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气中医治疗 三种分型要注意

合集下载

狐疝(腹股沟斜疝)证型及症候分析

狐疝(腹股沟斜疝)证型及症候分析

狐疝(腹股沟斜疝)证型及症候分析
1、气虚下陷:患者年幼,蹦跳玩耍过度,劳则气耗(患者年老体衰,气血生化不足),故气虚下陷,而见腹股沟可复性包块,阴囊肿胀偏痛;气虚不能统御,遇劳气虚更甚,则肿块增大,中气下陷,故少腹部有下坠感,气虚乏力面白,动则汗出、气短,舌淡,苔白,脉微弱,均为气虚下陷之象。

四诊合参,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中医狐疝,气虚下陷辨病辩证范畴。

2、寒湿内盛:患者受冷受潮,寒邪侵袭,卫阳损寒,不能温煦,故见喜暖畏寒,寒则加重,寒湿郁滞,结在少腹,故胀痛,痛引睾丸;寒湿属阴,故阴囊肿硬而冷,苔黄白腻,脉弦紧,属寒湿郁阻之象。

3、肝郁气滞:患者平素易怒,情绪不得宣泄,日久肝气失于条达,结郁少腹,阻滞脉络不通,故见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情绪不安,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善太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均为肝郁气滞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
1、与腹痛相鉴别:腹痛的部位是在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常伴有便秘、泄泻等肠道症状,病变范围较广,以此为鉴。

2、于交通性水疝鉴别:两者都可能出现时大时小,或随体位改变而时有时无的肿块,但狐疝的肿物透光试验阴性,肿块部在咳嗽时有冲击感,有时可听到肠蠕动音,故可鉴别。

腹股沟疝气治疗体会

腹股沟疝气治疗体会

腹股沟疝气治疗体会腹股沟疝气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的突出物。

对于患者来说,腹股沟疝气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关于腹股沟疝气治疗的体会,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气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手术可以通过修补腹股沟区域的疝孔,将腹内脏器重新放回腹腔,从而消除疝气。

手术治疗的优点是治愈率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1. 开放手术开放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腹股沟区域进行切口,修补疝孔。

手术过程中需要将腹股沟区域的组织和肌肉分开,以便修补疝孔。

术后需要休息一段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起,以免引起伤口裂开。

2.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在腹腔内插入腹腔镜和其他手术器械,进行修补疝孔。

相比于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

但是,腹腔镜手术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经验,手术风险较高。

二、非手术治疗除了手术治疗外,还有一些非手术治疗方法可以缓解腹股沟疝气的症状,但并不能完全治愈。

1. 疝气带疝气带是一种特殊的腹股沟区域支撑带,可以通过压迫疝孔,减少腹股沟区域的压力,从而缓解疝气症状。

疝气带的使用需要医生的指导,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并发症。

2.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保守治疗,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减少腹股沟区域的压力,缓解疝气症状。

保守治疗的效果相对较差,容易复发。

三、治疗后的注意事项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治疗后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饮食调理术后需要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腹股沟区域,影响伤口愈合。

同时,要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

2. 适当运动术后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汇总老人疝气中医治疗方法

汇总老人疝气中医治疗方法

老人疝气中医治疗方法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

而老人得了疝气,该怎么办呢?下面和我具体了解下老人疝气中医治疗吧!1、母丁香适量。

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

用法1: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固定,2天换药一次。

一般4~6次见效。

敷药同时,要积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

用法2:取2份,分贴于两足心及肚脐,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2、升麻,黄芪,大枣。

用法:水煎服。

3、黄芪,升麻,桂圆肉,人参党参,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

4、伴小茴。

活鲫鱼2尾,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5、荔枝核,桔核,大小茴香。

用法:上述药材一起研成粉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老人疝气食物治疗方法1、茴香粥。

小茴香15克,粳米100克。

先煎小茴香,去渣取汁,然后入粳米煮为稀粥。

每日分2次服,3~5日为一疗程。

此方有行气止痛、健脾开胃成效。

适用于小肠疝气、脘腹胀气、睾丸肿胀偏坠以及鞘膜积液、阴囊橡皮肿等症。

2、荔枝粥。

荔枝核30克,粳米50克。

先煎荔枝核,取汁,入粳米煮粥,任意食用。

有温中、理气、止痛成效,可用于寒疝气痛、小腹冷痛等症。

3、茴香无花果饮。

无花果2个,小茴香9克,同水煎服,每日2次。

可用于疝气,有温中散寒成效。

4、纸煨麻雀。

生雀3只,茴香9克,胡椒3克,缩砂仁、肉桂各6克,酒适量。

将生麻雀去毛及内脏,将其它各药装入其肚内,再用湿纸裹上,煨熟即成。

空腹以酒送下。

可用于治疗睾丸偏坠冷痛、疝气,有温补肝肾及散寒成效。

5、橘核茴香粉。

橘核、小茴香、黄酒各适量。

将橘核、小茴香炒后研成细末,二者等分混匀即可。

每日服1次,每次4~5克,睡前用黄酒调服。

有温补肝肾、散寒作用,可用于小肠疝气、睾丸肿痛。

6、楝脂二香脬。

猪脬1个,大、小茴香与补骨脂、川楝子各等份,酒适量。

将猪脬洗净,入大、小茴香与补骨脂、川楝子填满,放食盐适量,煮熟。

食肉;其药焙干为末,每次2克,用酒冲服。

疝气的用药与中西医类型

疝气的用药与中西医类型

疝气的成药就是橘核丸,处方如下:济生橘核丸橘核 60g肉桂15g川楝子(炒)60g桃仁 60g厚朴(制)15g海藻60g昆布120g关木通15g延胡索15g枳实(炒) 15g木香15g茴香橘核丸拼音名:Huixiang Juhe Wan英文名: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515【处方】小茴香(盐炒) 40g八角茴香40g 橘核(盐炒) 40g荔枝核 80g补骨脂(盐炒) 20g肉桂16g 川楝子 80g延胡索(醋制) 40g莪术(醋制) 20g木香20g 香附(醋制) 40g青皮(醋炒) 40g昆布 40g槟榔40g 乳香(制) 20g桃仁 16g穿山甲(制) 20g外治自疗法(1)肉桂10克、研末醋调,纱布包后敷脐部用于疝气治疗有提升中气之功效。

(2)吴萸、川楝子、小茴香各10克,烘干研末,醋调成膏,纱布包裹,敷脐部用于疝气治疗。

[儿科](疝气)(小肠气)生姜汁5钱,先给患儿洗澡待周身出汗时,用姜汁涂患部,一日二次,连用三、四天,以后不再复发。

[男性科](疝气)(小肠气)粗食盐半斤炒热后,加入花椒20粒,用布包好,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最好睡前用,连用4、5天有特效。

中药治疗疝气气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向体表突出的疝即为腹外疝,其内容物多为小肠。

腹外疝又以腹股沟疝多见。

疝气多为腹股沟斜疝,发病原因主要为患儿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形成孔隙,腹壁肌肉发育不全和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形成的薄弱和缺损使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当小儿哭闹使腹内压增高时腹内容物自此向体表突出而发本病。

该病多发生在2岁以内,患儿出生后第一次啼哭时即可出现,有时在出生后几个月发病。

临床表现为啼哭、坠胀感、触痛及腹股沟或阴囊肿块,但不妨碍活动。

在站立、哭闹或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平卧、睡眠后肿物变小或消失,用手轻轻向上挤压可使肿物还纳腹腔[1]。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狐疝”范围,现将近10年来有关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腹股沟疝中医治疗操作方法

腹股沟疝中医治疗操作方法

腹股沟疝中医治疗操作方法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通过腹股沟区域的缺陷脱垂至腹股沟区域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看来,腹股沟疝是由于脏腑下垂、气血不畅所致,治疗腹股沟疝主要是通过纠正腹股沟区域的缺陷,调理脏腑功能,使之恢复正常。

以下是对腹股沟疝中医治疗的操作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认识疾病:首先,中医治疗腹股沟疝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疾病的病因可能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起居、情志不畅等有关。

根据病情的轻重、气血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经络调理:腹股沟疝与经络阻滞、经络瘀滞有关,因此需要使用中医经络调理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穴位刺激、拔罐、刮痧等。

按摩腹股沟区域的相关穴位,如足阳明胃经的巨阙穴、足少阳胆经的盲俞穴,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达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3. 脏腑调理:中医认为腹股沟疝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需要调理相关脏腑。

根据个体情况,可以选择调理脾胃、肝胆、肾气等脏腑功能的药物。

常用的中药有参、黄耆、山药、莲子心等,具有调补脏腑气血的功效。

4.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调理对治疗腹股沟疝至关重要。

应注意食物的清淡化,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等问题。

5. 加强运动:适当的运动对腹股沟疝的治疗也有很大帮助。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强腹肌的力量,减轻腹股沟压力。

6. 避免劳累:避免长时间站立、提重物等过量劳累的工作或活动,以免加重腹股沟区域的压力,增加疝囊的脱垂概率。

总之,中医治疗腹股沟疝主要通过纠正腹股沟区域的缺陷,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畅通来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腹股沟疝是一种疾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使用中药或操作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或延误病情。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一、概述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分,称为疝。

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多见。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腹内疝是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如网膜孔疝。

中医病名:疝气;西医病名:腹股沟疝。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要症状:是由腹腔内脏器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区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

腹股沟区可扪及包块,偶尔有些胀痛,包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呈梨状或半球形。

次要症状:用手按住包块并嘱病人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病人平卧时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即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中医辨证分型】1.肝气郁滞证症状:站立或咳嗽后小腹或阴囊肿胀,结滞不舒,或有隐痛,胁肋胀满,多因忿怒忧郁而发,舌淡红,苔薄,脉弦。

病机分析:忧思忿怒,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肝经郁结,而肝经循少腹,络阴器,故筋脉不利,气窜于少腹或结于阴部而发病。

苔薄,脉弦均为肝气不舒之征。

2.寒湿内盛证症状:肿物突出少腹或阴囊,牵引作痛,阴囊肿硬而冷,得暖则舒,舌淡,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分析:寒湿内停久坐寒湿之地,或雨淋受寒,致使寒湿之邪侵袭肝经,盖寒主收引,凝滞经络而不行;或内有水湿,外受寒邪,寒湿相搏,筋脉挛急而发病。

苔白,脉弦紧,均为阴寒内盛之象。

3.气虚下陷证症状:站立、劳动或咳嗽时肿物易于突出小腹或阴囊,伴有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动则气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分析:强力举重,房劳过度,伤于正气,致使气虚下陷患于少腹;或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人肝肾亏虚,筋脉松弛,失于固摄;或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提失职而发病。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是疝气的最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类:(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婴幼儿和部分绞窄性斜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感染者。

腹股沟疝气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效果好

腹股沟疝气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效果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腹股沟疝气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效果好导语:有一些男性朋友忽然发现自己的大腿根部位突然长了一个疙瘩,这有可能是疝气。

一般疝气多发于小孩身上,但是成年男性偶也有发作的可能。

男性有一些男性朋友忽然发现自己的大腿根部位突然长了一个疙瘩,这有可能是疝气。

一般疝气多发于小孩身上,但是成年男性偶也有发作的可能。

男性腹股沟疝气成为很多男性朋友的难言之隐,因为发病部位的隐秘,很多男性不好意思去看。

如果患有腹股沟疝气,有什么治疗方法呢?一:腹股沟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法1:当归茯苓汤治疝气【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清热利湿,活血益气,补肾益肝。

主治疝气。

【偏方组成】当归、茯苓、枸杞各15克,肉桂、乌药、小茴香各10克,海沉香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7日为1疗程。

2:槟榔佛手汤治疝气【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散寒止痛。

主治疝气。

【偏方组成】槟榔、佛手各18克,吴茱萸、香附、荔枝核、黄芪各15克,小茴香、橘核各12克,干姜10克,肉桂、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3:茯苓白术桂枝汤治小儿疝气【功能主治】温经通脉,燥湿健脾。

主治小儿疝气。

【偏方组成】茯苓、白术、台乌药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伴咳嗽者,加桔梗、川贝母各6克;疝痛甚者,加木香、元胡各6克;体质虚者,加黄芪、当归各6克。

4: [药物] 紫苏30克,艾20克,防风15克。

[制法] 上药煎滚。

[用法] 放脚盆内,先熏四面护紧,挨温洗之,重者两次根除。

用于小肠气、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治疗疝气最佳方法_中医治疗疝气有什么偏方大全

中医治疗疝气最佳方法_中医治疗疝气有什么偏方大全

中医治疗疝气最佳方法_中医治疗疝气有什么偏方大全手术治疗疝气对人体存在伤害,而中医治疗疝气相对而言有一定优势,那么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医治疗疝气方法1枳壳鸡蛋汤治疝气腹外疝俗称“小肠串气”,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壁的某薄弱部位向外突出所形成的病变。

本病属中医“疝气”范畴,多因寒湿或湿热之邪滞于厥阴肝经,经脉不利所致。

笔者临床验证,服用枳壳鸡蛋汤治疗有良效。

取枳壳60克,煎汁去渣,然后将鸡蛋两个放入其药汁内煮,至蛋熟后将蛋壳敲碎,药汁与蛋一次顿服,每日一剂。

一般服药5剂可愈。

此方具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可治疝气(腹股沟斜疝)。

孕妇及气虚者慎服。

2小儿疝气的中医治疗疝是指体内脏器(如小肠)穿过较薄弱的隔膜进入异位体腔所形成的一种疾患。

根据疝所发生的部位,一般常见的可分为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等。

根据其发病过程又可分为复性疝、难复性疝和嵌顿疝等。

小儿最易发生的是腹股沟斜疝,尤以2岁左右的男性小儿为多见。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生常与先天因素有关。

当疝症发生时,在患儿腹股沟一侧或是两侧有光滑、整齐稍带弹性的肿块突出或进入阴囊,此时若患儿咳嗽,肿块处可触及有膨胀性冲击感,患儿安静平卧时,肿块即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

这种疝大多属可复性腹股沟斜疝,在小儿今后的发育过程中大都能自愈。

若非手术治疗,一般可采用中药内服、外敷及针灸、推拿等方法。

现介绍几种中医疗法。

元桂1克,升麻3克,吴茱萸3克,桔核2克,荔枝核2克,金铃子2克,青木香1克(以上为一日量),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半月为一疗程。

黑色大蜘蛛(去头去足焙干)10克,桂枝尖20克共研成细末,过筛瓶装密封备用。

每次以每公斤体重0.2克的用量用开水或稀饭送服,早晚各1次,连服半月为一疗程。

小茴香30克,水煎熏洗患处,每天2次。

针灸、推拿法需到医院视患儿具体情况治疗。

对于难复性或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小儿疝气且病情较重者,当以手术治疗为宜。

疝气中西诊疗常规

疝气中西诊疗常规

疝气中西诊疗常规一.总则祖国医学认为疝气病是由于小孩发育不健全,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寒气、湿气、浊气、怒气乘虚进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滞留,根据病因病机的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寒疝、气疝、水疝、狐疝等。

二.诊断标准:1.小儿斜疝:1岁以下小儿咳嗽或啼哭时出现有腹腔内容物疝出腹壁,可还纳。

2.可复性疝: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可还纳。

3.难复性疝:与可复性疝相比在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4.嵌顿性疝:肿块突出后不能回纳而发生嵌顿,突出的疝块有剧烈疼痛,张力高,并有压痛。

疝内容物为肠管,则有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5.绞窄性疝:疝内容物进而发生血运障碍,肠管缺血坏死,疝块有红、肿、热、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并有腹膜炎体症。

有时全身感染、高热、畏寒等症状极为明显,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

三.中医辨证分析引起疝气的原因较多,凡房劳、忿怒、劳倦、客邪皆可致病,常见有以下五种原因:感受风寒;感受寒湿;情志所伤;房事劳倦内伤;湿热蕴结四.治疗常规:(一)中医治疗内治法:1. 肾气亏虚多见于婴幼儿。

站立、哭叫时肿块增大,平卧时肿物缩小,肿物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肾通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2. 湿热下注多见于成年人。

阴囊肿胀,潮湿而热,或有睾丸肿痛;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大分清饮加减。

3. 肾虚寒湿多见于病程长久者。

阴囊肿胀寒冷,久则皮肤增厚;可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酸腿软,便溏,小便清长;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散寒,化气行水。

方药:加味五苓散加减。

4. 瘀血阻络有睾丸损伤或睾丸有肿瘤病史。

能触到肿块,伴疼痛,多不能透光;舌紫黯,苔薄,脉细涩。

治法: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外治法:1. 婴儿水疝或继发性水疝属肾虚寒湿证者,用小茴香、橘核各100g,研成粗末,炒热,装布袋内温熨局部,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疝气的民间自疗法及偏方

疝气的民间自疗法及偏方

疝气的民间自疗法及偏方身体中的各种器官都有其一定的位置,如果这些器官发生位移而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卡住了,无法复位的话,这种情形就被称为疝气。

中医认为,疝气根本原因就是气血不畅。

了解中医治疗疝气的常见偏方,通过中药内服调理全身多位脏器,补肾固本,化气利水,清热去湿.自疗注意事项(1)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哭闹、咳嗽和便秘。

(2)注意休息,坠下时,可用手按摩,推至腹腔。

(3)尽量减少奔跑与站立过久,适当注意休息。

(4)适当增加营养,平时可吃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扁豆、鸡、鱼、肉、蛋等。

(5)大一些的儿童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

自治疗法1.成药自疗法(1)疝气丸,每服2-6克,每日2次。

(2)疝气散,每服1-2克,每日2次。

(3)橘核丸,每服2-3克,每日2次。

2.验方自疗法(1)荔核15克、大茴香6克,研末冲服。

(2)老丝瓜1条焙干研末,每服2-6克,每日2次.(3)陈向日葵杆1棵,去皮,水煎服,每日2次。

(4)茄子蒂3个焙焦为末,冲服,每日2-3次。

(5)核桃10个,烧炭研末,冲服,10次服完,每日2次。

3.饮食自疗法(1)猪瘦肉适量、鸭椿子30克,煮熟,食汤与猪肉。

(2)乳鸽1只,生黄芪10克。

将乳鸽洗净,生黄芪用布包好,纳入乳鸽中,隔水蒸熟,食之。

4.外治自疗法(1)用丁香适量,上药研末,撒在独角莲膏药上,敷贴患处。

(2)牡蛎30克,研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每晚睡前,先用手将疝气纳回,再将药糊涂于患侧阴囊,每天1次,连用3晚。

(3)黄精、桔梗各9克,上药放入樟脑2克,酒浸泡半小时,取出捣糊状,敷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处。

5.其他自疗法(1)热薰法:茶叶10克、桔叶70克、老生姜25克、淡豆豉30克、食盐1.5克,水煎,趁热薰洗患处20分钟以上,每日1次,连用3-5次,即可见效。

(2)药浸法:鲜生姜汁一小杯,将阴囊浸杯中姜汁内,阴囊内有针刺感,即渐回缩,约10分钟,缩小如常。

中医疝气的概念

中医疝气的概念

中医疝气的概念中医疝气是指一类由于腹股沟或腹壁部分失去支撑或受到损伤,导致腹腔内脏器官通过腹股沟区域或腹壁薄弱部位溃出,形成脱垂的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疝气属于内病外证范畴,主要表现为腹股沟疼痛、隐痛、阳痿、遗精等症状。

中医治疗疝气主要通过调整体质、促进循环、活血化瘀、提升免疫力等方面进行干预。

中医认为,疝气主要有外伤、饮食不当、劳力过度、天气寒凉、生活习惯不当等基本原因。

此外,人体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起居习惯、体质等因素也会影响疝气的发生与发展。

疝气的发生主要是与脾、胃、肾、肝、胆有关,其中尤以脾胃失调为主要因素。

中医治疗疝气主要通常采用药物治疗、推拿按摩、针灸以及汤药浴等中医疗法。

在药物治疗上,中药方剂常采用健脾补气、益肾固脱等方剂,主要通过调整人体脾胃功能和肾脏功能,帮助机体恢复正常状态。

推拿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流通,增加腹壁肌肉力度,增强下腹壁的支撑功能。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和脏腑功能,缓解疝气引起的不适症状。

汤药浴则是将中药煎煮后,用其浸泡患处,通过湿热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疝气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除了药物治疗、推拿按摩、针灸、汤药浴等传统中医疗法外,中医还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调理。

首先是饮食调理,中医认为疝气的发生与饮食不当有关,因此,在中医治疗疝气时,需要避免嗜食生冷寒凉、辛辣刺激和油炸食物,同时增加营养均衡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其次是生活习惯调理,中医认为疝气与体力劳动过度、腹壁过度用力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中医治疗疝气时,需要减少过度劳累,避免腹压过大。

此外,还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期排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等,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减少疝气的发生。

总而言之,中医治疗疝气主要通过调整体质、促进循环、活血化瘀,提升免疫力等方面进行干预。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疝气是人体整体失调的表现,因此在治疗疝气时,不仅仅局限于症状的缓解,更是要从整体健康出发,通过调理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维护身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任何脏器和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人体正常或不正常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个部位,即称为疝。

疝可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最多发生于腹部,腹部疝以腹外疝多见,它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腹内疝则因腹腔脏器或组织不正常的进入原有的或因病变或手术而形成的腹内孔隙而发生。

属中医“疝气”范畴,包括水疝、寒疝、气疝、狐疝、血疝等疝。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病因:腹外疝的发病原因有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两大因素。

1.腹壁强度降低:潜在的腹壁强度降低最常见于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位置,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其他像腹白线因发育不良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

此外,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肉萎缩等也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2.腹内压力增高:常见的原因有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

正常人虽时有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但如腹壁完整而维持一定的强度,则不会发生疝。

(二)中医病因病机疝的发生原因较多,凡房劳、愤怒、劳教、寒邪而致阴盛内盛、水湿内停、痰热瘀积、气虚下陷等均可引起。

且与任脉、足厥阴肝经有关,综合有下列几种原因:1.情志抑郁,致肝气郁结,气机失于疏泄,筋脉不利而成,亦可因愤怒嚎哭,气胀流窜,或留于少腹,或注入阴部而成疝气。

2.久坐寒湿之地,或因寒冬涉水、感受寒湿之邪,以致寒湿凝滞,聚入阴部所致,或素有湿热,复受外寒,湿热之邪不得外泄,寒主收引,使筋脉挛急,搏结而成。

3.小儿先天不足,妇女生育过多,或年老气血虚弱,咳嗽、腹泻、便秘、或强力举重、操劳过度,劳则气耗,以致气虚下陷,筋脉弛缓,不能摄纳而成疝。

【临床表现】1.易复性斜疝此型斜疝用手轻按疝囊,嘱患者咳嗽,可扪及膨胀性冲击感。

病人平卧或用手法将包块向腹环处推挤,包块可回纳或消失再以手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嘱患者咳嗽,指尖有冲击感,包块消失后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腹环处,让患者咳嗽、站立或鼓腹,包块不再出现,若疝内容物为小肠,则包块柔软光滑有弹性,叩诊呈鼓音,听诊可闻及肠鸣音,回纳时,可听到“咕噜声”,若为大网膜,则包块坚韧,无弹性,叩诊呈浊音,无肠鸣音,回纳不伴“咕噜声”。

疝气的中医辩证治疗

疝气的中医辩证治疗

疝气的中医辩证治疗很多人对疝气都不是很了解,不知道疝气的病因是什么,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治疗疝气。

中医治疗疝气有效果吗?今天就为大家介绍疝起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一起来看看吧!根据临证表现,本病应属于中医狐疝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气不疏,寒湿凝滞,筋脉不利,小儿形体未充,女性生育劳损,老年体虚气弱,过度劳累,以致气虚肌弱,筋脉驰缓,摄纳无力而成。

(1)气滞寒凝型腹股沟处肿物突起,大小不定,冷胀坠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

当归12g,黄芪25g,茯苓15g,枸杞20g,沉香8g,小茴香15g,乌药15g,青皮15g,枳实10g,肉桂6g,吴茱萸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2)寒凝气虚型腹股沟肿物突起,睾丸冷痛,得温则舒,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舌淡边齿痕苔白滑,脉沉迟。

黄芪30g,党参20g,当归15g,郁金15g,枸杞20g,小茴香15g,乌药15g,橘核15g,川楝子25g,肉桂8g,沉香6g,吴茱萸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3)气虚下陷型肿物坠胀,易下难上,气短乏力,食少腹胀,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黄芪30g,人参10g,白术15g,当归15g,柴胡12g,升麻12g,枳壳12g,炙甘草10g,香附15g,荔枝核20g,川楝子25g,橘核1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4)肝气不疏型肿物时大时小,胁肋胀痛,少腹不舒,恼怒后肿物明显,舌黯苔薄白,脉弦。

乌药15g,木香12g,小茴香15g,青皮12g,高良姜10g,槟榔15g,川楝子25g,橘核15g,荔枝核20g,郁金15g,黄芪30g,柴胡12g,元胡12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本病多与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气郁宜疏,气滞宜破,气虚宜补,气的固摄托举不力,才会导致器官下陷,故要注重气的养护。

上文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了疝气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了解一些,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到大家!。

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中医方法和偏方

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中医方法和偏方

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中医方法和偏方赵老师经典国医学堂中药处方(一)【辨证】肝气郁滞。

【治法】暖肝通络,软坚消肿。

【方名】川楝汤。

【组成】川楝子(去核)6克,酒炒小茴香6克,酒炒破故纸6克,青盐6克,煨三棱6克,酒蒸山萸肉6克,煨莪术6克,通草6克,橘核6克,荔枝核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空心服。

【出处】《万病回春》卷五。

中药处方(二)【辨证】寒凝肝经。

【治法】温经导滞,理气止痛。

【方名】茴香丸。

【组成】白术30克,白茯苓30克,炒八角30克,吴茱萸30克,荔枝核30克,山楂核30克,橘核90克,枳实24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4.5克,每服1丸,细嚼,空腹时姜汤送下。

【出处】《疡医大全》卷二十四。

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民间偏方。

笔者儿子2岁时患腹股沟斜疝,因小孩艰于服药,爱人溺爱儿子又坚决不让做手术,有邻居老者给用一偏方:【处方】生鸡蛋一枚,半大黑蜘蛛一个【用法】将蜘蛛塞到鸡蛋中,烧熟,连蛋带蜘蛛吞食之,连用7枚【疗效】服用后疝气竟消失得毫无痕迹,再未复发。

后每遇小儿或成人初得之腹股沟斜疝,屡屡运用于临床,能不惧蜘蛛之毒而配合治疗者,多应手而效,共用此法治愈七例。

因其效果极好,故对本方倍加重视。

后阅读《金匮要略》,知此方源于本书,于是,余细心研究本条条文及方药组成、用法,希望临床应用于腹股沟斜疝患者,无奈患者及其家属皆惧蜘蛛有毒而不愿尝试,使此有效的方法不能为广大的疝气患者推广应用,岂不惜哉!【说明】考本地蜘蛛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花蜘蛛、袋蜘蛛、大黑蜘蛛等。

其中有的毒性强,有的毒性较弱。

王聘贤等研究认为:袋蜘蛛一物,疗疝功专,效力宏伟,当为《金匮》蜘蛛散中蜘蛛之正品。

本人所用乃居家庭院周围花草树木丛中织网的黑蜘蛛,选其中半大的依法炮制应用,其所治疗的所有患者中,没有发现不良反应及中毒现象。

笔者将在以后的医疗生涯中,继续观察、研究本方的毒副作用及疗效,使仲圣先师的宝贵经验得以推广应用于临床。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疝气病是指腹壁薄弱或孔道扩大,使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突出到腹壁或腹膜囊内,形成可触及或可见的肿块的一种疾病。

传统的疝气病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但是中医药作为中西医疗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疝气病的诊疗上也有其独特优势。

中医治疗疝气病的主要原则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疝气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情,中医治疗疝气病可以采取以下方案:1.药物治疗: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运行,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从而防治疝气。

常用的药物有桑螵蛸、崩中丸等,可以口服或外用于腹腔按摩,有益于疝气病的治疗和康复。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的传统疗法之一,对于疝气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功效。

通过针刺和按摩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腹壁的张力和弹性,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疝气的目的。

3.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药的另一种传统疗法,对于疝气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按摩腹股沟、腹部等部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从而防治疝气。

4.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是中医药治疗疝气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中药有崩中丸、逍遥散等。

通过将中药制成糊状,外敷于疝气部位,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疝气的吸收和消散。

对于疝气病的预防,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减少腹部压力,从而预防疝气的发生。

常用的预防方法有:1.合理膳食:中医认为,腹壁的松弛和脾胃功能的失调是疝气的重要原因。

因此,合理的膳食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预防疝气的发生。

应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2.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腹壁的肌肉张力,预防疝气的发生。

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

3.腹部保暖:中医认为,寒湿是疝气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保持腹部的温暖对于预防疝气的发生很重要。

古代腹股沟疝气的治疗方法

古代腹股沟疝气的治疗方法

古代腹股沟疝气的治疗方法1. 腹股沟疝气的定义腹股沟疝气是指腹腔内的脏器(如肠管)通过腹壁上的缺口或衰弱区域突出到腹壁下或阴囊内。

这种情况会导致患者出现突出物体,通常在咳嗽、站立或提重物时更为明显。

古代人对这种症状也有一定的认识,虽然治疗方法相对简单,但也有一定效果。

2.草药治疗:在古代,草药作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当时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他们开具针对性的草药方剂,以期缓解或治愈腹股沟疝气。

一些常用的草药,如川芎、防风、当归等,因其被认为具有活血化淤、调和气血等功效,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备受青睐。

这些草药的治疗效果不仅得到了历史的检验,也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3.针灸理疗:作为古代中医的又一重要治疗方法,针灸在治疗腹股沟疝气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能够调理患者体内的经络和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缓解或根除病症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疗效显著,被誉为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

4.饮食调理:在古代医学观念中,饮食对人体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治疗腹股沟疝气的过程中,饮食调理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饮食方案,以达到辅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5.运动锻炼: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古代人们也深知运动锻炼对于身体健康和康复的重要性。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机能、提高抵抗力,同时对缓解或预防腹股沟疝气具有积极作用。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推荐合适的锻炼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以达到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

6.生活方式改变:在治疗腹股沟疝气的过程中,大力提倡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减轻精神压力等。

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之一。

综上所述,古代中医在治疗腹股沟疝气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多样的治疗方法。

疝气中医名词解释

疝气中医名词解释

疝气中医名词解释一、疝气定义疝气,中医病名,为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以气聚于腹,腹内肿物突出,按之可回纳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多因强力劳动,强力咳嗽,妊娠,小儿过度啼哭等原因,以致腹内压力突然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发为疝气。

二、疝气类型疝气的类型有很多,常见的包括: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股疝、脐疝等。

其中,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三、疝气成因疝气的成因主要是由于中气下陷,肾气亏虚,寒凝肝脉,以及长期站立、咳嗽、便秘等因素导致。

这些因素会导致腹内压力增高,使腹内脏器突出形成疝气。

四、疝气症状疝气的症状主要包括:腹股沟区有肿块,时大时小,站立时出现,平卧时消失;或者阴囊有肿块,时大时小,平卧时消失;或者腹内疼痛、恶心呕吐、便秘等。

五、疝气治疗对于疝气的治疗,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方法。

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补中益气、温阳补肾、散寒行气等方法来增强患者的体质,改善脏器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疝气的目的。

西医则主要通过手术来修复腹壁的薄弱点或缺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六、预防疝气的方法预防疝气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

2.避免长期站立或重体力劳动。

3.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4.及时治疗咳嗽、便秘等慢性疾病。

5.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七、疝气的中医理解在中医理论中,疝气被认为是由于中气下陷、肾气亏虚、寒凝肝脉等因素导致。

其中,中气下陷会导致脏腑下垂,引起疝气;肾气亏虚则会使肾脏功能减弱,导致水湿内停,引起疝气;寒凝肝脉则会使气血瘀滞,引起疝气。

因此,中医治疗疝气主要是通过调理中气、补肾益气、散寒行气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也可治疝气

中医也可治疝气

中医也可治疝气疝气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古代医者认为疝气病因病机其一、与久坐寒湿之地,或因寒冬涉水,感受寒湿之邪,以致寒湿凝滞,聚于阴分,因而成疝。

其二、情志抑郁,致肝郁气滞,或忿怒嚎哭,气胀流窜,注于睾丸而致肿痛,或因素体虚弱,复因强力举重,操劳过度,劳则气耗,气虚下陷,致少腹睾丸下坠疼痛,而成疝气。

其三、亦有先天因素,尤多见于小儿。

古代医家指出“小儿亦有此疾,俗曰偏气,胎中病也,此疝不治。

”临床往往自幼及长,经常发作,一般非药物所能根治。

中医将疝气分为寒疝、水疝、气疝、狐疝;其表现各有不同;一、寒疝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阴囊肿硬而冷,控睾而痛,阴茎不举,喜暖畏寒,或形寒足冷,苔白,脉沉弦。

治法:辛温散寒,养血和肝方药:肉桂、茴香、茯苓、乌药、枸杞子、当归、沉香、生姜、木香、川楝子等可见效。

二、水疝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阴囊水肿,状如水晶,或痛或痒,或囊湿出水,或少腹按之作水声,苔薄腻,脉弦。

治法:逐水行气方药: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橘核、木香。

三、气疝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阴囊肿胀偏痛,少腹结滞不舒,缓急无时,因忿怒、嚎哭、过劳而发,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气结偏实,宜疏肝理气气结偏虚,宜补中益气方药:偏实者,乌药、木香、小茴香、良姜、槟榔、青皮、川楝子。

偏虚者,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

四、狐疝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偏有大小,时上时下,似有物状,卧则入腹,立则入囊,胀则俱作。

治法:疏肝理气方药:川楝子、木香、茴香、吴茱萸、元胡。

我国古代中医认为在上古时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配合食补、食疗将会对疾病的预防和快速康复大有帮助;现介绍几种药膳:1、饮----- 生姜10g 饴糖15g 沸水冲泡,不拘时间和次数,频频代茶饮,对于治疗疝气体虚、年老合并气管炎咳嗽,痰液清稀、怕冷食欲不振、恶心者适用。

2、汤------白人参10g 莲子去心10枚放小碗内,加水适量泡发,加冰糖30g 放蒸锅内隔水蒸顿一小时,可治疗疝气体虚及脾虚消瘦、自汗者3、粥------(1)薏苡米50g加水适量煮成烂粥,可调白糖适量,一顿食用,每日一次,连食一月,可治疗疝气合并水肿者(2)鲜豆浆500ml,加米适量,煮粥,每日食用,可治疗疝气体虚消瘦、久咳、便燥者。

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读:手术治疗疝气对人体存在伤害,而中医治疗疝气相
对而言有一定优势,那么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疝气是人体内部脏器、组织等因为衰弱或者腹腔内压力增加,使得该脏器、组织脱离原来位置而游走到其他部位引起的病症,常见游离的脏器有大网膜、小肠、盲肠、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而通常游离到的部位是腹股沟区,所以腹股沟疝是常见的疝气之一。

疝气症状表现为体表可以摸到突起肿块,在轻推压时可以减退、消失,在站立、用力甚至咳嗽的时候肿块出现,而当平卧时肿块可消失。

如果疝气临近生殖器附近那么将可能影响性功能。

为保证自身健康,要多了解疝气的治疗方法。

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认为疝气是肝气郁滞、寒凝经脉导致的,因为肝经在内踝上八寸的地方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也就是生殖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如果肝气不疏,寒气阻碍经脉的运行,那么便会导致疝气的形成。

所以中医治疗疝气主要是疏肝健脾,温中散寒,补中益气为主要治则,主要应用的药物有:吴茱萸、附子、当归、川芎、柏子仁、肉桂、茴香等等。

相对于手术治疗疝气,中医治疗方法具有危害小的特点,但是中医治疗疝气讲求辩证施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所以在遣
方用药时要辨清自身寒热虚实,所以最好在相关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耽误病情。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马上知道!。

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案

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案

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案疝气的概述疝气是指脏器通过壁缺损处脱垂至体表或其他腔隙内的疾病。

常见的疝气有腹股沟疝、脐疝、胸疝等。

疝气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不便。

中医认为疝气是气滞血瘀所致,因此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病情。

中医中疝气的病因和病机中医认为,疝气的发病与先天禀赋、饮食习惯、体力活动、情志因素等多方面有关。

以下是中医中疝气的病因和病机:1.脾虚气弱:脾胃功能失调、消化功能减弱,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引发疝气发作。

2.肾气虚弱: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弱会导致肌肉组织松弛,脏器脱垂的几率增加。

3.气滞血瘀:情绪不畅、生活不规律等因素会导致气机郁滞,气滞血瘀使脏器向腔隙内脱垂。

中医治疗疝气的原则中医治疗疝气的原则是调养脏腑、活血化瘀、健脾益气、补肾固脱。

以下是中医治疗疝气的常用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疝气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脏器恢复原位。

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气海、脾俞等。

针灸治疗疝气疗效确切,无副作用。

2. 中药汤剂中医认为,瘀血是疝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等。

中药汤剂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增强疗效。

3.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调整饮食习惯对于治疗疝气十分重要。

建议患者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便秘和过饱导致腹压升高。

此外,饮食宜清淡,避免过度食用油腻食物。

4.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呼吸和运动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气功包括太极拳、五禽戏等。

气功调理可以改善脏器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对于疝气的治疗和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意事项中医治疗疝气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以下事项:1.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2.饮食调配:按照医嘱调整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腹股沟疝气中医治疗三种分型要注意
导语:疝气是一种常见病,在我们的生活中,腹股沟疝气的发作频率是很高的,而在治疗上,人们常用中医疗法,那么,腹股沟疝气中医方法如何治疗呢?
疝气是一种常见病,在我们的生活中,腹股沟疝气的发作频率是很高的,而在治疗上,人们常用中医疗法,那么,腹股沟疝气中医方法如何治疗呢?
(1)气滞寒凝型:
腹股沟处肿物突起,大小不定,冷胀坠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

当归12g,黄芪25g,茯苓15g,枸杞20g,沉香8g,小茴香15g,乌药15g,青皮15g,枳实10g,肉桂6g,吴茱萸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2)寒凝气虚型:
腹股沟肿物突起,睾丸冷痛,得温则舒,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舌淡边齿痕苔白滑,脉沉迟。

黄芪30g,党参20g,当归15g,郁金15g,枸杞20g,小茴香15g,乌药15g,橘核15g,川楝子25g,肉桂8g,沉香6g,吴茱萸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3)气虚下陷型:
肿物坠胀,易下难上,气短乏力,食少腹胀,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黄芪30g,人参10g,白术15g,当归15g,柴胡12g,升麻12g,枳壳12g,炙甘草10g,香附15g,荔枝核20g,川楝子25g,橘核1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