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防灾规划
(完整word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四章城市安全规划一、城市安全规划及其与综合防灾规划的不同城市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最大化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不利影响,而对城市用地、设施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
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之一,历来有之。
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内容,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相似,都是为预防、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而编制的规划。
但研究对象上,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强调单灾种的综合,主要考虑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四部分,而对于其他灾害,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考虑较少。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比来说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各种灾害,还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防灾空间的建立等诸多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因而更加凸显其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全程化和圈层化。
随着人们对灾害预防、预警、应急、风险评估的日益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将这些内容纳入进来,因此,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的界线也逐渐模糊,致使很多研究编制部门将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统称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概况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受科技部委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共同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这应该是在SARS 之后,国家首次对公共安全规划领域的探索,为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开拓了道路。
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出台了他们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成果——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框架研究(建设部2006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城市的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情况,提出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在当今社会,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威胁。
地震、洪水、火灾、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故、工业事故、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都可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工程技术、社会管理、公共政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其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的影响,快速恢复城市的正常运转。
从理论层面来看,城市防灾减灾规划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和理念。
首先是“预防为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规划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如何避免灾害的发生,而不是仅仅在灾害发生后进行应对。
例如,在城市选址和建设时,要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水淹没区等灾害高发区域;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采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工程技术,提高建筑物和设施的抗灾能力。
其次是“综合减灾”的理念,即要将各种灾害类型纳入统一的规划框架中,进行统筹考虑和协调应对。
因为城市面临的灾害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灾害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比如,一场暴雨可能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同时还可能导致电力中断和交通瘫痪。
因此,在防灾减灾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灾害情景,制定全面的应对策略。
此外,“以人为本”也是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原则。
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确保他们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和保护。
例如,要合理规划应急避难场所,使其分布均匀、容量充足,能够满足居民的避难需求;要建立健全的灾害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让居民能够及时了解灾害情况,做好防范准备。
在实践方面,城市防灾减灾规划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行动。
首先是进行灾害风险评估,这是规划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评估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灾害的发生概率和潜在损失,为制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第8-10章
第八章城市防灾规划第一节城市防灾规划的主要任务与内容知识点一:主要任务城市面对的防灾问题多种多样,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的防灾类型有防洪、抗震、消防、人防和防地质灾害,主要任务是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地位,确定防灾目标或标准;提出防灾对策措施;布置防灾设施。
知识点二:主要内容城市防灾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和城市防灾专项规划两种类型。
其中,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属于法定规划,城市防灾专项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
1.总体规划阶段总体规划阶段,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是:①确定防洪和抗震设防标准;②提出防灾对策措施;③布置防灾设施;④提出防灾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2.详细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需要在规划中落实的防灾内容有:①总体规划布置的防灾设施位置、用地;②按照防灾要求合理布置建筑、道路,合理配置防灾基础设施。
3.城市防灾专项规划编制城市防灾专项规划的目的是落实和深化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一般与总体规划一致。
规划内容一般都比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丰富,规划深度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能达到详细规划的深度。
【例题】城市防灾专项规划提出的防灾设施,其位置和用地应当通过()落实。
A.总体规划B.分区规划C.详细规划D.近期建设规划【答案】C第二节城市消防规划知识点一:消防安全布局1.危险化学物品设施布局危险化学物品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危险化学物品的总量和密度;2)重大危险化学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应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带,不得布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城市水系的上游或其他可能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地段:3)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得设置一级加油站和大型天然气加气站,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加油加气混合站,不得设置流动站;4)高压输气管道和输油管道不得穿越城市中心区、公共建筑密集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区;5)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危险化学物品,应与相邻用地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6)现有严重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危险化学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应纳入近期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搬迁、改变生产性质、改变使用功能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在规划实施完成前,应采取临时性韵安全控制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二、灾害风险管理周期理论与实践
(三)紧急应变阶段
工作目的: 在于如何快速有效地掌握即时资讯,如何提出警讯、传递与沟通,及如何因应 实际灾害提供有效的配置救助人力与资源。 主要工作内容包含:
①即时性的灾害资讯汇集、传递、沟通与评估;②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置;③相关人 力资源的确认与掌握;④救灾人力及资源配置;⑤救灾资源的管理与配置;⑥灾情回报与 损失评估。
(2)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讲,城市防灾是指城市 应对广域性的重大灾害,在灾前预防、灾害抢救、灾 后重建等各阶段中,应该进行的各项城市防灾规划、 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及城市防救灾管理工作(规划防灾、 工程防灾、管理防灾三种手段)。
(3)城市规划是最有效的防灾手段。城市的建设用地
第一章 总论
一、相关概念 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主要系统: (1)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为核心,
联合大学团队与高科技企业协同攻关,产学研一体化。包括城市灾害 危险性评估及区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灾害应急预案、各单灾种 (如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等)监测和预报系统、火灾监视与消防 系统、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 (2)防灾组织指挥系统:对应不同政体与政府组织形式。包括领导机 构、咨询机构和指挥设施。 (3)防灾专业设施系统:对应不同的实施主体。包括消防、防洪防涝、 抗震防灾、防风防潮、人防等专业设施。 (4)防灾生命线系统:支持组织指挥系统的实施,支持防灾专业设施 效能的发挥,还是灾民生活的必备生存物质。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 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信息情报系统。 (5)防灾支持系统:在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进行与综合防 灾相关的建设。包括治安系统、储运系统、社会保障与福利系统、医 疗救护系统、市政工程抢修系统、法律体系及宣传教育系统等。
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防灾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为抵御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而采取预防措施的规划的通称。
下面由为你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害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建立等不同阶段,指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型,工程技术型等全方位对策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并对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根本目标和原那么的纲领性方案。
(p29)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开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立的综合布局、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防灾规划除了规划本身要符合国家标准以外,在规划布局上应当服从城市规划的统一安排;城市规划也要尽量满足城市防灾规划的要求;城市防灾的各个专项规划一般仅针对各专业的防灾,各专项之间也应加强相互协作;城市防灾的各个专项总体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工程规划。
应急决策原理城市减灾对策有技术性措施和社会性措施两大类,而城市灾害应急决策属社会性措施。
它强调城市要建成完整的防灾减灾网络及预警预案,在灾害事故到来时能有效地指挥管理,使政府及公众有充分的时间按预案要求有方案地避难、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及控制灾情,应急决策即按应急法令办事。
规划师、建筑师尤其要按防灾要求制定应急规划,如现代化城市应急救灾,必须具有便捷畅通的道路系统,并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等。
这些。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还很欠缺,不少新区规划也缺少此内容。
[5] 综合防护原理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严重城市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后果都不可能是独立或单一现象。
因此,应从系统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和评价,使之具有总体和综合的特性,并在此根底上制定城市防灾对策和措施,这就是城市综合防灾。
城市规划与城市地质灾害规划防灾设施和减灾措施
城市规划与城市地质灾害规划防灾设施和减灾措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划和城市地质灾害规划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城市规划是为了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地质灾害规划则是为了减轻和防止城市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
城市规划和城市地质灾害规划的相互关联与合理布局防灾设施和采取减灾措施密不可分。
一、城市规划中的防灾设施和减灾措施城市规划中的防灾设施和减灾措施是预防和减轻城市地质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中的防灾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护堤、排水系统、防洪墙等。
这些设施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地质条件和潜在灾害风险。
例如,在沿海城市规划中,需要设置护岸和防风墙,以应对风暴潮和海啸的袭击。
在山区城市规划中,应设置避风林带和防滑坡墙,有效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除了防灾设施,减灾措施也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减灾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灾害预警和监测体系、制定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等。
通过提前预警和监测,可以使城市居民和相关部门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做好准备工作,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此外,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对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管理。
二、城市地质灾害规划中的防灾设施和减灾措施城市地质灾害规划是为了指导城市土地利用和发展,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造成的威胁。
在城市地质灾害规划中,防灾设施和减灾措施是关键的内容。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灾设施。
例如,在地震灾害规划中,需要设置抗震建筑和防震设备,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危害。
在滑坡灾害规划中,需要设置防滑坡墙、拦挡坝等设施,以稳定土质并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在地下水灾害规划中,需要设置排水设施和防渗墙,以控制地下水位和渗漏。
减灾措施也是城市地质灾害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对灾害易发区域的划定和规划限制性条款的制定,可以减少人员和财产在地质灾害中的风险。
此外,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知识的普及,提高居民的灾害应对和避险能力,也是有效的减灾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包括对城市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全面评估。
在城市规划的初期阶段,需要对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自然灾害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同时还要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为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以便科学制定相应的防灾规划标准。
其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需要明确城市各类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需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包括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筑抗震能力,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建立城市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同时还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和恢复工作。
另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注重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培养。
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应当加强对城市居民的防灾教育,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社区的防灾组织建设,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减少灾害对城市居民的伤害。
最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强调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总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应的防灾规划标准,才能有效减少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共同为城市的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
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策略
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策略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种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灾害风险的增加。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经常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至关重要,以保护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策略需要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考虑。
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系统、电力系统等。
这些基础设施在发生灾害时往往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其抗灾能力。
例如,在建设道路和桥梁时,可以采用抗震设计,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
在供水系统方面,可以建立备用的供水源,以应对供水中断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采用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其次,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策略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减少灾害的风险。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应避免在断层带上建设重要的公共设施,以减少地震对城市的影响。
在洪水易发地区,可以将低洼地区作为绿地或公园,以减少洪水对人口和财产的危害。
此外,城市规划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来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
第三,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策略还需要考虑社区的参与和应急响应能力。
社区居民是最直接受灾的群体,他们的参与和应急响应能力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因此,城市规划中应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灾害风险评估和规划过程。
例如,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提高他们的应急响应能力。
此外,城市规划还可以通过建设社区避难所和培训居民灾害应急知识来提高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最后,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策略还需要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实时、准确的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信息,帮助城市居民及时逃离灾害区域或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例如,可以建立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传感器和卫星技术实时监测地震、洪水等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居民。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安全问题与防灾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是一项关系到居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意义、原则与实践。
一、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意义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城市中人口众多,建筑物密集,一旦发生灾害,如地震、火灾、洪水等,将对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通过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可以科学布局城市功能区,合理规划建筑物,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最大程度地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2. 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的“血脉”,如电力、供水、交通等,一旦发生灾害,将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
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可以合理布局基础设施,设置灾害预警系统,提高城市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减少基础设施损失。
3. 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保护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原则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性:1. 预防为主: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核心是预防。
在规划中,应根据历史灾害情况和科学的灾害风险评估,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
2. 综合施策: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口分布等,以形成合理的防灾方案。
3. 灵活适应: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需要灵活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
规划应具有可调整性和可持续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灾害风险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实践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实践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专家、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协同合 作,形成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合力。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基本途径
加强灾害监测 和预警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 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灾 害信息,为应急响应提 供决策支持。
提高城市韧性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提 高建筑抗震能力、加强 应急设施建设等措施, 增强城市抵抗灾害的能 力。
通信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通信技术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可以快速传递灾害预警信息、实时灾情信息等 ,为救援和恢复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灾害预警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灾害预警技术概述
灾害预警技术是一种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对 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报警的技术手段,包括地震预警、 气象预警等。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
制定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包括灾害监测、预警、应 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
推进防灾减灾标准的更新和完善,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 作性。
05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大范围、快速、经 济高效等特点。
灾害预警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 减灾中的应用
灾害预警技术可以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预警 信息,提高政府决策和公众防范意识,最大程度地减少 灾害带来的损失。
06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实施及政策建 议
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 制机制
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03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理论基础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基本概念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定义
地震减灾与城市规划的紧密关联
地震减灾与城市规划的紧密关联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的发生,地震减灾成为各国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然而,单纯依靠地震减灾措施是不够的,城市规划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和保护人们生命财产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地震减灾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有效的城市规划能够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和增加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首先,城市规划对地震减灾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城市的整体布局和规划中,考虑到地震灾害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避免建筑物密集集中在地震活动带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规划的时候,应将地震活动的分布和活动带纳入考虑范围,合理划定住宅、商业和交通等区域的规划范围。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考虑地震后的紧急救援和重建问题,合理划定安全通道、疏散区域和应急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减少地震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和破坏。
其次,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
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规划的紧急响应和灾后重建方案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要有一套完备的应急预案和紧急响应机制,并且能够及时启动。
例如,合理规划道路的宽度和方向,以便应急车辆能够迅速到达灾区,救援人员能够快速疏散人员和物资。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考虑到地震灾害后的重建工作,包括恢复基础设施、重建住宅和商业等。
通过规划合理的城市重建方案,可以帮助灾区人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并减少地震灾害对城市经济的冲击。
此外,城市规划对于提高地震减灾的知识普及和意识增强也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城市规划的宣传教育和信息推广,可以提高居民对地震减灾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将地震减灾的知识和技巧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和社区活动中,增加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城市规划还可以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和技术指导,使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地震灾害的特点,学会如何正确应对。
然而,目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地震减灾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联还不够紧密。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实施效果分析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实施效果分析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威胁,如地震、洪水、火灾、飓风等。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应运而生。
然而,这些规划在实施后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的重要问题。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通常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灾害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应急响应机制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
通过对灾害风险的全面评估,能够了解城市在不同灾害情景下可能受到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策略。
例如,对于地震多发地区,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于洪水易灾区,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堤坝。
在预防措施方面,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常常会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这包括加固老旧建筑、拓宽道路以确保疏散通道的畅通、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等。
以应急避难场所为例,其合理的布局和充足的设施配备能够在灾害发生时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庇护所,减少人员伤亡。
应急响应机制是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的关键环节。
一个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能够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协调各方力量,展开救援行动。
例如,消防、医疗、警察等部门的快速响应和协同作战,可以大大提高救援效率,挽救更多的生命。
同时,提前制定的应急预案和定期进行的演练,能够让相关人员熟悉应对流程,减少混乱和失误。
在分析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实施效果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减少情况。
如果在相同规模和类型的灾害面前,实施了防灾减灾规划的城市相比未实施的城市,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降低,那么就可以初步认为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灾害的强度和其他不可控因素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综合多个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
其次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例如,在经历了强降雨或洪水后,城市的排水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道路是否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积水和损坏;在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的损坏程度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是否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倒塌现象。
防灾减灾与城市规划
防灾减灾与城市规划在现代城市规划中,防灾减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城市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确保人民的安全和福祉。
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全力以赴,制定出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以应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其他潜在的紧急情况。
防灾减灾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因为城市规划可以帮助减少灾害发生的风险,并降低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破坏。
首先,城市规划者应该考虑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并根据这些风险制定城市发展的计划。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应该采取抗震设计标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此外,城市规划者还应该注意避免在洪水易发区建设重要设施,或者采取措施来保护建筑物免受洪水的侵害。
这样的规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其次,城市规划者还应该考虑人为灾害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规划。
例如,城市规划者可以确保建筑物和道路的布局合理,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此外,他们可以确保为火灾和爆炸等紧急情况提供足够的逃生通道和应急出口。
这样的规划可以大大提高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能力,降低伤亡和财产损失。
除了自然和人为灾害,城市规划者还应该考虑其他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如恐怖袭击、大规模疾病爆发等。
他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灾害应对能力。
例如,城市规划者可以在不同区域建立足够的紧急医疗设施,以应对大规模疾病爆发的可能性。
此外,他们还可以与执法机构、反恐机构等合作,采取措施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预防和应对恐怖袭击等事件。
在制定防灾减灾与城市规划的策略时,城市规划者应该充分考虑社区的参与和反馈。
他们可以与社区居民、专家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合作,了解他们对灾害风险的看法和需求。
通过这样的合作,城市规划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的需求,并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策略。
此外,城市规划者还应该注重培养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公众传播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的应对能力。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资料
第一章灾害:是以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结果体现的。
城市灾害是指由于发生不可控制或未加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物质财富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灾害分类:1、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而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
2:人为灾害,指人类社会系统或自然社会综合系统运用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是人为因素给人、自然社会带来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种类:1、气象灾害:①台风:特指其中心附近地面或海域12m高处最大风力≥12级(或≥64nm/h或≥32.7m/s)的热带气旋。
②大风:指瞬时风速≥17m/s③干热风:在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0°,最小相对湿度≤30%,并伴有3级以上风的综合性天气现象。
④沙尘暴:指大量沙粒和尘土被强风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的现象。
⑤霾: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使能见度显著降低的天气现象,会对交通、环境、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⑥暴雨:(50mm≤日降水量<100mm),大暴雨(100mm≤日降水量<200mm),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00mm)。
暴雪一般是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10mm或以上,或12小时内积累降水量达6mm或以上的固态降水,会对农牧业、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
高温:指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现象、会对农牧业、电力、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2、洪涝灾害3、海洋灾害与海岸带灾:海岸崩塌是指发生在海岸的崩塌,主要发生在陡峭的岩岸或黄土类土组成的海岸。
4、火灾与爆炸5、地质灾害与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崩塌又称塌方,山崩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崩落滚动,而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现象,崩塌包括岩崩和土崩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发生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
滑坡是指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整体向下滑移现象,也称垮山、走山、地滑、土溜。
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
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城市综合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城市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防灾减灾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
一、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的关系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发展的一项工作,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防灾减灾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前或发生时,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减轻灾害影响的行动。
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密切相关,因为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建设,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首先,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减少灾害的发生。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将易受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规划为非建设区,避免人口和建筑物聚集,从而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其次,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规划,减轻灾害的影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要求建筑物按照抗震、防火等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以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同时,可以规划出合理的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以应对灾害发生时的紧急情况。
最后,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问题,从而减少灾害的发生。
同时,可以规划出合理的绿地和水域,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自然灾害抵御能力。
二、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实践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点和灾害的潜在风险,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
以下是一些实践案例,用以说明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性和效果。
案例一:东京都市综合规划东京都是一个位于地震带上的城市,地震是该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减少地震对城市的影响,东京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综合规划措施。
首先,他们规划了一条环绕城市的绿地带,用以减缓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
城市安全和防灾规划在规划方案中的重要性
城市安全和防灾规划在规划方案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城市安全和防灾规划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城市安全和防灾规划在规划方案中的重要性,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对城市的影响。
首先,城市安全和防灾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抵御灾害的能力。
城市作为人口密集、资源集中的地区,一旦发生灾害,后果将不堪设想。
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城市的关键设施和重要区域远离潜在的灾害风险区,减少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将危险区域划定为非建设区,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同时,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和疏散通道,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疏散人员,减少伤亡。
其次,城市安全和防灾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灾害应对能力。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故,都需要城市有能力及时应对。
通过规划城市的紧急救援系统和设施,可以提高城市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效率。
例如,合理规划消防站点的位置和数量,确保能够及时救援火灾事故。
此外,规划城市的医疗救援设施和物资储备,能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再次,城市安全和防灾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恢复能力。
灾害发生后,城市需要尽快恢复正常运转,减少灾害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规划城市的灾后重建和恢复措施,可以加快城市的恢复速度。
例如,规划重建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确保人们在灾后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同时,规划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复苏。
此外,城市安全和防灾规划还能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对城市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通过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可以减少灾害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规划城市的绿地和水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灾害的发生概率。
同时,规划城市的能源利用和废物处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安全和防灾规划在城市规划方案中具有重要性。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自然灾害频发,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的内容和实施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制定的一项重要计划,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居民生命安全: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能够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前预警、疏散和救援,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2. 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自然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的破坏往往是灾后重建的主要难题,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能够通过规划建设抗灾设施和加固城市基础设施,减少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3. 保障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造成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能够通过规划和建设抗灾设施,减少灾害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灾害风险评估:通过对城市灾害风险的评估,确定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和频率,为规划和建设抗灾设施提供科学依据。
2. 抗灾设施规划: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抗灾设施,包括防洪堤坝、防风墙、防震建筑等,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3. 疏散和救援规划:制定疏散和救援预案,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加强救援力量的组织和协调。
4. 信息化建设:建立城市防灾减灾信息化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提高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
5.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风险,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建设,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城市防灾规划第一节城市防灾规划的主要任务与内容知识点一:主要任务城市面对的防灾问题多种多样,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的防灾类型有防洪、抗震、消防、人防和防地质灾害,主要任务是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地位,确定防灾目标或标准;提出防灾对策措施;布置防灾设施。
知识点二:主要内容城市防灾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和城市防灾专项规划两种类型。
其中,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属于法定规划,城市防灾专项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
1.总体规划阶段总体规划阶段,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是:①确定防洪和抗震设防标准;②提出防灾对策措施;③布置防灾设施;④提出防灾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2.详细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需要在规划中落实的防灾内容有:①总体规划布置的防灾设施位置、用地;②按照防灾要求合理布置建筑、道路,合理配置防灾基础设施。
3.城市防灾专项规划编制城市防灾专项规划的目的是落实和深化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一般与总体规划一致。
规划内容一般都比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丰富,规划深度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能达到详细规划的深度。
【例题】城市防灾专项规划提出的防灾设施,其位置和用地应当通过()落实。
A.总体规划B.分区规划C.详细规划D.近期建设规划【答案】C第二节城市消防规划知识点一:消防安全布局1.危险化学物品设施布局危险化学物品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危险化学物品的总量和密度;2)重大危险化学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应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带,不得布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城市水系的上游或其他可能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地段:3)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得设置一级加油站和大型天然气加气站,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加油加气混合站,不得设置流动站;4)高压输气管道和输油管道不得穿越城市中心区、公共建筑密集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区;5)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危险化学物品,应与相邻用地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6)现有严重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危险化学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应纳入近期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搬迁、改变生产性质、改变使用功能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在规划实施完成前,应采取临时性韵安全控制措施。
2.危险化学品运输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运输危险化学物品,应设置固定的运输线路,限定运输时间。
3.建筑物耐火等级建筑物耐火能力分为四级,耐火能力最强的为一级,最差的为四级。
为了降低火灾风险,新建各类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以一级和二级为主,控制耐火等级为三级的建筑,严格限制耐火等级为四级的建筑。
4.避难场地面积按疏散人口配置,人均面积2m2 以上,服务半径在500m 左右为宜。
适宜作防灾避难疏散的场地为:具有安全保障,不会发生次生灾害的广场、运动场、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
知识点二:城市消防站规划1.城市消防站分类按照消防站责任区的地域类型,城市消防站分为陆上消防站、水上消防站和航空消防站。
陆上消防站按照扑救火灾的类型分为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
普通消防站按照规模大小分为一级普通消防站和二级普通消防站。
除了城市消防站外,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还应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专职消防队。
2.城市消防站设置城市消防站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所有城市都应设置一级普通消防站,确有困难的区域可设置二级普通消防站;2)中等及中等以上城市、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和经济发达且有特勤需要的城镇应设置特勤消防站:3)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流、湖泊、海洋等,有水上消防需要的水域,应结合港口、码头设置水上消防站,水上消防站应有陆上基地;4)特大城市、大城市宜设置航空消防站,航空消防站也应有陆上基地。
3.消防辖区辖区划分的基本原则是:陆上消防站在接到火警后,按正常行车速度 5 min 内可以到达辖区边缘;水上消防站在接到火警后,按正常行船速度30min 可以到达辖区边缘。
按照上述原则,普通消防站和兼有辖区消防任务的特勤消防站,在城区内辖区面积不大于7k ㎡,在郊区辖区面积不大于15 k ㎡;水上消防站至辖区水域边缘距离不大于30km。
4.消防站选址要求(1)陆上消防站陆上消防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1)布置在辖区适中位置便于车辆迅速出动的主、次干路临街地段,距道路交叉口不宜小于30m;2)主体建筑距医院、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影剧院、商场等人员较多的公共建筑的主要疏散出口不小于50m;3)若辖区内有危险化学品设施,消防站应布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处,距危险化学品设施不小于200m;4)距道路红线不小于15m。
(2)水上消防站水上消防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布置在城市港口、码头等设施的上游,不应布置在河道转弯处及电站、大坝附近;2)若辖区水域或沿岸有危险化学品设施,消防站应布置在上游处,消防站陆上基地距危险化学品设施不小于200m;3)消防站趸船和陆上基地之间的距离不大于500m,且没有铁路、城市主干路、快速路和高速公路分隔。
(3)航空消防站一般结合民用机场布局和建设。
5.用地标准陆上消防站建设用地标准为:一级普通消防站3300-4800m2 二级普通消防站2000-3200m2 特勤消防站4900-6300m2,水上消防站应有不小于100m 的岸线供消防艇靠泊,其陆上基地建设用地标准与一级普通消防站相同。
【例题】陆上消防站在接到火警后,按正常行车速度内()可以到达辖区边缘。
A.3 minB.5 minC.8 minD.10 min【答案】B知识点三:消防基础设施规划1.消防通信消防通信要充分利用有线和无线多种通信手段,并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
2.消防供水城市消防供水水源主要有城市公共供水系统、自然水体和消防水池等。
在公共供水系统规划设计中,供水管网宣布置成环状,并配置消防取水所需消防水鹤的消火栓和消防水鹤,供水水量和水压要满足消防供水要求。
消火栓应沿道路设置,间距不大于120m,服务半径不大于150m。
当道路宽度大于60m 时,消火栓宜双侧布置。
消火栓距路缘不大于2m,距建(构)筑物外墙不小于5m。
在寒冷地区,消火栓应有防冻措施。
在寒冷地区对消火栓采取防冻措施有困难的,应设置消防水鹤。
消防水鹤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 。
配置有消火栓或消防水鹤的供水管网,管径不应小于150mm,管网水压不应低于0.15M Pa。
在下列地区必须设置消防水池:①无消火栓或消防水鹤的城市区域;②无消防车道的城市区域;③消防供水不足的大面积棚户区和其他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密集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等。
3.消防车通道消防车通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中心线计消防车通道间距不宜超过160m;2)当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 或总长度超过220m 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通道;3)高层建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或沿两长边设消防车道;4)超过3000 个座位的体育馆、超过2000 个座位的会堂、占地面积大于3000m2 的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通道;5)尽端式消防车道的回车场面积应大于12m×12m;6)消防车通道净宽和净空高度应大于4m。
【例题】消防水鹤主要适用于( )。
A.寒冷地区B.炎热地区C.干旱地区D.多雨地区【答案】A第三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知识点一:防洪排涝标准1.防洪标准除了用频率或重现期表示防洪标准外,有的城市还用某一特定洪水作为防洪标准,例如某一年的最大洪水或历史最大洪水。
城市防洪标准,要根据保护区重要程度和人口规模确定,见表3-8-1。
2.排涝标准排涝标准由降雨历时、重现期和雨水排除时间三个因素构成。
根据城市特点,城市排涝标准中的降雨历时一般不超过24h,降雨重现期一般不低于20年一遇,雨水排除时间一般不长于降雨历时。
【例题】下列哪些项是防洪标准的表达形式?( )A.洪水频率B.洪水重现期C.洪水保护区人口D.某一年最大洪水E.历史最大洪水【答案】ABDE知识点二:防洪排涝措施在规划阶段,城市防洪排涝需要考虑的对策措施包括防洪安全布局、防洪排涝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三方面。
1.防洪安全布局防洪安全布局的基本原则是:1)城市建设用地应避开洪涝、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
2)城市建设用地应根据洪涝风险差异,合理布局。
3)在城市建设中,应当根据防洪排涝需要,为行洪和雨水调蓄留出足够的用地。
2.防洪排涝工程措施可分为挡洪(堤防、防洪闸等)、泄洪(河道整治、新建排洪河道、截洪沟等)、蓄洪(分蓄洪区、调洪水库)、排涝(排涝泵站)等四类。
3.非工程措施防洪非工程措施包括行洪通道管理、蓄滞洪区管理、洪水预警预报、超标洪水应急措施、洪涝灾害保险、防洪排涝设施保护和防洪法规建设等。
其中,行洪通道管理、蓄滞洪区管理、趣标洪水应急措施和防洪排涝设施保护,是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非工程措施。
知识点三:防洪排涝设施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常见的防洪排涝工程设施有防洪堤、截洪沟、排涝泵站等。
1.防洪堤防洪堤走向根据河流走向、保护区范围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应与洪水主流线大致平行,尽可能避开软弱地基和强透水地基。
防洪堤的堤型主要受建设条件和水流流速影响。
在城郊地区,为了节省工程造价,一般采用土堤;流速大,风浪冲击力强的堤段,可采用石堤或土石混合堤。
在城市建成区,为了节省用地,减少拆迁量,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浆砌石防洪墙。
在城市建成区内,可采用在堤顶设置防浪墙的方式降低堤顶标高,但堤顶标高不应低于设计洪水位加0.5m。
2.截洪沟兴建截洪沟的目的是阻止山洪进入市区,减轻市区排水负担,适宜于沿江地面标高低于一定洪水位,市区全部或部分雨水需要强排的城市。
截洪沟应在地势较高的地段,基本平行于等高线布置。
3.排涝泵站排涝泵站是城市排涝系统中的主要工程设施,其布局方案应根据排水分区、雨水管渠布置、城市水系格局等因素确定。
排涝泵站是投资较大,维护费用较高的工程设施。
第四节抗震防灾规划知识点一:地震强度与灾害形式衡量地震的大小有两个指标:一是地震震级,是反映地震过程中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释放能量越多,震级越高,强度越大。
二是地震烈度,是反映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造成破坏的指标,烈度越高,破坏力越大。
知识点二:城市抗震设防标准和目标我国城市抗震防灾的设防区为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的地区(相应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 . 059 )。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目标是:①当遭受多遇地震(即地震烈度低于基本烈度)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②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产;③当遭受罕遇地震(即地震烈度高于基本烈度)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例题】地震烈度反映的是( )。
A.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B.地震的剧烈程度C.地震释放的能量强度D.地震的活跃程度【答案】A知识点三:抗震防灾规划措施1.城市用地布局对抗震有利的地段包括: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