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里“画家画床”的故事

合集下载

柏拉图语言观[论文]

柏拉图语言观[论文]

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摘要:从两个方面,对柏拉图所持的语言观进行初步分析。

第一部分,结合柏拉图的哲学体系阐述其语言观;第二部分,则将柏拉图语言观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哲学本体论文艺的摹仿语言学语言观一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讲述的故事对文字的作用予以贬低。

他认为,文字作为外在的符号,“只能医再认,不能医记忆。

”它会使人们善忘,因为“借助文字的帮助,他们可无须教练就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好像无所不知,而实际上却一无所知”。

在这里,柏拉图贬低了文字的地位与作用,对文字保持着警惕的态度,这一观点为西方两千年的形而上学传统所继承,乃致被德里达视为统治西方哲学史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从而祭起解构的快刀。

本文将对柏拉图的这一语言观加以分析。

在《斐德若篇》中,苏格拉底讲述了一个故事,图提将他的发明向塔穆斯国王进献,建议向全国推广。

当涉及到文字时,图提认为文字是医治教育和记忆力的良药,可以使埃及人受更多的教育有更好的记忆力。

然而国王说,文字会使学会它的人善忘,因为他们就信任文书,只凭外在的符号再认,并非凭内在的脑力回忆。

因此,文字只能医再认,不能医记忆。

而通过文字进行的教育使人们学到的只是真实界的形似,而不是真实界本身。

借助文字的帮助,人们虽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实际却一无所知。

要理解柏拉图这一观点,必须联系柏拉图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与文艺思想来理解。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柏拉图的思想体系:1.理念论的哲学本体论理念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的理论基石,是其哲学本体。

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而真正实在的东西应当是不动不变的。

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底所讲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

这种实在就是柏拉图所称的“理念”,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

理念不依存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种由底向高的体系,最高的、最完美的理念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

《一把和三把椅子》:聊聊近些年特别火的“观念艺术”

《一把和三把椅子》:聊聊近些年特别火的“观念艺术”

《⼀把和三把椅⼦》:聊聊近些年特别⽕的“观念艺术”所谓的观念艺术,正式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美术领域,并且⼀直在危机性的挑战中谋求发展。

观念艺术家认为真正的艺术来源于思想观念,⽽⾮⼀般的物质形态创造,他们把思想观念当作艺术作品的本⾝,以全新的姿态挑战了过去的艺术形态。

《⼀把和三把椅⼦》观念艺术⼀、观念艺术的'先驱'从最开始的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提供的艺术作品——《泉》,到他另⼀件艺术作品的《LHOOQ》,号召⼈们将这件长了胡⼦的蒙娜·丽莎复制品看作是⼀件独⽴的艺术品,⽽不是⼀件被销毁了的复制品;1956年, 字母派创始⼈伊西多尔·伊苏提倡'⽆穷美学';1961年, 亨利·弗林特发表的关于激浪派的⼀篇同名⽂章⾥⾸次提出'概念艺术'⼀词;再到约瑟夫·科索思在1969年的著名评论《哲学之后的艺术》中发表⾃⼰的观点:'⼀切杜尚之后的艺术本质上都是观念的, 因为艺术只在观念中存在了。

'1969年, ⼀场名为'当态度成为形式'的展览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先举⾏。

1970年, ⾸次观念艺术专场展览'观念艺术和观念问题'在纽约⽂化中⼼举⾏。

'极简化'、'去物质化'、'反对艺术作品商品化'……观念艺术⾏为所要表达的诉求越来越多,唯⼀不变的是其⾃⾝所要坚持传达的'观念'。

杜尚《泉》杜尚《LHOOQ》约瑟夫·科索斯在其作品《⼀把和三把椅⼦》(1965年)中,将⼀把真实的⽊质折椅、折椅的等⼤照⽚和字典⾥关于椅⼦的解释内容并置在⼀起,让观者思索到底是什么构成了'椅⼦'这个概念。

他⽤这种⽅式,⼀⽅⾯表现了对可视物形的轻视,另⼀⽅⾯突出了对潜在观念、意义的重视。

约瑟夫·科索斯,《⼀把和三把椅⼦》,⽊质折椅、椅⼦的照⽚、关于椅⼦的解释,196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把和三把椅⼦》为例,解读让⼈难以理解的观念艺术《⼀把和三把椅⼦》以真实的物、照⽚拟像以及词条解释三种不同的形式同时指向了⼀个⽬标——椅⼦,反过来看,这是⼀种对同⼀⽬标多种⾝份的呈现与解释。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阅读书目]《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月.综述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古希腊时期不仅在文学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文艺理论上有着卓越的建树,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理论观点。

生长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贺拉斯以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解。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他曾以床为例指出床有三种,第一种是上帝心中床的理念;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念所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这三种床当中只有上帝心中的床的理念是永远不变的,一切个别的床皆出自于它,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

木匠制造个别的床,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有限事物的限制,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想”。

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是根据木匠的床,但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一角度看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真实,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第三层”。

柏拉图认为理式的世界是最真实的,现实世界摹仿了理式世界,而艺术世界又是摹仿了现实世界,尽管文艺摹仿理式,但是文艺没有直接地摹仿理式,所以,文艺的摹仿只能是摹仿的摹仿,因此就是远离真实的摹仿。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则认为“史诗、悲剧和酒神颂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写已发生的事情,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不在于诗人用不用韵文。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比历史是更具有哲学意义,更加严肃。

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论艺术的真实性

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论艺术的真实性

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论艺术的真实性作者:宋丽莲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从柏拉图的理论看,他对艺术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认为艺术和理念世界隔着三层,是“影子的影子”。

但柏拉图并没有否认能从美的形体中参悟出真正的美,这种美就是真,探索美的过程就是探索真理的过程,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艺术作品能够体现真实界,这也是艺术的真实性所在。

关键词:柏拉图;艺术;真实性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061-03一、真实性按照我们一般所理解的,真实与虚假相反,它往往有以下三种含义。

第一,符合客观事实的事物具有真实性,比如一篇报道符合所发生的事件,那么它就具有真实性,这是在二元论基础上的符合论。

第二,明确无误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真实性,如太阳从东边升起这个恒常不变的现象具有真实性。

第三,真心实意便具有真实性,这是一种主观上的真实性,说一个人真实本真,就是不做作,不违背自己的心。

以上三种解释都是我们日常用语中所理解的真实性。

真实在古希腊语中为“àληθεια”,鲍桑葵在《美学史》中说“在诸哲学学派以前,或者在诸哲学学派以外,希腊人的观念世界完全没有二元论的色彩。

希腊人把各种事物都看做是同质的。

”①在古希腊,原初的人类并没有意识到隐藏在事物或者现象后面的性质,如希腊人所尊崇的神也是具体到某个人或者肖像,并不是某种不可见的神秘力量,他们所看到的所感觉到的便是真实的。

在德谟克利特的残篇中,“àληθεια”指的就是现象,现象就是真理,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有“德谟克利特主张灵魂和理性是完全同一的,因为现象就是真理……因此他不把理性当作达到真理的功能,而肯定灵魂和理性是同一个东西。

”②费罗培门《论灵魂》中有“德漠克利特明白的说,真理和现象是同一的,真理和显现于感觉中的东西毫无区别,凡是对每一个人显现,并且对他显得存在的就是真的。

柏拉图和三张床 艺术概论PPT

柏拉图和三张床 艺术概论PPT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 中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张 床。第一张是“理式”的床, 这张床是人类未有之前就已 经存在的。柏拉图称之为 “床的真实性”,这是关 床的最高真理。
第二张床是木匠按照“理式的床” 做出来的现实的床。这张床是对理 式的摹仿,和真的实体的床已经隔 着两层(柏拉图连同理式的床也算 一层)。
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例如 雕塑或者绘画,它的美来源于两 个地方,一个是外在的美,形象 美,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对现实 的摹仿,另一种美来源于它的内 在,即创作者想通过这件作品传 达的思想,或者意境。所谓的意 境和思想都是抽象的概念,所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每个人对同一件作品的认 识有着不同的想法,甚至有别于 创作者的原意,这种不相同的想 法,来源于人们本身的思维差异。
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
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而理式 世界却不依存于其他两种较低级的世界。 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不过是把现实世界的 东西照搬了下来,所以这些艺术作品所 具备的“美”,只是在照搬理式世界的 美罢了,是真正的美的影子的影子。所 谓的“理式”意思是不依存于人的意识 而存在的,那么理式的美也是抽象的, 它被称作是“凝神观照”,“这时他凭 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 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 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果说这样凭空 产生在人心中抽象的美是第三张床艺术 的美的来源,是不正确的,美的感受必 须有依照的对象,但,美的感受的确是 抽象的,并可以无限扩大,“孕育无量 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
第三张床是画家摹仿木匠的床创 造的艺术的床。这是一种摹仿的摹 仿,它和真实体隔着三层。
在柏拉图看来, 在这三张床中,只 有第一张床,即 “理式”的床是真 实,最完善,因而 最美,是床的美本 身。由此可见,柏 拉图从他的客观唯 心主义哲学出发, 把“理式”确定为 美本身,实质上提 出了“美是理式” 的主张。

柏拉图《理想国》中,日喻,线喻,洞喻

柏拉图《理想国》中,日喻,线喻,洞喻

柏拉图《理想国》中,⽇日喻,线喻,洞喻,柏拉图(前 427- 前 347 ),苏格拉底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

⿊黑格尔说他是⼈人类精神的导师,怀特海把⻄西⽅方 2500 年来的哲学,归结为对柏拉图哲学的注释,卡⻄西尔说⼀一切构成希腊⽂文化的伟⼤大思想都保存在柏拉图的学说中, …… 这些评论反映了柏拉图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现存有柏拉图的 40 多篇对话及⼀一些信札。

柏拉图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这些对话,反映了他思想发展的复杂过程。

学者们对柏拉图庞杂思想的真正特性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

卡⻄西尔介绍说: " 其中有⼀一派学者的观点是,柏拉图从来便是⼀一位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大师 " 。

他们将柏拉图的逻辑学视为其体系的中⼼心和内核。

⽽而另⼀一些学者强调的是相反的⽅方⾯面,他们告诉我们说,柏拉图对政治和教育的兴趣⼀一开始便是其哲学的源泉和动⼒力。

维纳 · 耶格尔在他《教育》⼀一书中尖锐地批评了前⼀一种观点,按他的看法,逻辑学和认识论均不是,⽽而只有政治和教育才应视为柏拉图学术的两个焦点。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联结柏拉图⼯工作的外在纽带,⽽而且构成了其思想中真正的内在统⼀一。

" 由此观之,当卢梭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并不如这书名所提⽰示的那样是⼀一部政治体系著作⽽而却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书时,他对《理想国》有着较19 世纪实证主义者更正确的认识。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中期著作,是柏拉图最有影响的著作,因⽽而也是我们研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文献。

此书的汉译本除 1927 年和1957 年出版的吴献书的全译本外,商务印书馆 1986 年还出版了郭斌和、张⽵竹明的全译本,此外还有各种节译本。

应该说明的是,柏拉图的这篇对话的英语译名是 "Republic" ,所以现在我国⼀一些学者亦从英译,称此书《国家》或《国家篇》,⽽而不⽤用《理想国》这个意译的书名。

理想国

理想国

解读《理想国》中的文艺思想——摹仿说摘要:柏拉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第十卷中提出的“摹仿说”,被称为西方美学理论的基石,也为后世人研究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同时,柏拉图的“摹仿说”也是他的基本文艺思想之一。

关键词:柏拉图;摹仿;理论;诗人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他对文学艺术的见解至今仍对我们有深刻的现代启示。

他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研究文艺起源、解释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模仿说”,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理念论为基础,重新阐释了“摹仿”对文学以及艺术的影响。

一要深入了解“摹仿说”的基本内涵,我们先从这个文艺观点的渊源开始。

理式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也是他文艺观点的基础。

他认为,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就是“神”,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就是“理式”。

认识“摹仿说“必须遵循这个路径”理念——现实——艺术“。

同时,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而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

艺术只能摹仿现实世界的外形不能摹仿现实世界的本质,只能在感性形式下对物质世界的摹仿不可能向人们提供有关理念的真知,因而也达不到真理。

这里就引用了柏拉图著名的“床”的理论:只有神创造的“床”的理念是永恒不变的,且是唯一的,一切个别的床皆出自于它;木匠制造的个别的床,虽然有床的外形,但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有限事物的限制,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想”;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是根据木匠的床来创造的,但它所摹仿的只是从某一角度看到的床的外形,并不是床的本身,所以更加不真实可靠,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柏拉图由此认为一切诗人、画家都只是摹仿者,而摹仿只能得到影像,得不到真实,诗人只能摹仿事物的表象,因此只能产生摹本的摹本,“同真理隔着三层”。

二接下来看看柏拉图在他的原文中是怎么一步一步的阐述“摹仿说”这个观点的。

从镜子举例,“如果你愿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话,你就能最快地做到这一点。

模仿论的发展演变

模仿论的发展演变

简析文艺复兴前模仿说的发展在西方文论史上最早提出模仿论的是:赫拉克利特,随后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在原有的模仿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与发展。

赫拉克利特(前530-470)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赫拉克利特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艺术。

绘画是在画面上混合着黑、白、红、黄的颜色,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音乐混合着高、低、长、短的声音,以便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

赫拉克利特曾受过毕达哥拉斯的影响,接受了美是一种和谐统一的观点,但他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和谐统一的原因。

赫拉克利特侧重于运动和斗争特别是强调内在斗争的和谐。

因此认为美是不断变化的,美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他说:“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

”德谟克利特(前460-370)的模仿说德谟克利特是西方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

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物体中的原子流放射出来,造成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与心灵,从而引起人对事物的认识。

他对文艺和美的探讨是从“文艺模仿自然”这一观念出发的,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他受赫拉克利特的影响,接受了文艺模仿自然的观点,但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试图对文艺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对文艺和美学对象的研究:认为文艺描写的对象不只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他从道德观念出发,对文艺描写对象做了评价,认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模仿坏人是一种恶劣的行为,赞美坏事是一个骗子和奸诈人的行为。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的模仿说苏格拉底是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奴隶主贵族派思想家。

他遵循了“艺术模仿自然”的提法。

他使艺术模仿自然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为艺术不是模仿人物的外形,强调应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

柏拉图的模仿观

柏拉图的模仿观

摘要: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就其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他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

首先,理式论摹仿说,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

它承认画家画的床是木匠造的床的反映,正如镜子反映出事物的影像一样,这是西方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

虽然柏拉图如此说是为了贬低艺术,但客观上它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现实。

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现出了对文学艺术共性方面的要求。

柏拉图否定摹仿艺术的理由之一是说艺术家的摹仿,表面上看似乎能创造一切事物,而实际上它只取这件事物的一部分,而那一部分还只是一种影像。

“因而它和事物的真是隔得很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这不能不说是对艺术本质认识的一大进步。

关键词:柏拉图、摹仿。

摹仿说并非柏拉图首创,在他之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等人都分别描述过摹仿。

在他们那里,摹仿还称不上是特设的理论概念,其内涵仅仅是对人类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行为的陈述,在价值取向上持肯定态度。

从哲学角度分析,毕达哥拉斯的人或物对“数”的摹仿说,德谟克利特的人对动物的摹仿说,各有哲学背景上的旨趣。

但就对原始摹仿文化的潜在解释而言,有几点是共同的:(1)摹仿者与被摹仿者之间原始混沌的同一性开始裂变为摹仿者与摹仿对象之间的差异和对立;(2)摹仿是人之共有的一种行为;(3)摹仿行为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摹仿视为人的本性的看法盖源于此)。

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看,柏拉图终生关切的问题是: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为找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他把幸福的追求与获得转换成对“理式”的思考。

他试图通过论证普遍的道德规范是成立的,从而为人们寻找一个生活的支点。

柏拉图把“理式”看作是一种永恒的、绝对普遍的、理想性的存在;这种存在也许人永远也不能达到,但它却体现着人对自身现实与未来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论柏拉图“模仿说”

论柏拉图“模仿说”

论柏拉图“模仿说”方莹(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0-0068-02摘要柏拉图“模仿说”对于西方美学影响甚大,论文从其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入手,在此基础上对“模仿说”理论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柏拉图模仿说艺术On Plato's"Imitation Theory"//Fang YingAbstract Plato's"imitation theory"greatly influences Western aesthetics.Starting from its division of two worlds,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Key words Plato;imitation theory;art1两个世界的划分“理念”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1]“理念”在被柏拉图视为与个别事物相对的,并凌驾其上的一个客观的、不依赖人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独立的、永恒不变的世界,作为世界的本源来存在。

由于每类事物都存在一个理念,所以把这些个别事物的理念结合起来就成了“理念世界”即“可知世界”,与之相对的则是有个别可感事物组成的“可感世界”。

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来自于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学说。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知识的对象,可以被认识。

不存在则是感觉的对象,不能被认知,是不存在的。

在此,柏拉图给予了修正。

首先,他认可在个别的感觉事物之上存在一个永恒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理念世界”。

但是感觉的世界在他看来是可以被认知的,并且不是“非存在”,而是看做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他借鉴了赫拉克利特的想法,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生灭变化中,在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

【他山之石】柏拉图的洞穴囚徒

【他山之石】柏拉图的洞穴囚徒

【他山之石】柏拉图的洞穴囚徒01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苏格拉底的学生。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出身于贵族。

据说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

其本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 (Aristokles)。

柏位图只不过是他的“绰号”。

“platutês”(柏拉图),即宽文、平坦之意。

据说因为他有着宽广的前额,又口才流畅快,人们便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别名。

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会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

02但今天,我们多只是知道他叫柏拉图,且知道他的著作〈理想国〉。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个很有名的洞穴寓言。

这个寓言大意是这样的:有一批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洞穴有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人们的脖子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

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器物走动、火光将器物变动不居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

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是'实在',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并习惯了这种生活。

当某一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发现以前所见是影像而非实物;当他继续努力,走出洞口时,眼睛受阳光刺激致使他什么也看不见,只是一片虚无。

他不得不回到洞内。

当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告诉自己的同伴时,却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有些人还以为他疯了,要杀死了。

于是这人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为这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03柏拉图之所以要讲述这么一个洞穴寓言中洞穴理论,本只不过是要说明他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关系。

在唯心主义的柏拉图看来,恰恰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是永恒的。

而人们所感知到的“现象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可平凡之人只能看到这样的影子,正如洞穴中囚徒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

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洞穴外面的真实的“理性世界”。

浅析《理想国》中的诗论

浅析《理想国》中的诗论

浅析《理想国》中的诗论作者:李春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5期摘要:诗论是柏拉图哲学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在《理想国》中,他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维护诗歌/诗人,另一方又贬低、批判、驱逐诗歌/诗人,看似矛盾的诗论揭示的主题是一致的。

在理想的城邦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由“统治者”(即哲学家)来指导,而不是诗人。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诗歌/诗人;教育作者简介:李春阳(1993.2-),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2在西方教育哲学史上,柏拉图对诗教的看法引起了诸多学者热烈的讨论。

他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诗哲之争,他认为要将诗人驱逐出城邦才能建立好国家。

虽然在他早年期间也写过悲剧和诗歌,但在《理想国》中其对诗教一直持批判态度。

为了更好地了解他的诗教思想,本文把《理想国》第二、三卷的批判称为“早期批判”,把第十卷的批判称为“后期批判”。

在早期批判中,柏拉图强调的教育不仅是学问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品格的培养。

所以保卫者在品格的培养过程中应学习诗歌与艺术。

诗歌及其他艺术被视作是教育的工具,因而具有正面价值。

在后期批判中,柏拉图只强调诗歌及艺术的危险性,而不是从它们那里取得善。

诗歌及艺术的正面价值只略有所提及。

诗教是西方教育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了诗歌与哲学孰优孰劣以及城邦教育等相关问题,因此,研究《理想国》中诗教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早期批判柏拉图的哲学主要围绕如何构建理想国家而展开的,并通过与学生进行问答的方式,摸索出建立理想国家的恰当方法。

《理想国》第二卷中,开始讨论理想国家建设这一问题的。

文中提到了对护卫者提供培养和教育的模式,即“针对身体的体育,针对心灵的音乐。

”[1]即一是身体教育,二是心灵教育,护卫者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才是一名合格的护卫者。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一、工匠的模仿与画家-诗人的模仿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首先提出了工匠的模仿和画家-诗人的模仿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模仿。

他以床为例,指出神制作的床是真实的床的理念,工匠制作的床是对床的理念的模仿,而画家所画的床则是对工匠制作的床的模仿。

在柏拉图的存在论秩序中,理念是真实的、永恒的,而实物和影像则是对理念的模仿,因此处于较低的层次。

画家的模仿处于存在论等级中的最低层次,因此柏拉图批评画家的模仿是对真实的歪曲和欺骗。

工匠的模仿与画家的模仿的区别在于,工匠的模仿是基于对床的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工匠通过观看床的理念并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床,因此工匠制作的床看起来并不像理念,也不像诗或画那样伪装成理念。

工匠的模仿不具有像绘画那样的欺骗性,也不会对灵魂产生腐蚀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诗人和画家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在制作像实在的阴影。

但在存在论的等级中,诗人和画家都是模仿者,因为他们所制作的并不是真实的床,而是对真实的床的模仿。

而且柏拉图在描述工匠的制作时并未使用“模仿”一词,而是称之为“观看”和“制作”,工匠观看床的理念进而制造了床。

因此,可以说工匠的模仿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而画家的模仿是一种“模仿性的模仿”。

在进一步讨论工匠的模仿和画家-诗人的模仿之前,需要指出的是,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实际上批评了所有的模仿。

他认为,模仿是对真实的歪曲和欺骗,因此模仿性的艺术是有害的,会腐蚀人们的灵魂。

然而,柏拉图并不是完全反对模仿,而是认为模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理解和认识真实。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哲学的模仿”,即通过对理念的沉思和理解来达到对真实的认识。

这种模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模仿,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对表象的依赖,达到对真实的认识。

二、哲学家的模仿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并未明确提出哲学家的模仿,但哲学家的模仿贯穿于全书之中,特别体现在苏格拉底在论证中常用的各类比喻。

那么,哲学家为何而模仿?他的模仿在第十卷提出的模仿谱系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和工匠、画家-诗人的模仿有什么区别?哲学家模仿的对象是善的样式和理念,“他的注意力永远放在永恒不变的事物上,他看到这种事物相互间既不伤害也不被伤害,按照理性的要求有秩序地活动着,因而竭力摹仿他们,并尽可能使自己像他们”(500c)。

柏拉图理念

柏拉图理念

界的真实的和绝对的美。因此可以理解为理念的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则是第二性的,
而艺术世界则屈居第三性。现实是艺术的直接根源,而“理念”是艺术最终根源。但是柏拉
图的“模仿说”是不完备的,他只是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 实世界的简单模拟,从而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认为模仿只是对现
亚里士多德模仿
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真实性的“模仿说” 。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 并未全盘接受老师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在继承和发展柏拉图
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较客观地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化的
“模仿说” 体系。 亚里士多德把文艺模仿的对象建立在了现实的基础上,
肯定了现实世界的
真实性, 因而也就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艺术是对现实世界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模仿,具有
“模仿说”一直是欧洲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概念。
文艺复兴 是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与美学的“再生” 。意大利画家、建筑家瓦萨利在《优秀建筑
家画家雕刻家传》中指出 , 那个时代艺术的目的在模仿自然 , 表现人的个性 , 发扬人的思想
感情 , 从而再一次高举起古希腊“模仿说”的大旗 , 也体现了萌芽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因素。
四是爱情的迷狂。第三种
迷狂, 是有诗神凭附而来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
感发它, 引它到兴高采烈神色
飞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 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为后世的教训。若是没有这种
诗神的迷狂, 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 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尽管他自己妄想
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 他的神志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黯淡无光了。 ”在这里,
术品本身产生了一种认知感, 从而得到了心里的满足和愉快,因此产生快感。

《理想国》第十卷

《理想国》第十卷

《理想国》第十卷第十卷主要议题——对诗歌等模仿艺术的批判;灵魂不朽说苏:我们建立的国家应拒绝任何模仿,这种艺术对于不知其详的人的心灵,具有腐蚀性。

虽然我们从小对荷马怀有敬爱之心,他被看做所有美的悲剧诗人的祖师爷。

我们还用惯常程序开始讨论。

凡是能用同一名称称呼多种事物的,我们总假定它们只有一个理念或形式。

例如有许多的床或桌子,这些家具的理念只有两个:一个是床的理念,一个是桌子的理念。

格:是的。

苏:工匠注视这些理念或形式分别造出具体的桌子和床,至于理念本身则任何工匠都造不出来。

然而画家在某种意义上“制作”一张床,我们假设有三种床,一种是床的理念,由神创造,一种是木匠造的床,一种是画家画的床。

床的理念是神的创造,木匠也可以叫床的制造者。

画家则是床的模仿者。

作品的制作与其理念隔着两层,画家被称为模仿者。

同样就可以理解,悲剧诗人同样是模仿者,他和王者隔着两层。

格:看来是这样。

苏:画家在作画时,从不同角度看事物,是在模仿事物看上去的样子,因此是对影像的模仿。

模仿术和真实距离是很远的。

虽然画家对木匠或其他工匠的技术一窍不通,不过优秀画家只要把画儿陈列得与观众有一定距离,还是能骗过小孩和笨人。

下面我们必须考察悲剧诗人及其领袖荷马。

有人说,诗人知道一切技艺、与善恶有关的人事、神事,因为一个优秀诗人想正确描述事物就必须具备知识,然后去创造。

对此我们需要想想,他们的作品跟真实隔着两层,是他们不必有知识也制造得出来呢,还是有真知呢,格:我们一定要考察一下。

苏:如果一个人既会造东西,又会模仿这东西,他真会热心献身于制造影像的模仿工作,以此作为最高生活目标吗,我认为如果他对模仿的事物有真知的话,一定宁可献身于真东西而不献身于模仿。

热心于制造出色的真的制品留下来作为身后纪念。

有哪个诗人帮助过病人恢复健康,传授艺术给学生,指挥战争,治理城邦、教育人民。

如果荷马真能教育人提高人的品德,他确有真知而不是只有模仿术的话,就会有许多青年跟他学习。

柏拉图和三张床 艺术概论ppt课件

柏拉图和三张床 艺术概论ppt课件
6
7

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例如 雕塑或者绘画,它的美来源于两 个地方,一个是外在的美,形象 美,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对现实 的摹仿,另一种美来源于它的内 在,即创作者想通过这件作品传 达的思想,或者意境。所谓的意 境和思想都是抽象的概念,所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每个人对同一件作品的认 识有着不同的想法,甚至有别于 创作者的原意,这种不相同的想 法,来源于人们本身的思维差异。
1
柏拉图( 约前427年-前347 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 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 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 腊三大哲学家。
有其创造或发展的 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 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 爱情、经济学图表等。 柏拉图也记录了苏格拉 底的一些话,为苏格拉 底的名言,警示后人。
8
9
2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 中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张 床。第一张是“理式”的床, 这张床是人类未有之前就已 经存在的。柏拉图称之为 “床的真实性”,这是关于 床的最高真理。
3
第二张床是木匠按照“理式的床” 做出来的现实的床。这张床是对理 式的摹仿,和真的实体的床已经隔 着两层(柏拉图连同理式的床也算 一层)。
5
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 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而理式 世界却不依存于其他两种较低级的世界。 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不过是把现实世界的 东西照搬了下来,所以这些艺术作品所 具备的“美”,只是在照搬理式世界的 美罢了,是真正的美的影子的影子。所 谓的“理式”意思是不依存于人的意识 而存在的,那么理式的美也是抽象的, 它被称作是“凝神观照”,“这时他凭 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 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 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果说这样凭空 产生在人心中抽象的美是第三张床艺术 的美的来源,是不正确的,美的感受必 须有依照的对象,但,美的感受的确是 抽象的,并可以无限扩大,“孕育无量 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

著名的“床的例子”和“理式”

著名的“床的例子”和“理式”

著名的“床的例子”和“理式”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提出了三张床的理论,即世界上存在着三张床。

这三张床提的是具体世界,理念世界和灵魂世界。

一张是“理式”的床,这张床是人类未有之前就已经存在的。

柏拉图称之为“床的真实性”,这是关于床的最高真理,是最一般的床,是理念的床。

另一张床是木匠按照“理式的床”做出来的现实的床,是可以被人所看见和触摸的床。

这张床是对理式的摹仿。

还有一张床是画家摹仿木匠的床创造的艺术的具体世界床。

这是一种摹仿的摹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理想国》里“画家画床”的故事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里借助床喻所描述的摹仿论,通常被视为否定性的艺术理论,因此在理解和诠释上容易将其简化为“理式的影子论”,进而会忽视其中潜在的丰富内涵。

即便如此,从来还没有人否定柏氏摹仿论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譬如,英国美学史家鲍桑葵就将其视为西方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那么,这块“重要基石”的成因何在呢?或者说,柏氏摹仿论的理论意义何在呢?本文将参照相关的语境、理论背景与艺术实践,从形而上学的艺术观和艺术形象创作论等角度对此问题予以审视和分析。

一源于床喻(Κιηλε)的摹仿论
在《理想国》第二、三卷里,柏拉图从宗教和道德角度出发,为诗歌设定了种种规约。

这些规约基于神为善因与道德理想主义原则,要求诗人或音乐家可以采用颂诗的方式,摹仿或再现诸神的美德与英雄的行为,好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年轻卫士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借以鼓励他们“闻贤思齐”,习仿诸神与英雄的各种善举,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以便成为优秀的战士与公民。

然而,在第十卷里,柏拉图改变了往前的态度,专就诗歌等艺术的摹仿问题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与探讨,而且以著名的床喻对此作了诗化的描述。

这里不妨先看看这段经过压缩了的对话:在凡是我们能用同一名称来表示多数事物的场合,我们总是假定它们只有一个理式(εηδνο)。

统摄许多家具的
理式只有两个:床(θιηλαη)的理式与桌子(ηξαπεδαη)的理式。

制造床或桌子的工匠,注视着各自的理式,分别制造出我们使用的床和桌子。

制造其他事物也是如此。

但理式本身则不是任何工匠所能制造出来的。

但有一种万能的匠人,他能制作出各行各业的匠人所造的一切东西(νοπαληαπνηεη)。

他不仅能制作一切用具,而且还能制作一切植物、动物,以及他自身。

此外他还能制造天、地、诸神、天体和冥间的一切。

其实,你自己也能在“某种意义上”制作出所有这些东西。

假如你拿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话,你就能很快地做到这一点。

然而,这种制作不是真实的制作,而是影象的制作(θαηλνκελα, νπκεληνηνληαγεηνπηεαιεζεηα)。

如同画家“在某种意义上”制作一张床一样,那只是床的影象而已。

要知道,如果一个匠人不能制造事物的本质,那他也就不能制造真实体,而只能制造一种近似(但并非)真实体的东西。

假定有三种床,一种是自然的床(θιηλαηεληεθπζεη),我认为那是神造的(ζενλεξγαζαζζαη)。

一种是木匠造的床(κηαδεγεελνηεθλωλ),再一种是画家画的床(κηαδεελνδωγξαθνο)。

画家,木匠(θιηλνπνηνο)与神分别是三种床的制造者。

神制造了一个本质的床,真正的床。

神从未造过两个以上这样的床,以后也不会再造新的了,因此是床的“自然制造者”(θπηνπξγνλ)。

自然的床以及所有其他自然的事物都是神的创造。

木匠是某一特定床的制造者。

而画床的画家绝非制造者,他只是摹仿神与木匠的作品。

因此,我们把与自
然隔着两层的作品的制作者称为摹仿者(ηξηηνπαξαγελλεκαηνοαπνηεοθπζεωοκηκεηελθαιεηο)。

悲剧诗人既然是摹仿者,那他就像所有其他摹仿者一样,自然而然地与国王或真实相隔两层(ηξαγωδνπνηνοεηπεξκηκεηεοεζηη, ηξηηνοηηοαπνβαζηιεωοηεοαιεζεηαοπεθπθωο)。

画家摹仿的是工匠的作品。

画家在画每一事物时,是在摹仿事物实在的本身还是其看上去的样子呢?是在摹仿影象还是真实呢?显然是在摹仿影象。

摹仿术和真实体之间的差距很大。

摹仿术之所以无所不能,正因为它只要把握了事物的一小部分(而且还使表象的一小部分)就能制造任何事物。

譬如说,一个画家能给我们画出鞋匠、木匠或别的什么工匠。

虽然他自己对这些技术都一窍不通。

但是,如果他是一个优秀画家的话,他就可以画出一个木匠的肖像,只要将其摆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去看,就能骗过小孩和一些愚笨的观众,会使他们信以为真。

因此,我们务必牢记:当有人告诉我们说,他遇到过一位精通一切技艺、懂得一切事物的人,其精通的程度还要超过任何行家里手的人,那我们就必须告诫他:“你是一个傻瓜,显然是上了魔术师或摹仿者的当。

你以为那人全知全能(παζζνθνο),是因为你分不清什么是知识、无知与摹仿这三件事(κενηνοηεηλαηεπηζηεκελθαηαλεπηζηεκνζπλελθαηκηκεζηλεμεηαζαη)。

” [i][1]
这段话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从形而上学的原则出发来阐发摹仿
论的。

反过来说,形而上学的原则正是通过摹仿论得以明确表述的。

鲍桑葵在论及希腊美学思想时指出,“希腊人关于美的性质和价值的学说的基础,是由三条相互关联的原则构成的,其中只有一条可以称得起是‘美学理论’。

”[ii][2] 那就是审美原则,另外两条分别称之为道德主义原则与形而上学原则。

柏拉图的上述摹仿论,主要是针对再现艺术而发的,古希腊语中的κηκεζηο(摹仿)一词,本身就包含着“再现”(representation)、“再造”(remaking)与“复制”(reproducting)等义。

因此,似乎可以顺势推导出这一结论:摹仿艺术的性质与价值的学说基础,是由三条彼此关联的原则构成的。

不过,这种学说无论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还是在价值论领域里,不仅与形而上学、道德主义和审美等三条原则相关,而且与当时希腊流行的实在论、理念论、人本论和批驳法等四种思潮有涉,[iii][3] 尤其是与柏拉图本人情有独钟的二元学说和道德理想密切相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