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摘要: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包括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生化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以及生物制品等领域。生物技术的全面发展给水产养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更为成熟的理论基础,不仅解释了水产养殖中一些理论基础,而且解决了很多水产养殖中困扰已久的难题。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技术被应用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疾病诊断、免疫防控、水质调控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

关键词: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应用

我国水产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末周初就有养鱼的记录,至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朱公蠡根据当时的养鱼经验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著作《养鱼经》。经过几千年的养鱼实践,不断地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水产养殖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到了近代,生物技术的全面发展,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乎对水产养殖的每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疾病诊断、免疫防控、水质调控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生物技术的应用。

1生物技术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1.1分子标记技术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一直受到种质退化的严重制约,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防止种质退化、选育优良品种和对养殖品种的遗传改良,而且还有利于野生种质资源的恢复、保护,从而使水产动物健康养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一些常用的分子标记如同工酶、AFLP和微卫星等,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水产动物系统发育、遗传育种及疾病检测等领域的研究中。梁利群等(2000)利用RAPD技术对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找到了用RAPD技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荷包红鲤抗寒品系进行鉴定的方法[2]。

1.2人工雌核发育技术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是指采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使精子遗传失活,再以这种精子激活卵子,但精子不参与合子核的形成,卵子仅靠雌核而发育成胚胎的技术。随着对鱼类天然雌核发育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也在不断探索人工雌核发育技术及将其应用于鱼类遗传育种中的可行性。目前,已成功培育出红鲤、斑马鱼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稀有鮈鲫等多个人工雌核发育品系,为研究鱼类性别决定机制、单性养殖及养殖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了宝贵素材。

1.3人工多倍体诱导技术

人工多倍体是运用染色体组操作技术使之在正常的二倍体基础上再增加一套或两套以上染色体的方法。因外加染色体是否同源而分为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多倍体的诱导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远源杂交和倍间多倍体等。鱼类染色体的特点之一是可塑性较大,易于加倍,如果在精子入卵而第二极体尚未排出之时,对受精卵进行热休克(高温)、冷休克(低温)、高压或化学药品等处理,阻止第二极体排出卵外,则可诱导出三倍体个体。如果抑制第一次有丝分裂,

则可获得四倍体个体。四倍体鱼再与二倍体染交,也可获得三倍体鱼。种间杂交受精卵经三倍体诱导技术处理而培育出的三倍体称之为杂交三倍体。三部体鱼往往是不育的,这对经济鱼类的养殖意义重大,它避免了性腺发育阶段和产卵季节肉质下降及性腺发育时期的生长停滞和死亡率上升,减少了养殖成本,利用其不育性还可以控制养殖鱼类的迅速繁殖和防止对天然资源的干扰。人工诱导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三倍体具有生长快、肉质好、生命周期长等特点,另外三倍体种群还具有较高的抗病力和抗逆性。

1.4转基因技术

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个体染色体上的过程称为转基因作用,所转移的基因即为转移基因,而含有转基因的鱼类称作转基因鱼。198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朱作言等将小鼠金属螯合蛋白基因与调控序列和人生长激素基因的DNA注射到鱼的受精卵核,培育出生长速度快的转基因鱼,从而证明了外源基因可以在受体鱼螯合、表达、促生长,并通过性腺传递给子代,建立了世界上首例转基因鱼模型。随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数十个实验室先后展开了鱼类基因转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转基因鱼的研究成功展示了鱼类基因育种研究的广阔前景,并带来了多方面的潜在价值。

1.5细胞融合技术

鱼类细胞融合技术指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两个或多个紧连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它改变了以往的传统鱼类育种方式,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把来自不同组织类型的细胞融合在一起。鱼类细胞融合法在遗传育种、培育新品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正日益成为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中的热点。易泳兰等

把大鳞副泥鳅(♀)×鳗尾泥鳅(♂)杂交囊胚细胞与大鳞副泥鳅卵电融合,培育出了融合鱼,其外形兼有双亲特征。余来宁等采用电融合结合继代移核法,将对草鱼出血病病毒(FRV)有抗性的草鱼肝细胞株(GLA)的细胞核移植到草鱼未受精卵,获得了一批不同发育期的胚胎和存活的仔鱼。

1.6细胞核质杂交(核移植)技术

细胞核移植是应用显微操作,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入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去核成熟卵的方法。将一种动物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种动物卵细胞,由此发育成的杂种称核质杂种。细胞核移植的操作主要有供体和受体的准备、去卵膜、挑去卵核、分离囊胚细胞和移核等程序。严绍颐等将鲤鱼胚细胞核移植到鲫鱼去核卵中,获得的核质杂交鱼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忠明等以鲤鲫移核鱼二代为父本,散鳞镜鲤为母本,经常规有性杂交获得第1代杂交种——颖鲤,已在全国推广。

1.7无特定病原(SPF)技术

无特定病原动物是指无特定的病毒、微生物和/或寄生虫存在的动物。SPF 指特定病原体的具体现状,不针对病原体的抗性或未来病原体的状况。SPF是一个病原控制概念,核心技术是病原检测技术。该技术在对虾中的应用很成功,推广普及较为成功,SPF对虾即为无任何特定病原感染的对虾,病原应符合3个标准:一是被可靠诊断的病原;二是可以被成功分离的病原;三是对产业可形成重要威胁的病原。SPF对虾的繁育工作遵循严格的病原监测和控制标准,采用一系列育种、养殖、成熟技术,完全将对虾的生命周期控制在人工条件之下,结合良种选育手段对种质进行改良。从实质上来说,这一过程是一种严格的接近理想状态的野生动物驯化过程,为对虾适应长期的人工养殖条件打下了基础SPF对虾的主要贡献,一是能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稳定保持一个或几个具有遗传多样性的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