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STUNATIONALITY
中国土族民
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土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土族民俗文化。

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土
族自治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站在构建和谐互助的战略高度,以“建设彩虹家园,打造土族品牌,构建
民俗文化特色县”为总体发展思路,着力发展土族民俗文化事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互助土族民俗文化
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研究工程成果突出。

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研究和开发土族民俗文化资源,县上确立了“文化包装旅游”
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协调领导小组和民俗文化研究办公室。

2007年,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分解为土族歌舞、土族服饰、土族音乐、民俗旅游工艺品、民俗风情画册等十个课题。

县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协调领导小组聘请了省内多名文化界知名人士为民俗文化研究顾问。

目前,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初见成效:一是土族服饰设计与
展演已成规模。

完成了土
族现代服装系列、土族婚礼服装系列、主持人服装系列、歌唱演员服装系列的设计、制作与展演。

二是土族歌舞创作有较大进展。

完成了《土族婚礼》、《七彩袖》、《轮子秋》
等舞蹈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出;
精选和新创土族歌曲和土族花儿
28首。

三是土族民俗工艺品研发
有所突破。

设计制作的“土族福娃”系列工艺品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四是编写完成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旅游导游词、土族风情文艺演出主持词。

五是着力打造中国土族大型歌舞诗剧《彩虹部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为有效保护民间文化资源,我县创造性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申报和保护工作,普查建档、申报命名、宣传保护等工作有效开展。

2005年,互助申报的土族婚礼(民俗)、
土族盘绣(民间美术)、丹麻土族花儿会(民间音乐)和
《拉仁布与吉门索》(民间文学)四个项目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互助申报的《祁家延西》(民间文学)、
土族轮子秋(竞技与杂技)、威远酩馏酒(传统手工技艺)、
互助土族会(民俗)、威远镇“二月二”擂台庙会(民俗)和互助土族服饰(民俗)六
个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入选第二批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的互助
会(民俗)、《祁家延西》(民
间文学)、土族轮子秋(竞技与杂技)和互助土族服饰(民俗)四个项目正在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俗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推出。

土族歌舞、土族服饰等是土族民俗文化中的瑰宝,是绽放在河湟艺苑的一支奇葩,土族民俗风情歌舞节目的创编和演出,土族服饰的设

文\
常平
・2008・
春季号互
助土族民俗文化

发展现状与思考
20
中国土族・2008・春季号作
者近影
计、制作和展演是民俗文化开发的重头戏。

近年来,土族民俗风情歌舞演艺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成立于
2002年的安纳歌舞队实行企业化
管理,市场化运作,创编并演艺了《请到土族家乡来》、《笛子舞》、《欢乐的端午节》、《六月情》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以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和威远镇小庄村农户为代表的民俗旅游歌舞表演已初具规模,为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同时,积极鼓励土族民俗风情艺术创作,积极创作并参赛书画作品10多幅(次),土族风情画册已出版发行,绘画长卷《土族婚礼》
正在创作中。

民俗文化旅游市场趋于规范。

近年来,互助精心培育“中国土族・彩虹故乡”品牌,着力开发利用土族民俗文化资源,互助土族民俗旅游接待逐步兴起,除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跻身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外,全县以土族歌舞演出为主的农家乐茶园已发展到11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5000多人,2005年全县土族风情旅游收入达1230万元,占到全县旅游总收入的75%,已经成为外界了解青海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为进一步搞好此项工作,县上对全县土族民俗文化旅游接待活动进行了全面整顿与规范。

一是审定演职人员,形成固定队伍。

对全县民俗文化演艺市场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各接待点演职人员的数量、整体素质、演艺技能、专业水平等基本情况,结合实际确定数量,选定人员,建立了一支有固定专业人员、固定演出时间、固定演艺内容和具备相应演艺技能的演艺队伍。

二是强化技能培训,提高演艺水平。

对全县民俗文化演出队伍从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历史渊源、服务礼仪、节目编练、演出风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
训,使全县民俗文化演艺市场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统一的艺术特征和较高的专业演艺水平。

三是核定演艺等级,实施规范化管理。

制定了互助土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行业标准、经营规程和资格审定制度,按照“星级”审定细则对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点进行严格审查,评定等级,实行年审制,严格落实规范化管理,促进全县土族民俗演艺市场的规范运作。

民俗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投资233万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
位鼓楼修缮工程和投资1260万元的新城区体育场及综合健身馆工程正在实施;计划投资2300万元的“彩虹园”
及园内土族民俗文化雕塑墙、雕塑群完成规划、设计和工程预算;积极申报和实施了乡镇文化综合服务站、村文化活动室和村篮球场建设项目;申报并正在实施五十镇北庄土族古城堡修复项目。

互助土族民俗文化发展
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互助土族民俗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事业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阵地严重不足,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所需的研发中心、培训
基地、影剧院等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文化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二是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人才断层,拔尖人才奇缺,文化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不强,业务技能单一。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迟缓。

文化产品设计新颖但品种单一,没有形成系列化,文化产业相对薄弱,没有形成规模化。

四是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和利用,投入不足,效益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俗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对互助土族民俗文化发
展的几点思考
加大工作力度,挖掘土族民俗文化资源。

互助拥有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做好对土族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对促进土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积极保护民俗文化遗产。

对土族民俗风情、民族文学、民族服饰、民间歌舞、民族建筑、民间工艺美术、民族语言等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和整理,对有可能散失和失传的民族古籍、技艺、文物等进行抢救性保护,对民间艺人和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举办文艺活动、作品展览、技艺展示、培训研讨等形式进行筛选、认定、建档和命名,并用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对其技艺进行保存、传承。

二是深入开展民俗文化
CHINA’STUNATIONALITY
21
・2008・
春季号CHINA’STUNATIONALITY
中国土族研究工作。

以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工程的全面实施为先导,加快对土族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和开发步伐,逐步完成土族服饰、土族歌舞、历史文化古籍整理与研究等课题任务,积极推广土族民俗文化研究成果,使其成为互助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色。

三是注重建设民俗文化人才队伍。

建立文化拔尖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机制,提高文化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土族民俗文化工作队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人才。

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将民俗文化艺术教育内容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与文化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创办艺术教育基地。

突出民族特色,繁荣土族民俗文化事业。

要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多形式、全方位促进土族民俗文化事业的繁荣。

一是全力打造土族民俗文艺精品。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现有的一系列土族民俗项目进行再思考、再创作,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打造一些有表现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精品节目。

特别要把中国土族大型歌舞诗剧《彩虹部落》打造成一台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舞台剧目。

开展“千人安召”、“千人社火”、“七彩花灯展”等大型群众文艺展演活动以及“二月二”、
“六月六”等土族传统文化活动,对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改编和包装,使传统的群众文艺展演在文化内涵、艺术品位和规模形式上实现大的突破。

二是继续加大民俗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新建和改造一批民俗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力争凸显土族文化风貌。

积极争取项目,兴建农村公共文化基
础设施,改善基层文化活动条件,重点抓好乡镇文化站、民族文化艺术乡镇、民俗文化示范村、文化中心户等的建设,为发展土族民俗文化奠定硬件基础。

创新发展思路,发展土族民俗文化旅游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

作为互助,以土族民俗文化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一项大有裨益、大有作为的工作。

一是集中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互助民俗文化旅游要向纵深发展,就要着力解决好如何把民俗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产业优势。

通过加强宣传,集中打造“中国土
族・
彩虹故乡”文化品牌,利用举办“中国土族青海互助安召文化艺术节”和“中国土族轮子秋大赛”等形式,打造土族“安召”、“轮子秋”文化品牌。

要充分发挥整体规划的指导性作用,集中打造以西部土族风情园、纳顿庄园、小庄等为重点的土族民俗风情主题线路,以《彩虹部落》、民俗展览、歌舞演艺为重点的演艺文化主题线路,以佑宁寺、五峰寺、却藏寺等为重点的宗教文化主题线路,以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文化主题线路,以文化展示旅游内涵,以文化提升旅游品位。

二是加大民俗文化旅游投入力度。

要解决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初期的诸多问题,就必须要从盲目地求数量规模转变到注重质量和效益上,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

在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文化娱乐项目,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从而推动民俗文化旅游的关联性、辐射性功能,以民俗文化旅游为“推进器”丰富旅游项目。

提高竞争能力,壮大土族民俗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与市场经济的有序整合,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只有不断
发展和壮大民俗文化产业,才能实现民俗文化事业与民俗文化产业“双赢”。

一是注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在已有的“土族福娃”、“土族阿姑”和“土族妇女”系列工艺品基础上,增加产品花样品种,大力研发土族盘绣十二生肖工艺品、盘绣京剧脸谱等手工艺产品,以提高产品文化韵味,不断拓宽市场。

同时,着重实施“一乡一品”工程,如五十“盘绣”品牌,丹麻的“花儿”品牌,东沟的“安召舞”
品牌等,努力形成文化产业的集团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以文化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二是培育壮大民俗文化企业。

以已成立的互助七彩情土族文化产品开发公司为发展模式,扶持成立土族歌舞演艺公司、民间工艺品开发公司、民俗文化旅游公司等民俗文化企业,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培育安纳歌舞团、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藏之堂土族刺绣厂等文化产业示范点,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整村、整乡(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巩固和扩大已成立的刺绣行业协会和刺绣产业加工营销网络,推而广之,用“部门+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培育、引导和规范各类文化产业发展。

三是积极拓宽资金筹资渠道。

民俗文化的发展要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进行市场化运作,民俗文化事业中能产业化运作的部分,完全可以用股份合作、拍卖、租赁、冠名、出让等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要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从单纯的政府投入向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共同投入转变,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投资格局,推动土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系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本文摄影:解生才辛元戎保广元
时代足音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