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自测

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第一部分填空题1、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
2、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
3、现代信用中最基本的两大信用形式是商业信用、银行信用。
4、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是商业信用。
5、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6、国家信用包括两种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
7、国家信用的产生与国家财政直接相关。
8、消费信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赊销,二是消费贷款。
9、国际商业信用是出口商用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有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方式。
10、根据出票人的不同,商业票据可分为商业本票(或期票)和商业汇票两种。
11、不是以商品交易为基础,而是专门为融通资金签发的一种票据称为融通票据。
12、早期的银行券是在商业票据流通的基础上产生的。
13、根据利率的决定主体不同,利率可分为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和公定利率。
14、按资金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是否变动,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15、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多数浮动利率都是以LIBOR 为参照指标而规定其上下浮动的幅度。
16、按利率水平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利率可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17、中央银行通过采用一些措施影响利率水平,其常用的方法或采取的措施有: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整其他基准利率。
第二部分选择题1、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 C 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储藏手段2、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是 C 。
A、银行信用B、国家信用C、商业信用D、消费信用1、 A 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A、银行信用B、国家信用C、商业信用D、消费信用4、 B 是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他在一定期间内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支付命令书,须经付款人承兑后方为有效票据。
A、期票B、汇票C、本票D、支票5、不是以商品交易为基础,而是专门为融通资金签发的一种票据,称为 D 。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信用、利息与利息率【圣才出品】

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1.名词解释(1)信用答: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偿还性和付息性是其基本特征。
信用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第二个职能是提供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信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的一个范畴,信用分配是建立在社会总资金运动中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基础上的第三次分配。
信用是一种动员暂时闲置资金的行为,在这种借贷行为中,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资金的使用权发生了转让,从而使各主体可支配的资金规模发生了变化,因此,信用没有自己独立的资金可分配领域,而是与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重叠,是建立在前两次分配基础之上的第三次资金分配。
经济学中,信用是一种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是在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后出现的。
这种借贷行为可以有两种表现方式:或是以收回为前提条件的付出即贷出;或是以保证归还为义务的获得即借入。
一般来说,贷者有权取得利息,借者必须支付利息。
因此,借贷行为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以偿还为前提条件,到期必须偿付;二是偿还时带有一个增加额—利息。
(2)商业信用答:(1)商业信用是厂商在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当商品交换发生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就产生了信用,由于这种延期支付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是在商品买卖过程中发生的,所以称其为商业信用。
(2)商业信用的特点:①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②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③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3)银行信用答:(1)银行信用是由银行、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
(2)银行信用的特点:①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
②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
③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④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对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需求不同。
(4)期票答:期票又叫商业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
第三章 利息和利息率(货币银行学-东北财经大学,艾洪德、张贵乐)

一 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客户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 款所取得的利息与存款本金的比率。存款利率的 高低与存款期限有关。存款期限越长,存款利率 越高,反之则相反。 贷款利率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 所收取的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一般 高于存款利率,它们之间的差额即为存贷利差。 存贷利差是传统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它直 接决定着银行的经济效益。
基准利率一般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基准利 率是一国利率体系中处于最低水平、影响力最大 的金融产品的利率,市场参与程度高,能客观反 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与其他利率有较强的关联 性;其次,便于中央银行调节以体现其政策意图; 第三 稳定性好、风险较小。
市场利率是指由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和风险 收益等因素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 一般来说,当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大于供给时,市 场利率就会上升;当资金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 利率就会下降。当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即资金运用的风险增加时,市场利率也会上升, 反之则会下降。
二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思路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中逐渐提出来的。我国在1978年以前的计 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基本上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 的高度集中严格管制的固定利率体制。利率管理 权限完全集中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利率的重 大调整须报请国务院批准,各级分行和专业银行 都无权变动利率,这是严格的僵化的管制利率体 制。 改革开放以后,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 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 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 管理体系。
或
1 名义利率 1 实际利率 1 通货膨胀率
名义利率 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 1 通货膨胀率
在连续计算复利的情况下,前式可以简化为
信用试题汇总

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信用是一种以偿还本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
信用工具是指用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
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信用工具主要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
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向这部分资金的使用者所收取的报酬。
利息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平均利润率、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预期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
当代主要的利率理论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一、填空题1.当货币执行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
2.按照信用资金的来源划分,国家信用包括和两种。
3.以利率在借贷期限是否变动可将利率划分为和两种。
4.消费信用的两种形式是和5.是出票人要求受票人在一定期间内向收款人支付一定的金额的支付命令书,经付款人承兑后方有效的票据。
6.利率的最高界限是7.按利率水平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可以划分为和8.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多数浮动利率都以为参照指标而规定其上下浮动的幅度。
9.古典学派认为,利率是由和两个因素决定。
10.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是、和。
11.按照债券的票面形式,可以分为和。
12.在计算利息额时有两种方法,一是,二是。
13.商业信用所提供的资本是,而银行信用所提供的资本是。
14.信用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和等。
15.中央银行采取一些手段措施来影响利率水平,其常用方法主要有、和等。
16.无担保品的债券又叫,发行全凭公司信用,无任何抵押品。
17.按照发行方式分,国家信用可分为和。
18.消费信用可以直接采取,也可以采取。
其中,分期付款和信用卡就属于。
19.消费贷款一般可以分为和。
20.租赁信用主要有、和。
21.是指出租人按承租人的要求购买租赁物,然后再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租赁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1.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是()。
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三)银行信用
• 是指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向社会和个 人提供的信用(借贷行为)。
• 银行信用活动包括两个方面: • 吸收存款和贷款 • 银行信用方式—存放款、贴现、抵押贷款等 • 银行信用优势:
– 克服局限性 :不受数量、方向、规模、地域、 期限等限制
• (一)高利贷信用 • (二)商业信用 • (三)银行信用 • (四)国家信用 • (五)消费信用 • (六)国际信用
(一)高利贷信用
• 最古老的信用形式 ,是高利贷资本的运动形式,以贷 款利率特别高为特征。是资本主义社会前的主要信用 形式。
• 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和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 者
– 规模大、成本小、风险小 – 可提供信用,而且可以创造信用
银行信用的特点
• 广泛性、间接性、综合性、创造性、稳定性 • 债权人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债务人是企业、
个人、政府
• 载体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不是处于产业循环 中的资本
• 商业信用的运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不一致的。 繁荣一致;危机银行供给减少,企业需求增加; 萧条银行供给增加,企业需求减少
– 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 金融中介机构的兴起与推动
–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信息/交易成本、巧合 – 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和创造信用 – 机构的多样化信用形式的多样化
(二)商业信用
• 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换直接联系 的信用形式。它以商品交换为基础。
• 商业信用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 • 商品交易(买卖行为)和债权债务(借贷行
式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 • 信用工具和金融工具的关系: • 金融工具都有是基于信用工具而产生,它们都是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 国际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 • 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 • 纽约同业拆借利率(NIBOR) • 新加坡同业拆借利率(CIBOR) • 香港同业拆借利率(HIBOR)
二、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01
平均利润率
是决定利息率的基本因素
02
资金供求状况
贷者和借者之间的竞争决定着 利息率的高低
2、历史演变
世界各国: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限制利率水平为主的金融管制制度 20世纪70年代——利率逐渐市场化 20世纪90年代——放弃管制型利率管理体制,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管理体制
中国: 计划经济体制下——直接管制型利率管理体制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由高度集中的直接管制型利率管理体制向市场化利率管理体制过度 1988年10月5日——《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初步确定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主体地位和 管理范围。 1990年——《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对利率管理的职责范围进行全面界定 1993年——提出改革的长远目标 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利率 1999年3月——《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进一步简化利率管理的种类
03
社会再生产状况
社会再生产状况决定着借贷资 本的供求
04
物价水平
物价上涨率高于名义利率,负 利率
05
国家经济政策
扩张——调低利率 紧缩——调高利率
06
国际利率
三、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一)古典利率理论
一(二、)信利用息的的本定质义 和
利息是剩余产 品价值的一部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1)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 利息
三、收益的资本化 所谓:“收益资本化”就是任何有收益 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 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额。 其计算公式是:P=B/r。其中,B 其计算公式是:P=B/r。其中,B代表 收益,P代表本金,r 收益,P代表本金,r代表利率。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 利息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 利息
把这个过程倒转过来,如果我们知道在未 来某一时点上有一定金额的货币,只要把 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就可以按现行利 率计算出要能取得这样金额的本利和现在 所必须具有的本金。这个本金称为现值。 如:5年后有一笔100000元的货币,假如 如:5年后有一笔100000元的货币,假如 利率不变,现值是: P=S/(1+r) P=S/(1+r)n =100000/(1+6%)5=74725.82(元) =74725.82(元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 利息
甲方案
年 份
乙方案 现值 5000.00 454.55 413.22 375.66 341.51 310.46 282.24 256.58 233.25 212.04 每年年初投资 额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现值 1000.00 909.09 826.45 751.31 683.01 620.92 564.47 513.16 466.51 424.10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 利息
按单利计算: 按单利计算: 利息 =100×120×1%+100×119×1%+…+100× =100×120×1%+100×119×1%+…+100×1 ×1% =100 ×1%×(120+119+…+1) 1%× 120+119+…+1) =100×1%× 120+1) =100×1%×[(120+1) ×120]/2=7260 本金=100×120=12000( 本金=100×120=12000(元) 本息和=19260( 本息和=19260(元)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二)利率结构
在不同类型的融资中,有不同的利率水平,就存 在着利率的结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利率的 风险结构和利率的期限结构。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二)利率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 环境与条件
• (一)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即由市场供求关系 决定利率水平; (二)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即一种利率变动,其 它利率随之变化的联动关系; (三)适当的利率水平,即利率水平不宜过低或过 高; (四)合理的利率结构,即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行业结构与地区结构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 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 为什么我国要进 行利率市场化改 革?
• 为什么应逐步放 松利率管制,实 行渐进式的利率 市场化改革?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总结
• 要理解利息,可以从债权人的角度看,也 可以从债务人的角度看,它都能表明利息 实际上是租用资金的价格。
• 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 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即是收益的资本化。 B=P×r
• 高利贷的利息来源是奴隶、农奴或小生产者所创 造的。体现了剥削关系。
• 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物 (双重支付和双重回流的分析)本质上是剩余价 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借贷 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瓜分剩余 价值的关系。
• 在社会主义社会,利息是调节经济生活的重要经 济杠杆之一,是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
– 到期收益率是指从债务工具上获得的报 酬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 要从现值的角度来考虑。不同种类的债 务工具,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不一样, 但其思想是相同的。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S P (1 r ) n 公式:
其中:I—利息额;P—本金金额;r—利息率;n—期限; S—本息合计
三、利率体系 利率体系是在一个经济运行体中存在的各种 利息率相互连结而形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利率 结构和利率间的传导机制。 利率体系结构包括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 和市场利率等。 利率间的传导机制:一是中央银行调整再贴 现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调 节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使市场利率向中 央银行的调节目标变动;二是中央银行在金融 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通过调 节货币供求状况来调节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 率。
(七)单利和复利 单利:计息时不论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所生 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的计息方法。公式: 公式: I P r n
其中:I—利息额;P—本金金额;r—利息率;n—期限 复利:是单利的对称,是计算利息额时要按一定的期限 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中重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直 至借贷期满的一种计算方法。
(五)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证券利率 存款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时付给存款 人的利息与存款额的比率。 贷款利率: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向客户 收取的利息和贷款本金的比率。 证券利率:各种有价证券的名义收益率,主要指 有价证券票面载明的收益率。 物价上涨率<存款利率<证券利率<贷款利率<平均 利润率 (六)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利率。 长期利率:一般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利率。
第二节 利率体系结构 一、利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利率的概念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所贷本金金 额的比率是反映借贷资本增值程度和利 息水平的数量指标。 2、利率的表示方法: 年利率(百分之几%)、月利率(千分 之几‰)和日利率(万分之几)。 我国常用分和厘表示利率,如年息3厘, 为3%;月息5厘。为0、5%(5‰)。
货币银行学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1)

上例:(1+5%)(1+4%)-1=9.2%
• 新中国成立以来,利息税曾三度被免征,而每一次 的变革都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 1959年
• 1993年
• 2008年10月9日
• 1999年10月31日前,不征收利息所得税 • 1999年11月1日至2007年8月14日,20% • 2007年8月15日至2008年10月8日,5% • 2008年10月9日后(含10月9日),免征
▲单利法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利息仅按借贷本金、利率和期限一 次计算。
▲其本利和的计算公式为: 利息(I)=本金(P)×利率(r)×期限(n) 本利和=本金+利息
S=P+I=P+P·r·n=P(1+r·n)
▲I为利息额、P为本金、r为利息率、n为借贷期限、S为本 金和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 第一年, S 1 P I 1 P P r P ( r1 ) • 第二年, S 2 P I 2 P P r 2 P ( 21 r ) • ……. • 第n年, S nP I nP( r 1n)
二、现值、终值与贴现
1、含义 • 现值是指未来金额的现在价值,把未来价
值折算成现值的过程称为贴现。 • 终值反映了按复利计息的资金的未来价值,
于0; 3、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小于0
时,即为负利率。
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 粗略计算方法 rip (1)
• 精确计算方法 i 1r 1
(2)
1p
r=(1+i)(1+p)-1 (3)
推导:
i
1 1
r p
1
i(1+p)=(1+r)-(1+p) r=i(1+p)- 1 + (1 + p) =i+ ip+ (1+p)- 1 =i(1+p) + (1+p)- 1 =(1+i)(1+p)- 1
货币银行学 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六、利率决定理论
均衡利率决定理论是利率理论的核心,它研究 的是利率总水平的变动由什么因素决定。最具 影响力的理论有:马克思的利率理论、实际利 率理论、流动偏好利率理论、借贷资金理论以 及IS——LM模型中的利率决定理论。
(一)马克思利率理论:理论的核心是平均利 润率决定利率。
(二)古典学派利率理论——储蓄投资理论 (三)凯恩斯利率理论——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利率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M=L1(Y)+L2
求可按不同的需求动机分为两个组成部分, 即L=L1+L2,L1是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 机的货币需求,又是收入的增函数,即L1 (Y);而L2是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它是利率的反函数,即L2(i)。
IS—LM曲线
i
LMΒιβλιοθήκη ieEO Ye
IS Y
S
O
Y
i B'
A' IS
O
Y
S
I=S
O i
i1
i2
I
IS
一、利率自由化(市场化)的涵义 二、金融自由化与利率自由化理论 三、国外利率自由化实践的经验教训 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是由央行设定基准利率,
各银行只能在此基础上至多上浮10%。各期限 利率高低,根本上还是由央行说了算。所谓利 率市场化,就是要取消各期限存款利率的央行 基准利率,由市场自行决定。比如在美国,除 了隔夜利率由美联储议息决定外,其余期限利 率均通过债券市场等市场价格来决定。
返回
二、金融自由化与利率自由化理论
(一)金融抑制论与金融深化论 1、金融抑制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
纳德.I.麦金农提出的——基本特征是低的 实际利率水平和有选择的信贷分配。 2、金融深化论是美国教授爱德华.肖提出 的 (二)理论的缺陷
上交大《金融学》第三章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复习思考题1.利息的计算方法有哪些?为什么复利反映利息的本质?(1)利息有两种基本计算方法:单利计算法与复利计算法。
(2)原因:利息是信用关系赖以生存的条件。
利息既是债权人的一项收入来源,也是债权人放弃资金流动性,暂时放弃其他赚钱机会的补偿。
经济社会中既然产生并长期存在着利息这一经济范畴,就表明了资金可以只依其所有权取得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其存在的合理性,使得复利的存在也具有了合理性。
因为按期结出的利息属于贷出者所有,贷出者有权对这部分利息的使用者收取利息。
因此,只有复利才能真正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
2. 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一般因素是什么?平均利润率;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预期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收支状况。
3. 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率理论有何不同?古典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均衡点。
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即利率提高,投资额下降;利率降低,投资额上升;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即储蓄额与利率成正相关关系。
凯恩斯完全抛弃了实际因素对利率水平的影响,其利率决定理论基本上是货币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数量,而货币需求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他认为,人们对收入有两种抉择,一是在总收入中确定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即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的选择;二是在储蓄总量确定后,具体储蓄形成的选择,即流动偏好的选择。
假定人们的收入支出只有两种资产的选择,即人们或者用其收入购买债券,从而获得利息;或者手持现金,从而满足其交易的需求和谨慎的需求和投机的需求。
凯恩斯认为,由于人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人们宁愿放弃债券投资可能带来的利息收入,也不愿放弃对流动性强的资产——现金的持有,即人们对货币具有流动性偏好。
人们进行债权投资可能带来的利息收入,是放弃流动性强的现金资产的报酬。
因此,由于流动性偏好所形成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4. 为什么利用IS-LM模型分析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一种一般均衡的利率决定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收入因素对利率的决定是有重要作用的,这种作用是通过对储蓄和货币需求的影响来实现的。
第3章 利息与利息率

居民在银行的储蓄不仅没给存款者带来收
入,就连本金的实际购买力也在日益下降。 老百姓的反应就是到银行排队取款,然后
抢购,以保护自己的财产,因此就发生了
1988年夏天银行挤兑和抢购之风,银行存 款急剧减少。
案例阅读: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表 中国的银行系统对三年定期存款的保值率(%)
季度 1988.4 1989.1 1989.2 1989.3 1989.4 年利率 9.71 13.14 13.14 13.14 12.14 通货膨胀补贴率 7.28 12.71 12.59 13.64 8.36 总名义利率 16.99 25.85 25.73 26.78 2l.50
第二节 利息率与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的含义 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预付借贷资金额的比 率。
利率(利息率)
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 比例。
利率=利息/本金
第二节 利息率与利率市场化
二、利率的种类 (一)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 (二)官定利率与公定利率 (三)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四)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五)国内利率与国际利率 (六)年率、月率、日率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变化
2007 年 1月 2007 年 2月 2007 年 3月 2007 年 4月 2007 年 5月 2007 年 6月 2007 年 7月 2007 年 8月
2.2
2000 年
2.7
2001 年
3.3
2002 年
3.0
2003 年
3.4
2004 年
4.4
2005 年
其中总名义利率等于年利率和通货膨胀补贴之和。
案例阅读: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三)经济周期(社会再生产状况)
马克思深入到生产领域,进一步研究影响借贷资本供求状况 的原因,详尽分析了资本主义产业周期不同阶段货币资本的 供求状况和利息率的变化情况。 危机阶段:工厂倒闭,商品积压,支付停滞,“借贷资本几 乎绝对缺乏”,利率会上升到最高限度; 萧条阶段:生产规模缩减,对资本需求进一步减少,因此利 率下降到最低程度; 复苏阶段:投资逐渐增加,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开始增长,利 率开始回升,但变化不大; 繁荣阶段:初期,生产虽迅速发展,但资本运营有序,资本 周转灵活,利率同样可维持较低水平;发展到后期,生产规 模继续扩大,而各种投机行为也使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大增, 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导致利率快速上升。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不是由借贷双方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 是由社会再生产状况决定的。 19
13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换算
物价上涨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因此,在借贷过程中,债权 人要承担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风险。 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是指包括了通货膨胀因 素的利率。通常金融机构公布或采用的利率都是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 (real interest rate) 是指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 下的利率,即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 粗略的换算公式: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应该考虑通货膨胀对利息部分同样有贬值的影响,所以精 确的换算公式应是: 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1+通货膨胀率)-1 判断利率的高低,不能只看名义利率,而必须以实际利率 为依据。
11
三、利息率的种类
按照利率作用的不同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非基准利率 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 利率 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可调整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 率 按照信用活动的期限长短可划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按照计息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单期利率与复期利率 按照计息期限的不同可划分为:年率、月率与日率 按照利率执行标准的不同可划分为:一般利率与差别利率 按照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信用
1.含义
银行等信用机构以货币形态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2.特征
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 信用对象是货币资本; 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3.优越性
银行信用规模大,不受运动方向的限制,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4.信用工具
银行券、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
国家信用
1.含义
国家作为债务人,举债筹集资金的行为
3.流动性升水理论:
长期债券比短期债券有更大的市场风险,对放弃流动性要给 予补偿,因此,长期利率应高于短期利率 。
美国的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r
LFs
LFd LFs, LFd
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
利率由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总均衡所决定。
特点:利率决定取决于储蓄供给、投资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这四个因 素,并与收入水平同时决定。
r
LM
IS Y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2)复利法
第二节 利息与利息率
三、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
1、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金供求关系 3、预期通货膨胀率 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5、国际收支状况
第二节 利息与利息率
四与实际利率
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公定利率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分析金融资产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主要有以 下三类理论:
1.预期假说:
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的关系取决于现期短期利率与预期未来 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 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债券在整个期限内 各阶段短期利率的算术平均值 。
2.市场分割理论:
借贷双方根据对资金的实际运用而选择借贷期限,这就出现 相对独立的长短期资金,使市场形成不同的利率水平。
Chapter3
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 信用
二、信用的形式
1.高利贷信用 2.商业信用 3.银行信用 4.国家信用 5.消费信用 6.国际信用
第一节 信用
三、信用工具
1.信用工具的演变 2.信用工具种类
(1)短期信用工具 (2)长期信用工具——股票、债券 (3)不定期信用工具——银行券
本章结束,谢谢观看
高利贷信用
1.高利贷信用的产生 2.高利贷信用的特征 3.高利贷信用的本质 4.高利贷信用的作用
商业信用
1.含义
企业间用赊账和预付方式买卖商品时提供的信用
2.特征
信用范围局限于企业; 信用对象是商品资本; 信用载体是商业票据,与产业资本运动相一致;
3.局限性
商业信用的规模有限; 商业信用运动方向受到限制; 商业票据流通局限在一定范围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
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 所决定;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 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 系;中央银行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 2.利率市场化的条件: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 完善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商业银行的规范经营和公 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中央 银行有效监管是利率市场化的保证。 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顺序: 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 后城镇;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循序渐 进。
第一节 信用
四、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1.促进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 3.加快资本集中,推动经济增长 4.调节经济结构
第二节 利息与利息率
一、利息的含义及其来源
1.利息的含义
节欲论 时差利息论 流动偏好论 马克思观点:利息是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
2.利息来源
利息来源于剩余产品或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二节 利息与利息率
二、利息率及其计算
1.含义
利息率是利息对本金的比率。 附表 我国现行的利率水平(2008.12)
2.利息率的计算
利息率= 利息额/借贷资金额 × 100% 利率可分: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利率计算可分:
(1)单利法 SS=P(P1+(1r×nr))n
一国的利率体制即一国对利率管理制度总和, 包括利率政策、利率决定机制、利率变动幅度的有关 规定。
目前世界各国的利率体制主要有: 利率管制和利 率市场化。
我国的利率体制: 1949年到1983年,高度集中的利率管制; 1983年,利率管制下的有限浮动利率体制。 1996年开始,我国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第四节 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
2.特征
信用主体是国家,债务凭证流动性高,风险小
3.信用工具
国债、国库券、专项债券
消费信用
1.含义
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2.消费信用主要形式。
赊销——分期付款、信用卡 消费贷款——信用贷款、抵押贷款
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的借贷行为,它本质上是资本输出的一种方式。
1.国际商业信用——来料加工、补偿贸易
2.国际银行信用
(1)出口信贷——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2)进口信贷
3.政府间信用
信用工具的演变
口头信用
挂帐信用 书面信用
短期信用工具
短期信用工具
商业票据 银行票据
信用证
商业本票 商业汇票 融通票据
银行汇票
银行本票 支票
旅行支票
商业信用证 旅行信用证
我国现行的存款利率水平 2008.12.23
第二节 利息与利息率
五、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1.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2.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利率变动影响经济的渠道
第三节 利率理论
一、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二、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 三、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第四节 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
一、我国的利率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