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费尔巴哈提纲第三条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
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主要阐述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是在批判旧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及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要理解《提纲》第三条必须先理解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所提到的“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那一种唯物学说即以爱尔维修等人为代表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8 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主张“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要改造人,首先就要改变环境和教育。他们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政治法律制度等社会环境。这种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对于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积极意义,但是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能看到人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看不到人还能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变环境。如果说“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那人的社会环境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他们认为主要是由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在他们看来,法律决定人们的风俗习惯,决定人们的行为,决定社会的一切。有好
的法津和政治制度,就有好的社会环境。这样,法律和政治制度就被他们夸大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可是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他们认为这取决于人的理性,有好的理性就有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但好的理性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他们认为是教育的结果。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教育是万能的,它能帮助民众克服愚昧、偏见、无知、轻信、惊慌失措、缺乏经验、志愿和预见等错误意见。这些错误意见是道德败坏和政治腐败的真正原因。于是在法国唯物主义者那里,便出现了一个同“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命题完全相反的命题,即“意见支配世界”。这样一来,法国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便陷入了“人及其一切意见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环境及其一切属性又是意见的产物”这个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法国唯物主义者不得不求助于“伟大人物”或“天才”。他们认为,只有出现伟大人物和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用好政府代替坏政府,用好环境代替坏环境。这些“伟大人物”或“天才”的意志决定并塑造着理想的社会环境,普通大众就只能被动地由社会环境所决定,这种观念下的人被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这是典型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旧唯物主义者注重环境和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是正确的,但他们都过分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们没有看到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没有看到人是积极的活动者、实践者,没有看到环境的改变是靠革命的实践来实现的。可见,他们不仅没有看到认识来自于社会实践,且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
用。
针对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这些只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不懂得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以及实践在人和环境关系上的基础地位的错误观点,在《提纲》第三条的最后,马克思从正面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那又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呢?
第一,环境创造了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体现着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把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内化为主体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主体的能力,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环境人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世界得到了提升和改造。
第二,人也创造了环境。人在改造环境过程中,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在客体之中,使本来是外在的环境也凝结着主体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从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属人的人类世界,体现着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第三,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关系。马克思这里使用了“一致”一词,深刻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在改变和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改变和塑造了人。马克思这里提出人和环境“一致”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提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也就是马克
思在160多年前提出的人和环境一致思想的具体运用。
第四,实践活动是实现人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基础。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环境,又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环境塑造了人。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辨证统一于实践。在人与环境相互创造的过程,两者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所以,我们在理解《提纲》第三条时,首先,要辨证地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既要看到环境对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又要认识到人对环境的能动的改造作用。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固然有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但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即人也可以作用于环境和改变环境。其次,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在改变着人本身的主观世界,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