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手工业的影响及传承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传统手工业的影响及传承问题

作者:马小雄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20期

摘要: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渊源。东乡族的形成与传统的手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在征服“萨尔塔兀勒”的过程中,对被征服者进行了大肆杀戮,为战争和生产生活服务所需将各种工匠保留了下来。西征结束后,这些保留下来的工匠很大一批人就安置在了东乡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东乡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东乡手工业曾异常活跃,声名远播,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东乡手工业及其加工技术濒临消失和失传。

关键词:手工业;东乡;工匠;民族;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76-03

成吉思汗曾把征服中亚各国时摅掠来的萨尔塔工匠编成“探马赤军”,发生战争的时候让其参加战争,平时放牧屯垦。这些萨尔塔人中,有军械匠、水手、炮手,也有商人、贵族和传教士。他们从事戌边屯垦,看守仓库、织绵、冶铁、制炮,制革等。

一、东乡传统手工业以及对东乡的影响

1、东乡传统手工业

东乡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就有制陶业和铸陶业。之后,成吉思汗在征服“萨尔塔兀勒”的过程中,为其战争和生产生活服务,只有对各种工匠保存了下来。西征结束以后,这些工匠随着军队来到中国,其中一大批工匠来到了东乡,并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从东乡现有地方的地名就可以看出来,如托木池,意为铁匠;阿拉苏池,意为皮匠;坎迟池,意为麻匠;免古池,意为银匠;伊哈池,意为碗匠;阿娄池,意为背篼匠;毛毛,意为毛毛匠;达老瓦池,意为元代镇守官达鲁花赤。

元朝政府对工匠的管理同军队的管理是一样的,从中央一直到地方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中央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有记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设有“管领随路诸色民匠达鲁花赤管官,秩正五品,统民匠一千五百二十五户,达鲁花赤、总管、同治、副总管各一员”。同年还设立了“管领随路打捕纳绵民匠长官,司秩从五品,掌民匠一百七十有九户”。达鲁花赤、长官各一员。当时随蒙古军来东乡的户口均是小户,平均以3口人计,八个村落有5000余人,规模已算不小。

东乡手工制品历史悠久。在古代就有制陶、铸铜业。元代至元年间,在许多地区随路诸色人匠、民匠建有杂造局、镔铁局、银局、染局、织局、钻局、毛子局、牛皮局、撒考刺欺局等等。河州宁河里置工甲匠达鲁花赤,管理从西域签发而来的大量萨尔塔工匠。托木池、阿拉苏

池、坎迟池、阿娄池、免古池、伊哈池,当时均属宁河管辖,意为铁匠、皮匠、麻匠、编织匠、银匠、碗匠等,分布集中连片。这些为蒙古人服役的萨尔塔诸色人匠,直接归宁河里置甲匠达鲁花赤指挥。之后又有擀毡、织褐、制铁、皮毛、银饰、石雕、磨房、钉补、盐业、火药等手工业。

东乡手工业历史悠久,元代的工匠,亦兵亦匠,平时为匠,战时为兵,随时抽调进入军队参加战斗。历代王朝都注重户籍管理,将各类百姓进行登记,把商人编入“市籍”,把手工业者编入“匠籍”。元代有碗匠、纺织匠、铁匠、银匠、皮匠、麻匠、毡匠等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匠人。东乡在清代已经有了毛毛匠、木匠、毡匠、补碗匠等手工业,还出现了磨坊和油坊。民国初期,锁南坝出现铁匠铺以后,其它地方先后有了铁匠铺,民国四五年,锁南坝、唐汪都有了染坊,染坊能染出青、蓝二色,已出现手工业作坊。现在很多的手工业都已经销声匿迹,传统的手工业只剩擀毡、织绵。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有些手工业从官办流落到民间,从规模经营变为个体经营,从集中生产变为分散生产,因此东乡后来的有铁匠、钉匠、银匠、石匠、擀毡、织绵、皮毛、染坊、油坊、盐业、火药、地毡等手工业异常活跃,特别是织绵、擀毡、钉补、皮毛等,更是声名远播。

2、传统手工业对东乡的影响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三次西征时期(1219~1225、1236~1242、1252~1260年)把中亚、西亚各地区萨尔塔各部落和各王国工匠、平民、军士以及一些降将、贵族和学者等编入探马赤军,充当蒙古军的前锋,后来派驻边关要塞,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 。大批萨尔塔人由军籍变为农户,这就形成了以屯聚放牧为基础的“东乡萨尔塔昆(人)”。

东乡族是元末明初时期形成的。东乡族的经济生活中手工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商业也是元末明初东乡族从事的主要行业之一,擀脱是元代特种商人的名称。在东乡以“擀脱”及从其衍化而来的“窝妥”、“科妥”等命名的地名多达16处,说明元代东乡族从事的职业中商业也占有重要地位。

东乡族人家,在家家户户的土炕上,都铺着朴素而又美观的毛毡。东乡毛毡在东乡族群众中被看成是生活的必需品,毛毡隔潮防湿,御寒保温,并且它还经久耐用。女孩子出嫁,娘家人还用毛毡做嫁妆,很受欢迎,但现在已经很少了。东乡毛毡在临夏、甘肃乃至西北地区,都有一定的名声,深受群众的青睐。

钉匠是指专门钉补细瓷、眼镜的手工业者。钉补的工具有小炉、金刚钻、小铁砧等,不一会儿的功夫,叮当两声,将破瓷、破锅具修订完好。金光闪闪的蚂蝗钉不仅有钉铆的作用,还有点艺术点缀的效果。钉匠特别是修理东乡族人民喜爱的眼镜是东乡钉匠的绝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东乡人将专门制作皮革的人叫毛毛匠,毛毛匠先用熟皮经过揉制法和酿制法,处理好以后,再裁成皮袄、皮大衣、皮鞋、皮帽之后进行缝制,还有搓编成车马挽具、皮绳等。此类手艺,至今仍是东乡群众致富的门路。毛毛匠也为东乡人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

东乡人把织褐子叫做“木褐诺克”,在家院里、场台上,随便找一块地方,支起架子即可制作。毛线一般每家每户用自己产的羊毛捻成,东乡语叫“木褐他木”。东乡褐子有灰色、黑色、红色等颜色,还可染成各种色彩的花样。用褐子做成衫、裤、被面等,用褐子做的衣服、大衣,显得美观,厚实,大方,既暖和又漂亮。东乡褐子远销兰州、陕西、宁夏、新疆等地。

东乡以工匠命名的村落数量多,并且分布比较集中。这些地方都是当时军事的需要。工匠地名产生于元初蒙古人占领东乡以后。如今这些地名依然存在,和逐一可见的工匠手艺,对东乡族历史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手工业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下,手工业中的雇佣关系同时也得到了发展。早在清代,东乡族手工业经济中出现有师傅带徒弟的现象,民国时期,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一个师傅一般都有两个左右的徒弟,手工业中的雇佣关系也得到发展。传统手工业在工艺发展、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传统手工业在经济中也有一席之地。

东乡传统手工业是东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传统手工业在东乡的传承,使得一部分人以自己的手艺维持生活,从传统的农耕生活,向加工业和商业方向转变,经济收入也比较稳增。但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日,传统手工业不易发展,但它还是有它的独特性,仍然存在于如今的社会中。在市场占有份额上,东乡传统手工艺品始终处于劣势。传统手工业为现如今的工业生产者传承了经验和技术,传统手工艺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名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东乡传统手工业中的工艺品和技术,在有些方面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生活质量。如织褐子的工匠,以织褐为工作,用自己的手艺得到一定的收入,维持生活还是很好的。擀毡,如今已很少见到,但是在过去的生活中,这一门技术还是不可缺少的,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手工业者用智慧创造了工艺,对过去社会的发展也有过一定的贡献,现在手工业的手艺失传,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始渐渐消失。传统的文化不仅包含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精髓,更是民族培养人才的土壤。传承东乡族的传统手工业是传统文化在东乡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东乡人民的共同财富。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是人实践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又可以说,文化创造人。没有文化我们将无所依靠。一切文化现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化和发展,而在历史传承过程中,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地理等环境的影响了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渊源。所以,东乡传统手工业对于东乡族

二、东乡传统手工业的现状及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