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依恋元素和强度分析--基于青年游客的质性研究
旅游者服务感知、地方依恋与忠诚度——以厦门为例
旅游者服务感知、地方依恋与忠诚度——以厦门为例引言:旅游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一个目的地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游客对于旅游地的服务感知、地方依恋与忠诚度是评估旅游地发展潜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以中国厦门为例,探讨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的服务感知如何影响他们对厦门地方的依恋程度和忠诚度。
通过深入了解旅游者对厦门的感知、依恋和忠诚度,可以为厦门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厦门旅游业概况厦门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厦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厦门市政府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提高了旅游设施的硬件水平和服务质量。
近年来,厦门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旅游者服务感知对地方依恋的影响1. 服务感知对旅游体验的影响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对于服务的感知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旅游地的整体满意度。
研究表明,游客对于提供优质服务的旅游目的地更易产生更强的依恋感。
厦门在提供旅游服务方面一直致力于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从而提高游客对厦门的满意度。
2. 服务感知对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服务感知对于地方依恋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游客对于服务本身的评价上,还体现在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建立上。
优质的服务感知可以塑造出一个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而增强游客对于目的地的依恋感。
厦门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通过提供贴心的服务,不仅赢得了游客的好评,还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
三、地方依恋对忠诚度的影响1. 地方依恋对于重游意愿的影响地方依恋是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产生情感依赖的一种表现。
游客对于厦门的地方依恋程度越高,他们会越有意愿再次选择厦门作为旅游目的地。
良好的旅游体验和地方依恋会激发游客的重游意愿,这将对于厦门的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地方依恋对于推荐意愿的影响地方依恋对于游客的忠诚度也体现在他们愿意向周围的人推荐该旅游目的地。
旅游者地方依恋对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旅游者地方依恋对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张磊玲;方向阳;卡茜燕
【期刊名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2)6
【摘要】随着新兴旅游地的涌现,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旅游者的游后行为意向成为旅游目的地关注的焦点。
以苏州市东山镇为例,采用SEM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地方依恋、难忘的旅游体验、旅游信任与游后行为意向之间的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地方依恋对难忘的旅游体验、旅游信任和游后行为意向均有显著的直接影响;难忘的旅游体验、旅游信任在地方依恋与游后行为意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地方依恋通过难忘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信任间接作用于游后行为意向的链式中介效应成立。
因此,建议深入挖掘旅游地文化,创新旅游体验产品,增强游客对旅游地的信任,进而促使其产生积极的游后行为意向。
【总页数】9页(P68-75)
【作者】张磊玲;方向阳;卡茜燕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游客满意的影响因素和游后行为意向研究——以九华山韩国团体旅游者为例
2.旅游动机及其对游客满意和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以九华山韩国团体旅游
者为例3.旅游者原真性感知对旅游支持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4.旅游者恢复性环境感知与游后行为意向——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5.地方依恋对旅游者红色旅游忠诚度和红色文化资源负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青年人更易产生场所依恋的城市公园特征——以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187探究青年人更易产生场所依恋的城市公园特征——以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为例◎郭雨蕊摘要:城市公园是青年人接触自然、丰富生活的重要场地,起着传播文化、调节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通过实地勘察和问卷调研,运用李克特量表法研究青年人对城市公园的场所依恋的程度,并对易于使青年人产生场所依恋的城市公园特征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青年人对城市公园的依恋程度处于中上水平,对具有临水、地域文化特色的场所依恋性更高,并据此提出建造更好的亲水景观、功能丰富的植物景观等途径来提升青年人对城市公园的场所依恋水平。
关键词:青年人;城市公园;场所依恋一、引言近年来,城市公园建设逐步发展,城市绿化率逐渐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市公园数量已达到723740个,总面积达到3047108公顷,较1998年增长了308%[1],城市生活逐渐朝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城市公园作为亲近自然的最好选择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刘英锋等人的研究表明,城市绿地系统在引导人们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丽的景观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可以调节情绪,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激发灵感。
自然景观给人安全、回归的感受,有镇静安神作用,对焦虑情绪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2]中国国家统计局将青年定义为15—34岁的人群,根据2019年人口普查数据,青年人群占总人口27.3%[3],群体数量庞大。
近年来,青年人使用城市公园的频率逐渐升高,在城市公园中进行锻炼、休闲、娱乐等多样化的活动。
基于以上,本文旨在研究契合青年人心理的、同时能够激发青年人社会兴趣的城市公园特征,即能够让青年人产生场所依恋感的城市公园特征,这对城市公园建设有着指导性意义。
二、相关概念丹尼尔·威廉姆斯和约瑟夫·罗根巴克于1989年正式提出,场所依恋指的是人与场所之间基于感情、认知和实践的一种联系。
[4]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场所依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并且都认同场所依恋体现在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
旅游者地方依恋对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旅游者地方依恋对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引言:旅游销售商和目的地经理们一直致力于了解游客的游后行为意向,以制定更有效的旅游推广和定制游客体验的策略。
在众多的社会心理因素中,地方依恋作为一种情感连接,已经被证明对游客的游后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索旅游者地方依恋对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研究结论和应用建议。
一、地方依恋的概念与内容地方依恋是指个体对特定地理位置或目的地的情感依赖和情感联系。
地方依恋包含情感依恋和行为依恋两个方面。
情感依恋代表了个体对地方的喜爱、熟悉和归属感,而行为依恋则涉及到个体在地方融入、参与和支持的行动。
二、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地方依恋使游客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的地的文化和环境,从而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喜爱和满意度。
地方依恋还能帮助游客更好地享受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因为他们对目的地的情感依赖增加了对目的地文化、景点和活动的兴趣。
三、地方依恋对再游意愿的影响地方依恋对游客的再游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有较高地方依恋的游客更有可能再次选择该目的地作为旅游目的地,因为他们对目的地的情感连接增强了对目的地的忠诚和归属感。
此外,地方依恋还能激发游客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更愿意探访目的地的其他偏远地区或隐藏的景点。
四、地方依恋对推荐意愿的影响地方依恋也对游客的推荐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者对所处地方的喜爱和满意度会影响他们愿意向他人推荐该目的地的意愿。
具有较高地方依恋的游客往往更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对目的地的正面体验,从而提高整体的推荐率。
这对于目的地经理和旅游销售商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通过游客的口碑传播可以有效地扩大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更多的游客。
五、地方依恋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地方依恋对游客的忠诚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有较高地方依恋的游客更有可能成为目的地的忠实拥护者,在未来的旅行中更倾向于选择该目的地。
因为地方依恋增强了游客对目的地的归属感和情感依赖,从而形成长期的游客-目的地关系。
旅游者地方依恋研究
第1章绪论1.1 引言唐诗里有一首《旅次朔方》,是刘皂作的:“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1]。
”诗人在并州待了十年,特别想念家乡咸阳。
然而当他踏上归途,渡过桑乾河时,回头望并州,留恋之情油然而生。
生活中,人们都会有这种“却望他乡是故乡”的情怀。
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呆上一段时间,不自觉的就会对该地产生感情。
“某些地方与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2]”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客观现象。
这个“地方”的尺度可以是宏观、中观和微观。
“恋地”现象比比皆是:从地理微观的角度而言,城市中的有些居民往往只习惯去少数的几个公园或城市开放空间中开展游憩活动。
一些居民对城市内某些特定的建筑或场所的改造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从地理中观角度而言,人们经常会希望去一个地方两次或以上,比如丽江古城有很多重游游客,对于他们而言,已经不是丽江的物质形式在吸引他们,而是一种对这个地方的特别的感觉。
从地理宏观尺度来看,许多华侨抱有强烈的“落叶归根”的想法,希望年纪大了能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度过最后的时光[2]。
这种人与地之间的情感很奇妙,很特别,甚至有点莫可名状。
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于1974年首先观察到并提出“恋地情结”概念,即“地方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 [2]。
之后,Relph于1976年提出“地方感”的概念[2]。
再后来,学者们提出了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地方意象等概念,初步形成了“地方理论”。
地方理论立足于环境心理学、游憩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在旅游学、休闲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真切的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小处着眼,影响着居民的休闲游憩行为。
大处着眼,影响着人们旅游、度假的去向。
地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国外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大量成果,发展愈加迅速,日趋成熟。
反观国内研究,象很多其他领域一样,地方理论的研究近乎空白。
感知价值、地方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感知价值、地方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一、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责任行为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和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地,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自然生态价值,也是北京市民及国内外游客休闲观光的重要场所。
研究游客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环境责任行为,对于提升游客环保意识、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感知价值作为游客对旅游地的主观评价和认知,是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游客对旅游地的自然景观、文化氛围、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感知价值越高,越可能产生积极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地方依恋作为游客对旅游地情感联系和认同感的体现,也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游客对旅游地的地方依恋越强,越可能将自身视为旅游地的一部分,从而更加关注并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目前关于感知价值、地方依恋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显不足,尤其是在具体旅游地背景下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
本研究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探讨感知价值、地方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提升游客环保意识、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背景介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北京市内的一颗绿色明珠,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公园内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公园的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地方依恋视角下环境教育对游客旅游体验影响研究——以广东省肇庆市星湖湿地公园为例
地方依恋视角下环境教育对游客旅游体验影响研究摘要:游客的环境教育是推动地方依恋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游客对旅游景区的依恋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依托于地方依恋理论,以广东省肇庆市星湖湿地公园为研究个案,根据回收的169份样本数据从环境教育层面分析游客体验效果,构建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了地方依恋、环境教育、游客体验效果的关系。
结果表明,地方依恋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正相关、地方依恋与环境价值观正相关、地方依恋与环境教育正相关;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为正向调节地方依恋与游客游客行为的中介作用;环境价值观为正向调节地方依恋与游客游客行为的中介作用;环境教育为正向调节地方依恋与游客游客行为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肇庆市星湖湿地公园;地方依恋;环境教育;旅游体验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11-0041-04(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100)旅游是一项愉悦身心的活动,对促进游客身体、心理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加,对促进就业与消费以及助推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提升我国GDP 有着明显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中国旅游业未来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名胜古迹公园成为大众旅游爱好者的首选,如何依托于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是现阶段旅游行业面临着的巨大挑战。
地方依恋由麦克法伦提出的“恋地情节”逐渐演化而来,此后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建立个体与特定环境的联系。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故地重游产生的回忆均是地方依恋给予游客反馈出的归属感。
本文立足于地方依恋视角,探究广东省湿地公园游客的环境教育对游客体验产生的影响,旨在为改善环境教育对游客的正向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在已有环境责任行为、环境教育价值观、环境教育的相关文献中,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理论视角出发,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征地方依恋情感中游客的体验受到环境教育相关因素的影响。
旅游目的地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心理所有权与自我提升视角
旅游目的地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基
于心理所有权与自我提升视角
Alaaddin Colak;刘婷婷;卢宇洋
【期刊名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8)2
【摘要】选取国内知名景区的游客作为调研对象,探索旅游目的地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并得出以下结论:旅游目的地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游客与目的地的情感联系是其履行环境保护行为的前提。
心理所有权在旅游目的地依恋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上起到中介作用,以心理所有权为核心的游客情感因素是旅游目的地依恋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重要桥梁。
自我提升对旅游目的依恋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游客希望通过履行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来展现自我、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
为此,应发挥游客在景区环境保护上的核心作用;重视游客的情感价值,引导其进入环境保护者的角色,主动履行环保等社会责任。
【总页数】14页(P82-95)
【作者】Alaaddin Colak;刘婷婷;卢宇洋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财经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05
【相关文献】
1.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购后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来杭日韩游客视角的分析
2.旅游目的地依恋与游客环境保护行为影响关系研究
3.度假旅游情境中地方依恋对游客公民行为的影响——基于心理所有权视角
4.地方依恋、旅游者心理所有权与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研究
5.奥运遗产旅游情境下自豪感与敬畏感对游客遗产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地方依恋为中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游客地方依恋、满意度与重游意愿关系研究——求新求异动机的调节作用
满意度 与重 游意愿的 关 系,也调节地 方依 恋、满 意度与重游 意愿之 间的 关 系。
关 键 词 :地 方依 恋 ; 满 意度 ;重 游 意 愿 ;调 节 作 用 中 图 分 类 号 :F 5 9 0 .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对 于 旅 游 目的 地 ,较 高 的 重 游 意 愿 有 利 于 旅
理论与假设
( 一 ) 求 新 求 异 动 机 对 满 意 度 与 重 游 意 愿 的 调 节 作 用 求 新求异是 游 客 重 要 的 旅 游 动 机 ,它 在某 种
求异动 机 与重 游 意愿 之 间的关 系 ,发 现 求新 求 异
收 稿 日期 :2 0 1 5一 o 5 一O 8
作者 简介 :朱峰 ( 1 9 7 4一) ,女 ,山 东单县人 ,山 东大学 ( 威 海) 商学院副教授 ,理学博 士 ,研 究方 向:区域旅 游规 划、旅游 网络与信息化 、会展会议与事件 管理 。
总第 4 6 2期
朱
峰 :游客地 方依 恋、满意度 与重游意愿 关 系 究
:
:
程 度 上 可 以 很 好 地 解 释 游 客 的 旅 游 决 策 行 为 。求
吸引力也 将 逐 渐减 弱 ,追 求其 它新 奇 旅 游 地 的 心
理 逐 渐 增 强 ,此 时 重 游 该 地 的 意 愿 也 会 显 著 减 弱 。
认 为游 客 由于 受 到 了寻求 变 化 和某 些个 人 特 质 的
影 响 ,游 客 满 意 度 与 重 游 意 愿 之 间 并 不 是 简 单 的
一
图 1 本 研 究模 型
、
线 性 相 关 关 系 。B e l l o和 E t z e l 等 学 者 认 为 原 因在 于 已 经 游 览 过 的旅 游 目的 地 无 法 满 足 游 客 内 在 的 求 新 求 异 的 需 求 。 因 此 一 些 等 学 者 开 始 研 究 求 新
大学生地方依恋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大学生地方依恋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呈贡大学城为例孙秀春;付保红;陈艳;王振【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6(028)006【摘要】人对居住地的依恋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现象,大学生与大学城之间的依恋关系可以为衡量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合理与否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新视角.依据地方依恋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地方依恋维度模型,以呈贡大学城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SPSS计量分析,了解了大学生对大学城的地方依恋程度差异,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呈贡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在不同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地方认同程度最高,根植意愿最弱,大致处于地方认同感到依赖感过渡的阶段;功能依赖对其地方依恋的影响效应最低,并不能直接正面促进其根植性的形成;大学生由于个人背景不同,地方依恋程度有显著差异;居住时间、家乡地、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大学生地方依恋程度的显著因素.【总页数】8页(P52-59)【作者】孙秀春;付保红;陈艳;王振【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5.6【相关文献】1.云南省大学生运动动机的调查研究——以呈贡大学城五所高校为例 [J], 刘桂臣2.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参与公共体育课的认知情况查分析——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J], 李倩倩;李锡云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收视行为调查与分析--以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学生为例 [J],4.高铁建成后大学生交通出行方式影响研究——以昆明市呈贡大学城为例 [J], 林锦屏;韩雨婕;潘英凝5.大学生的地方依恋特征与形成机制——基于南京仙林大学城的调查 [J], 熊帼;张敏;姚磊;汪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游客对柳子庙景区场所依恋水平的提升策略研究
第33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1 2012年1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12游客对柳子庙景区“场所依恋”水平的提升策略研究沈 斌周双捷 周慧玲*(湖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00)摘 要:以湖南省永州市柳子庙这一典型的人文景区为例,在文献回顾、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场所依恋”的概念,对游客对柳子庙景区的场所“依恋水平”做定量分析后可知,游客对柳子庙景区的“场所依恋”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需进一步提升且提升空间较大,提出加强柳子庙景区功能性设施建设、优化景区旅游文化的软实力、加大柳子庙景区的宣传力度的可行性发展战略,从而提高游客对柳子庙景区的“场所依恋”水平。
关键词:游客;场所依恋;柳子庙景区;策略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1-0020-03人地之间产生某种依恋关系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最早被观察于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情怀,学者们在20世纪60年代后,一直不断地探索其规律,先后提出“敬地情结”、“恋地情结”、“场所感知”等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威廉姆斯和罗根布克(Williams & Roggenbuck)将亲子依恋理论应用于人地关系的研究中[1],提出“场所依恋(Place Attachment)的概念,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进行了解释性和评估性的研究,目前,在人地关系研究领域中,这一概念是被广泛认可且基本固定下来,它指的是人与场所之间基于感情(情绪、感觉) 、认知(思想、知识、信仰)和实践(行动、行为) 的一种联系,其中,感情因素是第一位的[1]。
第一次将“场所依恋”引入到大陆地区的是黄向和保继刚[2],随后唐文跃[3-4]、周慧玲[5-7]等学者分别撰文探讨它的研究框架和形成机制,形成很多有价值的结论。
“基于大数据的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的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作者:于战宇于颖颖张琳然马跃贾林祥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年第12期摘要作为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大数据和质性研究逐渐获得了研究关注与应用。
目前,大数据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聚焦于公共社会事件,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同时二者的结合研究尚未得到关注。
本研究针对“基于大数据的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论证,分析这一混合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首次提出具体行动路径,并阐述其在心理学中的优势、应用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新思路,使心理学在未来跨学科的发生与发展、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发挥真正切实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大数据;质性研究;混合研究分类号 B844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21.12.006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心理学的核心宗旨在于探寻心迹,理解人生,增进人类福祉和安康(杜刚等, 2021)。
但传统学院式心理学,甚至整个心理界都存在“重量化、轻质性”的研究趋势,这限制了研究结果向实践运用的转换效能(Willig, 2013)。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主张只有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心理学整合起来、融为一体,才能构成心理学的完整图景(叶浩生, 2009)。
而且,多样化的世界观以及实用主义哲学为量化与质性研究的整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二者在优势特点和实践层面也都可以互为补充(徐建平等, 2019; 杨智辉,2011),混合方法的尝试与应用可促进心理学研究方法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化(姜永志,白晓丽, 2014; 麻彦坤, 2019)。
目前,互联网在新时代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数据在心理学量化研究中正逐渐得到关注与发展(朱廷邵等, 2015)。
本研究将论证“基于大数据的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行动路径、应用优势及现状,这些问题的阐释既有利于切实发挥心理学的育人功能,又可以促进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践行新文科等教育理念(黄启兵,田晓明, 2020)。
中山市游客地方依恋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
了 “ 工业 立市 ” 的方针 ,为工业 旅游 的发 展创 造 了有 利条 件 。2 0 0 0年 ,中 山 在 全 国第 二 批 “ 创 优 ”城 市 中获 得 “ 中 国优秀旅游城市 ” 称号 。一年 以后 ,中山市 接 待过 夜 总人 数3 9 6 . 5 7万人次 ,旅游 业 总收入 达 4 5 . 2 7亿 元 ,比上年 增
地方依 恋的特征 .结果表 明游客对 中山市的依 恋程度 较 强,总均值 为 3 . 5 6 。通过 测量表 的检 测 ,分析 游客 对 中山市的地方 性感知情况 ,根据地 方依 恋程度 的不 同,对 中山市的游客进行 归类分析 ,进 而探讨 了中山市游客 地方依 恋的影响 因素。
[ 关 键 词 ] 地 方性 ;地 方依 恋 ; 中山 市 ;游 客
阌祥晓,等:中山市游客地方依恋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
智慧城市与旅游
中 山 市 游 客 地 方 依 恋 特 征 及 影 响 因 素 调 查
闵祥晓 ,陈秋帆 ,朱品瑜
( 电子科技 大学 中山学院 ,广 东 中山 5 2 8 4 0 0 )
[ 摘 要 ] 本 文从 地 方 认 同和 地 方 依 赖 两方 面对 中 山 市 游客 地 方依 恋进 行研 究 ,通 过 问 卷 调 查 的 方 法 ,获 得 中 山 市 游 客
用非常反对 、反对 、中立 、同意 、非常同意五个等级 ,相应
t 、2、3 、4 、5分对游客的认 同程度进行评分。 此次调查对象是到访 中山的游 客 。于 2 0 1 5年 3月 l~8 日在 中山市较有代表性 的场所孙 中山故居 、岐江公 园进行实
地调查 ,并辅 以网络调查 。问卷总发放数 3 7 0份 ,有效 问卷
数均为 1 6 8 ,各 占 5 0 % 。被调查 的游 客中 ,年龄一 般集 中在 2 l 一 4 0岁之 间 ,占总人 数 的 6 4 . 3 7 % ,4 0岁 以上 的 比例 较
基于VEP方法的旅游地地方依恋要素维度分析——以白云山为例
基于VEP方法的旅游地地方依恋要素维度分析——以白云山
为例
黄向;温晓珊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2012(27)6
【摘要】本文使用VEP方法采集了40个样本共92张图片,通过样本对每一张图片的意义阐释所形成的质性数据研究了旅游地地方依恋的组成要素。
研究表明旅游地地方依恋从纵向可分为精神性依恋和功能性依恋,从横向可分为环境景观维度、休闲维度、人际社交维度和设施服务维度等四个要素维度,并构建了二维八象限的地方依恋结构质性模型。
研究还发现功能性依恋的形成主要基于地方的空间要素;长期的体验积累形成功能性依恋,进而转化为习惯;习惯是精神性依恋产生的必要条件;特殊事件则促进产生精神性依恋。
【总页数】7页(P103-109)
【关键词】地方依恋;游客使用图片;要素维度
【作者】黄向;温晓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
【相关文献】
1.基于旅游地意象与地方依恋的旅游地文化形成与塑造机理研究——以济南大明湖景区为例 [J], 甘晓蕊;
2.基于质性分析方法的地方依恋影响因素研究 [J], 王如月;徐梦洁;刘颖
3.基于质性分析方法的地方依恋影响因素研究 [J], 王如月;徐梦洁;刘颖
4.基于扎根理论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大学生地方认同维度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J], 郭文露;钟赛香;刘艳芳;杨钰颖
5.基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旅游地地方依恋结构解析——以广州白云山为例 [J], 黄向;杨文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地方依恋原理的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人群研究——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
基于地方依恋原理的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人群研究——以维
吾尔族大学生为例
古丽扎伯克力;辛自强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2012(27)2
【摘要】通过对25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访谈,探讨了他们在大巴扎这个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地方依恋的形成及这种微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的意义。
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大巴扎的依恋表现在功能性和情感性两个方面;通过在大巴扎从事的活动,大学生产生了归属感等积极情感,增加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大巴扎作为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微环境,对大学生的作用是以地方依恋为中介的,并表现在有效地管理情绪、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和更好地适应环境上。
本研究的启示是,地方依恋应该作为城市设计中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应该保留其民族特性。
【总页数】6页(P73-77)
【关键词】巴扎;社会微观环境;地方依恋;功能性依恋;情感性依恋
【作者】古丽扎伯克力;辛自强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1
【相关文献】
1.维吾尔族手机短信文本构成现状研究——以乌鲁木齐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 [J], 张燚;杨帆
2.基于人本原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音乐专业大学生为例 [J], 兰竹
3.基于国际合作项目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以南通大学为例 [J], 林流
4.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策略研究——以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为例 [J], 李丹
5.基于SWOT分析的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以南华大学为例 [J], 李玉琼;毕春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4月第28卷第2期旅游科学Apr.,2014Vol.28,No.2中图分类号F 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14)-02-0023-12地方依恋元素和强度分析———基于青年游客的质性研究潘莉张梦张毓峰(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74)摘要:地方依恋是个体与特定地方之间形成的情感关联。
本文从旅游体验的视角,以青年游客为例,通过图片对地方依恋的有形展示和游客对图片背后独特故事和意义的讲述,分析了游客的地方依恋元素的构成,探讨地方依恋强度的递进演变以及特征。
研究表明:(1)游客地方依恋元素包括背景元素和符号元素两类,背景元素体现地方氛围情境,符号元素凸显象征意义;(2)游客的地方依恋存在强度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基于工具性依附的地方依赖、基于情感性依附的地方认同和基于精神性依附的根情结;(3)根情结的形成既源于游客多次对旅游地的深度涉入,在时间序列上由最初的地方依赖,到地方认同,再演变形成根情结,也可能源于游客出游前的信息积累和媒介影响。
关键词:地方依恋;依恋元素;依恋强度;隐喻提取收稿日期:2013-09-02;修订日期:2013-12-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消费者服务购买决策过程的框架效应研究”(713722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负面事件对服务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以餐饮品牌为例”(13YJA630129);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旅游者的地方依恋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范式”(JBK1307101)。
作者简介:潘莉(1985-),女,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消费行为和目的地品牌营销,E-mail :lexiepan0909@gmail.com 。
张梦(1963-),女,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旅游消费行为、旅游业竞争力和旅游文化。
张毓峰(1975-),男,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1研究缘起个体与特定地方会形成情感关联,环境心理学称之为地方依恋(Hidalgo ,Hernández ,2001;Williams ,et al.,1992)。
作为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终生现象,依恋得到了多个学科的关注,依恋对象从心理学的母婴、伴侣扩展到营销学的物品、品牌,再到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居所、邻里、社区、城市等特定地方(Low ,Altman ,1992;Tuan ,1975)。
旅游地作为一个特殊的“地方”,游客的地方依恋普遍存在(Larsen ,2004)。
地方依恋的本质是高质量的人地关系,这种关系能带来积极正向的情感结果(Theodori,2001),更积极的付费态度(Kyle,et al.,2003;Kaltenborn,Bjerke,2002a)、更强烈的环保意愿(Vaske,Kobrin,2001)以及更高的游客忠诚(Iwasaki,Havitz,1998)。
旅游世界逸出并独立于日常生活世界(谢彦君,谢中田,2006),旅游的异地性和暂时性决定了游客的地方依恋会受地方本身的属性和特征所影响(Stedman,2003)。
因此,对游客地方依恋元素的构成及特征分析显得非常重要,而以往对依恋对象的研究仅停留在地方的空间类型分辨上,缺乏从整体体验和地方建构意义的角度对游客的地方依恋元素进行提炼和分析。
此外,游客与旅游地的联结性质会发生变化,它揭示了地方依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这意味着游客的地方依恋强度水平在时间序列上层级递进。
对此,很少有学者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从旅游体验的视角,以青年游客为例,采用隐喻提取技术,通过图片对地方依恋的有形展示和游客对图片背后独特故事和意义的讲述,分析了游客的地方依恋元素的构成,探讨了地方依恋强度在时间序列上的递进演变以及特征。
本研究丰富了地方依恋理论,为旅游地资源价值评价提供新视角,也为旅游地营销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2相关文献回顾作为连接人地关系的纽带,地方依恋一般被分为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Williams,Vaske,2003;白凯,2010;唐文跃,2011),其中,地方依赖是一种功能性依恋,其产生取决于环境的独特性同个体需求之间的匹配(Williams,et al.,1992),地方认同是一种情感性依恋,是个体对地方的象征性意义产生情感联系(Proshansky,et al.,1983)。
除2维度划分外,也有学者分别将生活方式(Bricker,Kerstetter,2000)与社会联系(Kyle,et al.,2003)视为地方依恋的第三个维度,Scannell等(2010)则构建了一个由过程、地方、个体3个部分构成的地方依恋分析框架。
对地方依恋的对象研究主要从空间尺度、距离、建构意义等方面展开。
从空间尺度上看,个体依恋的地方涉及家、社区、城市和国家等(Buttel,et al.,1979;Theodori,Luloff,2000)。
从距离的角度看,人类对地方的依恋正从家园、社区等周遭环境向更远的第二家园(Stedman,2006)、避暑居所(Lewicka,2010)以及户外游憩地(Kaltenborn,Bjerke,2002b;赵宏杰,吴必虎,2012)扩展。
个体可以同时依恋多个地方(Lewicka,2011),但依恋强度却未必相同。
最早考察依恋强度差异的是瑞尔夫,他将地方感描述为一个外部性-内部性的谱系结构(Relph,1976)。
该结论被进一步归纳为地方感的3个递增强度:地方归属感、地方依恋、地方承诺(Shamai,1991)。
Hidalgo和Hernández(2001)则基于距离角度,提出人对居所周围环境的依恋程度最强,居住城市次之,社区或邻里的依恋则相对较弱。
Hammitt等(2006)将地方依恋感从浅到深依次命名为熟悉感(familiarity)、归属感(belonging)、认同感(identity)、依赖感(dependence)与根深蒂固感(rootedness)。
地方依恋受个体差异影响。
学者们发现,年龄是体现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年龄会对地方依恋产生影响(Lewicka,2011),随着年龄增长,个体对不同地方的依恋会产生变化。
游客的地方依恋近年来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但对游客的地方依恋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还缺乏深入研究。
目前关于依恋对象的研究仅停留在对森林、湖泊、河流、海滨、山区以及荒蛮之地(Lewicka,2011)等空间类型的分辨上,缺乏从旅游整体体验和地方建构意义角度对游客的地方依恋元素进行提炼和分析。
此外,在地方依恋水平测量时,学者们只是将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作为两个独立的构成维度,并没有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而事实上,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在测量地方依恋时存在时间序列上的递进演化关系。
3研究设计3.1研究方法确定本文选择哈佛商学院扎尔特曼提出的隐喻提取技术(Zaltman,Coulter,1995),采用图片讲述和深入访谈法,通过绘制共识地图呈现认知结果进行质性研究。
照片是游客重现旅游目的地的景象、主动记录独特经历和创造个人记忆的重要途径之一(Stylianou-Lambert,2012),照片中的视觉符号有很强的隐喻能力,能诱发游客心中深层的想法与感觉。
地方依恋的形成经历了人地互动的心理过程,采用问卷或单纯的访谈很难准确揭示个体内心的真实。
扎尔特曼隐喻提取技术就是通过让受访者选择图片、讲述图片背后独特故事的方式表露受访者内心的深层想法。
3.2受访者选取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2年的统计报告,全球游客人次历史上首次突破10亿,青年游客占到20%,青年游客市场的发展最迅速、消费潜力最大①。
青年人拥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旅行经验的分享意愿,在旅游营销和消费中极易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时的依恋地会引发更高的重游意愿,因此本文选定青年游客②为研究对象。
受访者的选取采用便利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研究者邀请自己熟知、旅游经验丰富的20名潜在受访者参加依恋地的确定程序;第一,请受访者用地方名称(至多4处)补足7条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地方依恋测量问项(Williams,Vaske,2003),具体描述如下:“1.对我而言很特别”“2.我极其认同”“3.我非常留恋”“4.对我来说,意义重大”“5.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地方能跟相媲美”“6.我在所做的事情要比在其他地方做同样的事情更有感觉”“7.我在参与了多种类型的活动,我不愿意换地方做这些”。
第二,借用Brown和Raymond(2007)提供的12个景观价值维度,请受访者对地方的价值维度进行先后排名。
第三,通过计算得分确定出各受访者依恋程度最高的地方,排除依恋家乡或常住地的非理想个体,选出理想受访者5名(便利①②http://statistics.unwto.org/content/compendium-tourism-statistics.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界定,将14岁至44岁的人界定为青年。
性抽样)。
其次,研究者邀请5位受访者各自推荐朋友数名(共15名),并按照同样的程序筛选出理想受访者4名。
之后,通过继续邀请新增加受访者推荐朋友的方式,循环增加受访者人数(滚雪球抽样),直到资料达到饱和度要求。
3.3研究步骤3.3.1准备工作:收集图片依恋地确定后,要求受访者自行搜集最能表达其地方依恋的图片。
图片来源和数量不限,可以是真实拍摄或自由绘制,也可选自杂志、书籍、报纸和网络。
3.3.2正式访谈7天 10天后,进行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访谈步骤主要遵循Zaltman隐喻提取技术的指导建议,具体步骤见表1。
访谈的整个过程暗合了对质性资料进行收集、编码、分类和归纳分析的研究思路。
相反图像和感官图像是对受访者说故事的确证,体现出三角校正的思想。
分类整理、构念提取以及心智地图的绘制等主要参照受访者的意见,保证研究者在汇总不同受访者的访谈结果时能够保持价值中立。
表1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的具体步骤步骤内容1.说故事受访者以说故事的方式描述对每张图片对应研究主题的想法或感觉。
2.缺失图像受访者描述有关他想找却找不到,表达他重要感觉与想法的适合图片。
3.分类整理受访者通过图片意义对图片进行分类,并替每个分类贴上标签。
4.构念提取提取出埋藏在受访者思考与行为下的表达意念的标签。
5.代表性图像让受访者从所准备的图片中选出一张与主题相符合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6.相反图像让受访者描述与主题相反的图片并描绘其意义。
7.感官图像受访者运用听觉、味觉、触觉、视觉、嗅觉、色彩或情感去描述研究主题。
8.心智地图根据受访者提取的构念绘制地图或因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