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城市设计方法
薄曦
本文将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归结为“目标取向”和“过程取向”,并分别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和使用原则,最后阐述了现代城市设计方法的趋向。
一、传统城市设计方法
讨论城市,一个有理解力的设计师会联想到若干形态的城市集合意像——一个个村落、城镇、城市,以及由这些意像所表现出来的植根于特定基地、地形,抑或某种人为的、形形式式的地方感、历史沧桑和人类精神与情操。这些妙不可言、具有“积淀”意味的传统城市,不仅给我们以感官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而且也给我们某种内在演变的启示。因此,对此的探讨、分析和描述构成了我们今天城市设计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焦点。
对传统城市形成、演变、发展的描述,不同的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他们企图透过传统城市纷繁的表现形式,对它的深层结构进行整体把握,并作出质的理解。从已有文献来看,一般公认的传统城市有两大类别:即所谓的“人造城市”和“自然城市①”。从方法论上来看,与之相对应的营建方式分别是“目标取向”和“过程取向”。历史上的城市设计基本上就是在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选择进行的。
在以“过程取向”为基本方式的城市设计中,城市是在预先没有一个单一目标和总体设想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形成过程犹如有机体的自然增长,它的发展和前提完全出于功能的需求,而非目标的选择。有时虽有目标的界定,但没有明显的规定,是若干个体根据自身的需求、资源利用和地形状况而逐渐演变成某一种格局。因此,这类城市的发展明显受单个设计者创作“累积效应”的影响,具有参与特征,城市传承机制所依据的是单个设计人的生活意向、习惯经验和约定俗成的文化许诺。在这种状况下萌发的任何单一发展的概念(或称追求目标)都会被多年建筑的逐渐累积所窒息、代替;并且随着时间的演替超过任何个人或集体意志的直接制约而呈现一个明显的过程特征。
由此种情形下发展出来的城市形态一般布局自由、随机,呈不规则状,空间奇异蜿蜒,具有微妙的诡秘色彩,造型丰富、斑斓,表现了时间的沧桑,这里所显示的人类建造行为和自然情趣互为观照、相互衍生,任何人为的目标除非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否则最终将被生活的过程所取代。
与这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相对应的,是另一类由某种先验的理想、统一的概念所支撑的城市设计方法,这是一种在强烈动机驱使下,具有明确目标
取向的整体性设计,这类城市,一开始就在某种理性规范的指导下进行,它的形成过程是突发的,它的营建和发展是大规模的,它严格按照一套确定的程式和制度展开,前后一致,不受时间累积的干扰,因此,其实质形态,无论布局,还是空间都显得相当规整、统一、有序,表现了某种“强取”或“规范”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见,依据“目标取向”的城市设计方法,强调的是秩序和结果。“过程取向”的城市设计方法重视的是组织和过程。前者立足于一种自上而下的建筑发展方向,而后者则遵循一个自下而上的营建过程。当然,无论那一类城市,其发展大多表现为两种趋向的交替作用,特别是在以“价值取向”为方法的城市设计中,其增长具有一种明显演变过程的特征。
综观历史,以“过程取向”为原则形成的城市,一般规模较小,存在于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中,它具有一种亚文化的特征,是典型礼俗、乡土社会的产物。在这样的社会中,人际和睦,社会网络密切,处理问题的方式更多地基于道德观、伦理观以及经验和经济的准则,它注重文脉,注重情操的和谐,是一种重情感的参与性设计方法。因此,这类方法最多的产生于文明社会早期,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导方式的西方的中世纪城市和我国宋、明的地方商业城市。
以“目标取向”为准则的城市则多产生于所谓的“法理社会”。在那里,皇权、神权至高无上,他们讲究秩序、理性和等级,并以此来统治驾驭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这种情况下的城市设计往往能借助于强权大规模建设,一次成形,它是少数人的观念和理想境界,由多数人执行的一种方法。他们在其整个城市的理性结构和等级秩序中投注社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及其社会组织形式或某种急功近利的目标。因此,这类城市在文化上是不连续的,在形式上是强制性的,在人性上是抽象的。历史上这类城市大都以都城、城堡、理想城或殖民城的面貌出现,并遍及全球。
总结起来,这两种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具有下列显著的特征。
1.“过程取向”的设计模式
(1)经验准则:其在思维上注重传统经验的沿袭、学习和调整;
(2)谦恭准则:在设计中注意已有城市的功能格局和社会网络,并在尊重习俗、伦理、建筑关系上,以一种谦恭的态度保持这种特征的内涵;
(3)共享准则:整个城市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以每个个体的思想和意志为动力和基准,它注重参与和多样性,重视个人的存在;
(4)渐进准则:以一种小规模、有机体生长的方法来发展城市,其结果和过程互为因果、相互衍生,在其增长过程中,根据需求,不断调整目标,达到生物进化的目的。
2.“目标取向”的设计模式
(1)规范原则:在其思维上不注重或无经验可循,而是按照预定的一套先验目标,制定相应规范,作为控制设计行为的准则;
(2)武断原则:其增长按照自行的一套价值体系行动,往往以大规模的营建藐视或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或功能关系;
(3)独享原则:整个设计目的是基于少数统治阶级、社会精英的理想而成,它植根于少数人的意志行为,由大多数人来被动地承受,它的内容是同质的,个人在这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4)终极特征:其增长一般都具有突发性和终极目标特征,它的发展有时呈现出一种教条的机械增长的趋势。
二、现代城市设计方法的趋向
近、现代城市设计领域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可以见到传统的两种城市设计方法被相当不平衡地继承下来。自18世纪以来,在一些受工业革命影响较深的国家,一种以“目标取向”为基本方法的城市设计受到普遍青睐。许多社会学家、建筑学家纷纷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探索,并把其付诸实施。这方面,首当其冲并引为经典的是欧斯曼的巴黎改建、霍华德的“花园城市”以及柯布西埃和以其为首的CIAM的“现代城市”。可以看出,它们无一例外地从当时城市所面临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种种恶劣状况出发,提出了这类问题的解决只有依靠一种整体上的必要调整和控制,即借助一种整体设计的方法才能完成。因此,依据这种思想和观念,一种功能型的设计模式以“形体规划总图”为设计媒介描绘一种完美设计前景的方法被确定,并被沿袭下来。
这种以有效的形体环境来规范和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形体决定论”的思想,以及由此助长的建筑师“英雄主义”心态,这种心态到柯布西埃的昌迪加尔和LucioCosta的巴西利亚已发展到了极致。美国名城设计家E.D.培根在若干年后对巴西利亚的品评中,还无限感慨地声称:“……(巴西利亚)完全不受祖祖辈辈在地面上铸成的错误的影响,这里设计者得到了彻底解放,运用可能产生的一切最富创新精神的概念……②”。显然,这个起初由L.科斯特在一个信封的背面作草稿构思的新城尽管至今建筑界对它的评价各执一面、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种“形体决定论”的思想以及建筑师的英雄主义心态在二次大战后的普遍城市重建、更新和扩建中种下了苦果。
也许是二次大战后大量城市设计要立足于旧有城市,它需要涉及复杂的文化、社会这样一些靠逻辑推理或主观揣度并不能弄清理顺的东西,因此,在对人性的呼唤中,“形体决定论”的思维模式和“大规模”的建筑方法受到了有力的冲击。传统的广场、轴线、视线和行进序列等设计法则不再灵验。此时历史上那些清新典雅、朴素自然的城市又引起了人们的追思,它的设计方法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注意。随之各种为之鼓噪的理论和方法也纷纷出现。这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