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八篇《礼治秩序》导读学案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第8章《礼治秩序》精读提纲教师版

《乡土中国》第8章《礼治秩序》精读提纲教师版

《乡土中国》第8章《礼治秩序》精读提纲教师版一、引言•介绍本章的主题和背景•解释“礼治秩序”的概念和重要性•提出精读的目的和意义二、文本梗概•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列出各个段落的主题和要点三、详细内容分析3.1 礼与秩序的关系•解释礼和秩序的定义•探讨礼与秩序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礼在维护秩序中的作用和意义3.2 礼与社会发展•分析礼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礼对社会稳定和秩序的贡献•解释礼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3.3 礼与个体道德建设•讨论礼对个体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探究礼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分析礼与道德教育的关联3.4 礼与权力关系•探讨礼与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分析礼在权力制衡中的作用•解释礼对政治秩序的影响四、阅读要点提问•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可以涉及到文本中的重要观点、论证方式、实例等五、辅助材料及扩展阅读•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书籍或文章•提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案例或实践经验六、学生思考题及讨论•提供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相关问题七、总结和反思•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对本章的阅读进行反思•指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八、延伸活动•提供一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延伸活动或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或调研,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以上是《乡土中国》第8章《礼治秩序》精读提纲教师版的框架。

学生在阅读本章时,可以根据提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分析,同时结合提供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乡土中国》第八篇《礼治秩序》导读学案+练习题

《乡土中国》第八篇《礼治秩序》导读学案+练习题

《乡土中国》第八篇《礼治秩序》导读学案+练习题一、根据原文,写出你对以下概念的理解:1.统治:2.法治:3.人治:4.礼治:5.礼:6.传统:二、根据原文,完成下面7-9题。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 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 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 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 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 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 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 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三、请完成《礼治秩序》“阅读导引”及“思考与探究”中的所有问题,并认真核对答案、修改。

参考答案:一、根据原文,写出你对以下概念的理解:1.统治: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

2.法治: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是“人依法而治”。

3.人治:是指有权力的人凭借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一)

《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一)

《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一)《乡土中国》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礼治理念。

礼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还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提高国家文明程度的实践方法。

在教学中,《乡土中国》中的礼治概念可以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乡土中国》,让学生了解礼法之道,领悟礼治秩序的重要性,提高对传统道德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模块一:礼法之道2. 模块二:礼的实践意义3. 模块三:礼治秩序的意义和作用4. 模块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了解礼法之道,体会其思想内涵。

2. 领悟礼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3. 理解礼治秩序的重要性和作用。

4.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互动问答3. 视频展示4. 分组讨论五、教具和学具1. 电脑及投影仪2. 《乡土中国》相关片段视频3. PPT课件4. 作业纸和笔六、课时分配共计两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言:简单介绍中国传统礼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模块一:礼法之道。

通过视频和案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礼法的内涵和理念。

3. 模块二:礼的实践意义。

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礼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让学生个别撰写体会。

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课文文章,并简单总结课文中传统礼法的运用和作用。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简要介绍学生课文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

2. 模块三:礼治秩序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PPT课件展示和视频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礼治秩序、守礼和崇礼对城乡秩序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

3. 模块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让学生通过探讨案例,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应用,学习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所在。

第八、九章《礼治秩序》《无讼》--《乡土中国》费孝通

第八、九章《礼治秩序》《无讼》--《乡土中国》费孝通


——费孝通
作业
•预习第十、十一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单。
• “九十元!你就是打官司打到皇帝伯伯跟前,也没有这么便宜。这话只有我 们的七大人肯说。”
• 七大人睁起细眼,看着庄木三,点点头
3.城市化和法治秩序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 势,请你写一段话,说说在这一过程中“礼治秩 序”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结语
• 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传统,必须要有一个全盘 清理。我们必须用科学方法把我们中国人的生 活方式,在这生活方式中所养成的观念加以说 明。有了这笔清清楚楚的账才能使我们走下一 步时不致再像目前这样的艰难而浪费了。
1.法治 2.人治 3.礼治
5.说一说“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现象” 这三者的内在联系
•二、思辨探究
问题一:
•文中说,“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 维持,维持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 是如何维持这种规范的?
问题二:
•作为一种礼治模式,“礼治秩序”有太多 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的成分,为何它还能在 中国持续那么长的时间?
问题三:
• 在《无讼》一章中,作者认为在推行司法、 诉讼前要先在乡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 行改革,否则只能有害而没有益处。但为何 如今我国以“依法治国”为治国方略,推行 司法下乡,并未对乡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 进行改革,也没有产生司法下乡的副作用呢?
•三、拓展延伸
1.运用你从《礼治秩序》《无讼》中学到的知识, 为下面这副中国古代衙门的对联续写下联
上 为士,为农,有暇各勤尔业;
联:
下 或工,或商,无事休进此门。
联:
循礼,循俗,无讼人安其家。
2.运用你从《礼治秩序》《无讼》中学到的知识,推断 这个小说片断所写内容以及故事结局。

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第三部分 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第三部分 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第三部分一、第三部分导读【第八、九章】《礼治秩序》和《无讼》,讨论乡土社会的人们在宗法制度下对家庭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位的政治。

乡土社会的宗族制度,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态的人与人的关系。

以族长为代表的乡绅,掌握着乡土社会宗法礼治的最高权力,通过“族权”和“神权”掌控人们的一切,包括教化和理讼。

【第八章】主旨:阐述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秩序维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辨析礼治、人治、法治的区别。

题6 根据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示例]①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②传统③主动④更迭频繁【第九章】主旨:阐释乡土社会蜕变过程中法治与礼治的激烈矛盾,尤其是现行司法制度在下乡时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示例]①礼治社会(稳固的社会)②判例③法官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④分辨是非,维护乡土伦理⑤制定若干法律条文设立若干法庭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二、模拟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八百米故乡苏童①在我的字典里,故乡常常是被缩小的,有时候仅仅缩小成一条狭窄的街道。

有时候故乡是被压扁的,它是一片一片的记忆碎片,闪烁着寒冷或温暖的光芒。

所谓我的字典,是一本写作者的字典,我需要的一切词汇,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便于携带,包括“故乡”这两个沉重而庞大的字眼。

②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

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唯一的问题是日常生活的直径改变了。

正负八百米,我父亲去市中心上班,自行车要多走八百米,我母亲上班少走八百米,可是去看望我外祖母和舅舅们要多走八百米。

③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美中不足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

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八、九章《礼治秩序》《无讼》阅读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八、九章《礼治秩序》《无讼》阅读设计

•四.拓展延伸
1.运用你从《礼治秩序》《无讼》中学到的知识, 为下面这副中国古代衙门的对联续写下联
上联: 为士,为农,有暇各勤尔业;
下联: 或工,或商,无事休进此门。 循礼,循俗,无讼人安其家。
2.运用你从《礼治秩序》《无讼》中学到的知识,推断 这个小说片断所写内容以及故事结局。
• 慰老爷接过“屁塞”,坐下,用指头摩挲着,转脸向庄木三说话。 • “就是你们两个么?” • “是的。” • “你的儿子一个也没有来?” • “他们没有工夫。” • “本来新年正月又何必来劳动你们。但是,还是只为那件事,……我想,你们
(二)缅甸有些地方为完成成年礼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
• (三)旧小说里杀人祭旗; • (四)《论语》里子贡请求把每月初一用活羊祭祀的仪式取消,
但孔子说不行,“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同学们,这里可以看 出孔子提出的那套有一定的虚伪性啊!为了所谓的“礼”,宁
老师联想:国外滥用私刑用鞭子打或者吊起来殴打小偷等致死的新闻时有 发生,还有非洲一些地方的野蛮风俗,要对长大的男孩女孩施行“割 礼”……需要有大智慧才能看清这些外在的束缚!
分论点二:礼和法的区别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一)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二) 礼是靠传统来维持的,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心服 口服,主动服礼。
1.传统的定义: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2. 在乡土社会里传统(包括文化)的效力更大;
3.(传统)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也闹得够了。不是已经有两年多了么?我想,冤仇是宜解不宜结的。爱姑既然 丈夫 不对,公婆不喜欢……。也还是照先前说过那样:走散的好。我没有这 么大面子,说不通。七大人是最爱讲公道话的,你们也知道。现在七大人的意 思也这样:和我一样。可是七大人说,两面都认点晦气罢,叫施家再添十块钱: 九十元!” “…………” • “九十元!你就是打官司打到皇帝伯伯跟前,也没有这么便宜。这话只有我们 的七大人肯说。” • 七大人睁起细眼,看着庄木三,点点头

《乡土中国》章节导学案(含答案)

《乡土中国》章节导学案(含答案)

《乡土中国》“重刊序言”研读“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乡土中国》尝试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明确: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2.“乡土中国”是该书的核心概念,作者是怎么解释这一概念的?它有何意义?明确: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意义:搞清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乡土本色》阅读《乡土本色》,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章行文结构。

2.理解文中关键概念,找出作者核心观点。

篇名核心观点关键概念论证思路《乡土本色》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熟人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从黏着土地、不流动、熟悉三个方面讨论乡土社会特点。

3.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具体包括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明确:特点:①以农耕为主,“土”具有崇高地位。

②不流动。

定居,村村之间有孤立和隔膜。

③熟人社会、礼俗社会。

④淳朴、信用。

联系: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不同,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土地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神圣的,人们在思想上安土重迁。

因此人口不具有流动性,世代定居,这又导致了村落间对外交流有限,相对封闭孤立。

由于环境封闭、人口有限,因此人们彼此熟悉,构成了熟人社会。

在熟人社会,由熟悉而得到彼此信任,构成了乡土社会品格的淳朴、信用。

4.分析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特色形成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明确:原因:①农耕文明,让百姓无法脱离土地而生存;聚村而居,生活和工作都有其便利性;②在与土地、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熟悉而亲密的感觉;③日日与土地打交道,视野封闭,缺少闯荡的勇气与决心。

影响:“乡土本色”决定了乡土社会人们的交际圈是封闭狭窄的熟人社会,其社会结构也由此特色而造成。

《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PPT

《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PPT

部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礼治 秩序精 品课件
五、重要词句的品读
4.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5.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6.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7.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8. 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部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礼治 秩序精 品课件
相关概念理解
•人治:是指有权力的人凭借一己的好恶来规定 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第8篇 礼治秩序
•主旨: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 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从成规。 •摘要: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 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 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 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 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 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三、礼治秩序的有序
1.解读“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含义。 乡土社会的日常秩序是依靠礼治来维持运转的。
2.明确礼治如何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每个人。 礼治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影响到了每个人 的言谈举止。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事项中都能看到 礼治 在发挥作用,例如给老人让道、让座等。
四、梳理逻辑脉络和层次
二、概括段落要义
7.礼治社会中的礼的内容与现代标准不同 8.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 传统(法律与礼的区别) 9.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为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 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嘴社会中各分子 的生活需要。 10.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11.乡土社会重经验.偏保守。 12.举例说明乡土社会重经验,所以乡土之人不问理由。

《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PPT-V1

《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PPT-V1

《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PPT-V1乡土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经典文献,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现状。

在这部作品的学习中,课件PPT 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其中,礼治秩序是这个话题中的核心之一。

下面是一篇关于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PPT的文章。

一、主题介绍我们首先需要介绍乡土中国中的核心主题:礼治秩序。

每个国家的成败都在于它的治理价值观和文化观的支持下,而礼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观。

网上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视频和文本,可以在课前播放,以准备学生后续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在礼治秩序的学习中,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规范的评估机制,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包括:了解礼治秩序的概述、理解礼治秩序的意义、理解拥有良好礼治秩序的社会的关键特征,以及培养应用礼治秩序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授课方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讲解和讨论为主的方式。

课堂上,我们可以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的同时,讲解关于礼治秩序的定义和解释。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程度逐步深入探讨其中的细节,例如: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应用礼治观念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以增强学生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分享。

四、教学材料除了讲义和板书,班里配备的投影仪和有音响功能的电脑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文档可以供我们使用。

例如丰富的PPT教案,这是一种视觉效果出色的工具,它可以为学生介绍新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情况和理念。

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

五、应用练习通过应用练习可以协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转化为实践。

这些应用练习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来展开。

例如,学生被分组,需要研究一个特定的案例,并为班级展示它们的结论。

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互相分享知识,共同讨论,并且共同努力重建礼治秩序意识。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
③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
【感受与评价】礼治区别于道德与法律。在中国历史中,礼治甚于道德的情况很常见,它在某些方面,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传统乡土社会的陋习,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块顽石,比如皇室活人人祭陪葬、宋代“夫丧改嫁,皆是无恩也”等,均是基于维持权威等级需要,扼杀人性、泯灭个体生命的体现。
④此外,通过举例论证——《镜花缘》君子国、印度夫死妻葬、缅甸以杀人作为成年礼、杀人祭旗的军礼、子贡与孔子对饩羊的不同态度,作者对“礼治”进行了解释,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依靠国家权力,礼依靠传统、按着仪式行动,传统即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于是传统社会中,“好古”是一大特点。
⑤而礼的推行是通过教化养成个人的敬畏,使人主动服从。并通过对比论证——法律从外限制人、道德受社会舆论维持,和举例论证——曾子易箦,来证明礼区别于二者,更甚之于道德。
⑤最后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进行对比,论证礼治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而现代社会变迁快,传统效力无法保证,于是需要依靠法律和“法治”来解决问题。
【语段摘抄】①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②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为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章节题目】《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
【论证思路】①首先纠正对于“人治”“法治”的错误理解,指出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而人治也需要依靠某个规定或力量维持社会秩序。
②进而提出论点,二者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高考语文复习--学案81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核心概念,理解迁移

高考语文复习--学案81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核心概念,理解迁移

学案81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核心概念,理解迁移复习任务理解“礼治秩序”这一核心概念,并能够运用此概念分析社会现象。

知识图要篇名核心观点关键概念论证思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既非法治社会,也非人治社会,而是礼治社会。

礼治秩序先比较法治和人治的区别,再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特色。

《无讼》乡土社会以调解(教化)解决争端.反对诉讼。

无讼首先比较城乡对诉讼态度的差异;其次分析礼治的最高境界是人人都守规矩,从而揭示乡土社会倡导“无讼”的原因;最后讨论引进司法制度给乡土社会带来的危害。

活动一突破核心概念,理解基本内容1.“人治”“法治”“礼治”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请结合《礼治秩序》一章的内容,对此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费孝通在《礼治秩序》一章中,认为礼和法律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无讼》一章中看,“无讼”这一概念包含哪些内涵?在现代社会,“无讼”的观念还有没有价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请运用从《礼治秩序》《无讼》两章中学到的知识,为下面这副中国古代衙门的对联续写一个下联。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5-8章学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5-8章学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5-8章学案精读《乡土中国》第5-8章;标段;圈画要点(核心概念,关键术语等等);旁批论证角度或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尝试在作业本上画出这几章的思路脉络图(带段标),并回答以下4个问题(带段标)。

(1)第5章——差序格局引发了怎样的道德观念?⑧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⑨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

⑮团体道德的缺乏。

⑰中国的道德,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在差序社会里,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

总结示例:差序格局引发了的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这种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从自己向外推,在所构成的社会范围中,每一种私人联系都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

道德,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

因为缺乏团体道德。

(2)第6、7章——中国乡土社会的“小家族”具有哪些特点?6章③是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⑧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⑩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

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且需要长期绵续,具有长期性;⑪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

但结构原则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⑬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特色就是求效率、讲纪律。

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

夫妇成了配轴。

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因而⑭夫妇之间感情淡漠。

7章⑭乡土社会中家族代替了家庭,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或: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或“男女有别”。

(3)第8章——解释“礼治秩序”的概念④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⑥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⑧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乡土中国》第5课时绘制思维导图读懂第8-11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第5课时绘制思维导图读懂第8-11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课时:绘制思维导图,读懂第811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1.阅读第8篇《礼治秩序》、第9篇《无讼》、第10篇《无为政治》和第11篇《长老统治》,完成12000字的阅读量,把握文章内容。

2.设置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理解“礼治”“法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及其关联,培养知识结构化的习惯。

3.理清《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四篇的论证思路,勾连、整合几篇内容,训练发散性思维,提升阅读力。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8篇《礼治秩序》、第9篇《无讼》、第10篇《无为政治》和第11篇《长老统治》。

阅读提示:⑴勾画各篇的关键语句,初步理解相关内容。

⑵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核心概念及其相关论述文字。

⑶全书要回答的大问题是“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那么第811篇要回答的小问题分别是什么呢?。

1课时。

一、课堂导入思维导图是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实用性方法,有圆圈图、双气泡图、树状图、流程图等多种形式。

绘制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的思维导图,是《乡土中国》这类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术著作非常适用的阅读策略。

绘制思维导图要清晰的呈现作者的论证思路,是“做笔记”不是“记笔记”,所以要理解文章内容后进行再创造。

阅读学术著作“最费功夫的,是要厘清其论证思路”(温儒敏)。

绘制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理清行文脉络,明确论证逻辑,还能够关照全书,宏观把握,同时“学到如何让思维和表述更有条理,更讲逻辑”(温儒敏)。

今天,我们一起用“绘制思维导图”的策略继续阅读《乡土中国》。

二、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抓住核心概念,读懂《礼治秩序》《白鹿原》中“实践《乡约》”的片段,跳读《礼治秩序》《无讼》,找出和视频内容有关联的关键语句或核心概念。

示例:(1)《乡约》就是“礼”,“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礼治秩序》第8段)(2)《乡约》“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乡土中国》5-八至九章阅读活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系列课件

《乡土中国》5-八至九章阅读活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系列课件
P67
学习任务单(表二)
p8、15
清代崔述在《无闻集·讼论》中亦指出:“自有生民以来莫不有讼。 讼也者,事势之所必趋,人情之所断不能免者也,故传曰饮食必有讼。”
人与人之间的欲望冲突导致诉讼不可避免。
虽然诉讼无可避免,但孔子提出“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差不多,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 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 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 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 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案例简析
——梁治平《法意与人情》
讼师与律师的区别
讼师:地位较低下,为人鄙夷,身处礼治社会。 律师: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现身法治社会。
礼治社会:重教化调解,轻折狱审判。 法治社会:重权利和安全。
对待讼事的பைடு நூலகம்异
司法与礼治的矛盾
司法:依照统一规则和个人平等。 礼治:遵循差序格局和礼仪传统。
六尺巷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 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 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 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说一说“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现象”这三者的内在联系
“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外在结构特点; “礼制秩序”则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内在治理模式。 二者均因“乡土本色”而产生,是并列关系。 “无讼现象”是“礼制秩序”治理下的社会必然 会出现的社会现象,这两者是因果关系。

《乡土中国》第八篇《礼治秩序》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乡土中国》第八篇《礼治秩序》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乡土中国》第八篇《礼治秩序》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请完成《礼治秩序》“阅读导引”及“思考与探究”中的所有问题,并认真核对答案、修改。

二、根据原文,写出你对以下概念的理解:1.统治:2.法治:3.人治:4.礼治:5.礼:6.传统:三、根据原文,完成下面7-9题。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参考答案:一、“阅读导引”问题答案:1.P99阅读导引①作者为什么认为“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解析参考:法治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而“人治”也不可能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第五课时《礼治秩序》《无讼》导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第五课时《礼治秩序》《无讼》导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第五课时《礼治秩序》《无讼》导学案一、分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系列表象及其根源。

2.意识到两章与前章的关系。

二、课堂探究1.“礼治”“法治”的根本差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礼治秩序》第8段,为“礼”作一名词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礼治秩序》11-13段,简洁地指出中国乡村社会崇尚“礼治”的根源。

这个根源来自于前章《__________》,第_____段。

4.以下对“无讼”理解不恰当的是_____A.人们觉得有了矛盾要打官司是可耻的,排斥讼事。

B.大多数人服膺传统,乡村一般不会有讼事。

C.讼事实则是中教育过程,“无讼”意味着人民无需教育,是理想状态。

D.相对于法治秩序所带来的坏处,还是原本“无讼”的乡土社会更好。

第六课时《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一、分课时学习目标理解乡土社会统治权力的表现特征。

二、知识准备1.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在今天的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见到了贤人许由,便想传位于许由。

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便到颍水河洗他的耳朵。

2.务光古代隐士。

根据《庄子让王》的记载,汤伐桀前,曾请务光出谋划策,但是务光认为这不是他应该做的事,拒绝参与。

汤请他推荐其他人,他也拒绝回答。

汤建立商朝后,想让位给务光,务光推辞不受,并且因为觉得羞耻,负石而自沉于庐水。

三、课堂探究(一)填空1.“长老统治”与“同意权力”的差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横暴权力”的差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老统治”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本质上是一种_______权力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第八篇——《礼治秩序》导读学案
一、请完成《礼治秩序》“阅读导引”及“思考与探究”中的所有问题,并认真核对答案、修改。

二、根据原文,写出你对以下概念的理解:
1.统治:
2.法治:
3.人治:
4.礼治:
5.礼:
6.传统:
三、根据原文,完成下面7-9题。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 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 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 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 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 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 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 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参考答案:
一、“阅读导引”问题答案:
1.P99阅读导引①作者为什么认为“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解析·参考:法治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而“人治”也不可能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人治和法治不能完全分割、对立,所以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

2.P100②此段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和无政府社会一一比较,一步步逼近乡土社会秩序的特点。

你能文中概括出后三种社会秩序维持机制的特点吗?
解析·参考:现代社会:靠法律、规律;小国寡民社会:凭本能、良知;无政府社会:自动。

3.P101①“恻隐之心”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残忍”是针对什么而言?
解析·参考:“恻隐之心”就是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这里的“残忍”是指杀羊来告祭祖庙的行为。

4.P104①“曾子易箦”这个典故用在此处有何作用?
解析·参考: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5.P104②“礼治”向“法治”转变的基础是什么?
解析·参考:社会变迁。

“思考与探究”问题答案(P105):
1.“人治”“法治”“礼治”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
①从所根据的规范看:“礼治”根据的是礼,“法治”根据的是法律,所谓“人治”则凭借个人好恶;
②从所用力量看:“礼治”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法治”“人治”则依靠国家力量维持;
③“礼治”是乡土社会特色,“法治”是现代社会特征,“人治”则不可能发生。

2.文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事例:……请结合上下文,从这个事例中总结出经验行之有效的两个前提。

行之有效;环境不变。

3根据文中所引用的“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颜渊问仁”材料和“曾子易箦”的故事,谈谈你对古人主动服礼现象的看法。

①人们对礼的服膺并非出于本能或天意,而是从教化中养成;
②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对礼的主动遵守和维护就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是一种值得肯定甚至令人感动的行为;
③但是,礼也有不合情理、不合时宜之处,如果顽固不化、不知变通,则显得迂腐可笑甚至冷酷无情。

二、根据原文,写出你对以下概念的理解:
1.统治: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

2.法治: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是“人依法而治”。

3.人治:是指有权力的人凭借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4.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通过教化养成个人敬畏感而“主动地服于成规”。

5.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6.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三、根据原文,完成下面7-9题。

【答案】
7B.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8D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D项“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错,不是很多处。

9C.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比如本题C项强加因果,原文说“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