握疫情发展态势,重点加强了种猪场、规模养猪场的疫情监测工作。

各指挥部坚持___小时值班,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值班以来,共接到疫情报告___起,市指挥部及时派专家赶赴现场进行了处理。

3防疫补针效果明显。

各地在猪蓝耳病疫苗未分发前。

共补免生猪___万头,有效地构筑了猪瘟免疫屏障。

___市街河市等乡镇基础防疫工作扎实,至今尚未发现一例生猪疫情。

镇还自购蓝耳病疫苗为重点区域___头生猪进行了免疫接种。

4消毒灭源扎实有效。

全市共___消毒药品___件。

并且由村防疫员统一上门服务,既保证了消毒工作到位,又实行了科学消毒,全面彻底,确保了效果。

、等乡镇由镇统一解决消毒经费,促进了消毒工作迅速完成。

各防疫监督组督促各养殖场、交易市场和屠宰场建立了定期消毒制度,对流通环节跨区域性调运牲畜及其产品的车辆实行严格清洗消毒。

5检疫堵疫严格把关。

一是除省设油榨口边检站长期设卡堵疫外。

严防外地仔猪带进疫病。

三是严格执行屠宰场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

无标无证生猪和病死生猪禁止进场宰杀,严禁病死猪上市交易,凡没经检疫的猪肉禁止进入市场,确保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肉。

四是各生猪调运站(集并点)严格凭免疫耳标和产检证实施检疫合格后开具运检证。

浅谈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综合防治措施

强 , 行 期 长 , 一 个 地 区 内迁 延 数 月 无 明 显 好 转 , 规 治 疗 流 在 常
无 明显 疗 效 。
发病猪病理剖检 可见 胸腹 腔积 液 , 有纤 维性 渗 出物 , 并 肺 水 肿 、 质 增 宽 , 斑 块 状 到 褐 色 大 理 石 样 病 变 ; 巴结 肿 间 呈 淋 大 、 血 , 面发黄或发紫 ; 脏稍肿 , 褐 色或土黄 色 , 瘀 充 切 肾 呈 有
cn e r d ciea drs iao ys n r mevr s P ier p o u t n epr tr y d o iu , RRS 变 v V)
3 00 0 4 2)
绝 ; 结 膜 炎 , 睑 水 肿 ;呼 吸 困 难 , 重 时 呈 腹 式 呼 吸 ; 眼 眼 严 部 分 病 猪 出现 后 躯 无 力 、 能 站 立 或 共 济 失 调 等 神 经 症 状 ; 不 部 分 怀 孕 母 猪 出 现 流 产 , 死 胎 和 木 乃 伊 胎 。 发 病 猪 传 染 性 产
・4 ・ 0
《 海 畜牧 兽 医通讯 》 2 1高 致 病 , 蓝 耳 病 综 合 防 治 措 施 陛
李 秀梅 梁 智选 李 颖 郭 立 力 张立 新 石 瑜 朱雅 宁
(天 津 市 动 物 疫 病 预 防 控 制 中心 天津 猪 高 致 病 性 蓝 耳 病 是 由 猪 繁 殖 与 呼 吸 综 合 征 病 毒 ( o- Pr
异株 引起的猪的热性烈性传染 病 , 已成 为 当前 危 害 养 猪 生 产
的 重 要 疫 病 , 国 将 其 列 为 一 类 动 物 疫 病 。该 毒 株 的 毒 力 和 我
致 死 率 远 远 高 于 传 统 流行 毒 株 , 引 起 各 种 年 龄 和 品 种 的 猪 能 发 病 。该 病 传 染 性 强 , 病 率 、 亡 率 高 , 有 效 的 治 疗 药 发 死 无 物 , 仅 引起 猪 群 发 生 原 发 性 病 原 感 染 , 为 严 重 的 是 易 混 不 更 合 或 继 发 感 染 其 他 传 染 病 和 寄 生 虫 病 。该 病 的暴 发 与 流 行 给 我 国养 猪 业 带来 了 巨 大 的 经 济 损 失 。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是什么?如何预防?.doc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是什么?如何预防?.doc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是什么?如何预防?概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来势猛,传播快,饲养管理条件差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往往能给养猪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许多养猪户(场)又到了补栏的时候,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是什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外形呈卵圆形.有囊膜,直径大小在40~60nm,表面约有5nm大小的突起。

基因组为单链RNA病毒,在生物学上,该单链RNA病毒能够吞噬肺泡中的巨噬细胞,病毒在鼻黏膜或上呼吸道系统中的巨噬细胞进行复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其他器官,并在其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增殖。

另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有很强的自我感染能力,尤其是在具备抗体的条件下,会刺激该病毒,产生自身感染现象。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对温度、酸碱度等较为敏感。

经有关专家检测,证实高热病是由包括病毒、细菌、霉菌、血原虫等引起怕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等……A、病毒:蓝耳、猪瘟、伪狂犬、圆环、流感、冠状病毒,而猪瘟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是高致病性高死亡率重要原因之一。

B、细菌:猪胸膜炎放线菌、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丹毒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霍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C、血原虫、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焦虫等。

D、各种霉菌毒素。

高致病性蓝耳病诊断⑴临床指标: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⑵病理指标: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的出血斑点;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综合防治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综合防治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综合防治摘要猪高致病性耳病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变异株引起,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疫病。

应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综合鉴别诊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

关键词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诊断;综合防治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疫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因高致病性蓝耳病毒破坏了猪的免疫系统,各地报道检出混合感染的病原除蓝耳病毒变异株外,还有猪瘟、猪流感、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链球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猪弓形体病和猪附红细胞体病等10多种病原,几乎每个病例都有2种以上病原感染,多则有几种病原混合感染。

这给鉴别诊断和辨证施治带来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基层农村,还缺乏病原分析和药敏试验的手段,只能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来判定可能混合感染了哪些病原。

笔者现将与猪高热病有关的一些主要猪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和辨证施治方法分析如下。

1诊断1.1从临床症状上进行鉴别诊断(1)会产生怀孕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的传染病有猪蓝耳病、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瘟、猪弓形体病、猪副嗜血杆菌病等。

(2)会产生呼吸困难、咳嗽、喘气等呼吸道症状的传染病有猪蓝耳病、猪流感、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副嗜血杆菌病、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弓形体病、猪链球菌病(化脓性淋巴型)等。

(3)会产生后肢麻痹共济失调症状的疾病有猪蓝耳病、猪瘟、猪链球菌病关节型、猪副嗜血杆菌、猪弓形体病等。

(4)会产生皮肤或耳朵、四肢发绀的疾病有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链球菌病败血型、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弓形体病等。

(5)会产生皮肤苍白、黄疸的疾病有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圆环病毒病等。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知识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知识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知识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概念、发病及流行特点1、什么是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病,以母猪繁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仔猪及育成猪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

属二类动物疫病。

猪蓝耳病1987年首先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发现。

随后,加拿大、德国、荷兰、英国、西班牙、瑞士、法国、丹麦等很多国家报道发生本病。

我国1996年首次报道存在该病。

2、什么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2006年6月首先在我国的南方部分省、市出现,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3、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猪蓝耳病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

病毒由病猪的鼻腔分泌物、唾液、乳分泌物、病公猪精液和尿中排出。

在外界环境中,常存在于圈舍、污泥、饲料、饲草、用具、饮水及污水中。

尤其在饮水、污水中存活期较长,是造成传播的主要来源。

空气传播和病猪接触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猪群规模越大、饲养密度越高,接触传播的危险性越高。

4、猪蓝耳病病毒的抵抗力强吗?总的来说,猪蓝耳病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高温、紫外线、多种消毒药敏感,容易被杀死。

热稳定性差,56℃存活15~20分钟,37℃存活10~24小时。

pH值高于7或低于5时,感染力可以减少90%以上。

但病毒存在于有机物中时,能存活较长时间。

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主要流行特点是什么?本病呈区域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热、高湿季节发病明显增加。

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发病。

发病急、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病程7~15天。

在同一猪群中,猪蓝耳病病毒存在持续感染,病毒可在猪群中生存、循环及再次传播。

6、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能感染人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应急预案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猪类健康的病毒性传染病。

在病毒感染后,猪很容易死亡,严重影响养殖业的稳定性。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需要制定一份全面的防治应急预案。

以下是一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应急预案的草案。

一、预防措施
1. 加强监测:建立猪场和屠宰场的动物疫病监测系统,定期对猪只进行检测,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2.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场和屠宰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加强环境消毒、隔离病猪、加强人员防护等。

二、疫情发生后的应急预案
1. 紧急隔离:一旦发现疫情,立即隔离病猪和疑似病猪,防止疫情扩散。

2. 大规模扑杀:对发病猪只进行紧急扑杀,以阻断病毒传播。

3. 强化消毒:对猪场和屠宰场进行全面消毒,确保环境无病毒污染。

4. 接种疫苗:在疫情控制后,可以考虑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增强群体免疫力。

5. 人员防护:所有从事猪类养殖和屠宰工作的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等。

三、防疫宣传和教育
1. 组织培训:定期组织猪场和屠宰场工作人员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其防疫意识。

2. 防疫宣传:通过媒体、宣传册等方式,向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宣传蓝耳病的危害和防控方法,引导其加强自身的防护措施。

四、疫情监测和报告
1. 加强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病例,准确掌握疫情信息。

2. 必报制度:对发现的疫情,疫病防控机构和相关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向上级部门报告。

通过以上预案,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传播。

然而,由于病毒的变异性和易传播性,持续的监测和改进措施也是必要的。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遏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蔓延,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全面加强监测和检疫
1. 强化检疫措施:加强入境猪肉产品的检疫工作,严格执行检疫规定,确保防疫线的牢固。

2. 定期监测病毒:针对猪场和屠宰场,建立定期监测病毒的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3. 实行封闭式养殖:对于疫情高发的地区,可以考虑实行封闭式养殖,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六、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
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研究:加强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研究,了解其传播途径、病理特点和变异趋势,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技术支持与培训:加强科研机构与养殖企业的合作,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促进防疫措施的正确实施和科学应用。

七、建立紧急响应机制
1. 快速响应:建立健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紧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疫情发生后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2. 协作与合作:加强养殖企业、监管部门、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协作与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合力。

八、加强国际合作
1. 信息共享: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及时了解国际上的疫情动态,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跨国合作: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威胁,共享科研成果和防控经验。

九、危机公关和风险沟通
1. 及时发布信息:在疫情发生后,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告知公众病情和应对措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2. 建立风险沟通机制:建立公众与防疫部门之间的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虑,提供科学的解释和指导。

总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应急预案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协作。

只有通过有效的监测和预防措施,紧急响应机制,科研与技术支持,国际合作以及危机公关和风险沟通,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蔓延,保护猪类养殖业的稳定发展,确保人民的生活安全和经济利益。

各级政府、养殖企业、科研机构、监管部门和公众都应共同行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这一严重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