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考《劳动经济学》11第十一章 劳动关系

合集下载

最新通用版年4月自考《劳动关系》:重点资料

最新通用版年4月自考《劳动关系》:重点资料

2018年4月自考《劳动关系》:重点资料•三方原则: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政府,雇主和劳工三方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互相制衡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1、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2、劳动关系的确立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认定的3、劳动者集体组织在劳动关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4、劳动关系的实质仍然是对抗性的简述在劳动关系中管理方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对员工指挥和安排的权力,这是最为重要的管理方权力2、影响员工的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管理方行使这一权力,比较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提供大量的资源,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和工作绩效3、其他相当广泛的劳动内容,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对工厂和设备的投资,制定预算,以及其他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与就业岗位有关的决策等4、奖励和考核权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区别:主要是企业单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或提供劳务,而事业单位的任务有时是提供精神产品。

两者的区别点决定了企业单位的竞争机制主要是通过商品市场形成,而事业单位的竞争机制并不直接与商品市场相联系。

我国所谓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应走向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随着事业单位最终应走向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应为劳动关系所吸引。

人事关系如果经过分解,就可以看到应有的调整方式,一类应以劳动关系的方式列入劳动法,以社会为本位进行调整。

另一类则应当以公务员关系更入行政法,虽法,虽以国家为本位,但它是以权限为目的进行调整。

劳动者的劳动经济利益主要指: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障权等。

这些权益受到危害,将直接危及劳动者的经济收入,经济地位,影响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自考劳动关系学

自考劳动关系学

历年试题分布章节一、历年名词解释分布章节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1、劳动关系主体P8(07.10)2、雇员(06.10)3、劳动关系P6(07.1、08.1)4、雇主P10(07.1、07.10)5、雇主组织P11(07.1、08.1)6、雇员团体P10(08.10)7、劳资合作P117(08.10)第四章雇主★★1、劳资合作P117(08.10)2、员工参与和参加管理 P107(09.1)第五章工会1、工会P397(09.1、08.1)第六章政府1、标准工作日P185(06.10)第十章三方协商机制1、三方协商机制P376(07.10)第十一章劳动争议处理★★1、劳动争议调解 P417(09.1)2、劳动仲裁回避制度P428(06.10)二、历年简答、论述分布章节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1、简述劳动关系的主体。

P8(09.1)第四章雇主★★★★1、简要说明权威/宽容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以及对待工会的措施。

P102(09.1)2、简要回答劳资合作的特征。

P118(06.10)3、简要回答独裁/剥削管理模式的管理方对待工会的措施。

P100(07.1)4、简述雇主组织的角色和作用。

P90(07.10)5、简述对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评价。

PP91(08.1)6、简要评价劳动过程理论。

P94(08.10)第五章工会★★1、简要回答我国工会组织体系的设置。

(06.10)2、简述工会的职能分类。

P135(07.1、08.1)3、简述工会的内涵。

P129(07.10)4、简述工会的组织原则及其体现。

P150(08.10)第六章政府★★★1、简述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具有的主要功能。

P174(09.1)2、简述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P163(06.10)3、简述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所具有的主要功能。

(07.1、07.10)4、简术英国学者罗恩·比恩在《比较产业关系》一书中提出的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五种角色。

P164(08.1)5、简述我国法律规定的女工保护标准的主要内容。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 考点汇总复习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 考点汇总复习

第1章重点第2章重点第3章难点第4章雇主重点第5章工会重点第6章政府第7章难点第8章集体谈判第9章集体协议重点第10章第11章难点第12章1考点1:劳动关系的内涵1.劳动关系2.劳动力的提供者3.(详情见下页)考点1:劳动关系的内涵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对立劳工关系集体谈判劳雇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源自日本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美国考点2: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1.概念经济社会关系。

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2.含义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最基本条件。

自然性质社会性质考点3:我国劳动关系的特定内涵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凡不在职工之列的人员所从事的劳动,或者虽在职工之列却以职工以外身份所从事的劳动,例如现役军人的军工劳动,罪犯、劳教人员和战俘的劳役劳动,家庭成员的家务劳动,个体劳动者和合伙人的劳动,职工以公民身份所从事的社会义务劳动,都不属于我国目前法律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指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即职工由用人单位组织起来并在其指挥或指派下,以用人单位的名义共同从事的劳动。

考点4:劳动关系的本质本质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1.合作2.冲突劳动者资方考点4:劳动关系的本质3.力量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类型劳动力市场力量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退出“罢工“岗位4.权力决策权力考点5:劳动关系主体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雇员劳动者雇员团体雇员组织雇主“管理方”或资方低层管理者属于雇员雇主组织雇主协会政府制定者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服务。

自考《劳动关系学》学习重点

自考《劳动关系学》学习重点

自考《劳动关系学》学习重点第一章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一)识记:1.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合作、冲突、力量、权力对劳动者来说有罢工、旷工、怠工、抵制、辞职;对资方来说有关闭工厂、惩处、解雇。

是阻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再来的决定因素。

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是治理方拥有的权威,即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阻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

3.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从狭义上讲包括两方面:一方是雇员以及以工会为要紧形式的雇员团体,另一方是雇主以及雇主协会。

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

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爱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提供有效的服务4.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二)领会:1.是指治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

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阻碍。

劳动关系双方要进行生产,就要共同合作,遵守一套既定的制度规则。

同时,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常常会显现分歧,产生冲突,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冲突也在所难免。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依旧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力量是阻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互相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在劳动关系中,治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是治理方拥有的权威,即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阻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

拥有决策权力,使治理方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但这种优势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时刻和场合,也可能会发生逆转。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劳动关系的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不同的称谓是从不同角度对于特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和表述: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明确、关系清晰,含有对立的意味劳工关系在英文与劳动关系是同一个名词。

在中文中,劳工关系则更强调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于劳动力,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劳工组成的团体,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

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力图排除其价值判断,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狭义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产业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劳资双方,还包括了政府一方。

3、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为前提。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内涵: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主要包括:⑴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⑵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⑶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自考劳动关系学学习重点

自考劳动关系学学习重点

自考劳动关系学学习重点自考劳动关系学是指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劳动关系学科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

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的科学。

在这门学科中,涉及到劳动力市场、职工与雇主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这门学科也是企业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自考劳动关系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和竞争力。

一、自考劳动关系学的定义劳动关系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和职工与雇主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聘用到退休等所有和工作有关的事宜。

劳动关系学包括法律、经济、统计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企业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自考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对象是职工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市场的研究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的选择、流动与调配等问题。

2、劳动标准和劳动法律的研究研究劳动标准、劳动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规,在职工、雇主和国家三者之间寻求公正和合理的平衡。

3、职工参与管理和劳动合同的研究研究职工参与决策、集体谈判和劳动合同的签订。

4、劳动关系制度和机制的研究研究劳动关系的协调、调节和解决问题的制度和机制。

三、自考劳动关系学的学习重点在学习自考劳动关系学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如劳动力市场、劳动标准、劳动法律等。

这些基本理论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必须深入掌握。

2、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劳动法律和相关法规,了解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内容,并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

3、实践案例的分析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相关的实践案例。

在分析和处理实际案例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劳动关系的相关知识。

4、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劳动关系学的学习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学习实际案例,了解理论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5、宏观和微观的认识在学习劳动关系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宏观和微观的知识。

(自考小抄-知识点)03325 劳动关系学

(自考小抄-知识点)03325 劳动关系学

(前两章样本,完整版11页)程延园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2节作第3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第2章劳动关系理论第1节点第2节论与多元论第3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第3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1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第2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第3节冲突的制度化第4节成熟的劳动关系第5节新的矛盾和问题第6节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第4章雇主第1节谁是雇主第2节雇主的角色理论第3节管理模式和实践第4节雇员参与管理第5节劳资合作策略第5章工会第1节工会的概念第2节工会的职能第3节工会的组织结构第4节工会的法律保障第6章政府第1节政府的角色第2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第3节法律第4节政府劳动关系实践第7章劳动合同管理第1节劳动合同概述第2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第3节劳动合同的内容第4节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5节劳动合同的终止和续订第6节法律责任第8章集体谈判第1节集体谈判的含义和功能第2节集体谈判的结构第3节集体谈判的进程第4节集体谈判的结果第5节不当劳动行为及其救济第6节诚信谈判的责任第7节罢工及其争议处理第9章集体协议第1节集体协议的性质第2节集体协议管理第3节集体协议的条款第4节止第10章三方协商机制第1节三方协商机制概述第2节三方协商机制的主要内容第3节制政策,反对市场化,心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事务。

表性的实例。

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

限。

激进派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的管理者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动关系”只是一种假象。

生变化,工会的作用就十分有限。

在实践模式上,主要倾向是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

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尔计划、大能力,并为共同目标而一起努力。

之间寻求持续的妥协。

须有某种程度的妥协。

现代型企业、标准现代型企业。

斗争模式、多元放任模式、统合模式。

其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劳资制衡模式。

经营者统合三类。

“参与决定”到“共。

自考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考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第二章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第三章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03325 劳动关系学(江苏自考本科)

03325 劳动关系学(江苏自考本科)

劳动关系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2退出是劳动者辞职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成本,罢工是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岗位主要是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3劳动关系是以劳动换取报酬的经济关系,劳动力是特殊商品。

4工会的主要目标是代表并为其成员争取利益和价值。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于1925年。

选择题1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A是人格上的从属性。

B是经济上的从属性2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A是独立自主性。

B是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名词解释:1.2.3.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4.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5.合作:是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的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合作的根源是逼迫和获得满足)问答题:问: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含义包括什么?答: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1)雇员是被雇佣的人员。

2)雇员是在雇主的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

3)雇员是以工资作为劳动收入的人员。

4) 法定某种或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分别在有的国家被劳动法列在雇员的范围之外。

答:一是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

通过立法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为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法律的保障和依据,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劳动三权”二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切实保证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执行等。

三是公共部门的雇主,以雇主身份直接参与和影响劳动关系四是提供有效的服务,重点是加强劳资双方的培训等。

答:冲突的根源分为两种:一是根本根源:1)异化的合法化2)客观的利益差异3)雇佣关系的性质。

劳动关系学名词解释

劳动关系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经济关系的统称。

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明确、关系清晰,含有对立的意味,强调劳方资方的界限分明,所展开的关系自然也包含了一致性与冲突性在内。

2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喝劳动力的使用者,即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3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4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5雇主:也称为”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用他人为其工作并须支付工资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6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比如建立、变更或解除劳动关系等。

7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8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9一元论:强调权威和忠诚的单一核心价值取向,认为每一个工作场所都是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不同的员工为了共同目的走到一起,作为一个团队工作,以实现管理方制定的组织目标。

10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想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11雇主组织:是指由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团体组织。

12管理模式:作为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指导原则,是雇主对待雇员和处理特殊问题的一种参考原则,是管理方的行动指南。

13自主|合作管理模式:又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起源于福利资本主义与家长制管理,包括雇员年金计划、公司住房计划、公司工会、公司组织的娱乐活动、建议机制、利润分享计划及其他提高员工忠诚度与献身精神、防止企业工会化的策略。

劳动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劳动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劳动关系的经济学分析劳动关系是指雇主和雇员之间的相互权益、责任和义务关系。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劳动关系的经济学分析旨在理解和解释劳动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工资水平、就业率以及劳动力的流动等现象。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劳动关系,并探讨劳动关系的相关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作为商品市场的一种,也符合供求关系的规律。

供给劳动力的一方是劳动者,需求劳动力的一方是雇主。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平衡状态。

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人口、教育、技能和收入等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也会增加。

此外,劳动力的流动性也会影响供给的弹性。

例如,劳动力市场的弹性较高时,供给的增加将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

劳动力的需求则受到企业生产规模、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技术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上升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增加。

然而,当劳动力成本上升或市场需求下降时,需求会减少。

二、工资水平的形成与调整工资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劳动关系中最直观的体现。

工资水平的形成与调整是劳动关系经济学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经济学理论,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处于均衡状态时,工资水平会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

然而,在现实中,工资水平常常存在波动。

工资水平的波动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政府政策、劳动力组织和劳资谈判等因素来解释。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指供求双方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或者垄断力量存在。

当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时,一方可能通过操纵信息来获取更有利的工资水平。

而当劳动力市场存在垄断力量时,劳动者难以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较高的工资水平。

政府政策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例如,最低工资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但同时也可能增加雇主的成本压力。

劳动力组织和劳资谈判也是调整工资水平的重要渠道。

自考劳动关系名词解释

自考劳动关系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劳动关系:是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心,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佣行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核心内容。

劳动关系的基本含义,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背景的影响。

1、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他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2、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力量的对比,最重要的有三种形式:退出、罢工、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增加。

)员工: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员工团体:指因共同的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员工组织,包括工会组织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员工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管理方:一般是指,由于法律所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或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其有主要的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雇员: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权力的工作者。

雇员又称员工、劳动者,包括所有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而获取工资或报酬的工作者。

雇主:雇主一般是指由于拥有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所谓雇主,也称“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用他人为其工作,并支付工资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冲突: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完全一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合作:是指在就业组织中,双方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和规则的行为。

力量:是影响劳动关心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反映了劳动力的相对稀缺程度,是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一般而言,劳动者的技能越高,其市场力量就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劳动关系考过2次简答;3次案例07.1定&07.10定&13.10选1、劳动法律关系(识记):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人们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是: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规范。

02.10简&04.7简2、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取决的因素P373:1)生产过程中以其他要素投入替代劳动力的难易程度;2)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3)其他要素投入的供给弹性;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

▲07.7定&05.7定3、集体谈判&集体协商P367:企业代表或雇主代表与劳动者或雇员群体的代表(一般是工会)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确定劳动条件各方面内容的行为与过程。

▲13.1简&12.10选4、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领会)P357答:1)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它是法律对人们的劳动行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整而出现的一种状态。

2)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等关系。

4)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是由观念抽象状态转化为现实秩序的一种状态。

▲09.10简5、简要说明企业雇佣调整的具体形式及特点。

P196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形式主要有以下制度P366:集体协商制度、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制度、工会参与国家和社会经济决策、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的机构(调解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调解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一个独立程序,具有群众性、自治性、非强制性等特点,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雇员参股制。

▲14.4选&13.10简&09.10多选&12.1多选&08.10选6、简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特征(领会)。

P355 答:1)劳动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也是它的实质与内容。

(劳动关系的核心是劳动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劳动关系通常与集体劳动相联系,通常与有酬劳动相联系。

2)劳动关系有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兼有的特征。

3)劳动关系有平等性与隶属性。

4)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是特定的。

▲10.10案7、我国劳动关系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物质利益原则为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

物质利益原则的内容(简答应用)P364:(1)物质利益激励机制。

明确各种利益主体有自己独立的物质利益,保障利益主体追求自己应得利益的权利,不允许在利益主体之间搞“平调”,从而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物质利益平衡机制。

解决各种独立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行平等协商、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唯一可以接受的利益平衡方式。

(3)物质利益调节机制。

国家利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调节国家和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4)物质利益约束机制。

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强制手段,使每个利益主体都不能为自身的利益而为所欲为,从而使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个利益主体利益协调发展。

10.10案8、H公司想让员工A走人,但又不想赔偿。

于是H公司就核查了A的学历真伪,又查到A在进入H 公司之前的职位、工作时间等,结果发现A的简历存在做假的问题。

H公司就认定与员工A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即A损害了H公司的知情权,隐瞒真实学历、工作经历等,并且以欺诈手段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

最后H公司以此为由请员工A走人,并且没有作出任何赔偿。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中,第8条谈了关于知情权,内容如下: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第26条谈及劳动合同无效,其中第1款如下: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在学历、身份、工作经历方面作假,则会导致极严重的后果——劳动合同无效、被解聘、拿不到赔偿。

(1)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是什么?(2分)(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 (3)本案例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目标基础内容中的哪一项内容?(2分)答:1)以上内容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是以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为目标。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物质利益原则。

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1)物质利益激励机制。

(2)物质利益平衡机制。

(3)物质利益调节机制。

(4)物质利益约束机制。

3)分析该内容体现的是基础条件中的劳动合同制。

10.1案9、“近些年来由于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备,一些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维权难。

”全国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玫说。

此前,劳动领域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①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后,不承认与劳动者有事实劳动关系,不支付经济补偿金;②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非常严重;③有的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④有的用人单位设立高额违约金,限制劳动者自由择业;⑤有的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目的是不交或是少交社会保险金,降低用工成本。

要求:(1)以上案例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是什么?(2分)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分) (3)分析案例中说明的问题应如何得以较好的解决,其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目标基础条件中的哪项内容?(4分)答:1)由利益一体型转换为利益协调型;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物质利益原则,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 (1)物质利益激励机制。

(2)物质利益平衡机制。

(3)物质利益调节机制。

(4)物质利益约束机制。

3)约束机制09.1案10、《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霸王制度”,这种单方的规定很难保证员工的利益,因此《劳动合同法》规定,在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不再是用人单位一方说了算,这样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要求:(1)以上内容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什么目标?(2分)(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3)分析该内容体现的是基础条件中的哪一项?(2分)答:1)由利益一体型转换为利益协调型;2)在新的劳动关系中贯穿物质利益机制,即物质利益激励,平衡,调节,约束机制;3)约束机制1、劳动关系分类P354:1)从业关系:反映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关系;2)组合关系:包括一般分工与特殊分工关系。

一般分工是宏观的组合关系,也就是国民经济结构关系,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或产业劳动力分配的比例与结构;特殊分工是微观的组合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关系。

3)分配关系:反映劳动产品如何分配。

此种定义的劳动关系为劳动关系广义的解释。

2、劳动关系(识记)P355:狭义含义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当事人为资本产权的代表者即经营者。

如雇主与雇员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向雇主让渡自己的劳动力,雇主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其中,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是连接雇主与雇员的最基本的因素。

劳动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交换关系。

08.1选&13.10选&12.10选&08.10选3、劳动关系的类型。

(识记)答:生产要素分配给不同的所有者,以及财产权不可侵犯原则的作用,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由于对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性质和利益关系处理原则的不同,劳动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和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1)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主导观点为阶级斗争的观点,将劳动关系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阶级斗争的理论是指导劳动者的基本原则。

劳动关系双方利益调整的途径分别是:其一是通过社会革命的形式彻底改变劳动关系的性质;其二是建立一种灵活控制结构。

(2) 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要形态。

2)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类型划分的依据是:生产要素的合作论。

主要存在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

3)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在利益差别的基础上的合作,主张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双方的平等协商谈判机制,来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并实现共同的利益。

建立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应当遵循物质利益原则。

4、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是劳动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工资、劳动条件和职业的稳定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雇主或用人单位通常并不是资本产权的最终所有者,但他享有资本的经营权—法人财产权。

享有法人财产权或经营权的雇主在劳动关系中是用工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利润、效率。

5、在劳动关系双方利益调整的各种形式当中,集体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合同占主导地位,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条件的决定方式能为劳动关系双方接受的,也只能是在符合国家劳动立法基础上的集体谈判。

6、企业改革,以及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使得劳动关系的构成、运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地位、相互关系以及处理方式实现了重新调整。

▲7、我国劳动关系类型的转变P363: 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处在历史的转换时期,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劳动关系,即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

主要表现在:1)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2)劳动关系多元化;3)劳动关系利益复杂化;4)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5)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于法制化。

8、货币工资决定,工会必须面对一条向右下倾斜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这样,无论是这条曲线的位置还是其弹性大小,都会对工会达到目标的能力构成一种约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