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海燕版小学三年级下期《省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海燕版义务教育河南省地方课程读本小学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下期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海燕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三版《小学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
授课时间:16—17课时
授课教师:郑州中学第三附属小学尹明
授课对象:三年级1班和2班
课程目标:
1.学科学习目标
本期主要教学其中的心理健康及综合知识部分的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综合知识讲座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
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段学习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
维护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增长智慧、懂得生活。
(3)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综合知识讲座旨在:
发展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在以上努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在复杂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中身心健康发展。
3.本册学习目标
在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引导和合作下能够:
(1)从思想和行动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悦纳自己。
(2)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热爱、关心父母、同学,学会分工合作。
(3)用实际行动学会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做个乐观、快乐的人。
(4)通过行动养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认真观察、敢于创造的好习惯。
(5)简单介绍自己周边的环境并用实际行动来保护它。
(6)简单介绍和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并能知法、守法、讲法、护法。
(一)资源开发
1.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只有真正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材资源和学生基础和兴趣点紧密结合才能使得教学务实高效。
我们需要深入钻研理解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筛选、增减、整合,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如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主题班会、表演,等等。
国事家事天下事、科学人文,林林总总都可以是课程的资源。
2.教学手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分享,补充质疑、必要点拨、拓展延伸的形式,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和手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务实高效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实施
教师方面:
1.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质量观;
2.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研究和观摩课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主动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换意见;
3.不断加强学科性学习以及教学研究,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4.转变教学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方法,新路子,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努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以及劳动技能。
5.认真备课、写教案、研究课,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调整,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6.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对学生循循善诱。
学生方面:
1.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2.尊敬老师的辛勤劳动,听从老师的正确教导,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3.认真听讲,积极动脑,思维准确,大胆发言,不懂的知识和问题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准备好上课所必须的材料,课后,把上课的知识点延伸到生活中,懂得知识的回归生活。
5.积极参加学科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动手、动脑、动口和创造能力。
6.建立学习型组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广泛交流,加强研究,相互补充,形成一种活泼、主动、向上的学习新风尚。
四、课程评价
评价方式:
预设实施以下评价标准:
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是否”方面进行评价:
1.教学目的是否明确。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把教学目标设定在了解常识、把握规律、熟悉技能、养成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范围之内。
2.教学内容是否适当。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2)符合学生的需要;(3)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4)对学生中的共性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帮助。
3.师生关系是否平等。
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表现为:(1)少指导、说教,多交流、沟通;(2)彼此尊重、以诚相待、相互理解;(3)每个人机会均等,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4.活动安排是否合理。
衡量活动设计、安排的合理性的标准包括:(1)活动设计有针对性、创新性、形式多样;(2)活动实施规范、灵活变通、围绕主题;(3)团体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支持与挑战相结合;(3)活动适量、适度、收放自如;(4)每位成员(包括教师)积极参与、充分投入。
5.立足于教师角度的评价包括:(1)教师个人对活动内容能否积极参与、感情投入,并做到适度的自我开放;(2)对学生态度是否真诚;(3)对每一个学生能否做到尊重、关注。
(4)对学生能否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三维目标协调落实和终身和谐发展并重。
6.立足于学生角度的评价包括:学生是否是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能否充分地参与并获得关注与尊重。
7.从课堂气氛的角度评价:整个课堂气氛是否宽松、活跃、融洽。
结果处理:
本期期末评价学生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其中期末试卷答题得分满分55分、卷面得分5分,平时积分占40分;平时课上及考试纪律,课堂自学、合作、交流、展示及课下拓展延伸活动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均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家长等多维给予形成性评价,最后折合成平时积分)。
期末学生最终成绩可按照上级要求量化成优秀、良好、及格、待及格几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