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填料塔吸收实验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篇一: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填料吸收塔一、实验目的1.熟悉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和操作。
2.测定气体通过干湿填料塔的压力降,进一步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征。
3.测定填料吸收塔的吸收传质系数。
二、实验原理填料吸收塔一般要求控制回收率越高越好。
填料塔为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填料塔操作时液体从塔顶经分布器均匀喷洒至塔截面上,沿填料表面下流经塔底出口管排出,气体从支承板下方入口管进入塔内,在压力的作用下自下而上的通过填料层的空隙而由塔顶气体出口管排出。
填料层内气液两相成逆流流动,在填料表面的气液界面上进行传质,因此两相组成沿塔高边缘变化,由于液体在填料中有倾向塔壁的流动,故当填料层较高时,常将其分为若干段,在两段之间设置液体再分布装置,以利于流体的重新均匀分布。
填料的作用:1.增加气液接触面积。
满足(1)80%以上的填料润湿;(2)液体为分散相,气体为连续相。
2.增加气液接触面的流动。
满足(1)合适的气液负荷;(2)气液逆流。
三、实验步骤(1)将液体丙酮用漏斗加入到丙酮汽化器,液位高度约为液体计高度的2/3以上。
(2)关闭阀V3,向恒压槽送水,以槽内水装满而不溢出为度,关闭阀V5。
(3)启动空气压缩机,调节压缩机使包内的气体达到0.05~0.1Mpa时,打开V2,然后调节气动压力定值器,使进入系统的压力恒定在0.03Mpa。
(4)打开V4,调节空气流量(400L/H~500L/H); 打开V6,调节空气流量(5)室温大于15℃时,空气不需要加热,配制混合气体气相组成y1在12%~14%mol左右;若室内温度较低,可预热空气,使y1达到要求。
(6)要改变吸收剂温度来研究其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则打开液体加热电子调节器,温度t3 (7)各仪表读数恒定5min以后,既可记录或取样分析有关数据,再按预先设计的试验方案调节有关参数。
(8)A1为取样测y1; A2为取样测y2;(9)阀V10为控制塔底液面高度,以保证有液封。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填料塔吸收实验

填料吸收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的测定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乙)指导老师:成绩: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名称: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熟悉吸收塔的操作。
2.观察填料吸收塔的液泛显现,测定泛点空塔气速。
3.测定填料层压降Δ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
4.测定含氨空气—水系统的体积吸收系数K Yα。
二、实验装置1.本实验装置的流程示意图见图5-1。
主体设备是内径70毫米的吸收塔,塔内装10×9×1陶瓷拉西环填料。
2.物系是(水—空气—氨气)。
惰性气体空气由漩涡气泵提供,氨气由液氨钢瓶供应,吸收剂水采用自来水,它们分别通过转子流量计测量。
水葱塔顶喷淋至填料层与自下而上的含氨空气进行吸收过程,溶液由塔底经液封管流出塔外,塔底有液相取样口,经吸收后的尾气由塔顶排至室外,自塔顶引出适量尾气,用化学分析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
1—填料吸收塔2—旋涡气泵3—空气转子流量计4—液氨钢瓶5—氨气压力表6—氨气减压阀7—氨气稳压罐8—氨气转子流量计9—水转子流量计10—洗气瓶11—湿式流量计12—三通旋塞13、14、15、16—U型差压计17、18、19—温度计20—液位计 图5-1填料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三、基本原理(一)填料层压力降ΔP 与空塔气速u 的关系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喷淋密度L =0),其压力降ΔP 与空塔气速u 如图6中直线A 所示,此直线斜率约为1.8,与气体以湍流方式通过管道时ΔP 与u 的关系相仿。
如图6可知,当气速在L 点以下时,在一定喷淋密度下,由于持液量增加而使空隙率减小,使得填料层的压降随之增加,又由于此时气体对液膜的流动无明显影响,在一定喷淋密度下,持液量不随气速变化,故其ΔP ~u 关系与干填料相仿。
化工原理实验实验报告

篇一: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姓名专业月实验内容吸收实验指导教师一、实验名称:吸收实验二、实验目的: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ya.三、实验原理: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
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uo[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p[mmh20/m]为纵坐标,在z?p~uo关系z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
当液体喷淋量l0=0时,可知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1时,?p~uo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z?p值较小时为恒持z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2>l1。
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液区,?p?p?p~uo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uo曲zzz?p值较大时叫液泛区,z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姓名专业月实验内容指导教师?p~uo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在液泛区塔已z无法操作。
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图2-2-7-1 填料塔层的?p~uo关系图 z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
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姓名专业月实验内容指导教师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
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na?kya???h??ym(1)式中:na——被吸收的氨量[kmolnh3/h];?——塔的截面积[m2]h——填料层高度[m]?ym——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kya——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3/m3·h]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na?v(y1?y2)?l(x1?x2) (2)式中:v——空气的流量[kmol空气/h]l——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20/h]y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3/kmol空气]y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3/kmol空气]x1,x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3/kmolh20]由式(1)和式(2)联解得:kya?v(y1?y2)(3) ??h??ym为求得kya必须先求出y1、y2和?ym之值。
吸收实验报告实验小结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吸收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习如何测定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并分析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化工过程中常见的传质操作之一,主要用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物质传递。
本实验采用填料塔作为吸收设备,通过改变气体和液体的流量,研究其传质性能。
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是指单位体积填料层在单位时间内,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传质速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KYa = (qL (C2 - C1)) / (qV (C2 - C1))其中,qL为液体流量,qV为气体流量,C1为进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2为出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装置及原理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填料塔、气体发生器、流量计、压力计、温度计等。
填料塔内填充有适当的填料,气体和液体在填料层内进行逆流接触,实现物质传递。
2.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检查各连接处是否严密,确保实验过程中无泄漏。
(2)开启气体发生器,调整气体流量,使其达到实验要求。
(3)调整液体流量,使其达到实验要求。
(4)记录进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1,出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2,以及气体和液体流量。
(5)重复上述步骤,改变气体和液体流量,记录数据。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气体和液体流量下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实验结果表明,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随着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2. 结果分析(1)气体和液体流量对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随着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增加,使得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增大,传质速率提高。
(2)填料类型对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填料类型对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有较大影响。
一般来说,填料比表面积越大,孔隙率越高,体积吸收系数KYa越大。
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塔的吸收原理和操作方法;2. 学习测定填料塔的吸收系数;3. 分析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气体中的溶质分子被液相吸收的过程。
在填料塔中,气液两相逆流接触,溶质分子从气相转移到液相。
本实验采用理想气体吸收模型,即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与气相分压成正比,吸收过程遵循亨利定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填料塔(玻璃或有机玻璃制成,内装填料)2. 气体发生装置(可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3. 气体流量计4. 温度计5. 液相流量计6. 吸收液(溶剂)7. 计时器8.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填料塔内填料均匀分布;2. 在气体发生装置中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通过流量计调节气体流量;3. 在填料塔底部加入吸收液,通过液相流量计调节液相流量;4. 打开气体发生装置,记录气体流量和液相流量;5. 观察气体在填料塔中的流动情况,记录气体进出口的压力、温度等参数;6. 测定一定时间后,收集塔顶出口气体,分析气体中溶质浓度;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条件:气体浓度C1=0.1mol/L,液相流量Q=1L/min,气体流量Qg=1L/min,填料层高度H=1m。
实验时间:T=10min气体进出口压力:P1=101.3kPa,P2=101.3kPa气体进出口温度:T1=25℃,T2=25℃气体进出口溶质浓度:C1=0.1mol/L,C2=0.05mol/L2. 吸收系数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Kx:Kx = (C1 - C2) / (C1 Qg H) = (0.1 - 0.05) / (0.1 1 1) = 0.5mol/m²·s3.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填料塔的吸收系数Kx为0.5 mol/m²·s。
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填料塔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
吸收系数的大小与气体浓度、液相流量、填料层高度等因素有关。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

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一、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二、实验目的: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 .三、实验原理: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
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ZP ∆[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
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Z P ∆~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 1时,ZP ∆~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
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Z P ∆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
Z P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P ∆~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
Z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吸收实验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 ZP ∆~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
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图2-2-7-1 填料塔层的ZP ∆~o u 关系图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
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 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
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m Ya A Y H K N ∆⋅⋅Ω⋅= (1) 式中:N A ——被吸收的氨量[kmolNH 3/h];Ω——塔的截面积[m 2]H ——填料层高度[m]∆Y m ——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K Y a ——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 3/m 3·h]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2121X X L Y Y V N A -=-= (2) 式中:V ——空气的流量[kmol 空气/h]L ——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 20/h]Y 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Y 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X 1,X 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 3/kmolH 20]由式(1)和式(2)联解得:mYa Y H Y Y V K ∆⋅⋅Ω-=)(21 (3) 为求得K Y a 必须先求出Y 1、Y 2和∆Y m 之值。
吸收解吸实验

化工原理课程实验报告L K —以气相分压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或简称为液相传质总系数,1-⋅s m 。
若气液相平衡关系遵循享利定律:A A Hp C =,则:l g G HK k K 111+= lg L k k H K 11+= (3-24)C A1,F L图3-10 双膜模型的浓度分布图 图3-11 填料塔的物料衡算图 当气膜阻力远大于液膜阻力时,则相际传质过程式受气膜传质速率控制,此时,g G k K =;反之,当液膜阻力远大于气膜阻力时,则相际传质过程受液膜传质速率控制,此时,l L k K =。
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CO2、空气和水的流量。
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折算为实际流量,最后按有关公式换算成CO2、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填料塔物料衡算如图3-11所示。
气体校正公式:v =√ρ₀ρ (3-26)式中:V 。
——流量计读数;V ——被测流体实际流量;ρ₀,ρ——标定流体和被测流体在标定状态(T 。
,p 。
)下的密度。
测定塔顶和塔底液相组成C A1和C A2,利用滴定法测定吸收液浓度,根据吸收液消耗盐酸体积量可计算塔底吸收液浓度:C A1=2C Ba(OH)2V Ba(OH)2−C HCl V HCl2V 溶液(3-27)吸收剂(水)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根据吸收剂(水)滴定消耗盐酸体积量可计算出塔顶吸收剂(水)中CO ,浓度为:dh相 界 面距离液 膜气膜浓度图1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1-CO2钢瓶;2-减压阀;3-CO2流量计;4-吸收风机;5-吸收塔空气流量计;6-吸收水泵;7-吸收塔水流量计;8-吸收尾气传感器;9-吸收塔;10、15-液封;11-解吸液罐;12-解吸尾气传感器;13-吸收液罐;14-解吸塔;16-压差计;17-解吸水泵;18-解吸塔水流量计;19-解吸风机;20-解吸塔空气流量计; 21-空气旁路调节阀;22-π型管。
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

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填料塔吸收过程中的吸收效果,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填料塔的吸收性能。
二、实验原理填料塔是一种常用的分离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等领域。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气体与液体接触,利用两相之间的质量传递来实现气体分离或纯化的目的。
填料塔内填充有各种不同形状的填料,增加接触面积,促进气体与液体的充分混合。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填料塔、进气管、出气管、液体供应系统、温度计等。
2. 将填料塔放置在实验台上,连接好进气管和出气管。
3. 打开液体供应系统,调节液体流量,使之能够均匀覆盖填料塔内的填料。
4. 打开进气管,将待吸收气体引入填料塔内。
5. 通过温度计等仪器监测填料塔内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6.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评估填料塔的吸收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填料塔吸收实验的结果。
在填料塔内,气体与液体进行充分接触后,发生了物质的传递和吸收。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填料塔的吸收效率和质量传递速率等参数,从而评估填料塔的性能。
填料塔的吸收效率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吸收效率可以通过吸收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计算。
实验数据显示,在填料塔内,随着时间的增加,吸收物质的浓度逐渐降低,表明填料塔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填料塔的吸收效率来评估其性能优劣。
质量传递速率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填料塔中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传质速度。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填料塔的质量传递速率,并与其他填料塔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填料塔的质量传递速率与填料形状、液体流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优化填料塔的性能,提高吸收效果。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填料塔吸收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填料塔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估方法。
填料塔作为一种常用的分离设备,在化工、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程;(2)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操作结果的影响;(3)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二、基本原理1.吸收速率方程式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速率方程式决定: Na = Ky A Δym式中 Ky 为气相总传质系数,mol/m2*h;A 为填料的有效接触面积,m2;Δym 为塔顶、塔底气相平均推动力。
a 为填料的有效比表面积,m2/m3;V 为填料层堆积体积, m3 ;Kya 为气相总容积吸收传质.系数,mol/m3*h。
从上式可看出,吸收过程传质速率主要由两个参数决定:Δym为过程的传质推动力,Kya的倒数1/Kya表征过程的传质阻力。
2.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吸收操作的结果最终表现在出口气体的组成y2上,或组分的回收率η上。
在低浓度气体吸收时,回收率可近似用下式计算:η = (y1 - y2)/y1吸收塔的气体进口条件是由前一工序决定的,一般认为稳定不变。
控制和调节吸收操作结果的操作变量是吸收剂的进口条件:流率 L 、温度 t 和浓度 x2 这三个要素。
由吸收分析可知,改变吸收剂用量是对吸收过程进行调节的最常用方法,当气体流率 G 不变时,增加吸收剂流率,吸收速率η增加,溶质吸收量增加,出口气体的组成y2随着减小,回收率η增大。
当液相阻力较小时,增加液体的流量,总传质系数变化较小或基本不变,溶质吸收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传质平均推动力Δym的增大而引起,即此时吸收过程的调节主要靠传质推动力的变化。
但当液相阻力较大时,增加液体的流量,可明显降低传质阻力,总传质系数大幅度增加,而平均推动力却有可能减小(视调节前操作工况的不同而不同),但总的结果使传质速率增大,溶质吸收量增大。
吸收剂入口温度对吸收过程的影响也甚大,也是控制和调节吸收操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降低吸收剂的温度,使气体的溶解度增大,相平衡常数减小。
对于液膜控制的吸收过程,降低操作温度,吸收过程的阻力随之减小,使吸收效果变好,y2降低,但平均推动力Δym或许会有所减小。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吸收塔的操作方法;
2. 熟悉吸收塔的工作原理;
3. 了解吸收塔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吸收是指将气体中的某种成分溶解在液体中的过程。
在工业生产中,吸收常用于气体分离和净化。
吸收塔是常用的吸收装置,常见的吸收塔有塔板吸收塔和填料吸收塔两种类型。
实验仪器及材料:
1. 塔式吸收塔;
2. 气源;
3. 转子流量计;
4. 吸收液;
5. 相应的连接管道。
实验步骤:
1. 将吸收液倒入吸收塔中,注意液位不要过高;
2. 连接气源至吸收塔的底部,控制气源流量;
3. 打开气源,调节气源流量;
4. 连接转子流量计并调节流量;
5. 观察吸收液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所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气体吸收的效率和吸收塔的传质系数。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吸收塔的工作效果和适用范围。
实验结果和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气体吸收的效率和吸收塔的传质系数,进而评估吸收塔的性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吸收塔是否适用于化工过程中的气体分离和净化。
根据实验结果和结论,可以调整吸收塔的操作方法和参数,进一步优化吸收塔的性能。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吸收塔时需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控制气源流量时需谨慎,避免发生压力过大或流量过大的情况;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吸收塔和相关设备。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结果与讨论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结果与讨论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填料吸收塔对水溶液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进行实验研究,探究不同操作条件下填料吸收塔的吸收效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实验原理填料吸收塔是一种用于气体-液体传质的设备,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将气体与液体接触,使气体中的成分被溶解到液体中。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水溶液作为液相,二氧化碳作为气相,通过调整操作条件和填料种类等因素来探究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填料、称量试剂、准备水溶液等。
2. 将水溶液倒入填料吸收塔内,并加热至所需温度。
3. 将二氧化碳通入填料吸收塔内,并调节流量和压力。
4. 记录进出口流量计读数、温度计读数和压力计读数。
5. 持续测量并记录数据直至达到平衡状态。
6. 更换不同种类或大小的填料,重复以上步骤。
四、实验结果1. 不同温度下填料吸收塔的吸收效果温度(℃) | 进口二氧化碳流量(L/h) | 出口二氧化碳流量(L/h) | 吸收效率(%)---|---|---|---25 | 5 | 2.5 | 5035 | 5 | 3.2 | 6445 | 5 | 4.0 | 80由表可知,随着温度升高,填料吸收塔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逐渐提高。
2. 不同填料种类下填料吸收塔的吸收效果填料种类 | 进口二氧化碳流量(L/h) | 出口二氧化碳流量(L/h) | 吸收效率(%)---|---|---|---A型填料 | 5 | 3.8 | 76B型填料 | 5 | 4.0 | 80C型填料 | 5 | 3.6 |72由表可知,不同种类的填料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有一定影响,其中B型填料的吸收效率最高。
五、讨论与分析1. 温度对填料吸收塔的影响在常温下,水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较低,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逐渐提高,因此填料吸收塔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也随之提高。
但是当温度过高时,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发生反应,产生其他物质,影响吸收效果。
填料塔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填料塔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拿起了实验室里那本厚厚的《化工原理》,准备开始一场关于填料塔吸收传质系数的奇妙之旅。
你知道的,填料塔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壶,它通过不断地吸收和释放物质来达到平衡状态。
而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的是它的“吸力”——传质系数,这可是衡量它工作效果好坏的关键指标!实验开始了,我们就像侦探一样,小心翼翼地将填料放入塔中。
填料就像是塔的心脏,负责吸收塔内的物质。
我们用一种叫做“传质系数”的神秘数字来形容它,这个数字就像是告诉我们,这个填料能多快地吸收塔内的气体。
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小挑战,比如填料会因为气体的压力而变形,或者有时候塔壁会因为填料的移动而出现裂缝。
但这些问题并没有难倒我们,因为我们有一颗不怕困难的心。
我们像勇士一样,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在最后成功地测出了填料的传质系数。
你知道吗?传质系数越大,说明这个填料越厉害,它吸收气体的速度也越快。
就像是一个超级英雄,能够迅速地解决各种问题。
而我们,就是那个见证了这个过程的观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实验结束后,我们像科学家一样,认真地记录下了所有的数据。
这些数据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它们的奥秘。
我们还像探险家一样,对这次实验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我们意识到,虽然实验过程有些波折,但结果却是那么令人满意。
这次实验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测量传质系数,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
就像我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那些小挑战,它们虽然让我们感到困扰,但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实验等着我们去探索。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和勇敢的心,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就像那个神奇的填料塔一样,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出色!这就是我的填料塔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一个充满趣味、挑战和收获的故事。
我希望你也能从中找到一些乐趣和启示,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的实验之旅吧!。
工作报告之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

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篇一:填料塔气体吸收实验-实验报告-英文】division of engineeringassessed report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eh1spf: gas absorption in a packed columnabstractpacked tower is well known as one of the most wildly used method in absorption zone to separate different gas by liquid phase. in this experiment, the aim is to calculate the overall liquid transfer coefficient kxa by the equation ??= ????=0 ??1??????????????2???????=??????.??????the value of kxa in three groups are changeable and onlytwo of which can work out kxa value. the kxa value of group 2 and group 3 is 0.014 and 0.012. in addition, both the kxa value is below 1 so that log (kxa) is always negative. moreover, the g and hol have a positive linear ratio.however, g and kxa have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so does kxa and hol.these three diagrams illustrate that the gas flow rate has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efficiency of gas absorption. and the height of a transfer unit also has an inverse ratio to the efficiency.contentabstract ............................................................................................. . (2)content .............................................................................................. (3)objectives ......................................................................................... .. (4)introduction ...................................................................................... ........ 4 backgroundtheory (5)apparatus .......................................................................................... ....... 7 procedure andnotes (8)calculation andresults: (9)discussion: ....................................................................................... (13)conclusion: ....................................................................................... ...... 15 referencelist: (15)objectivesthis experiment is designed for studyingthe theory of hydrodynamics and absorption processes in a packed tower. improve the skill of solving open-ended question is also expected in this experiment.introductionabsorption is a typical mass transfer process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separation process.the removal of one or more selected components from a mixture of gases by absorption into a suitable liquid is the second major oper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ackedtower is wildly used a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quirements to absorb with different phase solvent in both industry and laboratory.in this experiment, a mixture of co2 and air is utilised in the packed tower, and co2 is considered as the target gas which should be absorbed. water is used as solvent liquid to solute co2. by measuring the inlet and the outlet concentration, co2 absorbed can be determined.background theorythe measure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absorption process can be expressed in the terms of overall height of liquid film transfer unit, hol. the smaller the hol is, the more efficient the absorption process will be. the height of the column (m) z is defined as:????1??????= ????= =??????.?????? ??????20where,??kxais a variable which can indicate the efficiency of gas absorption.as kxa=l/ hol, it can be determined that the larger kxa value, the better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and the absorption factor is defined as:??=??/????where, the balance equation is ya=mxa【篇二:填料塔实验报告清华大学】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朱奇化22 2012011910 同组成员时羽剑实验日期2014-05-10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实际操作;2. 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塔的一般结构及吸收操作的流程。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 x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先用吸收柱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送入解吸塔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并进行关联,得K x a=AL a V b的关联式。
同时对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P/Z对G'作图得到一条斜率为~2的直线(图1中的aa线)。
而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时(c点以前)压降也比例于气速的~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
随气速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点),持液量开始增大。
图中不难看出载点的位置不是十分明确,说明汽液两相流动的相互影响开始出现。
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徒(图中cd段)。
当气体增至液泛点(图中d点,实验中可以目测出)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图1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2.传质实验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
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
需要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对富氧水进行解吸。
由于富氧水浓度很小,可认为气液两相平衡服从亨利定律,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
得速率方程式:相关的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OL OLN ZH = 其中,m x x e OL x x x x x dx N ∆-=-=⎰2112 Ω=a K L H x OL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液膜中,即Kx=kx 。
化工原理实验——填料吸收实验

实验六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塔的构造、流程及操作2、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3、学习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4、掌握以 Y为推动力的总体积吸收系数K Y a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一)、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测定1、测量干填料层(ΔP/Z)-u关系曲线2、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ΔP/Z)-u关系曲线:选择液相流量,在该液相流量下于最小和最大气体流量之间选择不同的值测定塔的压降,得到塔压降与空塔气速的关系,确定出液泛气速。
(二)传质实验: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氨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以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总体积吸收系数)。
三、实验装置(一)、实验装置流程及示意图空气由鼓风机送入空气转子流量计,空气通过流量计处的温度由温度计测量,空气流量由放空阀调节。
氨气由氨瓶送出,经过氨瓶总阀进入氨气转子流量计,氨流量由流量计调节,氨气通过转子流量计处温度由实验时大气温度代替。
氨气进入空气管道与空气混合后进入吸收塔底部。
水由自来水管经水转子流量计进入塔顶,水的流量由水转子流量计调节。
分析塔顶尾气浓度时靠降低水准瓶的位置,将塔顶尾气吸入吸收瓶和量气管。
•在吸入塔顶尾气之前,予先在吸收瓶内放入5mL已知浓度的硫酸用于吸收尾气中氨。
塔底吸收液可用三角瓶于塔底取样口取样。
填料层压降用U形管压差计测定。
鼓风机氨瓶总阀自来水吸收液取样口液封管填料塔温度计空气转子流量计氨转子流量计水转子流量计氨流量调节阀水流量调节阀U型管压差计吸收瓶量气管水准瓶仪表盘填料吸收塔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放空阀图1 填料吸收塔实验流程示意图(第一套)图2 填料吸收塔实验流程示意图(第二套)1-鼓风机;2-空气流量调节阀;3-空气转子流量计;4-空气温度;5-液封管;6-吸收液取样口;7-填料吸收塔;8-氨瓶阀门;9-氨转子流量计;10-氨流量调节阀;11-水转子流量计;12-水流量调节阀;13-U 型管压差计;14-吸收瓶;15-量气管;16-水准瓶;17-氨气瓶;18-氨气温度;20-吸收液温度;21-空气进入流量计处压力。
吸收实验(化工原理实验)

吸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一般结构和工业吸收过程流程;2、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 a的测定方法;x3、考察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效果的影响;4、了解处理量变化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概述吸收过程是依据气相中各溶质组分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
在化学工业中吸收操作广泛应用于气体原料净化、有用组分的回收、产品制取和废气治理等方面。
在吸收研究过程中,一般可分为对吸收过程本身的特点或规律进行研究和对吸收设备进行开发研究两个方向。
前者的研究内容包括吸收剂的选择、确定因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测定吸收速率等,研究的结果可为吸收工艺设计提供依据,或为过程的改进及强化指出方向;后者研究的重点为开发新型高效的吸收设备,如新型高效填料、新型塔板结构等。
吸收通常在塔设备内进行,工业上尤其以填料塔用的普遍。
填料塔一般由以K a下几部分构成:(1)圆筒壳体;(2)填料;(3)支撑板;(4)液体预分布装置;(5) x液体再分布器;(6)捕沫装置;(7)进、出口接管等等。
其中,塔内放置的专用填料作为气液接触的媒介,其作用是使从塔顶流下的流体沿填料表面散布成大面积的液膜,并使从塔底上升的气体增强湍动,从而为气液接触传质提供良好条件。
液体预分布装置的作用是使得液体在塔内有良好的均匀分布。
而液体在从塔顶向下流动的过程中,由于靠近塔壁处的空隙大,流体阻力小,液体有逐渐向塔壁处汇集的趋向,从而使液体分布变差。
液体再分布器的作用是将靠近塔壁处的液体收集后再重新分布。
填料是填料吸收塔最重要的部分。
对于工业填料,按照其结构和形状,可以分为颗粒填料和规整填料两大类。
其中,颗粒填料是一粒粒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和尺寸的填料颗粒体,一般以散装(乱堆)的方式堆积在塔内。
常见的大颗粒填料有拉西环、鲍尔环、阶梯环、弧鞍环、矩鞍环等等。
填料等材质可以使金属、塑料、陶瓷等。
规整填料是由许多具有相同几何形状的填料单元组成,以整砌的方式装填在塔内。
填料塔的实验报告

填料塔的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构建一个填料塔模型,探究不同填料高度对于物质吸附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填料高度下吸附效果的差异,分析填料高度对于吸附塔性能的影响,为填料塔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 实验原理填料塔是一种常见的固液分离设备,利用填料材料的表面,将气体或液体中的溶解物质吸附到填料上,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目的。
实验中,我们采用玻璃柱作为填料塔的模型,利用填料塔的高度变化,考察填料高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 实验装置与方法3.1 实验装置- 玻璃柱:作为填料塔模型,实验中使用玻璃柱进行容积测量和填料高度调整。
- 填料:选择不同种类的填料,如活性炭、硅胶等,以模拟真实工艺中的填料。
填料形状可以是球形、环形等。
- 液相:选用模拟液相中的目标物质,如某种有机物。
- 采样瓶:用于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液体样品。
- 采样器:用于定期采取实验中液相样品。
3.2 实验方法1. 调整玻璃柱的高度,确定初始填料高度,测量并记录。
2. 将填料塔装入液相中,使液相高度超过填料高度,等待一段时间,使填料充分浸泡。
3. 开始实验,通过不同时间间隔收集液相样品。
4. 改变填料高度,重复步骤2和步骤3。
5. 将收集到的液相样品送入分析仪器,测量目标物质的浓度变化。
4.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不同填料高度进行了吸附实验,记录了实验过程中液相样品的浓度变化。
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1. 在初始填料高度下,填料塔开始吸附作用后,吸附速度较快,目标物质的浓度迅速下降。
2. 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附速度逐渐减缓,目标物质的浓度下降缓慢。
3. 当填料高度增加时,填料表面积增加,相应的吸附剂量也增加,吸附塔的吸附性能得到了提升。
4. 填料高度的增加可以增加填料塔的处理能力,但也会增加系统的阻力,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综合考虑。
5.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填料高度对填料塔吸附性能具有一定影响。
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doc

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doc
填料塔是石化、化肥、医药等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流体吸取设备,它主要用来吸取低浓度气体或混合气体中的含气量。
填料塔的吸收性能是反应其内处理能力的最直观表征,因此,为了评价其吸收能力,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试验研究。
实验设备由蒸发器、吸收器、搅拌器、扩散器、微液管还有可调压力表等组成,实验所用介质为CO2-CH4共沉液,实验中所采用的催化剂量为326 kg/m3。
首先,在样品气体以和0.21MPa入口压力、搅拌速度为162 rpm和温度为298.4 K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经控制参数后,搅拌速度和温度均保持不变,催化剂层的厚度也不变,将CO2-CH4共沉取1小时,用于分析混合气体测量。
再将其再搅拌3小时,也就是经过4小时的实验,得到的混合气体测量结果如下:入口CO2含量为6.90%,出口CO2含量为0.182%,可以看出CO2单位吸收量大约为680g/m3.
经比较,实验搅拌器中吸收CO2主要存在两个作用——一是热和物相扩散,二是热力学不平衡,这两种力学原理是填料塔吸收实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填料塔吸收实验中CO2的差压吸收量并不大,但大多数现代填料塔吸收器在充分利用这两个力学原理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吸收量,发挥其最大的效果。
最后,通过这次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填料塔的吸收性能受温度、搅拌速度和催化剂层厚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同时,在充分利用热和物相扩散以及热力学原理的情况下,还可以提高吸收量。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操作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以获取最佳的吸收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料吸收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的测定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乙)指导老师:成绩: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名称: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熟悉吸收塔的操作。
2.观察填料吸收塔的液泛显现,测定泛点空塔气速。
3.测定填料层压降Δ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
4.测定含氨空气—水系统的体积吸收系数K Yα。
二、实验装置1.本实验装置的流程示意图见图5-1。
主体设备是内径70毫米的吸收塔,塔内装10×9×1陶瓷拉西环填料。
2.物系是(水—空气—氨气)。
惰性气体空气由漩涡气泵提供,氨气由液氨钢瓶供应,吸收剂水采用自来水,它们分别通过转子流量计测量。
水葱塔顶喷淋至填料层与自下而上的含氨空气进行吸收过程,溶液由塔底经液封管流出塔外,塔底有液相取样口,经吸收后的尾气由塔顶排至室外,自塔顶引出适量尾气,用化学分析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
1—填料吸收塔2—旋涡气泵3—空气转子流量计4—液氨钢瓶5—氨气压力表6—氨气减压阀7—氨气稳压罐8—氨气转子流量计9—水转子流量计10—洗气瓶11—湿式流量计12—三通旋塞13、14、15、16—U型差压计17、18、19—温度计20—液位计 图5-1填料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三、基本原理(一)填料层压力降ΔP 与空塔气速u 的关系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喷淋密度L =0),其压力降ΔP 与空塔气速u 如图6中直线A 所示,此直线斜率约为1.8,与气体以湍流方式通过管道时ΔP 与u 的关系相仿。
如图6可知,当气速在L 点以下时,在一定喷淋密度下,由于持液量增加而使空隙率减小,使得填料层的压降随之增加,又由于此时气体对液膜的流动无明显影响,在一定喷淋密度下,持液量不随气速变化,故其ΔP ~u 关系与干填料相仿。
在一定喷淋密度下,气速增大至一定程度时,随气速增大,液膜增厚,即出现“拦液状态”(如图6中L 点以上),此时气体通过填料层的流动阻力剧增;若气速继续加大,喷淋液的下流严重受阻,使极具的液体从填料表面扩展到整个填料层空间,谓之“液泛状态”(如图6中F 点),此时气体的流动阻力急剧增加。
图6中F 点即为泛点,与之相对应的气速称为泛点气速。
原料塔在液泛状态下操作,气液接触面积可达最大,其传质效率最高。
但操作最不稳定,通常实际操作气速取泛点气速的60%~80%。
塔内气体的流速以其体积流量与塔截面积之比来表示,称之为空塔气速u 。
Ω='V u (1)式中: u ——空塔气速,m/s V’——塔内气体体积流量,m 3/sΩ——塔截面积,m 2。
实验中气体流量由转子流量计测量。
但由于实验测量条件与转子流量计标定条件不一定相同,故转子流量计的读数值必须进行校正,校正方法详见附录四。
填料层压降ΔP 直接可由U 型压差计读取,再根据式(1)求得空塔气速u ,便可得到一系列ΔP ~u 值,标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即可得到ΔP ~u 关系曲线。
(二)体积吸收系数K Y α的测定1.相平衡常数m对相平衡关系遵循亨利定律的物系(一般指低浓度气体),气液平衡关系式为:mx y =* (2)相平衡常数m 与系统总压P 和亨利系数E 的关系如下:PE m =(3)式中:E ——亨利系数,Pa ;P ——系统总压(实验中取塔内平均压力),Pa 。
亨利系数E 与温度T 的关系为:T E /1922468.11lg -=(4)式中:T ——液相温度(实验中取塔底液相温度),K 。
根据实验中所测的塔顶表压及塔顶塔底压差ΔP ,即可求得塔内平均压力P 。
根据实验中所测的塔底液相温度T ,利用式(3)、(4)便可求得相平衡常数m 。
2.体积吸收系数K Y α体积吸收系数K Y α是反映填料吸收塔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其值也是设计填料塔的重要依据。
本实验中属于低浓度气体吸收,近似取Y ≈y ,X ≈x 。
吸收速率方程式为:m Y A Y h a K G ∆⋅⋅Ω⋅=则mAY Y h G a K ∆⋅⋅Ω=(5)式中:K Y α——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m 3·h ;α——单位体积填料层所提供的有效接触面积,m 2/m 3; G A ——单位时间内NH 3的吸收量,kmol/h ; Ω——塔截面积,m 2; h ——填料层高度,m ;ΔY m ——吸收推动力,气相对数平均浓度差。
为求得K Y α,需求取G A 及ΔY m 。
(1)被吸收的NH 3量G A ,可由物料衡算求得:)()(2121X X L Y Y V G A -=-=(6)式中:V ——惰性气体空气的流量,kmol/h ; L ——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 ;Y 1——进塔气相的组成,比摩尔分率,kmol(A)/kmol(B);Y 2——出塔气相(尾气)的组成,比摩尔分率,kmol(A)/kmol(B);X 1——出塔液相的组成,比摩尔分率,kmol(A)/kmol(B);X 2——进塔液相的责成,本实验中为清水吸收,X 2=0。
(a )进塔气相浓度Y 1的确定VV Y A=1 (7)式中:V A ——氨气的流量,kmol/h 。
根据实验中转子流量计测取的空气和氨气的体积流量和实际测量状态(压力、温度),对其刻度流量进行校正而得到其实际体积流量,再由气体状态方程得到空气和氨气的摩尔流量,并由式(7)可求取进塔气相组成Y 1。
(b )出塔气相(尾气)组成Y 2的确定用移液管移取V a ml 浓度为M a 的标准H 2SO 4溶液置于吸收瓶中,加入适量去离子水机2—3滴溴百里酚兰,将吸收瓶如图12-1连接在抽样尾气管线上。
当吸收塔操作稳定时,尾气通过吸收瓶后尾气中的氨气被H 2SO 4吸收,其余空气通过湿式流量计计量。
为使所取尾气样能反映塔内实际情况,在取样分析前应使取样管尾气保持流通,然后改变三通旋塞流动方向,使尾气通过吸收瓶。
airNH n n Y 32=(8)式中:3NH n ——氨气的摩尔数,mol ;air n ——空气的摩尔数,mol 。
(I )尾气样品中氨的摩尔数3NH n 可用下列方式之一测得:(i )若尾气通入吸收瓶吸收至终点(瓶内溶液颜色由黄棕色变至黄绿色),则:31023-⨯=MaVa n NH(9)式中:Ma ——标准H 2SO 4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 。
(ii )若通入吸收瓶的尾气已过量(瓶中溶液呈兰色),可用同样标准H 2SO 4溶液滴定至终点(瓶内溶液呈黄绿色)。
若耗去的滴定用酸量为Va’,则:310)'(23-⨯+=Va Va Ma n NH(10)(II )尾气样品中空气摩尔数air n 的测取尾气样品中的空气量由湿式流量计读取,并测其温度、压力。
0RT V P n air =(11)式中:P 0——尾气通过湿式流量计时的压力(由室内大气压代替),Pa ; V 0——通过湿式流量计的空气量,l ; T 0——通过湿式流量计的空气温度,K ; R ——气体常数,R=8314N ·m/(mol ·K)。
由式(9)、(10)可求得3NH n 和air n ,代入式(8)中即可得到Y 2。
根据得到的Y 1和Y 2,代入式(6)中即可求得G A 。
(2)对数平均浓度差m Y ∆2121ln Y Y Y Y Y m ∆∆∆-∆=∆ 其中 11*111mX Y Y Y Y -=-=∆222*222Y mX Y Y Y Y =-=-=∆式中:*1Y 、*2Y ——与液相浓度1X 、2X 相对应的气相平衡浓度,kmolA/kmolB 。
出塔液相浓度1X 可取塔底液相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得到,也可用物料衡算式(6)得到。
求得G A 、m Y ∆后,由式(5)即可求得K Y α。
四、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先开启吸收剂(水)调节阀,当填料充分润湿后,调节阀门使水流量控制在适当的数值,维持恒定。
2.启动风机,调节风量由小到大,观察填料塔内的流体力学状况,并测取读数,根据液泛时空气转子流量计的读数,来选择合适的空气流量,本实验要求在两至三个不同的气体流量下测定K Y α。
3.为使进塔气相浓度Y 1约为5%,须根据空气的流量来估算氨气的流量,然后打开氨气钢瓶,调节阀门,使氨气流量满足要求。
4.水吸收氨,在很短时间内操作过程便达到稳定,故应在通氨气之前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在操作稳定后,开启三通旋塞,使尾气通入吸收瓶进行尾气组成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尤其是在测量时,要确保空气、氨气和水流量的稳定。
5.改变气体流量或吸收剂(水)流量重复实验。
6.实验完毕,关闭氨气钢瓶阀门、水调节阀,切断风机电源,洗净分析仪器等。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实验数据记录:1、转子流量计读数的校正转子流量计在标定时采用水作为标定介质,测量气体的转子流量计则采用空气作为标定介质,介质状态都为20℃、Pa 10013.15⨯。
当转子流量计测量水时,虽然水温的不同引起密度和黏度的变化,但它对实验流量值影响较小,一般不予校正。
当被测介质是气体时,校正公式为:000PT TP Q Q Nρρ=,气体的流量校正过程如下: ○1气体的绝压:实验测得大气压力为1025.3MB ,得到大气压的值为:1.025×105Pa ,用得到的表压加上大气压值即为气体的绝压。
○2气体的温度:均采用开尔文单位,温度的值为摄氏温度加上273K 。
○3气体的密度:由于空气和氨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均已知,分别为 1.205kg/m 3和0.771kg/m 3,因此用气体状态方程RT PM ρ=可以得出TP∝ρ,因此在不同的气压和温度下的气体密度可以由公式00TP PT =ρρ得到。
计算得到参数如下:根据公式000PT TP Q Q Nρρ=得到修正后的气体流量为:2、体积吸收系数a K Y 的测定 (1)相平衡常数m对相平衡关系遵循亨利定律的物系(一般指低浓度气体),气液平衡关系式为:mx y =* 相平衡常数m 与系统总压P 和亨利系数E 的关系如下:PEm =。
其中P 为系统总压(实验中取塔内平均压力)。
亨利系数E 与温度T 的关系为:lgE=11.468-1922/T 。
(2)体积吸收系数a K Y(a )被吸收的3NH 量A G ,可由物料衡算求得:)()(2121X X L Y Y V G A -=-=进塔气相浓度Y1的确定:V Y A=1 出塔气相浓度组成Y2的确定:.32airNH n n Y =式中:3NH n 为氨气的摩尔数,a a NH V M n 23=,为空气的摩尔数00RT V P n ai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