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主要得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

合集下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一、十二经络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布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脏,阳经属腑络腑,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1、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

⼗⼆正经及奇经⼋脉中国⼈数千年前就发现,有些⼈⽣病时⾝体会出现红⾊发烫的“线条”,⽽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

这些“线条”,其实就是经络线。

经络是⼈体脏腑⽓⾎运⾏的通路,犹如宇宙中星球运转的有序轨道。

我们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或⽳位,就能调理体内的脏腑系统。

这就是中医养⽣治病的⽞妙之处。

⽐如说,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捶胸顿⾜”。

⼈在悲痛的时候,都是哭天喊地,捶胸顿⾜。

为什么呢?因为胸⼝有⼀个⽳位叫膻中⽳。

⼈悲痛时,⽓就郁结于此。

敲打膻中⽳,就可以把郁⽓震出来,⼼情就会改善。

所以悲痛时捶胸是⼈体的⼀种本能反应,是对⾝体机能的⾃我调节。

⼤家不妨试⼀试。

顾客拒绝时不⽤⽣⽓,回来拍这么⼀会⼉,⽓震开了,⼼情就会变得舒畅。

为什么要顿⾜呢?因为咱们脚底下有涌泉⽳。

顿⾜可以打开涌泉⽳,令肾的精⽓充沛。

肾精⽓振奋升起,⼈就会从郁闷之⽓中解脱出来。

经络,实际上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医学⼊门》说: “经者,经也;经之⽀派者为络。

”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有⽹络之意。

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

经脉是纵⾏⼲线;络脉是经脉的⼤⼩分⽀。

经络内属脏腑,⼊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并借此⾏⽓⾎、营阴阳,以沟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和筋⾁的通道。

⼈体经络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正经、奇经⼋脉、⼗五别络、⼗⼆经别、⼗⼆经筋等。

正经有⼗⼆,即⼿⾜三阴经和⼿⾜三阳经,合称“⼗⼆经脉”,是⽓⾎运⾏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经脉的作⽤。

⼗⼆经别,是从⼗⼆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经脉中相为表⾥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能补正经之不⾜。

下为图解:⼗⼆经脉 ⼗⼆经脉⼜名⼗⼆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部位综合⽽定的。

它们分别⾪属于⼗⼆脏腑,各经⽤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于⼿⾜、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

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

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

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利用刺激涌泉穴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有很多,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用药物烘烤、熏洗;二是用灸疗、膏贴;三是用各种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

下面是几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1)用热盐水浸泡双侧涌泉穴。

热水以自己能适应为度,加少许食盐,每日临睡觉前浸泡15~30分钟。

(2)用艾灸或隔药物灸,每日一次,至涌泉穴有热感上行为度。

(3)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涌泉穴。

①在床上取坐位,双脚自然向上分开,或取盘腿坐位。

然后用双拇指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涌泉穴处,作前后反复的推搓;或用双手掌自然轻缓的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热感为适宜。

②取自然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用自己双脚作相互交替的对搓动作,可也用脚心蹬搓床头或其他器械。

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据临床应用观察,如果每日坚持推搓涌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

据统计,推搓涌泉穴疗法可以防治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五十余种疾病。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

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中医学关于“十二经脉”的简述

中医学关于“十二经脉”的简述

中医学关于“十二经脉”的简述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直行主干,为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为十二脏腑所属络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故又称“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有一定的循行路径和分布规律,有一定的走向及交接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各有专属的穴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而组成,命名原则如下。

上为手,下为足: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

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阴经”;分布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阳经”。

按照阴阳三分法,阴分为三阴:太阴、阴、少阴;阳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

手足各有三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手足各有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

脏属阴,腑属:十二经脉与六脏六腑各有特定的配属关系,六阴经属于脏,并冠以所属脏之名,如内属于肺则称“肺经”;六阳经属于腑,并冠以所属腑之名,如内属于胃则称“胃经”。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

在内踩尖上8寸处交又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走行方向的规律,《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循上肢内侧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循上肢外侧,走向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循下肢外侧,走向足趾端;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经下肢内侧走向腹部、胸部。

三、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循行(一)手太阴肺经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三)足阳明胃经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人体的十二正经加奇经八脉经络图

人体的十二正经加奇经八脉经络图

人体的十二正经加奇经八脉经络图
体的经络由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构成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蹻(qiao1)脉、阳蹻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交换能量通道,并且形成低电阻、神经信息和生物电信号的网络丛群。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奇经八脉
GIF。

十二经脉2

十二经脉2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1.十二经脉:按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正经”。

2.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的总称,共八条。

3.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五络脉作用:沟通表里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躯干之络,渗灌气血。

4.标本:“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

阐明了四肢的膝以下经穴对头身远隔部位的治疗作用。

5.根结:“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6.气街:是经气聚集汇通的共同通路。

气在头者,止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汇合共同循行的通道。

7.四海: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

四海与气街具有一致性,胃为水谷之海,与腹气街相通;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与腹气街和胫气街相通;膻中为气海,与胸气街相通;脑为髓海,与头气街相通。

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语译: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

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

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介绍奇经八脉的概念、作用以及在中医中的重要性。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篇1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指人体内八条经脉,分别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这八条经脉与十二正经 (手足三阴三阳经) 不同,不直接与脏腑相连,而是相互联络,交错于腹部和胸部,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二、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阴阳: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等经脉,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2. 调节气血:奇经八脉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使得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

3. 调节脏腑:奇经八脉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影响脏腑的功能,从而调节人体的生理状态。

4. 防治疾病:奇经八脉的病理变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通过刺激或按摩奇经八脉,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三、奇经八脉在中医中的重要性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疾病,都与奇经八脉的病理变化有关。

因此,通过刺激或按摩奇经八脉,可以调节阴阳、气血和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奇经八脉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按摩奇经八脉,可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篇2奇经八脉是中医学中的术语,指人体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挢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因此称为奇经。

奇经八脉在人体经络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和对十二经脉气血的调节作用。

在临床上,奇经八脉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篇3奇经八脉是中医学中的术语,指人体经络系统中除了十二正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

针灸学奇经八脉

针灸学奇经八脉
皮肤刺激
针刺奇经八脉时,可能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导致局部红肿。一般不需要特殊处 理,保持干燥、清洁即可。若红肿较为严重,可以采取局部冷敷等方法缓解症状。
内脏反应
极少数患者在针刺奇经八脉时会出现内脏反应,如心慌、恶心等。若出现此类症状,应立 即停止针刺,并及时就医处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针刺奇经八脉的禁忌症
热证患者
对于热证患者,如高热、炎症等,不宜进行针刺 奇经八脉,以免加重病情。
精神疾病患者
精神疾病患者不宜进行针刺奇经八脉,以免出现 不必要的意外情况。
出血倾向患者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进行针刺奇经八脉,以免 加重出血症状。
针刺奇经八脉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疼痛反应
针刺奇经八脉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反应,一般属于正常现象。若疼痛较为严重,可以 采取减缓针刺速度、减轻针刺力度等方法缓解疼痛。
奇经八脉的标本、根结和气街
标本
奇经八脉的标本是指其起止点以及在体内的联结关系,包括本部 、标部和流注关系。
根结
奇经八脉的根结是指其在本部的要害部位,以及在标部的结聚部 位,包括十二正经的根结和奇经八脉的根结。
气街
奇经八脉的气街是指其在头、胸、腹、背四部分的气血通道,包 括气冲、胸腰之街和腹股沟之街。
02
奇经八脉可以调节十二正经的气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共同构成了人体经络系统,两者之间相互
03
配合,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02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沟通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具有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包括 调节气血、协调阴阳平衡等。
储存和调节气血
奇经八脉具有储存和调节气血的功能,可以缓冲 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人体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

人体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

人体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

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

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人体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由12个正经和8个奇经组成。

12个正经分别为:1. 任脉:起于下腹部的气海,到达喉部,沿脸颊上行至眉头,下行到骶部,与督脉相会。

2. 督脉:起于会阴处,循背部上行,过颈项至会阴。

3. 肺经:起于手厥阴心包经,上行到喉部,下行至连心附近。

4. 大肠经:起于食指近端,上行至肩部,下行至人中。

5. 胃经:起于足大趾下方,上行至颊骨下端,下行至关元。

6. 脾经:起于关元,上行至胸部,下行至内踝。

7. 心经:起于心系包络经,向上行至陷波穴,过肩部,下行至小指内侧。

8. 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上行至上颌,下行至耳后,分布于肩部及上肢。

9. 膀胱经:起于内眼眶,上行至枕骨下,下行至足小趾至爪缘。

10. 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穴,上行至胸部,下行至睾丸(卵巢)处。

11. 心包经:起于Zhōng Chōng穴,向上行至Líng Kul穴,上行至Tīng Gōng穴,上行到手心。

12. 三焦经:起于太阳穴,向下行至耳后,再上行到锁喉穴,上行到合谷穴,再上行到足三里穴,下行到中极穴,下行到关元穴。

8个奇经分别为:1. 督脉:起于会阴到达头顶。

2. 任脉:起于下腹部,上行至喉部,下行到骶部。

3. 带脉:环绕腰部,横贯胁肋。

4. 冲脉:连接督脉、任脉,起于气海到孔最。

5. 阳维脉:贯穿全身,与阳经相输。

6. 阴维脉:贯穿全身,与阴经相输。

7. 阴跷脉:从足底部到膝盖之间,然后上行到股内侧,再到腹部,最后到胸部。

8. 阳跷脉:从足底部到膝盖之间,然后上行到股外侧,再到髋关节。

经络学说PPT课件

经络学说PPT课件

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
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
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
节(环跳穴GB30)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
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
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
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
穴SJ1),交于手少阳三
焦经。
第26页/共30页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
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 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 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 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 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 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 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 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 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 部,沿耳后(翳风穴SJ17: 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 缘),直上出耳上角,然后 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进入腹中,属脾,络
胃。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连舌本,
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
上行通过膈肌,注入
心中,交于手少阴心
经。
第22页/共30页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
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
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
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
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
(一)经络的概念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道。
经:“路径”之意。是经脉。 纵行分布、位置较深、有一定循行路线。
络:“网络”之意。是络脉。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第1页/共30页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
││内 侧│外 侧│
├─────┬─────┼───────────────┼─────────┤
││前│太阴经(肺)│阳明经(大肠)│
│├─────┼───────────────┼─────────┤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经络的生理功能:联络脏腑,沟通内外: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联系了人体脏与脏之间、脏腑之间、脏腑与体、五官之间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其作用是濡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使人体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系统将气血及营养物质输送到周身,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系统的作用是“行气血而营阴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

外邪侵犯人人体往往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是一种具有保卫作用的物质,它能抵抗言不由衷邪的侵犯,其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腧穴学总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溪”等名称。

《甲乙经》中称为“孔穴”、《圣惠方》中称为“穴位”。

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在临床上要正确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掌握好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等基本知识。

腧穴的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为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经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脉的循行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也可以反映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脏腑之病证,同时又是针灸施治的部位。

十二正经如江河,奇经八脉如湖泊,八脉交会穴如经方

十二正经如江河,奇经八脉如湖泊,八脉交会穴如经方

十二正经如江河,奇经八脉如湖泊,八脉交会穴如经方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其中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脉之海”;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之海”;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上至头面;任脉行于前正中线,上抵颏部;督、任各有本经所属穴位;其余冲、带、蹻、维六脉的穴位则见于以上各经十四经穴中。

冲脉行于腹部,第一侧线,交会足少阴经穴;带脉横行腰部,交会足少阳经穴;阳蹻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交会足太阳等经穴;阴蹻行于下肢内侧及眼,交会足少阴经穴;阳维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交会足太阳等经及督脉穴;阴维行于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足少阴等经及任脉穴。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若喻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八脉交会穴指十二经脉有8个腧穴与奇经八脉相能。

相配方法是:外关配足临泣,是手足少阳同各经相配,主治耳鸣、耳聋、目疾、偏头痛、高血压;后溪配申脉,也是手足太阳同名经相配,主治头项痛、肩周炎等,同各经相配有上下一气、同气相求的作用;公孙配内关,是足太阴和手厥阴相配,在五行中有土火互生关系,主治心胸腹疾患:列缺配照海,是手太阴和足少阴经相配,在五行中有金水关系。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简述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简述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简述一、十二经脉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归属于肺脏,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于侧胸上部,浅出体表的中府穴,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天府、侠白),向下直达肘窝中的尺泽穴,沿着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经渠、太渊),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的少商穴。

①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的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径相连接。

2、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末端的商阳穴,沿着食指的桡侧缘,向上经过第一、二掌骨之间合谷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之间的凹陷处的阳溪穴,沿前臂外侧前缘(偏历、温留),至肘部外侧的曲池穴,再沿臂外侧前缘(手五里、肩臑nao),上肩部的肩髃yu穴,沿肩峰前沿,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复折向前下方进入锁骨上窝的缺盆穴,联络肺脏,向下通过横膈,归属于大肠。

①缺盆部支脉:上行颈部(天鼎),贯穿面颊,进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会地仓),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至鼻翼两旁之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承泣穴相接。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夹鼻上行到鼻根部,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交会于睛明穴,向下沿着鼻柱的外侧承泣等穴,进入上齿龈内巨髎liao穴,回出环绕上唇(会人中穴),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任脉经的承浆穴,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穴,上行到耳前下关穴,经过上关穴(足少阳经),沿发际,到达前额头维后与神庭(督脉)相接。

①面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过人迎穴,沿喉咙,进入缺盆穴,向下通过横膈,归属于胃(会上脘、中脘),联络脾脏。

②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由缺盆穴浅出旁开4寸向下,经过气户、乳中等穴,到挟脐旁开2寸的不容、天枢等,进入腹股沟中央处的气冲穴。

③胃腹内支脉:起于胃的下口幽门部位,向下沿腹腔内,浅出腹股沟中央的气冲穴与主干相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髋关节前髀关穴,直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等穴,通过膝部的犊鼻穴,沿胫骨外侧前缘足三里等,下经足跗(背)的解溪、冲阳等穴,到达足第二趾外侧端的厉兑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就是中医学得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得时
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就是统一得整体,自然界得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得生理、病理相应得周期变化,如人得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得病情变化多半就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与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就是在不同得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得经络,对人体得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得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得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得运行就是按照一定得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得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得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
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得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得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得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
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与养胃得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得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4、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就是消化、吸收、排泄得总调度,又就是人体血液得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得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就是红润得。

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5、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

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
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6、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

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得营养进行调整。

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

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7、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

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与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

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

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得人最为突出。

此时适当得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得茶水对阴虚得人最有效。

8、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
五脏六腑之精。

肾为先天之根。

”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得阶段。

此时不适宜太强得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9、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就是心得保护组织,又就是气血通道。

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瞧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10、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三焦就是六腑中最大得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得作
可得到最好得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

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

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瞧书、瞧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11、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

”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

”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

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

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12、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
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得思维与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

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