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

合集下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文本资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文本资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强制性条文内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号)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其中有5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现将该52条强制性条文摘录如下:一.第一章“总则”部分第 1.0.2 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 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二.第三章“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部分第3.1.1条: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类、乙类、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第3.1.3条: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另外,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流程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流程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流程1.确定结构的使用目标和功能要求。

Determine the intended use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structure.2.收集并分析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参数。

Collect and analyze seismic parameters of the projectsite.3.选择合适的地震设计参数。

Select appropriate seismic design parameters.4.确定结构的受力形式和工作性能。

Determine the force form and work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5.选择合适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案。

Choose a suitable seismic design scheme for the structure.6.进行结构的抗震分析和计算。

Carry out seismic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structure.7.确定结构的抗震构造形式。

Determine the seismic structural form of the structure.8.设计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措施。

Design seismic measures for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9.确定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

Determine the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level of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10.设计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连接设计。

Design seismic connections for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11.进行非结构构件的抗震验算。

Carry out seismic verification for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Determine the materials and types of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13.设计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支撑和加固措施。

非结构构件及楼层设有大型设备时的抗震设计

非结构构件及楼层设有大型设备时的抗震设计

非结构构件及楼层设有大型设备时的抗震设计摘要:一般来说,建在地面上的建筑物对地震作用有放大作用,对于自振周期Tg=0的绝对刚体,其地震影响系数α=0.45αmax,其中0.45=1/2.25),也就是说质点的振动加速度与地面加速度相等,没有放大。

而对于Tg≥0的结构基本都有放大作用。

类似的问题还反映在抗震规范4.1.8条局部突出地形的放大作用,要将建在孤立山丘、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的建筑也应乘以1.1~1.6的放大系数。

同样,置于建筑物某楼层上的附属体系相对于某楼层的振动同样也有放大作用,如果说建筑物对地面振动为“一次放大”的话,则楼面对附属体系振动放大可称为“二次放大”。

实际上,建筑物对地面震动不仅有放大作用,还有滤波作用。

使楼层振动具有较明显的以构筑物基频为主的简谐振动特征,如果附属体系基本周期与建筑物基本周期相近,则将落入共振区,加大设备的地震作用。

这一点与场地的卓越周期对建筑的影响也是相似的。

关键词:抗震设计;共振区;楼面反应谱;二次分析地震时主结构与附属体系必然相互影响,影响主结构与附属体系相互作用强弱的因素包括:1质量比:当附属与主系统楼层的质量比大于0.001时,附属系统对主系统相应楼层的反应有明显影响;2周期比:当附属与主系统自振周期接近时,二系统将产生共振,出现“吸振器效应”,此时附属系统出现强烈振动,而主系统的反应大大减弱;3非经典阻尼比:当二系统的阻尼特性不一致时,总系统具有非经典阻尼性质,在共振区的影响不容忽视;4多质点激励:当附属系统在主系统不同楼层有支点时,不同支点的相互运动将通过附属系统进行变性协调,从而产生附加力。

涉及到附属体系地震作用计算内容的规范,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外,还有《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2015、《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工业企业电气设备抗震设计规范》GB50556-2010、《石油化工钢制设备抗震设计标准》GB/T50761-2018、《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50267-97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整理ppt
1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 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 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 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 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 平均值的1.5 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 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整理ppt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 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 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 局部变形的影响;
5.4.3、 • 6.1.2、6.3.3、6.3.7、6.4.3、 • 7.1.2、7.1.5、7.1.8、7.2.4、7.2.6、7.3.1、7.3.3、
7.3.5、7.3.6、7.3.8、7.4.1、7.4.4、7.5.7、7.5.8、 • 8.1.3、8.3.1、8.3.6、8.4.2、8.5.1、 • 10.1.3、10.1.12、10.1.15、 • 12.1.5、12.2.1 12.2.9
整理ppt
•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同—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 的地基上;
2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 用桩基;当采用不同基础类型或基础埋深显 著不同时,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的 沉降差异,在基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 取相应措施。 3 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 不均匀土时,应根据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其 它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
• 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
• 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
• 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
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 度和承载力突变。
整理ppt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条文解读及设计案例分享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条文解读及设计案例分享

0.90(1.20)
1.40
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注1: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不多,具体项目需要和结构设计师了解。
注2:本表格是建筑机电抗震设计的一个主要使用表格,地震作用的计算需要
查本表得到项目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By Mike

By Mike
8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981-2014)
2 术语和符号 2.1.1 抗震设防烈度 注:可以查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找到项目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 2.1.2 抗震设防标准 注:根据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2.1.3 地震作用 注:常说的地震荷载,本规范主要考虑水平地震作用。 2.1.4 建筑机电工程设施 注:水、暖、电、工业等各专业管线设备等 2.1.5 抗震支承 注:由锚固体、加固吊杆、斜撑和抗震连接构件组成的构件。

By Mike
5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981-2014)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设计基本要求 4 给水排水 5 暖通空调 6 燃气 7 电气 8 抗震支架 附:条文说明

By Mike
6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981-2014)

By Mike
4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981-201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 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 设计。
3.7.2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 负责进行。
0.45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阶段,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维护人员及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下面是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第一、地震烈度区划: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并参考相关规范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能够满足当地的地震需求。

第二、设计基本规定:建筑物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范要求,并按照工程结构等级确定受力构件的设计标准。

第三、结构基本要求:建筑物的结构应具备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包括使用适当的构件和材料、合理布置结构、设置有必要的加固措施、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等。

第四、抗震设计负荷、组合和容许值: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设计地震动力荷载、荷载组合以及结构的抗震容许值,以满足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要求。

第五、结构材料:建筑物抗震设计应采用符合相关规范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第六、结构形式和布置:结构形式和布置应选取合适的形式,以满足建筑物对抗震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如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等。

第七、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和抗震需求,进行合理的构件设计,包括梁、柱、墙体、地基等。

第八、非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还应考虑非结构构件的设计,如天井、管道、设备等,以确保它们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造成破坏。

第九、施工技术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还要求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工艺和技术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第十、检验和验收:建筑物抗震设计完成后,应进行相应的检验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总之,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文件。

它包含了地震烈度区划、设计基本规定、结构要求、负荷和容许值、材料选择、非结构构件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要求等内容。

GB50011-2010(2016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

GB50011-2010(2016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
2、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 度地区的建筑及行业有特殊要求 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3、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 件(图件)确定。(1.0.4)—强条
一、总则及术语
地震作用计算只是抗震的一小部分,主要应在概念上 进行抗震设计,抗震措施至关重要!
一、总则及术语
调整后,新的地震动区划图设防要求普遍提高: (1)7度以上的地区面积从49%上升到58%; (2)8度以上的面积从12%增加到18%; (3)全国县级以上城市12.5%设防水平变化较大: (4)0.05g提高至0.10g或0.15g:6.9%; (5)0.10g或0.15g提高至0.20g:4.6%。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 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四、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5、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 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 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 ,混凝土强度 等级不宜小于C30 ,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 筋率不宜小于0.25%。 (2)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 应纵向钢筋的1. 1 倍。 (3)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 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 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 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仁 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 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 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农村住宅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13(J)T 197-2015

农村住宅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13(J)T 197-2015

DB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DB13(J)/T197—201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3245—2015农村住宅建筑抗震设计规程Seismic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ruralresidential buildings2015—10—14发布2015—12—01实施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农村住宅建筑抗震设计规程Seismic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ruralresidential buildingsDB13(J)/T197—2015主编单位: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批准部门: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15年12月1日1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农村住宅建筑抗震设计规程Seismic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rural residential buildingsDB13(J)/T197—2015﹡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号)石家庄市红旗印刷厂印刷﹡开本:850mm×1168mm1/32印张:xx字数:xx千字2015年12月第一版2015年12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000册定价:25.00元统一书号:155160·726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冀建质〔2015〕81号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农村住宅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的通知各设区市、定州市、辛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设局),华北石油管理局: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度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第二批编制计划》(冀建质〔2014〕65号)要求,由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农村住宅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经组织审查,批准为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号为DB13(J) /T197—2015,自2015年12月1日起实施。

本规程由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由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

建筑中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设计要点

建筑中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设计要点

结构的连接 , 或因屋面防水油毡嵌入墙体而使女儿墙根部截 面削弱 ,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 目标应与主体结构体系的三水准设防 目 地震时常在女儿墙根部与屋面交接处出现局部水平裂缝和通圈水平 标相协调衔接 , 容许非结构构件的损坏程度略大于主体结构, 但不得 裂缝 , 严 重 者整 片墙 体外 闪 。 危及安全。 我 国规范采用不同的计算系数和抗震措施 , 把非结构构件 为提高砖砌女儿墙的抗震性能 , 减轻地震灾害 , 采用砖砌女儿墙 的抗震设防要求大致分为高 、 中、 低三个层次 。 时 应满 足 以下 要 求 : 1 ) 不宜 将 女 儿墙 直 接砌 在屋 面板 上 ; 2 ) 避免 因屋 2 . 1 高要求 : 外观可能损坏但不得影响使用功能和防火能力 , 安全玻 璃可能裂缝 ; 可经受相连结构构件出现 1 . 4 倍 以上设计挠度的变形。 2 . 2 中等要求 : 使用功能基本正常或可很快 恢复 , 构件耐火极限时间 减少 l / 4 , 强化玻璃破碎 , 其它玻璃无下落 ; 可经受相连结构构件出现 设计 挠度 的变形 。 面板插人墙 内而使女儿墙根部与主体结构过度削弱 ; 3 )宜在女儿墙 根 部油 毡 翻起 处用 豆石 混凝 土 压牢 ,以免 因 油毡 嵌 入而 削 弱女 儿 墙 根部截面 ; 4 ) 女儿墙顶部应采用现浇通长钢筋} 昆 凝土压顶 ; 5 ) 在女儿
民营 科技2 0 1 4 年第3 期
工程科 技
占 建筑 中非结构构 件 的抗震性 能设 计要
●● -
赵 文 杰
( 广西荣泰建筑设计 有限责任公 司桂林分公 司, 广西 桂 林 5 4 1 0 0 4)
摘 要: 抗震设计是整 个建 筑结 构设 计的重要 内容 , 在设计 i f - 作 中, 非结构构件 的抗震 性能设计也是整 个抗震设计 的重要 组成部 分。现针对非结构构件在 地震 中破坏 的现 象、 震害情况 , 分析破 坏原 因, 给 出了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 目标。基 于建筑物性 能的基本 思 想, 结合非结构构件的性 能设计要求 , 讨论 了非结构构件和 附属设备的抗震设计基本计算要 求 , 提 出了相应的抗震设 防技 术措施 , 以提 高其 抗 震 能 力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其中有5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现将该52条强制性条文摘录如下:一.第一章“总则”部分第 1.0.2 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 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二.第三章“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部分第3.1.1条: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类、乙类、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第3.1.3条: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另外,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第3.3.1条: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0
① 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 递途径 。 这既有利于地震传力路线不间断 , 实现 合理的传力机制 , 还有利于保证计算分析更符合 结构的实际地震行为 。 ② 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 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 或对重力 的承载能力 。
21
③ 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能力 、 良好的变形能 力和耗能能力 。 抗震结构主要依赖结构和构件的 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 , 抗震设计中 应发挥和提高 结构和构件的延性 , 并采取措施使结构的破坏模 式有更合理的变形和耗能机制 , 达到预期的抗震 能力 。
23
2 ) 结构构件层面 抗震设计要求结构构件及连接应具有良好的变 形能力 。 不同材料的构件 , 改善其变形能 力的原则和途径也是不同的 , 如对于砌体等脆性 材料构件 , 可利用 约束条件 ( 如 圈 梁 、 构造 柱等 ) 来增强变形能力及稳定性 ; 对于混凝土构 件 , 应避免剪切 、 混凝土压溃 、 粘结失效等脆 性破坏 ;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 应配有足够的 非预应力筋 ; 对于钢结构构件 , 应避免失稳破坏 等。
3
( 4 ) 建筑抗震设计其概念设计至关重要 大量的震害表明 : 建筑抗震设计仅仅依靠计 算是不够的 , 计算设计只解决了问题的一方面 , 还需要依赖工程实践和经验总结出 的 、 许多目前 甚至还无法用计算说明的概念和措施 。 ( 5 ) 建筑抗震设计实质上在于引导一种预 期的结构破坏模式 抗震设计的难点不在于使结构不破坏 , 而在 于使结构在多遇地震下不破坏 、 在设防烈度下产 生可接受的破坏 、 在罕遇地震下产生不致倒塌的 破坏 。
19
2.4.4 结构体系 合理的结构体系是经济有效地实现抗震设防目 标的基本前提 。 抗震设计从结构体系 和结构构件 两个层面提出了 结构抗震体系概念设计的基本原 则。 1 ) 抗震结构体系层面 结构体系的选择是综合技术经济问 题 , 涉及 建筑的重要性 、 设防烈度 、 房屋高度 、 场地 、 地基与基础 、 材料和施工技术条件等众多 因 素 。 单从抗震角 度考虑 , 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 应 体现出 足够的抗震承载能力 , 良好的变形能力 、 耗能能力 , 以 及合理的破坏模式 。

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设计

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设计

浅析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设计摘要:结构中的非结构构件长期以来被视为主体结构的次要体系,被设计人员忽视,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在地震造成的震害中发现:震后大多数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基本无损坏,但许多非结构构件开裂受损严重,很多非结构构件坠落造成重要设备的损坏和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加以认真对待。

关键词:建筑结构;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一、非结构构件的定义与分类[1]非结构构件应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支撑于建筑结构的附属机电设备。

从抗震的角度来说,非结构构件是指在主体结构设计中可以忽略的,或者尚无法计算的建筑构件或其附加构件。

其中非结构构件又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附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雨篷、高低跨封墙等),第二类为装饰物(如,贴面、顶棚、悬吊重物等),第三类为非结构墙体。

二、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原则上要与主体结构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裂”相协调。

在多遇地震下,建筑非结构构件不宜有破坏;在设防烈度地震下,建筑非结构构件可以比结构构件有较重的破坏,但不应伤及人,特别是避免发生次生灾害的破坏;在罕遇地震下,可能有较重的破坏,但应避免发生重大次生灾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日渐增高,建筑的非结构构件的造价占总造价的主要部分,抗震设防将不仅是保护生命安全,而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生活。

三、非结构构件对抗震计算的影响和计算方法[1]1. 建筑结构抗震计算不应仅仅考虑主体结构构件的计算,还应计入非结构构件的影响:(1)地震作用计算时,应计入支承于结构构件的建筑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重力。

(2)对柔性连接的建筑构件,可不计入刚度;对嵌入抗侧力构件平面内的非结构构件,可采用周期调整等简化方法计入其刚度影响;一般不应计入其抗震承载力,当有专门的构造措施时,可按有关规定计入其抗震承载力。

(3)对需要采用楼面谱计算的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宜采用简化模型计入设备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 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 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 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 的80%
26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 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 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 1.25~2.0 的增大系数;
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 依 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
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 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65%。
15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
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 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 烈度为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 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16
• 建筑场地为III、IV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 速度为0.15g 和0.30g 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 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 度(0.20g) 和9 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
• 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
• 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
• 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
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 度和承载力突变。
21
表 3.4.3-1 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扭转不规则

16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

16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

第十六讲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戴国莹抗震设计中的非结构构件通常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固定于建筑结构的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支架。

建筑非结构构件指建筑中除承重骨架体系以外的固定构件和部件,主要包括非承重墙体,附着于楼面和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构件和部件、固定于楼面的大型储物架等;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指与建筑使用功能有关的附属机械、电气构件、部件和系统,主要包括电梯,照明和应急电源、通信设备,管道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公用天线等。

一、抗震设防目标非结构的抗震设计所涉及的设计领域较多,一般由相应的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建筑设备专业等有关工种的设计人员分别完成。

目前已有玻璃幕墙、电梯等的设计规程,一些相关专业的设计标准也将陆续编制和发布。

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主要规定了主体结构体系设计中与非结构有关的要求。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要与主体结构体系的三水准设防目标相协调,容许非结构构件的损坏程度略大于主体结构,但不得危及生命。

其抗震设防分类,各国的抗震规范、标准有不同的规定,我国新规范将采用不同的计算系数和抗震措施来表征,把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要求,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要求时,外观可能损坏而不影响使用功能和防火能力,安全玻璃可能裂缝;中等要求时,使用功能基本正常或可很快恢复,耐火时间减少1/4,强化玻璃破碎,其它玻璃无下落;一般要求,多数构件基本处于原位,但系统可能损坏,需修理才能恢复功能,耐火时间明显降低,容许玻璃破碎下落。

二、基本计算要求世界各国的抗震规范、规定中,有60%规定了要对非结构的地震作用进行计算,而仅有28%对非结构的构造做出规定。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GBJll89)主要对出屋面女儿墙、长悬臂附属构件(雨棚等)的抗震计算做了规定。

新规范明确结构体系计算时如何计入非结构的影响,以及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的基本计算方法。

1.非结构对结构整体计算的影响在结构体系抗震计算时,与非结构有关的规定是:1)结构体系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计入支承于结构构件的建筑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重力。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 jgj339-2015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 jgj339-2015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 jgj339-2015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 jgj339-2015
《建筑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2015)是根据《建筑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153-2003)的要求完善修订而成,结合新的地震灾害作用和新的设计要求,增设了地震相关知识和地震破坏机理,扩大了非结构构件的选用范围,全面提出了可行的设计措施和结构形式,符合国家对建筑经济、安全可靠、防灾减灾等有关政策及要求。

规范包括了建筑非结构构件及其设计内容,及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要求、性能试验要求等内容,以及美观性和特殊要求的设计规定。

并根据结构素材及构件类型的不同,列出了详细的设计规定和抗震表,提供了具体并可行的设计建议,并重点解释了新材料或新技术和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修订动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修订动态

立基础或支承结构的地震反应谱峰值或加速度时程峰值和频谱
特征不同,估计可能造成的扭转反应。
4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5)
第14章和附录N: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单建式地下建筑
◆地下通道
◆地下空间综合体等
5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6) 4条原则
对选定的性能目标进行分析论证
性能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性能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不同性能目标的抗震计算要求 推荐方法 抗震性能设计的参考方法(附录M)
19
承载力设计方法
(2)结构构件承载力按不考虑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的设计值复核 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G SGE E SEK ( I , ) R RE
I—设防烈度地震动或罕遇地震动,隔震结构包含水平向 减震影响; ζ—考虑部分次要构件进入塑性的刚度降低或消能减震结构附 加 的阻尼影响。 设计值复核,需计入作用分项系数、抗力的材料分项系数、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不计入不同抗震等级的内力调整系数.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2 的要求; 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1 的要求。
13
从抗震能力的等能量原理,当承载力提高一倍时,延性 要求减少一半,构造所对应的抗震等级大致可按降低一度的 规定采用。延性的细部构造,对混凝土构件主要指箍筋、边 缘构件和轴压比等构造,不包括影响正截面承载力的纵向受 力钢筋的构造要求;对钢结构构件主要指长细比、板件宽厚 比、加劲肋等构造。
R /FEk
17结构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承载力参考指标18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承载力参考指标示例性能要求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性能1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关规定完好承载力按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复核基本完好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复核性能2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关规定基本完好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复核有轻微塑性变形承载力按极限值复核性能3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关规定轻微损坏承载力按标准值复核有明显塑性变形承载力达到极限值后降低少于5性能4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关规定轻中等破坏承载力按极限值复核不严重破坏承载力达到极限值后降低少于10191设防烈度下结构构件承载力按考虑地震效应调整的设计值复核时应采用对应于抗震等级而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基本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第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第1.0.5条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第1.0.6条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1 术语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第2.1.2条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建筑中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设计要点

建筑中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设计要点

安全度, 弥补了单框架在强震情况下结构整体 的抗震能力差 的不足 。本工程 主 厂 房B 列 柱 截 面 适 当 增 大 为7 0 0×1 8 0 0( 8 0 0×1 8 0 0 ) , C 列 柱 截 面为 7 0 0× 1 6 0 0 ( 8 0 0×1 6 0 0 ) , 全截面配筋率小于3 . O %, 轴压 比控制在0 . 7 3 以下。
控 制点
位 置
【 2 ] 由丽 雯, 刘 文 生. 考 虑 附加 应 力 的 采动 沉 陷 区 建 筑物 设 计 Ⅱ ] . 辽 宁科 技 大 学
学报 . 2 0 1 1 ( 0 3 )
[ 3 ] Ng, 姜振泉, 雷娟, 李彦彬. 深部开采煤层底板采动变形破坏规律研 究Ⅱ J 矿
业 安 全 与环保 2 0 1 3 ( 0  ̄
优化梁柱断面后 , 适当增大框架梁柱断面, 降低了轴压 比, 提高了结构的 构成 的 现浇 钢筋 混凝 土 多层 单跨 框排 架 结构 形 式 。
( 上接第7 5 页) 测, 对于出现变形等质量问题时 , 应及时进行检测评估并在必 要和可行情况下进行加固处理 , 以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可靠性 , 确保使用安全。 参 考 文献 : [ 1 1 4  ̄智超, 李胡. 采动区建筑物的保护措施研 究 山西建筑. 2 0 1 1 ( 0 4 ) ( 上接第7 9 页) 从结果来看 , 拱肋的最大位移均发生在跨中位置 , 且东西
4 、 结束 语
形要求提供相应 的材料,而不是由非结构的材料决定结构体系的变形要求 ; 如今的建筑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对建筑物抗震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玻璃幕墙, 《 建筑幕墙》 标准中已规定其平面 内变形分为五个等级 , 最大为 应该充分做好对地震灾害的有效防范 , 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保护人们 1 /1 0 0, 最小 为 1 /4 0 0 。 的财产安全, 在地震等灾害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对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

第十六讲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戴国莹抗震设计中的非结构构件通常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固定于建筑结构的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支架。

建筑非结构构件指建筑中除承重骨架体系以外的固定构件和部件,主要包括非承重墙体,附着于楼面和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构件和部件、固定于楼面的大型储物架等;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指与建筑使用功能有关的附属机械、电气构件、部件和系统,主要包括电梯,照明和应急电源、通信设备,管道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公用天线等。

一、抗震设防目标非结构的抗震设计所涉及的设计领域较多,一般由相应的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建筑设备专业等有关工种的设计人员分别完成。

目前已有玻璃幕墙、电梯等的设计规程,一些相关专业的设计标准也将陆续编制和发布。

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主要规定了主体结构体系设计中与非结构有关的要求。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要与主体结构体系的三水准设防目标相协调,容许非结构构件的损坏程度略大于主体结构,但不得危及生命。

其抗震设防分类,各国的抗震规范、标准有不同的规定,我国新规范将采用不同的计算系数和抗震措施来表征,把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要求,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要求时,外观可能损坏而不影响使用功能和防火能力,安全玻璃可能裂缝;中等要求时,使用功能基本正常或可很快恢复,耐火时间减少1/4,强化玻璃破碎,其它玻璃无下落;一般要求,多数构件基本处于原位,但系统可能损坏,需修理才能恢复功能,耐火时间明显降低,容许玻璃破碎下落。

二、基本计算要求世界各国的抗震规范、规定中,有60%规定了要对非结构的地震作用进行计算,而仅有28%对非结构的构造做出规定。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GBJll89)主要对出屋面女儿墙、长悬臂附属构件(雨棚等)的抗震计算做了规定。

新规范明确结构体系计算时如何计入非结构的影响,以及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的基本计算方法。

1.非结构对结构整体计算的影响在结构体系抗震计算时,与非结构有关的规定是:1)结构体系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计入支承于结构构件的建筑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讲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戴国莹抗震设计中的非结构构件通常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固定于建筑结构的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支架。

建筑非结构构件指建筑中除承重骨架体系以外的固定构件和部件,主要包括非承重墙体,附着于楼面和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构件和部件、固定于楼面的大型储物架等;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指与建筑使用功能有关的附属机械、电气构件、部件和系统,主要包括电梯,照明和应急电源、通信设备,管道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公用天线等。

一、抗震设防目标非结构的抗震设计所涉及的设计领域较多,一般由相应的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建筑设备专业等有关工种的设计人员分别完成。

目前已有玻璃幕墙、电梯等的设计规程,一些相关专业的设计标准也将陆续编制和发布。

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主要规定了主体结构体系设计中与非结构有关的要求。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要与主体结构体系的三水准设防目标相协调,容许非结构构件的损坏程度略大于主体结构,但不得危及生命。

其抗震设防分类,各国的抗震规范、标准有不同的规定,我国新规范将采用不同的计算系数和抗震措施来表征,把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要求,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要求时,外观可能损坏而不影响使用功能和防火能力,安全玻璃可能裂缝;中等要求时,使用功能基本正常或可很快恢复,耐火时间减少1/4,强化玻璃破碎,其它玻璃无下落;一般要求,多数构件基本处于原位,但系统可能损坏,需修理才能恢复功能,耐火时间明显降低,容许玻璃破碎下落。

二、基本计算要求世界各国的抗震规范、规定中,有60%规定了要对非结构的地震作用进行计算,而仅有28%对非结构的构造做出规定。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GBJll89)主要对出屋面女儿墙、长悬臂附属构件(雨棚等)的抗震计算做了规定。

新规范明确结构体系计算时如何计入非结构的影响,以及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的基本计算方法。

1.非结构对结构整体计算的影响在结构体系抗震计算时,与非结构有关的规定是:1)结构体系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计入支承于结构构件的建筑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重力。

2)对柔性连接的建筑构件,可不计入其刚度对结构体系的影响;对嵌入抗侧力构件平面内的刚性建筑构件,可采用周期调整系数等简化方法计入其刚度影响;当有专门的构造措施时,尚可按规定计入其抗震承载力。

3)对需要采用楼面谱计算的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应采用合适的简化计算模型计入设备与结构体系的相互作用。

4)支承非结构构件的部位,应计入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效应所产生的附加作用。

2.非结构自身计算要求对于非结构自身设计时,有关的计算规定是:1)非结构构件自身的地震力应施加于其重心,水平地震力应沿任一水平方向。

2)非结构构件自身重力产生的地震作用,一般只考虑水平方向,采用等效侧力法;当建筑附属设备(含支架)的体系自振周期大于0.1s,且其重力超过所在楼层重力的1%,或建筑附属设备的重力超过所在楼层重力的10%时,如巨大的高位水箱、出屋面的大型塔架等,则采用楼面反应谱方法。

3)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除了自身质量产生的惯性力外,还有地震时支座间相对位移产生的附加作用,二者需同时组合计算。

非结构构件因支承点相对水平位移产生的内力,可按该构件在位移方向的刚度乘以规定的支承点相对水平位移计算。

非结构构件在位移方向的刚度,应根据其端部的实际连接状态,分别采用刚接、铰接、弹性连接或滑动连接等简化的力学模型。

相邻楼层的相对水平位移,可按规定的限值采用;防震缝两侧的相对水平位移,宜根据使用要求确定。

3.关于等效侧力法计算当采用等效侧力法时,非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下列公式计算:F=γεδ1δ2αmax G (16.1)式中F─沿最不利方向施加于非结构构件重心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γ─非结构构件功能系数,取决于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和使用要求,由相关标准根据建筑设防类别和使用要求等确定;一般分为1.4、1.0、0.6三档;ε─非结构构件类别系数,取决于构件材料性能等因素,由相关标准根据构件材料性能等因素确定;一般0.6~1.2范围内取值;δ1─状态系数;对预制建筑构件、悬臂类构件、支承点低于质心的任何设备和柔性体系宜取2.0,其余情况可取1.0;δ2─位置系数,建筑的顶点宜取2.0,底部宜取1.0,沿高度线性分布;对新规范要求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结构,应按其计算结果调整;α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多遇地震的规定采用;G─非结构构件的重力,应包括运行时有关的人员、容器和管道中的介质及储物柜中物品的重力。

下列非结构构件的类别系数和功能系数可供参考:表16-1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类别系数和功能系数4.关于楼面谱计算“楼面谱”对应于结构设计所用“地面反应措”,即反映支承非结构构件的结构自身动力特性、非结构构件所在楼层位置,以及结构和非结构阻尼特性对地面地震运动的放大作用。

当采用楼面反应谱法时,非结构通常采用单质点模型,其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下列公式计算:F=γεβs G (16.2)式中βs─非结构构件的楼面反应谱值,取决于设防烈度、场地条件、非结构构件与结构体系之间的周期比、质量比和阻尼,以及非结构构件在结构的支承位置、数量和连接性质。

对支座间有相对位移的非结构构件则采用多支点体系,按专门方法计算。

计算楼面谱的基本方法是随机振动法和时程分析法,当非结构构件的材料与结构体系相同时,可直接利用一般的时程分析软件得到;当非结构构件的质量较大,或材料阻尼特性明显不同,或在不同楼层上有支点,需采用第二代楼面谱的方法进行验算。

此时,可考虑非结构与主体结构的相互作用,包括“吸振效应”,计算结果更加可靠。

采用时程分析法和随机振动法计算楼面谱需有专门的计算软件。

北京长富宫为地上25层的钢结构,前六个自振周期为3.45s, 1.15s, 0.66s, 48s, 0.46s, 0.35s。

采用随机振动法计算的顶层楼面反应谱如图16.1所示。

图16.1长富宫顶楼面反应谱5.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效应组合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包括自身重力产生的效应和支座相对位移产生的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一般应按结构构件的规定计算;幕墙需计算地震作用效应与风荷载效应的组合;容器类尚应计及设备运转时的温度、工作压力等产生的作用效应。

非结构构件抗震验算时,摩擦力不得作为抵抗地震作用的抗力;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连接件可采用1.0,其余可按相关标准的规定采用。

建筑装修的非结构构件,其变形能力相差较大。

砌体材料组成的非结构构件,由于变形能力较差而限制在要求高的场所使用,国外的规范也只有构造要求而不要求进行抗震计算;金属幕墙和高级装修材料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国外通常由生产厂家按结构体系设计的变形要求提供相应的材料,而不是由非结构的材料决定结构体系的变形要求;对玻璃幕墙,《建筑幕墙》标准中已规定其平面内变形分为五个等级,最大为1/100,最小为1/400。

二、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新规范对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布置和选型做了基本规定,并将89规范各章中有关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构造要求汇总在一起,包括:1.结构体系中,设置连接建筑构件的预埋件、锚固件的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以承受建筑构件传给结构体系的地震作用。

2.非承重墙体的材料、选型和布置,应根据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建筑体型、结构层间变形、墙体抗侧力性能的利用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应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刚性非承重墙体的布置,应避免使结构形成刚度和强度分布上的突变。

3.墙体与结构体系应有可靠的拉结,应能适应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8、9度时应有满足层间变位的变形能力或转动能力。

4楼梯间和公共建筑的人流通道,其墙体的饰面材料要有限制,避免地震时塌落堵塞通道。

天然的或人造的石料和石板,仅当嵌砌于墙体或用钢锚件固定于墙体,才可作为外墙体的饰面。

5.砌体墙(包括砌体结构的后砌隔墙。

框架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砌体围护墙和隔墙、多层钢结构房屋的砌体隔墙等)应采取措施(如柔性连接等)减少对结构体系的不利影响,并按要求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加强自身的稳定性和与结构体系的可靠拉结。

6.玻璃幕墙、预制墙板等的抗震构造,应符合专门的规定。

三、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附属于建筑的机电设备和设施与结构体系的连接构件和部件,在地震时造成破坏的原因主要是:①电梯配重脱离导轨;②支架间相对位移导致管道接头损坏;③后浇基础与主体结构连接不牢或固定螺栓强度不足造成设备移位或从支架上脱落;④悬挂构件强度不足导致电气灯具坠落;⑤不必要的隔振装置,加大了设备的振动或发生共振,反而降低了抗震性能等。

上述机电设备和设施的抗震措施,应根据设防烈度、建筑使用功能、房屋的高度、结构类型和变形特征、附属设备所处的位置和运转要求等,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基本的要求是:1.参照美国VBC规范的规定,下列附属机电设备的支架可无抗震设防要求:1)重力不超过1.5kN的设备;2)内径小于25mm的煤气管道和内径小于60 mm的电气配管;3)矩形截面面积小于0.38m2和圆形直径小于0.70m的风管;4)吊杆计算长度不超过300mm的吊杆悬挂管道。

2.建筑附属设备不应设置在可能导致使用功能发生障碍等二次灾害的部位;对于有隔振装置的设备,应注意强烈振动对连接件的影响,并防止设备和建筑结构发生共振现象。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其与结构体系应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对丙类建筑,应使设备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后能迅速恢复运转。

3.地震时各种管道的破坏,主要是其支架之间或支架与设备相对移动造成接头损坏。

合理设计各种支架、支座及其连接,包括采取增加接头变形能力的措施是有效的。

管道和设备与结构体系的连接,应能允许二者间有一定的相对变位。

管道、电缆、通风管和设备的大洞口布置不合理,将削弱主要承重结构构件的抗震能力,必须予以防止;对一般的洞口,其边缘应有补强措施。

4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基座或连接件应能将设备承受的地震作用全部传递到结构上。

结构体系中,用以固定建筑附属机电设备预埋件、锚固件的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以承受附属机电设备传给结构体系的地震作用。

5.建筑内的高位水箱应与所在结构可靠连接,高烈度时尚应考虑其对结构体系产生的附加地震作用效应。

6.在设防烈度地震下需要连续工作的建筑附属设备,包括烟火检测和消防系统,其支架应能保证在设防烈度地震时正常工作,重量较大的宜设置在结构地震反应较小的部位;相关部位的结构构件应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