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萧红作品的论文

合集下载

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浅谈萧红小说的创作母题论文

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浅谈萧红小说的创作母题论文

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浅谈萧红小说的创作母题论文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浅谈萧红小说的创作母题论文萧红,这位“30 年代的文学洛神”,用一只饱蘸人生情感的生命之笔将悲欣交集的人生浓浓地挥洒出来。

萧红的作品延续了很多原始的文学母题,本文将从萧红两部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中来探讨萧红对家园、生殖、死亡文学母题的内心书写,目的是为了探寻作家背后有关生命之感的沉重。

一、家园母题萧红出生在一个颇具封建家长制的家庭,作为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她得到的只有家庭的冷漠。

因为逃婚在离开了这个无爱的家庭后,萧红再也没有回去,一生颠沛流离,人生的最后驿站是长眠在了战火纷飞的香港浅水湾。

然而,“家”是游子永远割不断的情愫。

《生死场》是作家对自己故乡那片黑土地上的芸芸众生“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的决绝之笔;《呼兰河传》则是萧红对自己家乡呼兰县城原始记忆的复原:寒冷的北中国“严冬一封锁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呼兰县城的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着“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十字街上的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东西二道街上的火磨、碾磨房、豆腐店、扎彩铺、卖豆芽的王寡妇、大泥坑……故乡的一切在她的笔下复苏。

萧红的家园感和乡愁感是复杂的,她用文字展示的不仅仅是东北那片黑土地上像蝼蚁一般碌碌无为、愚昧生存的人民,更是她对家园的深深眷恋之情。

二、生殖母题萧红一生做过两次母亲,但是生产的艰辛和最终离她而去的两个孩子让萧红将女性的分娩定义成一种刑罚。

她的作品《生死场》中将女性生产的场景描摹地怪诞而狰狞。

“赤身的女人,她一点不能爬动”,“恐怖仿佛是僵尸”,“她的腿颤颤得可怜,患着病的马一般,倒了下来”。

未成年的金枝、二里半的婆子、李二婶子,所有的女人都在经历着相同的刑罚。

萧红替女人发出了嗥叫:“受罪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药,她将吞下去,她仇视着一切,窗台要被她踢翻。

她愿意把自己的腿弄断,宛如进了蒸笼,全身将被热力所撕碎一般啊”。

论萧红小说中的生命形态及其戏剧性讽刺 汉语言毕业论文

论萧红小说中的生命形态及其戏剧性讽刺  汉语言毕业论文

论萧红小说中的生命形态及其戏剧性讽刺内容摘要:萧红作为一个有着独特思想的女性作家,开拓了一代艺术特质。

其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写出了东北乡村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黑土地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文化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性。

其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致观察”和心理体验,对东北农民物化的生命形态予以深刻的揭示。

从这方面来看,她坚持了鲁迅的思想文化方向,对中国农民进行“国民性批判”,将农民身上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和苟活的生活态度采取了“揭出病苦”的创作态度,体现了对国民生存状态深深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萧红小说生命形态讽刺性萧红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写出了东北乡村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黑土地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文化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性。

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是具备某几种东西,我不信这一套。

”①因为萧红的小说大没有主导的故事线索和围绕中心人物展开的故事情节,散文化倾向更明显。

鲁迅认为“萧红的小说,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描写,而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②对东北乡村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的“细致的观察”出之以极富创造性的“越轨的笔致”,正是萧红创作迥异于同时代其它作家的“明丽和新鲜”这种“越轨的笔致”与其对于人、事的心理体验与感觉方式密切相关。

一、生命形态萧红小说至始至终体现了一种生命形态,即是黑土地生灵的生命存在形式。

生和死是生命的两极,而由生到死的时间跨度,也是生命的一个轮回过程,这里的生命形态指《呼兰河传》的人和动物都在忙着生产、忙着死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生和死的轮回,对现实世界的冷漠、麻木和不思进取、凝滞的生活节奏、亘古如斯的生活状态。

从而折射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

下面从三方面论述萧红小说的生命形态:(一)生存的寓言由于生存环境中带有神性的、灵性的人文传统的影响,东北作家的乡土文学总是有着寓言性的神秘和象征。

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3 )一、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和缘起……………………………………( 13 )(一)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 13 )(二)源与流: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缘起…………………………( 14 )二、显与隐: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表现……………………………( 15 )(一)自由意识的显在表现……………………………………………( 15 )(二)自由意识的深层体现………………………………………( 17 )三、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意义及局限………………………………( 21 )(一)意义…………………………………………………………( 21 )(二)局限…………………………………………………………( 22 )注释……………………………………………………………………( 24 )参考文献………………………………………………………………( 25 )英文摘要、关键词……………………………………………………( 26 )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摘要:萧红追求的自由是不受拘束,也是平等、光明,含有爱和温暖的自由。

这种自由意识吸引着无数读者走近她、倾听她。

它是如何产生的?她的自由意识在作品中体现在显现的“时代主题”和自觉或不自觉的“女性意识”,也体现在隐现的深层次的人文追求:启蒙式批判、重视个人生存意义和价值追求爱和温暖的生命哲学,以及艺术形式独创性中蕴含的自由意识。

这其中有对时代的关注、大众视角,既凸显了文学的时代意义又不乏温情的清醒。

“自由”是萧红生命和文学的核心词汇。

关键词:萧红、自由意识、源流、意义萧红一生都在歌颂自由、追求自由。

从她的作品问世至今,有关其自由意识的研究已有不少。

有关于它们体现的反抗压迫的论述,如鲁迅肯定了它“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1],闫红认为萧红“表现出与小说政治意识形态取向一致的抗战文艺创作主题”[2]。

论萧红小说的风格(初稿)

论萧红小说的风格(初稿)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萧红小说的风格姓名:谢玉玲指导教师:覃碧卿副教授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年级:2003级秋类别:专升本学习中心:江门学习中心完成时间:2005年10 月12 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论萧红小说的风格[摘要]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同时,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萧红小说文体风格悲剧风格萧红是凭着天赋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的,她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同时,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

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以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表现为超常规的句法形式及由此而来的新鲜自然的美学意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生命力。

一、萧红小说的文体风格(一)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

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萧红小说叙事研究——以生死场为例

萧红小说叙事研究——以生死场为例

萧红小说叙事研究——以生死场为例2010届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校代码:10269 華東師範大學萧红叙事结构研究——以《生死场》为例The study on Xiao Hong’s novel structure——"Life and Death" as an example院系: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班级:学号:姓名:2014年5月完成中文摘要萧红在小说结构上的创新之举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生死场》这部早期作品中。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对“意象”的重复轮回叙述展示其对于生命存在的深深质问,这种轮回叙述也形成了章节内部间的有效联系,并且延伸到了文本以及文本之外,和叙事节奏相互应和。

使得文本内容之间形成紧密关系的还有文本隐含的对于人和物、男性和女性、父母和孩子、地主和农民、中国和日本这五对关系的详尽叙述,这五对关系形成纵向和横向的交错关系的背后都是对权力的争夺作为支撑,以此关注弱者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类的生存境况。

本文将对以上两点进行深入探析,探索作者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方式,成功地打破传统小说在结构上的束缚的重大意义。

以此再次提起萧红的意义。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叙事结构AbstractIt is very obvious that Xiao Hong is a pioneer in the innovation of novel structure, which is especially embodied in herearly work called Life and Death. In this book, she uses cycling narration to talk about its “images” which expresses her deep queries towards the existence of life, and this method guarantees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each chapter, besides, cycling narration also extends beyond the text and echoes with the rhythm of narration. Besides the narrative method, what strengthens the connection of the content is the specific narration about five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people and things, males and females, parents and children, landlords and peasants, China and Japan.The crisscros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five relationships is based on the competition for power, which actually is to pay attention to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weak and the survival condition of human being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se two points deeply to probe into Xiao Hong’s unique planning of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breaking the limits of traditional novel structure.Key words: Xiao Hong Life and Death novel structure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 ........................... II 目录........................................................................................................................... ....................III 引言. (1)一、环境和人性的二重奏——对生命存在的叩问 (3)(一)闪光 (4)(二)太阳 (5)(三)荒山和乱坟岗子 (8)二、二元对立关系的同构——对物质和权力的争夺 (11)(一)人和物(价值) (11)(二)男性和女性 (13)(三)父母和孩子 (16)(四)地主和农民 (18)(五)中国和日本 (19)结语 (23)参考文献 (25)致谢 (26)引言1935年12月,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发表“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和惊动”①,使得东北女作家萧红确立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牢固地位。

从《小城三月》萧红女性悲剧意识论文

从《小城三月》萧红女性悲剧意识论文

从《小城三月》探析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摘要】本文试图证明:翠姨的凄苦一生正是对萧红在颠沛流离的短暂一生中所形成的女性悲剧意识的注脚,在萧红看来,女人无论是沉默还是奋起抗争都将无可奈何的死去,但萧红的感情世界却是复杂的,认命又绝未放弃希望。

【关键词】女性悲剧意识自我写照深层动机《小城三月》中翠姨身上有萧红的影子,翠姨的经历有萧红的经验,翠姨的思想意识与萧红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

考察萧红的一生,她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32岁。

翠姨也是如此,只是生命如昙花一现,只有二十一二岁。

她们都是苦命儿,受到来自生命和爱情的太多折磨,悲惨寂寞地死去。

萧红生命的最后岁月写下了《小城三月》,像其他作品一样是往日生活经验的挖掘回忆,也不具有多少与1941年抗战大潮相关的现实意义,即使在萧红的意识中,她也不会认为这就是绝笔之作,以总结生命的历程。

因为他曾多次对亲友说过有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脑子里构思了许多小说,然而却于无意中总结了另一个生命历程。

《小城三月》的写作方式是萧红式的。

这部作品也是她后期的重要的代表作。

之所以能把翠姨的一生写得凄楚动人,令人唏嘘不已,是因为作品渗透了萧红深沉的生命感,包括她对女人一生带有宿命色彩的命运观。

可以断定翠姨的凄苦一生正是对萧红在颠沛流离的短暂一生中所形成的女性悲剧意识的形象注脚。

纵观萧红一生,她有多少幸福呢?她是弱小的,渴望得到呵护。

在逃婚又被抛弃走投无路的时候,她结识了萧军,与他一起在痛苦中挣扎。

但萧军非性情中人,而往往脾气暴躁,无所顾忌而狂妄自大。

他对萧红总是高高在上。

“我从来没把她作为大人作为大人或妻子那样看待,一直把她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孤苦伶仃瘦弱多病的孩子来看待。

”这一切让她伤透了心,“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

”她追求自由平等,渴望得到尊重。

萧军的种种行为恰恰无视其尊严。

与端木蕻良的结合正是对这种处境的抗争。

但她也未从端木那里得到多少幸福,反而是端木对她的轻视和精神虐待,甚至在朋友面前毁谤她视为生命的作品。

关于萧红作品的论文

关于萧红作品的论文

萧红笔下悲惨的女性命运[摘要]萧红的作品具有“乡土文学”、“女性文学”、“左翼文学”等多种特征。

由此,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也就显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对阶级压迫的批判、有对民族解放的宣扬、有对生命的关切与悲悯,甚至还有对生和死、人性和灵魂等有深度的人类生存困境问题的追问与思考。

她从女性平淡的日常生活着眼,描写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写出了北方农村苦难女性的血泪生活,唱出了女性挣扎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的悲歌,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冷漠和迫害。

[关键词]萧红;小说;悲惨;女性意识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山茶花,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作者简介: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能在生命中最盛盈的时刻死去。

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对这个被命运指轮甩出的女子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其实,那些捱着漫漫长夜的文人,当然也包括萧红,那一句“半生遭尽白眼冷语,身先死,不甘,不甘”的临终遗言,就是她对生命最痴缠的留恋。

他们对生命有着孩子般的倔强,在那荒烟蔓草的时代,他们抛弃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只将对生命的信念紧紧拥住,等待涉过苦难的渊薮。

“萧红”笔名蕴含着作家的命运之劫“萧”的字面意思为“寂寞冷清”,红的深层意义为“寂寞之红”、“萧条之红”。

冷清与热闹皆在,悲悲凉与欢喜相伴,这种看似不堪和谐的构成正与作家的生命状态对应。

“萧”谐音同“小”、“消”,前者为红色占据空间之小,后者暗示红色存留时间之短。

联系萧红多病之躯,软弱个性,才华横溢却过早夭逝的一生,“萧红”二字成为作家的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他们的一生被命运所左右,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悲哀。

本文将从《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以及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体现在主要女性角色身上,她们的命运可以说是被社会所束缚、被男权社会所压迫的典型代表。

在小说中,主要通过陈希黎和包铁案两个女性角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女性的悲惨遭遇。

陈希黎是一个聪明伶俐、努力进取的女孩子,但她却因为家庭的贫困,受制于封建观念和家庭的压迫,最终沦为一个妓女。

在小说中,陈希黎在家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她父母的决定和家庭的贫困迫使她只能去学技艺当妓女。

即使是在妓院里,陈希黎也依然奋斗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但是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

她的一生都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社会的枷锁,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包铁案的命运也是令人唏嘘的。

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而又坚强的女性,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她最终也只能落入一个悲惨的结局。

包铁案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她的丈夫虽然对她很好,但是却无法填满她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在小说的结局中,包铁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让人深感心痛。

这些女性角色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她们的一生都被社会所扭曲,无法在封建压迫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村女性的现状,也呼应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现代意义,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但是封建观念、男权社会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命运。

相较于小说中的陈希黎和包铁案,当下社会中的女性也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在当下社会,一些地区和家庭依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故乡情结《呼兰河传》论文

故乡情结《呼兰河传》论文

故乡情结《呼兰河传》论文第一篇:故乡情结《呼兰河传》论文《呼兰河传》论文范石磊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出自悲天悯人的天性,萧红在创作伊始就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遭际。

而“五四”启蒙思想中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使她在抒写人类苦难命运时,更多地是关注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以更深入的笔触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揭示病态人生和病态心理的形成原因。

萧红紧紧抓住生与死——人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突出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从而表现了她独特而深沉的人生悲剧感。

《呼兰河传》将生死的意义逐出人的视野,在人们对生死的更为漠然中写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

此时的萧红对生命的感觉似乎已超出单纯的生死界限,而更深远地思索着空虚与悲凉。

与《生死场》相比,在《呼兰河传》中,尽管环境对人仍然构成压抑,但已不表现为“生死场”般赤裸裸的惨酷,小城与人似乎形成一种平和松驰的关系:“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了,风霜雨雪地,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就拉着离开了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没有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呼兰河人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在萧红看来,最可痛心的最足以惊心动魄的是“蒙昧”,是生命价值的低廉,是生命的浪费。

染缸房里,一个学徒把另一个按进染缸里淹死了,这死人的事“不声不响地”就成了古事,不但染缸房仍然在原址,“甚至连那淹死人的大缸也许至今还在那儿使用着。

从那染缸房发卖出来的布匹,仍旧是远近的乡镇都流通着。

蓝色的布匹男人们做起棉袄棉裤,冬天穿它来抵御严寒。

红色的布匹,则做成大红袍子,给十八九岁的姑娘穿上,让她去做新娘子。

”至于造纸房里边饿死了一个私生子,则“因为他是一个私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

也就不说他了。

”萧红用异乎寻常的态度、语调叙述死亡,——轻淡甚至略带调侃的语调。

生死场论文

生死场论文

生死场论文第一篇:生死场论文浅析《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初读《生死场》时并不激动,因为已经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有些适应了她看似平淡的叙述,虽然开头并不跌宕起伏,然而萧红的小说总是有渐入佳境而引人入胜魔力的,一步一步深入其中时,你会发现许多种复杂的情绪已经随着书本上的行行文字充斥胸腔。

起初泛起的怜悯之心是看到二里半的老婆麻面婆的时候。

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

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

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著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贴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没用清水洗过。

她头发飘了满脸,如同母熊般……这是一个弱智的妇女,她有一个跛脚的丈夫,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像草洞一样的家。

我想,使我生出怜悯之心的不仅仅是小说里的麻面婆,不仅仅是这个因为不聪明所以收捡不干净受丈夫嫌的妻子。

更多的是因为她而联想到的我身边曾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

我有一个算得上是表舅的人,文化不高,小学毕业,人也不高,160cm,这样的条件也就和小说里的二里半差不多了吧,他讨的老婆和麻面婆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表舅妈小时候患有脑膜炎烧坏了脑子,后来经媒人介绍嫁给了条件并不好的表舅,一年后生下了一个10斤的胖小子,然而这个孩子的到来没有给这个家带来更多的幸福,在孩子10岁时,医生告诉表舅这个孩子只有7岁的智商,就这样为他打上了弱智的标签。

同样不幸的人,同样不幸的故事,这样的弱势群体总是被迫承受这人们的同情或者践踏。

然而仔细读着《生死场》时,我突然意识到,纵使像麻面婆这样不聪明,理不顺自己也理不顺家的人也是有尊严知道维护尊严的。

听说羊丢,她去扬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

全头发洒著一些细草,她丈夫想止住她,问她什么理由,她始终不说。

她为著要作出一点奇迹,为著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

萧红的悲剧人生散文实用一篇

萧红的悲剧人生散文实用一篇

萧红的悲剧人生散文实用一篇萧红的悲剧人生散文 1我是流着眼泪读完那些关于萧红的介绍文字的,她悲惨而短暂的一生其实远远胜过她在小说和散文方面的创作成就撼动我的心灵。

天资聪颖的萧红三五岁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爱和恨。

她讨厌她的黑皮球,嫌它太旧、太小了。

家人不给买新的,她就想把那小皮球捣毁。

她用脚踩,想把它踩扁,没有如愿就找祖父帮忙,祖父变了脸像是要打她,她就赶快跑开。

后来竟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夏日,一个人戴起小草帽跑上大街去买皮球了。

(萧红散文《蹲在洋车上》)从她的.表现中,人们不难看出在她小小的心灵深处爱和恨的分明和强烈。

到九岁的时候,很自然她已经是一个懂得了人间的孩子了。

在这样的年岁里失去了母爱,在她当然是痛苦的。

而要使她再去接受其他陌生的女人来代替她的母亲,那是一件多难的事啊。

我想她对父亲的反抗和报复不仅仅是因为父亲是一个冷漠专横、脾气暴戾的人。

也许还有父亲给她娶了继母的原因,于是她后来才要逃躲父亲给她安排好的一桩婚姻。

她的悲剧人生就是从这儿正式拉开序幕的。

初中刚刚毕业的萧红,在颠沛流离的逃婚中,她先是糊涂地跟一位年轻的有妇之夫同居,之后见到了人家的妻子和子女,继而身心具碎地悔恨离开,抱着侥幸心理去找父亲先前为她找好的那个未婚夫。

她不跟父亲商量,私自和那个人在旅馆里租房同居。

而那个人后来在萧红怀孕六个月之后不辞而别,留下孤零零可怜的她。

很难相信萧红曾经差点沦为娼妓。

就在她被抛弃的旅馆里,老板一直在逼她。

无奈中她向《国际协报》写信求助,被该报的两位记者舒群和萧军搭救出来,萧红生下的孩子送了人。

之后萧红与萧军结为夫妻。

萧红的原名叫张乃莹,她起先的笔名叫悄吟,认识萧军之后,改为萧红。

萧红和萧军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二萧”。

可是后来这对在人们心目中很受尊敬很崇拜的夫妻却又分手了。

其中的原因说是萧军移情别恋,但我觉得萧红的轻易放弃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无论什么人,时时刻刻应该包容自己的恩人,这是为人的良心和根本。

毕竟萧红是萧军从旅馆里打救出来的,没有萧军,她的前景会是什么?然而,他们在苦难__同折磨了五六年,最终还是离婚了。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匹黑马,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封建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无数曲折与坎坷,但同时赋予了她对生命细腻而敏锐的感知,给予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在她出生成长的生命之源呼兰县,见证了东北农村生活的麻木、腐朽与闭塞,这样的生命状态刺激着萧红的内心,产生了对于生死的强烈思考,获得了关于生命意识书写的独特感悟。

萧红的创作与同时期作家相比有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她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不断感知生命的存在状态,了解生命存在的形式,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她重视生命个体的主观体验与生命意识的展示。

本文以此为线索,拟从《呼兰河传》与《生死场》的文本呈现中,探寻萧红的生命意识及其表现方式,同时结合萧红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探寻其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以及对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来剖析作家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萧红的生命意识以及她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意识;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O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Take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s anexampleAbstract: Xiao Hong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female writer, a dark hor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feudal turbulent times, her short life was full of countless twists and turn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her a delicate and keen perception of life, and gave her the inspiration and source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Hulan County, the source of life where she was born and grown, she witnessed the numbness, decay and obstruction of rural life in the Northeast. Such a state of life stimulated Xiao Hong's heart, produced a strong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gained a unique writing about life consciousness. Sentiment. Xiao Hong’s creation is unique from the writers of the same period, that is, she constantly perceive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hrough her own life experience, understands the form of life existe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he value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life of individual life. A display of consciousness. Taking this as a clu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ts expression methods from the textual presentations of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Xiao Hong's social life , And analyze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 b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life and the writing form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her thinking about life.Key words: Life Consciousness; Xiao Hong; "Hulan River Biography"; "Life and Death Field"目录引言一、生命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源流(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起源(二)中国新文学小说发展过程中生命意识的觉醒二、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一)原始的生命动力(二)生命的悲剧意识(三)孱弱的女性地位三、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一)情绪体验式的创作(二)意象化的叙事手法四、萧红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一)充满抗争的时代背景(二)饱含激昂的地域文化(三)遭受曲折的生命体验五、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引言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曾经在文艺界掀起过巨大的波澜,众多学者也曾多方面的去调查并且研究萧红创作的灵感源泉,通过回溯其经历过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环境等方面。

重读萧红:论漂泊者的生命体验与慷慨悲歌的论文

重读萧红:论漂泊者的生命体验与慷慨悲歌的论文

重读萧红:论漂泊者的生命体验与慷慨悲歌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摘要:萧红在其一生艰难坎坷的漂泊生涯中,以女性作家与社会弱者的双重身份和独特视角观察社会、体验人生。

对中国社会长期存留下来的社会积弊及对底层人民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虐杀。

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对底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平民人物以及他们的不幸与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爱和抗争,表现了作家心灵历程中对人类精神自由、平等、和谐的向往与追求。

萧红创作中的生命体验、情感激流和历史感悟,代表了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中国文化人不可规避的对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层冲突的思考及文化意识的觉醒。

论文关键词:萧红;女性视野;漂泊者;历史记忆;生命体验;文化意识觉醒又是一年的“九·一八”纪念日,凡是铭记这段历史的人们照例都会记得抗战时期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记得沦陷地区那些坚守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宣传抗战、鼓励抗战的文化人,以及那些无辜蒙受羞辱与灾难的平民百姓,也会记得萧红。

萧红一生的社会活动和创作的重要时期,正值“九·一八”事件之后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时期,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她犹如茫茫大海之中的一叶扁舟在这多事之秋的岁月中颠簸、漂泊,一边舐着心头的创伤,一边坚持写作,艰苦备尝。

正是在辗转流离的一个又一个人生驿站中,她的思想、情感、经历形诸以文字,幻化为她的诗歌、散文和小说。

她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年,学生与少女时代的萧红。

北方偏僻地区农村的落寞、死寂,家人与族人的敌视、质疑和冷落,连及那些有权势族人们朱红大门背后的肮脏丑闻,卑贱的男人和女人们的屈辱和辛酸,都深深地交叠在她的记忆里。

萧红叛逃,渴望自由,竭立想摆脱这牢狱一般的生活和被折磨的心灵的痛楚。

一个女子,一面要同恶劣的生存环境搏斗,一面又要战胜沦陷于生活之中的懦弱、畏缩、沮丧的情绪,真是谈何容易!心高气傲,沦落异乡,饥寒交迫,身无分文,追求独立自主的人生,却又身陷绝境,不得已向男权中心社会作出妥协,真是生与死的角逐,甚至生不如死。

萧红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批判论文

萧红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批判论文

萧红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批判摘要:师承鲁迅的萧红是国民性探索大军中的重要一员。

她以细腻的感受,质朴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描写着她眼中的人物和社会。

她对旧中国的国民性的批判是深刻的,通过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把矛头直接指向死水一样的乡村父权社会制度,对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和人们病态的思想,陋习和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鞭挞。

她将黑土地的生活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那些平静故事的背后有着撞击人心的悲凉。

关键词:国民性劣根性批判乡村社会父权制度对国民性的批判来自于鲁迅,他用其尖锐的眼光、犀利的笔锋揭露着国民性中愚昧、麻木、冷血、顽固、自欺等劣根性和奴性,并将其作为毕生作品的中心思想。

到了30、40年代,在多数人都放下了对国民性批判的时候,萧红却逆流而行,用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眼光和细腻的笔触来描写麻木的人们,残酷的生活,揭露国民性中落后腐朽的阴暗面。

一、群体的劣根性萧红的作品与鲁迅相比很重要的一点是萧红更关注集体。

鲁迅采用的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经典方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广泛的典型意义。

例如阿q、孔乙己等等,作为作品的主要人物,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狭隘、保守、落后、愚昧、不敢正视现实、懦弱、奴性等等国民弱点。

而萧红采取的是“杂取种种”的方法。

把人类愚昧的种种情状散播在众生身上,她用平静淡漠的语言诉说着一个个可以滴血的悲剧。

她笔下的故事不是人们的生活,而是生存,是一群忙着生忙着死的人们,他们保守落后、因循守旧、愚昧麻木、奴性十足,他们生活在一片黑土地上,每天都进行着习以为常的生和死,残忍而麻木。

萧红将这里的人这里的故事表现的更原始、更残酷让人觉得可怕、痛苦又悲哀。

在小团圆媳妇之死的片断中,不仅有对小团圆媳妇进行暴打、羞辱的婆婆,还有着一群麻木愚昧的村民们,他们落后、麻木、空虚,他们能够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又没有其他的事可做,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谈资。

他们关注着大泥坑里发生的事情,跑去小团圆媳妇家看热闹,给她婆婆说一些“偏方”,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摧垮了小团圆媳妇;王大姐也死在这样一群人冷漠的眼光中,原本人见人爱却因私下嫁给了地位低下的冯歪嘴子,在磨坊里生下孩子而遭到人们无情的奚落,他们毫无怜悯之心地嘲弄她,非议她,最终王大姐因难产死在了一个冷清的中秋夜里。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501秦祖辉:《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内容提要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现代女作家。

悲剧统摄着其文其人。

本文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结合萧红的个人经历,全面、系统地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

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我将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分为社会悲剧和生命悲剧。

萧红观察社会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服膺左翼意识形态,后期关注人类的愚昧,而对于中国女性悲剧的思考贯穿前后两个时期。

对于生命本体悲观而不绝望是萧红的生命悲剧观。

她凭借对苦难的体验,领悟了生命本体的悲剧,从而无意中沟通了佛学。

她的作品渗透着“一切皆苦”的佛学教义,但又是带着理解、同情、平静和坦然,并不让读者绝望。

第二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审美风格。

我将萧红小说的悲剧审美风格分为悲壮之美和中和之美。

悲壮之美主要存在于反映阶级斗争、民族斗争这类作品中,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主题,但这类作品往往存在着语言晦涩,人物概念化等缺点,而且也未达到崇高的美学境界。

中和之美标志着萧红小说悲剧审美风格的最高成就。

我从萧红平静淡泊的创作心态:悲剧意识与喜剧意识、以至与更为细腻的悲悯、嘲讽意识的相互交织:儿煮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小说诗化特征这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2扬州大学硕士论文AbstractXiaoHongisaChinesecontemporarywomanwriterwithcharacteristicstyleandtragedygovernsherlifeandherwritings.Fromtheviewoftragedyaesthetics,accordingtoherpersonalexperience,thisthesisanalysestragedycontentandaestheticsstyleofXiaoHong’sfictionscomprehensivelyandsystematically.Thewholethesisiscomposedof2parts.ThefistpartanalysestragedycontentofXiaoHong’Sfictions.Idivideitintosocialtragedyandlifetragedy.ThepointofXiaoHong’Sobservingsocietywasdifferentduringherlife.Inearlierstage,sheacceptedtheideaoftheleft—wingwritersofchina;inlaterstage,sheattachedimportancetOhumanignorance.DuringherwholeLife,sheconsistentlyponderedoverthefateofChinesewomen.IconsiderthatthepointofXiaoHong’slifetragedyispessimisticbutnotdesperate.Bylearningthroughthemiserablepersonalexperience,XiaoHongknewthetragedyofthelifeandlinkedBuddhismaccidentally.HerfictionsinvolvenotonlytheideaofBuddhism…·‘‘everythingisbitter’’,butalsothefeelingofunderstanding,sympathyandcalnl.So,Herfictionsdonotmakereadersdesperate.ThesecondpartdiscussesthestyleoftragedyaestheticsofXiaoHong’Sfictions.IdivideitintotheaestheticsofmovingandtragicandtheaestheticsofneutralandharmoniousTheaestheticsofmovingandtragicmostlyliesinthoseworksthatreflectthestruggleofdifferentsocialclassanddifferentnation.Althoughaccordingwithtimestopicof1930s,ithassomemistakessuchasobscurelanguageandconceptualcharacter,anditdoesnotreachtheaestheticsofsublime.TheaestheticsofneutralandharmoniousindicatesthehighestachievementoftragedyaestheticsofXiaoHong’Sfictions.Idiscussitfrom4Darts:thecalmwritingpsychologyofXiaoHong;theintertextureoftragedy,comedy,minutesympathyandtaunt;thecleveruseofchild’Snarrativeangle;thepoeticfeatureoffiction.秦祖辉:《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引言萧红,这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从1933年5月发表处女作《弃儿》到1941年9月发表《九--it.致弟弟书》,九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摘要】《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作品,描绘了女性在乱世中的悲剧命运。

本文通过分析女性在小说中的命运轨迹和人物形象,探讨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

结合现代女性的处境,探讨了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影响及启示。

文章总结了女性在《生死场》中的悲剧命运,认为小说对现代女性仍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由与独立,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探讨,反思历史中的悲剧,也为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悲剧命运、萧红、《生死场》、命运轨迹、人物形象、社会定位、现代女性命运、现代社会影响、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生死场》及其主题《生死场》是中国著名女性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描绘了中国农村妇女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况。

作品以农村妇女为主角,展现了她们在家庭、社会和政治环境下所受的各种压迫和磨难。

通过对女性的生活轨迹和命运的描写,作者深刻揭示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现实,以及她们所遭遇的无情命运。

《生死场》主题深邃,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生命的痛苦和对生存的渴望。

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女性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挣扎,展现了她们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和顽强。

作品倡导了人道主义的情感和关怀,呼吁社会尊重和关爱女性,反映了作者对妇女命运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生死场》这部作品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轨迹,感受到她们所面临的悲惨现实和无情命运。

该作品的主题深刻,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引起了人们对妇女地位和命运的重新思考和关注。

1.2 分析萧红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性《生死场》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描写了女性在残酷社会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女性在这部小说中呈现出极端的悲剧命运,揭示出了女性在旧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和受压迫的现实。

萧红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性在于反映了旧时代女性的困境和不公,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女性作家,她在短短的九年文学创作生涯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短暂而艰辛的一生竟给后人留下百万字的作品。

其中的小说创作更是独具艺术魅力,本文就对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上进行简单的探讨,我的论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萧红小说创作中的自觉地女性意识;第二,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悲观的生命意识;第三,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深刻的民族意识。

进而说明萧红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思想追求的独一无二性以及在今天仍然散发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萧红,是崛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极富才情而又独具特色的女性作家。

她所处的年代正值国家灾难深重、民族危亡的时刻,而萧红也是处于刚刚冲破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在饱受饥寒、流离和两次被恋人抛弃的痛苦后,与文学青年萧军走到了一起。

虽然二人生活很困顿,但充满了安谧与温馨,因此心境平和开阔。

在萧军及当时左翼作家和左翼思潮的影响下,萧红自觉地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写下了《王阿嫂的死》、《哑老人》、《夜风》、《生死场》等一系列反封建反侵略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

也因此成为鲁迅最欣赏的作家之一。

鲁迅曾预言‚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象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①但是,萧红并没有追随潮流去描写面对面的血腥的战斗场面,她深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直接经验,于是将目光投向她所生长的东北偏远农村的下层劳动人民。

在这些和她朝夕相处的善良淳朴的百姓中间,萧红找到了她写作的源泉,也找到了她思想与情感的源流。

因此在她短短的9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中国现代文坛留下了近80万字的遗产。

在萧红的小说创作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一位情感细腻,温和善良的女性,在旧中国的农村,以一种敏锐的目光,透视着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风雨如晦,民生凋敝,百姓在麻木与困顿中挨着苦难的日子,在这片黑土地上,萧红感受着女性所承担的奴隶般的悲惨的命运,生命接近死亡时的悲怆与无奈,以及可悲又可怜的国民灵魂的劣质性。

论文: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论文: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论文: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浅析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摘要: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小说形式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体裁样式,本文从《呼兰河传》的文体、民俗文化、语言、风格特征和人物表现等方面入手,全面总结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一、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著名女作家,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

她出生于呼兰县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为了反抗包办婚姻,萧红于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萧军的出现,对萧红走上了文学道路有重要影响。

1940年12月,萧红在落寞,痛苦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作品以回忆性手法来对故乡追忆,文笔细腻柔美。

小说将童年时东北农村的封建,黑暗,以及落后愚昧真切的表达了出来,让读者深刻的感知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东北农村的真实生活状态,也揭示出旧社会的封建传统思想对人民的压迫与迫害,表达了萧红对家乡受苦受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1、小说的散文化、诗化《呼兰河传》整部作品文体独特新颖,题材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或者说更像是一篇散文诗,所以称其为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童年生活的追忆为思想情感的主线,通过时间、空间的变化来串连在一起来看,便是一副生动的故事。

成为一种独特的散文形式的小说结构。

而这种散文化的结构却又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艺术追求紧密联系着。

[1]任何一部小说中,主人公是其的灵魂所在,都会围绕着主人公展开来叙述描写。

而《呼兰河传》却恰恰背道而行。

它没有去刻意的渲染某个人物,也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

作品的人物总是简单的出现,又简单的离开。

比如说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跑去看;小团圆媳妇又生病了,大家又去出谋划策为她治病,后来小团圆媳妇死了。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结业论文————萧红的《呼兰河传》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结业论文————萧红的《呼兰河传》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结业论文论文题目: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姓名:孙鹏专业年级:2010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号:2104022158任课教师:郭玉玲摘要:萧红的一生短暂而多难,像一颗划过夜空画出美丽轨道之后迅速逝去的流星,虽曾有耀眼的瞬间但更多是艰辛与沧桑。

她在女性感悟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给生命的内涵提供了更加深邃和厚重的解读方式。

萧红作品的深刻性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也有很多必然的因素,而不是某一个简单的原因直接作用的结果。

其中有很多复杂和丰富的原因需要去探求。

关键词:儿童视角坚强多难三十年代批判与反思正文:还在游离于手机上网聊天的我,耳畔忽然接收到了一个声音——“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的女作家萧红”。

就是这句话让我毅然决然的放弃了选修课上一直陪伴我度过的通讯工具,也许你会好奇,是因为他是东北的作家?还是因为他是一个女作家的缘故呢?不……“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①就单单是这几句话就足够吸引我这个半个文学爱好者了,能够让矛盾先生对文学作品发出这样感慨的我想文学世界中也没有几个了,因为这句话我第一次搜索了萧红,第一次了解了萧红,第一次读懂了萧红。

萧红短暂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女性。

她总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却又总是被困扰其中,最后凄然病逝而觉得不甘。

她是富家小姐,同时她也只是个初中文化的人,她留给我们的作品仅几万字,但却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她的语言文字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电波,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了解他不是因为同情,也不是因为崇拜,更多的是因为喜欢。

喜欢她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喜欢她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淡淡愁绪。

提及萧红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及本人最喜欢的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其实《呼兰河传》就是萧红人生的一部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笔下悲惨的女性命运[摘要]萧红的作品具有“乡土文学”、“女性文学”、“左翼文学”等多种特征。

由此,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也就显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对阶级压迫的批判、有对民族解放的宣扬、有对生命的关切与悲悯,甚至还有对生和死、人性和灵魂等有深度的人类生存困境问题的追问与思考。

她从女性平淡的日常生活着眼,描写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写出了北方农村苦难女性的血泪生活,唱出了女性挣扎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的悲歌,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冷漠和迫害。

[关键词]萧红;小说;悲惨;女性意识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山茶花,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作者简介: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能在生命中最盛盈的时刻死去。

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对这个被命运指轮甩出的女子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其实,那些捱着漫漫长夜的文人,当然也包括萧红,那一句“半生遭尽白眼冷语,身先死,不甘,不甘”的临终遗言,就是她对生命最痴缠的留恋。

他们对生命有着孩子般的倔强,在那荒烟蔓草的时代,他们抛弃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只将对生命的信念紧紧拥住,等待涉过苦难的渊薮。

“萧红”笔名蕴含着作家的命运之劫“萧”的字面意思为“寂寞冷清”,红的深层意义为“寂寞之红”、“萧条之红”。

冷清与热闹皆在,悲悲凉与欢喜相伴,这种看似不堪和谐的构成正与作家的生命状态对应。

“萧”谐音同“小”、“消”,前者为红色占据空间之小,后者暗示红色存留时间之短。

联系萧红多病之躯,软弱个性,才华横溢却过早夭逝的一生,“萧红”二字成为作家的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小红”物体指作家本质的对象化之物,被风卷,被水淹,被冰雪覆盖,北辰土掩埋,被黑暗漫漶,最终成为“消红”,隐喻了萧红流浪、漂泊、挣扎的人生经历,也隐喻了她创痕累累的情感经历。

从萧红的作品中一再出现“红消香断”的联系与追怀。

其作品中蕴含着作家很深的精神与情感的痛苦,难以言说的生命与情感之情,于是将生命中的“创伤性体验”融化到作品中,用文字书写“不堪承受的生命之匣,以致萧红作品中色彩斑斓的背后时常隐含着情感与生命的痛楚。

所以,萧红的作品处处透着悲凉的气息。

萧红作品萧红的悲惨女性意识主要源自不幸的童年经历和成年后的情感悲剧,自身不幸的生活经历构成了萧红女性意识的起点。

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里,父亲仅仅因为萧红是女孩便轻视和无视她,母亲也非常重男轻女,并且还看不惯公公对女孩子的娇纵,她是在父母的冷漠寡爱中度过童年生活的。

“女儿”作为一种原罪标志注定了萧红在家庭中的命运,她最早也最敏感地意识到了女性所面临的命运,感觉到世界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与冷酷,这种感觉深深地伤害了她那颗稚嫩而敏感的心灵,给她留下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

稍大之后,萧红在学校接受了新思想,对民主和自由很向往,但是封建专制的父亲为了仕途将萧红强行嫁入一户有钱人家。

萧红从小就耳闻目睹包办婚姻的悲剧,所以不顾一切摆脱了旧式家庭的束缚,走上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的人生道路。

东北作家群中,这些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是三十年代最具有民族大义和乡土情怀的作家,他们用饱蘸血与泪的笔墨,书写者剑与火的豪情。

而萧红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

她从女性的视觉出发,用女性特有的委婉和忧郁,描写了一个惨不忍睹的“生死场”,农民被时代裹挟着踉跄前进,他们善良也愚昧,淳朴也畏缩,生命如最微不足道的草芥般即生即死。

王阿嫂、王婆、小团圆媳妇、冯歪嘴,这一个个悲剧艺术形象仿佛萧红苦难人生的演绎,她在文字的世界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荒凉的景观。

由于自身的遭遇,萧红对作品中的女性,写它们的悲惨遭遇是好不留情,也许是将自己的一腔忧愤托付给了她们通过王阿嫂怀着身孕被地主踢死,王婆青年丧子,被丈夫遗弃,尤其是写她不得不卖掉自己的马时的那种农民似的悲怆与绝望,让人觉得生仅仅是因为肌体还没有死去,生命就是一个没有灵魂与信念的骨骼与血肉的简单堆积;最悲怆的是小团圆媳妇,这本是一个有善良美好人性的姑娘,就像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淳朴可爱美的善良,却因为违背了所谓的封建道德标准在豆蔻般德年华被活活折磨致死,冷水浇、针扎、烙烙铁,甚至用洗开水澡的方式活活烫死,世上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正如萧红自己所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女性地位的弱势甚至真空状态在萧红的笔下一览无余。

但如果她只为写这痛苦的哀嚎,逼仄的死亡而没有唤起人们对这些生命消逝的思索和反抗的话,那么她和时下的小子作家们程度的写作有何区别,所以,在发出“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要掉下来”的短暂犹豫后,萧红和她笔下的人们又重新擦干了眼泪鼓起生的勇气,也正是萧红对生活百折不弯的信念早就了这些坚韧的生命,也正是这些贫贱却坚韧的生命慰藉着萧红寒凉如水的人生。

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她的散文充满真挚朴实的情感,体现了高尚的人格。

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细节,她的文章有着生动的情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解读《生死场》:为《生死场》创作的封面,萧红设计了半黑与半红的图案。

在经典的男性批评家看来,触目的红色是人民的鲜血。

而在女性批评家看来,那是女人生产时流的血。

对身体阐释由成业与金枝之间的私会开始。

在不名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的身体开始变化,同时连带着羞耻、辱骂、焦虑以及恐惧。

她的相好成业,在得知她有了身孕时是诅咒的――你的肚子真不好使,真不争气!她的父母因此而感到的是羞辱,村民们则是耻笑。

在逃离的过程中,因为她的想念母亲,成业愤怒地撕咬的亦是她的身体。

最终,当她在极度痛苦与屈辱中生下女婴时,她的父亲剥夺了这小生命的生存权。

女性的身体在这里是被使用,被咒骂,被毁坏,以及被扼杀。

原本属于人与人之间最欢愉的关系――男女关系因这女性身体的变化及诅咒被笼罩上了巨大的阴影,而这一切的最直接的承受者,则是身体的主人――金枝。

于女性身体的关注之上,死亡是剧作的一个关键词。

每一次灯笼的点起就会喻示着有人死去。

但死亡越来越变得有重量,当一片灯笼同时点起时,死亡开始变得悲壮。

在小说中,萧红的金枝是活着。

日本鬼子来之前,她为自己日益膨胀的身体与男人无休止的欲望困扰,而日本鬼子来之后,她的处境依然未变,依然要面对需要逃离男性欲望、骚扰以及侵害。

无论是日本鬼子,还是成业,在民族国家之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男人。

萧红从女性身体的角度表达了对生死、对男性以及民族国家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民众真正觉醒的质疑。

在金枝死之前,她又言说了另一个女人――二里半老婆的死亡。

这个被认为缺心眼,受到众人嘲笑的女人,临死前指着两个日本兵对二里半说他们两个糟蹋我一个,之后便屈辱得倒下。

但意料之外的是,她死亡的身体因为失贞又挨了二里半――她活着的丈夫的一记耳光。

不被认为是男人的男人二里半,在倒下的这个女性身体前面获得了一种权力,耳光使他更象个男人。

而倒下的女性身体,其屈辱则是双重的:被两个男人凌辱(个人的),被两个日本男人凌辱(民族的)。

同样死在日本人的刀下,一个因为身体纯洁受到褒扬,一个因为被凌辱而受村民诅咒。

――并不是所有女性身体的被杀害都能象金枝一样完成民族话语的解释。

二里半老婆之死其实是对这所谓民族尊严与男性尊严的的别一种注解。

甚至不由不想到这里的处理是对萧红的一次遥遥响应:女性身体――生死场。

“它”存在、孕育、死亡,不进入国家话语,也具有意义。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的成名作。

这个时期的萧红以传统父权文化的反叛者姿态出现,她勇敢地冲出封建的桎梏,怀着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和希望找寻“温暖与爱“,但”冰冷与憎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尤其是情感上的抛弃房主,给予了萧红的是冲冲的磨难和无尽的悲伤。

堪称之斑斓色彩下悲凉的“生死场”,用色彩表现对人物的刻画,浸透着“伤痕”情感的表达。

“打渔村最美好的女子”月芙身瘫病之后,变得非人非鬼,眼睛和牙齿都发着绿光,生老病死随心所欲地摆布着青春和美,人却对自己无能为力,尤其是生产的女子,身体中在血泊中挣扎,生命在血液的汩汩流淌中延续,这里没有生的喜悦,更多的是鲜血淋漓的伤痛和死亡,这是一种”消极之红”留下痛苦的哀歌。

斑驳色彩下荒凉的《生死场》,寂寞的大红柿子,隐喻了菜园里热闹情境下的荒凉感,更深的是隐喻了金枝少女的爱情,寂寞的大红注定女人性情的孤独与荒凉,所以男人是炎凉的人类固然花般德姑娘,花季的爱情是美好的,可是却因男性的荒凉浸染寂寞的情调,从而映射反应处萧红笔下惨淡的女性命运。

萧红用女人的眼泪、沉默、怨恨和坚韧编织起一个个凄凉而令人感慨的故事片段,塑造了一群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女性形象,其中浮雕式的女性形象有麻面婆、老王婆和金枝。

麻面婆善良本分,面对生活的磨难从来不说一个“不”字,可最后依然无法逃脱悲惨的结局。

老王婆为了生存先后三次嫁人,年轻时她死了女儿,年老时儿子又因为当土匪而被官府捉去枪毙,苦痛悲凄的人生最后彻底摧毁了她生命的信心,她绝望地自杀了。

在生存面前,女性被迫失去很多东西,甚至包括贞洁。

金枝在丈夫死后来到哈尔滨艰难谋生,连做穷缝衣婆的机会都没有,想着盼望她回家的久病的母亲,金枝“为着钱,为着生活,跟了一单身汉到了他的房舍”, 用肉体换了一元钱。

萧红对此没有进行任何道德评价,而是以客观公允的态度理解女性求生的艰难《生死场》中王婆的自杀和自杀未遂时恐怖的情形,小金枝被父亲活活摔死,美丽的月英姑娘瘫痪后遭到丈夫的折磨而死;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端点,中间连接的是日复一日的生活。

对萧红笔下的妇女们来说,人生的起点是生育的灾难,人生的终点是死亡的悲凉,中间是日复一日的艰难的求生。

无论是年幼的孩子、恋爱的少女、生死线上呻吟的产妇,以及经历了所有痛苦磨难的中老年妇女,她们的生活都是同样悲苦艰难,她们有着同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不同女性的不同人生阶段,自然串联成了女性完整的生命过程。

萧红透过《生死场》上沉重悲凉的女性人生历程,对女性生存和生命这一哲学命题进行了严肃深刻的思考。

《生死场》中甜美温柔的农家女金枝怀着美好的爱情憧憬爱上了成业,但是成业只把她当做泄欲的工具,使她未婚先孕,不得不匆匆嫁了过来"她带着身孕从早忙到晚,却常常被丈夫打骂"成业在外边生意亏本,回来就拿妻子当出气筒,甚至不惜摔死才一个月大的婴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