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年表

合集下载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简介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简介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简介导语:《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凭借这部作品,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简介,欢迎阅读!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

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

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

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

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

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

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

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

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

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

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

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被炸弹弹片嵌入身体留下的)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

海明威的介绍

海明威的介绍

1、寓言体小说
小说的寓意至少包含两层:一是人在同外界势力 的斗争中总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不管这种外界 势力是战争、自然灾害、战场上的敌人还是运动 场上的对手。在作品中,大海就是人生的角斗场, 马林鱼是强者,鲨鱼则是邪恶的力量,人生就是 一场拼杀,结果早已注定。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 总免不了面对失败,这部小说同样展示了命运悲 剧这一主题。二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在失败 面前能够坚持,要有勇气,保持尊严。老人想: “你是个打渔的”,打渔要有打渔的优胜风度, 不容侵犯。
3、海上“冰山”
如《老人与海》中的一段描写:
“陆地上面的云彩现在像是巍峨的山峦似的升到
上空去,海岸只剩下长长的一条绿色的线,背后 是一丛淡青色的小山。现在水是深蓝色的了,深 得几乎变成了紫色。他低下头朝水里望去,看见 深蓝色的水里纷纷筛出红色的游动的小生物,和
太阳幻成奇异的光辉。” 画面干净、简洁而鲜活。
2、“硬汉子”典型
桑地亚哥是一个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海 明威在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中描写一 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他在这些来自下层的 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 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 危难困苦的逆境中,他们都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勇 气。桑地亚哥就是这种“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 华。他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他孤傲离群, 崇拜强力 ,老人在与鲨鱼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搏斗 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完美地体现 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 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四)打不败的“硬汉子”
书名出处——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多 恩的布道诗:
“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
人都似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成整个陆地。/如 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掉,/欧洲就会缺其一 隅。/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 自己。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绝不要探问丧

海明威

海明威

Themes
War killed human’s life, damaged spirits, destroyed love. Anti-war idea Feelings of loneliness, hopelessness State of being lost Irony of war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A Farewell to Arms
A Farewell to Arms
Protagonists: Frederic Henry & Catherine Barkley
A Farewell To Arms
Genre: anti-war novel, love story of the war Point of View: Henry narrates the story in the first person. Setting: during World War I Place: Italy
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
Generation What? ?
• Lost Generation (1920’s,between WWⅠ& WWⅡ) Ⅰ Ⅱ • Greatest Generation(Great Depression & World
War Ⅱ)
• the Silent Generation(Mc Carthy era) ) • the Beat Generation(cautious, unimaginative,
About the Title
No man is an island----John
No man is an island --John Donne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海明威一生

海明威一生

12 海明威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和 写作,他在古巴、西班牙和美国的不 同地方都有住所
13 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患有多种 疾病,包括肝炎、糖尿病和高血压
14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海明威住在爱 达荷州,他在那里进行钓鱼和狩猎活 动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海明威住在爱达荷州,他在那里进行钓鱼和狩猎活动
晚年与逝世
19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海 明威的健康状况持续恶 化
20 1961年7月2日,他在爱达荷州用猎枪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21 海明威的逝世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哀 悼,他的作品继续受到读者的喜爱和 评论家的赞赏
22 他被安葬在爱达荷州克 利尔菲尔德的橡树岭公 墓
他被安葬在爱达荷州克利尔菲尔德的橡树岭公墓
感谢您的耐心指导,您辛苦了!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21年,他成为《多伦多星报》的记 者,并在此期间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7
1923年,他搬到巴黎,开始为《大 都市》和《太阳报》等报纸工作
8
在巴黎期间,他与格特鲁德·斯泰因、 菲茨杰拉德和其他"迷惘的一代"作家
建立了友谊
在巴黎期间,他与格特鲁德·斯泰因、菲茨杰拉德和其他"迷惘的一代"作家建立了友谊
海明威一生
早年生活
1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 7月21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
克帕克
2
他的父母是克拉伦 斯·E·海明威和伊丽莎
白·霍布森
3
海明威在芝加哥和密歇 根州的弗里蒙特长大
4
他喜欢户外运动,如钓 鱼、狩猎和拳击
他喜欢户外运动,如钓鱼、狩猎和拳击
职业生涯
5
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担任了红十字会的救护车司机

作家和战斗【美国】海明威(1899—1901)

作家和战斗【美国】海明威(1899—1901)

作家和战斗【美国】海明威(1899—1901)海明威,美国作家。

著有《太阳照样升起》、《老人与海》等。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以描写战争题材著称。

他简洁、凝练的文风对后辈作家影响甚大。

本文是他在第二次美国作家大会上的发言。

作家的任务是不会改变的。

作家本身可以发生变化,但他的任务始终只有一个。

那就是写得真实,并在理解真理何在的前提下把真理表现出来,并且使之做为他自身经验的一部分深入读者的意识。

没有比这更困难的事情了,正因如此,所以无论早晚,作家总会得到极大的奖赏。

如果奖赏来得太快,这常常会毁掉一个作家。

如果奖赏迟迟不至,这也常常会使作家愤懑。

有时奖赏直到作家去世后才来,这时对作家来说,一切都已无所谓了。

止因为创作真实、永恒的作品是这么困难,所以一个真正的优秀作家迟早都会得到承认。

只有浪漫主义者才会认为世界上有所谓”无名大师”。

一个真正的作家在他可以忍受的任何一种现有统治形式下,几乎都能得到承队。

只有一种政治制度不会产生优秀作家,这种制度就是法西斯主义。

因为法西斯主义就是强盗们所说出的谎言。

一个不愿意撒谎的作家是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生活和工作的。

法西斯主义是谎言,因此它在文学上必然是不育的。

就是到它灭亡时,除了血腥屠杀史,也不会有历史。

而这部血腥屠杀史现在就已尽人皆知,并为我们中的一些人在最近几个月所亲眼目睹。

一个作家如果知道发生战争的原因,以及战争是如何进行的,他对战争就会习惯。

这是一个重要发现。

一想到自己对战争已经习惯了,你简直会感到吃惊。

当你每天都在前线,并且看到阵地战、运动战、冲锋和反攻,如果你知道人们为何而战,知道他们战得有理,无论我们有多少人为此牺牲和负伤,这一切就都有意义。

当人们为把祖国从外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而战,当这些人是你的朋友,新朋友,老朋友而你知道他们如何受到进攻,如何一开始几乎是手无寸铁地起来斗争的,那么,当你看到他们的生活、斗争和死亡时,你就会开始懂得,有比战争更坏的东西。

海明威受记录伤年表

海明威受记录伤年表

• 1938年,海明威猛踢一扇锁着的 大门,致使大脚趾受伤。这让他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行动不便;同 年,一面镜子划破了他的脚,他 因此而好几天不能骑着光背的烈 马在海滩上狂奔;仍然是那一年, 他那只坏眼的瞳孔在另外一次事 故中遭到了更严重的损害。 • 1944年,海明威脑震荡两次,同 时报废了两辆车。一次是在灯火 管制的时候,他的汽车重重撞上 了一个水箱;另一次是他从摩托 车上摔进一条水沟。
• 1953年,看样子已经改邪归正的 海明威变本加厉,从汽车上摔下 来,扭伤了肩膀;同年冬天在非 洲,他经历了一连串的意外事故, 差点儿没把自己永远留在非洲; 他醉醺醺地去扑灭灌木林火,结 果被严重烧伤;两次飞行事故, 颅骨开裂,两节脊椎粉碎,严重 内伤,肝脏、脾和肾损伤,肩膀 和胳膊脱位,括约肌丧失活动能 力;被汽油烧伤,并且再一次脑 震荡。
• 1920年,海明威莫名其妙地在碎玻璃 上行走,因此而割伤了脚;也是这一 年,他因为试图越过船上系绳子的铁 环而重重地摔倒,造成内出血。 • 1922年,海明威被热水炉严重烫伤, 几乎把自己烫熟。 • 1925年,海明威一只脚的韧带被撕裂, 要不是处理及时,也许他会瘸着腿度 过余生。 • 1927年,海明威那只好眼睛的瞳孔被 他的儿子戳伤,这样的结局多少有一 点伤感。
• 1945年,海明威坚持要代替司机开 车,把玛丽送到芝加哥机场,车上 打滑撞上了土堤,他被撞断了3根肋 骨,伤了一个膝盖,前额撞出了凹 痕,玛丽则撞破挡风玻璃飞了出去。 • 1949年,海明威竟然出格到要去戏 弄一头发怒的狮子,结果被那头狮 子抓得皮开肉绽。 • 1950年,海明威在自己的船上摔倒, 头部和腿部严重划伤,一根动脉被 割断,并且第5次得了脑震荡。
海明威受记录伤年表
孩童时期,海明威跌过一跤,一根木棍穿进他的嘴里,把 扁桃体刺破了。另一次,鱼钩戳进了海明威的后背,他差 点儿把自己变成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 稍稍大一点儿后,足球场和拳击台是海明威频繁受伤的两 个重要地方,他根本无法看住自己,因此比更多的孩子容 易受到伤害。 1918年,成年的海明威第一次经历枪林弹雨,有好几次, 滑膛枪的子弹和他擦肩而过,差点儿没把他变成一具尸体; 从战场上返回的海明威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写他的战场亲历 记,而是到处宣泄他的精力,以致一个玻璃陈列柜又弄破 了他的拳头。

海明威的资料

海明威的资料

海明威的资料导语:海明威一贯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腹地位。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取得者。

1953年5月4日,美国作家海明威以作品《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自杀身亡。

在海明威一生当中曾荣获很多奖项。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取得普立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XX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正确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贯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腹地位。

海明威处处惹事,人人受气,给人留下了如此印象:喜爱冒险,四任妻子,拼命饮酒,任意争吵等,这么多病一直缠着他,最后用心爱的猎枪终止了自己的生命。

关于海明威自杀的评判,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情感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阻碍。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为纪念海明威逝世二十周年而写一篇名为《与海明威相见》纪念文章:“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刹时即逝的精神。

这是人们能够明白得的。

像他那样的内在紧张状态是严格把握技术而造成的,但技术却不可能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宏大而又冒险的篇幅中经受这种紧张状态的折磨。

这是他的性格特点,而他的错误那么在于试图超越自己的极大限度。

这就说明,什么缘故一切多余的东西在他身上比在别的作家身上更引人注目。

海明威

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 1899-1961 )— His works
The Sun Also Rises , 1926 A Farewell to Arms , 1929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 1940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 1952 “The Snows of the Kilimajaro” “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 Pulitzer Prize 1953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Analysis
Theme: loneliness, the principal tragedy of modern life Two contrasting attitudes of life the young waiter: in his 30s, energetic, no more satisfaction than his wife and his job; no questions, no worries the old waiter: old enough to sympathize with the old man; ready to help other lonely people although what he could do was only to offer them a decent place to drink,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as a refuge from the meaningless world.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Questions Why does this place have to be clean and well-lighted? What do cleanliness and brightness represent? Where does the old waiter go after closing the bar? What does it show? What i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tory? What i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story?

海明威

海明威

讨论探究:
1. 老人乐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面对注定的失败,如此不屈不挠有意义吗? 从第一条鲨鱼的出现,老人就意识到保住马林鱼的 希望十分渺茫。 后来老人拼得筋疲力尽,几近死亡, 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这样做 值得吗?
第一句话: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第二句话: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
2.请用精辟的语句写下学习本课后的感 悟和启示。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他获得了什么,重要 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勇敢、坚强、执着 的精神。
*试着把困难和挫折当做一顿难吃的早餐, 咽一咽总会吞下去的。记住,难吃的背后意味着 营养。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3. 《老人与海》 确实是一部让人终身受益的好书,因 为它给予我们太许多人生启示。摘录小说中部分精彩语 句送给大家。
铭记这些闪烁着人类智 慧和勇气光芒的精彩语 句,并把它们化作直面 人生、战胜困难的精神 力量!
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忍饥挨 饿、
经验丰富、乐观、自信、坚韧、不屈不 挠、机智勇敢、永不服输
人物描写方法
行动描写 细节描写
老人与鲨鱼的五次搏斗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老人的两次心理活动
5、文中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 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 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真实地再 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深刻 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 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这些内心独白反映了 老渔夫桑地亚哥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人 性的光辉。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 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海明威
1899--1961

《海明威生平介绍》课件

《海明威生平介绍》课件

对女性角色的描绘与批评
刻板印象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经常被 描绘为性感和附属品,这种刻板 印象和性别歧视引发了批评。
缺乏深度
批评者认为海明威对女性角色的 描绘缺乏深度和复杂性,往往将 她们简化为固定的特征或符号。
作品中的种族问题与批评
种族偏见
海明威的作品中存在对非裔美国人和 其他种族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引发 了批评。
写作技巧
海明威在写作技巧上不断创新,如“电报体”风 格和“冰山理论”,对其他作家提供了启示和借 鉴。
05
海明威作品风格与主题
简洁明快的写作风格
总结词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明快、准确著称,他善于用简练 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摒弃冗长和繁琐的描写,强调直接 、生动的表达。
详细描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主张“冰山原则”,即只写 出冰山的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则留给读者去想象和补 充。他的文字简练而不做作,用词精准,刻画人物和场景生 动有力,深受读者喜爱。
详细描述
海明威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红十字会的救护车司机,并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这段 经历对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始尝试写作,并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和诗歌。这 些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02
海明威的记者生涯与初恋( 1921-1928)
记者生涯的开始
迁居古巴
为了更好的写作环境和生 活质量,海明威选择在古 巴定居,度过了晚年时光 。
海明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2
文学风格
海明威的简洁、直白的文学风格对后世作家产生 了深远影响,开创了“简约主义”文学流派。
主题思想
海明威的作品关注战争、人性、自然等主题,对 后世文学在这些主题上的探讨产生了积极影响。

歌手海明威的个人基本资料介绍

歌手海明威的个人基本资料介绍

歌手海明威的个人基本资料介绍海鸣威,1982年7月10日出生于中国广州,歌手,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隶属于英皇星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歌手海明威的个人资料,欢迎阅读!歌手海明威的基本信息2000年获“新偶像”歌唱比赛总冠军。

2005年,参与演出《雪狼湖》。

2006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亚军。

2007年,发行个人首张专辑《Dance Dance Dance》。

2008年,发行单曲《寻找迈克》。

2009年,发行专辑《So Sorry》。

2010年发行专辑《我的回忆不是我的》。

2011年,发行专辑《想你当成秘密》;同年发行专辑《工体爱情故事》。

2013年,参与拍摄电影《芥末女王》。

2014年,主演的电影《谁说我们不会爱》在中国上映;同年发行单曲《一个人的北京》。

歌手海明威的音乐作品01.彩虹背后02.你的承诺03.我的回忆不是我的04.工体爱情故事05.彩虹背后06.老人与海201207.你的承诺(我的回忆不是我的国语版)08.爱没有谁对不起谁09.爱过10.我的回忆不是我的11.想你是一个秘密12.不必关机歌手海明威的早年经历1996年,14岁的海鸣威就已经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广州的台北舞厅跳舞,做起自己的爱好,也就是在那里,海鸣威被香港艺人看中,并带去深圳、香港发展,成为了舞蹈艺人,开始了自己在演艺界的闯荡生涯。

2001年他带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从广东北上,在前后十年中,为混口饭吃他给歌手当伴过舞、做过一切幕后工作,再从幕后走到台前,最终成为了一名歌手。

尽管在北京曾经吃不饱饭、交不起房租而住过地下室,但他都撑过来了。

海明威

海明威

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迷惘、强硬一、生平1899、7、21“Oak Park”海明威的爱好:秘鲁捕鱼、非洲打猎1、“人生的角斗士”一战→(古巴)→西班牙内战→二战→(哈瓦那)→(美国)1917、10 《星报》“用短句”、“头一段要短。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正面说,不要反面说。

”→“写好开头”;“站着写作,坐着修改”“我站着写作,而且是一只脚站着。

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1918 意大利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莱“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难能可贵,但这种经验太多了,却有危害。

”—海明威“西班牙内战”:三十年代西班牙法西斯军人发动的反对共和政府的军事叛乱。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军官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开始内战。

结果是佛朗哥建立独裁政权,在美国支持下,佛朗哥担任西班牙摄政王直到1975年去世。

《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1941年,海明威携妻子前往中国铁质代谢紊乱1961、7、2 辞世2、“写字台旁的角斗士”“七只铅笔”、“改到出版前最后一分钟”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改了39次才满意。

《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

20年代:一战《在我们的时代里》(1924)、《太阳照常升起》(1926)、《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永别了,武器》(1929)个人尊严和职业荣誉→反法西斯事业→哲理:人类30年代:“西班牙内战”《午后之死》(1932)、《乞力马扎罗的雪》(1936)、《有的和没有的》(1937)、《第五纵队》(1938)、《丧钟为谁而鸣》(1940)40、50年代:二战《过河入林》(1950)、《老人与海》(1952)、《海流中的岛屿》《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没有女人的男人》《在我们的时代里》《第五纵队》《有的和没有的》《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过河入林》《海流中的岛屿》“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精神和态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改变了美国文学的形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作家海明威的简介

作家海明威的简介

作家海明威的简介海明威是美国历史上独具艺术天长,著名的作家和小说家,他的作品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作家海明威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家海明威的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

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的故事海明威在创作期间的表现异常独特,因为作家在创作期间一般都是坐在椅子上进行创作。

然而海明威却不这样,他几乎每次都是站着进行创作。

有人问海明威为什么他要选择这样的创作方式,而海明威的回答是:“站着会让自己变得更容易疲劳,而疲劳便会督促自己挑精华部分写,而不需要写一些不必要的话语。

这样作品的含金量就会更高。

”除了站着写作之外,海明威还经常喜欢在冬天进行创作,尤其是那种格外寒冷的天气,在这样寒冷的天气海明威也不会穿很厚的衣服,他依旧穿那种很单薄的衣服在寒冷的环境中创作。

这也是为了追求作品的含金量。

在二战期间,美国的一位将领在拍卖会上获得了两箱的威士忌酒,而此时海明威也在场,他平时就喜欢喝酒,看到将领得到这么多的酒便主动提出要花钱买六瓶酒。

海明威

海明威

Hadley Richardson, , 1891-1979,海明威第 , 一个妻子, 一个妻子,1921年结 年结 婚,1927年离婚。 年离婚。 年离婚
巴黎时期的文学导师: 巴黎时期的文学导师: Gertrude Stein Ezra Pound
一战后期,美国参战, 一战后期,美国参战,很 多年轻人怀抱着“ 多年轻人怀抱着“保卫民 主与和平” 主与和平”的理想远赴欧 洲战场, 洲战场,但很快他们就发 现这不过是一场帝国争霸 和瓜分世界的肮脏战争, 和瓜分世界的肮脏战争, 他们感到被骗,失落、 他们感到被骗,失落、愤 怒、迷惘的情绪蔓延在他 们中间。 们中间。一些留在欧洲的 年轻文人开始在文学中寻 Scott Fitzgerald 找慰藉,斯泰因称他们为 找慰藉, 迷惘的一代” “迷惘式、 简约的文体:电报式、新闻化 经验省略
他不要铺陈,删掉所有的解释、探讨, 他不要铺陈,删掉所有的解释、探讨, 甚至议论;砍掉花花绿绿的比喻, 甚至议论;砍掉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 长句子、 长句子、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 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 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贝茨 贝茨
Pauline Pfeiffer ,第 二个妻子。 二个妻子。前 妻好友。 妻好友。家境 富有。 富有。《时尚 杂志编辑。 》杂志编辑。
与哈德莉离婚后立刻与保琳 结婚。 年结婚, 结婚。1927年结婚,1940年 年结婚 年 离婚。 离婚。
海明威参加西班牙内战
最后一批随国际纵队撤出西班牙。 最后一批随国际纵队撤出西班牙。
硬汉性格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 以把他消灭掉,可无法打败他。 以把他消灭掉,可无法打败他。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受挫折, 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受挫折,有 许多人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 结实。 结实。 ——《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武器》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作者介绍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作者介绍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作者介绍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 ;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人物经历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

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

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

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

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

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

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

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

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

欧内斯特·海明威 简介

欧内斯特·海明威 简介

欧内斯特·海明威简介欧内斯特·姓名: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性别:男出生年月:1899-1961国籍:美国所获奖项: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作家。

生于芝加哥郊区的奥克帕克村。

受家庭影响,酷爱打猎、钓鱼和拳击运动,对音乐、绘画也颇感兴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当他见习记者,受到严格的语言训练。

其后参加战后救护队,在意大利前线身负重伤,经过13次手术,从身上取出200多块弹片。

战后以驻欧记者身份长驻巴黎,结识了美国作家斯坦因和宠德等,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小说《在我们的时代里》(1924)是成名作,重要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和《永远了,武器》被看作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30年代,与“迷惘的一代”分道扬镳,海明威参交了左翼文艺运动。

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参加过马德里保卫战。

这期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有的》(1937)、剧本《第五纵队》(1950)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等,后者标志着他创作上的一个新的至高点。

二次大战时,海明威曾用再见的游艇协助正规军作战,在海上搜寻纳粹潜艇,收到当局嘉奖。

其后又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

50年代,海明威又回到捕鱼、打猎等冒险生涯中去,应乘坐的汽车、飞机连连失事,在医院竟读到了关于她遇难身亡的讣告。

这期间主要创作了《过何如林》(1950)和振撼欧美文坛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等。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由于多种疾病缠身,身心备受折磨,1961年7月2日,他用猎枪为自己戏剧性的一生画了句号。

海明威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

在创作上,他最钟爱的主题是、死亡、男子汉气概和。

这也是他一生的主旋律。

海明威作品介绍

海明威作品介绍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899年生于美国伊利诺州,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于1925年和1926年分别发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和长篇《太阳照样升起》。

前者即有名的尼克小说集,后者被誉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和《丧钟为谁而鸣》(1940)均具有明确的反法西斯倾向,是描写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学精品。

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

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

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

海明威喜欢以斗牛士、猎人、拳击手、浪游者、渔夫为自己的描写对象,在许多作品里表现他们捍卫个人荣誉与尊严、为了生存而与厄运斗争,即使失败了也依然保持优雅风度的“硬汉子”精神,这种精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西西弗斯形象的继续和发展。

1952年他发表了晚年的力作,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小说在语言上具有圣经式简洁风格,他“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赞词,他还原了基本技干的清爽面目”。

他使用简炼、冷峻的语言,正是为了达到余韵深远的效果。

用他自己的话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雄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海明威本人就是一个孤独的硬汉。

在战争中他曾多次负伤,医生从他身上取出过一百多弹片。

他爱好打猎、探险。

1961年,由于病痛、苦闷、绝望在爱达荷州家中自杀。

几部主要作品:1、《太阳照常升起》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落在巴黎街头的美国青年们的无聊苦闷生活为题材,写出了当时对社会和个人的出路抱着悲哀和失望态度的年轻一代的形象,海明威以侨居巴黎的美国女诗人格特鲁德・斯坦的“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的话作为该书的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便成了那些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人的总称,演变为一个文学流派,而海明威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明威年表
1899 厄纳斯特.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7月21日生于伊利诺斯州的橡树园。

父亲克拉伦斯.爱德蒙兹.海明威是一个医生,共有6个孩子,厄纳斯特.海明威是第二个。

1917 从橡树园中学毕业;任堪萨斯市《星报》见习记者。

1918 赴意大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红十字会救护队当驾驶员;7月8日在意大利北部战场上负重伤。

1920-24 任多伦多《星报》和《星报周刊》记者与国外通讯记者。

1921 与哈德莱.理查逊结婚;12月赴欧。

1922 在巴黎学习写作,冬天赴洛桑参加和平会议时,哈德莱.理查逊在火车站丢失装有海明威几乎全部手稿的手提箱。

1923 在巴黎发表《三个故事与十首诗》(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
1924 速写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TIME)在巴黎出版。

1925 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在纽约出版。

1926 发表谐漠、嘲讽舍伍德.安徒森作品的中篇小说《春潮》(The Torrents of Spring);出版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被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1927 与哈德莱.理查逊离婚,同保琳.帕发弗结婚;发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

1928-38 多数时间住在弗罗里达州的维基斯岛。

1929 发表反映第一册世界大战的长篇反战小说《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该书出版后大获成功,几个月内就销售出几十万册,海明威作为著名作家的地位得以巩固。

1932 发表关于西班牙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

1933 发表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Winner Take Nothing)。

1935 发表关于非洲狩猎的专著《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of Africa)。

1936 写文章,发表演说,为西班牙共和派提供资金。

1937 年初去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身份其西班牙采访;发表描写美国和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To Have and Have Not)又译《富有与贫穷》。

1938 为电影《西班牙大地》编写脚本;发表《〈第五纵队〉与头四十九个短篇小说》(The Fifth Column and the First Forty-Nine Stories,《第五纵队》是剧本)。

1940 发表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保琳.帕发弗同海明威离婚,海明威同作家玛瑟.盖尔荷恩结婚。

1941 偕夫人玛瑟.盖尔荷恩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
1942-45 以记者身份采访欧洲战场。

1942 编辑出版历代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选《战争中的人们》(Men at War),并作序。

1944 随美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带领军队开进巴黎,此后常炫耀是他解放了巴黎。

同玛瑟.盖尔荷恩离婚,以记者玛丽.威尔什结婚。

1950 发表长篇小说《过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1952 美国《生活》杂志发表《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53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获美国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 in fiction
1954 得诺贝尔文学奖金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但在非洲飞机两度失事,严重受伤,以健康为由,未出席颁奖仪式。

1961 7月2日于爱达荷州家中开枪自杀。

1964 他妻子玛丽.威尔什发表他关于二十年代巴黎生活的回忆录《流动宴会》(A Moveable Feast)又译《流动的节》。

1970 他妻子与出版者整理发表约写于《老人与海》同时的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Islands in the Stream)。

1986 遗作《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整理出版。

1999 诞辰100周年,遗作《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ght)整理出版。

短片小说《不败者》(The Undefeated)不知何时传作发表?
参考:
1.董衡巽(xun,4声)《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
2.《战争与人:走进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刘象愚李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1
3.《美国文学选读》李宜,常耀信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