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常见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花常见病害及防治
一、褐斑病菊花褐斑病又称菊花黑斑病、斑枯病等,是菊花上的一种常见重要病害。初起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为椭圆或不规则形病斑。深褐色至黑色,病健交界明显。后期病斑中心变为灰色,并产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连接成大斑,叶片变黑枯死,大部分病叶不脱落,悬挂在茎秆上,只有顶部几张叶片脱落。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类菊壳针孢菌(Septoria chrysanthemell Sacc.) 和钝头壳针孢菌(S.obesa Syd.)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器于降雨后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发病时间从育苗到成株均可发生,病菌萌发的最宜温度为24-28 C,北京地区8-9月高温多雨天气发病严重。病害从下部叶片开始,顺序向上枯死。一般早菊品种感病严重。
综合防治
(1) 加强管理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合理密植,清沟排水,避免连茬。
(2) 选种抗病品种要选择适于当地种植的优良和抗病品种,如秋色、玉桃、湖上月、紫桂和春舞等等。
二、黑斑病菊花黑斑病又名褐斑病、斑枯病。该病在菊花栽培地区都有发生,除危害菊花外,还可侵害野菊、甘菊、除虫菊等多种菊科植物。植株受害后,轻者叶片枯焦、脱落,严重者全株枯死。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及观赏。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面上产生褐色小点,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到黑褐色。病部与健部界限明显。发病后期,病斑上出现不太明显的细小黑点,为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形成大斑块。最后,叶片变黑枯死,悬挂于茎干上。感病植株叶片自下部开始,顺次向上枯死。
病原:病原为壳针孢属的真菌(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Sacc.) ,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当气温适宜时,病原菌分生孢子器成熟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危害。病原菌发育最适温度为
22-27 C,侵染植株后大约15-30天开始发病。该病在植株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生。高温多雨季节或植株种植过密,病情发展迅速。不同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也有一定差异。感病的品种有紫蝴蝶、新大白、火舞、紫露凝霜、蟹爪黄、香白梨、西施醉舞和归田乐等。抗病力较强的品种有湖上月、迎春舞、秋色、玉桃、紫雁飞霜、紫桂等。
防治:
(1) 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消灭侵染源。种植后淘汰的植株要及时拔除销毁,以减少来年的侵染源。
(2) 加强栽培管理:选择排水良好、通风透光的地段种植菊花。避免连作。盆栽的土要每年更换。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的配比,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种植不要过密,使植物有充分的通风透光条件。
(3) 对抗病差、观赏价值较低的的品种,尽早淘汰。
(4) 药剂防治:发病前,喷施1:1:100 波尔多液以预防侵染。发病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或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 倍液,每隔7-10 天喷1 次,喷2-3 次。药剂交替使用效果好。
三、斑点病斑点病主要有黑斑病、褐斑病、轮斑病等,都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通常在高湿雨季的
7 月中旬出现,尤其是连日阴雨闷热、积水久湿、昼夜温差大时容易较大面积发病,其中发
病最多的是褐斑病。起初在茎基部的叶片上出现暗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增多,变成直径3〜
10 毫米的圆形黑斑,终致全叶干枯。病原体在土壤中长期潜伏,随雨水或喷灌溅落到叶片上,叶片水湿连续 5 小时,随即发病向上蔓延。
防治方法
(1) 加强栽培管理。植株营养生殖其间施用氮、磷、钾复合肥,防止植株徒长,加强通风、透光,盆与盆之间不要放得过密,浇水时尽量避免淋湿下部脚叶。
(2) 菊花栽培场所、生长期间或冬春季节及时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源。
(3) 药剂防治。8〜10 月份,每隔10 天左右喷一次65%代森锌600 倍液保护叶片。病害发生后,选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000 倍液,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 倍,每隔7〜10 天喷一次、连续三四次,效果较好。
四、枯萎病症状特征:叶片由下而上枯萎变黄。初发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变浅
褐色,横切茎部维管束变褐色,此时,可向上向下的维束来扩展,导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湿度大时,产生白霉。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防治方法
(1) 用无病的母株取插条扦插,并采用消毒的栽培基质。合理浇水,避免菊田过湿或雨后积水,适当增施速效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2) 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 硫磺悬浮剂800 倍液、10%治萎灵水剂300 倍液、12.5 %增效多菌灵300 倍液。
五、立枯病
症状特征:又称菊花茎腐病,主要为害菊花幼苗和插条。染病的茎部和根颈处变褐缢缩,后腐烂。严重时韧皮部受到破坏,根部呈黑褐色腐烂,叶黄化、植株枯死。近地面叶片染病时,呈水渍状,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病部可见褐色菌丝或附着小菌核,造成苗或成株的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 栽培之前,应进行土壤处理。用40%拌种双粉剂或40%拌种灵与福美双,按1:1 的比例配成药土,每平方米施8 克处理苗床土或菊田土壤。
(2) 控制高温高湿条件出现,经常通风,提高地温,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
(3) 发病初期,喷施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 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 倍液、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15%恶毒灵水剂450 倍液、95%绿亨1号3000 倍液。7〜10 天 1 次,防治 1 〜 2 次。
六、白绢病
病菌以菌核或菌索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或菌索产生菌丝由植株的茎基部或根部直接侵入,病株产生的绢丝状菌丝延伸接触邻近植株或菌核借水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传播蔓延。连作或土质粘重及地势低洼或高温多湿的年份或季节易发病,酸性土壤及施用氨态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重病地避免连作。
(2) 及时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病穴及其邻近植株淋灌5%井冈霉素水剂1000 一1600倍液或50 %田安水剂500 —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90 %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株(穴)淋灌0.4 —0.5L。隔10 —15天1次。
(3) 用培养好的哈茨木霉0. 4 —0. 45kg加50kg细土,混匀后撒覆在病株基部,能有
效地控制该病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