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的生平与创作

合集下载

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

《四川一好人》
理论著作


《买黄钢》,被称为20世纪具有保留价 值的基础理论著作。 《戏剧小工具篇》,是布莱希特最著名的 理论著作 。
三、叙事剧理论


(一)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也叫史诗剧,创建 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布莱希特敏锐地发现:两千年来的西方戏剧理论一 直把叙述性和戏剧性对立起来。于是,他把戏剧分 成两个类型:传统戏剧(又叫做戏剧性戏剧,或亚 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和叙事剧(叙事性戏剧)。

背景:德国三十年战争 人物:大胆妈妈等小人物
大胆妈妈形象



大胆妈妈是个随军叫卖的小商贩,在她看来,大人物发 动战争,是为了赚钱,而像她这样的小人物,至少也该 从中分享一钵残羹剩饭,以便养活自己,养活子女。 小人物的目光短浅,使她看不到自己的小买卖同大人物 的大买卖之间的联系,这样,大胆妈妈在做买卖和对战 争的态度问题上,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她用做买卖的 行动,延续和支持了战争,另一方面战争又毁灭了她的 儿女。本想到用战争保存自己,战争反倒毁灭了她的家 庭。这正是这出戏的教诲意义。 最后,当她落得孤身一人时,仍念念不忘“我又得去做 买卖了”。大胆妈妈是一个战争的牺牲品,同时又是一 个战争的支持者。布莱希特把她塑造成一个始终未觉悟 的人,她丝毫未从自家的遭遇中汲取必要的教训,甚至 根本未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离散死亡负有道义责任。
(四)目的和意义



这是布莱希特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运用 于艺术事件的产物。 陌生化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高观众的认 识。 布莱希特的探索不是“形式主义”,体现 了艺术思想的严肃性和深刻性。

世界三大体系化戏 剧流派:[德]布莱 希特——叙事体戏 剧体系;[俄]斯坦 尼斯拉夫斯基—— 体验艺术体系;[中] 梅兰芳——中国戏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 曲表演体系。 梅兰芳合影(1935年)

布莱希特戏剧创作手法

布莱希特戏剧创作手法

布莱希特戏剧创作手法布莱希特,德国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以其独特的戏剧创作手法而闻名于世。

他认为戏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的思考并促使社会变革。

在他的戏剧作品中,他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手法,以达到这一目的。

本文将介绍布莱希特戏剧创作的几个关键要素。

1. 诗化与非诗化:布莱希特在戏剧创作中注重使用非诗化的语言。

他认为诗歌化的语言容易让观众沉浸其中,忽略了戏剧中所传达的思想和社会问题。

因此,他更倾向于使用平实的对话和描述,以便更好地引起观众的思考。

2. 反转与疏离效果:为了与传统戏剧形式作出区别,布莱希特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反转”的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打破剧情的线性发展来呈现戏剧中的冲突和对立。

同时,他还使用了“疏离效果”,意味着通过某种手段将观众与舞台上的人物和情节保持距离,以便观众能够更客观地思考和观察。

3. 道具与舞台设计:在布莱希特的戏剧中,道具和舞台设计被赋予重要的角色。

他注重使用简化的舞台设计和道具,以突出角色和情节的核心。

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为布莱希特戏剧中的社会批判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台。

4. 角色的象征意义:布莱希特创作的角色往往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

他通过塑造抽象化的角色,代表了社会中不同阶层、思想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这种象征性的角色设计增强了戏剧的观念性和批判性。

布莱希特戏剧创作手法的独特性使得他的作品在戏剧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拒绝情感化和艺术浪漫主义的盲目追求,布莱希特试图通过戏剧来呈现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创作手法为后世的剧作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激发了对戏剧形式和戏剧表达方式的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布莱希特(修改后)

布莱希特(修改后)

贝托尔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于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奥古斯堡。

他的两部戏剧作品《夜半鼓声》和《城市丛林》在慕尼黑成功上演之后,布莱希特前往了柏林。

在柏林,布莱希特通过于作曲家库尔特·魏尔的合作,创作了歌剧《三分钱歌剧》和《马哈哥尼城的兴衰》。

希特勒执政之后,这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被迫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活:先是丹麦,然后瑞典,芬兰,最后逃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在逃亡期间,他创作了《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阿图罗魏的有限发迹》,《潘第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和《伽利略传》。

战争结束后,布莱希特在东柏林成立了柏林剧组,1956年8月14日在柏林逝世。

1929年9月29日,《夜半鼓声》在慕尼黑小型剧场首次上演之后,极具影响力的戏剧评论家赫伯特激动的写到:“一夜之间,24岁的作家布莱希特改变了德国文坛的面貌,”并授予了布莱希特众人渴望的克莱斯特奖。

比之赫伯特以前的那些尖锐的评价,人们可以这样补充: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导演像布莱希特一样对现代戏剧起到了指导性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仅在德国。

布莱希特很早就知道自已受到那些无拘无束和放荡不羁的艺人以及坐落在近郊的酒吧氛围的吸引。

布莱希特经常撰写具有个人风格的叙事诗和街头艺人演唱的曲艺,并用拨弦琴演奏街头说唱的曲调。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民族主义的热忱中,布莱希特就表现出了是一名坚决的和平主义者。

他在学校期间写的一篇文章中所表达的“为国家而死绝不是光荣的”这一看法使他差一点被奥古斯堡实科中学开除学籍。

他的看起来具有悲观色彩的作品《死兵的传说》给他惹来了全德国人民的恨意。

戏剧作家、卡巴莱小品剧歌唱家弗兰克·魏德金德是对布莱希特影响巨大的人物之一。

他们是在阿库·库切尔教授的戏剧讨论课上相识的。

在这样的朋友圈中,他创作了第一部作品《巴尔》。

这部戏剧以轻松的舞台效果做背景,用铿锵有力的粗暴的语言展现了一位具有天赋的、仇视中产阶级的、嗜酒如命的诗人的自由的内心世界。

布莱希特1

布莱希特1

2、主题 性善论 恶的社会做好人难——特别是好人为什么 也会做恶这一点上,布莱希特与孟子思想达到 了惊人的一致,或者说,布莱希特是在这里采 用艺术的方式演绎了孟子的思想。
3、蓝本
17世纪德国作家格里美 尔豪森的流浪汉小说 《女骗子和女流浪者库 拉舍》、《痴儿西木传》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19世纪芬兰瑞典语作家约 翰· 路德维格瑞俄战争叙事 诗《北方随军女商贩洛 塔· 斯维尔德的故事》
三、《高加索灰阑记》
(一)蓝本:李潜夫(字行道)——《灰阑记》
主题升华
智慧、母爱
情谊胜血缘 更崇高母爱
蓝本:李潜夫(字行道)——《灰阑记》
人物塑造更丰满
海棠——懦 弱、爱子 包公——朝廷
格鲁雪—侠 肝义胆泼辣 阿兹达克—— 滑稽的英雄、 糊涂的清官、 懦弱的好汉
(二)、对中国戏曲的借鉴
丑角——喜剧人物的运用:喜剧人物滑稽、 幽默的正面人物;七品芝麻官、济公可爱可 敬之辈。
世界三大体系化戏剧流派: 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体 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 艺术体系 梅兰芳——中国戏曲表演体 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 梅兰芳合影(1935年)
二、布莱希特创作与中国文化
v 老子------贵柔 v 印象最深的不是“无为”思想,而是老子对水的 性格的赞美,关于刚与柔,强与弱辩证关系的思考,天 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柔弱者凭着无限的韧性终将战胜强 大者” v 《伽利略传》 “考虑到种种障碍,两点之间最短 的一条线可能是一条曲线”。这实际是 《老子》的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 则惑”的辩证思想的体现。
v 孟子——性善论
v 孟子“人性之善也,犹如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 不下”的观点。孟子在说到人之性善曾经说:有时人们会用筑 坝的方式引水上山,但那是违背了水性,逼着它上山的。人 之做坏事,跟这情形是一样的,也是被逼的。沈黛假扮成表 哥隋达时,是孟子的“性善说”直接影响了这出戏的人物塑 主 题构想。

布莱希特戏剧体系

布莱希特戏剧体系

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由德国戏剧家卡尔斯鲁厄( 1835-1898)于1892年创立的戏剧体系,又称布莱希特戏剧体系。

它把一切艺术归结为时间和空间、事件和人物、思想和感情三个基本要素。

用以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在艺术上强调集中、简洁、准确,即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反映生活,摒弃一切多余的附加成分,简化戏剧冲突和戏剧情节,排斥任何浪漫主义的夸张、幻想和过分理想化的因素,力求一切从生活出发。

--布莱希特戏剧体系,是根据唯物主义美学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舞台艺术体系。

这种体系既有传统悲剧和喜剧的戏剧结构要素,也融进了其他新兴戏剧流派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在戏剧美学上,它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有明显区别,是一种较为完整的、综合性的体系。

布莱希特不仅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戏剧家、导演和戏剧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剧场设计师。

他的戏剧体系对二十世纪欧洲及拉丁美洲戏剧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布莱希特戏剧体系,指一种戏剧文学形式或戏剧样式。

它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古典戏剧,也不同于后来的各种现代派戏剧,它是现代社会、现代人心态、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产物。

戏剧的英语词源为drama,指演员扮演角色的“舞台动作”,亦指演员的排练。

在西方,早期的戏剧文学属于“幕间剧”(幕与幕之间表演的戏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坛上出现了“独幕剧”和“多幕剧”。

独幕剧把一幕戏剧分为几段表演,每一幕可以包含一个故事,像《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就属于此类。

“独幕剧”“多幕剧”的体裁是古典戏剧的延续和发展,剧情比较曲折复杂,结构紧凑,时间跨度也较大。

“多幕剧”则更接近现代的话剧。

在第二幕里,吉尔斯曼说自己怀疑道格拉斯是否真正做过绅士;在第三幕,道格拉斯才向鲍赛昂夫人证实了这一点。

两者之间这一段矛盾的揭示,也使得戏剧冲突推到了最高点,吉尔斯曼试图通过证实他人的嫌疑来获取信任,然而道格拉斯没有轻易相信,这场戏充满了激烈的辩论。

布莱希特生平介绍(德文+中文)

布莱希特生平介绍(德文+中文)

布莱希特生平介绍Bertolt Brecht (10. Februar 1898 in Augsburg;14. August 1956 in Ost-Berlin) war ein einflussreicher deutscher Dramatiker und Lyriker des 20. Jahrhunderts. Seine Werke werden weltweit aufgeführt. Seine Erfolge auf die Entwicklung der drammatischen Theorien ist sichtbar.LebenEugen Berthold Friedrich Brecht kam am 10. Februar 1898 in Augsburg zur Welt. Nach der Volksschule besuchte er von 1908 bis 1917 das Königliche Realgymnasium zu Augsburg, welches er im Ersten Weltkrieg mit dem Notabitur abschloss.In den 1920er Jahren schloss Brecht mehrere Bekanntschaften, die sein späteres Schaffen deutlich beeinflussten; Ab diesem Jahr pendelte Brecht häufig zwischen Berlin und München, um weitere Beziehungen zu Personen aus dem Theater und der literarischen Szene aufzubauen.1921 lernte er Arnolt Bronnen kennen und gründete mit ihm eine literarische Firma. Am 3. November 1922 heiratete er die Schauspielerin Marianne Zoff und bekamm eine Tochter Hanne. 1924 zog Brecht nach Berlin und lernte dort noch während seiner Ehe mit Marianne die Schauspielerin Helene Weigel kennen. Erst drei Jahre später ließ er sich von Marianne scheiden und heiratete Helene Weigel.Ab 1930 begannen die Nationalsozialisten, Brechts Aufführungen vehement zu stören. Brecht stand im April 1933 auf der von Wolfgang Herrmann verfassten …Schwarzen Liste―; deshalb wurden seine Bücher am 10. Mai 1933 von den Nationalsozialisten verbrannt und am Tag darauf seine gesamten Werke verboten. Am 28. Februar verließBrecht mit seiner Familie und Freunden Berlin und flüchtete ins Ausland. 1935 wurde er die deutsche Staatsbürgerschaft aberkannt. Im 15 jaehrigen Exil war Brecht nach Prag, Wien, Zürich, Paris, Dänemark und der USA gefahren.1948 ging er zurück nach Deutschland und von da an in Berlin lebte. Am 14. August 1956 starb Brecht aus einem Herzinfarkt.Im Lebenslauf hat er viele berühmten Werke geschafft. Wegen seiner Leistungen wird er als …einer der großartigsten Drammatikern des 20. Jahrhunderts― ausgezeichnet. Theater Theorie:Im Feld von Theatern gibt es 3 sehr wichtige Schulen: nämlich Stanislawski Schule, Mei Lanfang Schule, und Brecht Schule. Sie haben großen Erfolge auf der Entwicklung von Theatern der ganzen Welt geleistet.Kernpunkt der drammatiken Theorien von Brecht ist das …Epische Theater― und das drammatike Stilmittel …V erfremdungseffekt―.Der von Bertolt Brecht 1926 geprägte Begriff episches Theater verbindet zwei literarische Gattungen, das Drama und die Epik, also die Theaterbühne miterzählenden Formen der Literatur. In den 1920er-Jahren hatten Bertolt Brecht und Erwin Piscator begonnen, mit neuen Formen des Theaters zu experimentieren. Sie wollten weg von der Darstellung tragischer Einzelschicksale, von der klassischen Illusionsbühne und ihrer Scheinrealität. Ihr Ziel war die Darstellung der großen gesellschaftlichen Konflikte wie Krieg, Revolution, Ökonomie und soziale Ungerechtigkeit. Sie wollten ein Theater, das diese Konflikte durchschaubar macht und die Zuschauer dazu bewegt, die Gesellschaft zum Besseren zu verändern.Das epische Theater Brechts und Piscators ist politisch engagiert. Das enge Korsett der traditionellen Dramatik wird gesprengt, weil beide komplexe politischeVerhältnisse darstellen wollten. Das epische Theater ist marxistisch orientiert, will gegen Ausbeutung und Krieg wirken, sich einsetzen für eine sozialistischeVeränderung der Gesellschaft.Um diese Theorie durchzuführen, stellte Brecht ein neues literarisches Stilmittel- Verfremdungseffekt fest. Eine Handlung wird durch Kommentare oder Lieder so unterbrochen, dass beim Zuschauer jegliche Illusionen zerstört werden. So kann er der Theorie zufolge eine kritische Distanz zum Dargestellten einnehmen.Der Verfremdungseffekt besteht im Kern darin, dem Betrachter vertraute Dinge in einem neuen Licht erscheinen zu lassen und so die Widersprüche der Realität sichtbar zu machen.Brecht wollte ein analytisches Theater, das den Zuschauer eher zum distanzierten Nachdenken und Hinterfragen anregt als zum Mitfühlen. Zu diesem Zweck …verfremdete― und desillusionierte er das Spiel absichtlich, um es als Schauspiel gegenüber dem wirklichen Leben erkennbar zu machen (Brecht nannte dies den …Verfremdungseffekt―). Schauspieler sollten analysieren und synthetisieren, das heißt, von außen an eine Rolle herangehen, um dann ganz bewusst so zu handeln, wie es die Figur getan hätte. Diese Neukonzeption des Theaters, ursprünglich …episches Theater―, nannte er später …Dialektisches Theater―, da ein Widerspruch zwischen Unterhaltung und Lernen entstehen soll, der die Illusion des …Emotional en Hineingezogenwerdens― beim Publikum zerstören will. Brecht vertrat die Auffassung der Dialektik vom Menschen als Produkt der Verhältnisse und glaubte an dessenFähigkeit, diese zu verändern: …Ich wollte auf das Theater den Satz anwenden, dass es nicht n ur darauf ankommt, die Welt zu interpretieren, sondern sie zu verändern.“Damit steht das epische Theater im Gegensatz zum aristotelischen Theater, welches das Ziel verfolgte, den Zuschauer durch Einfühlen in das Gesehene zu läutern, einen Prozess, den Brecht als Katharsis bezeichnete. Das epische Theater will den Zuschauer zu einer distanzierten und kritischen Betrachtung der Ereignisse auf derBühne führen. Nicht Mitgefühl und Emotionen sind das Ziel, sondern gesellschaftskritische Erkenntnisse.Hier gibt es ein Vergleich zwischen dem epischen Theater und dem aristotelischen Theater:Werke:Brecht ist ein Drammatiker mit zehlreichen ausgezeichneten Werken, einschließlich Theaterstücke, Gedichte, Lehrstuücke und Drehbücher. Daunten sind Theaterstücke der Hauptteil.Brecht verfasste 48 Dramen und etwa 50 Dramenfragmente, zumeist formte er in direkter Wechselwirkung mit den Aufführungen.Es gibt 2 Periode seiner Stückarbeit. In der Zeit von 1918 bis 1933 experimentierte er intensiv mit den verschiedenenkünstlerischen Möglichkeiten, die die Theaterbühne bot. Nachdem er Deutschland verlassen musste, also in der sogenannten …zweiten Periode― prägte sich Brechts Stil, sein episches Theater. Sich ändernde politische Umstände flossen, durch den Autor reflektiert, in die Stücke ein.(Als Beispiel mag hier die amerikanische Fassung des Leben des Galilei gelten, in der sich sowohl die Sprach- und Bühnenkompetenz des Hauptdarstellers Charles Laughton wiederfand, als auch die amerikanischen Atombombenabwürfe im Zweiten Weltkrieg zu einer Verschiebung des Aussageschwerpunktes hin zur Frage der persönlichen Verantwortung des Wissenschaftlers vor der Gesellschaft führte.)Gedichte ist ein anderer wichtiger Teil seiner Werke. Der größte Teil seiner Gedichte sind Zusammenarbeit mit anderen Künstlern, insbesondere mit Komponisten, die ihren Niederschlag in den Werken fand. Viele sind direkt als Lieder entstanden. Brechts Gedichte wurden in fast alle Sprachen der Welt übersetzt.Brecht mit chinesischen KulturBrecht hat die Theater Theorie auf einen besonderen wichtigen Weg entwickelt. Der Grund liegt nicht nur darin, dass er dem traditionalen deutschen und europärischen Realismus gefolgt, sondern auch die ausländische insbesondere chinesische Kulturelle Traditionen entlehnt hatte.Brecht hat große Interesse für die traditionalen chinesischen Philosophie, Gedichte und Theater. Seine Untersuchung in diesen Gebieten hat auch seine Werke deutlich geprägt.1937 hat er 7 chinesische Gedichte ins Deutsch übersetzt, damit kritisierte er die populäre aristotelische …Imitationsdenkweise―. Die chinesische Gedichte, insbesondere Gedichte von Bai Juyi hatte er bevorzugt, weil er das Thema von Kritisierung gegen Gesellschaft und Mitgefühl für das V olk sehr bedeutungsvoll fand. Die Philosophie von Konfuzianismus hatte er auch sehr beeinflusst. Sehr häufig zeigten seine Werke manche chinesische Philosophie, z.B Mohisumus in …Mutter Courage und ihre Kinder― und Philosophie von Yijing in …Leben des Galileis―. Struktuell benutzte er auch einige chinesische drammatische Methode, wie 连缀式结构,自报家门,楔子u.s.w. einige berühmte Stücke hatte sogar die chineisische Drama als literarische Quelle genommen. Wie …Der gute Mensch von Sezuan― und …Der kaukasische Kreidekreis―.Natürlich ist Brecht für die chinesische Drammatiker sehr lehrreich. Er bietet eine neue Denkweise und erweitert den Entwicklungsweg für chinesische Literatur. Jetzt möchte ich etwas auf Chinesisch erklären.布莱希特最重要的理论成就就是创立了史诗剧戏剧理论,以及―陌生化‖的戏剧表现方法,或称―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的简介介绍

布莱希特的简介介绍

布莱希特的简介介绍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生于1898年2月10日,卒于1956年8月14日,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布莱希特的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简介布莱希特,原名贝尔托·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1898年2月10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镇,在1956年8月14日逝于柏林,他的戏剧作品有《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布莱希特对戏剧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创新和重构,对德国的戏剧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布莱希特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家庭,从6岁开始接受人文科学的教育启蒙,对艺术文学有浓厚的兴趣。

16年就开始给地方报纸投稿,并写了人生中第一个剧本《圣经》。

1917年开始,布莱希特进入慕尼黑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立克大学读医学,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征召入伍当卫生兵,但是战争很快就结束了,而布莱希特在那时已经对战争有了批判态度。

1922年布莱希特凭借《夜半鼓声》获得了,克莱斯特最佳年轻剧作家奖,那时他才24岁,并有婚姻家庭,妻子是一名歌剧演唱家,1924年搬到柏林,在1933年德国发生国会纵火案后,携全家人逃到苏黎世,从此开始流亡生涯,直到15年后,在流亡期间,足迹起遍了欧洲的各个角落,也见识到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这为布莱希特的戏剧追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布莱希特对戏剧的追求不仅仅执着于艺术的高地,还夹杂着讽古喻今的政治态度,这也是让布莱希特开始15年流亡生涯的本质原因,但是对政治的态度并没有损害布莱希特的艺术成就。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介绍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在戏剧领域上可以称为布氏学派,和当时享誉戏剧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齐名,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在戏剧历史发展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做“间离方法”,又称为“陌生化方法”,这是一种新的戏剧表演理论和方法,基本含义就是把戏剧作品用加工过的表现形式,让平常的事物显得不平常,从而暴露事物的本质矛盾,这种方法的进步性就是积极向观众传导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布莱希特研究在中国_1929_1998

布莱希特研究在中国_1929_1998
认识更加深入, 另一方 面也预 示着 布莱希 特 研究热的出现, 从当时 中国文 艺发 展的实 况 看, 有其更为现实的功利性的目的。
到了 1962 年, 国内布莱希特研究又掀高 潮, 其 时引 动这 一研 究 高潮 的学 者, 还是 黄 佐临, 而此 时他 的代 表 性研 究成 果, 则是 前 已提及的 那篇 著 名 的5漫 谈 戏剧 观6。该 文
赵景深的这些简 单的介 绍性 文字之 后, 自二十年代初起, 戈宝 权等零 星翻 译了布 莱 希特的 几 种剧 作, 如 5两 个 面包 师6、5奸细6 等, 学术界开始 对布莱 希特作 品有 了些许 了 解。一些 研 究欧 美 文学 的 学者 也 开始 在 论 文中更 多地 讨论 布 莱希 特, 如李 衍 的5战 前 欧美文 学的 动向 及 其代 表 作家6 一文, 连 载 于 1944 年的5中国文学61 卷 第 8 - 11 期, 其 中第 11 期 所 刊 就 不 止一 次 述 及 布 莱 希 特 ) ) ) 李氏 译 作/ 勃 莱喜 特0。 文 中除 了 介 绍 布莱希 特 的戏 剧, 还 介 绍了 他的 小说, 并 称 其文学风 格是 / 诗 似的 美 丽0。 但直 到 五 十 年代 中 期, 国 内 对 布 莱 希 特 的 介 绍 仍 相 当 少, 真正的学 术性的 研究 自然也 谈不 上。其 间比较值得注意的有两件事: 一是 1956 年 8 月 14 日布莱希特去世三天后, 5光明日报6就 刊出了黄贤俊 的5悼德 国杰出 的作 家布莱 希 特6一文, 文章虽 非学 术论文, 但对 布莱希 特 生平的介绍颇为详细, 对其一 生的 评价也 很 高; 二是 1957 年的5戏剧 论丛6第三 期和5译 文6杂志第 十期 上, 分别 刊 登了 王 卓如 翻 译 的苏联 学者 乔尔 娜 雅与 梅 里尼 柯 夫合 撰 的 论文5布莱 希特 的 戏剧 创作6和 邱 荣仁 翻 译 的德国学 者 里昂# 孚希 特万 格写 的 传 记5贝

德语文学选读布莱希特精品PPT课件

德语文学选读布莱希特精品PPT课件
•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
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 一个重要学派,他对 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 影响。代表作《三角 钱歌剧》、《大胆妈 妈和她的孩子们》、 《伽利略》 、《四川 好人》 。
5
Brecht als Dichter
早期创作以诗歌为主,先后共写有1500首诗歌。
• 《 Das Leben der Anderen》2006
德语文学选读&德语简史
1
第十四讲
• 布莱希特 • Bertolt Brecht
2
简介
• 贝托尔特·布莱
希特(Bertolt Brecht,1898 年2月10日 1956年8月14 日)是一位著名 的德国剧作家、 戏剧理论家、导 演、诗人。
3
生平
• 1898年2月10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镇。
心爱上自己的理发师苏福提供的一张万元支票,还掉欠债,开 办了一家烟厂,驱使那些赖在烟店白吃白住的人做工,以残酷 压榨的剥削手段,使烟厂生意日益兴隆。
• 落魄到烟厂做工的杨荪听闻沈黛怀上自己的孩子,企图赶走隋
达以掌管烟厂,遂控告隋达为谋杀已失踪几个月的沈黛的凶犯。
• 法庭审判时,三位神仙装扮成法官出场。为了给自己辩解,隋
9
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用尽一切力量将演
员本人毫无保留地变成剧中人物)
• 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体系(东方写意
性的舞台艺术 “神似”)
• 布莱希特体系(西方写实性的话剧
似”)
“形
10
斯坦尼拉夫斯基戏剧
戏剧性形式 舞台化身为事件 舞台把观众卷入故事之中 消耗观众的能动性 使观众产生感情 使观众经历事件 把观众放到情节中去 用的是暗示手法 保持感情 人被当作是熟悉的对象 人是不变的 表现人的本能 情节直线进行 情节自然的稳步前进,无跳跃、 表现世界的本来面目

布莱希特名词解释

布莱希特名词解释

布莱希特名词解释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鼻子,身子》、《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三分钱歌剧》、《父亲》、《性格与命运》等。

布莱希特认为“表现主义”只能“打发闲暇时间”,因而他反对把戏剧当作正式的艺术来追求;而且把它看作是工业化社会的副产品。

他否定一切传统的表现手法,鼓吹用直觉来替代内心的真实体验,用全新的方法来创造舞台形象,并用陌生化的技巧制造意外的惊奇效果。

布莱希特的代表作品有:《高加索灰阑记》、《鼻子,身子》、《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三分钱歌剧》、《父亲》、《性格与命运》等。

布莱希特的戏剧观点为历来所争论。

有人认为他把现实主义引向绝路,断言其“导致了一场革命”。

他本人认为现实主义要比表现主义更彻底、更伟大。

有人则说,戏剧的表现力更集中,感染力更强,戏剧因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更有生命力。

总之,布莱希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拓宽了西方戏剧表现领域,丰富了戏剧的表现技巧,成为20世纪戏剧表现的集大成者。

这部作品不仅被视为意识流戏剧的杰出范例,而且也是德国文学语言的精品。

正如许多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卡夫卡的作品中充满了隐喻。

同样地,在《变形记》中,变形的过程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

这种观念性的思维活动有时是简单直接的,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相当复杂的。

所谓思想或哲学,从根本上讲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加起来的总和。

布莱希特在《结婚,就是为了戏剧》(1922)中称这部作品为“讽刺喜剧”,他本人也宣称:“这个戏已经在写剧本和自传两方面成功地走到尽头了,下面应该进行风俗研究了……”在这里,戏剧对布莱希特已不再是副业,而是专业,是他的事业。

他已决心放弃通过戏剧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去寻找其他更好的方法。

他继续探讨戏剧的基本问题,即谁在写戏,谁在读剧本?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戏剧就是人物在“滑稽表演”中谈话,“人物们用大段大段的对白来交流感情”。

而且,戏剧需要不断地有对白,否则就不可能吸引观众,成为艺术。

布莱希特的生平与创作

布莱希特的生平与创作

生平简介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在20世纪德国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剧作家、诗人。1898年2月10 日生于南德奥格斯堡一个造纸厂主家庭。他终生献身于德国工人运动,却又从不讳言自己是“愿意把 无产阶级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资产阶级作家”。 191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慕尼黑大学,断断续续学习过自然科学、医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曾被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护理伤员,他以多才多艺和进步的政治态度,获得士兵信赖,1918年11 月革命爆发时,被选为当地士兵委员会成员。 战争与革命动荡过后,再次入慕尼黑大学,开始戏剧与诗歌创作。1922年,他的剧本《夜半钟声》 在慕尼黑剧院上演后,荣获克莱斯特奖。1924年,任柏林“德意志剧院”顾问。 1926年进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院,结合创作实践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28年与女演员 海伦娜.魏格尔结婚。1933年德国法西斯上台后,出走瑞士、法国,并于同年举家迁往丹麦,在斯文 德堡附近一个农舍里住了6年,这期间曾与布莱德尔、孚西特万格主编在莫斯科出版的德国流亡者杂 志《发言》。 1939年后经瑞典、芬兰再取道苏联去美国。整个流亡期间是他多灾多难的年代,也是他文学创作最 为多产的年代。1947年摆脱“非美活动委员会”迫害,返回欧洲,暂居瑞士,1948年定居柏林,和 夫人一道建立“柏林剧团”,实践他的戏剧主张。1956年8月1剧家、诗人。布莱希 特创立并置换了叙事戏剧,或曰“辩证戏剧”的观念, 是当代享有世界盛誉的著名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 家。创作作品有《马哈哥尼城的兴衰》、《三分钱 歌剧》、《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和《巴登的教育 剧》等。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 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 奖金。“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即 是布莱希特的名言,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 于柏林。

德国作家布莱希特介绍

德国作家布莱希特介绍

德国作家布莱希特介绍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

1898年2月出生在巴伐利亚州。

父亲是一家造纸工厂的经理。

1917 年进慕尼黑大学学习文学,兼攻医学。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他被派往战地医院服务。

革命失败后,继续大学学习,对戏发生浓厚兴趣。

同年写出第一部短剧《巴尔》,攻击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1920年完成剧作《夜半鼓声》。

1922年写出《城市丛林》,并撰写剧评。

1922年被慕尼黑小剧院聘为戏剧顾问兼导演。

1924年应导演莱因哈特邀请赴柏林任德意志剧院戏剧顾问,创作剧本《人就是人》。

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初步提出史诗(叙事)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主张。

创作:《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0)、和《巴登的教育剧》、《措施》、《例外与常规》等教育剧。

1931年,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为舞台剧。

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带着妻子儿女逃离德国,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

1948年10月返回柏林(东)定居。

1949年与汉伦娜一起创建和领导柏林剧团,并亲任导演,全面实践他的史诗戏剧演剧方法。

1956年8月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他的主要剧作有:《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卡拉尔大娘的枪》、《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四川好人》、《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以及改变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等。

他还以演说、论文、剧本的注释形式,阐述史诗戏剧的理论原则和演剧方法,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等。

1948年后,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理论著作有《戏剧小工具篇》、《戏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等剧的导演分析。

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奖金。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3.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1布莱希特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3.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1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Brecht,1896—1956〕,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

布莱希特出生于德国南德奥格斯堡一个造纸厂主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慕尼黑大学,曾学习过医学、自然科学和文学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护理伤员。

后来他又进入慕尼黑大学继续学习,在学习期间,开始戏剧创作。

1922年,他的剧本?夜半鼓声?上演并荣获克莱斯特奖金,初步显示了戏剧创作的才华。

他先后担任过慕尼黑话剧院导演兼艺术参谋。

1928年他与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结婚。

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国政权后,布莱希特被迫流亡国外,先后到过瑞士、法国等,后定居在丹麦长达6年时间。

1939年,他写了一篇具有总结性的戏剧论著?戏剧小工具篇?。

1948年秋,布莱希特重返德国,定居柏林,和夫人一道建立“柏林剧团〞,领导柏林剧团继续其史诗剧的实验,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有:?母亲?、?高加索灰阑记?、?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四川好人?、?论叙事剧?等。

布莱希特生活的时代是德国法西斯上台执政、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的时代。

当时的文艺作品充满着非理性和一些低级享乐趣味的内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由于受到思想控制而不能认识那个独特时代的真相。

布莱希特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责任感,以理性和科学为指导,强调文艺的战斗性和干预现实的功能,希望能把民众从麻痹的统治中解救出来,与现实抗争。

布莱希特一生中的最大奉献就是他创立了一种与欧洲传统完全不同的非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全新戏剧样式,即以“间离化〞为核心的史诗剧理论。

布莱希特以“间离化〞为核心的史诗剧不同于传统戏剧的样式主要就在于它是以“叙事性〞为主。

叙事性主要突出戏剧中的事件和理智等要素,它和传统的戏剧重冲突和激情以实现净化观众感情的目的不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通过对戏剧中事件和理智等要素的突出,来实现事件和理智本身给观众所带来的惊愕感,进而引起观众的震惊、思考与反思。

布莱希特生平介绍(德文+中文)

布莱希特生平介绍(德文+中文)

布莱希特生平介绍(德文+中文)————————————————————————————————作者:————————————————————————————————日期:布莱希特生平介绍Bertolt Brecht (10. Februar 1898 in Augsburg;14. August 1956 in Ost-Berlin) war ein einflussreicher deutscher Dramatiker und Lyriker des 20. Jahrhunderts. Seine Werke werden weltweit aufgeführt. Seine Erfolge auf die Entwicklung der drammatischen Theorien ist sichtbar.LebenEugen Berthold Friedrich Brecht kam am 10. Februar 1898 in Augsburg zur Welt. Nach der Volksschule besuchte er von 1908 bis 1917 das Königliche Realgymnasium zu Augsburg, welches er im Ersten Weltkrieg mit dem Notabitur abschloss.In den 1920er Jahren schloss Brecht mehrere Bekanntschaften, die sein späteres Schaffen deutlich beeinflussten; Ab diesem Jahr pendelte Brecht häufig zwischen Berlin und München, um weitere Beziehungen zu Personen aus dem Theater und der literarischen Szene aufzubauen.1921 lernte er Arnolt Bronnen kennen und gründete mit ihm eine literarische Firma. Am 3. November 1922 heiratete er die Schauspielerin Marianne Zoff und bekamm eine Tochter Hanne. 1924 zog Brecht nach Berlin und lernte dort noch während seiner Ehe mit Marianne die Schauspielerin Helene Weigel kennen. Erst drei Jahre später ließ er sich von Marianne scheiden und heiratete Helene Weigel.Ab 1930 begannen die Nationalsozialisten, Brechts Aufführungen vehement zu stören. Brecht stand im April 1933 auf der von Wolfgang Herrmann verfassten …Schwarzen Liste“; deshalb wurden seine Bücher am 10. Mai 1933 von den Nationalsozialisten verbrannt und am Tag darauf seine gesamten Werke verboten. Am 28. Februar verließBrecht mit seiner Familie und Freunden Berlin und flüchtete ins Ausland. 1935 wurde er die deutsche Staatsbürgerschaft aberkannt. Im 15 jaehrigen Exil war Brecht nach Prag, Wien, Zürich, Paris, Dänemark und der USA gefahren.1948 ging er zurück nach Deutschland und von da an in Berlin lebte. Am 14. August 1956 starb Brecht aus einem Herzinfarkt.Im Lebenslauf hat er viele berühmten Werke geschafft. Wegen seiner Leistungen wird er als …einer der großartigsten Drammatikern des 20. Jahrhunderts“ ausgezeichnet. Theater Theorie:Im Feld von Theatern gibt es 3 sehr wichtige Schulen: nämlich Stanislawski Schule, Mei Lanfang Schule, und Brecht Schule. Sie haben großen Erfolge auf der Entwicklung von Theatern der ganzen Welt geleistet.Kernpunkt der drammatiken Theorien von Brecht ist das …Epische Theater“ und das drammatike Stilmittel …V erfremdungseffekt“.Der von Bertolt Brecht 1926 geprägte Begriff episches Theater verbindet zwei literarische Gattungen, das Drama und die Epik, also die Theaterbühne miterzählenden Formen der Literatur. In den 1920er-Jahren hatten Bertolt Brecht und Erwin Piscator begonnen, mit neuen Formen des Theaters zu experimentieren. Sie wollten weg von der Darstellung tragischer Einzelschicksale, von der klassischen Illusionsbühne und ihrer Scheinrealität. Ihr Ziel war die Darstellung der großen gesellschaftlichen Konflikte wie Krieg, Revolution, Ökonomie und soziale Ungerechtigkeit. Sie wollten ein Theater, das diese Konflikte durchschaubar macht und die Zuschauer dazu bewegt, die Gesellschaft zum Besseren zu verändern.Das epische Theater Brechts und Piscators ist politisch engagiert. Das enge Korsett der traditionellen Dramatik wird gesprengt, weil beide komplexe politischeVerhältnisse darstellen wollten. Das epische Theater ist marxistisch orientiert, will gegen Ausbeutung und Krieg wirken, sich einsetzen für eine sozialistischeVeränderung der Gesellschaft.Um diese Theorie durchzuführen, stellte Brecht ein neues literarisches Stilmittel- Verfremdungseffekt fest. Eine Handlung wird durch Kommentare oder Lieder so unterbrochen, dass beim Zuschauer jegliche Illusionen zerstört werden. So kann er der Theorie zufolge eine kritische Distanz zum Dargestellten einnehmen.Der Verfremdungseffekt besteht im Kern darin, dem Betrachter vertraute Dinge in einem neuen Licht erscheinen zu lassen und so die Widersprüche der Realität sichtbar zu machen.Brecht wollte ein analytisches Theater, das den Zuschauer eher zum distanzierten Nachdenken und Hinterfragen anregt als zum Mitfühlen. Zu diesem Zweck …verfremdete“ und desillusionierte er das Spiel absichtlich, um es als Schauspiel gegenüber dem wirklichen Leben erkennbar zu machen (Brecht nannte dies den …Verfremdungseffekt“). Schauspieler sollten analysieren und synthetisieren, das heißt, von außen an eine Rolle herangehen, um dann ganz bewusst so zu handeln, wie es die Figur getan hätte. Diese Neukonzeption des Theaters, ursprünglich …episches Theater“, nannte er später …Dialektisches Theater“, da ein Widerspruch zwischen Unterhaltung und Lernen entstehen soll, der die Illusion des …Emotionalen Hineingezogenwerdens“ beim Publikum zerstören will. Brecht vertrat die Auffassung der Dialektik vom Menschen als Produkt der Verhältnisse und glaubte an dessenFähigkeit, diese zu verändern: …Ich wollte auf das Theater den Satz anwenden, dass es nicht nur darauf ankommt, die Welt zu interpretieren, sondern sie zu verändern.“Damit steht das epische Theater im Gegensatz zum aristotelischen Theater, welches das Ziel verfolgte, den Zuschauer durch Einfühlen in das Gesehene zu läutern, einen Prozess, den Brecht als Katharsis bezeichnete. Das epische Theater will den Zuschauer zu einer distanzierten und kritischen Betrachtung der Ereignisse auf derBühne führen. Nicht Mitgefühl und Emotionen sind das Ziel, sondern gesellschaftskritische Erkenntnisse.Hier gibt es ein Vergleich zwischen dem epischen Theater und dem aristotelischen Theater:Aristotelische Form des Theaters Epische Form des Theaters Beziehung zwischen den Zuschauern und der Bühne nach:verwickelt den Zuschauer in eine Bühnenaktionverbraucht seine Aktivität macht den Zuschauer zum Betrachter weckt seine AktivitätStruktur des Theaters nach:Eine Szene für die andere Wachstum Jede Szene für sich MontageEntwicklungsrichtung des Geschehnisses nach: Geschehnisse linear in Kurven Philosophischer Grundlage nach:IdealismusDas Denken bestimmt das Sein MaterialismusDas gesellschaftliche Sein bestimmt das DenkenZiel des Theaters nach:miterlebtermöglicht dem Theater GefühleErlebnis der Gesellschaft zeigenstudiert erzwingt von ihm Entscheidungen Weltbild repräsentieren Werke:Brecht ist ein Drammatiker mit zehlreichen ausgezeichneten Werken, einschließlich Theaterstücke, Gedichte, Lehrstuücke und Drehbücher. Daunten sind Theaterstücke der Hauptteil.Brecht verfasste 48 Dramen und etwa 50 Dramenfragmente, zumeist formte er in direkter Wechselwirkung mit den Aufführungen.Es gibt 2 Periode seiner Stückarbeit. In der Zeit von 1918 bis 1933 experimentierte er intensiv mit den verschiedenen künstlerischen Möglichkeiten, die die Theaterbühne bot. Nachdem er Deutschland verlassen musste, also in der sogenannten …zweiten Periode“ pr ägte sich Brechts Stil, sein episches Theater . Sich ändernde politische Umstände flossen, durch den Autor reflektiert, in die Stücke ein.( Als Beispiel mag hier die amerikanische Fassung des Leben des Galilei gelten, in der sich sowohl die Sprach- und Bühnenkompetenz des Hauptdarstellers Charles Laughton wiederfand, als auch die amerikanischen Atombombenabwürfe im Zweiten Weltkrieg zu einer Verschiebung desAussageschwerpunktes hin zur Frage der persönlichen Verantwortung des Wissenschaftlers vor der Gesellschaft führte.)Gedichte ist ein anderer wichtiger Teil seiner Werke. Der größte Teil seiner Gedichte sind Zusammenarbeit mit anderen Künstlern, insbesondere mit Komponisten, die ihren Niederschlag in den Werken fand. Viele sind direkt als Lieder entstanden. Brechts Gedichte wurden in fast alle Sprachen der Welt übersetzt.Wichtige Werke:Mann ist Mann [1918]–1926 1927 Propyläen 25. September 1926 Darmstadt und DüsseldorfLeben des Galilei1938–1939 1948 Suhrkamp 9. September 1943 Zürich Mutter Courage undihre Kinder 1939 1941 19. April 1941 ZürichDer gute Mensch vonSezuan1939 1953 4. Februar 1943 ZürichDer kaukasische Kreidekreis 19441949 Sinn undForm[Mai 1948 USA n.a.] 23. Mai1951 GöteborgDie Rundköpfe und die Spitzköpfe 1932–1936 19324. November 1936KopenhagenBrecht mit chinesischen KulturBrecht hat die Theater Theorie auf einen besonderen wichtigen Weg entwickelt. Der Grund liegt nicht nur darin, dass er dem traditionalen deutschen und europärischen Realismus gefolgt, sondern auch die ausländische insbesondere chinesische Kulturelle Traditionen entlehnt hatte.Brecht hat große Interesse für die traditionalen chinesischen Philosophie, Gedichte und Theater. Seine Untersuchung in diesen Gebieten hat auch seine Werke deutlich geprägt.1937 hat er 7 chinesische Gedichte ins Deutsch übersetzt, damit kritisierte er die populäre aristotelische …Imitationsdenkweise“. Die chinesische Gedichte, insbesondere Gedichte von Bai Juyi hatte er bevorzugt, weil er das Thema von Kritisierung gegen Gesellschaft und Mitgefühl für das V olk sehr bedeutungsvoll fand. Die Philosophie von Konfuzianismus hatte er auch sehr beeinflusst. Sehr häufig zeigten seine Werke manche chinesische Philosophie, z.B Mohisumus in …Mutter Courage und ihre Kinder“ und Philosophie von Yijing in …Leben des Galileis“. Struktuell benutzte er auch einige chinesische drammatische Methode, wie 连缀式结构,自报家门,楔子u.s.w. einige berühmte Stücke hatte sogar die chineisische Drama als literarische Quelle genommen. Wie …Der gute Mensch von Sezuan“ und …Der kaukasische Kreidekreis“.Natürlich ist Brecht für die chinesische Drammatiker sehr lehrreich. Er bietet eine neue Denkweise und erweitert den Entwicklungsweg für chinesische Literatur. Jetzt möchte ich etwas auf Chinesisch erklären.布莱希特最重要的理论成就就是创立了史诗剧戏剧理论,以及“陌生化”的戏剧表现方法,或称“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1

布莱希特1
制作人:杨玉婷
简介
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
1956),德国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创立并 置换了叙事戏剧,或曰“辩证戏剧”的观念,是 当代享有世界盛誉的著名德国戏剧理论家、《三分钱歌剧》、《屠宰场里的圣》
约翰娜》和《巴登的教育剧》等。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
除此之外,布莱希特还研究过中国画“留白”的艺术功能,以克服西方审美 观念的自然主义倾向。
布莱希特作品之特色:
读者在阅读布莱希特作品时,常常会发现两种十分抢眼的现象。 一、是他的剧本在谋篇布局上普遍吸纳中国戏曲诸如连缀式结 构、自报家门、题目正名、歌唱等元素之外,还常常以中国戏 曲作品为蓝本进行创作。例如他的教育剧《例外与常规》,是 套用张国宾《合汗衫》杂剧陈虎害死恩人张孝友,霸占其妻的 故事框架创作的。《四川好人》是以关汉卿《救风尘》杂剧为 蓝本创作的。 二、是他的剧作中常常出现一些与中国古典哲学有关的神来之 笔,引起读者和观众的特别瞩目。如《三角钱歌剧》根据墨子 和孟子关于人的伦理状况与财产的关系的议论所创作的歌词, 一句“先吃饱肚子,然后才能讲道德”,一时之间成了年轻人 在街头巷尾表达对现实不满的口头禅。
《江南好人》新概念越剧《江
南好人》改编自德国著名戏 剧家贝尔托特· 布莱希特的 《四川好人》。由著名戏剧 导演郭小男执导,著名表演 艺术家茅威涛、陈辉玲主演。 该剧在保留原剧作拷问社会、 关注民生、叩击道德、逼仄 人性的社会、人文、哲学高 度的同时,将婉约的越剧与 丝绸、评弹、小调等江南元 素融汇其中,一部全新的江 南风情寓言剧。
科学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奖金,1956年8
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
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

布莱希特主要的作品有哪些 他做出的主要的成就分别有哪些

布莱希特主要的作品有哪些 他做出的主要的成就分别有哪些

布莱希特主要的作品有哪些他做出的主要的成就分别有哪些本文导读:布莱希特的理论与著作有《戏剧小工具篇》、《戏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梅辛考夫》、《母亲》、《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卡拉尔大娘的枪》、《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以及改编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等。

他还以演说、论文、剧本的注释形式,阐述史诗戏剧的理论原则和演剧方法,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等。

1948年后,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

主要成就综述布莱希特是现代戏剧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剧场改革者、剧作家及导演,被视为当代“教育剧场”的启蒙人物。

布氏的剧作及戏剧理论对当代戏剧界产生过巨大的震动,并由此成为各国戏剧家的主要研究对象。

其实,布莱希特还是一位天才的电影导演,只不过中国观众一直无缘于他的胶片作品。

作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布莱希特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奖金。

布氏学派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

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给予很高评价。

布莱希特也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做的贡献。

支持布氏学派的著名理论,就是布莱希特本人提出的“间离方法”。

间离方法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理论内容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的理论,在于“把一个事件或人物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的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第九章 存在主义

第九章  存在主义

二、创作 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
《死兵传奇》 (1918) 死兵传奇》 《夜半鼓声》(1922) 夜半鼓声》 1922) 《城市丛林》(1921城市丛林》 19211922) 1922) 《人就是人》(1926) 人就是人》 1926)
2、第二阶段 马哈哥尼城的兴衰》 《马哈哥尼城的兴衰》 1927) (1927) 三分钱歌剧》 1928) 《三分钱歌剧》(1928) 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 《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 1930) (1930) 巴登的教育剧》 《巴登的教育剧》、《措 例外与常规》 施》、《例外与常规》等。
3、第三阶段
《第三帝国的恐惧和灾难》(1935-1937) 第三帝国的恐惧和灾难》 1935-1937) 卡拉尔大娘的枪》 1937) 《卡拉尔大娘的枪》(1937) 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 1940) 《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1940) 四川好人》 1942) 《四川好人》(1942) 高加索灰阑记》 1945) 《高加索灰阑记》(1945) 《伽利略传》(1938-1947) 伽利略传》 1938-1947)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1939)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
一、生平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 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1898-1956)是当 布莱希特 代西方戏剧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德国著名 代西方戏剧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德国著名 剧作家、 剧作家、戏剧理 论家、导演、 论家、导演、诗 人。他不仅创作 了许多有影响的 戏剧作品, 戏剧作品,而且 建立了一套新的 戏剧理论和表演 体系。 体系。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四、《大胆妈妈和她的孩பைடு நூலகம்们》
1、情节内容及思想主题 艺术特征: 2、艺术特征: 1、内容简洁 2、歌唱因素 3、开放性结构 4、共时性场景

外国现代作曲家:贝托尔德·布莱希特人物简介

外国现代作曲家:贝托尔德·布莱希特人物简介
• 反对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观念 • 提倡“间离效果”和“陌生化”的戏剧理论 • 音乐与戏剧的紧密结合
布莱希特与其他作曲家的交流与合作
与库特·魏尔的合作
• 共同创作了许多音乐戏剧作品 • 如《马哈哥尼城的兴衰》、《三分钱歌剧》等
与其他作曲家的合作
• 如与汉斯·艾斯勒合作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 • 对后世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题多样
•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状况 • 探讨了人性、道德、社会等问题
内涵深刻
• 通过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传达了布莱希特的思想观念 • 对人性与社会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布莱希特音乐风格的独特之处
反对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观念
• 强调音乐与戏剧的紧密结合 • 提倡简约和实验的音乐风格
“间离效果”和“陌生化”的戏剧理论
04 布莱希特音乐作品的影响与传承
布莱希特音乐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对德国音乐的影响
• 对后世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为德国音乐戏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对世界音乐的影响
• 布莱希特的音乐风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与认可 • 对其他国家的音乐戏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布莱希特音乐作品对后世作曲家的启示
• 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音乐理论 • 受到了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
1918年开始在柏林从事戏剧创作和音乐创作
• 与戏剧导演恩斯特·费舍尔合作 • 创立了“贝托尔德·布莱希特剧院”
布莱希特的音乐创作背景
20世纪初的德国政治与社会背景
• 一战后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
布莱希特的音乐创作与戏剧理念
• 通过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 • 对人性与社会进行反思与批判

用戏剧改变世界

用戏剧改变世界

2013.05学教育118用戏剧改变世界——布莱希特和《伽利略传》徐晓琳(青岛大学德语系,山东青岛226000)[摘要]贝托尔德.布莱希特(Ber t ol t Br ec ht)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德国剧作家、诗人。

他在被纳粹迫害流亡时期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剧作,其中包括《伽利略传》。

布莱希特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内涵再现了科学家伽利略跌宕起伏的一生,借古喻今,引起读者对于真理和权威、理性和盲目崇拜、科学和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戏剧使世界更加理性、正义、美好。

[关键词]布莱希特;伽利略传;戏剧鉴赏;二十世纪戏剧贝托尔德.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奥古斯堡,被誉为20世纪戏剧史上的一颗巨星。

他的一生坎坷艰辛、颠沛流离,却始终坚持以笔为枪、取纸作弹,针砭时弊,留下了大量影响深远的经典剧作。

《伽利略传》(Leben des Galilei)是他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一、戏剧是反映现实的镜子1933年希特勒掌权之后,布莱希特由于其政治倾向被迫离开德国,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流亡生涯。

1938年,法西斯德国吞并奥地利,二战一触即发。

此时,布莱希特已经流亡丹麦长达六年。

面临越来越危险的局势,布莱希特在一间农舍中仅用三个星期就完成了抨击法西斯残暴统治、鼓励人们追求真理正义的又一力作《伽利略传》。

与《第三帝国的恐怖与悲哀》(Fur-cht und Elend des Dritten Reiches)不同,这次布莱希特创作的是一部史诗剧。

在美国1945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后,布莱希特深受触动,认为应当重新探讨科学和伦理的关系。

于是他对《伽利略传》进行了第二次改编,提出了几个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应当归于何处?是用来毁灭人类还是造福人类?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如何才能保证科学发展为人类的根本利益服务?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阶段
研究界通常认为布莱希特的创作道路分为3个阶段,
以他开始有意识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探索艺术革新 的1926年为转机,这以前为第一阶段,1926-1933年 为第二阶段,1933-1956年为第三阶段。
主要作品
布莱希特的理论与著作有《戏剧小工具篇》、《戏
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 《梅辛考夫》、《母亲》、《四川好人》、《伽利 略传》《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 灾难》、《卡拉尔大娘的枪》、《潘蒂拉老爷和他 的男仆马狄》以及改变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等。 他还以演说、论文、剧本的注释形式,阐述史诗戏 剧的理论原则和演剧方法,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 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 《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等。1948年后, 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



人物简介
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是当代享有世界盛誉的著名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
和诗人。1898年2月10日,布莱希特出生于奥格斯堡市一个商人家庭。他 曾在大学学哲学和医学。但他真正感兴趣的却是文学,尤其是戏剧。早 在青年时代,布莱希特就显示了非凡的戏剧才能。《夜半鼓声》(1919) 的成功使他获得德国最高戏剧奖——克莱斯特奖。1924年,他应名导演赖 因哈德之邀任柏林德国话剧院艺术顾问。二十年代中期,布莱希特开始 阅读和研究马克思的著作,这使他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现实。希特勒法 西斯夺取政权之后,布莱希特被迫流亡国外。他曾先后在丹麦、瑞典、 芬兰、美国和瑞士等地柏林,主要领导《柏林剧团》的工作,1959年8月14日,布莱希特在 柏林逝世。 布莱希特也是一位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是叙事剧的理论奠基人。他主张 寓教育于娱乐。他认为观众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对反映的现实问 题进行思索,用探索的目光观察社会,用批判的态度改变完美的世界。 布莱希特的大量诗歌创作反映了20世纪德国社会各个时期的风貌。他的作 品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均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诗歌是脍炙人口的 上乘之作。 布莱希特的作品及理论已有不少被介绍到我国,有些著名戏剧也曾多次 在我国舞台上演出。
生平简介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在20世纪德国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剧作家、诗人。1898年2月10 日生于南德奥格斯堡一个造纸厂主家庭。他终生献身于德国工人运动,却又从不讳言自己是“愿意把 无产阶级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资产阶级作家”。 191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慕尼黑大学,断断续续学习过自然科学、医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曾被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护理伤员,他以多才多艺和进步的政治态度,获得士兵信赖,1918年11 月革命爆发时,被选为当地士兵委员会成员。 战争与革命动荡过后,再次入慕尼黑大学,开始戏剧与诗歌创作。1922年,他的剧本《夜半钟声》 在慕尼黑剧院上演后,荣获克莱斯特奖。1924年,任柏林“德意志剧院”顾问。 1926年进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院,结合创作实践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28年与女演员 海伦娜.魏格尔结婚。1933年德国法西斯上台后,出走瑞士、法国,并于同年举家迁往丹麦,在斯文 德堡附近一个农舍里住了6年,这期间曾与布莱德尔、孚西特万格主编在莫斯科出版的德国流亡者杂 志《发言》。 1939年后经瑞典、芬兰再取道苏联去美国。整个流亡期间是他多灾多难的年代,也是他文学创作最 为多产的年代。1947年摆脱“非美活动委员会”迫害,返回欧洲,暂居瑞士,1948年定居柏林,和 夫人一道建立“柏林剧团”,实践他的戏剧主张。1956年8月14日逝世。
人物成就
布莱希特他一直从倡导歌剧改革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史诗剧实验,特别吸 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方法。提出了间离效果理论。 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 列宁和平奖金。布莱希特史诗戏剧理论是在20~30年代与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的 思潮作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 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 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 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 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 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 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 式戏剧。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 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 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 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 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的生平与创作
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
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
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年2月10日
-1956年8月14日),德国戏剧家、诗人。布莱希 特创立并置换了叙事戏剧,或曰“辩证戏剧”的观念, 是当代享有世界盛誉的著名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 家。创作作品有《马哈哥尼城的兴衰》、《三分钱 歌剧》、《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和《巴登的教育 剧》等。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 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 奖金。“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即 是布莱希特的名言,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 于柏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