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海明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我目前看过的书而言:对喝酒描写最多的小说,中国当属《水浒传》,美国应该算是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了,无人不饮是两部作品的最大特点。夸张点儿说:这两本书简直可以称做中西酒鬼的行动指南。

虽然同为山吃海喝的参考教材,但由于文化差异,两者表现的东西还是不太一样:《太阳照常升起》中西班牙奔牛节上那种狂放混乱的场面很让人神往,每个人都骤然变成了海量的气氛也很奇妙。海明威不仅对喝酒的场面描写详细,对酒的种类也是津津乐道——利久酒,穆默酒,茴香酒,朗姆酒,香槟酒,苦艾酒,白兰地,威士忌,味美思,斯特雷加甜酒等等等等,无论哪一种都足够让那些小资们好好学习一阵子的。而施耐庵写惯了不解风情的土匪所以对血腥描写还算在行,他对酒的品牌似乎就不那么在意。书中唯一提到酒名的就是那个武松打虎前喝的又唤作“透瓶香”的“出门倒”,我在张家口出差时曾听说本地有种高达七十度的白酒名曰“闷倒驴”,也不知道和那个“出门倒”有无血缘关系。

其实,《水浒传》对酒的描写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对酒的态度:即对酒的品牌和质量的不在乎和对饮酒的状态境界的在乎。这似乎和不会弹琴的陶渊明喝高之后抚弄着一段木头陶醉于音乐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文人墨客和纠纠武夫对酒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意思是“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要是换做梁山好汉,恐怕就变成一万壶酒一千斤牛肉一把刀一匹马一座山头外加桶娄子之后的一走了之了。

喝酒确实需要气氛需要场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喝出状态喝出水平喝出境界,这也是许多酒鬼的心得体会。气氛有许多种:比如快乐比如悲伤比如平静比如悲壮比如默然,然而喝酒的场合无非就两种;一种是和别人较劲,一种是跟自己较劲

我曾经尝试过独自喝酒,往往一瓶啤酒下肚就有了饱胀感,再喝就有醉的感觉。问别人,他们的答案和我一致,所以我就格外佩服那种能和自己过不去的主儿。李白应该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典范了,喝到“我舞影凌乱”地步的《月下独酌》就是明证。《水浒传》对集体狂欢的描写不多,即使有也很少听说喝多了闹事。但那些英雄土匪未上山之前独自喝酒时往往会喝多会捅娄子。鲁智深醉打山门那是他自己喝来着;武松每次惹事都是独饮的结果——景阳冈打虎是他自己喝,和蒋门神单挑是他自己喝,被孔氏兄弟捉住细细地鞭打还是他自己喝。总之,自己喝要么能办成惊天动地的大事,要么就等着忍受皮肉之苦吧!

根据《水浒传》的描写我曾经按图索骥实习过一回。那是在西安,在那儿上大学的一个高中同学带我去她们学校后面的一溜饭馆吃饭。我问她:哪家的羊肉烤得好,哪家的牛肚涮得好?她说这几家都挺地道的。我说行!于是先到第一家要了一小碗“二细”拉面,又要了五块钱羊肉五块钱牛肚一瓶汉斯啤酒。吃完到第二家店,要了刚才点的那点东西,吃完接着走人,又到第三家店如此这般一回。

这位女同学被我的“行为艺术”惊呆了,她说你真能吃!我说我这个少食多餐的办法是跟武松学的,武松应施恩的要求去快活林暴虐蒋门神之前,要经过三十多家酒店,武松对施恩唯一的要求就是:“无三不过望”。即每过一个酒店就喝三碗酒。我没武松的海量,蜻蜓点水还是可以的。

我爸是山东人,喝酒方面很有一些梁山习气。每到夏天,我们家的餐厅里就会摆上十几瓶啤酒,像一排等待引爆的手榴弹。我想之所以我爸摆这么多啤酒瓶子大概就是要想找回古人喝酒的感觉,因为古代白酒度数低,否则也不可能动辄就十几海碗。

去年俄罗斯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其中有一条是禁止在啤酒广告中宣传“啤酒对体育运动及个人生活的成功均至关重要”的理念。我觉得俄罗斯这条法律很可笑也很幼稚,难道啤酒除了这些还能起什么作用吗?难道只有消愁才能方显酒精本色么?

不过,我爸也不是总很快乐总有成就感,每当把空酒瓶放在篮子里准备下楼换酒的时候他也会叹口气,我明白他的意思:家里有个身强体壮的儿子,还得老爹亲自去换酒。叹气多

了,我也不能总无动于衷,毕竟白蹭酒喝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儿,即使被蹭对象是自己的亲爹。于是有一天,我良心发现,趁着下班早拎着篮子去换酒了。刚进商店门口,一个老头就迎过来把篮子接了,他说“这篮子我认识”便开始低头装酒,一边装一边和我唠嗑。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林冲风雪山神庙》:饥寒交迫的林冲拿着老军的葫芦去沽酒喝,酒家认出来并热情款待。这艺术与生活不期而遇的关照让我不觉会心地一笑。

总之,爱酒的我们一代又一代地自觉不自觉地都在重复着《水浒传》里的情节。一本书能达到如此水平,它能不成为经典吗?能不成为名著吗?(完)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张天骄)

欧内斯特·海明威( Earnest Hemingway) (1899 - 1961) 是享誉

世界的美国当代小说家。他创造了一种简洁、凝练的文体,于

1954 年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 1 ] (P305) 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

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全世界众多评论家的目光,他们从作品风

格、社会背景、女性意识等各个角度对之进行了分析。他的第

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发表于1926 年,被认为是“迷惘

的一代”的宣言。“大多数评论家认为《, 太阳照常升起》总体来

说是最令人满意的一部作品。”[ 2 ] 可惜的是海明威的“冰山风

格”使作品的“潜在主题”隐藏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之外,从而

读者不易体会到隐藏着的存在主义思想。探讨和研究该小说

中的思想意识和人生哲学,对于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对后现代人

生活的指导意义,肯定是不无益处的。

存在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在二十

世纪四十年代因萨特、加缪等人的倡导流行于世界各国。它的

研究对象是人,关注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形成于全面危机的

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哲学思想认为生活充满了苦难、暴力及罪

恶。因而“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3 ] (P376 - 378)

那么人应该怎样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呢? 萨特讲“人要通过

行动抓住现实,并通过行动承担自己的境遇,在行动中超越它。

只有我们的行动才能判定我们, 这些行动是不可逆转

的。”[4 ] (P521 - 522)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是一连串不停歇的选择,不

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不同的选择创造展示了不同的人性即人

的本质。然而对存在主义者来说人生一连串的选择只意味着

一连串的失败。这就是存在主义者的“存在先于本质”[5 ] (P8) 、

“自由选择”[ 3 ]以及“人注定会失败”的思想[3 ] 。

一、无意义的世界———荒原世界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美国青年带着为“世界

人民的和平自由和幸福而战”的梦想来到了欧洲,但在战场上

看到的是残酷的杀戮和恐怖的死亡。许多人白白葬送了生命,

侥幸活下来的也都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对他们来说,通行的道

德标准、伦理观念、人生理想等等,全都被战争给摧毁了。所以

他们心情苦闷,感到前途茫茫。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

和危机的加深,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病态的桀骜不驯。

他们把自己孤立起来,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为了逃避地狱般

的现实,他们沉湎喝酒,跳舞,闲聊以及放荡的性生活,希望寻

欢作乐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使自己振奋起来。然而这种生活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