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优秀9篇)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优秀9篇)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能根据课后注视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懂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
【教学难点】学生参考注视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幻灯片):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指明读,并讲每句话的意思。
)2、师: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3、这些警句就是选自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
板书课题《学弈》(出示课件:插图)师:谁能讲讲这幅图?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下面同学们的开书。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1、师范读课文:师:老师读的有时么特点?生:老师读得比较慢。
生:老师读得比平时读课文时停顿较多。
2、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出示课件:文章的停顿。
)3、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学生自由练读。
)4、检查学生读得是否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评价,老师指导)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赏析《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1.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赏析:《文言文两则》这篇课文包含了两个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故事:《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这两个故事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故事,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学弈》这个故事讲述了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却心不在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阐述了专注的重要性。
《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则讲述了孔子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的大小和远近。
两个小孩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但孔子却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已经知道的,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同时,这个故事也鼓励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的来说,《文言文两则》这篇课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启示,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
同时,通过学习这两篇文言文,我们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文言文两则》读后感
《文言文两则》读后感《文言文两则》是一篇讲述两个不同故事的文章,其中一个是关于孔子的《论语》中的一则故事,另一个是关于鲁迅的《呐喊》中的一则故事。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也对孔子和鲁迅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想谈谈《论语》中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的一次对话。
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以文久,以武短,以文为主,以武为辅。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孔子对于治国理政的看法。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以文明为主导,而武力只是辅助。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体现了孔子对于和平与文明的向往。
通过这个故事,我更加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对他的智慧和胸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一个故事则是关于鲁迅的《呐喊》中的一则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阿Q的人物的故事。
阿Q是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形象,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却又充满了自尊和自信。
在这个故事中,阿Q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但他却总是能够自欺欺人,给自己找各种借口。
这个故事通过对阿Q的塑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也表达了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于社会的关注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对他的文学才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文言文两则》,我对于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孔子和鲁迅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魅力,通过阅读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通过阅读《文言文两则》,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孔子和鲁迅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伟大贡献,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文言文两则》,我不仅对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孔子和鲁迅的思想和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魅力,通过阅读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 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
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 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 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 的是“天鹅”呢?(“之”字。)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 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 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不过有一次, 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 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 “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不过学习效果 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 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 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四、 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
《文言文两则》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篇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文言文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岳阳楼记》和《出师表》两篇文言文。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篇文言文的理解与背诵,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难点: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法等。
1.5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的概念和重要性。
(2)讲解:对两篇文言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问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背诵。
(5)总结:对两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进行总结。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存在困难,特别是在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方面。
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文言文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授,以及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我也发现小组合作法在教学中的效果比较好,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合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背诵文言文。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教学评估2.1 评估目标评估学生对两篇文言文的理解程度、背诵情况以及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2.2 评估内容(1) 对两篇文言文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
(2) 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2.3 评估方法(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情况。
(3) 课堂背诵:检查学生对两篇文言文的背诵情况。
七、教学计划调整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对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3.2 对理解程度和背诵情况较差的学生,需要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3.3 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文言文言文两则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匡,有弟子从之,曰:“夫子,吾闻匡人好斗,敢问吾子如何自处?”孔子曰:“吾闻之,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吾既行仁,又何忧乎?吾既行智,又何惑乎?吾既行勇,又何惧乎?且匡人虽好斗,然吾心正,行正,必能感化之,使之向善。
”弟子信之,遂与孔子同行。
译文一:从前,孔子在匡地游玩,有他的弟子跟随着他,说:“夫子,我听说匡地的人喜欢争斗,敢问您打算如何应对?”孔子说:“我听说,仁者不忧愁,智者不疑惑,勇者不畏惧。
我既然行仁,还有什么好忧愁的呢?我既然行智,还有什么好疑惑的呢?我既然行勇,还有什么好畏惧的呢?而且匡地的人虽然喜欢争斗,但我的内心正直,行为端正,必定能够感化他们,使他们向善。
”弟子信服他的话,于是跟随孔子一同前行。
文言文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孟子,寡人闻之,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寡人愿闻天下有道之时,礼乐征伐之详。
”孟子对曰:“王言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诚然也。
然天下有道,诸侯不敢以礼乐征伐自专,必待天子之命。
天子之命,所以统天下,正诸侯,齐百姓。
若天下无道,诸侯自专,则礼乐征伐之权,归于诸侯,天下将大乱。
故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此之谓也。
”译文二: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孟子,我听说,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事都是由天子来决定的;天下无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事就由诸侯来决定了。
我想听听,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详细情况。
”孟子回答说:“大王说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事由天子来决定,确实是这样的。
然而,天下有道的时候,诸侯不敢擅自决定礼乐和征伐的事,必须等待天子的命令。
天子的命令是用来统一天下,端正诸侯,安抚百姓的。
如果天下无道,诸侯擅自行事,那么礼乐和征伐的权力就归到了诸侯手中,天下就会大乱。
所以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就是这个道理。
《文言文两则》说课稿
《文言文两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文言文两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文言文两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课文以“人生感悟”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中外作家的作品。
《文言文两则》分别是《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最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的故事,说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两个小儿各抒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
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两篇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不仅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启蒙之作,也为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对文言文这种文体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表达和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理解和诵读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文意,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3)能复述故事内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智慧,明白学习要专心致志,做人要实事求是。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文言文二则》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十二课,本课内容共分为两则文言文,分别为《过秦论》和《岳阳楼记》,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则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一、《过秦论》《过秦论》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所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内容为韩非子著名的辩论之一,主要讲了秦始皇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导致人民生活的痛苦和不满。
本篇文言文内容如下:“秦得君权,而攘夷狄,同文同种,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从此以往,为海内一家。
后来者因其衰而扶戴之,是为汉高祖也。
然后兵刃未接,而攘夷已成,秦灭六国,此后诸侯分裂,河山交臂,奄有天下者,唯此二世而已矣。
其间数世而亡,汉兴而复灭之。
后经数百年,而唐、虞、夏、商之为烟、霄、漠、灵也,其桢干大楚,其固根深河洛,兼并八荒,一统天下。
至于后周,过犹不及。
”其中,韩非子通过对秦始皇的政治手段进行分析,表达了自己对于统一天下的看法,以及对于秦朝大一统政治的反思。
这两则文言文包含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下面将分别介绍具体的内容和知识点。
1. 《过秦论》的主要内容《过秦论》主要分析了秦始皇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采取了一些残酷无情的手段,并且这些手段导致了人民的痛苦和不满,这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在《过秦论》中,韩非子主要阐述了三个观点:一是“封建分裂”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
在诸侯国的分裂状态下,难以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会不断地发生。
二是“轻视人才”的做法会导致灭亡。
如果一个政权不重视人才,甚至对待军事将领也是如此,那么这个政权必定会走向灭亡。
三是“政治斗争”是一种自我滋生的疾病。
人心不同是所有政治斗争的最根本原因,这些疾病会在国家内部蔓延开来,从而导致政权的灭亡。
2. 《过秦论》的语言知识《过秦论》的语言水平非常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辞高妙,用词严谨,语言浅显易懂。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试读质疑1、初读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再读课文。
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三、研读交流1、探究疑难,深入研读:⑴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②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③ 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⑴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 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② 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
③ 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④ 指导朗读。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⑴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② 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2、串联全文,整体把握: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吟诵体味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练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难点: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读单元导语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打开练习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头完成各题,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正式学文: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yuacute;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 (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 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yugrave;御kograve;u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zōu陬yigrave;邑(今山东曲fugrave;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背诵课文.板书设计:1,文言文两则一人专心致志(成功)学奕一人三心二意(失败)两小儿辩日日始出近大如车盖一儿日中时远小如盘盂(大则近,小则远) 孔子不能决也日初出远沧沧凉凉一儿日中时近热如探汤(凉则远,热则近)参考译文。
《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两则文言文,领略其中的韵味与魅力。
第一则文言文,名为《郑人买履》。
有一个郑国人,想要买一双鞋子。
他先量好了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挑好了鞋子,他才说:“我忘了带尺码。
”于是返回家去取。
等到他再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他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则文言文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这个郑国人的行为实在是愚不可及。
他过于拘泥于既定的尺码,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像这个郑国人一样,被一些所谓的规则、标准束缚住手脚,而忽视了实际的情况和自身的体验呢?我们应该学会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和选择,而不是一味地遵循死板的教条。
再看第二则文言文,《刻舟求剑》。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
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结果,自然是找不到剑的。
这则故事同样引人深思。
那个楚国人的做法实在是荒谬。
船在行进中,而剑掉入水中是不会随着船一起移动的。
他却愚蠢地以为在船上刻下记号,就能找到掉落的剑。
这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不能固执地坚守着过去的经验和方法。
这两则文言文,以简洁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两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它们不仅具有趣味性,更具有教育意义。
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重蹈覆辙。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古老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不能一味地遵循过去的流程和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在学习中,我们不能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要理解其内涵,灵活运用。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两则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两则以下是六年级上册的文言文两则,分别是《伯牙绝弦》和《寓言两则》。
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妙哉妙哉!就像浩浩荡荡的江河在我面前流淌!”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称自己再也没有知音,于是摔破琴身,终身不再弹琴。
寓言两则原文:《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
”译文:《矛与盾》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郑人买履》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子,于是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用一根绳子记录下来,放在座位上。
他到了市场后忘了带那根绳子。
已经买到鞋子了,才说:“我忘了带尺寸了。
”于是返回去取尺寸。
等到他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去试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
”。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两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两则》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哉:zāi(美哉、善哉、呜呼哀哉)巍:wēi(巍峨、巍然、巍巍)弦:xián(琴弦、弦乐器、扣人心弦)轴:zhóu(线轴、轴心、中轴线)锦:jǐn(锦缎、锦绣、锦鸡)曝:pù(曝露、曝晒、一曝十寒)矣:yǐ(悔之晚矣、由来久矣)二、多音字斗:dòu(争斗)dǒu(斗胆)曝:pù(曝晒)bào(曝光)角:jiǎo(角落)jué(角色)三、课文翻译《伯牙鼓琴》【注释】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样子。
⑥若:像。
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把琴摔破。
⑩复:再,又。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注释】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②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③戴嵩:唐代画家。
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⑥拊掌:拍手。
⑦搐: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
⑩掉:摆动,摇。
⑪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⑫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文言文两则》教案
《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文言文。
(2)理解两篇文言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美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文言文。
(2)理解两篇文言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句式。
(2)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美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言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教师请教,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翻译和解读文言文。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4. 情景教学:(1)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文言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2)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情感。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篇文言文的主题和结构。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文言文。
2. 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两篇文言文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情景教学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两则》教案及反思
《文言文两则》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两篇文言文。
2. 能够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 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境。
2.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篇文言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二篇文言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背诵两篇文言文。
2.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文言文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文言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2. 翻译法:通过翻译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文言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新课教授:讲解两篇文言文的意义和背景,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
3.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文言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4. 翻译与讨论: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应用与拓展: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如模拟古代生活会、编写文言文小故事等。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回答问题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翻译、默写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在情境模拟、编写小故事等环节中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伯牙绝弦【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
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方:正在。
③鼓:弹。
④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⑤曰:说。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巍巍:高。
⑧少选:不一会儿。
⑨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⑩破:摔破。
⑪以为:认为。
⑫足:值得。
⑬复:再次。
⑭者:……的人。
【参考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书戴嵩画牛【原文】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学无止境》古有一人,名曰张三,性好学,常以读书为乐。
一日,张三遇一难题,百思不得其解,遂求教于村中之智者李四。
李四曰:“汝之所困,乃常见之惑也。
需静心思考,方能得解。
”张三闻之,归而苦思,然数日无果。
其友王五见之,问曰:“兄何为此愁眉不展?”张三具以告之。
王五笑曰:“兄何不寻他书以求答案?”张三恍然大悟,乃遍阅群书,终有所悟。
然张三未因此而止,其深知学无止境,虽得一解,然未知之理尚多。
遂每日勤奋攻读,不敢有丝毫懈怠。
岁月流转,张三之学识日益渊博,名声渐起。
乡人皆赞其好学不倦,张三却曰:“吾之所为,不过求真理之万一,世间学问无穷尽,吾当终身以学。
”此事传于邻村,有一少年闻之,心生向往,亦立志好学,以张三为榜样。
由是观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唯有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方能在学问之途有所得。
《诚信为本》昔日,有商贾二人,一为赵六,一为孙七。
赵六为人诚信,生意兴隆;孙七则常以欺诈行事,声名狼藉。
某年,城中大旱,货物稀缺。
赵六之货亦供不应求,然其仍按原价售卖,不以灾时抬价谋利。
众皆赞其德,争相购买其货。
孙七见之,心生嫉妒,遂以次充好,高价出售。
初时,亦有不明真相者购买,然不久,众人皆觉受骗,遂不再光顾其店。
及旱情缓解,孙七之店门可罗雀,而赵六之店顾客盈门。
孙七悔之晚矣,欲改过自新,然信已失,再难复得。
此事传遍城中,众人皆曰:“诚信乃立业之本,失诚信者,终无所成。
”自此,城中商人皆以赵六为范,诚信经营,商业繁荣。
此二则故事,一示学之不懈,一示信之重要。
愿吾等皆能从中汲取智慧,行于正道。
《文言文两则》(优秀6篇)
《文言文两则》(优秀6篇)《文言文两则》篇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学弈》)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的方法也是诵读。
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
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
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
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这是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第1篇1. “文言文两则”是什么意思“文言文两则”意思是两篇文言文,包括《学奕》和《两小儿辩日》。
具体解释如下:第一则: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第二则: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中的一个故事。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言文两则》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鸿鹄.(húhào)与之俱.来(jǔjù)
探汤.(tāng tàng)盘盂.(mǐn yú)
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我会辨析。
通国之善弈者也之:一人虽听之之:
虽与之俱学之:
三、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写序号。
虽:①即便②虽然
1、孔子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故:①原因,缘故②老的,旧的,原来的③变老,变旧④因此,所以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四、句子意思我理解。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及其日中如探汤
5、孔子不能决也
6、孰为汝多知乎?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学弈》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本文告诉我们。
2、用《学弈》中的话说说一个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3、孔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的经典著作《》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字,却流传百世。
4、《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
第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原文句子)
第二个小孩所持看法的依据是(用自己话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