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剖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都城》课件

《中国古代都城》课件
夏商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统治阶级的 出现,夏商时期开始出现了真正 意义上的城市,并形成了以王都 为中心的都城体系。
早期都城的发展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都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出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城市功 能分区明确的都城规划,如周朝的都 城镐京。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战争的频繁和经济的发展,各国 开始重视都城的防御和经济发展,形 成了以城墙为主体、城内分区规划的 都城格局。
封建社会的都城发展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都城建设达到了巅峰,如秦朝的咸阳和汉朝的长 安,都城规模庞大、规划严整,成为封建社会都城的代表。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都城建设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如唐朝的长安和洛 阳、宋朝的开封和杭州,都城规划注重文化、商业和市民生 活的发展。
02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与布局
古代都城的选址原则
制造业
都城周边的手工业和制造业发达,为都城提供了丰富的物质 产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
都城的文化中心地位
教育资源
都城聚集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学府,如国子监、太学等,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文化艺术
都城是文化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如书法、绘画、音乐等,代表了当时的文化艺术水平。
学术研究
都城汇聚了众多学者和文人墨客,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如经史子集的编纂和整理。
宫殿建筑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 度和政治体制,是研究中国古代 政治、文化的重要依据。
宫殿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屋顶 覆盖琉璃瓦,装饰精美,气势恢 宏。
宫殿建筑群布局严谨,中轴线对 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 。
皇家园林
01
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都城中的另一大特色,是 皇帝休闲娱乐的场所。

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ppt课件
城市布局:从东晋到秦,基本上相袭沿 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周围八里;官 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街向南延伸;居民 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 区,大臣贵族的第宅多分布在青溪以东, 潮沟以北。东府城常供宰相居住,西州 城是扬州刺史衙署,濒临长江的石头城 则是包围建康的重要堡垒,每遇战事, 双方必首先争夺此城。
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
摘要:本章节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主要讲的是古代城 市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根据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城市的形态也 在不断地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接着第二部分内容讲了这四 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都城建设布局形态。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后 期及夏商周,主要特点是城市布局散漫无序,是城市初生期。后 面三个阶段主要跟里坊制度有关,代表的城市建设主要就是历代 都城的建设。城市的发展当然也有因地理环境决定的,一些地方 城市的建设就是代表,比如一些平原,山丘或是南方水网城市, 因地制宜;还有的因为地理位置险要,成为了军事重地,发展成 了卫城。地方城市的建设就是本章节的第三部分内容。
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汉长安
唐长安
西安附近汉唐遗址图
因汉长安屡遇战 争严重破坏,隋 文帝在夺得北周 政权后,在旧城 东南龙首山南面 选了块地建新都。
隋大兴城市唐长 安发展的基础。
西市
皇城
东市
城市总体布局;
隋唐长安是在曹魏邺城之后,第 一个平地而起的新城,是我国严 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宫城在城市的中部偏北,主要宫 殿坐北朝南。宫城南面是皇城, 有文武官府、宗庙、社稷坛等, 还有为宫廷服务的官营手工作坊, 还驻有军队。
宋东京既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 为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 城。因此规模很小,城周围仅5里,为 唐长安宫城的1/10;罗城面积也仅为长 安城的1/2。 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 过,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 罗城内沿河有仓库区,都城内沿河有客 店区,供南方官员、商贾住宿。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第14页/共41页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城的规划制度。 • 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厘定。 •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营建的聚集封闭型城邑。城的布 局严谨,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第15页/共41页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礼制营建制度。
• 以二为公差的等级差数,来表达三级城邑的营建 差的。“九”为数之极,故王城用“九”,以示 尊尊。诸侯城降一等用“七”,采邑又降一等用 “五”。
廓 宫殿区

• 充分发挥河道在城市规 划中的作用,不仅用以 加固城防,提供水源和 航运之便,还利用河道 作为分区规划标志。
• 改变当时一般以外廓为 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 方法,将建设和军事需 求结合起来。
第35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城市择址、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模、 城市形制、居住分区问题、里制问题、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 城市分布密度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 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 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 地方百里”(《管子·乘马篇》) “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 家一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由去山泽可矣。” 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土地肥沃城市分 布密度大,反之则城市分布密度小。
第21页/共41页
第22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
社会结构 改变
西周城市等级制度的破坏
城市防御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新的城市分区理念

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宫殿 ppt课件

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宫殿  ppt课件
ppt课件
16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西汉长安城:七星伴月
1. 规划结构松弛 2. 宫室不集中,面积很大, 市很不发达 3. 陵邑的设置 4. 八街,九陌
ppt课件
17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曹魏邺城——一定之规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市南宫北,统治 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继承了古 代城廓分工,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 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 确,宫民不参。
ppt课件
22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北宋东京城——繁华拥挤
1. 中国古代都城的转折点 2. 里坊制解体,街巷制形成 3. 三重城墙,四重水系 4. 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 题:改善交通系统、扩大城市用地,疏 通交通河道,注重防火和城市卫生及绿 化等。
ppt课件
23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元大都——横平竖直、中 轴对称、皇权至上
ppt课件
19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南朝建康
1. 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 规则的布局。
2. 御街砥直,南望牛首山为天 然的阙,其他道路曲折迂回
3. 市多而分散
ppt课件
20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规模 宏大,里坊中正
1. 中国古代最严谨、规模最大的 城市
2. 平面布局方正规则,功能分区 明确
高度重视城防。
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
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 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 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 响,如市建设实例
北魏洛阳——城郭严谨
1. 宫城位于京城偏北,京城居于 外郭的中轴线上。
2. 外郭、京城、宫城三重城墙 3. 里坊制 4. 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使用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廓 宫殿区

• 分为东西部分,城(宫 城)在东,廓在西。西 城没有大型的建筑遗存, 应是作为强化城防的军 事目的而建,外廓充做 驻军而不是城市经济活 动中心,主要的政治及 经济活动都集中在东城。
• 东城以宫为中心分区规划, 利用高台建筑强化宫的中 轴线主导作用。
第34页/共41页
– 燕下都遗址
• 燕国后期政治、经济、军事 和文化的中心
第37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规划体制问题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管 子·小匡篇》) 设置“工商之乡六”一举,表明当时民营工商业有了发展, 从业人员亦多,故设置六乡管理。
• 居住分区规划问题 “凡仕者近公(国都宫廷区),不仕与耕者近门(不仕与耕
者当出入田野,故近于外门),工商近市” (《管子·大 匡篇》) 居住分区规划按照职业组织聚居,各就从事的职业之便,划 地分区而居。
第38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随地形和城市总体
布局按照交通需要来规划。
廓 宫殿区

• 充分发挥河道在城市规 划中的作用,不仅用以 加固城防,提供水源和 航运之便,还利用河道 作为分区规划标志。
• 改变当时一般以外廓为 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 方法,将建设和军事需 求结合起来。
第35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城市择址、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模、 城市形制、居住分区问题、里制问题、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 城市分布密度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 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 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 地方百里”(《管子·乘马篇》) “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 家一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由去山泽可矣。” 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土地肥沃城市分 布密度大,反之则城市分布密度小。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宫殿 ppt课件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宫殿  ppt课件

PPT课件
13
A.城墙道路。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周边有8米宽的壕沟,每面各 有3座城门。通向城门有8条主干道,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街 道都是土路,这些街道都分成3股道(图2-7),中间是皇帝专用的御 道,街道两旁植槐、松、柏等树木。
图2-7 长安城墙
PPT课件
14
B.宫城。长安城主要被5座宫城占据,每座宫城由城墙环绕成组的殿宇而 组成,主要宫殿未央宫位于西南,正门向北,形成一条轴线。东为长 乐宫,这两座宫殿均位于长安城中地势最高之处,向北地势渐低,布 置着桂宫、北宫、明光宫。
另一种为较为自由的不规则布局,多为地形复杂或由旧城改建的城市, 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故城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PPT课件
1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1.西汉长安城
汉长安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南岸,由原来秦咸阳的离宫——兴乐宫 逐步增扩而来的。长安城平面很不规则 。
PPT课件
8
G.三国至南北朝
城市建设处于停滞状态,但此时的曹魏邺城,开创了都城规划严 整布局的先例,采用了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在整个城市 的布局中,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采用中轴线对称 的布局。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曹魏邺城
PPT课件
9
H.隋
PPT课件
15
2.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城市建设具体负责人为高颖和宇文恺,新城定名为大兴城,由陆续 建造完工的宫城、皇城、罗城组成。
燕下都平面图
PPT课件
7
E.秦
秦咸阳南部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市由若干的“肆”组成,其管理机构为“市亭”(也称“旗亭”) 铸铁、冶铜的作坊和陶窑等遗址在城城北宫殿区附近 城南市居民区,秦自商鞅后对居民采用了什伍之制,并设“里监门” 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因此其闾里应是经过了统一规整的。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ppt课件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ppt课件
宫殿建筑是王权的象征,是各个朝代都城的核心建筑, 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级别最高、最豪华、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 类型。
24
❖ (一)宫殿建筑的主题 “唯我独尊”、“君尊臣卑”是传统宫殿
的主题。
25
26
❖ (二)宫殿建筑的局部特征 1、象天设都
是指模仿天象安排宫殿建筑的布局。中国 传统的宇宙观认为,天地居住的地方称为紫 薇宫,位于天宫的正中。帝星位于北极之处, 居中座镇。满天星斗环绕帝星,如臣奉君。 在帝星左右,又象征文武潘卫的12星辰组成 的两组星阵。自帝星之后,又象征帝后嫔妃 的诸星簇拥。
27
❖ 2、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体现君权授命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
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 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两侧建 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 的至高无上,中轴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 殿的尊严华贵。
28
❖ 3、左祖右社
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 祀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也很成为太庙。
4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 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 夫· · · · · ·”《考工记·匠人篇》
“轨”,指两个车轮的距离; 王宫居中,祖庙其左,其右社 稷坛。前朝后寝,市场在宫城 后面,一夫即当时的一百亩。 左图是《永乐大典》根据《考 工记·匠人篇》重新绘制的《周 王城图》。
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 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 尊,所以左再上,右在下。
29
❖ 4、前朝后寝 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
大典之处,一般位于南边。
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 的地方,一般位于北面。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PPT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PPT课件
•现代北京城是以明清北京城为中心扩建而成的,
同时沿袭了明清北京城的风格。
北京轴线
城墙的变迁
•明 初 为 第 一 阶 段 , 迁 建 的 主 要 对 象 为 南北城墙,迁建中首先针对大都北部的 空旷地将北城墙南移五里,然后将南城 墙作相应的调整,向南移动一里半。经 过这一阶段迁建以后的北京城被称为内 城。
❖ 要点 A、秦长城:东起辽东, 西至临洮。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 B、秦长城为土筑,而明长城东部重要地
段,多用条石和层砖砌成。
自然科学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建筑 科技
北京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末)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
《本草纲目》插图
北京、南京、洛阳、西安、开封、杭州
该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 位并有所发展(北京)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 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 建筑显著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 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 水平
资料影片观摩
❖ 明清故宫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书 董其昌(明)

徐渭(明末) 扬州八怪(清)
作品欣赏
董其昌
作品欣赏
徐渭创泼墨花卉,即把水墨 倾倒在画面上,再用笔勾画, 代表作有《墨葡萄》。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城市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
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在中国历
史上沿用了1500多年的这种城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 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一些城市的街区虽然仍有沿用“里”、“坊”旧称
的现象,但其实质已和前一时期有了根本区别。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战国《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方形,每面长9里,各开3座城门,城内有9条纵 街,9条横街,纵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宫 左右分布宗庙、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和 朝的面积各为“一夫”,即100亩。
都城——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 封、北京、南京、汴梁
省城——(元朝以后),例:成都、武昌 、兰州、杭州、济南、沈阳
第二章 城市
(2)工商业中心——沿运河的城市 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
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 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 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 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 处的汉口等。
第二章 城市
(3)手工业中心城市 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
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 商品的运输: 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 ――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 贡
第二章 城市
(4)军事防卫城市——
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 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 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 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 卫、镇海卫。
第二章 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三、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
1、秦咸阳
4
.
2、汉长安
5
.
城市情况:
①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 筑,形状不规则,北侧城
墙 由东向西倾斜,主要 是顺应河流走势; ②后 又在城外西侧建造建章宫,
城内修筑桂宫、明光 宫; 以后年代在城南修建了大
量的辟雍等礼制建筑。 ③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
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
商业:纸币、商税、定期的集市、突破之前的市 的限制、行会组织增加 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立,即以后省制的 先声、定都北京,
市我国首都选择在地理位置上的以大变化。
16
.
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城 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犹在延续
2)兴起了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 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 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 5)核心城市(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
宫城由多宫制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 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 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
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 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 之从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
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 的布置格局
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市佛寺建筑大量
相交; 通往城门的道路 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
专用弛道。 ④ 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 很大,分散开布置; ⑤ 在南北干道的东、西 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⑥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 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
段不 集中,多分布于城 内各宫殿之间; ⑦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雍门 直城门 章城门
6
横门 厨城门

桂宫
有一定影响。
9
.
二、城市发展特点
发展和分布重心南升北降,重心南移,由 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 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明显增多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
10
.
三、城市建设的特点
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 称布局的空间形态
7
.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城市
8
.
一. 社会背景:
黄巾起义(公元220年)结束了汉的统一,整个中 原大地进入了割据、分裂的局面,直到南北朝结 束(公元589年)。从三国至南北朝的近400年间 内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商业萧条,当时由于 战争、分裂和地方割据,农民失去土地,粮食减 产,当时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由于中原的 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纷南迁, 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发展
发展 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21
.
8)城市建设特点
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 有所发展
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 馆建筑明显增多
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 更加坚固与完善
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22
.

洛城门
明光宫
北宫门
武 库 未央宫
长乐宫
西安门
安门
.
宣平门 清明门
霸城门
3、东汉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 25—220 年汉朝首都改在洛 阳。 •城市呈长方形,南北九里七 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共 有 十二门,四面各三门; • 城内有南宫,在城中偏东, 北宫在城东北处; •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 •城内除宫殿和闾里外还几处 皇家园囿; •庙在城南,官署在南宫附近。
18
.
3、北宋开封
19
.
第五节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
20
.
1、经济和城市发展背景
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 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4)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
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形成
17
.
7)城市建设特点
都城建设方面,主体部分继续保持南北朝以来以宫城为中心 的传统礼制和“前朝后寝”格局,城市坊市制和城厢制发生 了重大变革
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娱乐活动增多
城镇形状和道路系统不甚规整,大多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 征,逐渐改变了隋唐时期城市方正严谨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1
.
一、城市发展背景
政治上:统一 经济上:汉代重视农业、屡劝农桑,
兴修水利,奖励增殖人口········
2
.
二、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
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 到大量发展;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
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 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 5)城市建设方面。
3、实例
1)明代南京
23
军事区
皇城区 居民和 商业区
.
2)明清北京城
24
.
11
增加
.
四、重要城市
1、曹魏邺城
12
.
2、六朝都城建康
官 署
居住区
贵族居 住区
13
.
3、北魏洛阳பைடு நூலகம்
14
.
4、隋唐长安
大 明 宫
太极宫




西市
兴庆宫 东市
15
.
第四节 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
1、城市发展背景
农业:耕地面积扩大、水利事业 大发展 、推广优良稻种和 扩大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
手工业:采矿、冶炼、制瓷、纺织、造纸、印刷、造船业 等,并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